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时间:2019-05-14 12: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第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各单位:

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突出5·12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这一研究主题,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服务,努力促进我省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繁荣,努力促进我省地震灾区重建。现将2009年度组织申报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9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一)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 1、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在应用心理学历史上的实践贡献和理论提炼研究

2、灾后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研究

3、如何克服灾后心理自闭、自责、自弃研究

4、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研究

5、救助者灾后心理援助研究

6、关于社会心理援助资源的整合研究

7、关于心理援助的社会应急机制(包括政府应建立什么机构、出台什么规则等等)研究 8、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重建的途径

9、对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干部的阳光心理教育与辅导研究

10、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二)自然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及企事业员工心理辅助策略研究

1、震后事业单位心理辅助策略(1)领导干部心理辅助策略(2)中层干部心理辅助策略(3)一般员工心理辅助策略

2、震后企业员工心理辅助策略(1)高层管理人员心理辅助策略(2)中层管理人员心理辅助策略(3)一般员工心理辅助策略

(三)神经心理科学与地震应对策略

1、PTSD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2、PTSD的神经心理康复

3、PTSD与大脑的可塑性

4、脑损伤后的认知可塑性研究

(四)社区心理学

1、灾后心理重建的社区心理学模式研究

2、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意识重塑的研究

3、社区归属感与心理复原力研究

4、灾后心理重建的积极心理学取向

5、灾后心理重建中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

6、临终人员的心理关怀研究

7、殡葬过程亲属心理援助研究

8、违法犯罪的社区心理矫治研究

(五)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

1、表达性音乐活动的精神病学研究

2、音乐治疗的互动模式研究

3、音乐与脑功能研究

4、戏剧治疗与心理剧研究

5、绘画与心理治疗

6、照片与家庭故事治疗

(六)学生心理健康

1、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2、脑科学与学生潜能开发的机理研究与实验

3、不同类型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研究

4、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与自我控制研究

5、网络环境下教学心理研究

6、大学校园暴力的心理研究

7、大、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8、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式研究

9、大学生求职心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0、关于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1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

12、大学生恋爱婚姻观念的心理分析研究

13、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研究

(七)本土心理学研究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

2、“儒法墨道”四大家代表人物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3、“四大名著”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4、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八)工程心理研究

(九)教师心理研究

二、项目申报程序及注意事项 1.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作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由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负责受理并组织初审或评审,具体规定见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申报者可根据本年度课题指南方向,自行设计具体申报项目。

2.申报本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课题尚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得担任本年度申报项目负责人。项目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在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将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并取消获准立项项目。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的项目优先考虑立项。

批准立项项目需与中心签订项目合同书。

3.本年度立项研究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两类。重点项目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由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初审,报省社科规划办审核、评审和批准立项;面上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由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评审,报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4.按照四川省社科规划办及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有关规定,凡申报本中心课题,不占该校指标。各高校及相关机构对项目申报单位及个人要加强项目申报的指导与审核,确保申报质量。批准立项的研究项目,一般应在1到2年内完成,其中,面上项目1年完成。批准立项的项目,必须与中心签订项目责任书。

5.为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要严格评审纪律,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评审前不得以任何形式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6.项目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管理办法、公告、项目申报书等)可在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网站浏览下载(网址:http://aprc.cmc.edu.cn/)。

7.本年度项目申报起始时间为2009年5月18日,截止日期为2009年9月30日(以邮寄申请邮戳为准)。申报单位应于截止日期前把审查合格的申报书一式5份(其中1份原件)及电子文档报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

三、项目材料报送地址与联系方式

中心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蓉都大道601号成都医学院图书馆五楼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蓉都大道601号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

编:610083 办公室电话:028-68289216 传

真:028-68289216 电子邮箱:scaprc@126.com 电子网页:http://aprc.cmc.edu.cn/ 联 系 人: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

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

第二篇: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8课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社科联有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8课题开始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杭州城市文化创新传播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更好地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创新服务。

二、课题性质

立项的基地课题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三、立项计划

2018年拟立项课题5-6项。其中重点课题2-3项,成果形式原则上为著作;一般课题2-3项,成果形式可以是著作、研究报告或论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研究时间均不超过一年,著作时间为1-2年。

四、相关要求

(一)课题方向

为提升研究质量、进一步推进研究创新,本基地2018的课题申报,要立足“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的研究主题,突出城市及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色,将传播与文化品牌与文化价值共享相结合,注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引导城市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围绕基地两个基本研究方向:“城市品牌创新传播研究”与“公共文化与新媒体研究”,选题方向参考如下:

1.城市或城镇文化品牌传播研究 2.网络新媒体与社区文化共享研究 3.会展产业与城市国际传播研究 4.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体系研究 5.城市文化空间与可视化传播研究 6.数字新闻与传播应用研究

7.产教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8.文化品牌与文化价值共享研究

申请人可根据个人研究特点和研究积累,结合参考选题设计具有创新个性的研究课题。选题要注重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优先考虑已有前期研究成果的申请项目,同时接受成果后期资助立项。对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申请,一般不予受理。

(二)申请者条件

本次课题申报面向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每位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和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基地课

题。

(三)经费资助额度

重点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2-3万元,一般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0.8-1万元。

(四)申报程序

请项目申请者严格按照基地选题要求,提交《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申请书》一式3份、《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地项目设计论证(活页)》一式7份(A4纸正反双面打印),并提交电子版一式1份发送至邮箱。申报项目经本中心学术委员会讨论、评审、表决,按照公平、择优的原则,最终确定。

五、受理时间

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22日,申报表和活页可从杭州社科门户网站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科研部网站下载。

六、联系方式

课题申报受理联系人:莫伟维;电话:0571-88018754; 电子邮箱:moweiwei@zucc.edu.cn。

材料寄送地址: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科二号楼306室,邮编:310015。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8年4月30日

第三篇:教育部人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工 作 简 报

2007年第4期(总第17期)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

2007年5月10日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举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重大项目

开题报告会

2007年4月27日下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了2006基地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心主任万明钢教授主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鉴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王嘉毅教授、李定仁教授、张学强教授、金东海教授、安雪慧副教授、祁进玉副教授和博士后科研人员傅千吉副教授、孙百才副教授及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王宗礼教授、何波教授和中心行政副主任李光华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报告会上,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何波教授向与会人员作了由其中标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基地重大项目《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其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本期《工作简报》摘编何波教授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其政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1、双语教学是一个由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构成的特殊领域,对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的研究,可以拓宽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

2、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传承、积累、更新和发展。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政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民族文化解决发展困境提供借鉴。

3、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牵涉到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基本理论层面,也涉及到课程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操作层面,其成果对双语教育学科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双语教学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态度的双语人才,这在构建和谐区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缓解因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区域紧张状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5、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突出藏汉双语教学的问题意识,力求方法的创新,增加民族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积累,促进民族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我国教育的难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难点在藏族教育,藏族教育的难点在双语教学,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克服民族教育的世纪难点有着借鉴意义。

2、本课题立足于藏族学生学的实际和藏族教师教的实际,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以促进藏族教育质量的提高。

3、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的成果,对促进藏族教育的公平公正有着现实意义。

4、本课题主要进行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构建、藏汉双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藏汉双语教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推进藏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5、在藏族教育实践中,藏族学生的理科水平普遍偏低。本课题想通过藏汉双语理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提高藏族理科教育教学水平寻求有效的途径。

6、本课题将立足于教学模式的微观研究,着眼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宏观思考,为双语教学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藏区双语教学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一批热心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者,并形成了影响全球的 理论流派:

一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作是《种族研究中的教学策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是英国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家詹姆斯·林奇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作是《多元文化课程》,《全球多元文化主义教育》。

三、本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一是藏区双语教学的政策体系研究; 二是藏区基础教育各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三是藏区双语教学基本规律研究。

这三个部分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四、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子课题一:藏族纯牧区学校双语教学与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政策制定的依据研究;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政策的沿革研究;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的制度研究;  藏族学生心理过程对双语学习的影响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的教材政策研究;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政策研究;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经费投入政策研究;  藏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

子课题二:藏族半农半牧区学校双语教学与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 藏区学校语文双语教学模式;  藏区学校数学双语教学模式;  藏区学校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 藏区学校人文双语教学模式;  藏区学校艺术双语教学模式。子课题三:藏族城镇学校双语教学与政策研究

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学生学的规律研究;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教的规律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调研计划

本课题主要采取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实验法、教育人种志方法展开研究。

基本的技术路线是:总体规划、分工负责、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过程、科学总结。这是基于本课题研究涉及地域广阔,横跨文理学科多个领域,研究主体多样复杂多样而设计的实施路线。

具体的调研计划是:

1、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实验学校的选择,时间为2007年4月—2007年9月。

2、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启动和前期运行的安排,时间为2007年9月—2008年9月。

3、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实验的中期测评,时间为2008年9月—2009年9月。

4、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实验的总结评估,时间为2009年9月—2010年9月。

六、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由于我国双语教学政策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而制定的,且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而本课题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何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对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有普适性的政策体系,是本课题必须突破的难点。

2、现有的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模式在纵向结构上仅局限于小学阶段,在横向结 4 构上仅限于藏汉语言文学教育领域,因此,冲破现有模式的局限,在纵向结构上拓展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横向结构上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是本课题必须突破的难点。

3、过去藏区双语教学仅由教育专家承担,难于冲破单一的教育理论的桎梏,如何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甚至理科的力量,构建科学、有效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本课题必须突破的难点。

本课程的主要创新之处:

1、坚持依据和谐藏区建设的价值取向,建立与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相衔接,又能对藏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双语教学政策体系,填补了藏族教育研究的空白。

2、构建符合藏族教育发展规律,符合藏族学生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符合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纵横结构有序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理论研究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3、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尤其是把人类学研究方法引进藏汉双语教学研究领域,这在双语教学研究中尚属首次,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报内部:主管校领导、学校社科处、中心各主任

送: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办公室、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各有关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处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2007年5月10日 印

第四篇: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和聚集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四川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研究基地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三条 重点研究基地主要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二级单位为依托的实体性重点研究机构。第四条 重点研究基地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学校任命;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后由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程序聘任。受聘者年龄不超过60岁,任期不少于3年,连续聘任不超过三届,任职期间连续出国或病(事)假不超过4个月。

第五条 基地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并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发展和全面建设规划。2.负责制定并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3.负责提名副主任聘任人选并报基地学术委员会批准。

4.负责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科研秘书及资料网络管理人员。5.负责基地日常管理,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

6.负责向学校科技处、主管校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第六条 基地学术委员会是重点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指导机构。1.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单数且不少于5人。学术委员会委员应是省内、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且身体健康;应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正副主任)中本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科技处备案,主任经全体学术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由依托院系院长聘任。建设成为省部重点研究基地后由学校聘任。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不能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学术委员每届任期四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办法以及换届、增补、主任人选、民主表决程序等事项,应在章程中做出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应报科技处或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人员管理。围绕基地建设研究目标,人员由各学科、各院系科研人员组成,人事关系仍在本院系,以项目为纽带,自由流动。基地人员由基地主任聘任,双方签订合同,合同交科技处和人事处备案。

第八条 学校科技处为负责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条件

第九条 重点研究基地以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为最终目标。具体要求是: 1.科学研究:围绕四川省和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省内第一,国内领先,并在国际同类研究领域享有一定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创新平台。

2.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

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国同类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通过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和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等措施,协调本研究领域的省或全国性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省或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咨询服务:通过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省或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应把制度创新作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在学校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各重点研究基地应全面落实上述五项任务,充分发挥“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各依托单位应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和契机,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十条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申建条件

1.申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须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性质。2.申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须具有明显的开拓性研究领域。3.有相对独立的办公、资料场所。

第十一条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如成功申建省部重点研究基地,校内培育建设即结束。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二条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1.学校投入的建设经费,每个基地50万元。2.重点研究基地从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国际合作组织等争取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

3.重点研究基地通过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和短期培训等而获得的各种经费。4.社会捐赠。

第十三条 重点研究基地所有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第十四条 学校经费按照建设周期每年拨付10万元。

第五章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申建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 申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程序如下:

1.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申请由院(系、所)推荐。推荐名额与推荐材料以当年发布的通知要求为准。

2.申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须填写《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请书》,所在学科群学术委员会签署推荐意见,依托单位主要领导签署担保承诺意见,按要求上报科技处。

3.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评审采取校外专家通讯评审和校内公开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科技处根据申请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将申报材料送校外专家通讯评审。校外专家评审之后,科技处组织专家组听取重点研究基地的申请者的公开答辩。

4.科技处结合申报材料、校外专家评审意见和答辩情况,提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拟建名单,报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并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遵循“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容许空缺”的原则。

第六章 考核评估

第十七条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经费:校级重点研究基地进校经费不少于10万元。

2.科学研究: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不少于2项,横向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科研成果中CSSCI来源期刊系列学术论文不少于5篇、被采纳研究咨询报告不少于2篇。

3.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至少举办1次国内学术会议;开办基地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快;图书资料每年新增不少于500册。

第十八条 建设周期结束考核

1.申建省部重点研究基地成功,即考核合格。

2.建设周期结束不能成功申建省部重点研究基地者,根据考核情况和建设总结报告,经专家评审,确定是否继续资助建设。

第十九条 考核程序和材料

1.考核由基地在每年12月底基地上报考核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科技处根据上报材料和本办法提出考核意见。

2.建设周期完成考核,由基地提交建设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科技处组织考核专家组,听取基地汇报,专家提出考核意见,科技处上报校领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实 施 细 则

(修改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一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评奖年的前两年),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次版、印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

第三条 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当在规定年限之

内出版或发表。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 省外、国外的作者,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第五条 我省作者与省外或国外作者合作,由我省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省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征得合作者同意并出具书面材料可以申报参评。

第六条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以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以论文类成果申报参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整体成果申报参评,而只能以其中完整的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围绕同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规定时间内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作为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如不是围绕同一个专题而发表的论文,不能以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并以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统一申报;列为国家、部委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须出具结项证书,方可申报,不接受阶段性成果的申报。

第七条 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且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或“五个一工程”研究成果。

第三章 奖项及限额

第八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

第九条 一、二、三等奖限额为3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以内,二等奖80项左右,三等奖200项左右。荣誉奖不设限额。四川省社科界优秀成果奖100项左右。

第四章 评奖标准

第十条 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选题有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某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新观点,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有重大意义,对某项学科原有理论或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很重要的新观点,填补了某项学科的空白,学术水平高,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2、应用研究成果

选题有现实意义,经过调查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实践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比较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或采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社会评价高,在国内、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3、科普读物

观点正确,科学性较强,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强,新颖生动,社会评价好,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观点正确,科学性很强,特色鲜明,发行面广,社会评价高,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4、工具书(含资料书)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编写的资料内容比较丰富,经过发掘、整理、分析、鉴别,数据准确,编排科学,检索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起

了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5.译著(含少数民族文字翻译)选题正确,译文准确,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选题好,意义大,译文质量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选题新颖,意义重大,译文质量很高,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6.古籍整理成果

底本恰当,版本搜集比较齐全,征引比较广博,考据比较审慎,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确有新意,得到学术界好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全面,征引广博,考据缜密,诠释准确,立例恰当,方法科学,有较多新意,得到学术界普遍好评,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底本恰当,版本齐全,校订精密,考据精详,立例精当,方法科学,具有突出的新意和创见,学术价值很高,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可评为一等奖。

第十一条 荣誉奖

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德高望重,在国内学术界造诣较深,年龄70岁以上的知名专家,过去评奖中曾获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申报参评的个人成果符合二等奖及其以上标准,且未曾获得过荣誉奖者,可授予荣誉奖;省外、国外的知名学者,对研究和解决我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成果,亦可授予荣誉奖。

第五章 申 报

第十二条 申报办法

1、申报采用个人、集体、单位申报的方法。申报者填

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按要求份数将其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一并交申报处。集体申报须出具集体申报说明。以单位名义申报须经单位领导人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2、省级单位及地处成都市的高校的作者,视成果内容向相关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市、州单位或地处市、州的高校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已成立社科联组织的高校的作者,向本校(院)社科联申报;个别特殊情况者,可通过省评奖办公室将申报材料转交相关初评机构。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独立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以集体或单位署名的成果,原则上不限申报项数。

4、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成员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5、申报时必须在《申报评审表》上写明申报成果所属的学科门类。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省评奖办公室留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7、各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和高校社科联汇总申报材料后,认真填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登记表》(以下简称《申报登记表》),在规定时限内将《申报登记表》并附作者填写的《申报评审表》一份,报省评奖办公室。

第六章 评奖程序

第十三条 评奖工作的程序是:资格审查,学会、市州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初评,学科组评审,专家组复审,省评

奖委员会终审和公告,省政府批准、授奖。

1、资格审查

在省社科评奖委员会领导下,省社科评奖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成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初审。

2、初评

初评由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初评机构及各高校社科联组织进行。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初评机构由其常务理事会民主推举产生,评审员名单须报省评奖办公室备案;市、州初评机构由当地社科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所在市、州党委宣传部批准;高校社科联初评机构由各高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报校党委批准。

各初评机构负责受理成果申报,并根据评奖标准和省评奖办公室下达的推荐指标,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荐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到会评审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初评机构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数在规定时间内报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进行资格复审。

3、评审

省评奖委员会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知名度,办事认真、公道的专家学者,按相近学科组成若干学科评审组。

各学科评审组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建议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控制数,按评奖标准严格分类评审。其方法为:首先,每项成果由专家分别审读(每项成果审读专家不得少于三人),按评奖标准对申报成果逐项打分、排序,提出入围建议,写出简要的审读意见。其次,召开学科组评审会议,由审读专家逐项汇报审读情况、取舍意见和建议获奖等级。经学科评审组民主评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凡建议的

各等级优秀成果奖的得票数,均须超过应到会评审员的三分之二。学科评审组在《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提出建议获奖等级。

评审结束后,总结评审情况,并由学科评审组秘书写出评审总结。

4、复审

省评奖委员会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若干复审组,对各学科评审组建议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进行综合复审,投票表决,提出建议等级意见。

5、终审

经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建议获荣誉奖、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省评奖委员会终审。省评奖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阅建议获奖成果,听取复审组对荣誉奖、一、二等奖成果的复审意见和省评奖办公室有关评审情况汇报,在充分酝酿、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拟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拟获三等奖的成果,若无异议视为通过;拟获荣誉奖和一、二等奖的成果,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投票表决时,到会评委须超过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方可进行;获奖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实到会评委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

省评奖委员会在成果出现较大争议时,有权对奖项等级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根据专家复审组提出的调整意见,由省评委会讨论、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不同等级调整后,不得突破该等级的限额)。

6、公告

经省评委会审议通过的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在《四川日报》及《四川社会科学在线》上向社会公告。从公告之日起,30天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获奖成果及其等级、成果权属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省评奖办公室投诉。省评奖办公室对实名投诉

组织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奖委员会裁决。

7、颁奖

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报请省政府核准后,由省评奖委员会召开颁奖大会颁奖。

第十四条 回避制度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初评机构、学科评审组、专家复审组及省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及直系亲属有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初评机构评审员;凡有本人成果经初评为推荐成果者,不得聘为该成果学科评审组和专家复审组评审员;凡有省评奖委员会委员及直系亲属的成果参加终审,在评议本人成果时须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该项成果的投票。

第七章 奖励

第十五条 获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的成果,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奖金。其获奖通知书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级、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纪律

第十六条 申报成果作者必须严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凡发现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省评奖委员会或取消参评资格,或撤销奖励,并追回奖金和证书,予以通报批评,4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第十七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掌握评奖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该次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八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

第九章 组织领导

第十九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领导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经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其解释权属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二日

下载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