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

第一篇:《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

《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

顾娅婷

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15级本科生“外国法制史”课程精选论文,感谢同学们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书籍版本信息:《欧陆法律发达史》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收在何勤华主编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中。

【书好不好读,翻译占八成】

先说一下对姚梅镇前辈的翻译的总体感受:半文半白的风格,有些文言中特有的词语,比如“不宁唯是”,这个词出现了许多遍,看得人云里雾里,一查原来是“除此之外”、“不仅如此”的意思。初读有些不顺畅,读下去其实还好。虽然有人批评翻译晦涩,但我个人认为里面掺杂的文言内容基本不至于影响阅读,现代白话文难以做到文言的简洁。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是不会变的,如果全按如今的白话文来,也许因为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阅读速度变快了,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字数恐怕也会变多,做一下除法,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

【每次阅读都努力在自己的体系里加一把沙?】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读史记(只读了十四卷,作为中法史的作业)和卡尔维诺写的文论小册子《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虽然有点离题,但我还是想提一下。上世纪的作者们就开始担心文学在21世纪的未来,因为它显得太没有用了。卡尔维诺在《备忘录》中给出了回答,文学不会死,但他认为文学在两组价值“轻与重”、“简洁与繁复”(四者固然都重要),每一组概念中的前一个是更加重要的,在下个世纪会得到验证。另外他极为称道意大利语的简洁,我想那是因为他不了解中文。读《史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史记的风貌,《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史记的风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洁。古人说务去陈言,今人往往曲解为要说不一样的话,例如一人说“吃饭去”,另一人必要说“去用饭”;甲说“北京”,乙必要说“北平”,也许乙不是想唱反调只是表达对某个时代的怀缅,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的,乙以为给一个概念换一个名字就能创造新的概念。我以为务去陈言是指在内容上进行的拓展。如司马迁写“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贾谊也可以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如果一种表达方式足够简洁明了了,没有必要换成更差的,这不是八股,而是选择。简洁的标准一直存在,只是人们多不相信。卡尔维诺在“快”中举了一个例子:“查理曼大帝晚年爱上一个德国姑娘。看到主上如此沉溺于欢情,不顾君王威仪,且不问国事,侍臣们忧心如焚。姑娘突然死去,侍臣们松了一口气。然而时日不长——查理曼的爱情没有因姑娘之死而消退,他下令把涂了香膏的姑娘遗体搬进他的寝室,并拒绝离开她。图尔平大主教对这种骇人的激情感到不安,怀疑皇帝着魔,坚持要检查尸体。他从遗体舌头下找到了一个镶着宝石的戒指。戒指一到图尔平手中,查理曼立即痴恋大主教,将姑娘草草埋葬。为了避免令人难堪的处境,图尔平把戒指扔进了康斯坦丁湖。查理曼从此爱上那片湖,不离开湖畔一步。”这个故事很简单,但细读下来,涉及的元素其实很多。我曾经向两次向同学口述,一次用自己的语言做笔录,基本找不出更加简洁的说法。在口述时更加难堪,因为不是背诵而是复述,回忆情节时“然后”这个词语不免一次次来到嘴边,使故事变得拖沓。

【终于要评价本书了】

读完全书,孟罗先生的客观与博学令人钦佩。他在当中做出的一些推断,往往大胆而无不有理有据。如对塔西佗氏之称道日耳曼蛮族而轻视罗马人,他指出,这正如“近代文明国家中讽刺家常用高尚二字以称红种人者然”;如对古日耳曼法在日耳曼各支中之遗留,“虽然此各支日耳曼民族彼此长期分立,唯吾人于其中发现有相似之制度时,则可推定此类制度大概皆为古代之制度。”、“凡一种制度之名称,即可谓该制度产生之明证”;他也指出一点唯物史观的谬误之处,古代社会中之奴隶之所以依赖前主,并非只因唯物史观所谓经济之理由,更为依赖前主之类血亲之保护。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人之实体存在必依赖于时间地点及其衍生之种种,而必受其限制,此鲜有能破其局者,而孟罗先生破之,正是这种客观的、求真的特质保证了他选用材料方面的简洁精准。虽然我并没有实际做过研究工作,但是根据平时写论文积累起来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经验,书写论文——或者可以断言,许多事情——都需要这样去解决了:收集海量的资料,然后选择资料,再是将材料整合为己用。不放弃海量的资料也许是更重要的,但在不同的材料之中去伪存真也很重要,与之并列的是发现看似毫无关系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是在不同材料之间创造关联。我自己的失败经验是,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常常因为选择资料的困难、阅读任务的繁重而直接不去找太多资料;而在有限的资料内,又不能理清主次,往往是应当舍去的材料不舍得舍去,应当留下的也未必全留下,最终只是赘余。另一种层面上,这也可以说是抱怨之语,因为许多课本、许多书籍里的东西除了堆砌信息外,逻辑与条理并不高明,有一些“然后”也改头换面,坦然的坐落其中。也或者我不能领会其中深意——考虑到课本如果编得太清楚明白,学生就不需要上课了。

【来讲讲本书的具体结构】

《欧陆法律发达史》分了三部分:第一是古日耳曼法,第二是日耳曼法与罗马法的融合,第三是叙说融合后欧陆法律分合之情形。我无法做出什么总结来,下述自己的一些感想,基本按照在书中读到的顺序。

第一卷中提到日耳曼诸部族中有一种观念:“以为一要约者虽不以身为担保而以名誉为担保时,则其要约对要约者亦发生约束力。”方法就是,如果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可公开宣示其债务人已丧失名誉信用。我以为银行的信用体系是很新的东西,看现在的“法院失信被执行名单”,不过是古日耳曼人这种办法的变体而已。

第二卷叙说日耳曼法与罗马法之融合,使我受教最多。我不确定我是否记错,高中历史书上似乎是这样写的“八世纪时,日耳曼人在罗马人留下的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城市”(希望是我记错),所以,不算东罗马帝国,我一直认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段是间隔开的,文艺复兴简直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而事实是:日耳曼人与罗马人曾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并且日耳曼的君主认为自己并没有背弃罗马的传统,“所有之日尔曼国王,均挂有罗马军长之徽号”.日耳曼人之受罗马人影响,并不如想象的那般激烈,其实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在生活、法律、艺术方面皆如是,到文艺复兴时期,也许可以说是量变的积累引起了质变,终使得西欧各国的科学艺术等等都光耀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同时学中法史和外法史——当然更多是由于我太想总结出一点什么,又很粗枝大叶,我总发现西欧的历史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相似之处,在作者简述史实的时候,读到法兰西、德意志与意大利三分法兰克,实在太像三家分晋。而英国距英吉利海峡与欧陆各国对抗,又与秦距关隘之利对抗中原各国别无二致。而建于罗马领域上之西欧各国莫不奉罗马为正统,且欲使自身与罗马帝国发生某种关系,恰如齐桓公葵丘会盟也缺不了周王室的出席作为妆点。

第三卷既分述欧陆法律分合之情形,亦谈及各国法律与国运之兴衰。民法课老师曾留学德国,对罗马法与德国法特为推崇,同时指出德国人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罗马法的正宗。其时颇觉德国佬一厢情愿,同是继承罗马法,德国凭什么说自己更正宗?读本书才知,原来罗马法之继承基于一种永续帝国立论,即中世纪各国君主都是古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因此罗马法是欧陆通行法。十二世纪时,法兰西等国已成为世袭之制,为后来政治及法律奠定基础,罗马法在这些地方更多作为一种补充法来使用;而德国却因为藩镇权力坐大,王室无力控制,正值分崩离析之际,国王无意建立统一之局面,也无恢复帝国元气之企图,当然也不采取有效的改革法律的手段,德意志便只得全盘继受罗马法了。

【外一种观点】

另外,书中谈到的寺院法对于婚姻法的影响着实令我吃惊,因为在中国关于婚姻的一些内容大体是通过伦理学来完成的。现在举国崇尚科学,如认为儿童过早结婚对其身心发展尤为不利,因此中国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男不低于22岁、女不低于20岁,在农村里,因为一些痼习,十六七岁就结婚,在我看来已经太早了。而曾看美国新闻,一些州因宗教之故,允许幼女结婚,简直不可理喻。现在,看来,也很可以理解了。当时寺院法是先进的,但到今天,一些宗教却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了。说到宗教,美国一些州因为宗教原因,不使同性恋合法化。而我的感觉是,中国的伦理学再难以对法律产生影响,没有出口了,可能某天所有的妈妈都接受了孩子的性向,同性恋还是不会合法化,遑论其他更复杂的性向了。

第二篇:围城读后感及随想

围城读后感及随想

总算零零碎碎地看完了围城,好比零碎的往事记忆也编织起几寸失去的光阴。围城好比是一本武功秘籍,看多了钱钟书出乎意料的比喻和讽刺,免不了走火入魔,我的语言风格也像过山车急转弯似的改变。读钱钟书的书好比和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牌客打了一夜的牌,满盘皆输,最后彻底被钱钟书征服。

本书以留学回国的学生方鸿渐为核心,他拿着假的博士文凭,可还是没有拿到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工作爱情上的成就还不足以向邻家小孩炫耀。工作上赵辛楣把他介绍到三闾大学当了个副教授地位不高却难逃被辞退的命运。又像一条流浪狗被一家报馆收留,连他妻子孙柔嘉的工资都比他高好几倍。爱情上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孙柔嘉与方鸿渐不是夫妻关系时,彼此间淡淡的暧昧,就像招待亲戚唯恐招待不周。但当他们进入了爱情的围城,鸿渐成了很久没有吃肉的狗,孙柔嘉成了刺猬。他们的关系就像一盘红烧肉演绎为蛭,在夏日的烘托下,难闻的味道肆虐。

爱情围城像是一座庞大的机器,一经它的手,宛如给戏班子破了一盆水,面目全非,你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那个,换成另外一个。忽然想到我姐,她,25岁,尚未婚配。记起前不久到她那里住了一阵,她会跟着一起哼歌,哼那首黄小琥的红酒一般的(没那么简单):“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电脑显示屏发出光,打在她脸上,显得格外忧伤。正因为围城的改造功能,让很多人在爱情上飘乎不定,都是落不尽的尘埃。当然,钱钟书的文章不乏幽默。以下几段与大家共赏。“茶叶初到外国,那些外国人常把整磅的茶叶放在一锅子水里,到水开了,泼了水,加上胡椒和盐,专吃那叶子。有位世伯收到一罐咖啡,他以为是鼻烟,把鼻子里的皮都擦破了。”“旁边一碟馒头,远看也像玷污了清白的大闺女,全是黑斑点,走近了,这些黑点飞升于周遭的阴暗当中,原来是苍蝇,这东西与蚊子臭虫算得上是小旅馆的岁寒三友。”“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的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看围城时最好配些音乐,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好像新昌人吃早饭时要喝豆浆。音乐就好比是化学中的催化剂,能催生很多内心的情感。正是这个原因,韩剧赚足了人的眼泪,也像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似的,占领了娱乐市场。本人强烈推荐看围城时听许嵩的歌,音量不易过大。

建议每天20页,严格按照使用抗生素时的三不原则,若违背我的建议而导致的失眠磨牙说梦话,甚至梦游干出什么事,本人概不负责。

第三篇:《驾车随想》初中生读后感

最近又一次读到了龚海鸿的文章,题目叫《驾车随想》,又题《女人爱上驾驶》。与以往一样,她的文章充满灵气和大气,却绝少脂粉气。不同的是,这次的文章除了才气而外,还充满哲理。

先看文章的几个标题:“买自己的车让别人说去吧”,“城市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大”,“走错了的也是路”,“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不是很有哲学意味?

哲学意味更浓的,是这样一节:“我被锁在外面了”。她写道:“上周末我犯了个低级错误:把车钥匙落在后备厢里,再也开不了车门了!手机、钱包都在车内拿不出来,而服务区内竟然没有公用电话,好言协商借人家手机,很快又没电了,平时都是集团短号,偏偏这一段在省外,短号不能用。没有钱,没有手机,记不清长号码,真是苦不堪言。”读到这里,我们也会为她着起急来。然而,话锋一转,她却写了这样一段话:终于联系上了4S店,“于是安心等候。这时才发现,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事干,是多么妙不可言。辽阔的夜空那么大、那么美!摇曳的夏草,那么深、那么密!虫鸣叽啾,空气清新。只有不远处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那明明灭灭的灯光,如流萤般地倏忽闪过。我有点儿恍惚,不知道自己是被锁在外面,还是平时一直被锁在里面?……手机和汽车是供人驱使的工具,还是牵制着人的枷锁?”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这样一个命题,想一想人怎样才能活出真趣,活得真好!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究竟是不是我们人类真正的乐园?

“城市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大”一节,写得非常有趣。她说:“有车之后,距离感与方向感有点儿紊乱。”笔者无车,但能想象:“有车之后,日常活动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去的地方增加了加油站、车管所、修理厂、检测站、保险公司、洗车店,还有高速公路、隧道、立交桥……。偶尔骑自行车上街,不知不觉中会骑到机动车道上。”是不是很好玩?且慢,还有更精彩的:“难得乘了一次无人售票公交车,还闹出不少笑话:一是没准备好硬币,只得花十元大钞投币;二是在钱箱的前后左右摸索半天没找到投币口,乘客们的眼光就像看着一个乡巴佬;三是以为目的地就是站名,一直等着报站名坐过了头,到了终点站一问傻了眼,又花几十元打出租车回头。”由有车而派生出来的趣事,原来很具喜剧效果。再出发

当然,笑过之后,我们似乎也能受到一些启示,世事原来如此,得失之间,相依相傍,谁都不能逃离!这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何其相似乃尔。

在“走错了的也是路”一段,作者由车而想到路,由路而说到人,由人而喻其理,也很发人深省。作者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走错了的也是路,只要无悔地往前走,总能走得通。”但是,作者接着写道:“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叉道口时,特别能够体现这一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紧紧相邻的两条道路,向左或是向右,一步之差的抉择,将决定着未来漫漫长途截然不同的目的地。”明说的是车和路,暗喻的是人生道理。在这个充满诱惑、道德失范、价值多元的社会,在人生的紧要处,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不是能够选对了路,真的不敢打包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等等古训,绝对不是故弄玄虚的。

当然,车辆给作者带来的除了哲学思考,更多的还是方便和快乐:“有时一家人都在车上,讲笑话、猜谜语、玩成语接龙或脑筋急转弯,谈笑风生,轻松愉快,感觉汽车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车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并没有什么需要急急赶去的地方。”其实,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家更多时候不是房子,而是人;当然,光有人在也不行,还要心在,正如诗人所说:“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作者在结束处写道:“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好看符号

真的很有道理,试想如果少了人,哪里还有什么家?一家人平安快乐地生活,活得心安理得,那才是一个家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少了快乐,什么样的家也不能够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温馨,少了心安,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也不会有家的感觉。这没有什么艰深的道理,但却具有很深的哲理!明乎此,才能超物累,乐天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家的温馨,安妥自己的灵魂,度过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香港史》读后感

《香港史》读后感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大量白银被掠夺,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使清朝政府的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香港逐渐成为英国向中国大陆走私鸦片的转运地,也揭开了英国侵占香港的序幕。通过了两次的鸦片战争,逼迫中国割让香港,香港从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在英人的统治下,香港经过百年相对稳定的发展,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这要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无疑已成为东南亚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在港人眼里,大陆不过是一块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卫生状况极差的古老蛮荒的大地。经过百年潜移默化的资本主义的熏养,港人对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有一定的排斥性和否定性的,更甚者可以说是鄙视。因为这时的香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相当其他地域已是极大丰富。这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在和相对贫穷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本土的比较下,这种优越感往往会附加到资本主义头上。

这样,当香港将要回归时,无数香港人在质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过,事实证明了这一切的疑虑都是多余的,大陆如良师益友般的给予了香港许许多多的帮助,在其渡过难关的同时带动了它经济的稳步前进。经济上,香港无疑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介,冥冥之中助壮了香港的贸易,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益。尚且不说中国如何为它带来的商利,单单就97年的金融风暴而言,中国功不可没,给它的资助不言而喻。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是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当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时,其中香港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来自大陆的援助。毫无疑问中国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很明显,中国是香港的靠山,在最危急的时刻,向香港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其幸免于难。

文化上,在世界越来越同一化的年代,文化交融与磨合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在这期间,我们也许会失去某些令我们怀念留恋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期间产生的新思维、新价值观。尘世间本没有永恒的东西。事实是,在回归十二年里,香港的国际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自豪地享有她曾拥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地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香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此外,港地各高校每年来内地招生也无疑给两地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并且许多内地作家的书被介绍到香港,香港的导演也谋求两地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求同而不怎么存异的时代。若将香港比作一口泉水,那么在三十年前是它在向处于干枯期的大湖一般的中国大陆输送着它的涓涓细流;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反了过来。苍天的变化往往藏于一瞬。

政治上···

显然,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无可非厚的,让香港人们生活地更美好。近十多年来香港的发展,没有中国大陆亦步亦趋的帮助,很难判断香港的发展如何。一句话,香港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脱离不了香港。

第五篇:《道教史》读后感

《道教史》读后感

09文秘一班李志力学号:0920502103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智,强之曰:道。”

“道”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文化,其历史上可追朔到黄帝时期。但普遍公认的 “道”文化的开创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小的时候,遥想星斗,是否真的有仙。上溯历史,史上的得道成仙都是真实的?道,玄之又玄,神秘而不可测。

近代著名学者许地山先生为我国这一悠久的宗教文化引用历代道教典籍、文献进行了解说,揭开道文化的神秘面纱。

许地山先生是现代作家、学者,在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许地山先生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在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一书中,开篇就让我耳目一新。在许地山先生的书中,借用《大正藏》五十二卷一四一页所谓“三品说”:“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象禁厌。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厌人杀鬼;精者练尸延寿。更有青菜,受须金帛,王侯受之,则延年益柞;庶人受之,则轻健少疾。”解释道文化其实可分为道家和道教。其中上品之老庄思想,即所谓道家,甚至可以与佛教思想底一部分互相融洽。中品底神仙与下品张陵即所谓道教,在崇拜和信仰方面,与佛教发生不断的冲突。而在时间上道家的起源是先秦时期,道教的起源教于东汉顺帝时期将先秦时期的“神仙饵服” “符象禁厌”糅合一道成立了“天师教”,实际创立者,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道陵张天师。在这,道文化分成了两部分。:以老庄为主的思想流派和以张道陵开创的宗教

同样的还列举了梁朝学者阮孝绪分的方内道与方外道;宋马瑞临五品分类为清静、炼养、服食、符家、经典科教五说;以及道士内部的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分法。但是都不如开头的道家、道教区分那般精彩。在许地山先生书中可以看出,许先生也是比较赞同“三品说”的。

在道教前史中许先生先是首先介绍先秦时道家学说,老子是第一个被提到的道家先贤。在这里很有意思的是对老子生平的考究,有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著作考究上考究。也有以《史记》上记载的老子后世子孙假、解逆向推算老子生活的年代。怀疑的对象有老莱子和太史儋,但都证明不是。在这里,许地山先生考究出千百年来流传的孔子见老子一事为虚构。而且,很有可能“道家”的出现是比儒家要晚,道家思想是后起的,所以“道家”这名辞比起“墨者”、“儒家’等也可以说时代稍后。在先秦底文籍里有以孔对墨称‘巩墨”,或称‘瑞墨”,但没有称‘儒道”。

同时还以《道德经》一书分析其内容以及老子的思想。得出从现存《老子》看来,多以说明治天下与处世底法术。其中所谓“道”、“德”、“虚静”、“得一”、“无为”、“无欲”、“不争”、“自然”、“柔”、“损”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术,成功和保全身命底道理。它含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也可能不是老子所写。恐怕是法家底学者将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订底。

从老子以后以其思想派生出以绝虑弃知,等观万物,无是非,无进退只要有了固定的法则,天下便治近似于法家的静虚派;倡齐物底论调,进而主张绝圣弃知,专任名法假托管子所立的法治派;以及可以说战国最显赫的鬼谷子一脉假托太公的阴谋派。从这可看出道家与法家的关系千丝万缕。

提了道家的思想不得不说一下道家的神仙信仰与道教。

道家的神仙信仰源于道家的养生思想根源当起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最出名的莫过于《山海经》等先秦文学对神仙超脱于世的描写。道家采取这些民间传说或先秦文学中的超人或神仙生活来做本派理论的例证引起当时人们对求不死药、求神仙的兴趣。最出名的有秦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的·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等人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底寻求乃成为道土所专底事业。

于是道教开始出现。道教的思想一般都是源于道家的思想内容。但是,道教的仪式、行为上则继承了原始的巫术“中国古代神道也是后来道教底重要源头。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够给人祸福。”“从代表祖先底尸,渐次演进为专门事神及传达神意底巫。”“巫底职能很多,都依祈攘禁咒方药来行事,大体说来,约有六件。”

一、降神;

二、解梦;

三、预言;

四、祈雨;

五、医病;

六、星占。从许地山先生的描述来看,道教道士的职能与古时候的巫的职能差不多。由此可见巫道一脉相承。同时道教还以修炼成仙为最终的目的,并且据许地山先生说划分了有五等,“所谓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修到鬼仙还不为功,到人仙乃为小成,地仙为中成,神仙为大成。鬼仙不免轮回,人仙与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脱质超凡。天仙是得“道”后,传道人间,仙行圆满返到洞天底神仙。”在这里对神仙的划分也采取佛教对于菩萨的见解。

而道教的修炼分为外丹和内丹两种。许先生认为“外丹所以炼形。照道士们底讲究,采药后,精选入炉,用八日取得底真火,从月取得底真水锻炼。丹炉三层,外方内圆,一切都依卦气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药放在炉里炼过三年为小成,服之可绝百病;六年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为大成,服之可升举。炼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为“神将”。(铜符铁券快》:“一粒一眼三期后,周身九窍目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驾起云头上九天底本领。”

而内丹以人身为小天地,万物皆备于其中,无需再向外求。身体里有三个区域,所谓三丹田,是神、气、精寄寓底地方。上丹田为神舍,中丹田为气府,下丹田为精区。三丹田中自有妙药,能够自炼自还。所以内丹底讲究在“还丹”,即“将丹田炼成底药(龙虎)还到丹田。这丹药是要降伏心肾底龙虎,即制色欲忿怒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润。制色止怒即是降伏龙虎。身中底水火,乃从肾生真水,心生真火。水为乾父,生姹女;火为坤母,生婴儿;二者交情而生黄芽,即具龙真虎是。由此存想内观,以应阳升阴降之象,乃至绝念无想。目凝神息虑,历过小还丹、大还丹、七返、九转、金液、玉液,清还丹后乃得真念与真空,然后可以入到超脱底境界。”由此内外皆修可成就道教人士的最终的目的“得道飞身”

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一书有道家的思想描述,也有神仙信仰与道教的思想形成和主要活动的记叙,全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道文化进行考究,可谓道教史上的一座丰碑,我只匆匆一读,实在难以了解其中的奥秘。

下载《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陆法律发达史》随想及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史》读后感

    《自然史》读后感1 这个星期,我开始看布封写的《自然史》,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道德伦理的著作,共有36卷。布封,法国人,一个博物学家、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坚持以唯物主......

    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 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

    新疆史读后感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读书心得读书心得题目: 读《“东突厥斯坦”分裂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有感小组 代 表人:院系专业班级:联 系电 话:指 导教 师:填 表日......

    《化学史》读后感

    读《化学史传》有感 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原来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

    建筑史读后感

    读《地球的胸花》有感 ——108处奇景聚集北纬30度 这学期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看书,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我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的浏览了一遍这本《地球的胸花》,让我对人类文明以......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读《北洋军阀史》有感因为对北洋时期的兴趣,曾经读过一次来新夏老师的《北洋军阀史》,但只是粗略的略读,但在本学期因为开设了两门与北洋时代有关的课,以及讲课的需要,而且了解到......

    《史通》读后感

    《史通》中历史学理论的几个问题 ———史书体例与史官建置和正史发展源流08级研究生姓名 王海辰学号10832004【内容摘要】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