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建设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各设区市房管局、建设局:
现将《福建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径报省建设厅房管处。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福建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活动,保障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物业管理条例》、建设部《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各设区市、县(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达到下列规模标准的住宅及同一物业管理区域内非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前期物业管理:
(一)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区;(二)总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及以上的高层住宅。
提倡其他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按照建设与物业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前期物业管理。
提倡业主、业主大会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
第二章 招 标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招标人是指依法进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标的建设单位、业主或者业主大会。
已成立业主大会的物业项目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招标前,应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确定招标方式、委托管理的内容及具体标准。
物业管理招标由招标人依法组织实施。
第六条 物业管理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的,应当在公共媒介上发布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地址,招标项目的基本情况、联系人、联系方法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招标人要求缴纳投标保证金的,应当在招标公告中载明。
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的,应当向3个以上物业管理企业发出投标邀请书,投标邀请书应当包含前款规定的事项。
第七条 公开招标的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对申请人进行资格预审。招标人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的,应当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载明资格预审的条件和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方法。
资格预审文件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预审申请书格式和申请人须知;
(二)申请投标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三)主要管理业绩的证明材料、技术装备和财务状况;
(四)拟派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简历、资格和业绩等材料。
第八条 经资格预审后,公开招标的招标人应当向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告知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并同时向资格不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告知资格预审结果。
公开招标的投标时间截止时,投标人或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少于三家的,招标人应依法重新招标,同时书面通知已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并原封退回投标文件。
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超过10家的,可以由招标人从中选择不少于5家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
第九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物业管理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在招标前完成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招标人和委托代理机构情况,包括名称、地址、资格、联系方式等;
(二)招标项目基本情况,包括物业项目名称、四至范围、物业类型、总建筑面积、设施设备和环境及物业管理服务用房配置等;
(三)物业服务的内容及要求,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物业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四)对投标人及投标书的要求,包括投标人的资格,投标书的格式、主要内容及份数等;(五)评标方法和标准;
(六)招标活动方案,包括招标组织机构、组织解释招标文件(答疑)、实地考察物业项目、投标、开标的时间及地点等;
(七)物业服务合同的签订说明;
(八)其他事项的说明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 前期物业管理招标的招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的10日前,应将有关材料提交物业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招标文件可以载明投标保证金的缴纳、对未中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经济补偿方式等内容。
招标文件要求由投标人缴纳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人应当缴纳。招标文件对未中标人承诺支付标书编制补偿金的,招标人应当支付。
第十二条 公开招标的物业管理项目,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截止期日前15日,以书面形式告知所有投标人。逾期送达的,投标文件送达截止期日顺延。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条 招标人根据物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投标申请人踏勘物业项目现场,并提供隐蔽工程图纸等详细资料。若招标人对投标申请人提出疑问的澄清内容造成招标文件的实质性修改,招标人应以书面形式告知所有投标申请人。
第十四条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招标人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时限完成:(一)新建现售商品房物业应当在现售前30日完成;
(二)预售商品房物业应当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之前完成;(三)非出售类的新建物业项目应当在交付使用前90日完成;
(四)重新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项目招标投标工作,按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完成;未约定的,应在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前60日完成。
第三章 投 标
第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投标人是指响应物业管理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
第十六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投标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标函,包括物业服务费、管理目标及其他承诺等;(二)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及检查方法;(三)各主要工作环节运行程序;
(四)人员配备情况,包括该项目所设岗位和人数,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岗位资格、技术职称证书及简历;
(五)物业项目管理所需设备的配置和提供方式;(六)项目收支预算和各项收费标准报价;(七)物业项目管理的有关制度;
(八)投标人将专项服务委托专业公司承担的,应当进行说明;(九)招标文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投标文件均不得出现或体现投标单位的名称或标志字样。
第十七条 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期日前,将投标文件密封后送达招标文件要求的指定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向投标人出具标明签收人和签收时间的凭证,并妥善保存投标文件,并在开标之前,不得开启投标文件。投标人在截止期日后送达投标文件或者经补充修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第四章 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十八条 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开标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第十九条 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时,由所有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进行检查;投标文件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交评标专家评标。
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查。
招标人可委托公证机构对开标全过程进行公证。
第二十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建立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代表和有关物业管理评标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招标人代表以外的物业管理评标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
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应当由招标人在开标前3日,在县级以上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下,从省或设区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名册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在开标前应当严格保密。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一)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二)与投标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评标委员会成员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因回避或其他原因缺席的评标专家应予以替补。•
第二十二条 在评标过程中需现场答辩的,应当事先在招标文件中说明,并注明答辩部分分值。
第二十三条 除现场答辩外,评标应当在保密状况下进行。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与评标活动有关的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前款所称与评标活动有关的工作人员,是指评标委员会成员以外的因参与评标监督工作或者事务性工作而知悉有关评标情况的所有人员。
第二十四条 评标委员会可以书面方式或者现场答辩的方式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对同类问题表述不一致或者有明显文字和计算错误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和说明或者补正,但其内容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十五条 经评标委员会评审,投标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作为废标处理:(一)未密封的;
(二)未加盖投标人法人公章和未经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名盖章的;(三)未按招标文件规定格式编定或者投标报价等关键内容,字迹模糊不清的;(四)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和条件没有作出实质性响应的;(五)逾期送达的。
第二十六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根据招标文件,审查并逐项列出投标文件的全部投标偏差。下列情况均属于重大偏差和未能对招标文件作为实质性响应:
(一)投标文件没有投标人授权代表签字和加盖法人公章;(二)投标文件载明的招标项目完成期限超过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三)投标文件附有招标人不能接受的条件;(四)不符合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其他实质性要求。
投标文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为未能对招标文件作出实质性响应,并按本规定有关条款作废标处理。招标文件对重大偏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评标委员会根据本办法否决不合格投标或者界定为废标后,因有效投标不足3个使得投标明显缺乏竞争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全部投标。全部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第二十八条 物业项目的评标活动应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十九条 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评标报告应当如实记载以下内容:
(一)评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文件资料;(二)中标候选人排序名单;
(三)对推荐中标候选人的投标方案、技术、商务风险等比较分析评估和理由;(四)需进一步协商的问题及协商应达到的要求;(五)澄清、说明、补正事项纪要。
第三十条 评标报告由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字。评标委员会对同一招标项目只能作出一种评标结果。评标委员会成员对评标结果如有异议,应投票表决,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评标结果。不同意见应经评标委员会成员本人签名后以书面形式连同评标报告一并提交招标人。
评审活动未结束,评标委员会成员无正当理由,不得中途退出评标委员会。
第三十一条 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不应超过3名,并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推荐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应当在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之日起15日内确定排序在前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未能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和数额提交履约保证金的或因不可抗力提出不能履行合同的,招标人可以依排序从其他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
第三十二条 在确定中标人之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三十三条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在3日内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同时通知所有未中标人。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双方应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的内容就招标项目的管理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已签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三十五条 招标人应当对投标书的内容进行保密,不得复印、抄录。招标人应当将全部投标书予以封存。
第三十六条 前期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招标人与中标人应当自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之日起15日内,向物业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时,招标人提交以下材料:
(一)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备案书;(二)评标委员会提供的评标报告;(三)中标企业的投标文件;
(四)与中标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正本;(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七条 招标人收取投标人投标保证金的,确定中标结果后3日内向未中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在与中标人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后5日内,应当向中标人和中标候选人退还投标保证金。
第三十八条 中标人接到中标通知书30日后,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中标无效,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中标人应予以赔偿。
招标人在发出中标通知书30日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应当给予与中标人与投标保证金相当的赔偿;给中标人造成损失的,招标人应予以赔偿。
第五章 评标专家
第三十九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省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名册。物业管理评标专家较多的设区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本地评标专家名册,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作为全省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名册的组成部分。专家数量较少的设区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专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全省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名册。评标专家名册应当公开。
第四十条 入选评标专家名册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物业管理及相关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二)熟悉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物业管理相关业务知识;(三)熟悉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四)能够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职责;(五)能胜任评标工作。
第四十一条 专家入选评标专家名册,采取个人申请和单位推荐两种方式。
个人申请的应事先征得单位同意,填写申请书;单位推荐的应事先征得被推荐人同意,填写推荐书。
上述两种方式均提供第四十条规定的证明材料,并经设区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评标专家证书。个人申请书或单位推荐书应当存档备查。
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进入专家名册的专家进行有关法律和业务培训,对其评标能力、廉洁公正等进行综合考评,及时取消不称职或者违法违规人员的评标专家资格。
第四十二条 评标专家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评标专家不得与任何投标人或者与招标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进行私下接触,不得收受投标人、中介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第四十三条 在评标期间,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标专家,取消其评标专家资格。(一)私下接触投标人的;
(二)收受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三)向他人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
(四)不能客观公正履行职责的;
(五)无正当理由或一年三次以上拒绝参加评标活动的;(六)因从事违法行为而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被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的人员,不得再参加任何评标活动。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未通过招投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或者未经批准,擅自采用协议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五条 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不从依法建立的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名册中抽取评标专家的,依据国家计委《评标专家和评标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评标无效。
第四十六条 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有权向招标人提出异议,或者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
第四十七条 招标文件或者投标文件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文字的,必须有一种是中文;如对不同文字的解释发生异议的,以中文文本为准。用中文文字表示的数额与数字表示的金额不一致的,以中文文字表示的金额为准。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二○○五年元月一日起施行。
第二篇: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
(2010年9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管理及物流经营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现代物流业是指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现代物流业促进工作的领导,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物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物流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对物流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鼓励成立物流行业协会,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物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在物流规划、政策建议、行业自律、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会同物流主管部门,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物流专项规划。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省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组织制定本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港口规划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
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强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城乡流通效率。
第八条
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要求,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对接。
第九条
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积极推动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和陆地港建设,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以及适应国际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安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对涉及物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进行统筹使用。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安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以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工业企业物流外包、重点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业发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引进、国 际海运新航线开辟、物流技术改造升级、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物流发展研究以及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重点扶持的其他项目。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城乡规划中应当体现物流业用地布局。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的物流企业物流项目用地、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物流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在本地区土地储备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安排。
第十二条
经贸、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快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对接。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协调和指导,负责做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相关的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共享范围、数据保密、信用认证等制度规范工作。
第十三条
物流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推进物流业标准化建设,引导物流企业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
第十四条
科技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研究开发的投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开展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开发,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促进物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第十五条
教育、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物流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机制,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第十六条
供电部门对从事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的物流企业的用电,优先给予保障。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
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应当建立便捷的通关方式,为物流企业通关提供优质服务。对闽台直航货物通关,可以根据口岸实际,设立专用通道、专用窗口和专用查验区。
第十七条
工业、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建立物流统计台帐,填报物流统计及核算报表,及时报送物流统计数据。
统计部门负责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审批,核算结果的审核。物流主管部门负责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组织实施,会同统计部门定期公布物流统计信息,具体工作可以委托物流行业协会承担。
第十八条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贸企业外包原材料采购供应、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推动生产和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对接成功的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扶持。
第十九条
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物流企业应当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
第二十条
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行业协会及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设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鼓励物流企业引进现代物流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符合条件的物流人才享受本省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鼓励、引导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强与境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
第二十一条
积极发展货代、船代、报关、报检等物流中介服务组织,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第二十二条
鼓励台湾企业来闽投资建设、经营物流基础设施,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鼓励台湾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沿海对台贸易市场和主要批发市场以及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商品货物集散中心。
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集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
第二十三条
鼓励、支持本省物流企业与台湾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分工与协作,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扩大经营范围,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支持本省物流企业赴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物流企业赴台投资的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四条
鼓励、支持闽台物流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联系协商机制,在物流标准化建设、科技研发、教育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福建省建设厅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建设厅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管理试行办法
(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以下简称代理机构)的管理,规范招标代理行为,维护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活动的代理机构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依法委托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第四条 从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活动的代理机构应当按照《福建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省政府第68号令)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建设部第79号令)的规定取得代理资格,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活动。
外省代理机构在我省承接代理业务应当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条 代理机构应当按照物价管理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向招标人收取代理费用。禁止代理机构以压价、向招标人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回扣或者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招标代理业务。
代理机构不得向投标人或中标人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或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包括报名费)。禁止以高出印刷和装订成本的价格出售招标文件(包括资格预审文件)。
代理机构未能履行招标代理合同的,不得收取中介服务费,已收取的应予退回,部分履行的,应减收中介服务费,但因委托人过错造成招标代理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履行的除外。
第六条 代理机构在接受委托业务时应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其委托的范围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订招标方案和编制招标文件;
(二)编制和发布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
(三)发出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资格预审文件);
(四)审查投标人资格;
(五)组织投标人踏勘现场和答疑(包括印发答疑会纪要);
(六)组织开标、评标;
(七)草拟合同;
(八)招投标文件的管理。
代理机构应当在招标人委托的范围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办理招标事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代理机构因违法或工作失误造成招标失败并给投标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
第七条 代理机构拟定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和招标文件(包括资格预审文件、答疑会纪要,下同)时,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考虑和采纳招标人的意见。
第八条 实行委托代理招标的项目,代理机构应在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资格预审结果报告、招标文件和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上加盖印章。中标通知书应由招标人加盖印章。
第九条 代理机构应当按照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规定,履行招标过程有关文件的报备手续。
第十条 代理机构收到行政监督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招标文件发出的责令改正通知后,应当改正,并将整改结果报发出责令改正通知的部门或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 代理机构应当保存所代理项目招标投标过程的完整档案资料。
在完成评标工作后,代理机构应立即将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和评标委员会的评标资料(除评标决议外)密封,并交有形建筑市场保管,有形建筑市场应于中标结果公示期满后原封退还代理机构。
代理机构和有形建筑市场应当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和保密制度,除有权机关依法进行核查外,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查阅招标、投标档案资料。
第十二条 代理机构提供招标代理服务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按法定要求提供代理服务;
(二)招标文件前后矛盾,或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三)不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招标工程的工期;
(四)工程量清单、标底价格或工程控制价格严重错误;
(五)在招标文件中将投标细微偏差规定为重大偏差,将非实质性内容设置为废标条件;
(六)向招标委托人隐瞒或歪曲有关招标投标的情况;
(七)未按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评审标准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
(八)对行政监督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发出的责令改正通知拒不改正;
(九)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招标代理过程中承接同一工程的投标咨询业务;
(十)以低于物价部门批准的最低价承揽代理业务;
(十一)应进入有形市场招投标的工程,擅自在场外组织招标;
(十二)不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应当履行的职责或义务;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有关行为。
第十三条 代理机构完成代理业务后,应及时要求委托人填写《建设工程招标代理评价意见表》(详见附件),作为代理资格升级和复审的材料之一。未取得《建设工程招标代理评价意见表》的视为委托人对代理工作不满意,并不作为其代理业绩。
第十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设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的暂行规定》建立代理机构的信用档案。
代理机构信用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记录代理机构登记注册、资格认定、变更等基本信息。
(二)业绩情况:主要记录代理机构代理的工程项目情况及招标人的评价意见和受有关部门或组织表彰的其他情况。
(三)不良行为:主要记录代理机构违反《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设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的不良行为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的行为。
第十五条 代理机构的不良行为按以下办法计算次数:
1、审判机关做出与其招标代理活动有关的判决,代理机构每败诉一次计一次不良行为;
2、受招投标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每受一次处罚计一次不良行为;
3、因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第12条之一,被行政监督部门认定的不良行为,按行政监督部门认定的次数计算;
4、代理机构因违法或工作失误导致招标失败,按失败的次数计算。
代理机构的不良行为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设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的程序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 代理机构在一个内,不良行为记录满二次时,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不良行为记录满三次时,代理机构应暂停代理业务三个月进行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应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代理机构在一个内,不良行为记录满五次的,暂定级和乙级代理机构的资格证书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回,甲级代理机构的资格证书由省建设厅提请建设部收回,并在三年内不受理其新的资格申请。
第十七条 代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招标项目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建设厅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2003年04月07日
第四篇: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
(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6年7月18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修改〈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规范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
第五条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订立。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自当事人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生效时间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劳动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
第六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五)劳动报酬;
(六)劳动纪律;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九)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可以协商订立试用期、保守商业秘密及其他双方约定的内容。
第七条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无固定期限、有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有下列情形之一,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有要求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的;
(二)原固定职工连续工龄满十年或离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第一次订立劳动合同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约定合同的终止条
1第八条订立劳动合同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事人双方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
(二)当事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三)条款完备,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明确;
(四)内容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订立劳动合同提供鉴证服务,对合同内容不符合前款要求的,应督促当事人补充修改。
工会应当指导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对劳动合同的履行实施监督。
第九条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同一用人单位对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劳动合同期限半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合同期限在半年至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十条 劳动者要求脱产学习的,经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中止也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关系的,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依法续订劳动合同。
第十二条劳动合同解除的或劳动合同终止后双方不再续延劳动关系的,原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证明劳动关系开始及结束的日期、原工作岗位、职务、工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险等情况。如劳动者有要求的,用人单位应在证明书中写明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第十三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可不发给经济补偿金: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工作年限:
(一)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四)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的。
原固定职工因前款第(四)项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加发不高于六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依据本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解除劳动合同的,发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依据第(三)、(四)项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第十五条劳动者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医疗终结,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重新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安排其适当工作。
用人单位对上述对象已安排适当工作,除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的,用人单位在征求本单位工会组织意见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第十六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除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应发给劳动者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对患重病的劳动者还应增加50%至100%的医疗补助费。
第十七条原固定职工第一次终止劳动合同或第一次被解除劳动合同的,除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情形外,用人单位应按其连续工龄,每满一年发给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原固定职工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低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原固定职工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的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不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的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标准计算。企业经营者按照上述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应一次性发给。本规定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终止或被解除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拒不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除全额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外,还必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十九条非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因本规定第十三条和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所列情形外,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方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第二十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
(一)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或不续订劳动合同的;
(二)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侵害女职工、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
(四)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或本规定第十九条解除劳动合同的。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应对劳动者损失的赔偿,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除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收入外,应加付劳动者应得
工资收入25%的赔偿金;
(二)造成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保护待遇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其医疗费用的25%的赔偿金;
(四)造成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金。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四)用人单位未按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属于前款
(二)、(三)、(四)项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劳动者经济损失;属于前款
(二)、(三)项情形的,有关责任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五条第一款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对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
第二十四条劳动者违反国家规定或本规定第十九条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对用人单位赔偿下列损失:
(一)招收录用该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
(二)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为该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对用人单位赔偿。
第二十五条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守商业秘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责任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劳动合同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公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3年9月28日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的决定
(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交的《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修正案(草案)》,决定对《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二、第五条修改为:“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订立。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自当事人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生效时间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劳动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
三、增加规定:“社会保险”作为第六条第一款第(七)项,并将第(七)、(八)项调整为第(八)、(九)项。
四、删除第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二十三条。
五、在第十四条第一款中增加规定:“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工作年限”。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原固定职工因前款第(四)项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加发不高于六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增加一款作为第十四条第三款:“依据本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解除劳动合同的,发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依据第(三)、(四)项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六、将第十五条第一款中的“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修改为:“设区的市级劳动能
力鉴定委员会”。
七、将第十四条第三款调整为第十七条第一款。
增加一款作为第十七条第二款:“原固定职工月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低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原固定职工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的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不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的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标准计算。企业经营者按照上述办法执行。”
八、第十七条第一款调整为第十八条第一款,并修改为:“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应一次性发给。本规定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终止或被解除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九、在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中增加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并调整为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
十、删除第二十九条。
十一、将文中涉及“劳动行政部门”的名称一律修改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此外,还对规定的条序作了相应的调整。
本决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第五篇:福建省出台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 10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出台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 10月1日起施行
7种情况可使用价格调节基金
时间: 2012-08-08 作者:东南快报
进入论坛
凡东南快报、东快网原创的新闻稿,未经明确授权,谢绝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福建谨而信律师事务所、福建吴浩沛律师事务所。东快网热线:***。
东南快报讯(记者 谢丹)记者昨日获悉,省政府通过《福建省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据悉,价格调节基金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专项用于调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的资金。除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价格调节基金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通过向社会征收的方式,征集价格调节基金。
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项目和标准含全省成品油批发行业按成品油销售收入的0.08%征收;省级电网按电力销售收入的0.08%征收;全省天然气批发行业按天然气销售收入的0.08%征收;全省基础电信运营商按电信业务收入的0.08%征收;以及省政府批准的其他项目和标准。市、县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项目和标准含有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非公益性项目按营业额的0.1%-0.5%征收;建筑业按营业额的0.1%-0.5%征收;娱乐业按营业额的1%征收;餐饮业按营业额的1%征收;住宿业按营业额的1%-2%征收;以及省政府批准的其他项目和标准。
未按期足额缴纳价格调节基金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据悉,商店等使用单位获准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后,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根据办法,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用途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履行保证本地供应量、执行协商指导价等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义务,对申请取得的价格调节基金设立专账进行会计核算,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经贸部门报告使用情况。
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单位如有出现: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准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未严格按照批准用途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不履行保证本地供应量等稳定市场义务的;不执行协商指导价等平抑价格义务的;不配合价格主管等部门核查,拒绝提供或者虚报、瞒报、谎报相关情况和材料的,应当追回拨付的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其两年内再次申请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资格。从事价格调节基金征集、使用、管理工作的人员如有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将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的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15日前向社会公开上一价格调节基金使用情况。
可使用基金的7种情况 为平抑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的异常波动而给予生产者、经营者适当补贴、贷款贴息等; 对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或者政府提高价格而影响基本生活的低收入群体给予动态价格补贴; 在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引起价格异常波动情况下,对受到严重影响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给予临时补贴; 为调控价格、稳定市场,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的储备、流通和生产基地、平价商店建设,给予适当补贴、贷款贴息等; 支持重要农产品政策性价格保险; 支持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发布,以及其他有利于调控价格、稳定市场、提高价格调控监管能力的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调控价格、稳定市场批准使用的其他情形。
根据办法,价格调节基金应当主要用于扶持主要副食品的储备、流通和生产基地、平价商店建设;每年预留一定比例,用于应对突发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事件或者受其他不可抗力影响造成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新闻解读
部门:为了应对价格异常波动
我省为何出台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据物价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去年5月物价处于较高水平,省政府对办法进行立项。该办法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最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由于副食品生产多是“靠天吃饭”,易受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使得其价格存在异常波动的可能,办法的出台就是为了缓解灾害天气对物价的影响,减轻低收入群体的压力。
事实上,价格调节基金并不是新鲜物。据介绍,早在1994年,我省就出台了城市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去年5月份,我省在价格调控中也应用到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基金规模小,作用有限。为此,新办法范围有所扩大,并扩宽了筹资渠道。
物价部门相关人员表示,相比旧办法,新办法降低了征收标准,扩大了覆盖面,一些大企业也是新增的征集对象。
专家:一定程度保障百姓利益
对于该办法出台,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认为,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七种情况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政策。”伍长南说,近年来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百姓的利益。
办法中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和市、县级是分开的,“相比之下,省级征收项目主要针对大企业,而市、县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机会更多。”伍长南建议,要建立省、市、县价格调节基金的联动使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