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0_顺德区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_顺府办发〔2010〕19号
顺德区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顺府办发〔2010〕19号
为加快推进我区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下简称“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和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及3个相关指导意见的通知》(佛府〔2007〕68号)、《印发贯彻省政府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佛府〔2009〕261号)等文件,对我区 “三旧”改造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造项目认定
(一)改造范围。
1.城乡建设规划已调整为非工业用途,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需转变土地功能的工业用地(厂区)。
2.根据城乡建设规划需提升为先进制造业等鼓励类产业的工业用地。
3.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低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要求的工业用地。
4.为实施城乡建设规划的需要,须进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或城中村改造等所必须的旧城镇用地。
5.布局分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不具保留价值的旧村庄。
6.国土资源部“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确定的示范村居或列入“村居整治”工程的村居。
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区域。8.经区人民政府审查认定属于“三旧”改造范围内的其它用地。
(二)改造方式。
1.政府统一改造。政府为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进行旧城镇改造需要调整土地的,由政府统一拆迁改造,涉及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依法收回、收购,纳入政府储备土地,按计划使用或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出让。
2.政府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改造。政府对拟改造的项目,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改造。
3.政府通过挂帐收购的方式实施项目改造。
4.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鼓励土地使用权人对自有的旧房屋(厂房)采用多种方式按规划进行改造。
5.市场主体进行改造。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收购的方式实行土地合宗、集中改造。
6.政府指导村居进行改造。旧村居的改造应在区、镇(街道)两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村(居)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改造。7.多种方式结合实施改造。
上述改造方式需根据改造项目范围内各地块的土地用途、权利状况以及改造后土地的规划用途等情况确定。
(三)改造项目认定。
“三旧”改造应重点推进旧工业厂房升级改造和旧村居改造,适度控制经营性房地产改造项目。
“三旧”改造项目的认定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三旧”改造专项规划。
2.拟改造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卫星影像图(或航片、正射影像图)上显示为已有上盖建筑物的建设用地。
3.在改造规模控制上,旧村居集中连片改造的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亩;旧城镇集中连片改造的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亩;集约工业区范围内的工业厂房升级改造项目不设规模限制,非集约工业区范围内的工业厂房集中连片改造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亩,并需由村居组织实施;旧城镇中单一产权改造项目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亩。
对受规划路网限制或周边无拓展空间的地块,可以适当降低改造用地规模。
4.拟改造项目必须编制“三旧”改造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方案;在项目认定前必须申领规划设计条件。
5.旧厂房升级改造的项目,改造后建筑层数不低于3层。“三旧”改造项目的认定由镇(街道)初审后上报区“三改办”逐级审批,具体审批程序另行规定。
(四)改造方案报批。
“三旧”改造项目不涉及完善土地征收手续和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三旧”改造方案由区人民政府审批;“三旧”改造项目涉及完善土地征收手续和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三旧”改造方案由区人民政府审核后逐级上报审批。
二、城乡规划政策
(一)规划编制。
1.区“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三改办”)负责组织编制全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
2.各镇(街道)根据全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编制“三旧”改造年度实施计划,并按相关规定编制片区的“三旧”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条件的片区或地段可进一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3.对因特殊原因未能纳入以上详细规划范围内的项目,须另行编制可行性研究方案。
4.旧厂房升级改造的项目,除重要地段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方案外,可直接申领规划设计条件作为项目改造建设的规划依据,重要地段另行划定。
5.以上改造项目因特殊情况未能严格执行有关规划技术规定的,其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主要规划技术指标在满足消防、环保、交通组织和公共配套设施的要求和强制性规定条文所规定的内容的前提下可具体研究确定。
上述详细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制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另行规定。
(二)规划报批。
1.全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报区人民政府批准;镇(街道)的年度实施计划,报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组审批。
2.“三旧”改造项目的详细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方案经镇(街道)初步审批后送区“三改办”,区“三改办”会同相关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组审批。
3.以上规划按规定须进行公示、组织听证及经村(居)民表决同意的,应按程序公示、组织听证及经村(居)民表决同意后方可上报审批。
(三)规划调整。
“三旧”改造项目的规划经批准后原则上不允许调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在确保更有利于提高公共环境水平情况下,须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规划调整申请报告,并经审批同意后方可组织规划调整,调整后的规划方案按原来的程序报批,涉及相关权益人利益的必须按规定公示或举行听证。
但经规划批准的改造地块用地功能和规划容积率指标不允许调整。
三、土地管理相关政策
(一)分类确定改造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1.政府统一实施的旧城镇改造项目。
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要求以及未落实生产项目的旧工业厂房,采用作价补偿的方式。但将承诺调整为符合国家和我区产业升级要求的生产项目、且已经落实具体项目的,经区招商引资项目联审小组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调整到由区、镇统一规划的工业区内,调整后的土地面积不得超出调整前的土地面积。
2.土地使用权人或市场主体实施的“三旧”改造项目。
(1)对 “退二进三”的产业用地、城乡规划确定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原厂房用地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不符合安全生产、环保要求的原厂房用地,根据规划要求调整为经营性用途的,须经过公开交易方式出让(具体另行规定)。
(2)旧城镇改造范围内,市场主体申请收购相邻多宗土地集中改造的,先逐宗办理产权转移手续、统一土地(房产)权属名称后申请土地合宗;或由市场主体按规定程序申请拆迁许可、实施拆迁后再申请土地合宗。
(3)旧城镇改造范围内,土地使用权人联合实施改造的,改造开发后的房地产可以根据联合改造协议的约定在原产权人范围内直接办理房地产登记手续。
(4)旧工业区范围内各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联合整体改造的,改造后的工业用地可以根据规划要求及联合改造协议在原产权人范围内重新划分地块使用。(5)旧工业区升级改造项目,土地使用权人通过改造(包括连片整体改造)后节余的土地能满足规划分宗要求的,经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审核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允许其转让。转让土地面积不得超出改造项目整宗土地面积的50%,且受让方必须已经落实生产项目并符合国家产业要求和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
(6)旧工业区升级改造项目,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的,按规定补交地价款后,可以按最高法定年限重新确定土地使用权。
3.村居改造项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旧村庄改造,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或与有关单位合作改造。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旧村庄改造,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除属于市、区政府应当依法征收的外,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用地单位自行组织实施,但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向区国土资源部门申请。
(4)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后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使用的,可以根据规划用途直接办理划拨供地手续;交由集体经济组织属下单位或全资企业开发使用的,可以根据规划用途办理协议出让或协议流转供地手续。
(5)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开发企业合作改造而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转让或公开交易流转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或集体土地流转收益金。(6)旧村居、旧村级工业区改造后的土地按城乡规划确定为经营性用地推向市场的,若公开交易时已经约定开发建设后的房地产按一定面积提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该提留部分的房地产直接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确权登记。
(7)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合作改造单位应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三旧”改造项目中回迁安置部分的房屋可直接办理确权。
(二)分散土地的合宗。
土地使用权人或市场主体实施的“三旧”改造项目需要对分散土地进行合宗的,应符合下列条件:
1.拟办理合宗的土地,已全部办理了土地确权登记发证。2.土地的所有权性质相同。
3.涉及已经办理了土地使用权抵押、地役权登记的土地,必须办理注销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的相关手续。
4.属于市场主体申请拆迁许可、实施拆迁后再申请土地合宗的,须提供与改造范围内所有权属地块的权属人签订的收购协议并已落实相关补偿安置补偿措施,收购协议必须经有资格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见证或公证部门公证。
5.拟合宗的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法律规定限制权利的类型,如法院查封等。6.按规定补交地价款。
(三)改造中的土地置换问题。
“三旧”改造范围内土地之间或“三旧”改造范围内、外地块之间土地的置换,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之间、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之间、国有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置换。
1.“三旧”改造涉及拆旧腾挪的合法用地,确能实现复垦的,可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涉及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逐级报省国土资源厅安排。
2.旧村居及工业区改造因土地置换需要调整村居权属界线的,由权属双方签订权属界线调整协议书;需要调整集体、国有土地权属界线的,由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权属界线调整协议书。权属界线调整须依规定向区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申请。
3.旧村居改造范围内涉及的零星农用地一并改造的,应在本村居其他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同等面积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政府给予安排临时周转指标,确实无法安排复垦的,应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后方可实施改造。
4.“三旧”改造项目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手续的,应在申请项目改造时一并提出,并按现行规定办理,涉及安排周转指标的,由改造单位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四)改造项目土地供应计划。“三旧”改造项目用地根据规划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用于安置被拆迁户的住房用地除外),应纳入政府年度经营性土地供应计划,按计划推向市场。
市场主体实施改造的项目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时,区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批准的土地供应计划方案对出让地块约定土地动工日期和竣工日期。
(五)分类完善“三旧”改造涉及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1.没有合法用地手续且已使用的建设用地,按以下规定完善用地手续:
(1)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前的,依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3月11日发布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进行用地确权后,办理房地产登记发证手续。
(2)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已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签订征地协议并进行补偿、且未因征地补偿安置等问题引发纠纷、迄今被征地农民无不同意见的,可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政策落实处理(处罚)后按土地现状办理征收手续,除属于政府收购储备后再次供地的,其他可以协议方式出让。凡用地行为发生时法律和政策没有要求听证、办理社保审核和安排留用地的,在提供有关历史用地协议或被征地农村集体同意意见的前提下,不再举行听证、办理社保审核和安排留用地。
(3)经批准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内且根据法律和政策规定属于国有土地,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已与国有土地的权益单位签订购地协议并已按约定支付购地价款的,可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政策落实处理(处罚)后按土地现状完善建设用地手续,并以协议方式出让。
(4)“三旧”改造中涉及的各类历史用地,凡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至2007年6月30日之前的,完善用地手续时按用地面积5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处罚。
2.已经完善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但尚未完善供地手续且按目前政策已经不符合协议供地政策的土地,用地单位与土地的权益单位在2002年7月1日前签订经营性用地购地协议、在2006年8月31日前签订工业用地购地协议并已按协议约定全部支付购地价款的,可以按用地发生时间的政策规定完善供地手续或直接理顺产权关系。3.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内的历史用地补办建设用地手续,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用地单位承诺接受改造方案及相关拆迁补偿和安置方案;
(2)依法接受处罚并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4.纳入“三旧”改造范围、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的集体性质的土地,参照完善国有土地用地手续的要求完善相关用地手续。
5.完善“三旧”改造中涉及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工作应当在2012年底前完成,2007年6月30日之后发生的违法用地不适用上述办法完善用地手续。
(六)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和公共用地的处理。1.“三旧”改造中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下称“三地”)和公共用地以及旧村庄改造中的空闲地,可一并纳入“三旧”改造。
2.现状为建设用地的“三地”和公共用地,以单块面积3亩为标准,3亩以下(含)由区人民政府处理:属原批文范围的直接确权,不属原用地批文范围而属于集体性质的,由区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给农村集体组织使用或协议方式办理流转;不属原批文范围但无法证明是集体性质土地的,均认定为国有建设用地,由区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直接批准使用也可以收回后重新公开交易或以协议方式出让。单块面积超过3亩或多块累计面积大于改造总面积10%的“三地”和公共用地按规定办理有关用地手续。3.现状为农用地的“三地”和公共用地,以单块面积1亩为标准,1亩以下(含)、多块累计面积不大于改造总面积10% 的由区人民政府处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面积1亩以上、多块累计面积大于改造总面积10%的按规定办理农地转用、完善用地手续和转为国有土地审批手续,并可在“三旧”改造方案中一并报批。
(七)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办理。
1.纳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的旧村庄改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将其所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在符合下列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向区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申请:
(1)该村庄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且符合城乡规划;(2)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
(3)已纳入我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4)制定的改造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批准;
(5)改造范围内涉及的 “三地” 和 公共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收回手续或农用地转用手续,取得合法用地批准文件;
(6)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
2.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的申请由区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报区人民政府审核。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审批。
3.申请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内涉及历史用地需完善征收手续的,应将有关内容纳入 “三旧”改造方案予以说明,一并上报。
四、财政扶持政策
(一)政府主导统一改造涉及村居集体用地的经营性项目,经公开交易成交后,土地出让总收入扣除上缴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后按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1.支付收购价款;
2.扣除收购价款后的收益按3∶7进行区、镇(街道)分成; 3.镇(街道)分成部分可按6∶4进行镇(街道)、村居分成。村居分成部分原则上按村居集体用地在项目中所占的土地面积比例确定。
(二)政府通过挂帐收购实施改造的经营性项目,经公开交易成交后,土地出让总收入扣除上缴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后按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1.支付收购价款;
2.扣除收购价款后的收益按3∶7进行区、镇(街道)分成; 3.镇(街道)分成部分按4∶6进行镇(街道)、原土地使用权人分成;土地使用权人分成部分的分配比例原则上根据其被收购的土地面积比例确定。
(三)属于“退二进三”的原厂房用地按规划要求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项目,经公开交易成交后,土地出让总收入扣除上缴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后按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1.支付收购地价款。
2.公开交易底价与收购地价的差价部分按3∶7的比例在区、镇(街道)之间分配。
3.溢价(成交价减去公开交易底价)部分,政府和土地使用权人按5∶5的比例分配;政府部分按3∶7的比例由区和镇(街道)分成。
土地使用权人分成部分的分配比例原则上根据其被收购的土地面积比例确定。
上述改造范围内的原厂房用地的价格按地块所在区域的基准地价向上调整30%确定,地上建筑物价格由国土资源部门委托评估确定。
(四)“三旧”改造范围内拆迁、收购或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涉及房改房的,不收取房改房转让增值费。
(五)“三旧”改造项目涉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在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手续时,收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金由区政府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
(六)集体建设用地申请转国有之前已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手续并已缴交集体土地流转收益金的,原土地使用权人在缴清土地出让金后可申请返还已缴交的集体土地流转收益金。
(七)旧村居及工业区改造后的土地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复垦的,对复垦土地按700元/亩·年的标准逐年给予集体经济组织30年的农业生产补贴,由区镇各负担50%;涉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补偿,按区有关拆迁补偿政策规定实施。
(八)旧工业区升级改造项目(不含以工业用途取得的商品厂房、员工村及物流用地),在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不改变用途改造后增加容积率、建筑密度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九)对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三旧”改造的,可在拆迁阶段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企业单位承担拆迁工作,拆迁费用和合理利润可以作为收(征)地(拆迁)补偿成本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支付;也可以在确定开发建设条件的前提下,由政府将拆迁及拟改造土地的使用权一并通过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土地使用权人。
(十)在符合城乡规划和“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的前提下,经区三改办报区人民政府批准,企业在原厂房内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科研机构以及产品设计和动漫制作企业,不视为改变土地用途,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十一)连片的旧厂房改造后,容积率达到1.5以上的可以对实施改造的企业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
改造后工业厂房(包括仓库)的建筑总面积×15元/平方米
(十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资金投入旧城镇改造,改造后用于公共设施、生态建设、公益性项目的(非营利性项目),区政府对每个改造项目按改造用地面积每平方米补贴100元的标准奖励改造单位,但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十三)对我区纳入佛山市112个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名单的村居,2009年至2010年率先启动旧村居改造的,奖励办法按照佛山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佛山市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执行,区财政不另行奖励。
不属于佛山市112个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名单上的村居,按改造规划实施旧村居改造的,且承诺不采用易地安置的拆迁补偿方式,区财政按项目投资规模对该村居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100元/平方米且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五、监督检查
(一)经批准自行改造的“三旧”改造项目,工程未竣工验收前不得转让(包括股东变更);确实无法完成的,由政府按改造前土地用途的基准地价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
(二)区纪检监察部门对本区“三旧”改造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对区三改办和相关职能部门违反本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规定的,要及时进行纠正。
(三)区三改办应加强对“三旧”改造项目批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借“三旧”改造政策完善历史用地手续但不实施改造的,报相关职能部门和区监察机关处理。
(四)属市场主体实施拆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拆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社会稳定。
六、本实施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顺德区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实施办法
顺德区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以下简称城市更新)工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我区城市升级,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推进城市更新及“三旧”改造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城市更新,是指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城市更新及“三旧”改造有关政策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本实施办法规定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等活动。具体范围如下:
(一)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或实施城乡规划要求,进行旧城镇改造的用地;
(二)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工业用地;
(三)城乡规划已调整为非工业用途,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需转变土地功能的工业用地;
(四)改造、提升为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以及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的原厂房用地;
(五)根据城乡规划建设需要,进行城中村改造的用地;
(六)须按产业调整、城乡规划、消防、环保等要求进行改造的集体旧物业用地;
(七)布局分散、不具保留价值、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及危房集中的村居;
(八)列入土地整治工程的村居;
(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拆旧复垦区域;
(十)根据城乡规划要求进行环境、景观等综合整治的区域;
(十一)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利用的古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用地;
(十二)其他经区或上级人民政府认定属城市更新范围的用地。第二章项目分类管理及认定政策
第三条对城市更新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项目改造模式可分为综合整治类、功能改变类、拆除重建类、生态修复类、局部加建类及历史文化保护类。
第四条综合整治类是指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产业提升改造、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沿街立面、整治环境或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
(一)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由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推进。
(二)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中的产业提升改造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装饰改造工作由土地使用权人实施。其中,产业提升改造是指在原厂房内设立区域总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动漫制作、工业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项目。改造单位凭城市更新项目认定批准文件办理相关的环保、消防、工商等手续。
(三)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一般不得进行加建,因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改造项目用地的整体功能需要,可在满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及消防安全等规范的要求下,增加不纳入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的附属设施或构筑物。
第五条功能改变类是指在不改变土地房产使用权的权利主体和使用期限的情况下,保留部分或全部建筑物的原主体结构,同时改变土地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一)项目用地及保留建筑须取得合法的房地产权证,以及已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土地用途原为工业及其他非公益性质的国有建设用地,符合已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土地规划为发展经营性项目用途(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建设)。根据项目改造需要,现有土地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进行调整的,权利主体可以向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申请实施功能改变类城市更新。项目用地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流转方式完善转变用地功能手续,保留建筑办理相关验收手续后,可以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房地产权登记,具体操作指引另行制定。
(二)功能改变后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按照原用途的使用期限扣除已实际使用时间的剩余期限确定,不得高于功能改变后土地用途的最高法定年限。第六条拆除重建类是指对改造地块的原有建筑物进行全部拆除,按照规划用途予以重建,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造:
(一)在不改变原工业或商服用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申请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二)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的要求下,可申请增加土地容积率,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建设;
(三)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要求,可通过协议出让、流转方式将非公益性质的建设用地转变用地功能发展经营性项目(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建设)。
第七条生态修复类是指对城市更新用地进行整治、拆旧和复垦等,恢复生态景观用途、水利设施用途或作为农用地使用。
第八条局部加建类是指保留改造地块范围的部分或全部原有建筑物且不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及使用期限,在改造地块的空余土地或在拆除不保留建筑空出的土地上进行加建、改建,完善改造项目用地的整体功能,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项目。
改造项目须取得合法的房地产权证,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要求,且不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及使用年限的情况下,允许申请增加土地容积率。
第九条历史文化保护类是指已纳入城市更新范围内的古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用地,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利用。
第十条城市更新项目认定条件如下:
(一)符合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三旧”改造专项规划;
(二)已纳入省国土资源厅标图建库备案范围和“三旧”改造实施计划;
(三)在2007年6月30日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卫星影像图(或航片、正射影像图)上显示为已有上盖建筑物的建设用地。
第十一条城市更新项目改造方案按以下权限审批:
(一)综合整治类、拆除重建类工业升级改造项目、生态修复类和局部加建类更新项目,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并报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二)除第一款所述情况外,由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审批。
城市更新项目认定操作细则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对城市更新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项目退出机制。项目用地自认定之日起两年内未完善相关供地手续的,项目认定批准文件自动作废;项目用地不需要办理相关供地手续的,自认定之日起,两年内未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认定批准文件自动作废。项目重新启动时,需重新办理认定手续。
第三章规划政策
第十三条我区城市更新工作应重点推进产业提升、改善生活环境及完善公共设施的改造项目,鼓励改造后用于保障性住房的项目,适度控制改造后用于开发经营性房地产的项目。
第十四条“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的规定如下:
(一)“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是指导全区城市更新工作的总体规划,由区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省国土资源厅“三旧”改造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动态调整成果经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组审核并报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纳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对于新增成果部分,在下一轮专项规划修编时落实。
第十五条“三旧”改造实施计划由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制,报区三旧改造工作领导组批准汇总后实施。“三旧”改造实施计划每半年可调整一次。
第十六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的规定如下:
(一)对已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项目用地,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实施;
(二)对于未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项目用地,且近期内确实无法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可在上位规划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镇(街道)负责组织编制“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报批,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作为出具规划条件的依据。其中,属省、市、区重点项目用地的,按《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实施;具体规划控制要求按现行《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城市更新优先保证公益性项目用地的供给与落实:
(一)自行改造的原工业用地改造后用于经营性开发项目在改造时可供无偿移交给政府用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者其他公益性项目的土地不低于项目用地面积的15%。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或其他已批规划的要求,可采用区域平衡的方式进行公益性用地整合配置,对于应无偿移交政府但未落实的用地面积按改造后整宗用地市场评估单价计收土地出让金。
(二)鼓励项目改造主体将经营性用地调整为公益性用地。对于自愿提供上款所要求的15%以外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用地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要求以外的公共绿地或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用地,可适量增加改造项目的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并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
前款所称公益性项目用地,是指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包括: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G)、特殊用地(H4)以及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
第四章土地房产及建设政策
第十八条经认定的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内没有合法用地手续但已经使用的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定完善历史用地手续,具体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办理。
第十九条纳入“三旧”改造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权属用地,经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2/3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代表的同意,并按相关规定公示后,可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将其所有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具体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办理。
第二十条城市更新项目范围内、外的用地在不同权属主体之间可以实行土地置换,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内部或相互之间的权属置换,具体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于纳入连片改造范围的城市更新用地(含通过“五无工程”补办的用地),原土地权利人可以优先收购归宗后实施改造,具体按照省、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拆除重建类工业提升改造项目可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改造:
(一)允许改造为商品厂房,其开发、建设及运营方式按商品厂房有关规定实施;
(二)一般性生产工业用地建成后容积率达到1.5及以上的,工业生产使用部分可自用、出租和分割或分拆后出售。
第二十三条以协议出让或流转方式进行供地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的要求,连片的旧村居改造项目中,现状居住用地面积超过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80%,通过节约集约合宗后用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允许以协议方式供地;
(二)土地使用权人拟将非公益性质的国有建设用地转变用地功能发展经营性项目(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
(三)土地使用权人拟将原工业及其他非公益性质的集体建设用地转变用地功能发展经营性项目(不涉及商品住宅开发建设),有关转变用地功能及协议流转的方案经地块所属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2/3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会议 2/3以上成员代表同意,并按相关规定公示后,土地使用权人可申请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协议流转方式完善转变用地功能手续,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权人补缴地价款,向政府缴交集体土地流转收益金及相关税费;
(四)国有性质的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出让和已供国有建设用地(不涉及保留建筑,不含商品住宅用地)使用权不转变用途情况下单独延长使用年限的,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
(五)集体性质的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流转和已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不涉及保留建筑)使用权不转变用途情况下单独延长使用年限的,协议流转的方案经地块所属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2/3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代表同意,并按相关规定公示后,可采取协议方式流转;
(六)上述协议出让、流转方案(含延长使用年限)须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旧村居改造采用政府指导,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的方式进行。
(一)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是项目改造主体,组织改造方案的编制、表决,确定实施补偿安置的项目公司,统筹项目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二)旧村居改造方案包括集体土地转国有方案、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土地交易方案和实施计划等内容,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自行编制或公开征集,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改造方案编制,报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会区农业部门审查同意的,经村(居)、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表决确定改造方案和实施补偿安置工作的项目公司后,改造方案报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实施。
(三)旧村居改造项目可采用“政府收回公开出让”“集体经济组织带建筑物公开转让”的方式实施改造,具体操作细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除本章第二十三、二十四条外,涉及商品住宅开发的城市更新项目用地,须由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收储后公开交易出让。
第五章财政政策
第二十六条工业提升改造项目(不包含以工业用途取得的员工村及物流用地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不改变用途、不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改造后增加容积率、建筑密度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第二十七条城市更新项目用地通过协议出让转变用地功能的,土地出让金按以下标准计收:
(一)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转变用地功能的,土地出让金按改变用途后的土地市场评估价减去原用途土地剩余年限市场评估价的余额的40%计收;
(二)非公益性质的划拨土地转变用地功能的,按我区文件规定,按原划拨用途补办出让计收土地出让金后,再按上款标准计收转变用地功能的土地出让金。
第二十八条原经营性用地(不含商品住宅和工业用地建设项目),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延长土地使用期限的前提下经批准增加容积率的,出让金按以下标准计收:
(一)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增加规划容积率,土地出让金按市场评估价增加的土地价值的40%计收;
(二)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增加容积率,按我区文件规定,计收划拨土地补办出让手续的土地出让金后,再按上款标准计收增加容积率的土地出让金。
第二十九条原工业或商服用地(不涉及保留建筑项目)在不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土地出让金按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前后土地市场评估价的差额计收。
第三十条以挂账收储方式实施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原则如下:
(一)商住拆迁地块(即原商业、商住或居住用地改造后用于商业、商住或居住用途),原土地使用权人的补偿标准不超过土地公开出让成交价的70%;
(二)回购及工业仓储拆迁用地(即原工业用地改造后用于商业、商住或居住用途),对原土地使用权人的补偿标准按镇街分类执行:大良、容桂、北滘、陈村、乐从不超过土地公开出让成交价的50%,伦教、勒流、龙江、杏坛、均安不超过土地公开出让成交价的60%;
(三)按照我区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有关规定,原土地使用权人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部分由区、镇(街道)土地出让收入分成中的镇(街道)分成部分进行支付。
第三十一条对连片工业园区改造项目内土地权属为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由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或合作开发改造的,或经政府收购后实施改造的,在表决通过并完成项目用地范围的土地整理后,按每亩土地扶持2万元的标准作为工作经费,对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扶持,最高扶持资金不超过500万元。
第三十二条拆除重建类工业提升改造项目(不含商品厂房),用地面积达到 15亩及以上,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容积率达到1.5及以上的,以项目竣工验收建筑面积对土地使用权人每平方米100元进行扶持,最高扶持不超过1000万元。对于已领取本款所述的扶持资金的改造项目,五年内申请分割或分拆后出售的,须退还已领取的扶持资金。
第三十三条改造后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生态建设、公益性项目的,以项目用地面积对土地使用权人按每平方米100元进行扶持,最高扶持不超过 500万元。
第三十四条改造后的土地需进行复垦的,通过相关验收后,按每亩10万元的标准给予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扶持。
第三十五条对财政扶持资金管理的规定:
(一)若项目分期开发且符合相应扶持条件的,可按分期验收兑现财政扶持资金;
(二)对在本实施办法出台前已认定为“三旧”改造项目并符合本实施办法相应扶持条件的,按本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三)城市更新项目扶持资金申请操作细则另行制定。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建立城市更新联动监管机制
(一)区“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应对城市更新项目建立台账,加强批后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借城市更新政策完善历史用地手续但不实施改造的,应报相关职能部门和区监察部门处理。
(二)镇(街道)、村(居)委会可与改造单位签订城市更新项目监管协议,按照协议约定督促项目实施。
(三)对违反规定未能按时按要求改造建设、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或拒不改造的,政府有关部门可按以下方式对改造单位进行处理:
1.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划拨决定书规定向土地使用权人收取违约金;
2.改造单位不能享受城市更新相关优惠政策,并由政府向改造单位追缴已享受的各项优惠扶持资金;
3.对拆除重建或新建部分构成闲置土地的,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处理;
4.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
5.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管理权限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三十七条区“三旧”改造主管部门对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城市更新工作采用日常检查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考核指标。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实施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2017年12月31日前认定城市更新项目按本实施办法执行。本实施办法出台前已认定的“三旧”改造项目纳入城市更新项目范围,与本实施办法出台后认定的城市更新项目一并按国家、省、市有关“三旧”改造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十九条《印发顺德区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顺府办发 ﹝2010﹞19号)、《关于贯彻市政府关于通过“三旧”改造促进工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顺府发﹝2011﹞20号)、《关于顺德区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补充意见》(顺府办发﹝2011﹞105号)同时废止。此前区人民政府相关文件与本实施办法有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条文如与国家、省、市最新文件要求不一致的,按上级文件执行。
第四十条本实施办法由区城市更新及“三旧”改造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旧”
改造工作的意见
穗府[2009]5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着力推进我市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以下简称“三旧”)改造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现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三旧”改造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现代城市的必然要求。为推进该项工作,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补办征收手续、补办农用地转用手续、补办供地手续、土地出让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以及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的处理等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为我市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若干意见》,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推进“三旧”改造的思想认识,增强抓好“三旧”改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三旧”改造工作目标、原则和总体要求,切实把“三旧”改造工作摆上当前工作的突出位臵,使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二、严格掌握好“三旧”改造政策范围,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三旧”改造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为此,省政府文件对“三旧”改造的范围及享有的政策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各级、各部门推进“三旧”改造的依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科学制订出台符合广州实际的“三旧”改造专项政策,合理确定“三旧”改造范围,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对申请列入“三旧”改造范围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逐一进行对照,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列入,对已列入“三旧”改造的项目,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改造方案,执行好省政府文件规定的政策措施,确保省“三旧”改造政策不滥用,使重点改造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由各区政府牵头,会同相关主体,立即着手开展“三旧”用地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每宗“三旧”用地的土地、房屋、人口等现状情况,并分类列表造册、落图标注。继续发挥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以“结构升级、集聚发展、分类引导、节约集约”为导向,对“三旧”改造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区域内所有“三旧”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改造范围、规划功能和具体设计条件,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增加生态用地和休闲用地,优化城乡环境,提高用地产出效益。依据“三旧”改造规划,制订全市“三旧”改造近、中、远期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力争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的旧城成片重建改造工作、“城中村”全面改造工作,以及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旧厂房搬迁改造工作。
四、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分类推进“三旧”改造工作
“三旧”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是“三旧”改造的责任主体,应切实加强在规划、计划等方面的统筹引导,统一组织、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确保“三旧”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坚持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方针,积极用足用好政策,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以土地有形市场为平台,公开吸引市场主体全面投资“三旧”改造项目。要积极探索选择有社会责任、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三旧”改造项目。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分配和平衡制度,激励原用地主体参与改造,在符合政策法规和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三旧”改造项目的原用地主体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自主实施改造。
五、充分发挥各区在“三旧”改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各级积极性
各区政府是“三旧”改造的第一责任主体,各区党委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区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大力推进事权下放。在集中审批的前提下,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推进“三旧”改造的决策权、市政府储备土地以外的改造收益权、维护稳定实行行政强制的决定权等依法委托或授权各区,构建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统筹高效的职能分工体制。要按照集中、高效、简化、优化的原则,加快制订出台“三旧”改造办事流程、工作时限和规划控制指引,对“三旧”改造项目涉及的审批、审核事项实行并联办理,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为“三旧”改造工作营造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三旧”改造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为加强“三旧”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正局级),作为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日常性工作机构,以及统筹全市“三旧”改造工作的常设性工作部门,负责集中办理“三旧”改造项目市级权限范围内的立项、国土房管、规划、建设等各项审批、审核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关区应相应成立“三旧”改造机构,负责本区域“三旧”改造组织实施工作,并组织各有关街、镇协同推进。要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将“三旧”改造工作纳入效能监察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对在“三旧”改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塞责的依规问责。要加强宣传引导,按照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三旧”改造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三旧”改造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社会各界对“三旧”改造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营造有利于“三旧”改造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推进旧城更新改造的实施意见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推进“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的实施意见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臵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1: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推进旧城更新改造的实施意见
为积极实施“中调”战略,加快推进我市旧城更新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目标任务。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区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抓紧对本区域的旧城区进行网格化、片区化、全覆盖性梳理、调查,根据梳理、调查的基本情况,在会商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房屋危破状况、土地利用效率、环境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明确拆(成片重建模式)、改(零散改造模式)、留(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模式)的选址范围和更新改造方案,尽快组织编制完成本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将改造规划和计划提交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改造规划和计划推进各项工作,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越秀、海珠、荔湾区等重点区域的重点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动迁工作,使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初见成效。
(二)市、区分工。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实行政府主导、以区为主、部门服务、属地负责。有关区政府是本区旧城更新改造的责任主体,负责改造前期摸查、编制改造方案和拆迁补偿安臵方案、拆迁安臵、行政强拆、建设本区就近安臵房、土地储备整理、项目运作、建设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城更新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改造工作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市“三旧”改造办公室负责制订出台全市“三旧”改造相关的配套政策,负责编制各区“三旧”改造计划,负责审核改造项目方案,统筹资金平衡,负责集中办理“三旧”改造项目涉及市级权限范围内的立项、规划、国土房管、建设等各项审批、审核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区“三旧”改造工作,负责办理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区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旧城更新改造的各项工作。
二、旧城更新改造模式
(三)成片重建改造模式。对危破房分布相对集中、土地功能布局明显不合理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应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目的,按照现行城市规划和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要求实施成片重建改造。
(四)零散改造模式。对零散分布的危破房或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可结合街区综合整治,采取修缮排危、成套改造、高层房屋加装电梯、立面整饰等多种方式予以改造,消除居住安全隐患,完善各种生活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模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应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按照“重在保护、弱化居住”的原则,参照拆迁管理法律法规,合理动迁、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居住人口。探索采取出售文化保护建筑使用权或产权的方法,引进社会资金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
(六)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五个一”工程,加快改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范围内路、水、电、气、排污、环卫、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区域水浸隐患,实现“雨污分流”和“三线”下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应优先安排,并与更新改造同步建设、同步配套。
三、旧城更新改造资金筹措方式
(七)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由区政府为主体,建立投融资平台,采取市场开发方式进行运作。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原则上由区政府组织拆迁补偿完毕后,通过土地公开出让回笼资金。在确定开发建设条件和有效控制拆迁、开发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区探索采取将拆迁及拟成片重建改造的土地使用权一并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八)零散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零散改造项目原则上由业主负责修缮改造,其中直管房修缮改造和街区公共设施整治费用由区政府出资,与直管房难以分割的私房修缮改造费用区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
零散改造项目的私房业主愿意搬迁的,可适用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臵政策。
(九)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整治更新项目中,已纳入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按照本意见第七条规定筹措改造资金,其余项目按本意见第八条规定筹措改造资金。
(十)财政资金扶持和资金平衡政策。
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后,将土地储备成本先行拨付给区政府。
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区未来5年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增值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按8:2的比例由市、区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由各区政府在本区域内实现改造资金统筹平衡。
各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安排旧城更新改造资金投入。
(十一)更新改造税费优惠政策。按照“拆一免一”的原则,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对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区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改造。
四、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臵政策
(十二)完善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臵办法。旧城更新改造范围内住宅房屋的拆迁补偿安臵,试行以被拆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改造奖励、套型面积补贴和搬迁奖励。对补偿安臵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优先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
全市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臵指导政策由市国土房管局另行制订。
(十三)实行多种补偿安臵方式。旧城更新改造范围内的住宅房屋,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本区域就近安臵和跨区域异地安臵3种补偿安臵方式。货币补偿、本区域就近安臵、跨区域异地安臵的补偿安臵标准基本等同。
(十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臵房源。市、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先安臵、后改造”的原则,根据旧城更新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多渠道筹措动迁安臵房源。
市政府结合中心镇建设,抓紧选址建设适配、紧凑、节地型的跨区域异地安臵社区,加大、加快配套安臵商品房建设。
异地安臵社区建设过渡期内,市、区各部门应统筹使用好各种政府存量房源,调整限价商品住房现行销售范围,将适配的房源优先用于旧城更新改造拆迁安臵。各区政府可以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的实际需求,收购适配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动迁居民选择安臵。
各区政府应当在本区域范围内,选址建设适配、紧凑、节地型的就近安臵社区。
异地安臵房和就近安臵房可以通过土地公开市场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建设。
(十五)实行“阳光动迁”。试行旧城更新改造事前征询制度,开展两轮征询,全面、及时、动态地公开各种拆迁补偿安臵信息,充分尊重改造区域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其真正成为旧城更新改造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含90%)的,方可启动改造,并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对补偿安臵方案的意见,在规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臵协议的居民户数达到2/3以上(含2/3)的,方可具体实施拆迁。
(十六)明确动迁实施主体。各区政府可以成立区属国有动迁公司,承担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动迁工作,着力提高动迁队伍服务水平和动迁效率,建立科学动迁机制,规范动迁工作。
(十七)多渠道保障安臵房用地供应。市、区国土房管和规划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异地安臵房和就近安臵房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
鼓励企业提供存量土地建设就近安臵房。闲臵土地、“烂尾地”、前臵审批用地、划拨用地等存量土地(纳入全市“退二进三”计划的用地除外)的用地单位愿意配合建设就近安臵房的,可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土地用途,适当增加地块开发强度,减免土地闲臵费等相关税费,并可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十八)完善异地安臵房配套建设。在抓紧推进异地安臵房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异地安臵房项目的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动迁导出区与导入区的分工合作,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等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异地安臵居民的后顾之忧。
(十九)行政裁决和行政强制。对于两轮征询后少数未签订拆迁补偿安臵协议的被拆迁人,依法启动行政裁决程序,并委托区政府组织采取行政强制执行依法生效的行政裁决决定,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十)加强动迁监督管理。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监督的新方法,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法律界人士和被拆迁人代表,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动迁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在动迁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损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予以查处。
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旧城更新改造的规定和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2: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推进“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中村”整治改造,在《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和《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转居”和“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问题的意见》(穗办[2008]10号)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目标任务。力争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在册的138条“城中村”的整治改造任务,其中52条全面改造的“城中村”(见附件)力争用3年至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决定重大政策措施,审批整治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核整治改造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审批“城中村”改造方案,研究决定其他相关重大事项。
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建立实行定期联席例会制度,负责全市“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指导、协调、督办工作,负责制订“城中村”整治改造政策,审核“城中村”改造方案,负责集中、统筹办理“城中村”整治改造涉及的市级审核和审批事项,负责定期通报和考核各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承担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区整治改造领导和工作机构。
“城中村”整治改造以区为主,区政府负责统筹组织本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编制本区整治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统筹本区整治改造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拟订“城中村”改造方案,统筹协调区各部门办理“城中村”整治改造审核和审批事项,督促检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区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建立“城中村”整治改造基础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信息系统,承担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整治改造模式
(三)全面改造模式。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对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产业结构有较大影响的52条“城中村”,应按照城乡规划的要求,以整体拆除重建为主实施全面改造。
(四)综合整治模式。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外,但环境较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城中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清拆违章、抽疏建筑,打通交通道路和消防通道,实现“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加强环境整治和立面整饰,使环境、卫生、消防、房屋安全、市政设施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
三、“城中村”全面改造政策
(五)改造的总体要求。全面改造的“城中村”按照“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将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土地转为国有,纳入城市管理和保障体系。
全面改造的“城中村”纳入市级整治改造目标责任管理。各区政府应当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相关部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快编制完成本区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臵方案和实施计划。“城中村”全面改造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臵方案和实施计划应当充分听取改造范围内村民的意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80%以上成员同意后,由区政府报请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其中涉及完善征收土地手续的,需在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六)改造主体和运作方式。全面改造原则上以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根据经村民同意并报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批准的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臵方案和实施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全面改造项目立足于市场运作,除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外,应当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招商融资进行改造。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改造。(七)规划管理政策。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应当对地块开发强度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在符合所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旧城更新改造安臵房建设需要。鼓励“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参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安臵用房。
(八)土地利用政策。
1.全面改造项目用地范围原则上以旧村的用地范围为基础,结合所在地块的特点和周边路网结构,合理整合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废弃矿山用地、国有土地等周边土地资源,实行连片整体改造。连片整体改造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位臵调换等方式,对原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
全面改造项目具体用地范围由区政府会同市“三旧”改造办公室确定。
2.全面改造项目采取土地公开出让融资模式的,可以实行现状出让。
3.全面改造项目公开出让可以在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择投资主体参与改造。
4.全面改造的“城中村”土地,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登记为国有土地。
5.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中,在2007年6月30日前现状为建设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按现状确定地类。位于“城中村”居民点范围内、一定面积的水面、绿地可按照城市人工水面、绿地确定地类。
6.全面改造的“城中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或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办理,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当纳入全市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予以保障。
(九)财政支持政策。
1.全面改造项目通过土地公开出让融资的,土地公开出让收入中的改造成本部分,在土地公开出让后先行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2.全面改造项目未实行土地公开出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改造的,需缴交的土地出让金可以适当延期。
3.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未来5年全面改造项目的土地纯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的60%支出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剩余的土地纯收益由市、区政府按8:2的比例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
(十)全面改造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步更新改造。加快“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范围内道路和公交线路建设,改善“城中村”居民出行条件。加快全面改造项目范围内水、电、气、排污、环卫、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解决区域水浸隐患,实现“雨污分流”和“三线”下地。道路、公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与全面改造项目同步建设、同步配套。全面改造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由改造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建设。
四、“城中村”综合整治政策
(十一)项目计划管理。综合整治项目原则上由区政府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计划,报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备案后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实施。
(十二)综合整治投融资模式。综合整治项目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融资开发为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留用地管理政策和经8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城乡规划和“三旧”改造政策,通过旧厂房、旧商铺等低效空闲存量土地升级改造,适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自主进行综合整治招商融资。
(十三)综合整治的财政支持政策。区财政根据综合整治改造工作任务和改造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综合整治项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十四)综合整治范围内历史建筑物产权登记发证。纳入“城中村”综合整治范围内,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保留的部分建筑物,经全面整治且通过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审查的,可办理房地产登记发证。
(十五)综合整治项目转为全面改造。未纳入全面改造计划的村,村民自愿进行全面改造的,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可以补充纳入全面改造计划。
(十六)综合整治项目适用全面改造政策。涉及局部拆建的综合整治项目,经所在区政府同意,并报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以适用全面改造项目的政策。
五、“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拆迁补偿安臵办法
(十七)补偿安臵方式。“城中村”整治改造范围内的原有合法产权的房屋,被拆迁人可以选择复建补偿、货币补偿,或者二者相结合的补偿安臵方式。
(十八)确定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臵基准建筑面积。“城中村”整治改造范围内住宅拆迁补偿安臵的基准建筑面积,可由区政府或其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改造范围内村民现状住房面积、整治改造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
基准建筑面积是确定“拆一补一”复建补偿面积和货币补偿金额的依据。
(十九)复建补偿标准。确定拆迁补偿安臵基准建筑面积的改造项目,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复建补偿的,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在基准建筑面积以内的按“拆一补一”给予安臵,不足基准建筑面积部分,被拆迁人可以按安臵住房成本价购买,超出基准建筑面积部分不再实行安臵,按被拆迁房屋重臵价给予货币补偿。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超出基准建筑面积部分的货币补偿可折算成股份参与集体物业收益分红。
没有确定拆迁补偿安臵基准建筑面积的改造项目,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复建补偿的,被拆迁房屋属合法建筑的部分,按“拆一补一”给予安臵,合法建筑外的部分,按建设成本给予货币补偿。
被拆迁合法的非住宅物业原则上由改造主体按“拆一补一”进行等面积复建补偿。
(二十)货币补偿标准。货币补偿标准应根据被拆迁房屋的面积、区位、用途等因素,由区政府或其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其中住宅房屋基准建筑面积以内的货币补偿标准不得低于我市集体土地住宅房屋拆迁补偿最低单价。
(二十一)非本村村民房屋拆迁补偿办法。非本村村民建造或购买的房屋,且已领取房地产权证的,可以参照“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拆迁补偿办法,原则上按产权面积予以货币补偿。
(二十二)安臵住房建设。在“城中村”全面改造中,改造主体应当优先建设复建补偿安臵房,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安臵房未建成的,除公建配套和消防工程外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可以实行自住性和经营性安臵房分开建设、经营性安臵房集中经营,团购、团租安臵房用作旧城更新改造安臵房或保障性住房等模式。鼓励在“城中村”整治改造中配建旧城更新改造安臵房,配建旧城更新改造安臵房的,可全额免收市级权限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市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
(二十三)安臵房确权和交易。全面改造项目的安臵房(含非住宅复建安臵房)可以办理国有房地产权证,并注明未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安臵房交易转让时,房屋业主应当按照基准地价的30%缴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二十四)拆迁安臵争议的解决。对不履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决定通过的拆迁补偿安臵方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六、其他保障措施
(二十五)整治改造规费优惠政策。按照“拆一补一免一”的原则,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全面改造,激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开发建设单位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安臵房,引导现代产业在“城中村”改造区域集聚发展。
(二十六)加强违法违规整治工作。根据整治改造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对纳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尤其是全面改造的“城中村”,给予一定时间的整治改造过渡期,超期未实施整治改造的,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依法查处,对违规出租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消防整治力度,加强工商和税收等综合执法稽查。(二十七)加快纳入城市管理和保障体系。加快将“城中村”整治改造后的教育、医疗、交通、治安、消防、环卫等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抓紧实现改造改制后居民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同城同待遇”。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制改革,加快剥离其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责。
七、未列入138条在册“城中村”范围内的“城中村”整治改造项目,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适用本意见。
八、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城中村”整治改造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广州市全市52条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单
附件:
广州市全市52条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单
越秀区:杨箕、登峰、西坑、瑶台(4条),海珠区:官洲、琶洲、沥滘、红卫、东风、三滘(6条),荔湾区:花地、茶滘、东漖、西塱、坑口、坦尾、河沙、五眼桥、西郊、东塱、南漖、沙洛、海南、海中、海北、增滘、龙溪、葵蓬(18条),天河区:猎德、冼村、石东、林和、石牌、棠下、棠东、小新塘(8条),白云区:三元里、萧岗、江夏、陈田、棠下(5条),黄埔区:文冲、横沙、下沙、长洲、深井、茅岗、南岗(7条),萝岗区:黄陂、玉树、暹岗、华沙(4条)。
附件3: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臵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大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好调动原土地使用人实施旧厂房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穗府[2008]8号)精神,按照尊重历史、统筹兼顾、利益共享、公平公正、促进改造的原则,对市辖区内“退二”企业用地及国有和集体低效利用的旧厂房、旧仓储、旧站场、旧市场等(以下统称旧厂房)产业用地,提出如下处臵意见。
一、国有用地的处臵
(一)处臵方式。
经划拨、出让等方式合法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符合登记确权条件(含1987年1月1日前已使用)的历史国有土地,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处臵:
1.自行改造,补交地价。
依照本市修订的城乡规划,申请改造地块可单独开发、无需纳入政府统一储备开发整理的,可由企业自行开发改造(商品住宅除外),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原址建筑经文化部门认定属工业遗产的,应按规划要求成片保留使用。
改作教育、科研、设计、文化、卫生、体育等非经营性用途和创意产业等,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综合办公用途基准地价30%计收土地出让金,改作保险金融、商贸会展、旅游娱乐、商务办公等经营性用途的,按新旧用途基准地价的差价补交土地出让金。
2.公开出让,收益支持。
具备开发经营条件的原址用地,可由土地储备机构收购,也可由企业自行搬迁整理土地后,政府组织公开出让。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选择以下一种收益支持方式计算补偿款:
方式一: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包括3.5,下同)的,按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不再计算补偿款。
方式二: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纯收益不再计算补偿款。
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包含土地整理、修复费用,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房屋拆卸等工作的,相关费用应从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中扣除。
纳入政府收购储备,选择方式一的,由土地储备机构先按新规划用途基准地价60%预支补偿款,并在补偿土地收益时抵扣,选择方式二的,由土地储备机构按原用途土地、房屋和设备的评估价格预支补偿款。
旧厂房在2010年底前完成搬迁、拆除的,按成交价10%追加补偿比例,在2012年底前完成搬迁、拆除的,按成交价5%追加补偿比例。
土地出让成交后因规划调整使地价款发生增减的,收益补偿不再调整。
3.公益征收,合理补偿。
原址用地中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占总用地面积50%以上且不具备经营开发条件的,由政府依法收回并给予合理补偿。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选择以下一种方式计算补偿款:
方式一:按同地段1.8(毛)容积率商业基准地价的60%计算补偿款。另外,旧厂房在2010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基准地价的10%追加补偿,在2012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基准地价的5%追加补偿。
方式二:按原用途评估价加工业基准地价奖励计算补偿款。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收购价格按照工业用途进行评估,不可搬迁的机器设备按资产折旧评估价格进行评估。对于异地搬迁重建企业,机器设备拆卸、运输、安装、管理费用等纳入补偿范围,并给予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100%的奖励。另外,旧厂房在2010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工业基准地价60%追加补偿,在2012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工业基准地价30%追加补偿。
(二)原址用地性质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但近期内未纳入储备计划或实施规划建设的,经批准可临时用作除商品房开发建设以外的第三产业,并按规定补交临时使用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将来仍符合自行改造或公开出让条件的,仍可按自行改造、补交地价和公开出让、收益支持的方式进行处臵。因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原因需征收企业土地时,可按公益征收、合理补偿方式进行处臵,企业应当配合政府开展征收工作。
(三)纳入旧城区成片改造范围、且不具备独立开发的旧厂房用地,由政府依法收回,并按照处臵方式中的公益用地标准予以补偿。
(四)无合法用地手续,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不符合历史用地登记确权),且土地实际使用人已与村集体或农户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并进行补偿,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改造规划的,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处理(处罚)后,由土地实际使用人按照《若干意见》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先行完善用地手续后,按上述(一)的3种方式进行处臵。
二、村集体用地的处臵
(一)处臵方式。
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前,或已取得《同意使用土地通知书》或《建设用地批准书》的集体建设用地,可按以下方式处臵:
1.自行改造。
(1)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规划自行改造用作除商品住宅开发以外的经营性开发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申请转为国有土地的,暂缓收取土地出让金。发生转让的,转让前须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2)集体旧厂房用地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应当转为国有土地。其中连同旧村一并改造的,可补办协议出让手续,并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2.公开出让,收益支持。
集体旧厂房用地转为国有用地后,商品住宅以外的经营性项目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申请交由政府组织公开出让。用于商品住宅开发且不与旧村一并改造的,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公开出让。
土地公开出让后按照出让成交价格的60%补偿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城中村”改造、村庄整治、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土地出让成交后因规划调整使地价款发生增减的,已确定的土地收益补偿款不再调整。
3.依法流转改造。集体旧厂房用地可依法流转后由其他主体进行改造。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的,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办理,转为国有土地后转让的,转让前须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4.依法征收。
集体旧厂房用地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由政府依法征收,并按现行征地补偿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二)结合村留地管理和“城中村”改造。
无合法用地手续,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改造规划,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处理(处罚)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在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按上述(一)的3种方式进行处臵。
1.补办手续的用地用于兑现留用地指标,2.留用地指标额少于(含无留用地指标)改造项目用地面积,但改造项目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且仍有未征用的农用地可预支留用地,3.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与旧村改造一并规划、平衡成本、统筹实施的村集体旧厂房用地。
不符合上述3个条件的集体旧厂房用地,由区政府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统筹使用,优先用于其辖区内农村留用地落地、现代产业用地和拆迁安臵房建设。区政府统筹后仍安排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产业用地使用的,办理协议出让手续,并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三、其他规定
(一)按城乡规划需要整合旧厂房用地以外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的,应一并列入改造范围,由改造主体承担相应的改造费用。
(二)经原土地使用权人同意,政府可先行组织地块出让后再实施搬迁。
(三)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时,由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实际使用人达成补偿协议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土地处臵申请。实际使用人的搬迁补偿由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其协商解决。
(四)原址用地已补办出让手续并已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补交土地出让金时剩余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可作抵扣,采用公开出让、收益支持方式处臵的,剩余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另行返还。
(五)2007年6月30日以后的违法用地,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我市留用地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六)在本意见出台前已列入我市“退二进三”目录并已实施搬迁补偿的旧厂房用地,可在不变更既定搬迁补偿方式的前提下,适用本意见的有关规定。
四、按工业、仓储、市政设施或基础设施等用途申请用地后未实施建设或项目在2007年6月30日后才建成,现改为商业金融、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等用途的,相关处臵意见另行制订,不适用本意见。
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旧厂房用地处臵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四篇:广州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意见 穗府(2009)56号
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
穗府〔2009〕5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着力推进我市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以下简称“三旧”)改造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现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三旧”改造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现代城市的必然要求。为推进该项工作,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补办征收手续、补办农用地转用手续、补办供地手续、土地出让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以及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的处理等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为我市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若干意见》,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推进“三旧”改造的思想认识,增强抓好“三旧”改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三旧”改造工作目标、原则和总体要求,切实把“三旧”改造工作摆上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使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二、严格掌握好“三旧”改造政策范围,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三旧”改造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为此,省政府文件对“三旧”改造的范围及享有的政策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各级、各部门推进“三旧”改造的依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科学制订出台符合广州实际的“三旧”改造专项政策,合理确定“三旧”改造范围,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对申请列入“三旧”改造范围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逐一进行对照,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列入,对已列入“三旧”改造的项目,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改造方案,执行好省政府文件规定的政策措施,确保省“三旧”改造政策不滥用,使重点改造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由各区政府牵头,会同相关主体,立即着手开展“三旧”用地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每宗“三旧”用地的土地、房屋、人口等现状情况,并分类列表造册、落图标注。继续发挥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以“结构升级、集聚发展、分类引导、节约集约”为导向,对“三旧”改造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区域内所有“三旧”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改造范围、规划功能和具体设计条件,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增加生态用地和休闲用地,优化城乡环境,提高用地产出效益。依据“三旧”改造规划,制订全市“三旧”改造近、中、远期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力争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的旧城成片重建改造工作、“城中村”全面改造工作,以及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旧厂房搬迁改造工作。
四、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分类推进“三旧”改造工作
“三旧”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是“三旧”改造的责任主体,应切实加强在规划、计划等方面的统筹引导,统一组织、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确保“三旧”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要坚持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方针,积极用足用好政策,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以土地有形市场为平台,公开吸引市场主体全面投资“三旧”改造项目。要积极探索选择有社会责任、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三旧”改造项目。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分配和平衡制度,激励原用地主体参与改造,在符合政策法规和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三旧”改造项目的原用地主体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自主实施改造。
五、充分发挥各区在“三旧”改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各级积极性
各区政府是“三旧”改造的第一责任主体,各区党委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区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大力推进事权下放。在集中审批的前提下,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推进“三旧”改造的决策权、市政府储备土地以外的改造收益权、维护稳定实行行政强制的决定权等依法委托或授权各区,构建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统筹高效的职能分工体制。要按照集中、高效、简化、优化的原则,加快制订出台“三旧”改造办事流程、工作时限和规划控制指引,对“三旧”改造项目涉及的审批、审核事项实行并联办理,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为“三旧”改造工作营造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三旧”改造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为加强“三旧”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各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正局级),作为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日常性工作机构,以及统筹全市“三旧”改造工作的常设性工作部门,负责集中办理“三旧”改造项目市级权限范围内的立项、国土房管、规划、建设等各项审批、审核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关区应相应成立“三旧”改造机构,负责本区域“三旧”改造组织实施工作,并组织各有关街、镇协同推进。要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将“三旧”改造工作纳入效能监察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对在“三旧”改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塞责的依规问责。要加强宣传引导,按照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三旧”改造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三旧”改造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社会各界对“三旧”改造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营造有利于“三旧”改造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1
关于广州市推进旧城更新改造的实施意见
为积极实施“中调”战略,加快推进我市旧城更新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目标任务。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区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抓紧对本区域的旧城区进行网格化、片区化、全覆盖性梳理、调查,根据梳理、调查的基本情况,在会商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房屋危破状况、土地利用效率、环境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明确拆(成片重建模式)、改(零散改造模式)、留(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模式)的选址范围和更新改造方案,尽快组织编制完成本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将改造规划和计划提交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改造规划和计划推进各项工作,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越秀、海珠、荔湾区等重点区域的重点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动迁工作,使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初见成效。
(二)市、区分工。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实行政府主导、以区为主、部门服务、属地负责。有关区政府是本区旧城更新改造的责任主体,负责改造前期摸查、编制改造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拆迁安置、行政强拆、建设本区就近安置房、土地储备整理、项目运作、建设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城更新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改造工作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市“三旧”改造办公室负责制订出台全市“三旧”改造相关的配套政策,负责编制各区“三旧”改造计划,负责审核改造项目方案,统筹资金平衡,负责集中办理“三旧”改造项目涉及市级权限范围内的立项、规划、国土房管、建设等各项审批、审核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区“三旧”改造工作,负责办理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区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旧城更新改造的各项工作。
二、旧城更新改造模式
(三)成片重建改造模式。对危破房分布相对集中、土地功能布局明显不合理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应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目的,按照现行城市规划和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要求实施成片重建改造。
(四)零散改造模式。对零散分布的危破房或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可结合街区综合整治,采取修缮排危、成套改造、高层房屋加装电梯、立面整饰等多种方式予以改造,消除居住安全隐患,完善各种生活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模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应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按照“重在保护、弱化居住”的原则,参照拆迁管理法律法规,合理动迁、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居住人口。探索采取出售文化保护建筑使用权或产权的方法,引进社会资金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
(六)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五个一”工程,加快改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范围内路、水、电、气、排污、环卫、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区域水浸隐患,实现“雨污分流”和“三线”下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应优先安排,并与更新改造同步建设、同步配套。
三、旧城更新改造资金筹措方式
(七)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由区政府为主体,建立投融资平台,采取市场开发方式进行运作。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原则上由区政府组织拆迁补偿完毕后,通过土地公开出让回笼资金。在确定开发建设条件和有效控制拆迁、开发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区探索采取将拆迁及拟成片重建改造的土地使用权一并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八)零散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零散改造项目原则上由业主负责修缮改造,其中直管房修缮改造和街区公共设施整治费用由区政府出资,与直管房难以分割的私房修缮改造费用区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
零散改造项目的私房业主愿意搬迁的,可适用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政策。
(九)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整治更新项目中,已纳入成片重建改造项目的,按照本意见第七条规定筹措改造资金,其余项目按本意见第八条规定筹措改造资金。
(十)财政资金扶持和资金平衡政策。
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后,将土地储备成本先行拨付给区政府。
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区未来5年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增值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按8:2的比例由市、区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由各区政府在本区域内实现改造资金统筹平衡。
各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安排旧城更新改造资金投入。
(十一)更新改造税费优惠政策。按照“拆一免一”的原则,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对成片重建改造项目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区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改造。
四、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政策
(十二)完善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旧城更新改造范围内住宅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改造奖励、套型面积补贴和搬迁奖励。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优先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
全市旧城更新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政策由市国土房管局另行制订。
(十三)实行多种补偿安置方式。旧城更新改造范围内的住宅房屋,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本区域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3种补偿安置方式。货币补偿、本区域就近安置、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十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市、区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先安置、后改造”的原则,根据旧城更新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市政府结合中心镇建设,抓紧选址建设适配、紧凑、节地型的跨区域异地安置社区,加大、加快配套安置商品房建设。
异地安置社区建设过渡期内,市、区各部门应统筹使用好各种政府存量房源,调整限价商品住房现行销售范围,将适配的房源优先用于旧城更新改造拆迁安置。各区政府可以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的实际需求,收购适配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各区政府应当在本区域范围内,选址建设适配、紧凑、节地型的就近安置社区。
异地安置房和就近安置房可以通过土地公开市场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建设。
(十五)实行“阳光动迁”。试行旧城更新改造事前征询制度,开展两轮征询,全面、及时、动态地公开各种拆迁补偿安置信息,充分尊重改造区域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其真正成为旧城更新改造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含90%)的,方可启动改造,并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对补偿安置方案的意见,在规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达到2/3以上(含2/3)的,方可具体实施拆迁。
(十六)明确动迁实施主体。各区政府可以成立区属国有动迁公司,承担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动迁工作,着力提高动迁队伍服务水平和动迁效率,建立科学动迁机制,规范动迁工作。
(十七)多渠道保障安置房用地供应。市、区国土房管和规划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异地安置房和就近安置房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
鼓励企业提供存量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闲置土地、“烂尾地”、前置审批用地、划拨用地等存量土地(纳入全市“退二进三”计划的用地除外)的用地单位愿意配合建设就近安置房的,可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土地用途,适当增加地块开发强度,减免土地闲置费等相关税费,并可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十八)完善异地安置房配套建设。在抓紧推进异地安置房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异地安置房项目的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动迁导出区与导入区的分工合作,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等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异地安置居民的后顾之忧。
(十九)行政裁决和行政强制。对于两轮征询后少数未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被拆迁人,依法启动行政裁决程序,并委托区政府组织采取行政强制执行依法生效的行政裁决决定,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十)加强动迁监督管理。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监督的新方法,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法律界人士和被拆迁人代表,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动迁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在动迁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损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予以查处。
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旧城更新改造的规定和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2
关于广州市推进“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中村”整治改造,在《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穗办〔2002〕17号)和《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转居”和“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问题的意见》(穗办〔2008〕10号)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目标任务。力争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在册的138条“城中村”的整治改造任务,其中52条全面改造的“城中村”(见附件)力争用3年至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决定重大政策措施,审批整治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核整治改造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审批“城中村”改造方案,研究决定其他相关重大事项。
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建立实行定期联席例会制度,负责全市“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指导、协调、督办工作,负责制订“城中村”整治改造政策,审核“城中村”改造方案,负责集中、统筹办理“城中村”整治改造涉及的市级审核和审批事项,负责定期通报和考核各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承担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区整治改造领导和工作机构。
“城中村”整治改造以区为主,区政府负责统筹组织本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工作,编制本区整治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统筹本区整治改造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拟订“城中村”改造方案,统筹协调区各部门办理“城中村”整治改造审核和审批事项,督促检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区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建立“城中村”整治改造基础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信息系统,承担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整治改造模式
(三)全面改造模式。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对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产业结构有较大影响的52条“城中村”,应按照城乡规划的要求,以整体拆除重建为主实施全面改造。
(四)综合整治模式。对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外,但环境较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城中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清拆违章、抽疏建筑,打通交通道路和消防通道,实现“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加强环境整治和立面整饰,使环境、卫生、消防、房屋安全、市政设施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
三、“城中村”全面改造政策
(五)改造的总体要求。全面改造的“城中村”按照“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将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土地转为国有,纳入城市管理和保障体系。
全面改造的“城中村”纳入市级整治改造目标责任管理。各区政府应当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相关部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快编制完成本区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实施计划。“城中村”全面改造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实施计划应当充分听取改造范围内村民的意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80%以上成员同意后,由区政府报请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其中涉及完善征收土地手续的,需在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六)改造主体和运作方式。全面改造原则上以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根据经村民同意并报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批准的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实施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全面改造项目立足于市场运作,除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外,应当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招商融资进行改造。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改造。
(七)规划管理政策。全面改造项目专项规划应当对地块开发强度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在符合所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旧城更新改造安置房建设需要。鼓励“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参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安置用房。
(八)土地利用政策。
1.全面改造项目用地范围原则上以旧村的用地范围为基础,结合所在地块的特点和周边路网结构,合理整合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废弃矿山用地、国有土地等周边土地资源,实行连片整体改造。连片整体改造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对原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调整使用。
全面改造项目具体用地范围由区政府会同市“三旧”改造办公室确定。
2.全面改造项目采取土地公开出让融资模式的,可以实行现状出让。
3.全面改造项目公开出让可以在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择投资主体参与改造。
4.全面改造的“城中村”土地,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登记为国有土地。
5.全面改造的“城中村”中,在2007年6月30日前现状为建设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按现状确定地类。位于“城中村”居民点范围内、一定面积的水面、绿地可按照城市人工水面、绿地确定地类。
6.全面改造的“城中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或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办理,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当纳入全市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予以保障。
(九)财政支持政策。
1.全面改造项目通过土地公开出让融资的,土地公开出让收入中的改造成本部分,在土地公开出让后先行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2.全面改造项目未实行土地公开出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改造的,需缴交的土地出让金可以适当延期。
3.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未来5年全面改造项目的土地纯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的60%支出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剩余的土地纯收益由市、区政府按8:2的比例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
(十)全面改造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步更新改造。加快“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范围内道路和公交线路建设,改善“城中村”居民出行条件。加快全面改造项目范围内水、电、气、排污、环卫、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解决区域水浸隐患,实现“雨污分流”和“三线”下地。道路、公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与全面改造项目同步建设、同步配套。全面改造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由改造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建设。
四、“城中村”综合整治政策
(十一)项目计划管理。综合整治项目原则上由区政府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计划,报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备案后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实施。
(十二)综合整治投融资模式。综合整治项目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融资开发为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留用地管理政策和经8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城乡规划和“三旧”改造政策,通过旧厂房、旧商铺等低效空闲存量土地升级改造,适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自主进行综合整治招商融资。
(十三)综合整治的财政支持政策。区财政根据综合整治改造工作任务和改造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综合整治项目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十四)综合整治范围内历史建筑物产权登记发证。纳入“城中村”综合整治范围内,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保留的部分建筑物,经全面整治且通过市“三旧”改造办公室审查的,可办理房地产登记发证。
(十五)综合整治项目转为全面改造。未纳入全面改造计划的村,村民自愿进行全面改造的,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可以补充纳入全面改造计划。
(十六)综合整治项目适用全面改造政策。涉及局部拆建的综合整治项目,经所在区政府同意,并报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以适用全面改造项目的政策。
五、“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拆迁补偿安置办法
(十七)补偿安置方式。“城中村”整治改造范围内的原有合法产权的房屋,被拆迁人可以选择复建补偿、货币补偿,或者二者相结合的补偿安置方式。
(十八)确定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城中村”整治改造范围内住宅拆迁补偿安置的基准建筑面积,可由区政府或其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改造范围内村民现状住房面积、整治改造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
基准建筑面积是确定“拆一补一”复建补偿面积和货币补偿金额的依据。
(十九)复建补偿标准。确定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的改造项目,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复建补偿的,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在基准建筑面积以内的按“拆一补一”给予安置,不足基准建筑面积部分,被拆迁人可以按安置住房成本价购买,超出基准建筑面积部分不再实行安置,按被拆迁房屋重置价给予货币补偿。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超出基准建筑面积部分的货币补偿可折算成股份参与集体物业收益分红。
没有确定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的改造项目,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复建补偿的,被拆迁房屋属合法建筑的部分,按“拆一补一”给予安置,合法建筑外的部分,按建设成本给予货币补偿。
被拆迁合法的非住宅物业原则上由改造主体按“拆一补一”进行等面积复建补偿。
(二十)货币补偿标准。货币补偿标准应根据被拆迁房屋的面积、区位、用途等因素,由区政府或其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其中住宅房屋基准建筑面积以内的货币补偿标准不得低于我市集体土地住宅房屋拆迁补偿最低单价。
(二十一)非本村村民房屋拆迁补偿办法。非本村村民建造或购买的房屋,且已领取房地产权证的,可以参照“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拆迁补偿办法,原则上按产权面积予以货币补偿。
(二十二)安置住房建设。在“城中村”全面改造中,改造主体应当优先建设复建补偿安置房,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安置房未建成的,除公建配套和消防工程外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可以实行自住性和经营性安置房分开建设、经营性安置房集中经营,团购、团租安置房用作旧城更新改造安置房或保障性住房等模式。鼓励在“城中村”整治改造中配建旧城更新改造安置房,配建旧城更新改造安置房的,可全额免收市级权限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市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
(二十三)安置房确权和交易。全面改造项目的安置房(含非住宅复建安置房)可以办理国有房地产权证,并注明未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安置房交易转让时,房屋业主应当按照基准地价的30%缴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二十四)拆迁安置争议的解决。对不履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决定通过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六、其他保障措施
(二十五)整治改造规费优惠政策。按照“拆一补一免一”的原则,在市的权限范围内,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全面改造,激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开发建设单位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安置房,引导现代产业在“城中村”改造区域集聚发展。
(二十六)加强违法违规整治工作。根据整治改造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对纳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尤其是全面改造的“城中村”,给予一定时间的整治改造过渡期,超期未实施整治改造的,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依法查处,对违规出租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消防整治力度,加强工商和税收等综合执法稽查。
(二十七)加快纳入城市管理和保障体系。加快将“城中村”整治改造后的教育、医疗、交通、治安、消防、环卫等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抓紧实现改造改制后居民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同城同待遇”。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制改革,加快剥离其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责。
七、未列入138条在册“城中村”范围内的“城中村”整治改造项目,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适用本意见。
八、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城中村”整治改造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全市52条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单
附件2之附件
全市52条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单
越秀区:杨箕、登峰、西坑、瑶台(4条),海珠区:官洲、琶洲、沥滘、红卫、东风、三滘(6条),荔湾区:花地、茶滘、东漖、西塱、坑口、坦尾、河沙、五眼桥、西郊、东塱、南漖、沙洛、海南、海中、海北、增滘、龙溪、葵蓬(18条),天河区:猎德、冼村、石东、林和、石牌、棠下、棠东、小新塘(8条),白云区:三元里、萧岗、江夏、陈田、棠下(5条),黄埔区:文冲、横沙、下沙、长洲、深井、茅岗、南岗(7条),萝岗区:黄陂、玉树、暹岗、华沙(4条)。
附件3
关于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置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大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好调动原土地使用人实施旧厂房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穗府〔2008〕8号)精神,按照尊重历史、统筹兼顾、利益共享、公平公正、促进改造的原则,对市辖区内“退二”企业用地及国有和集体低效利用的旧厂房、旧仓储、旧站场、旧市场等(以下统称旧厂房)产业用地,提出如下处置意见。
一、国有用地的处置
(一)处置方式。
经划拨、出让等方式合法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符合登记确权条件(含1987年1月1日前已使用)的历史国有土地,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置:
1.自行改造,补交地价。
依照本市修订的城乡规划,申请改造地块可单独开发、无需纳入政府统一储备开发整理的,可由企业自行开发改造(商品住宅除外),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原址建筑经文化部门认定属工业遗产的,应按规划要求成片保留使用。
改作教育、科研、设计、文化、卫生、体育等非经营性用途和创意产业等,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综合办公用途基准地价30%计收土地出让金,改作保险金融、商贸会展、旅游娱乐、商务办公等经营性用途的,按新旧用途基准地价的差价补交土地出让金。
2.公开出让,收益支持。
具备开发经营条件的原址用地,可由土地储备机构收购,也可由企业自行搬迁整理土地后,政府组织公开出让。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选择以下一种收益支持方式计算补偿款:
方式一: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包括3.5,下同)的,按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不再计算补偿款。
方式二: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纯收益不再计算补偿款。
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包含土地整理、修复费用,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房屋拆卸等工作的,相关费用应从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中扣除。
纳入政府收购储备,选择方式一的,由土地储备机构先按新规划用途基准地价60%预支补偿款,并在补偿土地收益时抵扣,选择方式二的,由土地储备机构按原用途土地、房屋和设备的评估价格预支补偿款。
旧厂房在2010年底前完成搬迁、拆除的,按成交价10%追加补偿比例,在2012年底前完成搬迁、拆除的,按成交价5%追加补偿比例。
土地出让成交后因规划调整使地价款发生增减的,收益补偿不再调整。
3.公益征收,合理补偿。
原址用地中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占总用地面积50%以上且不具备经营开发条件的,由政府依法收回并给予合理补偿。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选择以下一种方式计算补偿款:
方式一:按同地段1.8(毛)容积率商业基准地价的60%计算补偿款。另外,旧厂房在2010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基准地价的10%追加补偿,在2012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基准地价的5%追加补偿。
方式二:按原用途评估价加工业基准地价奖励计算补偿款。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收购价格按照工业用途进行评估,不可搬迁的机器设备按资产折旧评估价格进行评估。对于异地搬迁重建企业,机器设备拆卸、运输、安装、管理费用等纳入补偿范围,并给予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100%的奖励。另外,旧厂房在2010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工业基准地价60%追加补偿,在2012年前完成搬迁的,按上述工业基准地价30%追加补偿。
(二)原址用地性质不符合规划控制要求,但近期内未纳入储备计划或实施规划建设的,经批准可临时用作除商品房开发建设以外的第三产业,并按规定补交临时使用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将来仍符合自行改造或公开出让条件的,仍可按自行改造、补交地价和公开出让、收益支持的方式进行处置。因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原因需征收企业土地时,可按公益征收、合理补偿方式进行处置,企业应当配合政府开展征收工作。
(三)纳入旧城区成片改造范围、且不具备独立开发的旧厂房用地,由政府依法收回,并按照处置方式中的公益用地标准予以补偿。
(四)无合法用地手续,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不符合历史用地登记确权),且土地实际使用人已与村集体或农户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并进行补偿,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改造规划的,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处理(处罚)后,由土地实际使用人按照《若干意见》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先行完善用地手续后,按上述(一)的3种方式进行处置。
二、村集体用地的处置
(一)处置方式。
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前,或已取得《同意使用土地通知书》或《建设用地批准书》的集体建设用地,可按以下方式处置:
1.自行改造。
(1)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规划自行改造用作除商品住宅开发以外的经营性开发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申请转为国有土地的,暂缓收取土地出让金。发生转让的,转让前须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2)集体旧厂房用地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应当转为国有土地。其中连同旧村一并改造的,可补办协议出让手续,并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2.公开出让,收益支持。
集体旧厂房用地转为国有用地后,商品住宅以外的经营性项目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申请交由政府组织公开出让。用于商品住宅开发且不与旧村一并改造的,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公开出让。
土地公开出让后按照出让成交价格的60%补偿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城中村”改造、村庄整治、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土地出让成交后因规划调整使地价款发生增减的,已确定的土地收益补偿款不再调整。
3.依法流转改造。
集体旧厂房用地可依法流转后由其他主体进行改造。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的,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办理,转为国有土地后转让的,转让前须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4.依法征收。
集体旧厂房用地规划控制为道路、绿地及其他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由政府依法征收,并按现行征地补偿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二)结合村留地管理和“城中村”改造。
无合法用地手续,用地行为发生在1987年1月1日之后、2007年6月30日之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改造规划,按照用地发生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处理(处罚)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在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按上述(一)的3种方式进行处置。
1.补办手续的用地用于兑现留用地指标,2.留用地指标额少于(含无留用地指标)改造项目用地面积,但改造项目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且仍有未征用的农用地可预支留用地,3.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与旧村改造一并规划、平衡成本、统筹实施的村集体旧厂房用地。
不符合上述3个条件的集体旧厂房用地,由区政府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统筹使用,优先用于其辖区内农村留用地落地、现代产业用地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区政府统筹后仍安排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产业用地使用的,办理协议出让手续,并按规定计收土地出让金。
三、其他规定
(一)按城乡规划需要整合旧厂房用地以外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的,应一并列入改造范围,由改造主体承担相应的改造费用。
(二)经原土地使用权人同意,政府可先行组织地块出让后再实施搬迁。
(三)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时,由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实际使用人达成补偿协议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土地处置申请。实际使用人的搬迁补偿由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其协商解决。
(四)原址用地已补办出让手续并已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补交土地出让金时剩余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可作抵扣,采用公开出让、收益支持方式处置的,剩余年期的土地出让金另行返还。
(五)2007年6月30日以后的违法用地,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我市留用地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六)在本意见出台前已列入我市“退二进三”目录并已实施搬迁补偿的旧厂房用地,可在不变更既定搬迁补偿方式的前提下,适用本意见的有关规定。
四、按工业、仓储、市政设施或基础设施等用途申请用地后未实施建设或项目在2007年6月30日后才建成,现改为商业金融、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等用途的,相关处置意见另行制订,不适用本意见。
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市以往发布的有关旧厂房用地处置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五篇:龙办发60号龙南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实施意见
龙办发„2012‟60号
中共龙南县委办公室
龙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龙南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人民政府,东坑、黄沙管委会,县委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龙南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龙南县委办公室
龙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31日
龙南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解决民生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结合整治村庄环境,切实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改善全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建设富裕和谐秀美乡村,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确保我县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从2012年下半年起启动,力争到2014年全面完成我县27756户有人居住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
三、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农村“山、水、田、园、路”等自然条件,科学规划选址,编制村庄规划,引导改造建设。
2、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起主导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一户一宅、节约用地。执行“一户一宅”,控制占地和建房面积,体现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空闲地、空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及未利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4、分类分批、统筹推进。优先解决住房最危险、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示范带动,分类分批实施改造,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规范程序、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村、乡(镇)、县“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做到“扶持政策、改造对象、补助标准、审批结果”四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四、改造范围和标准
农村危旧土坯房是指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认定为C级危房或D级危房的农村土坯房。
1、改造范围
改造范围为全县集体土地上的危旧土坯房,其中城市规划
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危旧土坯房改造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2、改造对象
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的农户。
3、建房标准
(1)占用宅基地建房:每户宅基地面积60—90平方米,层数不超过三层。
(2)公寓式联户建房:每户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下。(3)乡(镇)村统一建房:每户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0平方米。
4、补助标准
(1)新建房屋补助标准:
——革命烈士的遗孀危旧房改造建房,每户补助4万元; ——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革命烈士的子女家庭危旧房改造,每户补助2万元;
——其他列入改造范围的D级危旧土坯房改造,每户补助1.5万元。
(2)修缮加固房屋补助标准:每户补助3000元。
五、改造建设方式
原则上拟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属整体危险(D级)的应拆旧建新,属局部危险(C级)的可修缮加固。改造方式要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新建或改造:
1、拆旧新建
(1)原地集中新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危旧土坯房改造,符合城市规划且经县政府同意,允许成立建房理事会,据城市规划要求采取联户新建公寓楼的模式,统一拆除危旧房,统一新建公寓楼用于自住,其集体土地性质不变,且不得发生房屋交易行为。在城市核心区内不实行宅基地建房方式。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危旧土坯房改造,可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实行原地集中新建。
(2)异地集中新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危旧土坯房,符合相关要求的集中连片村庄,其房屋整体拆除并将土地交县政府收储后,可申请县政府批准在不影响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区域异地选址联户新建房屋用于自住,其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并不得发生房屋交易行为。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危旧土坯房较为集中且周边基础设施较差、就地新建较困难的,统一拆除危旧房的同时,可以按照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异地选址集中新建。异地集中新建选址要做到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3)零星分散新建。对零散的农村危旧土坯房,确不具备集中新建条件的,可分散新建。
(4)圩镇购地新建。对有条件在圩镇购地建房的,鼓励到圩镇购地建房。
(5)乡(镇)村集中统建。对确无能力建房的困难群体,可由乡(镇)、村统一新建农村保障房,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结合农村敬老院提质扩容达标,引导分散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
2、盘活置换
(1)盘活旧房。对分散供养五保户、特困户,可对现有的旧校舍、旧厂(场)房、旧办公楼等闲置房屋修缮改造安置。鼓励经济实力较弱的群众购买本集体范围内质量较好的旧房进行置换。
(2)县城购房。鼓励农户拆除本户的危旧土坯房,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其他住房,可享受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
(3)园区购房。对在县工业园区务工和经商的农民,愿意拆除本户的危旧土坯房,鼓励在县工业园区购买新市民用房,可享受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资金。(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3、修缮加固。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特别是记载红色记忆和凸显客家民居风格的危旧房,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重点修缮保护。对属局部危险(C级)的其他土坯房可修缮加固。
4、奖励拆旧。鼓励拆除无保护价值的废弃、空置、闲置— 6 —
危旧土坯房;凡是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的,按实际拆除房屋占地面积6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拆除后符合条件的要组织复耕。
六、申报程序(由县建设局牵头提出具体操作流程)
1、个人申请。由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2、集体评议。村(居)委会接到农户的申请后,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填写《危旧土坯房改造建房审批表》或《危旧土坯房改造房屋维修审批表》,并由村(居)委会统一上报到乡(镇)政府;对经评议或公示存在异议、经复核不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要及时向申请人解释说明理由。
3、入户审核。乡(镇)政府接到村(居)委会的申报材料后,要组织人员进行入户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乡(镇)政府签署意见。乡(镇)政府审核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住房情况。同时,乡(镇)政府要组织做好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后实施新建或维修加固。
4、审批和公示。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接到乡(镇、场、管委会)上报的材料后,进行实地复核,对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予以审批,并根据住房危险程度签注鉴定意见,核定补助方式及标准。对不符合补助对象条件
— 7 — 的,不予审批,并书面说明原因。审批结果要在村(居)委会和村小组进行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住房情况。同时,乡(镇、场、管委会)要与经批准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
5、竣工验收。改造竣工后,由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翻建新建、修缮加固住房进行检查验收。
七、资金筹措与监管(由县财政局牵头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1、落实农民建房补助资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资金除中央、省财政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按1:1比例配套。
2、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通过“上级补助一点、财政配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鼓励探索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弥补资金不足。
(1)整合财政配套资金。对集中新建方式进行改造的,要统筹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在足额保障改造农户补助标准基础上,将剩余的配套资金用于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房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2)整合行业涉农资金。县民政、财政、发改、规划建设、国土、农业、环保、交通、水利、扶贫、矿管、卫生、— 8 —
教育、农工部、林业、广播电视、残联、电力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尤其是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纳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中统筹安排,并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资源和涉农资金,支持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房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3)整合挂点帮扶资金。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建房点应与省新农村建设点、“三送”工作点、富裕和谐秀美乡村工程相结合,省、市、县领导挂点帮扶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房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信贷帮扶。对享受建房补助后仍然资金不足的困难群众,经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可采取联户担保等形式,向银行申请5万元以内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市、县财政按照基准贷款利率给予为期两年的贷款贴息,市、县各负担40%,借款人负担20%。
4、强化资金监管。县财政部门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制定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审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八、用地保障(由县国土局牵头提出具体操作办法)
1、探索宅基地流转新路径。各乡(镇、场、管委会)应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作用,政府积极引导、理事会运作,推进危旧土坯房改造建房点的宅基地流转、旧房拆除等工作。
2、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灵活利用危旧土坯房改造用地专项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农民建房指标、灾后重建指标等政策,切实保障农村土坯房改造用地需求,确保全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顺利推进。各乡(镇、场、管委会)特别是要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复耕,开发用地指标。
九、规划建设管理
1、强化规划编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小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由县建设局牵头,县国土、矿管、水利、防震减灾等部门参与,科学规划选址,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开地震断裂带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以及次生地质灾害易发生地段,合理确定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科学指导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稳妥推进村落布局调整,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注重古村落、古建筑及古树名木等保护。各乡(镇、场、管委会)在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集中点(20户以上)建设规划时,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规和土规简称“两个”规划)相衔接,引导农户集中连片改造,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合理确定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做到布局科学合理,符合“两个”规划(由县建设局负责提出工作方案)。
2、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凡另行选址建房的应在拆— 10 —
除原有危旧土坯房的前提下,改造户方可享受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贴息贷款和占用宅基地新建房屋(由各乡、镇、场、管委会负责审核把关)。
3、大力推广新户型。新建房屋应选用《赣南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新户型设计图集》中的新户型,突出体现赣南客家民居特色,建设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环保节能、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民住宅,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由各乡、镇、场、管委会负责把关)。
4、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县有关单位要开辟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时限,减免审批费用(由县国土局牵头提出审批办法)。
5、加强建房管理。进一步健全乡(镇、场、管委会)村镇规划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技术力量。建立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的质量安全(由县建设局牵头提出工作方案)。
十、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谢宝河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张逸为第一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许斌、李森彪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监察局、— 11 —
县审计局、县矿管局、县房产局、县工信局、县人保局、县物价局、县工商局、县林业局、县供电公司、县残联、县人民银行等部门和各乡(镇、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的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由县委村建办主任赖水仙任办公室主任、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徐露林任办公室副主任,抽调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矿管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县房产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对全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统一协调和组织指导(具体人员组成和部门职责另行下文)。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规划建设指导组、建材保障组、建筑工匠培训组、基础设施保障组。各乡(镇、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县财政每年安排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和村庄规划编制经费50万元(由县危改办负责拟文)。
2、落实目标责任。各乡(镇、场、管委会)政府是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逐级签订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落实改造农户档案管理有关要求(由县危改办负责落实)。
3、明确部门职责。各相关成员单位除要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外,还要切实承担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的任务;各工作— 12 —
组要根据工作内容明确具体工作方案。各工作组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由县危改办牵头,县委村建办、县监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牵头抓总,指导各乡镇探索改造新模式,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好职责,做好全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考评考核工作。
(2)规划建设指导组。由县建设局牵头,县国土局、县矿管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水利局、县房产局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点的规划选址,做好农村危旧土坯房的鉴定工作,指导乡镇按要求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新建房屋的建筑设计工作,加强对农民建房的质量安全检查、监督。
(3)建材保障组。由县矿管局牵头,县工信局、县物价局、县水利局、县工商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和督促砖厂等企业满负荷生产;对全县砖厂、水泥、砂石、钢筋等建材的生产、供应、价格进行监控,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稳定市场价格,控制建房成本,保障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所需的各类建材供应。
(4)建筑工匠培训组。由县建设局牵头,县人保局、县农粮局、县扶贫和移民办为成员单位,充分运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国家政策,加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力度,保障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用工需求。
(5)基础设施保障组。由县委农工部牵头,县发改委、— 13 —
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供电公司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计划,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加大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点的基础设施投入。
4、建立工作高效机制
(1)建立挂点帮扶机制。按照“三送”工作的联系分工,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县领导和单位包干挂点帮扶安排另行下发),做到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帮扶指导全覆盖,确保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县领导要对各乡(镇、场、管委会)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定期进行督导、调度、协调(由县委组织部、县委“三送”办负责落实)。
(2)建立巡查调度机制。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具体负责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制定目标进度表,进行量化考核,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专项督查等形式,加强巡查指导。根据巡查调度情况,实行每半月一通报,并有针对性地下发督查指导意见,督促抓好实施进度和质量(由县危改办负责落实)。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把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纳入各乡(镇、场、管委会)和县直帮扶单位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考核各乡(镇、场、管委会)和县直帮扶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年底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乡(镇、场、管委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对工— 14 —
作突出的,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与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乡(镇、场、管委会)和县直帮扶单位,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所在乡(镇、场、管委会)和县直帮扶单位领导干部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重用(由县危改办负责落实)。
5、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研究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由县危改办、县委宣传部负责落实)。
中共龙南县委办公室 2012年7月31日印发
(共印1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