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五篇

时间:2019-05-14 12: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第一篇: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因其创伤小、疗效快等优点而深受医患双方所欢迎。然而介入诊疗时X射线曝光量大、历时长,加之防护难度高,必然给介入诊疗医生带来较大剂量负担,因而引起放射防护同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观察我院长期在DSA介入诊疗中,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减少受照剂量,从而减少放射损伤成为放射医师关注的重点。下面我们综合以下诊疗中医护人员的一些防护。

【关键词】 DSA 介入诊疗辐射防护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诊疗已广泛开展,为更好的开展介入诊疗,确保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在介入诊疗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DSA介入融通疗法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突出的特点是微创,创伤小: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患者痛苦少;此外,因疗效高、见效快、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也易被接受。但DSA介入治疗也有其特殊性:一是介入工作者必须在 x 线下进行操作;二是一般患者应用大剂量特殊化学药物。如果医护人员长期不注意 x 线的防护或医护人员长期对患者药物操作不当,将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这方面的因素涉及到手术室的设置、医院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对药物的正确操作使用等。

手术室的设置

对于防护来说,一般介入手术室的合理设置,介入手术室的墙体和楼板防护是重要的防护设施,用于保护手术者,协助者和周围人员。其防护效果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异,通常采用的防护材料有铅、含钡混凝土、砖等。因此,墙体防护材料以此为首。另外手术室,不但能有效的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污染,而且术中可以使非手术人员免受x线散射线的照射,还可有效防止易挥发的化疗药物被工作人员吸入造成不良反应。

(1)手术室合理布局。介入手术室按照功能可分为检查室.控制室.设备室及辅助房间。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介入检查室面积大于40m2,并避免摆放过多物品,这样有助于工作人员采用距离防护。从手术角度来说,应严格区分为一般工作区、清洁区和无菌区。一般工作区包括患者休息室、更衣室、办公室、值班室、淋浴间和储藏室。清洁区包括器械室、敷料室、器械洗涤室、消毒灭菌室。无菌区包括手术间、DSA遥控操作间、x 线观片间、灭菌器械间、敷料间及洗手间等。术中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及要求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不同的工作,从而避免污染。

(2)手术室日常管理。介入手术室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指介入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及定期维护。介入手术室应设超净空气层流通风设备,使用高效空气滤尘器,保持室内较高的净洁度。应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介入手术间应达到环境消毒标准,每周用专用消毒液擦拭门窗、墙壁、凳子、治疗车等物品,定期擦拭x线机及其他仪器上的污渍,每月或隔段时间应全面清洁。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防护的必要性

(1)医护人员诊疗中的危害。医护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受到超剂量电离辐射后,可能会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及出血倾向等;部分患者性欲减退、阳痿、女性出现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象和骨髓像减少及抑制,染色体畸变、白内障及免疫功能降低等。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可见医护人员特别是介入放射者由于工作中要接受大量x线,如果再不注意防护是极易产生慢性放射性疾病的。

(2)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根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 号文之附件 2)的要求分类,DSA 属于放射诊断装置,其职业病危害分类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所以如在设备选择上课优先选择专业的数字减影血管机(DSA),随机配备多种防护设施及功能。比如,随机的铅帘.悬吊式的屏风,铅挡板,配备常规纵横遮光片和虹膜形遮光片,球管管套内的铅屏防护及滤线器.滤线栅等。在选择应用设备时充分考虑,合理应用,能够使照射剂量最大限度的降低,达到最大效果的防护。这也是医护人员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原因。

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

(1)X射线有效防护必须遵守最优化的原则①脉冲透视:对于进针等不需要细致观察的过程,可选用低速帧频。②透视图像末帧保留:检查中须对病情分析时,采用末帧保留图像可大大缩短透视时间。③透视当量的显示:用于直观显示当前剂量率,可以提醒手术者注意自身安全。④路径图:用于直观显示靶血管具体位置及走向,缩短血管治疗时间,意义非常。⑤选择合理的采集方式:减少x射线的输出量。在不影响诊断治疗的前提下,应采用小像,这样可减少x射线的剂量,即减少了患者的皮肤剂量和术者的受照剂量⑥合理调整射线管、病人和增强器间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加大射线管和病人的距离,病人应尽量靠近增强器。这样既能减少散射线,也能提高图像质量。

(2)医护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主要是在进行工作时,除熟练应用上述措施和功能外,还要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熟悉受诊者病情,制定好手术预案。缩短受照射时间和加强屏蔽防护操作中减少透视时间和次数,可显著降低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手术中医护人员间的良好配合可缩短医护人员受照射的时间;个人防护应在术中穿铅衣、戴铅帽、颈围及防护眼镜等,本着固有防护为主,个人防护为辅的原则,合理降低个人受照剂量,有皮肤疾病的人员,不能长时间参加此类手术等。另外医护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按规定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时监测,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并有档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改善医护人员的日常饮食。手术前1d及术后3d内注意加强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海带的摄入日常饮食中,科学的补充蛋白质是提高人体自然治愈力,诱导机体内源性保护的积极措施。因而,应加强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海带的摄人。海带对放射性物质有特异的亲合力,海带胶质能促进体内放射物质随同大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积聚。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

(1)特殊化学药物对介入工作者的危害。目前的化学药物像抗癌药物等的细胞毒性不但能对患者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而对长期接触化学药物的工作人员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特殊化学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许多化学药物有强刺激性,如果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眼睛接触,能产生局部损伤;第二,某些药物具有致畸变和致癌作用。因此对特殊化学药物的配制和应用一定要规范。例如在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主要经动脉的栓塞化疗,药物一次性用量较大,药物配制后大多数放置于开放的不锈钢药杯中,再由注射器经导管注入患者的肿瘤病灶处,这样易挥发的化疗药物极易进入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或气雾微颗粒,通过呼吸进入体内。医护人员在配制抗癌药物的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有些药物如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可经皮肤吸入体内。另外操作者手上残留某些药物则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从而使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等。

(2)、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医护人员对特殊化学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特殊化学药物对介入工作者造成危害的关键。医院应强化专业培训,配制药物前洗净双手戴通透性低的手套,袖口和领口应扎紧,避免操作中与药物直接接触,如果手套污染、穿破或撕裂应立即更换,眼睛应配戴防护眼罩,不慎眼睛与药物接触,则立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分钟。开启药瓶或安瓿时,不能将开口朝向面部方向。稀释药物时应缓慢进行,尤其是对粉剂药物应将稀释液沿药瓶壁缓慢注入,不能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直接排到空气中,而应通过无菌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用过的药瓶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在专用的垃圾筒内,以便统一保护和处理。配制药液是最好的办法是一种药液完全注入患者血管内后再配制另一种药物。无菌区的无菌物品要与污染物品严格区分,严禁在配药区内进食、饮水、咀嚼、吸烟;饮料、食物等物品绝对不能与药物置于同一冰箱内。

由此可见,从事DSA介入的医护人员在各方面都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加强对射线、特殊化学药物及室内污染危害的重视。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以将对介入工作者的危害大大降低。合理、正当地、应用X射线,最大限度地减少X射线的危害,促进放射学健康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Suzuki S,Furui S,Yamakawa T,et al.Radiation exposure to patients’、、skin dur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J].Europace,2009,11

[2]赵中庆,孔秀真等.心脏介入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评价.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

[3]张良安.医用辐射新技术应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II.辐射防护通讯,2005,(5):3,[4]杨新芳,赵进沛,刘士敏,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

作者简介:李志丽,女,(1973.10-),汉,安徽霍邱人,合肥市蜀山区解放军105医院放介科导管室主管技师。

第二篇:DSA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介入科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制定兼职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惊醒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9、放射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实行轮休、疗养等。

第三篇: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2.定期对介入手术室门窗、DSA设备及防护设备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确保辐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

3.严格放射工作执业条件,做好在岗人员执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制法规培训工作,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执《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DSA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4.严格按照DSA机的操作规程工作,DSA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操作,其余人员不得随意按动DSA机器上的按钮,以免对工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5.每年对DSA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佩戴剂量计,建立职业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6.遵循介入放射实践的正常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限度的提高DSA介入的诊断、治疗效益。

7.对接受介入放射患者在照射前进行事前告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8.积极利用屏蔽防护,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特别应注意保护受检者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器官。

9.放射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四篇: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

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方法 常规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好DSA不同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常规呼吸训练,利用“路径图”技术,将微导管超选至靶血管,进行造影及栓塞治疗时,对所采集DSA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检查356病例(腹部245例,头面部58例,胸部25例,盆腔28例),1420个曝光采集序列,2136幅图像,图像质量优等的共1164个序列,占81.97%;图像质量良的为221个序列,占15.56%;图像质量差的为22个序列,占1.55%;图像采集失败13个序列,占0.92%。结论 不同病例、部位的图像采集应用不同技术参数,使用非离子造影剂有利于提高检查图像质量。【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介入治疗;放射学,介入性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和临床介入治疗推广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我院2005年以来充分应用了导管技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笔者对356例经导管超选进行DSA检查的病例,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DSA技术,所采集的影像图像进行比较分析[1],提出一些技术操作的见解。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5年来应用导管技术进行DSA检查病例共有356例。腹部245例,头面部58例,胸部25例,盆腔28例。采用北京万东公司生产的800mA-CGO2000数字减影X线机,日本生产Nemoto-120S高压注射器。所用导管为:①5~6F造影导管;②作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及治疗之<3F微导管,如Tracker微导管、COOK Microferret微导管等;③起引导作用之微导丝。造影剂大多数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及优维显注射液),少部分使用76%泛影葡胺。

1.2 方法 一般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导管。肝癌病人常采用5~6F Yashiro或RH导管,先行腹腔干动脉造影及导管至肝固有动脉做肝动脉选择性造影后,以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肝段或肝亚段动脉,利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采集图像,显示病灶。肺癌支气管动脉DSA采用Cobra导管或RLG动脉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支气管动脉并进行DSA图像采集,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统超选择插管到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内再次采集图像。头部血管DSA采用5~6F JR4 或H1、H2导管,分别进行颈总、颈内、颈外和椎动脉造影,发现病变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统超选择性插管到靶血管分支内再次采集DSA图像。盆腔肿瘤栓塞及出血的止血治疗方法与其它部位基本相似。

结果

检查356例病例,1 420个曝光采集序列,2 136幅图像,通过科内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技师集体评定分析。图像质量优等的为:图像清晰、对比良好、层次丰富、没有伪影、减影彻底、血管细小分支能清晰显示(见图1),可显示0.2mm的细小血管,较好显示小病灶及异常血管,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共1 164个序列,占81.97%;图像质量良的为:图像尚清晰,伪影少,也能较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细小分支(见图2),显示病灶方面也能与图像优的媲美,共221个序列,占15.56%;图像质量差的为:图像有移动、饱和伪影,噪声大,或兴趣区显示不全,或减影不彻底,或造影延迟时间不够(见图3),显示细小血管欠佳,且对5mm以下的病灶显示不清,易于漏诊或误诊,但通过DSA后处理技术,能满足诊断要求,共22个序列,占1.55%;图像采集失败13个序列,占0.92%。

讨论

对于在介入治疗应用DSA技术中,图像要求清晰,血管层次清楚,3~5级以内的血管应能够辨认,背景无任何伪影,除靶血管外,其它结构均在减影过程中被完全消除(图1)。DSA图像质量的优劣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重要作用,优质影像的获得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主要与操作医技人员有关,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度负责的责任心、高尚的医德及相互间默契配合的团队精神;其次是机器设备方面,要保证设备良好运行,认真保养和维修,严格操作规程。再者于术中术后及时分析评价图像,进行总结、提高。综合各部位的DSA检查影像图像效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介入治疗中DSA技术的有效途径。

图1 腹部肝动脉造影,DSA显示图像清楚,没有伪影,减影彻底,血管细小分支能清晰显示,肝血管瘤染色清楚。图2 腹部肝动脉造影,DSA显示图像尚清晰,伪影少(→),也能较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细小分支,肝肿瘤染色较好显示。图3 腹部肝动脉造影,DSA显示图像稍差,伪影较多(→),兴趣区显示不全,肝肿瘤染色尚可显示。

3.1 医生和技术人员是DSA技术的首要因素 术者在造影前首先要透视定位,减影部位应在图像的中心,调节好球管、增强器与病人之间的距离。肝动脉造影时,肺底与肝膈面处密度反差很大,使膈下血管不易显示,为了使照射部位密度趋于一致,减少饱和伪影,要在肺底部用附加软滤过板的方法[2]。或调节视野大小,使肺底与肝膈面处密度趋于一致,DSA连续采集至出现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适时运用“路径图”技术进行超选,避免过多的辐射。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造影程序,配合医生于术前、术中做好高压注射器的质控工作。根据造影部位和医生的要求进行造影参数的选择,术中认真观察医生的每一步操作,准确理解医生的意图,适时为医生选定参考图像,作好“路径图”的设置[2]。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并训练病人屏气,配合技师进行图像采集。

3.2 减少消除患者本身因素造成的伪影是DSA技术中的基本要素 患者在DSA检查过程中的自主和不自主运动,如移动、吞咽、心脏搏动、呼吸和肠蠕动等,是形成移(运)动伪影的主要原因,为此,首先于造影前对患者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谈话,告知患者造影之程序以消除其恐惧感,或提醒其注入造影剂后咽部有热感,暂勿做吞咽动作等,对于胸腹部DSA检查患者,术前应反复做“屏气”训练,对于精神紧张、躁动不安或年幼儿童除应注意上述各项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给予镇静剂或适当麻醉,应用副作用(疼痛、热感、不适)少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和尽可能地缩短造影时间[2]。

3.3 造影剂(对比剂)使用 由于对比剂的渗透压、黏稠度,对比剂的毒性以及给药时的浓度、剂量、流速和注入部位均可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显影部位的清晰度[3]。因此正确选择对比剂类型、流速及注射方式很重要。特别是支气管动脉、脑动脉DSA、病重、高龄、高敏、难以合作的患者应首选非离子型对比剂。流率选择依据是导管先端所在的靶血管的血流速度,一般流率应等于或略小于其血流速度,流率低于血流速度时,造影剂将被血液较多稀释,流率过大,将增加血管内压力,血管有破裂的危险。另外,还应考虑血管病变的性质,如广泛夹层动脉瘤、室壁瘤或脑出血等病例,应采用较低流率为宜。总之,流率的大小取决于注射压力、线性上升速率(斜率)、导管的半径和长度以及造影剂的黏稠度等。

3.4 投照条件选择 每帧图像所用X线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成正比,在不曝光过度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高的曝光条件,但不能有“强透过区”,更不能有“未透过区”。尽量缩小光栅、减少投射野和使用小径影像增强器输入野等,减少散射线和量子噪声、提高图像之信噪比和分辨率,尽量缩短照体与影像增强器输入野间距(OID)并将中心线对准感兴趣区,防止图像放大、失真和模糊[4];曝光前充分应用曝光测试功能,使兴趣区(ROI)获得最优化的曝光条件。

3.5 密度补偿 在使用机器上滤过装置仍无法使照体密度均衡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塑橡胶泥、面袋或3~5mm不同铅当量的铜铝板进行遮挡,以保证获得理想的曝光条件。如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是进行密度补偿的关键部位,遮挡时应与心缘重叠1~2cm,否则仍会出现“强透过”。对位时纵隔要居中,若一侧肺野位于视野内,挡板过度内移才能遮挡整个肺野[4]。挡板外围过厚会形成“未透过”。

3.6 减影方式、帧频 一般部位(头部、腹部)的DSA采用脉冲成像方式(PI)采集图像,采集帧率常规为3帧/s(周边血管),由于单位时间内摄取帧数少,每帧造影剂浓度和X线剂量较高,噪声相对较小,所以对比分辨率高。对于胸部,为了消除心脏搏动性伪影一般应选择曝光脉宽较窄的脉冲方式[5],采集帧率不能低于10帧/s。

3.7 幅射剂量限制 在DSA检查中,选择脉冲速率越小,辐射剂量越低,在不影响诊治效果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图像质量,也要使术者和患者应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对于X线球管的负荷及机器的使用寿命也有好处,所以也要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减少无谓照射[6]。

3.8 图像后处理 合理应用DSA的后处理功能。①利用调试窗宽窗位、边缘增强技术,改善图像对比度、清晰度、灰雾度,从而提高图像质量;②利用更换蒙片、移动像素的方法,弥补在曝光时因病人屏气不好或肠蠕动产生的移动性伪影、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③通过积分蒙片、空间滤过[4]等技术进行处理。

3.9 检查失败原因分析 ①病人合作:烦躁、神志不清或屏气困难(图3);②生理及病理因素:先天性解剖变异、老年性血管扭曲、手术及创伤引起的解剖变异使造影失败;③操作者对机器使用不当等原因;④造影剂量不足或速率选择不当,脉冲曝射时未能捕捉到靶血管清晰影像;⑤机器故障。

综上所述,虽然在介入技术中影响DSA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只要从根本上入手,通过熟练掌握机器功能、分析图像,有针对性地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就能让DSA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

[1] 杨燕敏,曹厚德.X线照片影像标准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2):126.[2] 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14.[3] 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6.[4] 余建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38-258.[5] 曾勇明.数字脉冲透视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162-163.[6] 王建华.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1-16.

第五篇: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

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一、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物理因素

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

3、化学因素

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 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4、锐利器械伤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5、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

4、环境因素的防护

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

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

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锐器伤的防范措施及处理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1、常见的锐器

在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的医疗器械。、防范措施

①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禁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合适的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

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机会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避免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3、锐器伤后处理

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

X光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

(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X 线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

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X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

3、对病人进行X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的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

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X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

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1)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大多是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的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的部分。另外,带菌者、防护用品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

(2)实验室锐利器械

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3)检验操作时形成的微生物气溶胶

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的微生物气溶胶。① 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

② 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时; ③ 倾倒微生物悬液时;

④ 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打开管塞时。

2、防范措施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5)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

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 ① 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的皮肤; 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 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下载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DSA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防护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护人员防护[大全五篇]

    医护人员防护 各级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他有关人员在医院或疫点、疫区进行禽流感防治工作时,应强化正确的洗手方法并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1)二级防护:适用于进人医院污......

    介入放射科介入诊疗流程

    介入科介入诊疗流程 1.住院病人由病房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并送介入科导管室,接诊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后决定诊疗时间; 2.介入科接到病房要求介入诊疗的会诊单后,由住院总医......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

    表5-4乡(镇)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培训讲义 培训内容摘要:医护人员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培训讲义: 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细菌病毒密集的环境中,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国外的一项调查结......

    浅谈口腔科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浅谈口腔科医护人员防护措施【摘要】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一般情况下患者未做艾滋病病毒(mv)、乙型肝炎病毒(HBV)、......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含五篇)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汇编 一、血压升高应急预案 【抢救流程】严密监测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必要时予镇静→尽可能排除引起患者血压升高的因素(焦......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三)、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