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时间:2019-05-14 12: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第一篇: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城市形态学概论

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

历史形态演化

姓名:杨冬月

专业:2012级城市规划1班 学号:1213121033 老师:许俊萍 时间:2014.11.14

目录

一、研究背景……………………………………………………………………(1)

二、现实意义……………………………………………………………………(1)历史演变过程

一、春秋战国……………………………………………………………………(2)

二、秦汉到隋唐……………………………………………………………….(4)

三、宋元时期…………………………………………………………………..(7)

四、明清时期…………………………………………………………………(.10)

五、近现代以后时期……………………………………………………..(13)苏州和绍兴的现状………………………………………………………….(18)总结…………………………………………………………………………………(20)参考文献………………………………………………………………………….(21)

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摘要

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对苏州和绍兴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营造模式,探寻影响其演化因素,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关键词

苏州

绍兴

空间结构

演化

机制

一、研究背景

风景名城苏州和绍兴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两座古城都曾是古国的古都,在漫长的岁月里,城址基本保持不变,这在中国的城建史中,并不多见。悠久的历史使得苏州和绍兴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在1982年苏州和绍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州和绍兴的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临着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苏州和绍兴对此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比研究苏州和绍兴的演变过程,为苏州和绍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历史名城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在经济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我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目前,我国共有历史名城101个,他们体现了我国5000多年璀璨的历史文化,他们不但有着重要的文职功能,因其地理条件,也具备十分重要的经济职能。通过对于苏州、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两干多年来的缓慢演变以及解放以来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状况的研究,为古城城市

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保护方面提出建议,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发展规律,把握其空间发展演变趋势,这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历史演变进程

古代的苏州和绍兴

一、春秋战国时期(选址、建城)

苏州:有历史记载,苏州最初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相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伍子胥以“立城郭, 设守备, 实仓禀, 治兵库” 的计策, 重筑都城, 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自吴国开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越绝之故也。”

阖闾城采用“宫城、大城、廓城” 三重城的形式, 大城设水陆城门八对, 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同时在城内设有街道、河道,通过水陆八门出城,当时的规划已基本考虑功能分区。据清《吴门表隐》载:“吴市在乐桥, 干将坊即东市

门, 又东有尽市桥;西市坊即西市门, 又西则市曹桥”。

绍兴:绍兴是春秋越国的都城。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在被俘虏后释放回国。他一方面“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另一方面采纳了范蠡的建议,迁都会格,始筑小城。《吴越春秋》载:“越王日: 寡人“一欲筑城立郭,分设里间,欲委属于相国。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二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越绝书》云: “ 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

四、水门一”。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勾践小城就是历史上绍兴两城之一的山阴城,自隋朝至宋代这里又称子城,其位置在现今绍兴城内的卧龙山之南。句践小城的建立以及随后山阴大城的建立,奠定了绍兴城市近2500年发展的基础。

小城从选址到具体布局都有它的独到之处:(1)城址选择十分得当。“负卧龙山脊,面秦望(山),带鉴湖,玉架、天柱诸峰环峙左右”,依山傍水,具有战时御敌,水患时避难等优点。(2)城池防御功能考虑得非常周密。为麻痹吴国,城西北虽未筑城墙,但以山为墙,且东南河道环绕,水门只设一处,若敌攻城,必备大量船只,控制了卧龙山制高点,万一城郭失守,凭借地形优势,有利于防守。(3)布局具有发展眼光。当小城人口聚集难于容纳时,通过城东、南、北三面放射出去的河路,很快构成了大城的骨架。绍兴先有勾践小城,,后有山阴大城,说明城市在发展上富有“弹性”。(4)引水人城,创造了水陆并举的交通脉络。各条街道、水巷均匀分布,城郊车马船只进出便捷,水路联运条件便捷。

句践小城是越部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而大城则是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直到解放后绍兴城内仍有大片农田和鱼荡,可以作为证明。小城的迅速建成,为大城的修建赢得了时间;而大城的修建则保障了小城的供给,进一步巩固了小城的基础。从此,这里成为越国牢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计划获得可靠保证。以后的绍兴城市就在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二、从秦汉到隋唐

苏州:秦汉六朝时期是苏州的休整时期,秦汉时期苏州城规模有所扩大,吴市发展成为东、西两市,秦汉以前,吴地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均落后于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吴地经济从相对落后状态迅速向全国领先地位迈进的大转折时期,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则是形成这一转折的历史契机。南北文化大融合,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大量涌现,大量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据同治《苏州府志》及民国《吴县志》统计, 始建于六朝的寺观宫庵共107 处。目前江南最大的道观玄妙观,其前身真庆观, 也始建于西晋。魏晋士

大夫糅杂儒道百家思想, 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玄学。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 寄情山水,“聚石引水, 植林开洞”,在苏州营建私家园林。在此时期,苏州的水运、农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之后苏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苏州的定型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吴地的土地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屡遭天灾人祸的黄河流域相比,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隋初杨素因苏城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将州县治所迁于城西南的横山之下,而“空其旧城”,35 年后又迁回原地,这是苏州历史上唯一的迁城记载。这次不成功的迁徙,从反面的角度验证了苏州城址的优越性。江南运河奠基于春秋晚期,至隋炀帝时正式修通南北大运河。它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之江)四个水系,极大地方便了南北交流,也使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交通要冲

至唐代中叶,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已超过由“富庶甲天下”之称的扬州,成为仅次于国都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苏州此时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政治地位上升,经济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呈水陆双棋盘格局。八对水陆城门全部开启,“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刘禹锡)。“城中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说明苏州城内“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已定型。城市沿用市坊规划制度。“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水道脉分棹鳞次, 里闾棋布城册方”,诗中“里闾棋布”的“六十坊”在唐《吴地记》中详细地列出了具体名称。

绍兴:秦汉时期绍兴发展比较缓慢。公元前334年,越国战败,部族退回至钱塘江以南。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江南,出于政治因素,不愿在此定都,绍兴因此失去其昔日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东汉时期,分郡制度被提出,吴

(郡)会(稽郡)分治得以实现,会稽郡治设在山阴,这里再次成为当时浙江地区的第一大城市。而东汉时期鉴湖的形成不仅为绍兴城内的河道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拦蓄了来自南部的洪水,基本消除了山洪对北部平原的威胁,鉴湖也为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的可靠的自流式灌溉水源,加快了山会平原的综合发展。鉴湖及北部山会平原水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 它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绍兴城市也随着水网的演变而发展,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城市中心的变迁上。但是总体而言,秦汉时代绍兴城市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六朝时期的绍兴同苏州一样,因战乱因素,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南北文化的碰撞融合,各种技术得到提升发展,宗教文化盛行,各地开始建造寺庙。鉴湖的形成和北人的南迁是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大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北人南迁是外部条件的话,鉴湖的形成则是绍兴人民充分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绍兴的城市地位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城内出现了三个衙门,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内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功能要素——寺院。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绍兴城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

隋唐时期,隋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修郡大城,史称“罗城“,这是自蠡城建成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城垣修葺。在原来的勾践小城基础上扩建成10公里的子城。城中街衢和河道依旧是呈“井”字格网状。到了唐朝,城垣再次被重新修筑,绍兴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新筑运道塘(纤塘路),这是绍兴有记载的第一条石塘路。寺院在这个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宋元时期

苏州:

宋元时期,苏州的发展逐步成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苏州城市形态的成熟期。“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使得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开始开设学府。

宋朝苏州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弯曲,长宽比约为3:4,共开设五门,城外有护城河,城门旁有水城门,道路呈格网状,以“井”字和“丁”字交叉为主,大小巷交叉,多为东西方向。城内河道都是东西、南北向直线,东西方向三条、南北方向四条较大河道,即人们常称的“三横四直”。河道与街道平行,北部尤为明显,驳岸整齐,筑有桥梁。子城位于中央偏东。内分六区,有府衙,兵营等军事政治中心。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外部设有城墙,提高保护防御功能,这是当时苏州城的一大特征。城中的坊,与唐代的坊里制也有所不同,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只是一种管理制度。

此时宗庙建筑高耸林立,位置得当,与河道良好配合,形成对景,构成了丰富的城市立面轮廓。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园林,有文记记载“酉丽池为治,积土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在南宋时期,苏州园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来发展成独居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绍兴:

北宋时期,绍兴重新修建应天塔,大善寺内修建大善塔,至此绍兴“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两塔”格局正式形成。南宋时期,北方战乱,越州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改成绍兴府。尽管后来南宋迁都回到临安,绍兴仍是其陵寝所在地,是宗室、学府的聚集地,成为了南宋的陪都。

由于移民,长期的围垦和淤堵,鉴湖基本已被淹没,从图上来看,绍兴府的府治、山阴和会稽两县的县治在城内的分布表示得比较明确。绍兴府治、山阴县治都位于子城内。城内“八山中藏”的空间格局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南宋时期,同苏州相同,绍兴也形成了河街格局和坊巷制

河街格局:街随河走,河随街流,“一街一河”,“一街两河”,“有河无街”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坊巷制格局:从平江图就可看出,苏州在宋朝已经开始坊巷制,绍兴也是如此,由开敞型的“坊巷”来组织,而不按封闭的“坊”来组织。“坊”的本义已经不在了,“巷”才是真实的存在。

绍兴城内的一些坊名到清代也就逐渐被弄(巷)名所取代。这种坊巷聚居制北宋时在以都城汴京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就己初步形成。到南宋则更为普遍和成熟,浙江地区的城市由于经济发达,无疑又是最为典型的。

四、明清时期:

苏州:明清时期的苏州发展达到鼎盛。城市空间结构也臻于完善。古城城市重心发生位移,玄妙观的落成和用地的扩大,使其成为古城新的空间中心。水道变更,增加了河道总长,但由于后期居民堵塞1,是部分河道淤塞废弃。城市的功能布局发生调整,达官贵人多聚集在阊门地区,社会上层人士的聚居西北部筑园营墅,平民则被挤向东北部。商业中心也向外有所扩张。“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 灿若云锦。”园林也越来越多,号称半城园亭,达到顶峰。

明隆庆万历年间的苏州府城内河道示意图 宋朝功能分区示意图

绍兴:

明代,绍兴因台风,城墙被毁,重新修葺,“高筑墙”,城外增加了5处耳称,以加强防御。

据《越中杂识》记载,明代绍兴府城内石牌华表,多建于万历、崇祯年间。牌坊有四柱,中间二柱在街心,外面二柱跨街傍屋。类似今天城市规划中的红线控制和建筑退界控制,既有取缔违章建筑的作用,更为街道增加了空间层次,赢

得了“天下绍兴路”的赞誉。

从明代万历年问的绍兴地图来看,府河以东南北向的河流已废。府河作为城内的主要河流表现得比较明显,府河上桥粱众多,联系东西的会稽、山阴两县。清朝

清朝,绍兴城内街道普遍成石板路,河道更加完善,衡河并举,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坊巷纵横。城市内新增了许多文化设施。

古代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为棋盘状布局,绍兴呈“鱼骨形”的七弦水结构。古代的苏州城市形态发展可分为三时期:以子城为中心,向北、西、东方向成片拓展,由封闭形式逐步向外开放扩张。由状开始向星状转变。而绍兴则基本

保持在原有的大城范围内发展,逐步完善内部的街道、河道的建设,以及外城的修筑。两者相比之下,在苏州城对外更加开放,这也为苏州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以后时期

苏州:

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苏州经济地位下降,太平天国运动又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苏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兵焚,城市东边破坏较小,商业中心东移。受西方文化冲击,人们大肆修建教堂、豪宅、设立租界,交通方面更加优化,开通汽车火车。

辛亥革命以后,列强无暇东顾,苏州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开始建设外围交通,改造城内的街道,河流,调整商业中心。园林建设变化,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城内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到建国时期,工业迅速发展,厂房遍布全城,传统手工业衰败,河道继续淤塞。近代受西方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苏州也被重新规划,保留原有的棋盘格局,丰富其内部系统,增加公园园林系统,并且向外拓张建设

后期规划:

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近现代后苏州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可归纳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新经济圈崛起,苏州开始衰败而内敛。解放以后,苏州首先发展工业,导致建设资金匮乏,开始失衡。到了当代,苏州开始向外扩张,主要是东西两个方向,把新城建设在东部,临近上海,有利于苏州的城市发展建设。绍兴:

民国时期,城区基本保持清代风貌。市中心以大、小江桥以及清道桥为枢纽,沿解放路呈线状布局的形态。大、小江桥是城内主要河道的交汇点,一直是周边农民进城的汇集处,从绍兴四面八方来的乡村船只大都停歇在小江桥河沿及新河弄一带,形成了城乡贸易市场。清道桥的位置是绍兴城市的几何中心。这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符合绍兴城市服务于市民,服务周边地区的双重功能。

解放以后,尽管绍兴的府河被填,但解放路成为城内的空间主轴,“鱼骨型”的结构仍然没有变化

90年代后

90年代后期,绍兴四周城区的建设缓解了古城区的压力。

苏州与绍兴的规划现状

苏州:T型双核,多组团,两带三环五楔

T型双核:苏州主城,东部新城,多组团:部组团、北部组团、平江组团、吴中组团

两带:大运河两侧公共开敞空间绿化带和吴淞江郊野公园带

三环:内环为“古城护城河绿化景观带”,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华街绿带—阳澄湖”

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

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

绍兴: “一区、二组、三轴”、一心、三片、六组”

绍兴市域:

“一区”:密集区,即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组”:两大组群,即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和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的嵊新城镇组群

“三轴”:三条发展轴,即依托交通主干线的绍北、绍东、绍西的三条城镇发展轴

绍兴市区

“一心”:以镜湖绿心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三片”:依托越城、柯桥、袍江形成的文化旅游名城、纺织工贸之城和成产服务新城

“六组”:依托城市周边城镇形成的杨钱片区、安奇片区、滨海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以及福漓兰片区

金经昌先生曾经说过:“城市规划就是绿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中,田野和森林把中心城和周边的田园城分隔,在田园城内部,也有大片的公园绿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中,也主张用绿地分隔不同的城市组团。柯布西耶堪称“疯狂”的巴黎改建规划中,也忘不了给城市安排绿地。从城市规划角度讲,大片的绿地一方面可以防止城市的恶性膨胀和无休止的蔓延,另一方面绿地还具有景观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为城市的活力的保持提供保障。苏州和绍兴的现代规划借鉴了西方的规划思想,在组团布局的同时采取“间隙式布局”,构造绿色生态城市。

总结

在苏州和绍兴的历史形态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步有意识的把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手段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引导和调整。然而城市不可能一次设计完成,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下不断调整。苏州和绍兴古城的城市基本结构在宋朝时期已基本定性,沿用至今,说明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现在的城市结构一定是在历史结构的基础上,在方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建设而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新城建设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古城保护也是必须的。面对向苏州和绍兴类似的历史名城,在古城保护过程中,“星型放射状”向外扩建比“摊大饼”的形式更为适合,对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新城的空间结构应采取“拼接式”的方法,而非新旧统一空间结构,保护老城,建设新区,在古城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老城与新城的关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11年 2.霍华德,田园城市

3.段进等,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4.陆广微,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5、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桂全编,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

9、章玉安,绍兴文化杂识,中华书局

10、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12、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绍兴老屋,西泠印社,1999年

13、曹婉如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

14、史念海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 1986年

16、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见陈桥驿主编《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年

17、高泳源.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

18、苏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苏州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19、俞绳方,论古代苏州的城市规划思想.见: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

20、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 年

21、胡俊, 中国城市: 模式与演进.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陈泳,近现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

23、李磊,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四川建筑,2005年

第二篇:绍兴城市文化报告

城市广场的调查报告

绍兴城市广场三面临街,环山河穿越其境于西面和府山相连接;西面亭台楼阁依山水而居,缀以树木花草,一派古典的江南水乡之景;东部是以绍兴历史文化为风貌的人文景观,将文物古迹与现代建筑、地面广场与地下商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相融。西面则以府山为依,古朴的城墙将山与广场分隔以开;南面是绍兴大剧院,与市府形成宽阔的南北对景。

这次我们小组一共6人进行对“绍兴广场文化建筑及文化设施现状”的实地调查。

城市广场有绍兴大剧院、浮雕、戏台、凉亭、茶棚、大善塔和信达银都房产等。

城市广场的浮雕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事迹。比如说大禹、秋瑾、陆游、王羲之、越王勾践等。有一块鲜明的浮雕还题有毛泽东的诗——“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是毛泽东游绍兴时的的题诗,短短的诗句,描绘出了水乡绍兴撩人醉心的历史风情和人文景观。浮雕上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和过程,以及人们对大禹所作贡献的肯定。另外的浮雕还描述了越王勾践的生平„„大禹、勾践等远古人物的神秘,范蠡、西施的童话般故事,陆游、唐婉如泣如诉的钗头凤绝唱,王曦之的兰亭幽雅,蔡元培、陶成章、鲁迅、秋瑾、徐锡鳞等近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者,都浮现在浮雕上,这是后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这些事迹也将深深地烙印于我们的脑海中。

最吸引我的是刻于地面的绍兴老地图,将古城绍兴2500年的建城历史和水城风貌都浓缩其中,简直就是一个立体的城市古建筑图。在广场的东南角,大善塔的下面,还刻有一幅绍兴古桥的地图,只是那里没有设置灯光,天黑后是看不清的。我们匆匆赶去,没过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大善塔下,果然在昏黄的路灯下看到了地图的影子—正是绍兴古桥的分布图!虽然几乎看不到地上刻画的具体情况,可总算不虚此行了!绍兴老地图的旁边还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记载了绍兴书法节的由来。在我们观摩这块石板时,正好有人也过来看这石碑。我们就向他们询问关于城市文化建筑的看法,不过非常可惜,因为他们才刚来绍兴,是从河南来的游客。问起他们对绍兴建筑的印象,他们都说很有文化底蕴,不愧是文化之乡。

另一处颇有特色的就是这老地图旁的大善塔。大善塔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是七级浮塔。大善塔有着千年的历史,还是市级保护文物。过去因为地下商场倒闭,政府想要毁掉大善塔,是全体市民联名请命,才保住了大善塔。可如今的塔也是破旧不堪,无法攀爬了。大善塔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代表着城市门面,也是城市广场的标志之一。

绍兴大剧院可以说是该广场的另一个标志,它的外形就像乌篷船一样。每逢绍兴的重要文化表演,都会在这里进行表演。但大剧院的收费实在是太高了,平常人根本就进不了,也阻碍了文化的传播。

谈及绍兴,就不得不说起乌篷船了。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是绍兴的重要文化。和其他地方的船不同,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可如今,乌篷船却没有了以前的光辉,它只能静静地停泊在岸边,鲜有起航。主要是如今乌篷船的收费过高了,一般人

也就只乘坐一次,多了还是承受不起的,这也阻碍了乌篷船行业的发展。

在集会广场,我们询问了老爷爷一些相关问题,得知在这里大约晚上7点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老男人来这里表演歌舞,比如跳交谊舞。一些老人还会在这里散步,小孩们也会在这里玩耍,不用担心车辆。从老人那里得知,前些时候人还是很多的,但随着气温的下降,来这里的也渐渐少了,也不如之前热闹了。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广场的管理并不怎么好,像一些人抽烟后就随地扔烟头,地上还有很多其他垃圾,虽然谈不上脏,但这严重影响了人们这里的印象。同时,绍兴老地图在夜晚的时候看不清楚,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在那安置一些灯光,可供夜晚的游客欣赏老地图。

第三篇: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

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Patter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EN Qianhu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track,location features,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in Zhejiang Province,discus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bring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pattern.Keyword:small town,Zhejiang,pattern,evolution

提要:本文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了工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存在问题,探讨了演变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 工业用地 形态结构演化 浙江省

浙江省小城镇近20多年的发展,多是以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建设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展为先导的,因此,工业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定位对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一方面是城镇工业用地所占比重甚大。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对浙江省6个县(市)的15个中心镇的用地调查统计,人均工业用地达39平米,占城镇总用地的32.5%(超出国标上限30%,其中有的达到50%),同时,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工业用地比例(日本11%,美国5%,德国7%)①。

另一方面,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区位偏散,且用地不集约,对城镇结构影响较大。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形形色色:有混杂于居住老区内的传统工业点,有工、商、住“三合一”的作坊街,也有现代化的工业小区,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响,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因而,研究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作用机制,不仅可以科学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同时对优化城镇总体形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1、城镇工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具体的布局区位上看,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在城镇老区内部呈点状分布的小型传统工业企业;在城镇主要道路与商住合体呈线性分布的家庭作坊;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和工业区;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企业群等,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城镇老区内部点状分布的传统小型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部门较为单一,主要生产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如酱油厂、纱布厂等。其形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传统手工业和近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批小型企业;另一是在“大跃进”期间,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新建起来的中小型工厂和街道工厂等。这些分散的点状工业,从其当时的空间结构布局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接近市场、方便民众,经营灵活等;但时至今日,由于对城镇生活环境干扰较大,同时受到现代科技工业冲击,发展环境受阻,已成为小城镇空间结构改造的重要对象之一。

1.2 城镇主要道路上的“三合一”家庭作坊: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省小城镇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诱发的家庭工业布局的主体形式。这种布局形式在工业化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投资省、见效快,由于直接依托市场,产销一体,对市场反应灵敏,“调头”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风险小,操作方便简单,深受当地百姓青睐,纷纷买地造房生产,一度成为城镇空间形态的主创力量。当然,它在繁荣城镇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街道交通乱,居住环境差,更为致命的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这种小规模的家庭工业不再拥有“门口市场”优势,“小船”出不了“大海”,所以这种“三合一”的工业布局形式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3 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片):这是浙江省小城镇工业布局的典型形式。这种布局的形成机理主源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整个工业化水平的低下。在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企业主一方面不想再小打小闹搞家庭作坊,要求扩展规模。所以要避开城镇中心区,减少对城镇生活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又要依托城镇并满足其对用地、交通运输等要求,所以导致浙江省小城镇整体空间形态呈现沿国道、省道星罗棋布,首尾相连,“十里工业长廊”比比皆是的散乱场面,如宁波市北部329国道沿线城镇有18座,占北部区城镇总数的42%,平均城镇间距仅3km②,城镇建成区沿国道一线已基本连成一体,而这一带恰恰又是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方,工业用地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急先锋。这种不合理的连片蔓延的工业布局形式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其直接后果就是:

交通干线通行能力弱,堵车现象严重;工业用地不集约,集聚效益低下;城镇布局分散、功能组织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状的马路经济发展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区域发展集团化趋势,企业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模式,通过空间组织诱导企业间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形成。

1.4 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工业区:是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的最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在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中后期阶段对地域空间组织提出的客观要求,尤其是一些乡镇工业发达地区,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企业发展亟需在规模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有个全新的改造、提高与完善过程。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整个区域环境、生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集聚就是享受创新环境”“集聚就是分享规模利益”。无论是从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是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考虑,都需要对工业用地结构进行科学安排、精心规划。当然,应该指出,现状一些城镇在这类边缘工业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上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管理上的严格性、有效性,也局部出现了用地粗放、连片蔓延、功能混杂的情形,不利于工业区本身的发展并影响到城镇整体的功能组织和环境质量。

2、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分析探索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其存在与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宏观把握演变的内在规律性,更好地提出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形态的对策建议。

2.1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同全球发展趋势一样,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工业用地的形态和规模,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化初期、中期,再过渡到以知识和科技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用地在城镇总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呈现的布局形态,在这几个不同阶段是互不相同,各有特征的。上述不同类型工业布局形态所呈现的不同区位特征,就是工业化各个过程的形态见证。随着浙江省工业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到来,工业用地的布局结构和形态特征又会有一个质的转变过程。

2.2 经济科技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加快,深刻地影响到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结构特征及地域空间组织要求。从第一台纺纱织布机的发明,到以汽车为代表的便捷的运输技术的出现,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工业生产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智能化迅速推进,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要素组织与空间布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不断变化,由原来追求物质量的增长转向生活与工作环境质的提高,不仅要求有一套运行高效的生产设施,还要有一个舒适怕人的工作环境,经济实力的增长为这一切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2.3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国家的各种政策对工业化进程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城镇工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过程中,国家的许多政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割资本主义尾巴”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存共荣,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到历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最近中央实施的对中心镇新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无不深刻影响着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有力地推动产业的空间重组与整合。浙江省最近确定了135个中心镇,并且原则上确定今后工业用地只安排在中心镇,其他乡镇不再审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必须由省厅审批认可,各地块的开发使用必须有详细规划作指导③,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改变以往工业用地布局散、乱的粗放无序状态,走上持续的内涵发展之路。

2.4 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工业用地布局结构演变的又一基本动力,主要体现在以数量众多的村办企业因发展需要向城镇转移的“推力”和中心城市“腾龙换业”,向城镇转移部分传统产业的巨大“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全市95%的乡镇企业都分布在村一级④,真可谓“村村冒烟”,随着温岭市新一轮工业用地调整,村办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整个工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形态会有极大的改观。而作为“中国第一市场”的义乌市,其三大中心镇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职能分工非常明确,三大中心镇是全市的工业生产基地,义乌中心城镇是销售和第三产业发展中心,城镇之间都用快速干道连接,只需十分钟就可到达。不同的城镇职能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价值与利用结构。中心城市的工业因不堪负担高额的第三产业地价,纷纷迁往中心镇,在那里不仅有发展工业更优惠的政策,而且有相当好的发展环境;而作为义乌小商品贸易发源地的苏溪中心镇的那条老街、如今已是冷冷清清……,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幢幢厂房。

3、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的优化机制

针对工业用地形态存在的问题和演变的作用机制,提出优化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对策建议:3.1 强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生产用地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根本保障。通过编制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明确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规定城镇用地与农业用

地的数量和比例关系,规定工业生产用地在城镇总用地中的区位布局与数量比例关系。这些规划的科学编制与严格实施从根本上规定了工业用地在整个地域中的组织形式,以及在城镇空间中演化的方向与规模,有效引导工业用地形态向规模整合、良性持续化发展,彻底改变“村不像村,镇不像镇,遍地生烟”的工业发展状态。为此,应当切实做到:①严格贯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思想,切忌就镇论镇,走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老路。②认真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各项规定,使工业用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拒绝人为因素的影响,严禁改变城镇其它用地性质。③大力加强规划对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整体引导观念,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使工业建设“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⑤。

3.2 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有效控制用地外延扩展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重点所在。盘活现有城镇工业用地包括提高工业闲置用地利用率和提高建筑容积率,以减缓城镇工业用地扩展的速度。通过对浙江省15个中心镇的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浙江省城镇土地闲置率达到10%(加上一些工业项目纷纷搬出老镇区导致出现的空心厂区,这一比例要达到15%),而工业用地闲置率占了80%强,如果按平均每个中心镇2km2计算,全省135个中心镇合计闲置用地达21.6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规模,而一个大城市的工业用地也仅此而已,可见工业用地存量潜力巨大。同样的工业项目,在中国的用地面积比发达国家要高11%~13%⑥。工业厂房容积率低,据专家测算,全国455座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31,可见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就更低了。目前需要改造的旧镇面积占城镇总面积15%,改造后容积率可提高到原来的2倍,相当于少用地24km2,加上城镇闲置用地,城镇用地规模可少扩建44km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工业用地外延无限扩展的根源。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彻底转变工业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①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②充分发挥城市土地供应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城市供应制约、引导需求的调控机制,对建设项目实行土地、投资双重立项的制度,控制非农建设项目用地的源头⑦。

3.3 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工作,优化工业用地结构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关键环节。工业区是城镇的一部分,有它相对独立的一面。根据发达地区工业生产区布局的实践表明:不仅仅需要安排生产厂房,还要有绿地、停车场、休闲等设施,甚至一些展览中心,交易厅等也安排在工业区内,并使这些用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不仅能创造一个舒适怕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能营造一种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生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①严定中,美国加州小城市规划建设随笔。规划师,2000,[4]

②《宁波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院

③浙江省建设厅关于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④温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⑤姚士媒,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46~147

⑥朱英明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

⑦高以诺等,城镇请珍惜每一寸土地。经济日报,1998-04-05

作者简介:陈前虎,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城规系硕士生

第四篇:苏州历史名人录

苏州历史名人录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张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高 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其造园专著《长物志》12卷,阐发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有关要素,方能形成综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说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镇压,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抗议,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是为“哭庙案”。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收藏书籍8400余册,并聘请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时间里,毛晋刻书共600多种,为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毛刻本,至今为学者珍视。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视镜、老花镜外,还制成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留给后人《镜史》1卷,对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叶 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学者。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沈 寿(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五篇: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年)》公示

日期:2012-12-25 浏览次数:12 字号:[ 大 中 小 ]

为进一步塑造绍兴市区夜景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和档次,构建节能、生态、宜居的城市绿色照明系统,强化城市照明对发展城市夜间经济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浙江省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我市于2012年9月启动了《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www.xiexiebang.com),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8日止。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6510,85220419; 传真:85110850,85208211;联系人:谷同志、朱同志

2、电子邮箱:SXJSJCGC212@163.COM

3、邮寄地址:绍兴市人民西路248号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年)简介

一、规划范围、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涉及“一心,两片”,即镜湖绿心、越城片区、袍江片区,其重点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照明规划建设。

(二)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二、规划目标

以建设绿色生态和健康文明的城市照明光环境为目标,提高城市照明的质量和节能水平,美化城市夜景,提升城市品位。

(一)近期目标

应满足城市功能照明要求,突出城市特色,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强调安全和美观,逐步建立绿色照明体系。

(二)远期目标

普及绿色照明工程;景观照明功率密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节能指标;形成展示绍兴城市特色的夜景观空间脉络;全面实现智能化监控及管理系统等。

三、城市照明总体格局

“一心、双核、两环、四轴”:“一心”指一环以内的老城区城市照明;“双核”镜湖城市核心区和迪荡新城商贸商务区;“两环”指环城河和大环河水体及其两侧山体(如府山、塔山、蕺山、梅山等)、公园绿地、建(构)筑物构成的照明景观带;“四轴”解放路(解放大道)、中兴路(中兴大道)、胜利路和人民路等四条建筑夜景照明轴线。

四、城市照明亮度空间管制

(一)高亮度环境区域

规划共8个,分别为镜湖城市核心区、新客运中心综合体、镜湖商业中心、高铁站前区、解放路商业街区、金时代和海尔曼斯商业街区、迪荡商贸商务区、绍兴国际汽车城等。

(二)中亮度环境区域

规划共5个,分别为镜湖新区总部基地、高教园核心区、迎恩门风情水街区、袍江商务区、袍江科技创业区。

(三)低亮度环境区域

主要包括度假休闲区、居住区等,如青甸湖休闲旅游区、会稽山度假休闲区、环犭央犭茶湖休闲区、东浦古镇区、迪荡湖休闲区、袍江“两湖”休闲旅游区、东湖风景区等。

五、动态照明控制

(一)动态照明许可区

解放路商业街区胜利路—鲁迅路段、解放大道凤林西路—体育路段、胜利路环城西路—迪荡梅龙湖段、人民路环城西路—舜江路段、中兴路二环北路—环城南路段、袍江中国汽车城、二环北路。

(二)动态照明限制区

咸亨新天地新建南路—解放南路段、玛格丽特商业广场车站路—解放北路段、新建北路胜利东路—人民中路段、府横街仓桥直街—解放路段、保佑桥直街劳动路—东街段、迪荡湖路西施山路—云东路段。

(三)动态照明临时设置区

环城河、大环河、鉴湖绿带、梅山景区、迪荡湖、梅龙湖休闲公园等。

五、景观照明空间系统构成(一)景观照明重要区域——面

规划8个,分别为老城商圈、历史文化街区、迪荡商业商务休闲区、镜湖城市核心区、镜湖新区总部基地、高铁站前区、高教园核心区、袍江商贸商务区。

(二)景观照明重要路径——线

(1)重要河道景观照明

规划7条,分别为环城河、大环河、鉴湖、浙东运河、杭甬运河、梅山江、环山河。

(2)重要街道景观照明

规划11条,分别为解放路(解放大道)、中兴路(中兴大道)、胜利路、人民路、站前大道、洋江路、凤林西路、104北复线、世纪街、城南大道、迪荡湖路。

(三)景观照明重要节点——点

(1)主要出入口、交通枢纽

规划包括杭甬高速绍兴出入口、杭甬高铁绍兴站、萧甬铁路绍兴站、汽车客运中心、汽车西站、绍诸高速绍兴出入口、汽车东站、104国道入城口、329国道入城口等。

(2)城市综合体

突出商业服务功能,强调近、中、远三个尺度,宜同步进行照明专业设计,同步实施。

(3)公园

主要包括府山公园、蕺山公园、塔山公园、城东生态公园、袍江两湖公园、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儿童公园、沈园、罗门公园、东湖公园、小亭山公园等各类城市公园。

(四)景观照明重要标志——城市地标

迪荡世贸超高层五星酒店、奥体中心;飞翼楼、迎恩门城楼、文笔塔、小亭山永和塔、应天塔、梅山适南亭等,分重大节日、一般节日、普通日三个层次景观照明设计,保证基础景观照明效果,天天亮灯。

六、城市照明技术要求

道路照明要求降低能耗,专业化设计。保障路灯的“亮灯率”和“维修及时率;建筑照明要求重塑夜间形象、突出重点、创造特色、慎用彩色光、避免光污染、节约能源、便于维修;广告标识照明要求避免外投光照明,采用自发和内透光的形式,不得以高亮度、强效闪烁的光影响居民生活及交通安全。

七、绿色照明规划技术规定

宜逐渐尝试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新光源推荐要根据实际使用效果,应慎重。灯具要求造型美观,使用方便,易于安装、拆卸、维修。要建立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

八、建设时序安排

(一)近期建设

近期实施照明工程63项,总投资约1.18亿元。其中:越城片区37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31亿元;镜湖新区22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30亿元;袍江片区4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57亿元。

(二)远期建设

建设重点主要包括:镜湖新区行政中心、科文中心、奥体中心、高铁站、高教园区夜景亮化工程、迪荡商贸区梅龙湖周围和迪荡湖周围、袍江两湖周围、青甸湖周围等夜景亮化工程;绿云路、站前大道等道路路灯工程。

九、规划实施措施

编制详细规划,严格执行国家城市照明标准,坚持专业化设计,建立城市照明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管理,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控制。

下载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城市湿地公园

    苏州城市湿地生态公园 现代城市环境已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市民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追求,亲近绿色环境的渴求,追求宜人空间的梦想使得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日益丰富。 城......

    感受苏州城市变迁

    感受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变迁 作为一个苏州人,我对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作为一个90后,我所成长的时代也同样在我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家原住在苏州城......

    苏州城市概括导游词

    导语: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州城市概括导......

    交通走廊与城市发展形态

    交通走廊与城市发展形态、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交通走廊也叫运输通道。我国经济地理学者蔡庆麟在其所撰写的《运输布局学》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一宽阔的长条地......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查

    的角色有高级管理者/经理人(17.6%)、行业/技术专家(16.3%)、教师(12.2%)、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11.9%),从这一点来看,城市青年对于未来的设定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择业......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查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查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调查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

    城市历史读书笔记范文合集

    城市历史读书笔记 城市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哪些过程?有些什么功能等等问题很难用一种定义来概括;城市的发展,从其胚胎时期的社会核心到它成熟期的复杂形式,以及衰老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