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评论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发展
文学评论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发展
在汉语新文学界,文学评论一直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文学评论现象出现并施展其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的建树也与文学创作的收获一样,纳入了各种文学史考察范畴。这就说明,文学评论从来就不应该是从文学创作那里衍生出来的,文学评论在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有着自己无可置疑的独立性。然而,正因为这样的独立性,围绕着文学评论所暴露或衍生出来的问题便一向很多,并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理论的考察和论辩,而从文学评论的文体形态和主体意态这两方面论证,可以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前景提供一种理论探
讨。
中国论文网 /5/view-4890095.htm
一、评论与文明的历史
文学评论是一种批评的文明形态,而批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功能的体现。人类文明有创造本能,也有议述功能。所谓议述功能,即对于事物进行叙述,进行评议,以达到交流与评价的目的。后来的各种批评,包括文学评论,都是这种议述功能的体现。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功能,不能说是本能,也就是说,议论和陈述往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产生的然而也是不可遏止的要求。人们可以进行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也可以进行审美批评和文学评论。与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比较,文学评论和审美批评超脱甚至可以远离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因而具有某种特别明显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某种自由性相伴而生,因而它的内涵会比较丰富,学理可以较为深入,作为批评文体可能也容易体现出批评的典型性,故而一般
提到批评,都往往可以举文学评论的示例供言说。
批评可以看作是人类初期文明叙事的申述与概括,在文学意义上也是如此。中国上古时代的诗歌《击壤歌》,其中歌吟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如果这确实来自于上古的先民,则这首歌典型地表现了原初叙述与批评(议论)的关系:前四句是一般叙事,最后一句却是申述和议论,具有某种传达价值观念的批评功能:“帝力于我何有哉?”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由、自得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王权的批判和对自由境界的肯定,这样的人生观和意识情调,在人类文明的上古时代非常难得,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自觉。这样的境界和自觉是通过议论和批评的方式以及语调传达出来的,显然,如果光是叙述,很难传达这样复杂的人生观念和文明观念。
只要带着比较的意识省思古代的
文化传述,就会轻易地发现,作为原初形态的文学评论和艺术批评往往体现出比原初文学和原初艺术等等原初的创造物更加复杂和更加深厚,同时也可能更加富有境界的思想与精神。古代传奇中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讲述俞伯牙对钟子期琴音的评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就是一种高于当时音乐创作水平的批评之论,无论这批评之论是表述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抑或表述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吕氏春秋》),相对而言都是一种很高水平的批评之论,也是相当有艺术魅力的批评。再如孔子关于《诗经》首章《关雎》的评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批评水平即便是在两千年以后的今天看来,也具有登峰造极的思想力量和审美内涵。这样的批评之论其语言传达既极为美轮美奂,其思想力度也足以感人感己,毫无疑问包含着原初批评冲动的某种快感。
当然,并非上古时代的所有文学评论都会如此精深、准确而富有力度,其中也多含有一些看似正确其实并不科学的批评意见。《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卷十六·十有五年》中有这样的概括与批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以此解释上古时代文学和歌谣产生的社会和心理契机。这种解释有非常深刻和精切的判断,如原初的“怨恨”说,可以成为文学评论和文学起源的基本学说。但“饥者歌其食”,就带有某种主观臆断的意味。文学和艺术的起源与人生的余裕有直接的关系,鲁迅即持有这样的批评观点。一个饭食无着的饥饿者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余裕作而歌吟。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文学和艺术的起源与人生余裕之间的紧密联系。《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被后人如鲁迅等推崇的“举大木”说确乎印证了认同度非常高的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
“劳动说”,但更印证了文学艺术起源的余裕说。可接着通过翟煎的口,说出“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意思是说“文辩”不足以治国,文辩之类,应该发乎情而诉诸文字,但无关乎治国兴礼。这就表明,文学艺术包括批评之类,可以远离政治和社会管理,而且可以与礼仪文明拉开距离,它只可属于文化事务。这是科学地、准确地、稳便地把握文学及文学评论与政治文本之间差异性的一种批评努力。
批评或者文辩,是人类文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要的文化活动,体现着较为丰富的社会心理和人生内容,体现着文明社会普遍存在的议论和批评倾向。议论和批评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功能发展和发达之后,迅速培养起人的思辨能力、表述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这无疑会更大地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理解,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出的那句名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什么“远之事君”然后会跟着一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其实就是论说与文辩的需要,也就是在批评意义上进行表述的需要:如果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之名都信手拈来,信口道来,必然显得言之凿凿,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能够以强辩的姿态和实力显示自己超卓的事君之能力。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种势能。
这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学评论。这种在社会人生意义上甚至在世俗之用以以上的泛批评体现着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与途径,体现着人们内在的一种申述、议论和论辩的欲望。如果说这样的泛批评常常会令主体冒着巨大的风险,付出较大的代价,战国时代的辩士虽然有腰悬六国帅印的赫赫荣耀,可也有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的危险,那么,文学评论或者在文学范畴内的批评就安全得多,也自由得多。在文学尚未独立为文学的时代,文学评论当然也就
失去了独立于其他泛批评的依据,这是人们从批评起源的意义上言说文学评论必然面临的尴尬境地。不过,明白了泛批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议述功能的必然结果,就能对各种批评包括文学评论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必然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文学评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这种走向成熟的批评其显著标志便是文学评论理论的体系性的形成。这样的批评史观并不影响我们对泛批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把握。中国的文学评论从来都是围绕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述议功能展开的,体现着一定时期的人们言说文学以及言说文事的热忱,也就是说,这种批评从不以建构文学评论理论及其系统性为指归。正因如此,《文心雕龙》既可以就一系列理论命题展开论述和论证,也可以就《离骚》等作品进行辨析与分析。它满足的不是理论建构的需要,而是借助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自由言说的述议功能的实现。有时候,这样的文学
评论还是写作主体个人才情显露的结果。陆机的《文赋》便是如此。
二、文学评论的功能价值
汉语新文学的历史逐步形成了十分重视文学评论的新传统。《新青年》和《新潮》都从批评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专门从事批评的文学期刊和文化期刊在新文学运作的初期也十分活跃,《语丝》甚至兴起了颇有传统的“语丝文体”,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以杂文及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写作主调的文学道路。标志着新文学创作最初实绩的文学刊物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不仅重视文学评论,发表了沈雁冰、郑振铎等人连篇累牍的批评文字,对新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和运作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还刊载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的大量成果。创造社以“异军突起”的姿态崛现文坛,更以文学评论的推崇为其社旨方针,人们甚至认为,倡导浪漫与重视批评是创造社的本质特征,且正与倡导写实和重视创作的文学研究
会相对应。新文学自《新青年》时期,经由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运作期,直到革命文学的倡导,左翼文学的运动和抗战文学的号召,都是理论批评为先导,有时甚至为旗帜。周扬、张道藩这样的理论批评家,都分别在党派政治的领域内发挥文学评论的作用,这同样充分说明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在整个新文学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的重视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摄入。文学评论之所以在文学事业中显得比较重要,大概不外乎其所具有的这样的功能意义:社会功能意义,文化功能意义和文学功能意义。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文学评论所展开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在历史上和在现实层面所构成的冲突常常引发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常常增添了文学史的喧闹、精彩与无休无止的琐碎的纠缠。从学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对于文学评论功能理解的参差显露
出文学评论界基本认识的混乱。
政治功能意义少的文学评论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基本价值体现。在特别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意义的时候,文学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作用异乎寻常,它可以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制造许多话题、命题,同时也相应地衍生出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褒奖和鼓励符合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创作现象,也可以用来打压和纠正偏离政治倾向抑或反对意识形态的文学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及苏俄前后的文学评论,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赫尔岑的文学评论在俄国历史乃至在世界社会运动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几乎令所有的作家都难以望其项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评论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姚文元等人的文学评论所激起的反响,无不超越于文学界而影响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承认或者期盼文学评论可以发生对于社会
生活的有效号召和巨大影响,那么这就是从社会政治功能意义上理解和建构的文学评论。这样的文学评论往往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观察和深远的政治寓意,其气度和胸襟自非一般的文学评论可比。它们中的有些篇什,甚至能够成为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本和社会运作教科书。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哈克纳斯《城市姑娘》及典型环境论的批评,以及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批评及对悲剧的历史性界定,其意义早就溢出了文学自身而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理论长期指导着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甚至鲁迅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等,都体现出政治意义上的文学评论的价值。
当一种文学评论在政治功能意义上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对于文学和文化的效用具有一种垂直型的自上而下的效应。这样的文学评论很可能成为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文化原则的体现,甚至
可能成为文学创作者所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这是文学家普遍向往的一种境界,但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为文学评论家准备的。特雷·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的“结论:政治批评”章节中,反复强调文学评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申明了文学评论“介入”现实的“政治”立场,突出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放逐文学接受的个体维度、审美价值和精神功用,得出文学必需死亡才能得救的结论。①这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解读文学评论的极端的论点。
文学评论除了政治功能价值,最主要的的当然是文化功能意义。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批评的本意。一个社会的文明运作离不开批评,一种文化的基本态势与批评连在一起。批评可以在人类文明生活的所有领域展开,但在文学中展开时最安全,也是最自由的。但在文学中展开的批评活动,也就是文学评论,其功能指向常常不会局限在文学自身,而体现一种文化的评述。以西方新
批评为典型模态的文学评论虽然谈论的是文学,但其价值功能则早已溢出文学的域限,而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之中。与文学评论相伴而行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在当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建立的殊勋,早已超越了文学的功绩。批评文化的发达是后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而这样的批评在文学领域展开的频度和力度往往都超过其他领域。这样的文学评论借助各种非文学的知识系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当然更有文化学等等,但它的建树和贡献也同样耀眼地呈现在这些领域,并且放射出更加炫异的文学光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从文学出发抵达文化层面巨大影响的典范,他的文学行动理论虽然谈论的是文学,但却完全疏离了文学创作,而是在文化甚至在文明的意义上谈论文学这个客体,给予读者的主要是文化认知上的快感。类似的情形还可以追溯到弗罗伊德和荣格对于文学的批评与解读。
沃尔夫冈·伊塞尔早就意识到文学评论甚至语文学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的产物,它产生于一种文化背景,它的活力来自这一背景的紧张关系以及对这一背景所施加的影响。它尤其强调与决定自身环境有关的不同物,以此介入自己真正的环境并确定自己的独特性。文学以这种方式显示出自己位于业已制定的文化地图上新的区域。”②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种衍生物,其文化功能意义也在于此。
文学事业早已进入到这样的文化时代,文学创作虽然并不会在意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也跃跃欲试地摆脱文学创作的拘囿,而试图在更开阔的文化话题上建立自己的话语场,以此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甚至是文化热点。在这样的话语场中,文学已经不再是纯粹以创作为中心的阅读对象和欣赏对象,而是文化言说的一个题材,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是文化讨论的一个契机。这样的文学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也可
以是一种文学行为③,包括文学评论乃至于文学家的批评本体的写作。文学评论和纯粹的文学评论在这样的意义上具有某种原则性的差异,虽然它们之间联系仍然那么牢不可破。
文学评论最基本的还应该是文学功能意义上的价值呈现,是文学的内在美感和外在价值得以理论揭示和学理评判的文本样式。这是文学评论的本源形态,也是文学评论在其余功能意义上进行价值发挥的基础。这也不妨被称之为纯粹的文学评论。人们所喜见常闻的也多是这样的批评。这样的文学评论对文学的文本及其制造者——作家负责,它的理想状态在于体现、描述、论证文学的审美性能和美学规律。这样的文学评论其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艺术的和审美的,也只有这样的文学评论可能是文学的笔法和审美的感悟。
文学评论的文体形态实际上应该由其不同的功能意义来决定。政治社会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应该是气势磅礴 的论文,是逻辑严谨的辩论和步步为营的立论,其中充满着政治的激情和社会批判的张力。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可以使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典型模板,可以是鲁迅式的杂文,甚至可以是与文学关系不大的理论阐述和现象评论。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则最好是文学性的写作,显露着批评家的激情和灵悟,体现着写作者的才情和理论及语言的魅力。文学评论主体的价值定位决定着文学评论文本的理想的文体形态。
由于主体价值感的差异导致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必然差异,这一文化规律决定了人们无法也无理由将所有的文学评论主体一视同仁,更无法也无理由用一种文学评论文体的特性、功能要求另一种批评文体。也就是说,要求政治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写出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批评文体的美感和灵悟,显然是很荒唐的,同样,也不应要求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批评承载政治意义上的功能,甚至能够起到相应的社会动员作用。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可以发挥文学的审美作用,可以在文学鉴赏和文学价值的内部认定方面有所作为,但并不能要求它起到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某种示范作用,更不应要求它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发挥作用。
当然,一定的文学评论文本未必都为了对应一定的文学评论功能而产生的,在众多文学评论文本中,人们很可能很难找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属于哪一种功能意义的批评文本。但明确这三种文学评论的功能属性,有助于在一种科学的可框架中确认文学评论的属种与归宿。
三、关于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
文学评论的历史、类型及其社会文化机制的分析,直接导致我们对批评文体形态的考察。毫无疑问,那种要求千篇一律、千部一腔的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观念早已被列入势在破除之列,因为它违反了文学评论的历史及规律,也不
符合文学评论功能架构的格局。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学批评学应该集中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评论家们应在学术实践中不断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来学术学院化的运作,文学评论的文体到今天也已经学院化到僵硬甚至僵死的地步。所有的文学评论都伴着一副学院派的面孔在那里装腔作势,煞有介事,在那里故作姿态,莫测高深。文学评论的从业人员中,有一些其实并未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但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员特喜欢端起架势。这样的风气挟持着近些年文学学科评估以及论文分等的势头,愈演愈烈,沸反盈天,使得好端端的文学评论,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学院化潮势中变得灰头鼠脸,死气沉沉,不三不四,了无生意。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明确文学评论文体多样化的必要性,同时必须从学术认知上区分文学评论、认清文学评论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必要区别。
我提出过将文学评论和文学的学术研究进行学理区分的意见,④并在许多场合讲述过类似的观点。我认为文学研究界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评论并不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学理分野,严重地影响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性建构,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观念的混乱。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类的专业刊物,所发表的论文便常常是文学评论与学术研究相含混,一篇随意性的作品评论完全可以与一篇严谨的文学史研究论文置于同一档次,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这样的两篇文章也常常处于同一档次。
文学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评介性文字,文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对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进行学理分析或历史价值判断的学术性阐论;前者鼓励批评家自陈好恶,后者却要求研究者尽量掩藏自己的好恶;前者强调批评家批评视野和观点见
识的独特性,后者强调研究者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与可信度。一般而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概括的文学评论现象,文学的学术研究则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确为价值旨归,无论多少个研究者,研究结论应该指向同一个莎士比亚。
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分野,有助于加强文学研究的规范性建设,使得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有别于文学评论的随意性;有利于遏制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文章化”的势头,使得现当代文学论文在其规范性上朝着古典文学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学科趋近。同时,这种分野的注重有助于提高文学研究的门坎,让那种从未进行过良好的学术训练的学术投机者在文学研究的殿堂之外有所忌惮。
显然,我发表这样的意见时,秉持的是所谓学院的立场,选取的是学术规范的角度。然而对于文学及其批评事业而言,学院立场和学术规范并不是一切,甚至并不十分重要。文学事业大而言之乃由
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的学术研究三种本体构成,学院立场和学术规范仅仅在文学的学术研究层面应有用武之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文学评论离学院立场和一般而言的学术规范越远越好。因此,有必要从文学评论的本体意义上再作一番阐论。
在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这个话题上,除了区分文学评论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性二外,还需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文学评论在文体形态上可以拉开与文学的学术论文之间的距离,将文学评论写成充满灵性与活力的文字,写成非一般论文可以相提并论的灵动文字。事实上,我们的文学评论已经成为:文学评论家发表一般意见的文体,而不是发表思想显露才情的文体;已经成为作家寻求一般社会反响的一种学术证据,而不是对理论和学术批评的一种聆听途径。我们的文学评论失去了它存在的本来意义。而且,正在与文学史论文相混淆。
文学评论本身从来就不应是低水平低档次的,出色的文学评论充满着批评家的聪明和感悟,充满着富于激情的笔墨并给人以灵性的享乐或精神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评论所需要的天才和悟性超过文学的学术研究,对于普通读者的重要性也大大超过后者。说文学评论更富有创造力,更需要才力和悟性,它应能引领读者的灵魂,向一个更加美好、完善的方位进行文学伸展运动。甚至,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大可以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让人从中感到一种美、一种抒情,读精彩的文学评论就像读好的抒情散文一样。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这样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评论专著,文笔非常优美,加上中文翻译的精彩表达,使它成为一种完美的批评文本。洋洋六巨册,它几乎就不是在批评,而是作者自我灵魂的一种自语和对话,使批评家借助于10世纪文学现象在做审美的深呼吸运动,充满
了文学的情感,经常有大段的抒情。如在谈到英国感伤主义作家缪塞的时候,他几乎是带着眼泪在诉说:“那时候的天才,他被由来自他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扁了,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苦闷的灵魂,因为他们脸上都擦了玫瑰制的胭脂”。评论家这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是在和作家对话,他自己也在对话中坦露自己的心灵,他同样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与灵魂,这时候的评论者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作者。鲁迅先生很推崇勃兰兑斯,他在写《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时就常常采用这种笔法。他关于世纪末果汁的精彩论述,对于沉钟社用诗歌表达他们内心难以名言的隐曲之歌的描述,都充满着感性和灵异的悟解,读来就如同读一段优美精致的散文。李健吾先生的批评经常令作家不服,卞之琳等都对这位批评家提出过质疑乃至抗议,但他们哪里知道,李健吾在进入某些作品的批评之际,他完全进入了自我表现的精神境界,批评的语气说是作品还不如说是
在披露自己的心灵隐曲。
文学的这种批评文体可以称之为诗性批评。波德莱尔认为这是最好的文学评论:“最好的文学评论是那种既有趣又有诗意的批评,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以解释一切为名,既没有恨,也没有爱。”⑤所谓代数式的批评,可以模拟为学院化的批评,它不是没有价值,但显然不是理想的。英国的批评家利瓦伊斯这样解释他的理想的批评文体:“理想的批评家就是理想的读者,……哲学是‘抽象的’,而诗歌是‘具体的’……文学评论家的工作是要取得一种完全的(读诗)反应,并尽可能将他的反应展现为评论”。⑥
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学评论应该与创作一样可贵,而且也应该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本体文本,需要表达鲜明的思想,需要显露批评的才情,需要让人读后有一种感喟,有一种震撼,有一种回味甚至反省的力道。文学评论可以是散文,甚至是诗意的散文。如上文提及的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也如鲁迅写的许多评论(至少是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又如李健吾的评论,胡兰成的评论,评论的是文学现象,表述的却是自己的灵性感悟,自己个性化强烈的思想悸动,自己的生命感受和审美感受,自己的心灵叹息和情感愉悦。文学评论应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文体,它应该属于文学,而应该远离学术。
这就是我常常讲到的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分野。表面上看我似乎尊重学术不尊重评论,实际上相反,我觉得评论,好的评论,有份量有价值的评论,能够作为文学的独立文体留存下去的评论,更需要才情,更需要文字表述的魅力,更需要功夫和功力。
为什么文学评论一定要写成论文,搞那么多注释,征引那么多别人的理论,为什么不是自己的理论加上自己的审美体验?随着大学越来越重视论文,文学评论论文化的倾向越来越重,最后是既
~ 26 ~
毁坏了评论,同时也毁坏了学术论文。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的含混化处理,导致了没有精彩的文学评论,同时也使得学术论文的质量大受影响。
所以,应该重新认识文学评论,重新建构文学评论的文体品格,重新恢复文学评论应有的尊严和魅力。
在强调文学的诗性批评或文学评论文体的灵性的同时,也不宜形成独尊此体,罢黜别家的专制型思维。文学评论是自由的,文学评论的文体也应相应地自由,至少关于文学评论文体的认知应有充分的自由。当我们带着某种向往的神色谈论文学的诗性批评之际,也应考虑到这样的声音,例如巴赫金的观点:“要克服艺术研究领域中方法论上纷呈的歧说,不能走创造新方法的路子,即再加一种独特的利用艺术事实性的方法,参与到多种方法的共同斗争中去,而应该在人类文化的整体中通过系统哲学来论证艺术事实及艺术的特殊性。”⑦
~ 27 ~
充分考虑到各种批评文体的特殊性,才能充分尊重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注释:
①引自牛寒婷:《重返文学评论的场域》,《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
②沃尔夫冈·伊塞尔著,王晓路译:《走向文学人类学》,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298页。
③德里达的命题“Literary Action”,汉语翻译为“文学行动”。考虑到“行动”一词的动作性强调因素,似译为“文学行为”更妥。
④代表性的文章是《文学研究:批评与学术的乖谬》,《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2期。
⑤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⑥F.R.Leavis:“Literary Criticism and Philosophy,”Scrutiny 6:(1937):60一61
~ 28 ~
⑦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 29 ~
第二篇:浅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为宗旨的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阐述,虽已愈来愈清晰,却并非已无疑问,有的甚至更为模糊,思想更为混乱。因此,当我们已比较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经验教训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就很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讨论,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按比例发展要求,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则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克服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节的片面性,而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补二者之所短,而不是要用市场去取代计划从而根本否定计划的积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4 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强调运用计划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为配置资源手段的时候,对计划和市场二者的关系,则只能理解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能视为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正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使我国经济有了较为迅速、稳定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后都逐渐发展到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阶段上,这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市场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的计划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二者殊途同归。这个事实再次说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
必须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企图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鼓吹市场经济万能,把市场机制吹嘘为人类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并认为,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根本否定经济计划性,谁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计划性,就要被扣上要走回头
路,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的大帽子。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近些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当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每当加强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如1993 年以来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下,逐步取得“软着陆”的胜利和“高增长、低通涨”的大好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也必须看到,在这大好局面下,迷信市场万能的倾向还远未清除。如有些地方、部门、企业抵制宏观计划调控,任由市场调节,以致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企业开工不足,加重了工人失业下岗的问题,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就是其明显的表现。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否认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的操作运行上,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明公有制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
坚持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是既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有资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数或50%以上,而必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目前就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的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
还需着重说明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的利益。
三、对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各种观点辨析
1.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种,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早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已经解决了,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考虑姓„公‟姓„私‟的问题,并认为这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思想。前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的,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论证深圳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据时说的深圳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他还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3.以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偷换“公有制形式”的概念,为混淆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不言而喻,这里说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就公有制的公有程度和范围,或者说公有性的强弱而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公有程度较高,公有范围较广,包括了全民;集体所有制公有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只包括部份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所有制。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十五大的新提法,意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与“公有制形式”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上详细地剖析了上述种种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目的无非是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区别,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于究竟怎样才算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是需要从实践中去继续探索的问题,现只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反对主次不分和假公贩私的种种观点和措施。
其次,认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缓解和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切实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再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防止、消除失业与大起大落等等消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12 ]
考试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本试卷分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两大部分
(1)文学理论(100分)文学本质论
约25分
文学作品论
约25分 文学创作论
约20分 文学接受论
约20分 文学发生发展论
约10分(2)文学评论(50分)
4、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100分)填空题:
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50分)文学评论题:要求考生阅读试卷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论角度自选,可整体上谈,也可就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立论。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理论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文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
1、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①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③ 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纪的一种方式 ④ 文学的社会作用
2、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① 文学形象
② 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3、文学作品的构成
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 文学作品的内容 ③ 文学作品的形式
4、文学体裁
① 文学体裁的涵义、区分、特点与意义 ② 诗歌、小说、散文
③ 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5、文学的创作
①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② 文学的创作过程 ③ 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 ④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6、文学的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 ① 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
②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③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④ 社会主义文学及其创作方法 ⑤ 文学风格 ⑥ 文学流派
7、文学的接受 ① 文学的接受活动 ② 文学鉴赏 ③ 文学批评
8、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 ① 文学生产
② 文学消费 ③ 文学传播 ④ 文学与文化产业
9、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① 文艺的起源 ② 文学的发展
③ 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学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
根据试卷提供的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
1、要体现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不可写成抒情散文或泛泛而谈的读后感。
2、要扣住所给材料进行评 3 论,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3、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
4、字数控制在900字到1100字之间。
三、主要参考书
1、文学理论: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文学评论: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1年第2次印刷。(注:此书只供考生写作文学评论参考,不进入文学理论的考试内容。)
第四篇:交通走廊与城市发展形态
交通走廊与城市发展形态、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交通走廊也叫运输通道。我国经济地理学者蔡庆麟在其所撰写的《运输布局学》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在一宽阔的长条地带,顺着共同方向的交通流向前延伸,把主要交通流发生地联系起来”我国另一位学者岳丽婷认为:“以客货流为基础,以承担对国际民生起决定作用的客货运输为主、融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全国骨干线”。
以上两种解释,基本上概括了交通走廊的基本特征,即某一带状区域,存在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是国家或者区域主要的运输骨干线。但交通走廊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要素,主要表现在交通走廊与外部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交通走廊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形态的互动等方面。交通走廊与交通经济带理论 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理论之一)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再以交通走廊为媒介,通过辐射、对流等渠道向外扩散#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交替,而交通走廊是这两种作用的载体#经济集聚和扩散的结果使得运输设施不断集中,成为工业集聚的轴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协作越来越密切,区域内部产生了很强的运输联系,促进了交通走廊的形成#交通经济带是点轴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理论之一)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它是以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轴上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交通走廊对对经济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走廊主要线路走向决定经济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和走向;“运输费用的下降和运输时效性的提高,使产业布局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成为可能;交通走廊通过改变区域土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的经济区位,提高其开发效益;消除运输瓶颈制约,发挥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郑汴洛交通走廊的功能定位
郑汴洛交通走廊要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必须实现以下功能:!满足走廊内客货运输任务;”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扩展产业布局的范围;引导城镇体系空间合理分布,避免城市的单极发展;促进交通优势向流通和经济优势转化;成为区域产业布局的主轴线,形成工业隆起带!郑汴洛经济带应依托交通走廊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将工业园区化,并尽量靠近交通走廊入口和主轴附近!强化交通走廊与地方网路的衔接,使交通走廊的腹地范围扩大,辐射至走廊内县域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并最终使郑汴洛交通走廊演变为城际运输走廊!
第五篇: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
摘 要: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在当前,尤其要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 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 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 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 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 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 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 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 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 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 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 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
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 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 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 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 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 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 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 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 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 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 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 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 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 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 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 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 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
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 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
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 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 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 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 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 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 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 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 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 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 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 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 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 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 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
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 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 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 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 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 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 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 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 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 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 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 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 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 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 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 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 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 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 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
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 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但是,信息业在某些方面应该降温,例如信息高速公路。并不是说中国不要搞信息高速公路,而是没有必 要搞克林顿那样的信息高速公路。他说的高速公路,信息传输量至少是10的10次方比特,而我们现在 修的不叫信息高速公路,而是“中速公路”,是每秒10的8次方比特,比美国设想的高速公路小100倍。每秒10的8次方比特就大得不得了,我们在20年、30年内都添不满。它只有一件事不能做,就是全
国开各个省市的全国性电视大会,但是两家开电视大会可以。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在短期内修那么 大的。这件事的鼓吹者也是社会科学家,他们看到美国人在那儿鼓吹信息社会,也赶快要进入信息社会。15年里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第一他不知道要多少钱,第二他们不知道这种信息高速公路修出来没有用。中国的信息库才美国的1%左右,这相差太远。所以修起美国那样的高速公路以后,根本没有东西可运。打个比方说,现在长安街比较拥挤,你把它的宽度扩大10倍就可以了,扩大一千倍就是非理性的了。
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配置资源。现在“新经济”呼声日高,对所谓“旧经济”领域显然形 成了冲击和争夺,因为市场的真实需求很可能被市场神话的暗示所扭曲,何况在这投资者(如众多分散的 股东)与经营者分离的时代。如果我们现实地看,所谓“旧经济”,如钢铁、化工、建筑等,一方面仍是一 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所在,另一方面,也并非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如果任何一个公司,只要宣布“进军”高科技,甚至仅仅是向网络“进军”,就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追棒,有多少人(主 要是经营者)会去认认真真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知识经济毕竟不是“概念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