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民营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指引
河南省民营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指引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推动河南省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贷款通则》、《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及《关于加强河南省民营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豫中小企〔2005〕116号)等法律和有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民营暨中小企业企业资信评级(以下简称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评级企业资料,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在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下,通过审核企业资料和现场调查,对企业经营能力、支付能力、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企业资信等级。
第三条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实行统一管理措施、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质量控制、统一结果定义、统一结果发布。
第四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是河南省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的管理机关。
第五条管理机关组织成立“河南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委员由人民银行、中小企业服务部门、银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性组织、评级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管理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对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
专家委员会职责:
(一)审核评级机构评级方案、评级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评级质量控制措施等;
(二)向评级机构推荐年度参评企业名单;
(三)对评级机构评级质量进行评议,并提出评议报告。第二章资信评级机构
第六条评级机构是指经考察推荐进入河南省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具有企业资信评级资格、能力的企业法人或其全资分支机构。
第七条评级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过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并经工商年检合格的企业法人或其全资分支机构;
(二)业务范围包括企业资信评级项目;
(三)具有一定数量掌握资信评级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职评级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五)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关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八条评级机构进入河南省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应当向管理机关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与正本原件核对一致;并加盖公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
(四)资信评级工作制度及评级人员执业规范;
(五)办公场所及组织机构的设臵情况;
(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简历及有关证明资料;
(七)从业人员数量、名单以及项目负责人姓名、简历等;
(八)资信评级机构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章程及专家名单;
(九)管理机关要求的其他文件。第九条评级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关有关规定,独立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评定企业资信等级;
(二)评级机构的评级工作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干预;
(三)严格依据管理机关统一的评级程序,保证评级的公正性、一致性、完整性;
(四)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遵循为客户保密的原则,健全企业资信评级档案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五)按照管理机关要求报送企业资信评级的有关资料;
(六)按照管理机关要求报送年度营业报告;
(七)接受管理机关监督和专家委员会的评议和质询。第十条评级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品行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不良执业记录;
(三)具有相应的业务资格证书,专职从事资信评级业务;
(四)项目负责人须具备该职位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五)管理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三章评级对象、内容和等级划分
第十一条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对象是指在河南省内登记注册并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第十二条企业资信等级是由评级机构依据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记录、发展前景等要素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独立评定的结果。
第十三条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级工作,要综合全面考察企业金融信用、合同信用、纳税信用、质量信用、服务信用、劳动保障信用、财务统计信用、价格信用、环保信用、安全生产信用等,当前应主要考察以下方面:
(一)企业素质,包括法定代表人素质、员工素质、管理素质等;
(二)经营能力,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存货周转次数等;
(三)获利能力,包括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
利润率等;
(四)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和企业的关联关系等;
(五)履约记录,包括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履约记录等;
(六)发展前景,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生存环境;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企业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等。
第十四条企业资信评级应按不同行业分别制定评分标准。第十五条企业资信评定等级按三等九级标准。即:AAA、AA、A、BBB、BB、B、CCC、CC、C。各等级含义如下:
AAA级:资信最高。该类企业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具有最大保障;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不确定因素对其经营和发展的影响极小。
AA级:资信较高。该类企业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不确定因素对其经营和发展的影响很小。
A级:资信好。该类企业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较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未来经营和发展可能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容易产生波动。
BBB级:企业资信一般。该类企业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一般,目前尚能支付债务本息;经营处于良性
循环,未来经营和发展可能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BB级:企业资信较差。该类企业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尚可,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存在不稳定因素,经营正常,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因素。
B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尚可,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经营遇到一些问题,风险程度较高。
CCC级:对债务的保障能力较差,开始发生违约;经营遇到的问题较为严重;风险程度很高。
CC级:对债务的保障能力极差,经常违约;经营处于半停滞状态。
C级:几乎不具备偿债能力;往往已经进入强制性债务充足、被监管机关接管或破产清算程序。
除AAA级、C级外,每一个资信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附有“+”、“-”的级别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级别。
第四章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程序
第十六条评级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各级中小企业服务局、人民银行组织对企业资信评级工作进行宣传,接受本辖区企业的资信评级申报。
(二)各级中小企业服务局接受企业资信评级申报;会同当地人民银行对申报企业进行初审,将初审后参加评级的企业名单分送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及金融机构征求意见,确定参加评级的企
业名单;报至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
(三)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并将参评企业名单推荐给评级机构。
(四)评级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与申请评级企业接洽,双方签订“企业资信评级合同”,评级企业向评级机构支付评级费用。
(五)企业按合同规定向评级机构提供所需的真实、完整的资料报表,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六)参评企业如需要通过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本企业信贷征信信息,应当由企业或者由企业出具书面授权材料委托评级机构查询,各市人民银行应积极支持;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确认的有关材料,各省辖市中小企业局应积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征信信息的真实性。
(七)评级机构收到企业资料、报表后,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组织对企业重要经济、财务资料进行现场调查、核实。
(八)评级机构搜集宏观、行业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资料,结合评级企业情况分析评定企业资信等级,提出企业资信等级评级报告书。
第十七条评级报告书应当符合统一格式,包括概述、声明、评级结论、报告正文和附录等内容。
第十八条评级机构应将企业资信等级评级报告书按照规定格式报送管理机关,并将评级结果、评级报告书送达被评企业。人
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将评级结果和评级报告书录入企业征信系统。
第十九条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由管理机关组织评级机构在国内有关媒体上公布企业资信状况。
第二十条评级结果自评级报告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一年。第二十一条评级机构在企业资信评级的有效期内对评级结果实行动态管理,进行跟踪评级。企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评级机构应对企业重新评级:
(一)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虚假;
(二)企业出现重大困难或财务指标明显恶化;
(三)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管理人员涉嫌重大经济犯罪;
(四)企业被国家监管机构警告;
(五)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发生重大经营或财务困难,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
(六)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
(七)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相关政策调整,将对企业所处行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八)其他需要重新评级的情况出现。
第二十二条跟踪评级结果与公告结果不一致的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将重新评级结果书面报送管理机关备案;跟踪评级结果一致的也要向管理机关书面报告。
第二十三条评级机构对企业重新评级不得收取评级费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河南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负责组织、协调、领导、管理河南省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各市人民银行、中小企业服务局负责本辖区评级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五条管理机关的职责:
(一)确定年度重点评级企业范围;
(二)监督检查评级机构的评级工作及收费行为;
(三)监测并公布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
(四)管理企业资信等级的公布、登录;
(五)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管理机关对企业资信评级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六条管理机关根据宏观调控、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职责需要,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年度重点评级范围。纳入年度重点评级范围的企业要积极参加评级,对不参加评级的企业,金融机构在受理其授信申请时要审慎对待。
第二十七条评级机构有义务接受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和专家委员会的评议。对检查和评议结果有异议的评级机构有权在检查和评议结果送达日15个工作内分别向管理机关、专家委员会提交申述意见。
第二十八条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由管理机关责令其改正,对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给予警告:
(一)不按规定向管理机关报送文件、材料,未按规定履行报告义务和有关变更备案义务;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存在明显的纸漏;
(三)违反执业规范,未严格履行评级程序,在尽职调查中存在明显缺欠和遗漏;
(四)未严格履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
(五)在评级工作完成前对信用级别作出承诺;
(六)评级报告存在重大缺陷。
第二十九条评级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管理机关提出警告并责令改正:
(一)拒绝或阻碍检查的;
(二)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
(三)与被评级企业合谋伪造、变造业务资料,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歪曲评级结果的;
(四)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业务,破坏评级市场秩序的;
(五)利用工作便利为本机构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在评级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给评级工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七)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验证以银行贷款违约率统计和专家委员会质量评议结果为事后检验核心指标。
第三十一条管理机关建立数据库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评级质量进行跟踪统计和监督,测算违约率并按年度向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公布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负责解释、修订。
第三十二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篇:资信评级工作程序
资信评级工作程序
前期准备阶段
·向被评对象发出《资信评级资料清单》
·与被评对象接触,·指派评级小组;
·评级小组并进行前期研究;
·被评对象按《资信评级资料清单》准备资料。
现场调查阶段
·核对被评对象按《资信评级资料清单》提供的资料,针对资料中存在问题与被评对象的有关领导及部门访谈;
·评级小组针对《资信评级资料清单》之外的有关问题与被评对象的有关领导部门访谈; ·考察生产现场和项目建设现场。
·签订《资信评级协议书》;
分析评级阶段
·数据处理;
·资信分析,写出《资信评级分析报告》;
·初步资信评级,写出《资信评级分析报告摘要》。
决定资信等级阶段
·评级小组向资信评级委员会报告;
·资信评级委员会讨论确定被评对象资信等级。
与被评对象沟通阶段
·向被评对象发出《资信评级报告》,其中包括《资信等级证书》、《资信评级分析报告摘要》、《资信评级分析报告》;
·被评对象在收到《资信评级报告》七日内对评级结果无异议,即视评级工作结束,否则被评对象可一次性提出复评要求,并提供补充资料,本公司将重复有关评级过程,给予复评,复评结果即为最终结果;
·按本公司制度要求,评级小组将征求被评对象对《资信评级报告》的保密要求,然后将在人行征信网刊登评级结果和《资信评级报告》;
·如被评对象自行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须按评级协议的有关规定,按本公司公告格式刊登。跟踪评级阶段
·评级工作结束后,不断跟踪被评对象资信等级变动情况,被评对象应按资信评级协议中的有关规定定期向评级公司提供有关资料,评级公司将指定评级分析员保持与被评对象的经常联系;
·如被评对象的资信状况变化超出一定范围(资信等级提高或降低),评级公司将按跟踪评级程序对被评对象进行跟踪评级,跟踪评级结果将及时在人行征信网上公告。
第三篇: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后,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和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52%。今年第一季度,全省非公有制经营单位达213.3万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实现增加值1142.4亿元,营业收入3930.4亿元,实交税金91.4亿元,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4%、36.63%、33.94%、32.72%、40.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4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5.72%,完成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2.3%;实现营业收入1146.9亿元,同比增长61.3%;实现利税130.2亿元,同比增长92.6%;实现利润82.17亿元,同比增长104.7%。民营企业出口额达47442万美元,同比增长47.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2.3%,高出全省出口额增速26.1%的21.8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成为我省步入工业大省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
二、当前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的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大部分市、县普遍建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负责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企业的工作责任制;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许多地方和部门,都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良好的服务。企业家普遍反映,以前都是我们往上跑找领导要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现在是四大班子领导找上门来,帮我们选项目、跑资金、解难题。
(二)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到31.65万家,与2002年相比,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由180家增加到876家,实交税金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由38家增加到266家,其中,实交税金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37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营业收入增幅、增加值增幅和税收增幅分别为33.94%、36.6
3%和32.72%,这样的高速增长是多年没有过的。
(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目前,在我省县域经济构成中,国有企业已基本退出,二、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已被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据,呈现出以二、三产业为主,多元化、多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98%以上,在去年各地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90%左右,成为提高县域经济GDP总量、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各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资金和项目。和过去盲目招商、盲目引进相比,现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理性,新上项目的整体质量在逐渐提高。一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数额大。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新上项目23837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690个,最大的项目投资金额达到11.7亿元。仅林州市投资在500—1000万元的新上项目就有310个。二是项目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一批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新上项目中的份额比重逐渐增多。信阳市
河南蓝天集团有限公司光山化工分公司投资5.2亿元,建成了20万吨甲醇和12000KW压差发电项目。平顶山天瑞集团投资4.3亿元的15万吨铸钢项目,其V法真空铸造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该项目投产后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重载机车合金钢铸件生产基地。三是新建项目开始注重提高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汝州市以煤电为核心拓展为五大产业链条,前伸后延,共连接循环型工业项目60多个,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带动了产业升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五)骨干企业的辐射拉动日益增强。在全省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龙头企业。2005年全省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876家,比上年增加464家,同期增长113%;资产总额116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22亿元;完成增加值664.3亿元;实交税金80.8亿元;利润总额175.6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企业资产总额的17.44%,营业收入总额的25.58%,增加值总额的20.28%,实交税金总额的32.06%,利润总额的16.28%。
这些企业虽然只有几百家,但它们在我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的位臵举足轻重,它们的快速发展在我省民营经济中起到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辐射拉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组合,拉动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拉动了交通运输
业、餐饮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在全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样板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层次、科研水平、新产品开发和竞争力的提高。
(六)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明显。到200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443家,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90%;企业申请专利2534项,同比增长67%;全省共有99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9个,10家企业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0项,金苑小麦粉等24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9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正日益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主导理念。一批骨干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申请商标、专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鲁山方圆集团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成为我国最大的高炉炭块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其中专利技术产品所创造的价值占到该集团营业收入的50%。焦作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技术,填补国家空白,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
(七)园区经济、产业集群取得新的发展。自去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产业整合,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各地围绕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布局,在项目建设上以园区为依托,优化资源配臵,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整体实力。园区经济、产业集群逐渐步入健康轨道。截止2005年底,全省有各类工业园区413个,入住企业88348家,营业收入2577.52亿元,实现利税248.9亿元,园区内从业人员232.69万人。加工制造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43个,共集聚企业6.27万家,实现产值3546.7亿元,上交税金达298.1亿元。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的助推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荥阳市的希格玛、上街区的科技产业园、金水区的力嘉科技、新乡市长垣起重、邓州穰东服装等一批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得到较快发展。在原有一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又发展形成如濮阳玻璃制品、郑州的服装加工、巩义的铝电一体化、新乡的新型电池、漯河的食品加工等一批新兴的产业集群。
总的看,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的突出的问题。
三、当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策落实难,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总体上看,全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
较大进步。现在的突出问题是由于个别职能部门监管和服务的缺失,使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多数企业反映,个别行政部门尤其是部分上划垂直部门,在政策落实上“光开花不结果”,有些政策实质往往“搁浅”。在执行政策法规时,该优惠的不优惠,该减免的不减免,使国家和省制定的政策法规不能落到实处。在经济发展环境上,个别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有的部门只讲管理,不讲服务,执法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的现象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该监管时以罚代管或只罚不管,不该监管乱监管,“四乱”现象依然存在。如禹州一饮料厂反映,该厂账册一年中在税务等部门中“旅行”达七个多月。
(二)资金短缺,贷款难、融资难仍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据调查,9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2005年,全省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仅占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的0.13%,去年上半年,濮阳市各银行发放贷款余额为17.9亿元,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还不到0.1%。驻马店市各银行共发放贷款余额227.9亿元,而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仅占贷款总额的4.2%。巩义、新密连续2年贷款负增长,其中去年分别为-12.24%和-11.88%。由于资金短缺,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企业特别是许多很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因缺乏资金,使企业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发展
良机,极大地增加了发展的机会成本;很多技术过关、产品潜力大、短期内就能创造巨大产值,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企业,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无法迅速做大;一些很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甚至是仅仅需要少量的流动资金就能迅速见效益的企业和项目,因受资金影响而无法组织正常生产。目前,民营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最近各银行对一些困难企业集中清欠,使很多企业,有些甚至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面临着灭顶之灾。在社会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省民营企业也将受到极大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从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还主要聚集在传统的原始型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上;从行业结构看,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的新兴行业发展较慢,从事科技型、装备制造型和外向型的企业较少;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种结构低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产业集群的发展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小而同”企业空间上的“块状”聚集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上的延伸不够。在一些资源型的市、县,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个别投资项目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型项目过度集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伴随着一批批新项目建成投产而日
益显现。当前,各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情,以及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固然可喜,但如果不注意科学引导,适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单纯靠项目投资和规模带动,一旦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许多项目将会搁浅,从而带来惨重的损失。
(四)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普遍还是沿袭“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缺少自有知识产权,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人才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普遍薄弱,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缺乏抗风险能力。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我省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
和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如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和科学技术经费等政策性扶持资金,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河南省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政策法规情况的督导检查,形成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把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是建立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作用,加强同各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召开各个层次的银企协调会,使金融部门更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学习江浙一带激活民间资本的经验,建立民间资本互助机制。三是建立省成长型企业扶持机制,对一些效益好、产品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促其尽快成长。四是对因国家调整产业政策而关停的企业,政府设立救助基金,促其转产或开发新的产品,让企业起死回生。对因资金运转不善,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及时采取输血措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产业规划和引导的力度。尽快制定我省鼓励支持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建立“河南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我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产业规划和引导的力度,根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着重引导区域特色经济的迅速形成,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促进区、县(市)间的产业配套,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链条企业,以提高产业的根植性和产业发展规模。
(四)进一步整合社会科研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我省各类科研机构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省有县属以上科研机构300多个,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研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建议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整合社会科研机构资源,有政府主管部门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和对接活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选择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所、实验室向民营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全省民营企业比较集中或产
业集聚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科技部门每年应从科研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并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民营企业与科技资源的结合,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第四篇: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工作要点
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细化措施,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共同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在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加快企业创新发展上形成新优势,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要求
2011年总体工作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创业服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发展。
主要目标是:力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增长13%,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3%左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4%;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l 5%以上。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0万户,新增就业岗位50万人。
三、工作重点
(一)贯彻落实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成立省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苏发[2010]17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90号)、《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130号)贯彻落实。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先进典型,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开展各项扶持政策督查,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的文件规定,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组织力量认真梳理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举办政策宣传学习培训班,使基层、企业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两法”检查成果,逐步增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企业能力。制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体系运行机制,发挥核心机构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服务网络,力争全省各县(市)100%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着力推进服务中心“一网一线”建设,畅通服务中心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价,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公信度高、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星级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绩效。
(三)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和指导,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编
制担保行业发展规划,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合理布局、规范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建设,为4000家企业发布融资需求信息,促进银企对接。发挥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分类指导,对拟上市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和集合信托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
(四)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乡镇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批土地利用率高、公共设施齐全、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大对100家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推进3000家“微小企业”进规模,增加乡镇企业就业岗位。强化创业就业辅导服务,创新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范围,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中小企业参加重要经贸活动。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搭建企业合作与交流的对接平台,重点支持一批与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专业性展览会。充分发挥驻海外中小企业代表处的桥梁作用,深化江苏与意大利、日本的经贸合作,帮助一批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中小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境外投资,创办生产加工企业和资源开发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平台,扩大产品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六)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新“三大工程”,即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在新兴产业产出的比重以及中小(民营)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组织认定100家高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100个中小(民营)企业专利新产品、100家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规划,认定20家中小(民营)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构建便捷高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撑体系,筹建知识产权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盟、江苏驻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继续推进校企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认定和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示范区和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民营)企业。
(七)加强规划引领,推动企业集聚发展。突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在全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按照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认定办法”认定第二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型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促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八)推进信息化应用,促进“两化融合”。加强与中国制造网、阿里巴巴、用友软件等的合作,推广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知
识和典型解决方案。加强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知识培训,全年完成“百场万企”电子商务培训计划,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应用企业和优秀服务单位的推荐工作。支持中国制造网电子商务平台、盛泽绸都网电子商务平台和苏州风云网络信息化平台等平台建设。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新建一批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辅导站,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信息化建设规划咨询、信息化产品体验、信息化员工培训等服务。
(九)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克服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引导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有效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后劲。引导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环保、质量、卫生、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十)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强运行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监测制度。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企业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特点,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为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规范,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保荐工作指引
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保荐工作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板健康发展,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保荐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相关业务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上市推荐和持续督导工作。
第三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以及本所发布的业务规则、规定和通知等,诚实守信,公正独立,勤勉尽责,尽职推荐发行人证券上市,持续督导上市公司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不得通过保荐业务谋取任何不正当利益。
第四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保证向本所出具的文件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二章 保荐协议
第五条 保荐机构在推荐发行人证券上市之前,应当与发行人签订保荐协议,明确双方在发行人申请上市期间和持续督导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荐协议应在提交上市申请文件时同时报送本所。
发行人证券上市后,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对保荐协议内容作出修改的,应当于修改后五个工作日内报本所备案。
终止保荐协议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本所报告,并说明原因。
第六条 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应当在保荐协议中约定以下内容:
(一)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有权列席发行人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
(二)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有权随时查询发行人募集资金专用账户资料;
(三)发行人应及时提供保荐机构发表独立意见事项所必需的资料,确保保荐机构及时发表意见;
(四)发行人应积极配合保荐机构的现场检查工作以及参加保荐机构组织的培训等,不得无故阻挠保荐机构正常的持续督导工作;
(五)发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通知保荐机构并按约定方式及时提交相关文件:
1.变更募集资金及投资项目等承诺事项; 2.发生关联交易、为他人提供担保等事项;
3.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或应向中国证监会、本所报告的有关事项; 4.发行人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5.《证券法》第六十七条、七十五条规定的重大事件或其他对发行人规范运作、持续经营、履行承诺和义务具有影响的重大事项;
6.中国证监会、本所规定或者保荐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保荐期间
第七条 保荐期间包括上市推荐期间和持续督导期间。
第八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两个完整会计;上市后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或者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一个完整会计;申请恢复上市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恢复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一个完整会计。
持续督导期间自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或者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之日起计算。
第九条 在持续督导期间,保荐机构发生变更,新聘请的保荐机构应当完成原保荐机构未完成的持续督导工作,且持续督导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第十条 持续督导期届满,存在以下尚未完结的保荐工作的,保荐机构应当继续完成:
(一)募集资金使用;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股、行权;
(三)股东承诺事项;
(四)其他尚未完结的事项。
保荐机构在保荐期间未勤勉尽责的,其责任不因持续督导期届满而免除或者终止。
第十一条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及时重新聘请保荐机构进行持续督导:
(一)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本所公开谴责的;
(二)上市公司连续二年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
(三)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持续督导时间直至相关违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重大风险已经消除,且不少于上述情形发生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一个完整的会计;
若上市公司出现上述情形时仍处于持续督导期,但持续督导剩余时间少于前款所要求时间的,本所鼓励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顺延现有持续督导期。
上市公司重新聘请保荐机构的,应当及时披露保荐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变更
第十二条 保荐工作期间,保荐对象不得更换保荐机构,但因再次申请发行证券、保荐机构被中国证监会撤销保荐机构资格的除外。
在保荐工作期间内,保荐机构发生变更的,原保荐机构应配合做好交接工作,并在发生变更的五个工作日内向新保荐机构提交以下文件:
(一)原保荐机构关于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风险以及需重点关注事项的书面说明文件;
(二)原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期间向本所、证监局等监管部门报送的函件、提交的现场检查报告、保荐工作报告书等材料;
(三)原保荐机构认为需要移交的其他文件。
新聘请的保荐机构应当自保荐协议签署之日起开展保荐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原保荐机构在履行保荐职责期间未勤勉尽责的,其责任不因保荐机构的更换而免除或者终止。
第十三条 保荐工作期间,保荐机构不得更换保荐代表人,但因保荐代表人离职或者被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的除外。
保荐机构更换保荐代表人的,应当通知上市公司,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本所报告,说明原因,并及时公告。
在保荐工作期间内,保荐代表人发生变更的,保荐机构应合理安排过渡期间的保荐工作,原保荐代表人应做好保荐工作的交接工作,及时移交工作底稿等相关资料,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风险以及需重点关注事项的书面说明文件,协助新保荐代表人履行保荐工作职责。
保荐代表人在保荐期间未勤勉尽责的,其责任不因保荐代表人更换而免除或终止。
第五章 上市推荐
第十四条 保荐机构在推荐发行人证券上市过程中,应当履行尽职调查和审慎核查的义务,并有充分理由确信发行人向本所提交的上市公告文件等相关文件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五条 保荐机构推荐发行人证券在本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应当向本所提交以下文件:
(一)上市保荐书;
(二)保荐协议;
(三)保荐机构对保荐代表人的专项授权书;
(四)保荐代表人声明与承诺;
(五)与上市推荐工作有关的其他文件。第十六条 上市保荐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行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或者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司概况;
(二)申请上市的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或者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情况;
(三)保荐机构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履行保荐职责情形的说明;
(四)保荐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应当承诺的事项;
(五)对公司持续督导期间的工作安排;
(六)保荐机构和相关保荐代表人的联系地址、电话和其他通讯方式;
(七)保荐机构认为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
(八)本所要求的其他事项。
上市保荐书应当由保荐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代表)和相关保荐代表人签字,注明日期并加盖保荐机构公章。
第十七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关注在发行人证券核准发行至上市期间发生的可能对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并及时向本所报告。
第六章 督导内部制度建立和执行
第十八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督导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所发布的其他业务规则,并履行向本所做出的承诺。
第十九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督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以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等。
第二十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督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控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募集资金使用、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对外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的程序与规则等。
第二十一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督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审阅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并有充分理由确信上市公司向本所提交的文件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及向中国证监会、本所提交的其他文件进行事前审阅,对存在问题的信息披露文件应当及时督促上市公司更正或补充,发行人不予更正或补充的,应及时向本所报告。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未进行事前审阅的,应当在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后五个交易日内,完成对有关文件的审阅工作,对存在问题的信息披露文件应当及时督促上市公司更正或补充,上市公司不予更正或补充的,应及时向本所报告。
第七章 关注与报告事项
第二十二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主动持续关注上市公司以下事项:
(一)经营环境和业务情况,包括行业发展前景、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营业务的变更、产品结构变化、重大客户和重要资产的情况等;
(二)股权变动情况,包括股本结构的变动、控股股东的变更、有限售条件股份的变动等;
(三)管理层重大变化情况,包括重要管理人员的变化、管理结构的变化等;
(四)市场营销情况,包括市场开发情况、销售和采购渠道、销售模式的变化、市场占有率的变化等;
(五)核心技术情况,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新产品开发和试制等;
(六)财务状况,包括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债务结构的合理性、经营业绩的稳定性等;
(七)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认为需要关注的其他事项。
上述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及时向本所报告,如达到信息披露标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三条 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本所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处分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重点关注违规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违规事项持续状况及解决措施。
第二十四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履行承诺的情况,对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未履行承诺事项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及时向本所报告。第二十五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关注公共传媒关于上市公司的报道,及时针对市场传闻进行核查。如果经核查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事项或者与披露不符的事实,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及时督促上市公司如实披露或澄清;情节严重的,应当向本所报告。
第二十六条 在持续督导期间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督促上市公司做出说明并限期改正,并及时向本所报告:
(一)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违反《上市规则》等本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行为;
(二)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签名人员出具的专业意见可能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等违法违规情形或者其他不当情形;
(三)持续督导期间上市公司发生《保荐办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四)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审阅中,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风险;
(五)保荐代表人在履行持续督导职责过程中受到非正当因素干扰或上市公司不予以配合等情况;
(六)本所或保荐机构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情形。
第八章 独立意见发表
第二十七条 保荐机构应当对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下列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一)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二)关联交易;
(三)对外担保(不含对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的担保);
(四)委托理财、委托贷款;
(五)证券投资、套期保值业务;
(六)本所或保荐机构认为需要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第二十八条 保荐机构发表独立意见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上市公司应披露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保荐机构发表意见的依据,包括所履行的程序、核查的文件、现场检查的内容等;
(三)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上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四)保荐机构发表的结论性意见,包括无异议、保留意见及其理由、反对意见及其理由、无法发表意见及其理由。
保荐机构应当将上述意见及时告知上市公司,并与上市公司相关公告同时披露。
第九章 现场检查
第二十九条 保荐代表人每季度应至少对上市公司进行一次定期现场检查。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保荐代表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十五日内或本所规定的期限内就相关事项进行专项现场检查:
(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二)违规为他人提供担保;
(三)违规使用募集资金;
(四)违规进行证券投资、套期保值业务等;
(五)关联交易显失公允或未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六)业绩出现亏损或者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
(七)应本所要求的其他情形。
保荐机构应当明确现场检查工作要求,确保现场检查工作质量。第三十条 保荐代表人定期现场检查内容至少包括:
(一)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三会运作情况;
(二)信息披露情况;
(三)独立性以及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往来情况;
(四)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五)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对外投资情况;
(六)经营状况;
(七)保荐机构认为应予以现场检查的其他事项。第三十一条 现场检查工作应至少有一名保荐代表人参加,保荐代表人在实施现场检查前应制定现场检查工作计划,现场检查工作计划至少应包括现场检查的工作进度、时间安排、人员安排和具体事项的现场检查方案。
第三十二条 现场检查开始后,保荐代表人应根据计划确定的现场检查事项、重点和方法,实施现场检查方案,获取现场检查资料和证据,并形成现场检查工作底稿和初步现场检查意见。
第三十三条 保荐代表人可以采取以下现场检查手段,以获取充分和恰当的现场检查资料和证据:
(一)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沟通;
(二)察看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场所;
(三)查阅和复印上市公司账簿和原始凭证以及其他资料;
(四)检查或走访对上市公司损益影响重大的控股或参股公司;
(六)走访或函证上市公司重要的供应商或客户;
(七)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以及其他证券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意见;
(八)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认为的其他必要手段。
第三十四条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保荐代表人应及时记录和整理现场检查资料和证据,对资料是否详实和可靠、证据是否充分和恰当进行评估,并对照现场检查工作计划,检查现场检查方案是否已全面实施。
第三十五条 保荐机构应及时完成对保荐代表人现场检查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复核人员应重点关注保荐代表人现场检查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基于现场检查资料和现场检查证据形成的判断是否恰当。
第三十六条 保荐机构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的五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告知上市公司现场检查结果及提请公司注意的事项,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第三十七条 保荐机构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检查报告》并报送本所备案。现场检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次现场检查的基本情况;
(二)对现场检查事项逐项发表的意见;
(三)提请上市公司注意的事项及建议;
(四)是否存在《保荐办法》及本所相关规定应当向中国证监会和本所报告的事项;
(五)上市公司及其他中介机构的配合情况;
(六)本次现场检查的结论。
第三十八条 对公司治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关注公司章程是否有效执行,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议事规则是否得到执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要求履行职责,以及公司激励制度履行程序是否合规,公司治理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十九条 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对部门或岗位业务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规定是否明确合规,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构成、履行职责是否合规,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是否与事实相符,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等。
第四十条 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运作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关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召集、召开及表决是否合规,会议记录是否完整,会议资料是否保存完整,会议决议是否有出席会议董事或监事的签名确认等。
第四十一条 对独立性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其他资源,上市公司资产是否完整,人员、财务、机构和业务是否独立等。
第四十二条 对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公告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披露内容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存在应予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信息披露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第四十三条 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一)募集资金是否存放在募集资金专户,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有没有严格执行,三方监管协议是否有效执行,募集资金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占用、委托理财等情形;
(二)是否存在未经履行审议程序擅自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置换预先投入、改变实施地点等情形;
(三)募集资金使用与已披露情况是否一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投资进度、投资效益是否与招股说明书相符,募集资金项目是否存在重大风险等;
(四)是否存在其他违反《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细则》的情况。第四十四条 对关联交易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的必要性、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和审议程序、定价是否公允,关联方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关联交易产生的收入或利润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比例及对上市公司经营独立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情况,以及关联交易的实际执行情况等。
第四十五条 对对外担保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和审议程序、对外担保风险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取了反担保措施、反担保措施是否有效以及被担保方是否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到期不清偿被担保债务等可能引发担保风险事项等。
第四十六条 对重大对外投资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履行了审议程序、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是否与计划一致、是否存在与披露不一致的投资风险及上市公司相关措施是否能够有效避免风险。
第四十七条 对证券投资、套期保值业务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证券投资、套期保值的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专门内控制度,投资资金是否为自有资金,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套期保值业务是否存在重大风险以及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等。
第四十八条 对经营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时,保荐代表人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下列情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或存在重大风险,上市公司对上述变化或风险是否予以充分披露:
(一)已订立的重大采购和销售合同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重要原材料和主导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
(二)经营模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重要经营场所的运转情况;
(三)产品的市场前景、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周期或产品生命周期情况、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四)核心竞争力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上市公司核心技术是否存在依赖他人或面临被淘汰等情况;
(五)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六)是否存在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其他因素。
第十章 工作底稿
第四十九条 保荐机构应该建立健全上市推荐和持续督导业务工作底稿制度。保荐机构应针对每一项目建立独立的工作底稿,保荐工作底稿的保存期应不少于10年。
第五十条 保荐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整个保荐工作的全过程,应包括与形成相关报告和独立意见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第五十一条 工作底稿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工作底稿编制的时间;
(二)保荐工作履行的程序、核查的文件以及现场检查的资料等;
(三)发表的结论性意见;
(四)执行人员姓名和执行日期;
(五)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六)其他需要记载的事项等。
第五十二条 保荐机构应当建立保荐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复核的要求和责任。复核人员应做出必要的复核记录,明确表示复核意见并签名。
如果发现保荐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第五十三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保荐工作底稿的保密制度。如果保荐机构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保荐业务负责人批准,但司法机关、证券监管部门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第十一章 保荐机构其他义务 第五十四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对上市公司持续培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荐机构应在每次培训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培训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本所。
第五十五条 保荐机构每半年应至少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股票上市规则,本所发布的细则、指引、通知、办法、备忘录等相关规定以及上市公司违规案例等。
第五十六条 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保荐机构应在十个工作日内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一)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
(二)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本所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处分的;
(三)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
(四)本所要求培训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七条 上市公司最近二年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的,保荐机构应当加强督导上市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并遵守信息披露规则,及时审阅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公告及附件,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第五十八条 保荐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事项公开发表声明的,应当于披露前向本所报告,经本所审核后在指定媒体上公告。本所对上述公告进行形式审核,对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第五十九条 保荐机构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和7月15日前分别向本所报送保荐工作报告书和半保荐工作报告书。
第六十条 持续督导工作结束后,保荐机构应当在上市公司公告报告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向本所报送保荐总结报告书。保荐机构法定代表人和保荐代表人应当在保荐总结报告书上签字。
保荐总结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保荐工作概述;
(三)履行保荐职责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及处理情况;
(四)对上市公司配合保荐工作情况的说明及评价;
(五)对证券服务机构参与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相关工作情况的说明及评价;
(六)中国证监会、本所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章 保荐工作内部管理
第六十一条 保荐机构的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负责监督、执行保荐业务各项制度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保荐机构应当指定2名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1家上市公司的保荐工作,并确保保荐机构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效分工协作。保荐机构可以指定1名项目协办人。
第六十二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并有效执行保荐工作的内控制度,包括持续督导的业务流程、监督和复核机制等。
第六十三条 承担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代表人应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持续督导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就持续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重点、实施方式、步骤等做出完整、有效的安排。
保荐代表人应根据上市公司具体情况、结合上市公司重要风险点以及影响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信守承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关键因素,明确持续督导工作重点。
第六十四条 保荐机构应指定专人进行持续督导的复核工作,复核人员应重点关注保荐代表人发表独立意见、现场检查以及培训工作的履行情况等。
第六十五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健全保荐代表人及从事保荐业务其他相关人员的保荐业务持续培训制度。
保荐机构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对保荐代表人及其他保荐业务相关人员上市推荐和持续督导业务培训,强化保荐代表人对上市推荐和持续督导相关业务规则的学习,并将培训情况在五个工作日内报送本所备案。第六十六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执业质量考核机制,在每年5月31日前对保荐代表人上一的保荐工作进行考核,并在考核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考核结果报本所备案。
第六十七条 保荐机构应建立持续督导工作与自营、资产管理等部门业务之间的信息隔离制度,不得向其透露上市公司未公开的重大信息,不得进行内幕交易。
第六十八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应当配合本所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规定期限内回复本所问询;
(二)按时出席本所约见;
(三)对公司特定事项进行核查;
(四)按规定报送相关文件资料;
(五)按本所要求提供保荐工作档案;
(六)参加本所组织的培训和会议;
(七)本所要求的其他工作。
第十三章 保荐工作日常管理与监督
第六十九条 本所对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的保荐工作实施日常监管,具体措施包括:
(一)约见保荐业务负责人、保荐代表人;
(二)要求保荐机构组织相关培训;
(三)向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发出各项通知和函件;
(四)调阅保荐工作档案;
(五)要求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对有关事项做出解释和说明;
(六)对保荐工作进行评价;
(七)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八)其他监管措施。
第七十条 本所不定期举办保荐机构联席会议,交流保荐经验,研讨保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十一条 本所通过组织保荐机构论坛、保荐机构座谈会、保荐机构与企业见面会、联合走访等形式,为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提供服务平台。第七十二条 本所建立保荐工作评价制度,每年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保荐工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记入中小企业板诚信档案,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视情况对外发布。
第七十三条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违反有关规定的,本所视情节严重给予以下处分:
(一)通报批评;
(二)公开谴责。
情节严重的,本所依法报中国证监会查处。
第十四章 附 第七十四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第七十五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