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工人事档案被企业搞丢了(案例0(精选)
职工人事档案被企业搞丢了
案情回放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法院审结一起企业遗失职工人事档案引发的索赔案,经法庭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为该职工补办相应的手续,用人单位一次性给付该职工经济补偿8000元,该职工向法院撤诉,诉讼费由个人承担。”
魏先生在江苏镇江一家公司工作了7年,今年7月魏先生辞职后另谋职业。当魏先生办理完辞职手续后要求公司办理人事档案转移手续时,被公司告知其人事档案已经遗失,魏先生一气之下到京口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赔偿其损失40000元。这也是江苏省镇江市首例因人事档案被单位遗失而要求赔偿的案件。
面对新问题,京口法院承办法官考虑到补办档案,并非所有内容均能补办,为便于执行,故以双方自行达成协议为主。法官采取多种方式宣讲法律知识,既从劳动法律规定的理解适用上寻找突破口,又实事求是地开展调解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企业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单位与魏先生达成了和解协议,9月29日魏先生已经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法院也裁定准予魏先生撤回起诉。该起档案遗失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也同时给有关企业敲响了警钟。
杨毅 镇江市京口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
根据我国《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中的规定:“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关于职工档案的转递,也有这样的要求:“企业职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应由职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转交其新的工作单位或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组织人事)部门。”我国《档案法》第3条指出:“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因此,本案中的那家单位存在过错,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另外,在近几年审理的一些案件中,因档案记载不全或档案丢失引起的举证不力的问题很多,一些企业在保管职工档案时对档案内容补充不及时,丢件落件情况比较普遍。有的企业几经撤并转制,在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了漏洞。魏先生的档案就是在其原工作单位几次转制的情况下丢失的,这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应把职工档案管理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做好职工档案的保存管理工作。而对于职工个人来讲,应关注个人档案的保管情况,在调动单位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及时追查个人档案的移交情况,在出现丢失等问题时应采取正当手段反映情况,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郝刚 南京大陆律师事务所律师
根据我国《档案法》的相关规定,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有让企业保管好其个人人事档案的权利。同样,企业也必须保管好职工的个人人事档案。在本案中,魏先生虽然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这家公司却没有按规定将魏先生的档案进行移交或进行妥善保管。这家公司显然有一定的过错。法院的审理也是正确合理的。由于近年来因档案丢失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职工个人在调动单位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及时追查个人档案的移交情况,在出现丢失等问题时,应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职工档案遗失引发劳动争议 单位被判赔偿3万
转自: 时间:2008年4月14日17:8
记者今日从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成都首例因职工档案遗失而引发劳动争议纠纷案近日终审结案,法院二审依法驳回了原审原、被告双方的上诉,维持原判认定的档案遗失确实给职工甘某的社保、就业造成一定影响带来一定损失,并判决被告单位酌情赔偿3万元。
法院一审查实,原告甘某原为农行成都市高新支行单位职工。2001年12月,其向单位提出自谋职业、买断工龄的申请得到批准,双方的劳动关系解除。但在甘某依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关社保手续时,发现被告单位将其档案遗失,并因此未再办理社保手续。
之后,双方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甘某将高新支行起诉到法院,要求为其补办参加海军开始到高新支行处工作的所有档案资料,赔偿因丢失档案致使其无法重新就业而造成的实际收入损失共72950元及可预见合理收入损失23.73万元,赔偿其因不能办理社保手续而导致其不能享受正常的医疗保险和到达退休年龄后领取社保金而受到的损失及档案遗失给其造成的精神损失费用共计10万元等。
法院一审认为,甘某在庭审中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要求补办档案资料的诉请具有可执行性,该诉请因内容不明确,无可执行性,且其也无法证明自己是因档案遗失未就业,档案遗失与其是否就业并无必然联系,与其要求的实际损失之间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而其主张的可预见的合理收入损失,也缺乏必要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故法院对其这三项诉请均不予支持。但甘某的档案遗失确实给其的社会保险及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带来一定损失,故法院一审酌情支持3万元。
一审宣判后,原审原被告双方均不服提起上诉,甘某坚持认为单位将其档案遗失从而造成其无法就业,高新支行理应为其补办、恢复职工档案资料,并赔偿由此带来的损失及合理的可预见收入,并认为判决只赔偿3万元过低。高新支行提出,甘某于1995年转入高新支行后随即发现档案丢失,单位实际上已为其补办了其在高新支行工作期间的档案材料,其在解除劳动关系后也完全可自己到社保局购买个人社保,享受正常的医疗保险和到达退休年龄后领取社保金,这与档案遗失无关,因此一审判决应予撤销,并请求驳回甘的诉请。
成都中院终审认为,甘某对要求补办的档案未明确具体的内容和措施,对档案遗失造成的实际收入损失以及可预见的合理收入损失,其也不能证明档案遗失与其是否就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上述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而对甘某主张的精神损失费等,一审法院综合全案事实,酌情认定3万元,也是妥当的。
因此,法院终审认为原审原被告双方的上诉请求均不能成立,故依法作出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档案丢失之后
——一起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案始末
作者:本报记者 田 浩 本报通讯员 胡 羽 发布时间:2008-07-03 08:12:13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对于一个人来讲,人事档案是就学、就业时所需的必要的证明材料,同时也是一个人工作流转、缴纳各种保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基础性材料。按照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相当一部分人的档案是由其所在工作单位予以保管的。由于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的非专业性,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因档案瑕疵、损坏、丢失等原因导致的个人与单位之间的纠纷大量存在。那么出现上述情况后,单位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呢?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就受理并审结了一起人事档案丢失而引发的赔偿案件,给出了法律意义上的解读。据该院立案庭人员介绍,近年来,就档案丢失引发的纠纷前来咨询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十年漂泊 诉至法庭
1994年,张乙刑满释放。
在服刑第二年,张乙所在单位北京某公司就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将其开除。经历了十多年的铁窗生涯,重新回到社会的张乙没有想到社会发展进步得这么快,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劳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眼前的大千世界,张乙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了。他在家中呆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生活来源,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累得筋疲力尽,换来的却都是相同的结果:自己被拒之门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能填饱肚子,张乙只得为别人打零工,每月拿着仅够糊口的几百元工资度日,而且还朝不保夕。几年间,光是临时性工作,张乙就换了十多个。他送过报纸、拉过煤、摆过地摊、倒过泔水,总之,只要是能挣钱养活自己的工作,他都一一尝试过。
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过去。张乙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而由于看病的钱都要自己掏,他也一直拖着没有去医院看过。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万一有一天干不动力气活了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直到他发现,周围邻居、朋友中与自己近乎同龄的人,有的通过缴纳养老保险,准备到年龄办理退休手续,以安享晚年;有的现在每月领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日子过得也还说得过去。唯独自己,除了一身病以外,一无所有。他一打听,原来,无论是办理养老保险,还是最低生活保障,都需要用到人事档案。联想到自己找工作屡次碰壁的经历,张乙才意识到,不仅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前科,又无一技之长,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人事档案。
于是张乙想到了自己原来的单位。2005年10月,他第一次来到原单位的人事部门寻找个人档案,工作人员答应帮他查找,却一直没有结果。当年11月初,当他再次到原单位要求查找档案时,却被告知:由于时间太久,档案已经丢了,当时办理此事的人员已经调出或退休,并为其开出了档案丢失的证明材料。
拿到档案丢失的证明材料,张乙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百般心酸涌上心头:难到一纸简单的证明就可以把自己十年的坎坷经历全都打发掉吗?这十年来,受过多少苦自己都说不清了。虽然自己曾经犯过罪,但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造过程,这个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刑满释放的人权利同样应受到尊重!
张乙思来想去,怎么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尽管原单位一再表示愿意为他补办档案,但是张乙仍就气愤难当。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档案丢失的十年里,张乙尽管身在北京,却总有一种没根的感觉。生活中因此所受到的挫折,时不时地在他的脑海里出现。单位应当就自身存在的过错承担责任。可是究竟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张乙自己也说不清。总之,他就认准了一点,多少金钱都难以弥补已经逝去的时间及自己消耗的体力和精力。在多方咨询后,他委托别人代写了起诉书,一纸诉状将单位告上法庭,要求被告一是赔偿其因丢失档案而造成的损失30万元;二是为其缴纳自1994年以来应缴纳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三是赔偿其精神损失费5万元。
张乙在起诉时理直气壮。尽管法官一再向其释明,提出如此高额的诉讼请求,如果一旦败诉,将由其自行负担诉讼费7000余元。张乙始终坚持不变更诉讼请求,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会胜诉,但又囿于生活所迫,无法预交诉讼费。法院经依法审查后,允许其缓交诉讼费用。
各有过错 按责承担
面对张乙高额的赔偿请求,被告在法庭上不慌不忙,在答辩意见中全面否定了赔偿责任。
被告辩称:张乙自被开除后直到2005年才到单位要求查找自己的人事档案,此期间早已超过了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另外,我们积极要求为其补办档案,却遭到拒绝,说明其诉讼的内在原因,绝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档案问题,同时也说明没有档案并没有影响到其正常就业。
被告同时认为,张乙请求高额的赔偿金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损害赔偿必须要具有损害后果,损害与行为之间要有因果关系,行为要具有违法性。而张乙只是自己凭空想象损害后果的存在,却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另外,按照张乙释放时1994年的规定,其凭释放证就可以到户口所在地的劳动部门登记再就业,能否就业不因其是否有档案。而且,档案虽然与养老保险有一定的关联,但又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被告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和上缴保险的义务。至于说到精神损失费,更是没有任何根据可言。
针对张乙要求的补交各种保险的诉讼请求,被告单位提出,张乙被开除是严格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办理的各种手续,当时劳动法还没有出台,张乙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解除后,单位就没有义务为其上缴保险。
因此,被告请求法院驳回张乙的诉讼请求。
听到被告在法庭上的答辩意见,张乙十分气愤:明明是单位把自己的人事档案弄丢了,却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他看来,他因档案丢失产生的损失,单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赔偿多少都不为过。
法庭上,双方剑拔弩张,各执一词。
张乙在参加工作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儿,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年过半百,可生活上却处处没有保障。张乙原本认为,自己毕竟在原单位工作过,只要单位能主动给予赔偿,自己可以就赔偿数额作出一定让步。可万万没想到,一切出乎所料!为了自己下半辈子的生活,张乙下定决心,这场官司他坚决要打到底。
尽管张乙对自己的诉讼请求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但被告单位承认由于自己工作上的疏忽而导致张乙的档案丢失的事实,被告应当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然而,张乙是否就能够完全免责呢?
从法庭调查的结果来看,张乙在服刑期间,不具备知晓档案丢失这一情况的基本条件,但在其刑满释放后的十年里,他却始终没有向被告公司主张权利,导致知晓此事的延误,致使损失扩大,因此,他本人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而直到张乙于2005年到被告公司要求调出档案时,才知道自己的档案已经丢失,因此并不能认为本案超过了诉讼时效。也就是说,被告单位对由于自己过失而侵犯张乙权利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是张乙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补缴各种保险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
赔是应该赔,那到底应该赔多少呢?
由于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于1996年7月1日才开始实行。法官根据1996年到2005年期间,北京市每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予以确定赔偿数额,最后再按照双方各自的责任比例分担,由被告公司承担主要责任,张乙承担次要责任。
最终,这场因档案丢失而引发的赔偿纠纷,一审法院判决由被告公司赔偿张乙1.3万元。
判决的数额与张乙的诉讼请求差距甚远。张乙难以接受,一审判决后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案判决生效后,被告公司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
此案虽然已经告终,但从案件审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不能仅单纯依靠司法机关来解决,而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档案丢失对一个单位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而对相关的个人来讲,则是一件影响到其生活方方面面的大事,包括就业、上缴医疗和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的计算、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等。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力量相距悬殊的情况下,劳动者维护自己权益的道路走得十分艰难。
管好档案 稳定和谐
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企业改制速度的加快、国家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因档案丢失引发的纠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案件总量不多,但由于涉及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加之法律相关规定不明确,又缺少其他救济途径,导致此类纠纷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引发长期上访事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提醒劳动者及相关部门对人事档案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公开诉至法院的案件仅仅是众多档案纠纷的冰山一角。虽然案件审结的方式不同,但从当事人陈述的事实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档案纠纷普遍存在的一些特点:
一是被告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一定过错。我国《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明确规定: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关于档案的转移,也要求企业职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应由职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转交其新的工作单位或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组织人事)部门。我国档案法第三条指出: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由于档案意识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档案的管理十分不规范,成为被告的几率较高。有的是根本没有为职工建立档案,有的是管理人员交接工作时对有关问题交待不明确,有的是由于档案搬移、销毁过程中把关不严,有的是缺少必要的档案存放条件、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转移制度,上述一系列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人事档案的丢失或毁损。在已经发生的人事档案纠纷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无法解释清楚丢失档案的具体原因,过错程度大小不一。
二是档案丢失给原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档案纠纷的原告通常都是企业职工或是学校学生。由于个人辞职、出国、办理停薪留职、待岗或是企业改制等原因,企业职工离开原单位后,在面临再次就业的时候,必然需要原来的人事档案来证明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经历,同时只有拥有人事档案,新单位才有可能为其办理相应的保险事宜。而且在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对人事档案的审查也是必要的条件。学生在继续就学或就业时,人事档案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的丢失,对于个人来讲,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有形或无形的损失。
三是原告发现档案丢失时一般时间都较长。目前,档案意识薄弱不仅体现在单位行为上,个人档案意识也亟待提高。诸多案例表明,绝大多数个人在离开原单位时往往是“潇洒走一回”,只顾着如何跳槽到一个更好的单位,对人事档案的转移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有的单位也试图以不予协助办理档案转移手续来阻止人才正常流动,自愿离开单位的个人不得已只能放弃档案。而直到需要办理社保、退休等相关手续时,才发现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到原单位索要档案时,才有可能得知档案已经丢失或毁损。这期间最短的也有几个月,最长的长达十几年。
记者就此案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本案的审判长张小波,他说,在近年来法院受理的档案纠纷中,虽然有的案件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给予一定赔偿金额,但总的来讲,在此类案件中,企业职工通常都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
一是提起诉讼难。因档案丢失引发的纠纷是否属于法院直接受理案件的范围,目前在理论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实践中做法也不一。有的法院认为,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单位对职工人事档案负有保管义务,二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同关系,该类纠纷属于劳动争议范畴,应先经劳动仲裁处理,未经仲裁不予受理。有的法院则认为,档案丢失对企业职工直接造成了侵权后果,二者之间是一种侵权法律关系,只要具有侵权行为并造成了一定的后果,法院就应当受理。正因为意见上的分歧,使得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地通过司法途径予以保护。
二是调查取证难。企业职工往往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涉及人事档案的相关材料均由其所在单位掌握,绝大多数诉至法院的案件,企业职工一方都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如果被告不对事实进行自认,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就要大大降低。
三是救济过程难。档案纠纷如果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虽然诉讼费不高,却要先经过劳动仲裁,那样企业职工要想最终得到救济,就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少当事人因受不了时间、体力和物质方面的透支而在仲裁之后主动放弃了诉讼。如果作为侵权案件处理,又将面对较高的诉讼费,有的当事人不得已而降低请求赔偿的数额,因为毕竟不是人人都具有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的资格。
张乙案的判决是法官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充分衡量当事人双方利益,并全面考虑社会生活实际而作出的。很显然,这个结果与张乙的请求有着天壤之别。法律不但要讲依据、讲证据,而且其所保护的也只能是公民最基本的权益。尽管,张乙因为档案丢失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损失,远非是一份判决就可以弥补的,该案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不是通过一次审判就可以解决的,但如果能够通过这次裁判引起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反省,此案也就有了更积极地意义
第二篇: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职工人事档案,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规定》和原国家劳动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等,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工人事档案是用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招聘、培训、考核、奖惩、晋级、选拔、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原始记录,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是用人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的法规和制度,确保职工人事档案的完整、真实和安全。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五条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条件成熟以前,由集团公司组织部统一管理;在条件成熟以后,根据职工管理权限分别由各级单位组织部进行管理。
第三章 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
第六条
集团公司组织部为本单位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并设专人负责管理职工人事档案。第七条 要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共产党员从事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第八条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保管职工人事档案,积累人事档案资料;
(二)收集、鉴别和整理人事档案材料;
(三)办理人事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手续;
(四)按照规定提供职工有关情况;
(五)做好职工人事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六)定期向企业档案室(馆)移交档案;
(七)制定规章制度,搞好职工人事档案的业务建设和业务指导;
(八)办理其他涉及职工人事档案有关事项。
第四章 管理范围
第九条 在职职工人事档案,按照职工管理权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第十条 职工在离(退)休后,其档案由离(退)休前所在单位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的,按社会化管理相应要求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职工死亡后,其档案由其原所在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交同单位综合档案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职工在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被开除公职,在受刑事处分、劳动教养期间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等情况,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有关规定对其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及其在本单位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所在单位指定有关部门专人保管。
第五章 归档范围
第十四条 履历材料:履历表和属于履历性质的登记表等材料。第十五条 自传材料:自传和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十六条 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领导人员个人有关事项发生变化的报告表等材料。
第十七条 考察、考核、鉴定材料:考察材料;在重大政治事件、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中的表现材料;定期考核材料,考核登记表,援藏、援疆、挂职锻炼等考核材料;工作调动、转业等鉴定材料;后备领导人员登记表(提拔使用后归档)等材料。
第十八条 审计材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九条 学历学位材料:高中毕业生登记表;中专毕业生登记表;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校、军队院校报考登记表,入学考试各科成绩表,研究生推免生登记表,专家推荐表;学生(学员、学籍)登记表,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党校学历证明;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等参加出国(境)学习和中外合作办学学习的有关材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单位出具的国内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等。
第二十条 培训材料:为期两个月以上的学员培训(学习、进修)登记表、考核登记表、结业登记(鉴定)表等材料。
第二十一条 职业(任职)资格材料: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登记表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等材料。
第二十二条 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呈)报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等材料。
第二十三条 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博士后工作期满登记表;被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评选为专业拔尖人才的材料;科研工作及个人表现评定材料,业务考绩材料;创造发明、科研成果鉴定材料;著作、译著和有重大影响的论文目录。
第二十四条 政审材料:上级批复、审查(复查、甄别)结论、调查报告及主要依据与证明材料;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情况说明材料;撤销原审查结论的材料;各类政审表。
第二十五条 更改(认定)姓名、民族、籍贯、国籍、入党入团时间、参加工作时间等材料: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及主要依据与证明材料、上级批复;计算连续工龄审批材料等。
第二十六条 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材料:
(一)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整党工作、党员重新登记工作中民主评议党员的组织意见,党员登记表,党支部不予登记或缓期登记的决定、上级组织意见;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组织审批意见及主要依据材料;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材料;退党、自行脱党材料;恢复组织生活(党籍)的有关审批材料;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三)加入或退出民主党派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 表彰奖励材料: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予以表彰、嘉奖、记功和授予荣誉称号的审批(呈报)表、先进人物登记(推荐、审批)表、先进事迹材料;撤销奖励的有关材料等。
第二十八条 涉纪涉法材料: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意见,上级批复,核实(调查、复查)报告及主要依据与证明材料,本人对处分决定的意见、检查、交待及情况说明材料;解除(变更、撤销)处分的材料;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法院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公安机关作出行政拘留、限制人身自由、没收违法所得、收缴非法财物、追缴违法所得等的行政处理决定等。
96184毫米)或国际标准A4型(长297毫米,宽210毫米)的公文用纸,材料左边应当留有20—25毫米装订边,字迹材料应当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第四十六条
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必须在接收之日起一个月内放入本人档案,一年内整理归档。
第七章 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第四十七条 按照安全保密、利于工作、便于查找的原则,对职工人事档案严密、科学地保管。
第四十八条 库房要符合《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中规定的坚固、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要求,档案在铁质档案柜内保存。
第四十九条 档案卷皮、目录和档案袋、档案盒的样式、规格按有关统一制作标准制作。
第五十条 职工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办公室。
第五十一条 严禁任何个人私自保存职工人事档案。对利用职工人事档案材料营私舞弊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
建立健全职工人事档案查阅、借用、保密制度。第五十三条 查阅职工人事档案要填写查阅档案审批表,查阅单位负责人签字,经组织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
第五十四条
职工人事档案一般不得外借,如确需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由,经组织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借出,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限期归还,不得转借他人。
第五十五条 任何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第八章 档案的转递
第五十六条 职工调动或因职务变动需要转递职工人事档案的,原单位应及时将职工人事档案转给新的单位。
第五十七条 职工人事档案转递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职工人事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本人自带。
(二)职工人事档案转递要及时,不得人档分离。
(三)转出的职工人事档案要严密包封,并加盖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公章或调配章。
(四)转出的职工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并按规定经过认真的整理装订,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转递职工人事档案必须填写职工人事档案转递通知单,办理登记手续。
(五)接收单位收到职工人事档案,经核对无误后,要在回执单上签名盖章,并立即退回。
第九章 纪律和监督
第五十八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加强对职工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严肃纪律、严格管理,确保职工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有序进行。
第五十九条 职工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中,职工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职工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和职工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并遵守以下纪律:
(一)不准以任何借口涂改、伪造档案材料。
(二)不准将应归档材料据为己有或者拒绝、拖延归档。
00-(三)不准将本规定所列归档范围之外的材料擅自归档。(四)不准将虚假材料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归入档案。(五)不准私自、指使或者允许他人抽取、撤换或销毁档案材料。第六十条 对违反职工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纪律的,视其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后果,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档案工作人员参与涂改、伪造档案材料的,要从严从重处理,并不得继续从事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其他未尽事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上级有关部门有新规定时,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集团公司原相应有关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将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企业,特制定此制度。
第二条人事档案管理的原则为安全、保密、清晰、完整。
第三条企业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依照本制度进行。
二、人事档案的管理体制
第一条企业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其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人事部的,由机构负责人指定专人进行保管。分公司经理和机构负责人的档案由企业人力资源总部保管。
第二条企业人员调动时,调动人员的档案由调出部门人力资源部整理好,转交到调入部门人力资源部保存。
第三条企业人员借调时,员工档案仍有原部门进行保存。但借调部门必须存有借调人员档案的复印件,档案的复印件内的材料应与原件保持一致。
三、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一条企业须由专门的档案室存放档案,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企业分公司的分支机构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档案室,没有条件的须购买档案柜存放档案。
第二条正式员工的档案使用档案袋存放。企业统一采用黄褐色牛皮纸档案袋,档案袋的规格为30*24cm,外部有密封线缠绕封口。试用期员工和临时工暂用普通文件夹保存,转为正式员工后,按相关要求存放。
第三条档案袋外皮上必须列明人员姓名、所在部门、档案内容等,以便查找。
四、人事档案的管理规范
第一条档案的分类
(1)试用期员工和临时工档案。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员工个人简历,员工等级表,身份证、毕业证和相关证书复印件,试用期劳动合同,入职培训期间的考核表和评价表,申请转正的相关材料等。
(2)正式员工档案。主要包括内容有:员工个人简历,员工等级表,身份证、毕业证和相关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及相关协议,在岗培训期间的考核表和评价表,季度/考核材料,岗位升迁调动材料,奖励惩罚记录,重大科技成果等。
(3)离职员工档案。主要内容包括正式员工档案的所有内容,另外增加离职申请、审核和交接方面的材料,劳动关系解除方面的材料等。
第二条档案的归类
人事档案材料按其名称、内容、属性等不同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若材料内容涉及多种类别时,按其主要内容归入相应类别。
第三条档案的排列
人事档案归类后,相关材料的排列应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时间最久的排在最前面,依次类推。这样排列的好处是便于查阅,同时可以反映出员工的职业发展历程。
第四条档案的编号
档案的编号方法很多,如汉语拼音法、姓氏笔画法、单位编号法等,目前企业采用的是汉语拼音法。具体方法如下:
(1)档案排列顺序按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由姓开始,姓第一个字母为a的排在最前列,依次类推;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按第二个字母的顺序排列。同姓的按名字的每一个字的拼音顺序进行排列。
(2)重名的人员按入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入职时间早的排在前面,入职时间晚的排在后面。
五、人事档案所提供的利用方式
(1)查阅。相关利用人到档案室查阅档案资料时,必须在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下进行查阅登记,写明查阅的时间、查阅人、查阅的事由,查阅的内容。
(2)调阅。相关利用者对人事档案的调阅必须进行调阅登记,并取得档案管理部门主管的核准,调阅期限为7天,逾期未还者须办理续借手续,档案管理部门也须及时催还。档案调阅期间不得转借、调换。需复印的,要到档案管理部门登记。
(3)出具证明材料。对于需要复制档案中的相关资料作为证明材料时,必须经过档案管理部门主管审批,并加盖部门公章后才能发出。
(4)其他
六、档案的保存期限与销毁
(1)人事档案须永久性的进行保存。对于离职、辞退、开除的人员,自离开之日起,满一年,经过部门领导的审核后,方可销毁档案。
(2)档案销毁必须填写申请单,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备档,人力资源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销毁,负责销毁的人员须为两人以上。
七、附则
(1)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本制度具体操作细则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对于需修改的部分,人力资源部负责修改,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第四篇: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员工档案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及《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档案由党委办公室负责管理,派专人负责;其余员工的档案均由人力资源部档案管-理-员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保管本人的档案。党委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实行交叉管理。
第三条 员工失踪或死亡后满三年,其档案应移交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保存。对国家和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死亡以后,其档案由公司档案室按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第四条 人事档案管-理-员的职责(一)、保管员工档案;(二)、及时索要、收集、鉴别和整理员工档案材料;(三)、办理员工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手续;(四)、登记员工工作、工资、奖惩情况;(五)、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员工的情况;(六)、做好员工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七)、定期向档案室等部门移交档案;(八)、办理其它有关事项。
第五条 人事档案的内容及分类归档
(一)、本人历年填写的个人简历、履历、登记表;(二)、本人经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成长历史等自传材料;(三)、本人自我鉴定,组织鉴定材料;对员工的考察、考核、评价材料;(四)、政治历史审查及甄别复查材料;(五)、员工参入党、团材料;(六)、奖励(包括科技和业务)及各种先进事迹材料;(七)、入伍、退伍、辞退职、出国等材料;(八)、处分、取消处分的材料;(九)、任免、工资、职称等材料;(十)、学历和评定的技能等材料;(十一)、其他有较大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材料。
第六条 人事档案材料的分类严格按《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规定办理。
第七条 人事档案的收集、保管和销毁
一、调动和录用入公司的员工,应在办理手续前调阅档案,在其报到一个月内立档。对调入或新建立的档案都应造册登记。
二、对员工进行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形成的材 料要及时收集、整理立卷、保持档案的完整。
三、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认真鉴别,保证材料的真实、文字清楚、手续齐备。
四、人事档案材料统一使用十六开规格的办公用纸,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复写纸书写。
五、按规定需要销毁档案材料时,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批准,并编制销毁清册。
六、人事档案存放应配备档案库房、档案橱窗等设施。档案要做到防盗、防火、防蛀、防潮、防光、防尘、防污染。
七、人事档案材料应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后方能入卷存档,不得直接入卷。每年要对档案进行一次整理、校对工作。
八、档案应分类编号后存放,编号应与员工编号统一,防止重名重姓员工材料入档交叉,制检索目录,以便查找。
第八条 人事档案的利用和传递
一、外单位来公司查阅档案时,必须持盖有公章的单位介绍信,经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二、本公司各部门因工作需要查阅员工档案时,应由部门出具证明,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三、公司级领导、党委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可不经审批查阅员工档案。
四、建立档案查阅登记制度,对查阅职工档案的情况做好记录。
五、档案一般不借出查阅。如必须借出查阅时,应提交报告,分管领导批准,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六、任何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等)的档案。
七、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
八、员工被任免中层以上职务,应在任免职务后一个月内移交其档案。
九、员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已办理离公司手续者,应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移交新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
十、转递档案应通过机要通讯或派专人送取,并履行登记手续,不准邮寄或交本人自带。
十一、对转出的档案,必须按统一规定的“员工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登记,并密封包装,加盖公章和经办人印章。第九条 新接收档案,档案材料不全,可不予接收。接收档案后,应将基本档案资料录入计算机内。员工调出,档案材料转出时,应从计算机内注销员工基本档案情况。
第十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和《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办理。
第十一条 本管理细则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单位委托保存职工人事档案介绍信
单位委托保存职工人事档案介绍信
:
同志(身份证号:),为我单位职工,同意将其人事档案委托存放在我单位集体户内(协议编号:),并建立单位委托存档关系。
存档期间,该同志办理任何手续,需提供我单位开具的介绍信。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时,我单位为其提供档案转出相关材料,并在15日内协助职工本人完成人事档案转出手续。逾期未办理档案转出,单位及职工本人不再要求提供各项服务。
请协助办理。
存档人员签名: 委托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