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主要发达国家预算经验及借鉴
第四章 国外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经验
一、预算管理体制
英国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各地区、大伦敦市及以下各级地方预算)两级。按法律规定,地方预算收支不纳入国家预算,每一个财政部门的预算都是独立编制的,由所在地政权机关批准。英国的财力大部分集中在中央政府,所以各地每年的收入、支出预决算都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地方无权决定。
英国财政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来划分收入范围,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收入完全按税种划分,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不设共享税,分别由与收入归属相一致的税收机关负责征收。英国中央政府控制了主要税源,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主要预算手段有:转移支付控制,即通过给地方政府拨款以及发放补助金的方式;债务控制,即地方政府发行公债需经中央政府批准;行政控制,即监督控制地方财政的预算和执行,地方政府的账目必须受中央政府的审查。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再分配控制,即地方税收收入中的比例税必须全部上缴中央,中央根据各地情况,经综合平衡后再全部返还地方,防止苦乐不均。按英国法律规定,地方税的立法权在中央,但具体的征收率则由地方自定。同时,地方预算有固定的地方税和地方经济收入。英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中央财政部与地方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由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环境部具体负责,财政部只同环境部一家算账。
英国是由议会通过制定及调整有关税法、国债法及金融货币法等法律文件,行使其在税收、国债和金融领域中的财政权,起到控制政府收入,稳定国家财政金融活动的作用。在英国,议会的收入保障职能主要由全院委员会承担。英国的支出是由议会通过授权法、拨款法、委员会决议及各种非正式立法的方式,对政府的开支项目及其支出预算进行控制,为政府的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保证。在英国,主要掌握支出控制权的是下院供应委员会和支出委员会。供应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并核准预算;支出委员会的工作是全面控制预算支出总额及各项目支出的大小,并对提交下院的预算及相应文书档案中的内容进行审查。
此外,议会审议和批准《预算法案》的机构及权限包括:
(1)预算审议机构。议会的日常运作主要依托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全院委员会三类委员会进行,其中全院委员会的职能和权力主要是审查财政议案(包括预算草案)和宪法性议案。(2)预算审议权限。英国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分列在不同的财政案中,议会分别对其进行讨论和审议。根据法律规定,下院对财政案的修改以削减支出、减轻税率为原则。凡是列入统一基金支出的项目,每年都按照法定数列入预算的固定项目,不必每年审批。对于收入预算,凡有关重要原则的条款由下院全院委员会审议,其余归常设委员会审议。在英国只有所得税是需议会每年表决的,对其他的预算收入项目,议会一般不必每年审议,除非设立一种新的收入形式,或是现存的税收要作修改时,才有议会审议批准。
二、预算收支分类 1.收入分类
预算收入分中央预算收入和地方预算收入,具体分类如下:(1)中央预算收入 中央预算收入有三类:
①直接税。由国家国内收入局负责征收。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印花税、遗产税、石油收入税。
②间接税。由国家关税和消费税局负责征收。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③国民保险基金及其他的杂税费。国民保险基金是由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部基金收入局向有工作的公司收取的。
(2)地方预算收入
地方预算收入分为三大项:中央政府补助金、地方税收、地方自筹收入。
中央政府补助金分为两类:第一,专项拨款和普通拨款;第二,地方税,主要税种有:市政税、营业房产税、地方自筹收入(包括公有住房租金收入、购货中心地产收入、停车场收费、水电费附加等)、地方政府的自有资产收益和地方借款(由中央政府分配的借债额度和地方发行债券)。
2.支出分类(1)中央预算支出
中央预算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个人社会服务和卫生保健支出、工业支出、能源支出、贸易和就业支出、运输支出、教育和科学支出。
(2)地方预算支出
根据资金使用的性质及其拨款来源,地方预算支出可分为经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大类: 经费支出的主要内容有:①教育经费,主要是中小学义务教育费用;②一部分卫生保健开支;③行政管理部门经费,包括警察局、法院经费、国家债务利息支出;④住宅和公共事业的经营开支;⑤为社会服务的费用,如图书馆、俱乐部、公园等公共休闲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地方运输经营支出等。
投资支出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学校、医院和道路等建设投资。
三、预算编制
英国的中央政府预算即国家预算,由财政部编制经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呈交议会批准执行,预算期为一年。英国财政年度起迄期是从本年4月1日到翌年3月31日。每年在编制预算之前,财政部先进行公共支出调查,然后提出公共支出调查报告,作为政府各部门制定部门支出概算的依据。11月政府发表被称作“小预算”的《秋季声明》,这是政府呈送议会的正式预算报告的草案,藉此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反应。12月政府各部将部门的支出概算交财政部,经财政部审核汇总后于翌年3月呈送议会。通常在3月中旬或4月初,财政大臣向下院宣布题为《财政状况与预算报告》的新财政年度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包括对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回顾、未来三个财政年度的经济预测以及公布一系列反映经济政策变化的财政、货币指标体系(如公共支出指标、货币供给量指标、公共部门借款需求指标等)。税收建议是财政预算的核心内容,包括征税标准和税收范围的变化及税目废除、新税目开征和改变征税行政机构等内容。《财政状况与预算报告》只是政府财政预算方案的概要,细节在随后发表的《财政法案》中公布,议会通常在7月份表决《财政法案》,如获通过,即可生效。
四、预算监督 1.议会机构的监督职能
议会平民院监督政府财政的机构包括全院大会、委员会两个层次。
全院大会主要是审议、表决政府提出的预算开支方案,其监督政府预算的程序是:第一,辩论。全院大会每年对政府财政,特别是对于政府的开支预算、概算和国家开支白皮书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各方议员表明他们对政府预算、概算的态度,以及对上一个财年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预算开支的看法。第二,质询。包括书面质询和口头质询。通过质询,各方议员获取政府各部门的开支、决策与其他工作信息,并表明他们关心的问题。第三,立法。包括制定各项征税决议、征税法、各项概算决议和拨款法。
委员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各部门委员会跟踪各自主管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工作,并通过联络委员会向全院大会报告所获材料。国家账目委员会负责审计政府各部门的开支金额,审计经费的使用效果与效益,其主要工作具体包括:第一,要求政府各部门明确各笔经费的预定目标;第二,要求政府各部门在对各个项目启动伊始即建立监控措施,并最后比较预期目标与成果;第三,审议审计局的审计报告;第四,就审计报告举行听证会,传唤各部审计官作证;第五,向全院大会提交报告,供其辩论;第六,公布审计报告、听证报告。
各部门委员会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包括两方面,即开支金额和开支政策。对开支金额的监督体现在:国防委员会、贸易工业委员会、能源委员会等侧重检查政府有关部门使用经费是否节约、是否达到了预定目的;运输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就业委员会、环境委员会等侧重于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增加经费、增加支出的要求。对开支政策的监督表现在: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开支政策正确与否、政府概算提出的来年开支安排合理与否。同时,英国议会设有审计、监察和信访三个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审查地方政府是否有违法行为。
2.议会监督财政的途径
议会监督预算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监控财政收入,二是监控财政支出。(1)财政收入监控。
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活动必须取得议会的批准,英国《宪政》认为,在决定向人民征收什么和多少税款的问题上,只有经过选举产生的下院享有发言权。英国的税种分为长期税和年度税。长期税就是那些议会在有关法律中一旦授权,政府便可以长期征收的税种,像关税、国产税等。年度税是指议会授权政府征收的权利期限仅为一年的税种,如公司税、所得税,都属于年度税。年度税在每年过后必须获得议会新的授权,政府方可继续征收,否则,政府则不能征收。显而易见,监控年度税是议会监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议会行使征税权的基本方式,议会每年都要决定是否以及怎样重新授予政府以征收年度税的权力,议会的决定最后都要以财政法案的形式体现出来。议会监控征税的主要环节有:听取财政大臣的预算演说,接受征税动议,进行预算辩论,表决筹款决议,审议财政法案,上院审议和国王批准。
(2)财政支出监控
议会主要通过如下几条途径来管理钱袋,监控政府的财政支出。
①年度授权制。英国政府的开支项目分成长期开支项目和年度开支项目。议会对前者已长年授权,不必每年都审议,政府也不必逐年向议会申请拨款。英国政府每年的大多数开支项目都是年度开支项目,都需要获得议会的年度授权。每当财年结束之际,政府要想在新的财年继续这些开支项目,必须重新申请议会授权。对年度开支的年度授予权的制度是议会控制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措施。
②专项拨款制。每年议会拨给政府的款项都是专项拨款,而不是一揽子拨款。各项拨款都是专款专用,只能用于指定项目,不能挪作他用。③拨款审议制。在政府向下院提出年度开支概算申请后,下院全院大会要对概要进行审议,然后进行表决,最后形成若干法案,授权英格兰银行向政府支付款项。下院在审议、辩论政府的财政支出概算时,主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分析政府开支所体现的支出是否符合大多数选民的利益;二是鞭策政府厉行节约。
④余款退还制。政府每一财年的经费如果出现富余,必须退还统一的国家基金,不能直接转作下一财年的经费。如果政府需要有限的暂时性开支,可以从意外开支准备金中支付。
⑤议会的拨款程序。英国议会每年的拨款程序包含四个环节:第一,政府向平民院提交供应概算,包括经费申请及其各笔经费用途的说明;第二,平民院全院大会对概算举行表决;第三,议会通过若干项法案授权英格兰银行向政府支付款项;第四,对政府的开支予以审计。
⑥议会的审计监督。议会的审计监督即检查政府使用经费的情况,这里最重要的是设置了何种机构和程序来执行审计权。英国议会设立了审计总长及国家审计局对政府的财政开支进行监督。审计总长是平民院的官员,完全独立于政府。审计总长全权决定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决定国家审计局各项报告的内容。国家审计局受审计总长的领导,具有独立性。审计总长及国家审计局的职责包括:第一,对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其他众多公共机构的开支予以检查,对其合乎制度的账目开具证明,并将结果报告议会(此为财务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议会所拨经费是否经济、有效率、有效果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报告议会(此为经济效益审计);第三,对由私立审计单位审计的公立机构的账目进行检查。
五、公债问题与转移支付制度 1.地方债务问题
中央规定地方不能出现赤字预算,也不能发行地方债券,通过计划控制、“戴帽”控制、信贷控制、再分配控制、最高限额控制等制度对地方预算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中央政府对地方实行最高限额的奖励制度,允许地方支出超过预算的1%限额。如超出,将削减下一年度的补助;如严格执行预算或超出不多,将在下一年度增加补助款;如结余较多,下一年度不减少补助款。
如需追加开支或临时拨款,政府可分别在3月、7月和12月按照提交支出预算草案相同的方式向议会提交议案,编制修正预算。
2.转移支付制度
英国具有比较完全比较成熟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数额在中央财政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地方财政支出的2/3也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安排。英国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使各地在基本的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达到均等,均等的范围仅限于“公共商品”,如教育、卫生服务、警察、消防、公路维修等经常性开支部分,也包括住房建设、医院建设和道路建设等资本性支出项目,但通常不包括直接援助工业的资本性支出项目。
英国中央财政对地区、郡、区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专项补助和地方补助两种。专项补助要求地方政府用于专门项目,如城市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专项补助约占全部转移支付支出的10%。地方补助是指地方收支差额补助,是根据中央核定的地方总支出和地方税收入的差额进行补助,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约占全国转移支付支出的90%。地方收支差额补助是英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英国的转移支付是按不同的事权确定支出标准,中央政府把支出补助逐步下划。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通过两个方面转移下去,从块上看主要是通过政府间的拨款,从条线上看主要是通过专业委员会进行转移支付。地区根据郡和区的不同事权按不同的因素直接进行转移支付。为了使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地方当局之间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达到全国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英国采取了典型的因素分配方法,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各大都市、地方、郡、县等各级政府所承担的不同职能,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各级政府履行这些职能所需要的资金。
六、预算法规体系
英国的预算法规体系是由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议会的职能而形成的各项法律的集成。
1.《同一基金法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现代国家预算制度的国家,1787年,首相威廉·皮特按照议会的《同一基金法案》,向议会提交了涵盖政府全部收支的财政收支计划书,标志着现代支付预算及其制度的诞生。该法案中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有:(1)《公共支出调查报告》,由财政部负责,作为各政府部门制定本部门支出预算的依据;(2)《秋季声明》,在政府各部门编制的概算估计书的基础上,由财政部审核汇编后,每年11月由政府发表,又称“小预算”,系正式预算的草案;(3)《财政状况与预算报告》,每年3月中旬或4月初由财政大臣向下院提交的新预算年度的预算方案;(4)《预算法案》,通常每年8月5日由议会批准生效,包括拨款法案、统一基金法案和筹措资金法案。此外,在《议会法》、《内阁大臣法》、《地方政府法》及《预算法案》中,对预算执行和监督都作了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2.《议会法》。主要对议会审议和批准《预算法案》作了相关规定。
3.《地方政府法》。该法对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具体体现在:第一,对公共支出的规定。中央预算支出主要负担国防、外交、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国民健康和医疗、中央政府债务还本付息以及地方补助支出;地方政府的支出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地方治安、公路保养、其他区域性服务和少量的资本开支。第二,对转移支付的规定。中央财政掌握大部分财力,对地方实行大量补贴。中央财政支出的30%用于补助地方,其中10%由中央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指定用途。
第二节 美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经验
一、预算收支分类
美国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后,通过税种的划分来解决各级政府的财务分配问题。联邦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销售税、遗产赠予税五种,前三种税为主体税,约占联邦税收的90%左右。州政府税收以销售税为主,约占州税收总额的50%左右;地方政府以财产税为主,约占其税收总额的80%~90%。同时,政府间实行从上到下的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财政资源纵向和横向的不平衡矛盾。与财政体系相对应,美国实行典型的分权型的预算管理体制,即在宪法或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政预算权力,采取一种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由于各级没有统一的税法,在预算管理体制上,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拥有各自的财税法律,遵循对本级预算实行独立编制、审批、执行的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预算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实行彻底的分权型分税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二、预算绩效管理
按照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GPRA),建立绩效预算的原则是:联邦政府各机构对工作计划的实现负责,通过公开对工作计划与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估报告,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理性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率。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绩效预算(PB)、规划——计划预算(PPBS)、目标管理(MBO)、零基预算(ZBB)、新绩效预算等阶段。2004年3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项目评估与结果法案(2004)(Program Assessment and Result’s 》Act,PARA),要求美国预算管理局(OMB)每五年至少对所有的政府项目进行一次评估,这样,OMB就更进一步地拥有了增减部门预算额度的科学依据。
三、预算法规体系
美国没有单独的预算法和财政法,年度预算的通过本身就是个立法过程。美国的预算体系由《宪法》统领下的相关专项法法规组成。
1.《宪法》中有关预算的规定 美国《宪法》确定了联邦预算的基本框架,《宪法》第2章第3条规定:总统应向国会提交预算,总统有权向国会建议支出其认为必要的开支,国会有权征税用于国防和公共福利。《宪法》第1章第9条规定:未经法律许可,不得动用国库。同章第7条规定:法条通过为法律前,必须提交总统。如果总统批准该法条,则其成为法律;如果总统否决,必须经过两院2/3以上票数赞成才能使该法条成为法律。
2.有关编制预算的法律
《预算和会计法》(1921年)规定:联邦政府设立预算局,由其负责安排向国会递交年度预算。该法案主要是要求总统代表整个行政部门提交预算,并为其配备了工作机构——预算局,来行使这些职责。
《立法重新组织法》(1970年)重组了总统行政办公室,并将原财政部所属的预算局改名为管理和预算局,不隶属财政部,直接向总统负责。
3.有关国会预算行为的法律
《国会预算法》(1974年)授权国会可以起草预算的主体部分,并为其配备了必要的分析机构,从而加强了立法机关在联邦预算程序中的作用。在现有的收入委员会和拨款委员会的基础上,国会两院又分别增加了预算委员会,从而使国会在总体上形成了国会预算办公室。结果,预算提案就不再是总统的专利,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也就不再只是预算在技术上的保管者;如有必要,由反对党控制的国会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预算提案。这样一来,国会不仅可以表决预算,也可以提出预算提案了。
《格拉姆、路德曼、霍林斯法》(1985年)是一部专门针对解决预算赤字的法案,要求在1991年通过削减赤字达到预算平衡,并在其中规定了每年削减赤字的比例。由于该法执行情况不好,1987年国会通过对该法的修正案,即《平衡预算和紧急赤字控制法》(1987年)。
《预算实施法》(1990年)重新确定了新的支出种类和限制。该法案区分了可选择性支出和强制性支出两类,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其加以限制。可选择性支出需要立法委员会提前批准其有关的项目,适用于年度拨款程序。包括雇员工资在内的联邦机构的日常预算,属于典型的可选择性支出。《预算执行法案》为可选择性支出项目设定了预算“上限”,这些上限每年可以调整一次,一是根据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对用来设定上限的通货膨胀进行调整;二是对紧急情况拨款进行调整。预算决议会对可选择性支出的数额进行分配。
4.有关预算执行的法律
《反赤字法》(1870年),后经修订收入成文法典第3679条,其主要是规定限制拨款总量。
《指挥控制法》(1974年),该法规定应及时拨付使用占据资金,并规定了迟延行为的法律责任。
《主要财政官员法》(1990年),该法规定管理和预算局中的高级官员的任免程序,并赋予其监控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法律义务。
第三节 德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经验
一、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级次、分税制、转移支付构成了德国预算体制的三大要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其财政体系由联邦、州、市镇三级组成。其财政制度为“三级合作与协调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础是在三级之间划分事权、分配财权和确定支出范围。具体地说,就是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按照相关支出与任务一致的原则,确定支出范围。在财权上实行以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制,各级政府必须负责自身的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职能划分
作为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前提,德国通过宪法对三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进行了原则划分。《基本法》规定:“为了普遍的利益必须统一进行处理的事务”由联邦政府负责,其他的事务原则上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同时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一些任务由两级以上政府共同承担。
(1)联邦政府事权。联邦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国防、外交、社会保障、造币和货币管理、海关和边防、联邦交通和邮电、铁路和航空、水运、高速公路和远程公路、重大科研计划、资助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跨地区资源开发、国有企业的支出和农业政策以及联邦一级的行政事务、财政管理等。
(2)州政府事务。州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州一级的行政事务和财政管理、教育、警察、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健康与体育事业、社会救济、住房、治安和司法管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联邦参加高校和跨地区的研究开发工作)、州内公路、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改善、护岸等。
(3)地方政府事权。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当地的行政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济、地方性治安保护、公共交通和乡镇公路建设以及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当地城镇煤水电等公用事业、公共福利、文化设施、能源的供给、垃圾和污水处理、普通文化教育事业、成人继续教育及卫生、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以及接受联邦和州的委托承担诸如选举、人口普查等任务。
(4)混合事权。联邦和各州还依法共同承担一些任务,如地区性经济结构、新建或扩建高等院校和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善交通、水源和能源基础设施,环保项目和海岸保护项目。属于联邦和州共同承担的职责,双方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各自所应负担的支出比例,由各州负责落实的受联邦政府委托的事务,其开支全部由联邦政府承担,但州级政府必须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此外,为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如调整经济结构、重大基础设施,或配合景气政策需要,联邦财政往往还对各州和地方财政提供财政补助。
2.分税制
德国《基本法》对税收立法权和税种划分作了明确规定。按照立法权集中、执行权分散的原则,德国的税收立法权基本由联邦掌握。联邦一级对关税和国家专卖税具有专属立法权。如果征收的全部或部分税收属于联邦所有,联邦对其赋税具有完全立法权。州和地方政府对财产税等地方税种拥有较大权力,可以自行规定税率、减免和加成等。在某些领域,联邦和州共同享有立法权,但联邦有优先立法权。当联邦与州政府的税法发生矛盾时,由联邦作出最终裁决,州和地方不得越权自行其是。德国法律还规定,联邦已开征的税种,地方不能再开征。
德国的联邦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联邦消费税,其他一些联邦税以及地方税种的征管事务,主要由各州执行。德国税制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全国开征有50多种税种,主要税种有28个,其中税额大和税源稳定的税种都被划为共享税,包括增值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工资税、资本利得税、进口销售税及营业税等。共享税在各级财政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共享税征收后,按照法定比例,由有关征管机构同时分别上交联邦、州和地方国库。联邦和州的分配比例如果要进行调整的话,必须通过对《基本法》进行修订并获得议会2/3的批准。此外,德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跨州经营、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超过一定限额的企业,根据分支机构的工资额(每三年调整一次)在不同州之间进行分配。州内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所得税,根据各地方的工商营业所占比重进行分配。个人所得税的归属,遵循居住地原则,对跨州工作的人员和中央的工资计算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工资税在工作所在地缴纳,年终时,各州之间按照居住地进行调整。
3.转移支付制度
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分为均等化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州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三类。(1)均等化转移支付。均等化转移支付是德国转移支付体系中最为复杂的部分,涉及联邦与州两级政府,按照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联邦对州的转移支付,主要通过对增值税分享来进行。按照现行财政平衡法的规定,全部增值税收入的5.63%和2.2%首先将分别用于养老保险和分配给地方政府,所余的92.17增值税收入部分属于联邦与州分享范围,分享比例分别为49.6%和50.4,其中的50.4%的州分享部分,有75%按照州的居民人口进行分配,另外25%专门分配给财政能力弱的州,经过平衡分配后仍有余额,将按照州的居民人数标准进行分配。
第二个层次是:州与州之间的转移支付,具体操作程序是,先测量财力指数与平衡指数,然后进行平衡关系的比较,并通过富州向穷州的横向拨款来实现各州之间财力水平的基本接近。
第三个层次是:联邦的补充拨款,这是联邦政府的一种直接的无条件拨款,它不规定资金的具体用途,是对增值税共享和州际间横向平衡的一种补充,联邦补充拨款主要用于补贴财力贫乏的州。在年度预算执行中,联邦和应付出平衡基金的州按照上述三个层次的计算结果,在每季度末按进度向应接受转移支付的财政困难的州划拨平衡基金,年终汇总清算。年末,联邦与各州计算确定下一年度州级财政平衡数额。
(2)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即联邦对州的专项拨款制度,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联邦与州的共同任务,如大学修建、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海岸线保护等;二是教育发展规划与科研创新;三是跨州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四是地方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3)州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州对所属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统一规定,各州的做法存在着较大差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州对地方财政的一般均衡性拨款,这类拨款不限定具体用途,一般占到州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70%;二是根据地方财力状况,各州对地方的特殊需要给予的专项拨款,如公路、医院、环保方面的投资。
二、预算原则
德国财政预算的原则在《基本法》和《预算平衡法》中分别作出了规定: 1.《基本法》的预算原则
(1)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即不允许任何预算以外的支出。除了国有企业和国家的特别基金外,任何机关不得有特别预算。
(2)收支平衡原则,即预算列出的财政支出,必须与预算列出的财政收入相等。(3)年度有效性原则。财政预算只是一年的财政收支计划,多年的财政计划必须分解为年度的计划。
(4)提前性原则,即财政预算必须在财政年度开始前提出并且得到及时的批准。(5)禁止法规超载原则,即要求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仅仅考虑与年度收支有关的预算法,其他均不予考虑。
2.《预算平衡法》的预算原则
(1)经济性和节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性原则之上,即以尽可能少的支出达到一定的效果,或者以一定的支出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
(2)总体平衡原则,即用所有的收入平衡所有的支出,不存在对特定支出的优先考虑,同时,不允许因为没有相应的收入,而将重要的任务后推。预算的财政收支是当年的收支,区分支出权限和义务权限。
(3)毛收支原则,即收入和支出分开核算,不允许以收抵支和以支抵收。(4)单项核算原则,即各项收入根据来源和各项支出根据目的作逐项核算。(5)真实性和透明度原则,即要求各个预算项目应尽可能准确地核算和清晰地分类。
三、预算收支分类
德国预算编制是按照“以支定收”的原则来进行的,它要求部门在提出支出需要的同时,对于各项支出所履行职能的完成程度必须做出详细说明及论证。部门预算已跨越传统的“投入预算”阶段,进入了“产出预算”阶段。目前德国联邦政府收支分类共有9000多个收支科目,其中1500个收入科目,7500个政府支出科目。分类体系大体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分类方法相一致,归纳为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三个层次。如政府部门分为联邦总统及总统府、国会、参议院、总理及总理府、外交部、内政部、司法部等。部门下又按预算隶属关系进行细分,如司法部下有慕尼黑专利局、慕尼黑联邦专利局等。功能分类大体划分为教育科研文化、社会保障及战争补偿、健康体育与休养、住房与土地规划、营养及农林、电力水电及工商服务、交通和通讯、国有企业、土地、资本及特殊财产支出等。支出经济分类大体为人事支出、实物费用、补贴支出、建筑项目、其他投资及投资促进措施、特种支出项目等。
四、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调整 1.预算编制程序
联邦德国的财政预算年度,是从每年1月1日~ 12月31日。预算草案必须提前一年编制完成。
在上年的元月,联邦财政部向各预算部门发出编制预算的通知,各部门必须于3月以前将反映本部门收支情况的预算草案提交财政部。
联邦财政部根据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按照下列程序进行预算的编制:第一,对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进行逐项审核,以使其与财政收支相符;第二,对已编制的当年财政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对部门提出的合理要求予以采纳;第三,将修订后的预算草案提交联邦经济部、各州财政部、联邦银行、联邦统计局和经济顾问委员会,由他们做出评价;第四,为力求编制的预算符合实际,联邦财政部要根据预算修改的结果,与各部门及部门内部的各预算级次进行谈判;第五,将已征求各方意见后的预算草案提交联邦审计院,征求审计部门的意见;第六,将最终的预算草案于6月以前提交总理府,供内阁讨论,总理府通过后于8月以前公布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第七,联邦总理府于9月1日将通过的预算草案提交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联邦议院对预算草案审议三读通过,继而转报联邦参议院,经议院和参议院审批通过后,预算即产生法律效力。
2.预算执行和调整
德国政府预算为政府纲领的一部分,一经议会通过即具法律意义,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联邦各部是联邦预算的具体执行单位,财政部负责监督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在德国的财政部中,只有预算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发生往来关系,没有专门设置预算执行部门。预算一经确定,资金即通过电子转账系统划入各部门账户,由各部门内部的预算执行专员负责按法律规定执行预算。由于德国的预算执行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而且供给的标准较高,因而一般不会出现超预算执行的情况。预算执行中若有临时性、突发性的增支因素,由部门向财政部申报。追加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确实存在不可预见因素;二是支出必须要发生;三是额度较小,不得超过500万欧元,500万欧元以内由财政部研究追加预算,超出500万欧元须上报议会审议解决。
五、预算监督
德国联邦财政部负责预算草案的编制,经政府内阁讨论通过,提交议会审议,经议会批准后方可实施。经议会批准的预算,年度中一般不再变动,如需变动,必须经过议会的严格审查和批准。联邦议会设有预算委员会,下设23个工作组,针对政府每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核,然后将审核意见提交议会审议,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外公布。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德国设立独立的联邦审计院作为财政监督机关,联邦审计院既不属于执法机关,也不属于立法机关,独立于议会和联邦政府,作为最高财政监督机构发挥作用。从监督管理的主体来看,德国的财政监督则包括议会及联邦审计院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各相关部门的监督、中介机构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等。(1)议会及审计院的监督。预算执行的监督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联邦审计院的账目审查;二是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下属审计委员会的政策审查。联邦审计院进行的审计为外部财政监督,可以自行决定审计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联邦审计院每月要对预算执行进行审计,并向议会提交审计结论。审计委员会则根据审计院的审计结论,召集财政部、审计院及有关部门代表对结论进行审核,并形成决议草案提交议会审议。年终,联邦审计院要对预算执行的年终决算进行审计,年终审计报告要提交议会的预算委员会,作为议会批准决算的基本文件。根据联邦审计院年终决算报告的审计结论,审计委员会召集相关单位、财政部和联邦审计院的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对结论的各个细节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审计委员会提出他们的决议草案,并提交给议会。联邦议院和参议院分别对审计委员会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2)财政部门的监督。德国财政管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联邦、州、地区政府的财政部门;二是在州一级设立的高级财政管理署;三是在高级财政管理署下设立的财税局。财税局的监督包括预算收入监督和预算支出监督两大方面。在预算收入监督方面,主要是通过税务检查机构对税收收入监督,在州及州以下财税局均设有财政经济检查部,专门负责税务审计工作。在支出监督方面,财政部门接到各部门的请款报告后对照经议会批准的预算进行审核,凡不符合要求的都要剔除。此外,财税局内部也建立了制约机制,采取了开列账单与拨款相分离等办法。同时,财政局对财政支出的审核与拨款采用计算机管理,要求各用款单位每月报送报表,并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德国政府各部门包括财政部均设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委员会,负责对国家安排的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各部门也设立预审站,负责对本部门具体账目的检查。
(4)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德国十分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监督作用,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会计职业界的政治代表,是德国会计审计法案制定的主要智囊团,可以依法实施独立的或受托的预算回击检查。
(5)新闻媒体的监督。在德国,公众不仅能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各项财政收支信息,也可以及时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6)社会公众的监督。德国非常注重社会公众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调经议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布,政府各部门每月财政收支报表都应公开,审计院每季度通过公开出版的刊物《财政和税收统计》公布当月实际发生的财政收支数据,审计院的年度财政审计报告和议会批准的财政决算也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四节 日本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经验
一、预算体制
日本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源于1949年的“夏普劝告”,实行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地方行政体制,即东京都、北海道、大阪府、京都府、43个县和1793个市町村。日本宪法规定,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在行政权上地位平等,相互独立,各自在法律规定的职权内行事。
根据目前日本的财政制度,预算由政府编制然后向国会提出,在获得国会批准后付诸实施。广大的国民则通过国会对预算的审议,参与对政府行为的控制。日本的预算由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和政府有关机构预算构成。预算的具体编制由大藏省负责进行。预算方案由大藏大臣向内阁会议提出,内阁会议正式决定以后作为政府预算案向国会提出。预算获得批准以后,就进入执行阶段。政府各部门机关的负责人必须制定出预算期内支付计划的日程表,并获得大藏大臣的批准。在预算管理上,各级政府负责管理本级预算,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编制《地方财政计划》对地方财政运营进行引导。具体指导体现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地方债发行的审批上,而且主要由负责地方事务的自治省与大藏省共同负责管理。
日本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以解决财力的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横向不均。中央政府直接测算对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转移支付,没有中间环节。目前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五种形式: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固定资产税拨付和交通安全特殊补助。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占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比例高达90%以上,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40%,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1/3。
二、预算权利配置
《日本国宪法》专辟一章,规定了国会关于财政的基本权限。在日本,处理国家财政的权限,必须根据国会的决议来行使。日本国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其权限之一是审议通过预算和其他与国家财政有关的议案。众议院和参议院除行使相同的国会权限之外,两议院还各自拥有不同于他院的、独立行使的权限。众议院设置有17个委员会,其中包括预算委员会和决算行政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对预算、条约、法律案等议案以及请愿事项进行专业性的详细审查,此外,还对各自所分管事项进行国政调查。预算委员会对国家的岁入岁出预算进行审查,届时,依惯例将要求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全体国务大臣出席,由各政党的代表议员就国政的各个方面进行质询。决算行政监督委员会是为充实众议院的行政监督机能而设置的。日本实行国会内阁制,内阁对国会负责,受国会监督。国会通过行使财政审批权来发挥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的决策和监督作用。
三、预算模式和收支划分
日本实行复式预算制度,中央预算分为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和政府关联机构预算三大类。一般会计预算是管理中央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收支,它以税收、国债收入等为来源,为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投资等活动提供财力支持。在日本,通常情况下所讲的预算就是一般会计预算。
特别会计预算是分类管理型事业预算,包括五大类:
(1)事业特别会计预算,是指经营特定事业的预算,如邮政事业特别会计预算、道路建设特别会计预算等。
(2)管理特别会计预算,由1956年之前的贸易特别会计转化而来,是指从事特定产品、业务管理或调节供求关系的特别预算,如粮食管理和外汇资金特别会计预算等。
(3)保险特别会计预算,是指管理政府社会保险业务的特别会计预算。(4)融资特别会计预算,是指管理中央政府融资贷款的特别预算。
(5)整理特别会计预算,是指管理中央政府特殊资金的特别会计预算,如国债偿还基金特别会计预算等。
四、预算编制、审查与调整 1.预算编制
日本的财政年度从4月1日开始。一般在每年度6~7月份,在内阁领导下,大藏省即着手编制翌年度的预算案。按照法律规定,内阁应于每年12月份,将编制出的翌年度预算案提交国会审议。
日本虽然属于单一制国家,但是其预算审批级次却和联邦制国家相同。日本的预算分为中央预算、都道府县预算和市町村预算三级,各级议会只负责审批本级预算。
2.预算审查
日本国会对预算案的审议、通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众议院大会听取财政演说阶段。内阁总理大臣把经过内阁会议审查通过的政府翌年度预算案以及相关文件提交国会有预算先议权的众议院审议。大藏大臣在众议院全体议员大会上发表财政演说,介绍翌年度政府预算方案。
(2)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审议阶段。众议院预算委员会是国会中最大的委员会,也是国会中最重要的委员会。由于日本国会实行委员会中心主义,因此,预算案在这一阶段的审议情况非常重要。由议长将预算案提交给这个委员会后,审议的过程也分为若干阶段,依次是:综合审议,对整个预算提出质询;一般审议,对预算案个别项目提出质询(这两种情况都要求内阁总理大臣、大藏大臣及有关官员出席会议,接受质询);公听会,召集由各党派推荐、预算委员会委员长认可的公诉人组成的公开报告会,公诉人公开陈述对预算案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分科会,预算委员会划分若干分科会进一步听取有关大臣或政府委员会对预算细目的介绍并提出质询,然后将问答情况报告给预算委员会委员长;最后又是综合审议阶段,预算委员会对预算案进行讨论、表决。这时在野党常常提出修正案,各党派要对修正案进行讨论,执政党有时也要作出妥协。
(3)众议院全体议员大会审议、表决阶段。对预算委员会通过的预算案,由委员长向议院报告审议结果。这时也常有在野党再次提出修正案,但多数不成功。对预算案的表决,大多以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如果内阁提交的年度预算案被众议院拒绝通过,就意味着对内阁的不信任,可能导致内阁总理辞职或者解散众议院的结果。但由于执政党占有多数国会议席,这种情况较少发生。
(4)参议院审议、表决阶段。众议院将通过的预算案移交参议院。根据宪法的规定,如参议院作出与众议院不同的预算决议,且举行两院协调会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参议院可以在30日内再次与众议院协调(国会休会期间除外),如果仍然作不出一致决定时,即以众议院的决议作为国会决议,预算正式成立。
在上述的第三、第四两个阶段,可提出与内阁提交的预算案有关的法案或修正案,不过法律对此有较严格的规定。如《国会法》规定:“议员发起议案时,众议院须有议员20名以上赞成;参议院须有10名以上赞成。但是,在发起与预算有关之法律案时,众议院须有议员50名以上赞成;参议院须有议员20名以上赞成。”《国会法》还规定:“各议院及各议院的委员会,对修改预算总额增加预算额,由委员会提出或议员的发起与预算有关的法律案及对法律案进行的修正,与增加预算或与预算有关的法案,必须给予内阁陈述意见之机会。”
日本国会的会议有三种,即国会常会、特别会议和临时会议。在国会常会的150天里,预算案是先行审议的重要议案,通常要占用一半左右的时间。国会特别会议,可以在发生异常灾害需要编造补充预算等情况下召开。
3.预算调整
在预算编制后因发生特别紧要的经费支出或债务负担等而需要追加预算等场合,内阁遵照预算编制程序可以编制补正预算,将其提交国会。政府在预算执行中进行项目之间、部门之间的资金融通,也须经国会审批。
五、预算监督
按照《宪法》规定,日本在战后实行财政公开制度,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接受国会、会计检察院和全体国民三方面的监督。国会的管理主要是预算管理,通过审批预算,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其使用方向。审计部门主要是就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严肃性、科学性等进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依法使用,要求财政部门管理的目的基本上与审计部门一致。
日本国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管理的职责、权限及程序均以法律为依据。要求预算全面列示所有财政支出,不允许有任何不列入预算的政府支出。各项支出要求详细列示,建设性支出则要求列示到具体项目上。
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也是全面的。不仅在支出前要向财政部门提交具体的支出计划,而且支出后要及时向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提交支出报告。日本财政支出监督管理不是临时性的或运动式的,而是依法从事的经常性工作。财政部门支出管理主要体现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财政部门通过制定预算编制基本方针、审定各政府部门预算要求、汇编预算草案来管理、控制财政支出。国会批准预算后,大藏省具体负责预算执行,根据《会计法》规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大藏大臣可以要求各部门提交与支出进度等有关的报告,或就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作必要的指导。为了从事这一工作,日本大藏省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0个财务支局和40个财务事务所,职员达4647人(2006年)。在全国主要区域均有其派出机构,具体负责中央财政支出的管理、监督工作。
会计检察院具有独立于内阁的地位,依据宪法和国家收入支出决策进行检查。国家每年的收支决策,均由内阁送交会计检察院审查、提出报告。在这之后,再由内阁把决算连同会计检察院的审查报告一并送交国会决策委员会审议,最后由国会全体会议通过。决算的被通过,标志着该预算年度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工作的结束。
第五节 国外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的经验
国外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主要经验总结纵览各发达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各国大到政策的制定,小到转移支付具体数额的确定,都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有严格完备的法律规范约束,从而使转移支付以法律作为唯一依据,规范而透明。
1、以法律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唯一依据虽然因为各国政体的不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前者以美国、德国为代表,后者以英国、日本为代表,但政体不同的各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共性就是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有的甚至法律级次很高,如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都源于宪法。德国不仅在其宪法《基本法》中对财政转移支付作了规定,强调了“生存条件一致”的原则,规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州,必须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州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而且通过其《税收分配法令》和《联邦与州间财政平衡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日本每种转移支付都有相应的立法进行规范,除了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地方财政法》以外,地方交付税以《地方交付税法》作为依据筹集和分配资金,国库支出金等各类转移支付也以相关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农业基本建设法》、《土地改良法》、《生活保障法》等为依据。以判例法为传统的美国于1972年制定了专门规范转移支付的法律——《州和地方政府补助法》,并于1976年进行修正。总之,各主要发达国家都以法律作为转移支付的唯一依据。他们甚至首先通过宪法或法律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进行划分,确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同时又以具体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其实施,如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标准以及具体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方法等。
2、明确事权和财权,为财政转移支付奠定基础事权是各级政府基于自身的地位和职能所享有的提供物品、管理公共服务的权力。财权则是各级政府依其事权所享有的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权力。明确的事权和财权划分是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各主要国家对中央和地方事权都作了明确的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如德国的宪法即《基本法》对各级政府的事权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各级政府事权划分的原则是,“为了普遍的利益必须统一进行处理的事务”由联邦负责,其他的事务原则上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宪法明确规定了联邦、州、地方(市或县)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支出范围,联邦政府负责国防、外交、造币和货币、海关和边防、邮政电讯、铁路和航空、高速公路和远程公路、社会保险、国有企业的支出和农业政策等;各个州政府的职责是负责治安、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联邦参加高校和跨地区的研究开发)州内公路、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改善、护岸等;各个城镇负责公共福利、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能源的供给、垃圾和污染处理、建设规划等等 J。再如美国依据法律、惯例、服务能力与效率的原则形成了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格局。联邦政府负责国防、外交和国际事务、邮政、空间科学技术、关系到全国利益的州际事务和涉及全国的社会福利和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受益范围限于自己辖区的以及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的项目,如教育公共福利等。
3、依法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形式
各国法律确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美国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可分为三类:项目拨款、无条件拨款和总额拨款。项目拨款是一种有条件的补助,它的主要特征是对称性,即接受补助的政府要拿出5%~15%,甚至更高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补助项目,这种补助形式约占拨款总额的50%~60%。无条件拨款是中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联邦收入按照比较复杂的公式在各州间进行分配。总额拨款通常规定资金用于某种范围,而不具体限制,主要用于重大工程建设。各个国家在转移支付的形式结构和规模方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剔除补助方式的不适宜成分。事实上,适时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使补助更加贴近需要,而且也会有助于增加中央财政调控的弹性和力度。
4、确立科学的转移支付额度判定标准在中央对不同地区的一般性补助方面,美、德、日等国均采用“因素法”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财政需求和调整系数进行测定。测算财政能力时要考虑影响该地区财政收入的各个因素:如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税源、税基、税率的变化等。财政需求上考虑人、面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等条件的影响。调整系数则要根据本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实际状况来确定。这些因素客观存在,为各地区所共同认可接受。这样,上级政府可以依据某地客观存在的因素测算出对它应予的财政转移支付数额,下级政府同样也能权衡影响转移支付数额。采用“因素法”来测定收支,确定转移支付方法,公平透明,科学合理,既减少了各级政府间人为因素引起的盲目攀比,又便于实施执行 J。而对专项转移支付特别是特殊项目的转移支付,国外一般不用“因素法”事先计算其规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
5、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和监督财政转移支付
大多数国家在机构设置及权责配置方面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操作机制。对于专项转移支付,几乎所有国家都是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如教育部负责教育拨款、交通部负责交通拨款等。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有的由中央财政部所属的一个机构—— 政府问委员会(如德国)或相对独立的拨款委员会(如澳大利亚)来负责,也有国家由政府间委员会和民间委员会共同负责(如巴基斯坦)。其中加拿大的政府间委员会,机构设置权责分明,有效监督制约,值得我们借鉴。
6、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
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各国财政收入的集中程度较高,发展不平衡的地方财政要在既定的水平上实现平衡就要不同程度地依赖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的全部拨款额1998年为1153亿美元,占生产总值的2.4%,占州和地方支出的18.2%。英国的地方支出中,用地方自有财力安排的支出只有30%,70%的地方支出来自中央政府的拨款。日本的国税收收入占整个税收入的2/3,但国税中的45%通过拨款转移到地方政府手中。由此可见,各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规模都比较大,成为地方政府支出的主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各国财政补助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延伸到能源、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交通、社区和区域发展,教育和训练、就业、社会服务、保健以及收入保证等广泛领域。
二、我国行政支出的可行对策
我国政府应该在学习外国的行政管理独到之处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行政管理支出的监督,推动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1)根本措施。根本措施在于解决财政体制本身的缺陷问题,政府应当长期致力于为经济经济基础的自我完善和市场经济下管理机制的改进;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纠正自己的“错位”和“越位”,从而为行政管理支出现状的改善创造有利的条件。(2)基本措施。
①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政府层级。财政部门可通过定员定额管理和监督,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消除机构重叠和人员混杂。
②在行政管理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在行政内部也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政府工作推向最优化。
③与政府绩效挂钩确定预算规模。强化预算约束力是控制不合理支出的保障,严格在预算内统筹安排经费,消除预算外资金带来危害。
④严格公务员考核制度,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制定严格的行政人员奖惩机制,并使得工资和奖金透明化,从源头有效的抑制腐败。
⑤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推行电子政务将改变部门交叉重叠等问题,使公务人员数量明显减少,提高政府工资效率,减少行政管理的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1]《201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国家预算的管理及法制化进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 [2]高培勇.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7/2008 财政与民生[M]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1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热点与对策2006~2007年度财政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 [4]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5]吴强,陈志楣.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第二篇:国家预算 案例
第九章
国家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概念及组成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1927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2.25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支出2222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972.63亿元,增长9.7%。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比2005年减少200亿元(其中取消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1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35568亿元,比2005年同口径增加2954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5423.38亿元,增加3795.4亿元,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38亿元,增加4665.36亿元,增长13.8%。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2%,一方面是考虑了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
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着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
根据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落实“五个统筹”需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实施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
分析:这是有关我国国家预算的案例。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收入在取得之前和财政支出在分割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统一性、可靠性、性、法律性等特点。
从2006年国家预算来看,保持收支稳定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策重点是:着力调控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思考题:2006年国家预算实施的背景。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由一系列特定的表格组成,如经费预算表格、资本预算表格等。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政府收支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依据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一级预算的原则,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预算,每一级政府就其预算向该级人大作预算报告,寻求该级人大批准,并向上级人大备案。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和法律性的特征。
第二节 国家预算的类别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2:建复式预算体系 用制度管住干部
2006年4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有期徒刑7年。李达昌主要问题如下:
绕过了组织评估考察程序,力排众议大胆拍板,让问题商人、诈骗嫌疑犯丛钢及其公司对中川国际实施资产重组,将国有资产和上亿元财政专项拨款置于危险境地。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李达昌在女儿等人的撺掇下,擅自批准中川国际挪用财政部下拨的429万美元专项资金(中川国际参与建设乌干达水电项目,国家财政部拨出1亿元用于援外项目赔偿风险准备金,专款专用),致使近38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87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观点:李达昌所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并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从来源看,是财政部把这笔资金划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这是财政资金。可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把这笔资金贷给“中川国际”公司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笔贷款。从李达昌的角度来说,他批准转移用途的是贷款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这笔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有四川省财政厅提供担保。对四川省财政厅来说,如果“中川国际”公司日后还不上这笔贷款,省财政厅则要承担还款责任。
这反映出我国财政部门、国企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国有资本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建立问题。作为四川省主管财政的副省长,李达昌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是专项贷款,这本身是错误的。
分析:复式预算是针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支出范围扩大、支出种类增加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为了控制越来越多的赤字、借债、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而设置的复式预算,对不同的收支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办法,要根据政府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控制,复式预算体系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复式预算体系。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复式预算体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这一体系,但该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潜规则。实际上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都是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副手支配使用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又花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些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的签字使用权都有一个既定的默契。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我国还缺乏一个刚性的规则,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下操作出来的。
这件事不能归结到个人品质问题上。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超人,都是凡人,关键是要看在什么制度环境下。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人采取的是“经济人假设说”,认为在公共领域,人都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欲望,并会在一定条件下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基于这样的假设,西方国家都在制度上对公共领域的人,尤其是对公务人员有了很好的制衡措施,他们很少有恣意而为的空隙。而在我国则是“公仆假设说”,假设公务员就比普通人道德高尚,没有从制度上加以有效的制衡。“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护干部,没有好的制度,任何人都有可能变坏。
思考题:怎样的预算制度安排可以避免李昌达案件的发生?
(二)案例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何谓零基预算?我国的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基数预算,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定的数额,预算基数的形成和增量的决定都主要是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由于基数的存在,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要求政府支出机构每年都为它的全部预算进行辩护,预算基数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下一个预算进行预算决策的基础。因此,这种预算模式被称为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改革。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验零基预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预算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视为一种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2000年以来在地方一级开展的部门预算改革为零基预算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因为,部门预算改革要求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而且强调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各个部门的预算。
零基预算对于政府的预算过程有积极的影响。首先,根据零基预算的逻辑,开始砍掉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例如,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专项经费、领导人批条子形成的专项经费、一次性的专项经费、不属于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的支出。其次,在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有助于零基预算的有效实施,而且对于各个支出部门预算要求的形成构成了某种制约,使得支出部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申报专项经费、甚至“编造”项目来套取经费。
零基预算改革的局限性。首先,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主要是通过下控制数的办法来控制部门的预算编制,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基本的预算框架。在控制预算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用于专项经费决策。我国目前的部门支出主要分为3类: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零基预算主要适用于专项经费。“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标准,专项经费按排序。”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支出部门为了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转,通常会从专项经费中挪用经费来弥补公用经费的缺口(称为“吃专项”),这极大地限制了零基预算的效果。
其次,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政治和行政体制上的制约。其一,目前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政府职能和目标不明确,很难对预算进行真正意义的排序。其二,预算分配权上的分散,某些专项经费的分配权仍然掌握在财政部门之外的一些部门手里,仍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改革的框架。这就意味着,某些专项经费实际上是不受零基预算过程影响的。其三,我国地方政府预算中领导人批条子、打招呼影响预算决策的现象仍然继续存在,各种非正式预算制度盛行。政治权力的非正式安排将会干扰零基预算的排序过程和排序结果,从而使得零基预算无法真正进行科学的排序。其四,体制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没有与部门预算改革相配套。对于某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部门来说,公费医疗支出已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吃专项”就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我国预算分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基数加增长的做法,基数的形成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部门预算一直缺乏自主权,它必须执行中央的政策,中央的政策文件构成政府各个部门预算基数的基础。其次,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原因,政策制定权被分散到各个“政策领地”,围绕着各个政策领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官僚部门,各个政策领地的领导都要求在资金分配中有发言权。
财政部门希望通过零基预算来审查过去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下形成的不合理的预算基数,使得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科学,增进资金配置的效率。部门预算改革为财政部门将资金
分配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创造了机会,而零基预算则进一步为财政部门提供了对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策进行控制的工具。
在我国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预算框架,基本的预算框架是一种控制预算。在控制预算的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被运用于专项经费的决策。这意味着,零基预算只能影响预算支出中一部分支出的决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零基预算的影响范围则更小。即使在该领域,由于财力紧张、政治与行政体制的制约等因素,零基预算并没有改变预算过程。零基预算是否改变了预算结果也是值得怀疑的。总之,零基预算主要变成了财政部门控制支出部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式。
思考题:零基预算在我国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分类方法有两类:
1、从预算形式差别的角度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
1、以计划指标确定方法的角度分为: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第三节 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预算审查,就是对政府如何花钱的监督,就是要为13亿中国人看好“钱袋子”。
预算要“闯六关”。从会前两次初审,到大会期间代表审阅、财经委审查,从主席团会议通过审查结果报告,到大会最终表决,国家预算要在全国人大“连闯”大大小小六道“关口”,才能最后得到批准。
按法律规定在人代会召开的1个半月之前(200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向财政部书面提出了对预算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财政部据此进行第一次修改。
大会召开的一个月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又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在代表们对预算进行审查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又一轮的审查,并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向大会主席团提交了审查结果报告。大会主席团今天的表决结果,使国家财政预算迎来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大会表决。
预算监督实现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的转变。财政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监督的细则,各级人大对财政预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基本上是程序性的。
有鉴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8年12月成立预算工作委员会,作为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协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承担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预算调整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19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计报告揭露的一些政府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用于投资、购置办公楼和宿舍甚至炒股等问题所震惊,呼吁通过立法手段,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对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预算制度改革,增强了监督的可操作性。到2005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部门预算从最初的几个扩大到35个,160多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编制了部门预算。
按惯例,每年6月,全国人大财经委都将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审计署和财政部的有关汇报,对上一年的财政决算进行初步审查。随后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也将听取和审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上一年的中央决算。听取审计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报告后,要求年底前国务院将有关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有754人次受到惩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9日在向大会做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也指出,2005年要重点监督财政收支、赤字和国债规模、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情况,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开展工作。
分析:这是有关国家预算审查和监督的案例。看好13亿中国人的“钱袋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重要职权之一。国家预算在审批之前称为预算草案,通过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充分的审查、修改和监督,大大提高了预算草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使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更加物有所值,最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之后的国家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预算规定的收入任务,必须保证完成,做到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库;预算规定的各项支出必须及时的拨付。要加强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预算审计是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思考题:为什么要加强国家预算的监督?如何使国家的钱花得物有所值?
(二)案例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2005年7月12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了对2004中央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的审查结果,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批准《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审查报告称,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历年中最好的。
同时,财经委员会也提出了中央预算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央预算编制、执行方面有些仍然不够规范,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事权划分和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财政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等。
财经委员会肯定了审计署对预算执行情况依法进行审计后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认为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
落实。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进行整改,在2005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财经委员会还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主要包括:界定和完善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的范围和标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解决医疗、医药单位财务收支中的问题,严格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落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划转等。此外,财经委还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财经委员会提出“应逐步提高中央基本建设预算年初分配到项目的到位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建设预算管理事权,相对固定的属于地方一般公共事业发展项目投资,应当纳入地方预算”的建议,希望地方的事情真正由地方去管理,即使是中央财政拨款的部分,也是把款项划给地方,由地方统一支配。而目前基本建设审批和决策权都在国家发改委,这项改革意味着发改委将基本建设的一定权力下放。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国家决算的案例。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的最终结果,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的总规模,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家预算收支数与国家决算收支数可能会有一些出入,国家预算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计划性,而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它的准确性。如果国家预算收支数与国家决算收支数相差太大,就意味着国家预算编制的失败。但决算草案与当初的预算略有出入是属于正常现象,从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看,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说明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事权应该与财权相适应,地方的事情应真正由地方去管理,中央财政拨款划给地方的部分也应该由地方统一支配。
思考题: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的关系如何?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及决算三个环节。我国当前包括5级预算:中央、省、市、县、乡镇。国家预算法于94年8届人大通过,于95年1月1日实施,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常委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权限。国家预算预算程序可概括为“单位预编、财政审核、政府批准、人大审批”。
第四节 非税收入改革
一、案例分析
案例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潘承祥 现状。目前,占地方财政比重相当大的非税收入管理还比较混乱。尽管实行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但多年来一些省份未纳入管理的非税收入还是占到了总非税收入的60%-70%,财政对这方面资金的监管十分困难。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2004年,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规模更是超常增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提高。安徽省安庆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连续多年在50%以上,望江县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更高达55%。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非税收入管理,并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将其作为整个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的非税收入,一般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0%左右。在加拿大,非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8%,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5%;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以上来自非税收入。
问题。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联邦)非税收入、省(州)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10%以下和10-20%相比,我国中央非税收入、地方非税收入约占本级财政收入15%和45%的比例明显偏高。
2、非税收入管理政出多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均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非税收入。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相对分散。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分别由中
央和省两级财政、价格部门牵头审批。政府性基金按规定应当集中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审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越权审批现象时有发生。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有相当一部分由其他部门为主负责管理。财政部门内部缺乏非税收入牵头负责机构,容易形成管理脱节。
3、非税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审批的收费项目有10%未纳入预算管理。按有关规定,土地出让金收入应当全额缴入国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未缴入国库。其他按照规定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执行情况也不理想。一些已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存在与执收单位利益挂钩现象。
4、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建设滞后。我国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至今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规,《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基本不涉及非税收入管理。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河南、安徽、四川等颁发了《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或《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但是没有全面涵盖非税收入管理内容。
建议。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一)确立非税收入的新理念,加大政策研究和宣传力度。
(二)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我国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的基建、农税、工交、国资等有关业务部门(司/处/科/股)分散征收,有些是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代征,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机关负责征收管理(除少数已经成立了非税局的省份以外)。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明确征管权限,专司非税收入征管,做到“统一征收机构、统一征收政策、统一征收票据、统一征管办法”。
(三)利用财政改革创造的条件,继续深化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制度。对非税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把单位所有收入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实施“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为核心的管理解决方案。
(四)要进一步规范票据管理。企业单位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执收执罚的收入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有利于防止执收执罚单位串用票据,截留坐支财政性资金的违纪行为。有的地方成立了票据监管中心,加强票据管理与监督。
(五)加大投入,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要充分利用“金财工程”网络化来进行非税收入管理。抓紧设计,加快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报表系统、基数数据库以及检索、查询、分析等信息系统建设,同时选备必要的人员提前进行培训,为技术支持提供人才保障。
分析:200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要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依法行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
本案例主要涉及我国非税收入现状、问题及其改革方向。非税收入主要是各项政府收费问题。世界各国政府收费收入占整个国家收入的比例较低,收费的种类也较少,主要有使用费、规费和少量杂项收费。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上不规范,收费占我国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多。这一问题在地方财政中表现尤为突出,而且目前大量的地方非税收入并未纳入国家预算,亟需进一步清理整顿。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也是建立完善我国部门预算的前提条件。
思考题: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二、原理综述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从理论上讲,一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收费形式将部分具有明确受益主体的公共服务成本直接向受益者收取的收入;二是为了校正或制止具有外部负效应的行为,通过惩罚性收费和罚款等方式取得的收入;三是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所有权,通过资产(资源)收益的形式取得的收入。因此,从取得收入的依据上讲,这部分资金的取得无不以国家的公共权利或所有者权力为依据,凭借这些权力取得的收入当然属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五节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7:江苏盐城:认真实行部门预算 创新预算管理机制
改革背景。传统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着财政预算职能的发挥,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全国人大在1999年提出细化预算编制、编报部门预算的要求,中央部门和我省省级机关先后在2001年、2002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改革,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存在的弊端。一是形式突破。由传统的按支出功能编制的分散预算,转变为以部门为主体,编制统一完整的部门预算,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内涵突破。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即综合预算。三是方法突破。预算编制方法由过去基数加增长,转变为零基预算。四是时间突破。将预算编制时间由过去的一两个月延长到现在的半年左右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并按法律规定的时间及时批复预算。五是监督突破。通过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单位的财务状况,通过部门预算编制,细化了预算项目,既便于财政部门管理,又便于人大审查监督。
改革内容。盐城市直2002年选择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等4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2003年在市直部门全面实行部门预算。按照早编预算、细化预算、综合预算的要求,2003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从2002年7月份启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财政收入和各部门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相适应,各项收入安排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做到既不虚收,又按政策应收尽收。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严格支出预算安排顺序,确保公教人员工资性支出和国家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证农业、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性投入、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的事项优先安排。三是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综合预算,将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组织的各项收入以及安排的各项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四是充分考虑
市直财力情况和各部门、单位当年收支因素,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五是按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部门预算,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做法,按预算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款项的支出需求。通过宣传发动、开展资源调查和经过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部门编制预算和审核汇总平衡“两上两下”编制程序等几个阶段的工作,编制了2003年市直部门预算草案,报市人大审查同意后,于今年3月初批复下达各部门执行。
改革成效。我市市直部门预算改革,经过2002年试点和2003年全面推行,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开展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各部门的编制、人员、资产及其他财政资源状况,为加强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本部门贯彻意见和增收节支措施,预算管理和预算约束意识明显增强。各部门力求按照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要求,认真排查测算,合理编制收支预算,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力度,提高财务统管水平。各部门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对一年有多少钱,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严格按照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分析:部门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就是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认真编制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本案例主要涉及江苏盐城市直部门预算试编及全面推行的改革背景、内容和成效。盐城市直部门预算改革是在全国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和规范政府资金分配、强化预算约束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应该说,盐城市直部门也是非常认真和忠实地执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其中,零基预算确定预算收支指标的普遍实施进一步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规范,总体来讲,实施效果良好,也为下级部门和其他地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思考题:如何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
(二)案例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被媒体称作反腐倡廉又一“重大举措”的“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将从2003年1月1日起在湖南省实施改革试点工作。为此,该省成立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专门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目的是从制度和源头上防止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
观点: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其一,“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说到底仍属于核算或支付方式上的改革,即不过是将通常的一次性支付改作多次和分笔支付罢了。并不能触及到腐败的核心层面,因为所谓的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这种机构,其职能主要是支付款项,它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花钱项目从头至尾来个“一肩挑”。再说了,若果真它来个“一肩挑”,反而使权力更集中,产生更大的腐败隐患。其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的采用,使得凭空又冒出一个核算局这样不伦不类的机构,又很容易造成职能管理上的混乱。因为核算局开展的工作,并不是什么新业务,而是过去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的业务的整体转移。因为按照《预算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而《预算法》第四十八条又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如今,因为实施“集中支付”,就设立了一个职能与财政部门相雷同的平行机构,那么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形成本不该有的磨擦和推诿,从而影响到行政工作的效率,更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无端浪费。其三,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的目的是防止截留挪用和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而要防止腐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监督机制上的改革和完善上。
分析:这是有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案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财政支出的全程监管,财政部门能够掌握各支出部门和支出单位每一笔资金的用途,有利于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专门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从制度上和财务收支的运作上有明确、系统的规定,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完善,政府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规范资金使用者的行为,防止利用财政资金
谋取私利。
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触动了一些部门的现有权益,会遇到来自财政部门内部、国库、商业银行和支出部门的阻力。由于财政部门成为掌握财政资金支付的最后环节,面对千家万户支出单位及方方面面的资金用途,财政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责任也加大。同时对国库核算的要求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困难和问题并不能阻碍改革的步伐,只要本着一个科学、负责的态度对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不断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一定会成功。
思考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完善?
(三)案例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为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美国1761年就颁布了《政府采购法》,英国政府也于1782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政府采购文具公用局。其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我国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目前已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广泛采用。实行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政府采购在我国受到特别重视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项制度有望解决前一段普遍存在、但却一直无法有效遏止的公共支出中决策或经办人员收受回扣现象。因此,政府采购被称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阳光采购”。
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曾经寄予厚望的“阳光采购”不乏失望之声。有的批评政府采购仍然存在暗箱操作,只是更换了操作主体;有的批评政府采购是“变许多人的分散腐败为少数人的集中腐败”等等。
2001年4月国家重大项目稽查办公室通报,漳州市新门诊楼工程、成都双流机场的污水处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均发生过虚假招投标行为。
2002年6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浙江金华市益迪医疗设备厂诉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农业部畜牧兽医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政府招标采购一案。被誉为“阳光采购”的现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受到了质疑。案件虽然
胜负未定,但从媒体报道的招标过程看,招标采购程序、准入资格审查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观点(宁汇文):政府采购之所以具有防腐功能,原因首先在于采购主体分权制衡,天然存在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其次在于公开信息,公平竞争,无法暗箱操作;三是在于严格按程序运作,按标准衡量取舍,从而保证了公平公正。以上三方面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衔制,互相弥补,可以说缺一不可。
但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制度设计,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1.机构设置没有实现分权制衡。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由财政部门主管,这一点即有权力过于集中之嫌。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数额并不是铁板一块,按照单位编制和日常工作任务拨给的固定经费之外,一些临时性经费支出,都要向财政申请,这类申请给不给、给多少,财政部门有很大的制约力。因此,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愿意对财政部门的意见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又出任采购主管部门,既然是主管,很难说不在管理中越位,把宏观管理变成具体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经费的大头在财政手里攥着的采购单位,岂能为一件区区之采购而因小失大。从这一点上看,采购者与管理者权力失衡,形不成制约。同时,财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招标采购中介机构及评标专家的选择确定,投标供货商准入资格核准,招投标会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某种程度上说,财政部门对参与采购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制约力或影响力,对招标采购的全过程也都有一定的操纵力。由此可见,采购权力并没有实现分散制衡,而只是发生了转移,甚至是在转移中更加集中。而集中的权力,最便于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还有一个问题,按照目前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别设立。这本来是一个分权制衡的设计,但在实际中,相当一些地方把执行机构也设在了财政部门麾下,有的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成为一体,使设计上已然存在的集权缺陷被进一步扩大。
2.有法不依得不到有效遏止。有人把目前政府采购中出现种种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规不健全,寄希望于《政府采购法》的出台。但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政府采购按预定方向前进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法规不健全。国家财政1999年以来先后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
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这些规章虽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但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约束力比法律差不了许多,根本构不成拒不执行的理由。目前的政府招标采购主要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在前述朝阳区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中,就存在明明有规定程序却不按程序进行的问题。
3.监督力量薄弱,投诉举证困难。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即政府参与采购各方的互相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这二种监督中,内部监督因为工作关联性很强,应当最容易发现问题和遏止违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资金管理职能,应当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资金监督部门,但财政部门如果担任主管部门,则很可能会直接参与一些采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现象,使监督力量受到削弱。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上的制约力,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采购单位对管理部门的监督。笔者所在单位曾经历过一次锅炉采购。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请安全、消防、环保等部门共同论证了采用电锅炉较为合适,但财政部门有关人员却参与到具体招标中,坚持让购买一种燃料没有保证的燃油锅炉,并且指定了厂家。单位考虑到以后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只好违心改变多方论证的计划。可以想见,大部分采购单位恐怕都不会为了一项采购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个别采购单位出于对以后工作经费方面的考虑,还很可能借这样的机会取悦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以后申请其他经费铺平道路。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
一是应当进一步改革机构设置,形成管理、执行、监督机构互不隶属、没有其他制约关系的分权格局,以使各个部门、机构地位平等,互相之间敢于开展监督,从而确保制约有力,监督到位,避免一权独大。
二是应当强化法律的严肃性,对有法不依等违法行为不论是否造成后果,都要认真查处,不能因为没有后果而姑息迁就。要突出强调程序的严肃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和公正。
三是要加强监督力量。政府采购发生腐败行为,最终损害的是纳税人的利益,应当采用重金奖励等方式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举报。
四是应当适当采用举证倒置。当投标人举出可以成立的疑点后,法庭应当责成招标方拿出能够澄清疑点的证据。如前述朝阳区法院正的审理的案件,原告方
指控被告在采购中选价格高的商品而弃价格低的商品不合常理,被告就应当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如果证明不了,就要对其深究或判其败诉。
分析:这是有关政府采购制度的案例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近年来,社会上对曾经寄予厚望的“阳光采购”的现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提出了质疑,有的批评政府采购是“变许多人的分散腐败为少数人的集中腐败”。产生这样的疑问,既非凭空臆想,也不是杞人忧天。依靠政府采购来遏止公共支出腐败,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应当解决好权力过于集中、有法不依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其次在政府采购问题上,要突出强调程序的严肃性,对违反程序的行为,无论后果如何,都要按违法行为严肃处理,通过维护程序的严肃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和公正;最后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中要公开信息,公平竞争,加强监督力量,使个别人无法暗箱操作。
思考题:如何减少政府采购中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原理综述
1999年12月九届人大十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的举措。近年来我国陆续推进了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编制部门预算是指改过去按支出功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为按部门编制预算,具体就是单位编制包括各项财政资金的收支预算,再按部门汇总。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公共部门及所属团体对大宗商品和经常使用的商品通过公开招投标寻求供应商的制度。有利于于国家节约财政资金并提高所购商品服务的质量。具有公开、公正和竞争的特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指改过去分散由各单位支付为各预算单位设立国库单一账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同于财政根据预算安排将资金按预算级次层层下拨的方式,而由集中支付机关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实际支出的时间和金额从国库统一支付。
第三篇:国家预算习题及答案汇总
1.(√)政府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2.(√)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专项补助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4.(√)预算平衡政策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
5.(×)我国的政府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各级人大的主持下进行的。(财政部门)6.(×)2006年起,我国采用新的国债发行管理办法——赤字管理办法。(余额管理)
7.(√)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改正:决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7.(×)国家总决算(即国家决算)以单位和部门决算为基础,由国务院汇编。改正:国家总决算(即国家决算)以单位和部门决算为基础,由财政部汇编。8.(×)政府预算收入缴库后,即成为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资金属于国家所有,由税务部门统一支配使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退库
改正:政府预算收入缴库后,即成为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资金属于国家所有,由财政部门统一支配使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退库。
9.(×)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就是不定期以报表和文字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制度。
改正: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就是定期以报表和文字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制度。10.(×)中央各主管部门的单位决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复。改正:中央各主管部门的单位决算,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复。11.(×)债务依存度是当年公债收入总额与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之比。改正:债务依存度是当年公债收入总额与与当年财政支出之比。
12.(√)在现代社会,公债市场是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13.(√)财政集中付款机制是我国预算付款机制的改革方向。改革付款机制的实质是改革财政资金管理。
14.(×)不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正常情况下,一般均衡补助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专项补助则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改正:不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正常情况下,一般均衡补助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而专项补助则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
15.(√)国库单一帐户是指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帐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都通过财政部门在国库银行开设的单一帐户集中办理,实行财政直收直支。
16.(×)审计署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改正: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17.(√)我国近年来公债利率的确定方式,主要是参照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再考虑公债发行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财政状况。
18.(×)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改正: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19.(√)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是保证实现预算收支任务,加强预算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0.(×)由于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以不属于财政性资金。改正:虽然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但也属于财政性资金。
21.(√)归并和疏导预算外资金,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预算外资金发展的改革模式。
22.(√)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一定预算管理体制框架内存在的财政收支纵向非均衡性和横向非均衡性的基本手段。
23.(√)明确预算管理职权是预算法的核心内容。
24.行政单位预算的编制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打赤字预算。
25.(×)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改正: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26.(√)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由同级主管部门汇总直属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及企业财务计划、基建财务计划等汇总组成。
27.(×)政府预算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改正:政府预算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特别是《预算法》。28.(×)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是对预算收支规模进行划分。改正: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是对预算收支结构进行划分。29.(×)决算是预算执行组织平衡的一种重要方法。改正: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组织平衡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单项选择:(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前的表格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从财政收支的内容上看,()是国家财政的核心。A.政府预算
B 政府债务
C.国家主权
D 政府补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绩效预算是以项目的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而编制的预算。
B.绩效预算是尽可能把投入成本和产出结果相联系来安排预算的一种方法。
C.绩效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原有的各项开支都要重新审核。
D.绩效预算要求高,耗时长,工作量大,若运用得当,可排除基数中的不合理因素,调整利益格局,发挥预算职能。
3.机构预算支出按对象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两类。A.业务费
B。设备购置费
C 公用经费
D 业务招待费
4.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单式预算编制方式,从()年开始,财政部试编复式预算。5.()最常见的划分方式是将预算划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A 单式预算
B 复式预算
C 增量预算
D 政府预算
6.单位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的书面总结称为()A 单位决算说明书
B 单位决算报表
C 总决算说明书
D 总决算报表 7.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属于()
A 国家
B 各部门
C 各单位
D 各地区
8.我国反映总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的会计结帐基础采用()A 收付实现制
B 权责发生制
C 先进先出制
D 后进后出制 10.()是审查、批准预决算的权力机关。A 各级政府
B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财政部门
D 国务院
11.政府预算发展的决定性原因是()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 财政管理的需要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生产力的发展 12.现代政府预算最早出现于哪个国家?()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丹麦
13.1998年我国预算收支科目修定后,预算科目的设置可概括为“两列五级三部分”,其中“三部分”是指一般预算收支科目、()和债务预算收支科目。
A 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B 行政性收费收支科目
C 总预备费收支科目
D 社会保障费收支科目 14.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我国应实行()的政府采 购模式。
A 集中采购模式
B 分散采购模式
C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D 招标性采购
16.()主要负责关税的征收管理,对进口货物代征的工商税等有关税款以及罚没收入。A 海关
B 税务局 C 财政厅
D 社保所
17.财政部门用拨款凭证通过金库向用款单位直接拨付预算资金的方式为()A 划拨资金
B 限额拨款
C 专项拨款
D 基建拨款
19.一般把偿还期限在()称为长期公债。A 一年以内
B 一年以上
C 十年以内
D 十年或十年以上 20.美国最高级次的政府预算是()A 联邦政府预算
B 州政府预算
C 地方政府预算
D 市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按程序划分,可分为()A 按实际数缴库
B 就地缴库
C 集中缴库
D 自收汇缴
E 按计划数缴库 3.政府预算调整按调整幅度不同,可分为()A 全面调整
B 政府预算调整
C 局部调整
D 单位预算调整
E 盘子内的局部调整 4.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由()组成。A 预算会计
B 国库业务
C 财政统计
D 预算调整
E 预算编制 5.各级政府决算表格基本上包括以下几种:()A 财政预算收支总表
B 预算收入明细表
C 预算支出明细表
D 基本数字表类 E往来款项明细表 7.部门预算具有下列哪些特点:()
A 完整性 B 细化性 C 综合性 D 交叉性 E 变动性 8.最常用的政府预算执行检查分析的方法是()A 比较分析法
B 边际分析法 C 成本效益分析法
D 因素分析法
E 最低费用选择法 9.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原则有()
A 全面准确
B 规范细化与力求简化相结合 C 国际可比性 D 稳定与可变性相结合 E 收支对称性 10.政府预算拨款原则有()
A 坚持按预算计划拨款
B坚持按事业进度拨款
C 坚持按核定的支出用途拨款
D 坚持按预算级次拨款
E 灵活改变支出用途拨款
11.政府预算执行信息的类型包括()
A 计算机 B 数据信息
C 文字信息
D 语言信息
E 税务会计 13.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内容为()
A 政府预算管理级次
B 预算管理权的划分
C 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
D 预算调节制度
E 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
14.安排专项补助一般是为了配合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或促进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专项补助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A 无限额配套补助
B 有限额配套补助
C 非配套补助
D 无条件补助
E 均衡补助 15.我国的国库体制类型是()
A 独立国库制 B 银行制 C 委托国库制
D 代理国库制 E 直接国库制 16.预算会计管理体制的模式一般包括()A 分散管理模式
B 财政管理
C 集中管理模式
D 部门管理
E 税务管理 19.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有()
A 纵向转移
B 横向转移
C 斜向转移
D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E 失业救济金
简答题与计算题:
1.简述公共预算的含义和内容
公共预算是指政府部门在每一财政内经济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1)实行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2)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3)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4)有利于增收减支,减少财政赤字。2.试述国库单一账户的作用(上次发的题里面)
论述题: 1.我国分税制功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了很多,请大家一段挑两条写,避免太多人重复!】
关于分税制改革的意义。我国全面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具有以下意义:(1)这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这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 控的需要。(3)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4)这是促进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⑸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有李晓西(1994)、程凤朝、高志立(1994)、林毅夫,刘志强(2000)、赵志耘、杨朝峰(2008)等。
关于分税制的运行状况。理论界对 分税制体制运行实践研究,肯定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预期效果日趋显露。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动了各方面增收的积极 性,乱减免和越权减免现象初步得到控制,大大减少了税收流失,出现了财政收入空前增长势头。(2)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提高,地方热衷于高税产品和产业 的观念开始改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结构过渡向税大产品及行业倾斜的地方,开始总结经验,为优化财源结构而准备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学者及其代表 作有龚世(1997)、赵忆宁(1995)、周飞舟(2006)等。
关于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税制虽然在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仍是由财政包干转向分税制的过渡体制,尚不是规范的分税制,由 于这次分税制改革涉及面广,矛盾多,问题复杂,特别是新旧体制还在过渡磨合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有:(1)取消“两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减少了地方 应得的“两金”分成收入,加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要增加很大一笔开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经不起这“一减一增”,财政困难加剧。(2)这次改革税 制,总体上维持原来的税负水平,但税收在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和企业税负增加,一些增加税负较多的地区和企业,不同程度地增加 了财政、财务困难。(3)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在取缔非正常的税收减免、追缴历年积欠税款的压力下,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企业的困难加剧。(4)一些 过去利用银行贷款或通过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搞财源建设项目的地方,在消费税、增值税划为中央税和共享税之后,丧失了以税还贷的能力,形成了无力偿还的债 务。(5)一些地方为了提高1993年的财政收入基数,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挖掘增收潜力”,对于一部分非正常的“增收”,有的用于形成本地的后备财力,也 有的用于扩大支出。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有杨卫华(1996)、王振宇(2006)等。
关于分税制下地方财政研究。以张锐、姜长云、贾康、沈坤荣、付文林为代表的学者对分税制与地方财政体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认为分税制使各级地方政 府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加明确,初步搭起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财政收入能力均有所提高;税收征管进 一步加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分税制体制运行地方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分税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地方财政困难状况;(2)政府间事权划分不 清、财权事权不统一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财政支出范围、结构无法调整,支出规模压不下来;(3)地区间财政发展差距又有扩大;(4)税收征管和分级分税的财 政体制相脱节;(5)地方税体系不健全,分税制难以贯彻落实。
2.如何理解李嘉图定价原理中的国债经济效应 征税和发行公债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17章中表述了这样的论点: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20世纪70年代,这一原理重新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所揭示。他发表于1974年的著名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因而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嘉图等价定理之所以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瞩目,其原因在于对举债的宏观经济影响的重视。在政府举债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发生何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本文将透过李嘉图等价定理,分析举债的经济影响。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意义在于,公众是否将政府发行的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关系动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帕廷金在其1965年的著作《货币,利息和价格》中指出,公开发行并已出售的政府债券,有比重为K的部分被视为财富。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即如果人们意识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债
3.论述如何加强我国预算体制法制化 【找了很多,请大家挑两条写,避免太多人重复!】 1.加强预算民主性
2.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应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实施“收支两条线”改革,将各部门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核定支出标准,并按标准供给经费,还要根据新情况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延长预算审批时间。提交的预算草案应细化到款项,以保证人大有足够的时间对提交的预算草案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质询。4.要进一步赋予财政内部监督机构相应的权力和职责。
5.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努力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6。进一步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绩效考评工作程序,逐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应用范围,提高绩效考评影响力。
7.探索改革部门预算报告形式,明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增强部门预算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问责性。8.借鉴国际经验。
第四篇:国家预算练习题[推荐]
1.(C)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2.在我国经办国库业务的是(D)
A.农业银行 B.工商银行 C.建设银行 D.人民银行 3.我国国家预算管理级次分为(D)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4.预算管理的主体是(A)
A.国家 B.银行
C.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5.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A)
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6.我国预算采用(C)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 历年制 D.其他 7.现代国家预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
A.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的经济斗争 C.财政管理的需要 D.货币的产生
8.各级总决算由同级(A)审查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A.财政部门 B.政府 C.主管部门 D.税务部门 9.现代国家预算最早产生于(C)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0.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基本建设支出”属于支出(A)分类的“类”级科目。A.经济 B.功能 C.性质 D.费用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基本建设支出是根据国家的基建计划投资额(预算内部分)确定的,主要采取(CD)两种方式。
A、借款 B、自筹 C、拨款 D、贷款 E、发债 2.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ABCDE)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E、公开性 3.根据支出的对象的分,预算支出可划分为(AD)A、人员经费 B、基本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用经费 E、专项支出
4.我国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下列收入科目中属于“类”级的有(ABDE)
税收收入 B、非税收入 C、罚没收入
D、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E、债务收入 5.支出功能分类设(ABC)等级次。A、类 B、款 C、项 D、目 E、节
CDDAA CBBCA
1、CD
2、ABCDE
3、AD
4、ABDE
5、ABC 3.某基建项目为续建工程,上年该项目材料、设备825万元中,在计划可以动用的资源为565万元,上年结余为50万元,为下的储备材料等需要435万元,当年的计划投资额为8576万元。请计算计划基建支出额为多少万元?(要求写出计算公式)(8分)
解:计划基建支出额=当年基建投资额-上年结余-动员内部资源+为以后储备 =8576-50-565+435=8396(万元)
1.中国第一部国家预算为(C)年预算。A、1949 B、1950 C、1910 D、1901 2.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D)。A、政府 B、部门 C、财政 D、国家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于(D)正式实施。A、2005年1月1日 B、1999年1月1日 C、2006年1月1日 D、2007年1月1日
4.在政府预算收支的测算中,匡算的执行机构是(B)。A、政府 B、财政部门 C、部门和单位 D、人大
5.通过对预测期间影响收支变化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并根据基期的实际值来进行预测收支的方法,为(A)。
A、因素推演法 B、基数分析法 C、系数法 D、综合法 6.传统的功能预算由(B)编制而成。
A、政府部门 B、财政部门 C、各部门 D、各单位 7.省(直辖市、自治州)的预算草案由(C)审核批准。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D、省级人大常委会 8.预算收入缴库的唯一凭证是(B)
A、纳税凭证 B、缴款书 C、缴款计划 D、财务收支计划 9.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B)。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10.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D)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三、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1.国家预算的精髓是(AB)
A、科学 B、民主 C、合理 D、合法 E、合规 2.国家预算按政府级次划分,分为(AB)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政府预算 D、部门预算 E、单位预算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包括(ACD)
A、政府收入分类科目 B、政府支出分类科目 C、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D、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E、预算支出科目
4.定员定额制度中,按定额的范围可将定额划分为(ABC)A、单项定额 B、综合定额 C、扩大衡量定额 D、公用经费定额 E、双定额 5.事业单位的耗费支出包括(AC)A、事业支出 B、上缴上级支出 C、经营支出 D、一般预算支出 E、基金预算支出 6.政府预算的编制形式有(AB)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绩效预算 E、经常预算 7.我国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多轨式预算,其组成主要包括(BCDE)A、资本预算 B、债务预算 C、公共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E、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8.从世界范围内看国库体制的类型有(ABC)
A、独立国库制 B、委托国库制 C、银行制 D、代理制 E、专户制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有(DE)A、就地缴库 B、集中缴库 C、自收汇缴 D、直接缴库 E、集中汇缴 10.政府采购方式按招标范围分为(ABC)
A、公开招标采购 B、选择性招标采购 C、限制性招标采购 D、小额采购 E、批量采购
CDDBA BCBBD
1、AB;
2、AB;
3、ACD;
4、ABC;
5、AC;
6、AB;
7、BCDE;
8、ABC;
9、DE;
10、ABC
1、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使预算资金有序、高效运行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总和称为(C)
A、宏观管理 B、财政管理 C、预算管理 D、预算监督
2、财政预算政策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达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是指(B)
社会上所有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上所有的资金量在价值上相等。
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内可供购买的商品劳务价值总额与社会在同一时期内各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社会上所有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上所有的资金量在扣除重复后相等。社会上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与社会上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体平衡。体平衡。
3、在划分收入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对组织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其预算收入的调节方法有:(BC)A、补助金方法 B、按比例分成法 C、定额法 D、税收返还法
4、财政分配关系涉及到各个方面,但以法的形式来调整确认这些分配关系时,就形成(A)A、预算法规 B、经济法规 C、财政法规 D、税收法规
5、各级财政总决算报表的数字按内容分有:(BCD)A、预算执行数字 B、预算数字 C、基本数字 D、决算数字
6、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D)A、划分预算的级次 B、划分各级职权范围 C、预算调整的方法 D、划分各级的收支范围
7、预算执行中的预算调剂,其方法有(ACD)A、动用预备费 B、动用周转金 C、经费流用 D、预算的追加追减
8、预算管理体制中,确定预算的级次是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预算级次分为五级,是指(C)
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县级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中央各部门预算、地方各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市级预算、县级预算和乡(镇)级预算 中央各部门预算、省各部门预算、市各部门预算、区各部门预算和乡级各部门预算
9、各国预算都具有以下特征(ABC)A、时效性 B、性 C、法令性 D、民主性
10、规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是(C)A、财政制度 B、财政管理体制 C、预算管理体制 D、预算制度
1、C
2、B
3、BC
4、A
5、BCD
6、D
7、ACD
8、C
9、ABC
10、C
某基建项目为续建工程,上年该项目材料、设备825万元中,在计划可以动用的资源为565万元,为下的储备材料等需要435万元,当年的计划投资额为8576万元。请列出公式并计算计划基建支出额为多少万元?
解:计划基建支出额=当年基建投资额-上年结余-动员内部资源+为以后储备 =8576-565+435=8446(万元)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设置的账户体系包括(AB)。A.财政的零余额账户 B.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C.行政事业单位自开的银行账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2.国家预算具有(BC)等特征。A:分散性 B:公开性 C:法律性 D :保密性
3.现代国家预算制度最早产生于(A)A:英国 B:瑞典 C:美国 D:中国
4.国家预算按收支范围的大小分为(ABC)。A:政府总预算 B:部门预算 C:单位预算 D:企业预算
5.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如下(ABD)。
A:预算收、支两列 B: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三部分
C:经常性、建设性、资本性和社会保障四块分预算 D:类、款、项、目、节五级 6.国家预算管理遵循ABD()等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B.权责结合的原则 C.赤字的原则 D.收支平衡的原则
7.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按计算依据划分为(AB)。A:按计划缴库 B:按实际缴库 C:就地缴库 D:集中缴库
8.政府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ABC)。A:预算会计 B:国库工作 C:财政统计 D:部门预算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是通过财政为单位在商业银行所开立的(B)来支付资金的。
A:单位零余额账户 B:财政零余额账户
C: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10.财政预算支出的列支基础是(A)。A:财政拨款数 B:单位实际支出数 C:银行支出数 D:银行支取未报数
1、AB
2、BC
3、A
4、ABC
5、ABD
6、ABD
7、AB
8、ABC
9、B
10、A
1.在财政管理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是(A)。A:国家预算管理 B:税务管理
C:预算外资金管理 D:政府投资管理 2.国家预算具有(BCD)等特征。A:分散性 B:计划预测性 C:法律性 D:集中性
3.现代国家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的需要 C.财政分配的货币化 D.立法和行政权力中间的经济斗争 4.国家预算按政府级次分为(AB)。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省总预算 D:省本级预算
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设置的帐户体系包括(AB)。A.财政的零余额帐户 B.单位的零余额帐户
C.行政事业单位自开的银行帐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6.国家预算管理遵循(ABCD)等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B.权责结合的原则
C.收支平衡的原则 D.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7.我国借鉴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取向如下(ABC)。A:按部门划分 B:按性质划分
C:支出按职能划分 D:按所有制性质划分 8.(B)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预算管理办法。A:行政单位 B:事业单位 C:政府财政 D:企业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B)是通过财政为单位在商业银行所开立的单位零余额帐户来支付资金的。
A: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B: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C:划拨资金方式 D:限额拨款方式
10.国家预算调剂的基本方法包括(ABCD)。A:经费流用 B:预算追加、追减 C:动用预备费 D:预算划转
1、A
2、BCD
3、A
4、AB
5、AB
6、ABCD
7、ABC 8B9、B
10、ABCD
1.为了年终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不再办理预算的追加追减、上划下划手续的时间是(B)A.11月15日以后 B.12月份
C.12月15日以后D.12月25日以后 2.1980-—1984年期间,对广东省实行的预算管理形式是(A)A.“划分收支,定额补助”
B.“收支挂钩,总额分成” C.“划分收支,定额上缴”
D.“划分收支,补助递增包干” 3.各省总决算草案,报送财政部的时间是在终了后的(C)A.一个月内
B.两个月内
C.三个月内
D.四个月内 4.我国国家预算管理级次分为(D)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5.国家预算管理的核心问题是(A)
A.预算收支划分
B.收入稳定 C.保证中央宏观调控的需要
D.协调经济平衡发展 6.我国对于税收立法权的规定是(D)
A.中央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中央、地方共同所有 B.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 C.中央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 D.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 7.全面检验国家预算管理结果的程序是(C)
A.预算的编制
B.预算的执行
C.决算的编制
D.决算的审批 8.项目监督、检查,实行(C)考评制度。A.功绩 B.工作成果 C.绩效 D.支出金额
9.(C)是各级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映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A.财政统计 B.国库业务 C.预算会计 D.预算平衡 10.预算管理的主体是(A)
A.国家 B.银行
C.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现行各级财政决算表格,大体分为(BCDE)A.决算收支表和年终资金情况表
B.预算收支总表
C.预算支出明细表
D.基本数字表
E.其他附表 2.地方机动财力,主要采用过以下哪些形式(BCD)A.地方预算总预备费
B.总额分成C.分类分成 D.超收分成E.支出结余 3.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ABE)A.国家预算
B.预算外资金
C.企业财务 D.个人收支
E.银行信贷计划
4.地方预算中中央补助收入包括(ADE)
A.体制补助收入
B.结算补助收入
C.结余补助收入 D.税收返还收入
E.其他补助收人
5.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机关主要包括(ACD)
A.税务机关 B.建设银行
C.海关
D.财政机关
E.农业银行
1.B,2.A, 3.C, 4.D, 5.A 6.D, 7.C, 8.C, 9.C, 10.A
三、多项选择题
1.BCDE, 2.BCD, 3.ABE, 4.ADE, 5.ACD
1.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
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2.预算的宏观管理主要有()A.控制总量、理顺宏观、协调微观 B.宏观平衡、微观放开、结构协调 C.控制总量、理顺机制、公平分配 D.控制总量、调节结构、公平分配 3.我国预算支出的主要形式是()
A.有偿贷款 B.无偿拨款
C.转移支出 D.亏损补贴
4.从建国初期到1970年,我国预决算支出编制一直采用的分类方法是()A.支出用途分类法 B.支出性质分类法 C.支出形式分类法 D.预算级次分类法 5.我国预算采用()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 历年制 D.其他
6.财政部门对交通运输部门上缴预算收入一般采用的测算方法是()A.定额法 B.分析法
C.系数法 D.比例法 7.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8.代理国家金库的银行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银行 D.国家发展银行 9.各级总决算由同级()审查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A.财政部门 B.政府 C.主管部门 D.税务部门 10.国库办理收纳预算收入唯一合法的原始凭证是()A.发票 B.汇票
C.结算凭证 D.缴款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2、1998年预算收支科目修订后分为()三部分。A、一般预算收支科目 B、专用基金收支科目 C、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D、债务预算收支科目
3、机构预算支出按对象划分为()两类。A、人员经费 B、公务费 C、业务费 D、公用经费
4、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5、国家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包括()
A、组织领导机构 B、管理机构 C、纳税企业 D、执行机构
1.B, 2.D, 3.B, 4.A, 5.C, 6.A, 7.B, 8.A,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D, 4.BC, 5.ABD
1、国家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次要地位 C、从属地位 D、领导地位
2、()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3、行政单位所需的合理经费由()解决。
A、单位自筹 B、预算外资金 C、国家财政拨款 D、国债收入
4、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5、项目监督、检查,实行()考评制度。A、功绩 B、工作成果 C、绩效 D、支出金额
6、预算收入执行的统一负责部门是()A、政府 B、税务部门 C、海关 D、财政部门
7、各级财政决算收入以当年()12月()31日缴入基层国库的预算收入数列收。A、12月25日 B、12月31日 C、3月31日 D、1月1日
8、()经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部即代国务院批复各省(市、区)总决算。A、国家预算 B、各部门预算 C、各级政府决算 D、国家决算
9、能够使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开来的,是公债的()A.自愿性 B.有偿性 C.灵活性 D.直接返还性
10、国家出售公债可以_____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A.增加 B.减少 C.稳定 D.加速
11、总预算的列支基础是()
A、银行支出数 B、预算拨款数 C、实际支出数 D、结余数
12、基数加增长的方法以()的预决算数为基础来编制当年的预算,重视过去预算连续性的方法。A、本 B、以后 C、以前 D、上一
13、国家预算由()的预算组成。
A、各级财政部门 B、各级政府 C、各个单位 D、各级国库
14、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
A、执行预算 B、编制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15、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准预算周期将每一个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三个标准阶段,即()A、“预算编制阶段” B、“预算审批阶段”
C、“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 D、“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
2、国家预算的效率包括()两个层次。
A、X效率 B、执行效率 C、配置效率 D、管理效率
3、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4、收支两条线的实行方式有()
A、两个账户、收支分离 B、一个账户、收入直达 C、单位开票、银行收款 D、银行开票、银行收款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A、公平B、效率 C、均衡 D、受益
1.A, 2.C, 3.C, 4.B, 5.C, 6.D, 7.B, 8.D, 9.B, 10.A, 11.B, 12.C, 13.B, 14.A, 15.D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CD, 3.BC, 4.ABCD, 5.BC、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门 C、国家 D、税务部门
2、国家预算管理的中心是()。
A、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提高预算的效率 C、完成国家预算收支任务
D、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3、我国预算支出从1971年开始主要采取按()分类的方法。A、支出的性质
B、部门
C、经济职能
D、支出用途
4、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定额 B、定员 C、定额 D、事权范围
5、国家通过()筹集收入来满足经常性支出。
A、行政性收费
B、税收
C、国有资产收益
D、借债
6、复式预算的核心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预算。A、资本
B、经常性
C、支出
D、收入
7、()是各级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映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A、财政统计 B、国库业务 C、预算会计 D、预算平衡
8、我国预算采用()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历年制 D、其他
9、国家()公债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A、出售 B、买入 C、持有 D、以上A或C项
10、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2、1998年预算收支科目修订后分为()三部分。A、一般预算收支科目 B、专用基金收支科目 C、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D、债务预算收支科目
3、部门预算支出包括()所构成的部门预算需求。A、基本支出 B、人员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务费支出
4、国家预算基本建设支出是根据国家的基建计划投资额(预算内部分)确定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A、借款 B、自筹 C、拨款 D、贷款
5、我国预算法的基本内容包括()A、国家预算级次、组成和总原则 B、预算管理职权
C、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 D、监督与法律责任
1、C,2、B,3、D,4、A,5、B,6、A,7、C,8、C,9、B,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D,3、AC,4、CD,5、ABCD
1.预算收入执行的统一负责部门是()A.政府 B.税务部门 C.海关 D.财政部门
2.能够使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开来的,是公债的()A.自愿性 B.有偿性 C.灵活性 D.直接返还性 3.国家通过()筹集收入来满足经常性支出。
A.税收
B.行政性收费
C.国有资产收益
D.借债 4.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5.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我国政府支出并列采用()种分类方式。A.一 B.二 C.三 D.四
6.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7.现代国家预算最早产生于()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8.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基本建设支出”属于支出()分类的“类”级科目。A.经济 B.功能 C.性质 D.费用 9.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10.国库办理收纳预算收入唯一合法的原始凭证是()A.发票 B.汇票
C.结算凭证 D.缴款书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国家预算管理的环节包括()
A、预算编制 B、预算执行 C、决算编制 D、收支划分 E、前期准备 2.我国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包括()A、收入分类 B、支出经济分类 C、支出功能分类 D、收入性质分类 E、支出级别分类
3.根据支出的对象的分,预算支出可划分为()A、人员经费 B、基本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用经费 E、专项支出 4.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E、绩效预算 5.预算编制的方法有()
A、绩效预算 B、零基预算 C、计划设计预算 D、单式预算 E、复式预算
DBADB BCABD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E
2、ABC
3、AD
4、BC
5、ABC
1.我国《预算法》从____________年开始执行。()A.1991 B.1993 C.1994 D.1995 2.()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3.下列收入中不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是:()A.增值税 B.证券交易税 C.资源税 D.消费税
4.预算支出按________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A.支出用途 B.国家职能 C.支出使用部门
D.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5.决定本级预备费的动用是属于______________的管理职权。()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B.本级人民政府 C.本级财政部门
D.使用该项预备费的部门
6.不管是分税制,还是分税制以前的预算管理体制,________总是划作中央预算专项收入。()
A.营业税 B.关税
C.个人所得税 D.土地增值税
7.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____________征收。()A.国家税务局 B.地方税务局 C.财政局
D.以上三局均可
8.在我国经办国库业务的是()A.农业银行 B.工商银行 C.建设银行 D.人民银行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家预算收入既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又表现为一个经济过程 B.制约预算收入规模最主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 C.预算支出效益与企业利益的衡量不存在差别 D.预算管理体制中“分灶吃饭”从1985年开始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非正常收入是指预算内一次性的,在以后内不会有的收入 B.企业所得税是指内外资企业激纳的所得税
C.在预算草案批准以前可先按上同期预算支出数安排支出
D.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在体制有效期方面没作明确的规定
1、D
2、C
3、D
4、D
5、B
6、B
7、A
8、D
9、A
10、B .新中国第一部国家预算为()年预算。A、1949 B、1950 C、1956 D、1910 2.国家预算管理的依据是()。
A、政权 B、法 C、预算指标 D、政策目标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中设置 “基本建设支出”类级科目。A、一般预算支出科目 B、基金预算支出科目 C、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D、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4.在政府预算收支的测算中,具体测算的执行机构是()。A、政府 B、财政 C、部门和单位 D、人大
5.以上年收支数额为基础,考虑财经形势和政策变化对计划预算收支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计划预算收支数额的方法,为()。A、因素推演法 B、基数分析法 C、系数法 D、综合法 6.各部门预算由()汇编而成。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单位 D、财政部门
7.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自本级人代会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之日起()日内,批复本级各部门预算。A、10 B、15 C、30 D、60 8.我国国家预算资金的出纳机构为()A、财政 B、政府 C、国库 D、银行 9.现代国库预算最早产生于()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0.我国预算管理的第一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年审议通过。A、1948 B、1951 C、1994 D、1995
三、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1.预算的类型有()
A、多年制 B、跨年制 C、一年制 D、历年制 E、两年制 2.机构预算包括()
A、公共预算 B、部门预算 C、单位预算 D、政府预算 E、绩效预算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级次为()A、类 B、款 C、项 D、目 E、节
4.定员定额制度中,按定额的对象可将支出定额划分为()A、单项定额 B、综合定额 C、扩大衡量定额 D、公用经费定额 E、人员经费定额
5.按照是否属于财政性资金可将事业单位的收入划分为()A、财政补助收入 B、上级补助收入 C、非财政补助收入 D、事业收入 E、经营收入 6.预算编制方法有()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绩效预算 E、经常预算 7.我国传统的复式预算为双轨式预算,其组成包括()
A、经常预算 B、资本预算 C、经常性预算 D、公共预算 E、建设性预算 8.我国预算支出的拨款方式有()
A、划拨资金 B、直拨资金 C、限额拨款 D、转拨资金 E、间接拨款 9.我国传统的预算收入缴库方式有()
A、就地缴库 B、集中缴库 C、自收汇缴 D、直接缴库 E、集中汇缴 10.预算调剂的方法有()
A、动用预备费 B、预算追加追减 C、经费流用 D、预算划转 E、预算调整
1、BD;
2、BC;
3、ABC;
4、DE;
5、AC;
6、CD;
7、CE;
8、AC;
9、ABC;
10、ABCD
第五篇:国家预算复习思考题
《国家预算》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管理、预算、预算效率;
2、预算程序、标准预算周期制度;
3、基数法、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
4、预算收支分类;
5、定员定额;
6、部门预算;
7、部门的基本支出预算;
8、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
9、项目库;
10、复式预算;
11、公共预算;12国有资本预算;
13、国库单一账户;
14、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15、预算调整、预算调剂;
16、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17、分级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18、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9、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20、国家预算监督。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家预算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2、简述定员定额管理方法。
3、简述部门预算的含义与特点。
4、简述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5、简述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6、简述复式预算的理论基础及中国复式预算模式的选择。
7、简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8、简述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标准程序。
9、政府采购的特点、方式及程序。
10、简述预算绩效管理
11、简述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
12、简述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13、简述中国分税制的成效、问题及进一步完善思路。
14、简述转移支付的模式、方式。
15、简述年终结算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
16、简述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关系。
17、简述创新预算监督机制的基本路径。
三、选择题
1、国家预算收支科目按照范围大小分为以下几级:()
A.类;B.款、类; C.项; D.目;
E.节 2、2007年新的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反映的是:()
A.政府的经济职能;B.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C.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支出;D.政府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投资支出。3、2007年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中的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以及()
A.社会保险基金收入;B.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C.债务收入;D.转移性收入。
4、下列各项中属于2007年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中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范围的是:()A.人大、政协、政府办公厅事务;
B.财政、审计、海关、国土资源、事务; C.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事务 ;D.共产党事务。5、2007年新的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以下各项()A.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
B.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支出; C.基本建设支出、债务利息及还本支出
D.科教文卫支出
6、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可以概括为()A.收支统一管理;B.定额、定项拨款;C.超支不补;D.结余留用
7、行政单位的收入预算包括哪几项()
A.税收收入;B.财政预算拨款;C.预算外资金;D.其他收入。
8、财政部门对国有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可以概括为()A.核定收支;B.定额或定项补助(或上缴);C.超支不补;D.结余留用。
10、事业单位收入预算内容包括()
A.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B.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C.附属单位上缴收入;D.其他收入。
11、部门支出预算编制内容包括
A.基本支出;B.项目支出;C.购买性支出;D.转移性支出
12、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内容包括:()
A.人员经费;B.日常公用经费;C.基本建设经费;D.大型会议经费 13.按照国家预算编制形式分类,国家预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A.增量预算;B单式预算.;C.复式预算;D.零基预算 14.预算执行中的预算调剂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A.动用预备费;
B.预算追加追减; C.经费流用; D.预算划转
15、目前预算收入缴库方式包括()
A.直接缴库;B.集中汇缴;C.自收自支;D.收支两条线
1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A.财政直接支付;B.银行直接支付;C.坐支;D.财政授权支付
17、目前中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
A.国库单一账户B.零余额账户;C.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D.特设专户
18、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成因在于:()
A.调节财政纵向和横向平衡;B.消除公共产品的外溢性;C.实现上级政府的调控意图;D.想下级政府官员派发奖金。
19、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项目包括:()
A.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励;B.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奖励;C.对产粮大县的奖励;D.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做 的好的地区的补助
20、国家决算的审查层次包括:()
A.上级对下级决算的审查;B.财政部门对同级主管部门部门决算的审查C.立法机构对政府总预算的审查;D.政府审计机构对政府预算的审查
21.国家决算政策性审查的内容包括:()
A.收入审查;B.支出审查;C.结余审查;D.资产负债审查
四、案例题
1、某市2011预算执行情况反映出该市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1.8亿元,完成计划的110.8%,比2010年决算数增长18.7%。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78.5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13.3亿元,为预算89.3%,比2010年决算数增长14.4%。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84.3亿元,主要项目包括:教育支出23.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7.6亿元,文化体育传媒支出14.1亿元,农林水利支出 3.8亿元,公共安全支出26.9亿元,环境保护支出2.9亿元,道路、桥梁等市政交通支出28.6亿元。支持经济发展支出50.8亿元,保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5.4亿元。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2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286.8亿元,比上年增长7.7%。2012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29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2012年市政府对市本级预算支出编制要求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法定增支要求。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根据以上
材料,请你作为该市财政局长提出2012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农林水利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道路、桥梁等市政交通支出、支持经济发展支出、保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的预算建议数。
五、申论题
根据以下材料,阐述:
1、目前国家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国家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
3、进一步改进我国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基本思路
材料: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发现:
(一)中央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下列问题:
1、部分中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准确、执行率偏低,有些预算的级次和项目在执行中自行作了调整。
部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未落实到部门。在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16 049亿元中,有1485.75亿元是财政部代编的,需要在执行中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至年底,上述代编预算中有148.67亿元未执行,占10%。
中央部门归口管理的部分本级支出预算年初到位率低。2010年,发展改革委负责分配的中央本级基建支出和科技支出预算的年初到位率,按规定应达到75%和97%,实际仅为7.8%和47.5%。
中央转移支付预算未及时细化落实到省区市。在2010年转移支付预算25 606.64亿元中,扣除据实结算项目后,有6536.58亿元未按规定在全国人大批准后的90日内下达到地方,占25%。在执行中,财政部又将215.6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上划调整为中央本级支出;少数项目预算执行率较低,如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42.95亿元中,当年仅执行10.56亿元,占25%。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够完善。
2011年,部分中央部门管理的企业尚未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年初预算未细化,部分支出分配交叉重复。报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440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未落实到具体项目;其中120亿元是财政部在国资委等上报的预算建议草案之外直接代编和进行分配的,部分支出方向与另320亿元预算安排交叉重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拨付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其中140.57亿元是12月20日后才拨付的,占支出预算的32%。
3、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支出预算未落实到具体项目。由于基金项目的储备不足,财政部2010年下达到部门的基金预算有84.87亿元未落实到项目;部分支出指标至年底尚未下达,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支出指标仅分别下达51%、45%和44%。
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与基金预算内容相近的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的原则,但财政部在彩票公益金和旅游发展基金已安排体育总局、旅游局有关项目资金5092万元的情况下,又从公共财政预算中为其安排内容相近、用途相似的预算4.25亿元。
少数基金管理使用和设置不够规范。具体是:未及时将交通运输部、贸促会等部门的4.89亿元基金收入征缴入库;交通运输部收取的船舶港务费和贸促会收取的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认证费等,不符合基金特征或设立条件,未及时清理。
(二)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存在下列问题:
1、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具体,一些部门本级预算未完全执行到位。由于部门工作计划与预算安排不够衔接,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与预算编制要求不尽适应,54个部门2010年初编列项目支出预算2779.27亿元;中央财政在执行中追加995.55亿元,相当于年初预算的36%。在年初编制的项目支出预算中,11个部门本级的106.76亿元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一些部门本级预算执行也不够严格,其中:5个部门本级自行调整了项目预算安排;32个部门本级以拨作支、虚列支出、在项目或预算科目之间调剂使用资金。此外,20个部门本级还存在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资产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2、一些部门监管不严,加之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部分部门所属单位违反财经制度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和规范,主要表现为未经批准改变部分预算资金用途、虚列支出或以拨作支等。其中:210个所属单位未经批准扩大开支范围;33个所属单位采取虚列支出、以拨作支等方式,将预算资金列支后拨付给下级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13个所属单位采取重复申报项目、多报在编人数等方式,多申领财政资金。
二是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问题仍然存在。82个所属单位采取截留收入、虚列支出等方式,套取和私存私放资金4.14亿元,主要用于发放奖金、补贴等。
三是收入和资产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非税收入征缴、资产核算和出租出借等方面。其中:80个所属单位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3.09亿元,违规收费3.68亿元;52个所属单位违规出租出借资产、委托理财以及资产入账不及时等;39个所属单位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有的是为加快采购进度规避集中采购,有的是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和程序不规范。
3、部分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研究成果存在多头充抵问题。至2010年底,审计抽查的8个科技重大专项2246个课题中,有74.68亿元课题经费结存在承担单位,但这些资金已列入牵头部门决算支出,影响核算的真实性;抽查133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发现,由于科技成果审核把关不严、不同科技计划间信息缺乏共享,在这些项目取得的2775项专利、技术标准等成果中,有547项(占19%)申请或取得时间早于项目的立项时间,或是发明人与课题组成员不一致。
4、一些部门决算草案编报不够准确。对部门决算草案的审计发现,40个部门账务处理不规范,部分收入、支出、结余和资产反映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