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3.1国外经验借鉴
3.1.1德国鲁尔区经验借鉴
鲁尔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并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这一点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吉林省产业结构非常相似。
二战后,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1960年开始,鲁尔区开展区域全面整治和更新,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和办法。着重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收缩、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如收缩钢铁、煤炭行业,重点发展壮大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和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组成了世界最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吸引外商投资,凡是在鲁尔工业区新成立的公司都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无偿援助,中小企业条件更为优惠;通过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不排斥外国企业参与区域内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的优化组合;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设立了多家“技术转化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注重环境保护,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这些办法的实施,使矿区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鲁尔区已形成新老工业并举、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布局相对合理的区域工业综合体,鲁尔区的成功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3.2.2战后法国经验借鉴
二战后,法国经济迅速崛起,这与法国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战前,法国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和第三产业比例相对较低,与美国、德国和英国相比,其产业结构的明显落后。这一点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吉林省产业结构非常相似。法国意识到,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必须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尊重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此法国政府集中力量采取了一系列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
第一,战后至今,法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经济发展计划,通过明确经济计划来调整产业结构,并强调经济计划的导向型,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计划的基本内容。第二,政府强调对工业企业进行改组,加速淘汰亏损企业,健全工业机构,增强企业的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政府部门还运用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中小私营企业合并,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以此提升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第三,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度的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业人口,为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量的劳动力。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部门相同的地位;第四,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计算机、原子能、微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大对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的支持力度。第五,法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对重点行业采取重点的财政支持,及时制定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援助。第六,向国外转移成本高、技术低、利润低、消耗大、污染高的传统工业,注重提升国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3.3日本经验借鉴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导致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为此日本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期间的主导产业是汽车、电器和机械制造业,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索尼电器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就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其在业内的领军地位。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重点也逐渐由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重点发展以服务
业为侧重的第三产业,并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指导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日本又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使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正是凭借在其发达制造业的带动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使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直至今日。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中期的日本,主要是实行了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来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其经济转型。今天,日本的产业竞争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在支撑着日本外汇收入和外贸出口的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2国内地区经验借鉴
3.2.1台湾地区经验借鉴
50多年来,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一路循序渐进、逐步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 “亚洲四小龙”就是最好的证明。2006年,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5:27.7:70.8。
台湾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采取了诸多措施:第一,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当局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重化工业、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第二,实施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强化高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三,适时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投资,不断向岛外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注重教育,大力吸引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岛创业,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第五,注重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扶持,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六,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
3.2.2沈阳铁西区经验借鉴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辽宁、沈阳、铁西”亲历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兴衰发展与演变。老“铁西区”曾经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工业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但在20世纪末期,曾经的辉煌已不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凸显,3000余户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大量工人下岗,“铁西”现象几乎是中国东北等地区发展的代名词。
“鲁尔”与“铁西”颇有几分相似,德国“鲁尔”区转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铁西”不是“鲁尔”,中德两国的国情及工业发展阶段都存在巨大差异,铁西的振兴不可能照搬鲁尔的道路。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号角的吹响,为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并对老铁西工业区进行搬迁,将原有工业企业从铁西区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西新区),凭借土地级差获取资金,并以此为契机对企业体制、机制进行质的改革,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近年来,沈阳市以《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为纲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主导产业聚集展和基础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铁西区将重点发展9大产业,做强做大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重矿机械、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六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农业机械、新兴专用设备三大潜力产业。2009年,占地70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园区达8个,占地30万平方米左右的企业园区达15个。基础产业集群取得较大突破,企业数量已达到450户,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沈阳市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2.3天津经验借鉴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60年来,天津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成长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2008年,天津工业总产值达12506.83亿元,早已完成了从“老纺织”到“大火箭”的完美蜕变。
上世纪80年代,天津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关停了一批技术水平低、耗能高、效益差的企业,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梯度转移,竭力抢占科技制制高点。同时,天津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式,着力提升工业整体素质,鼓励企业参与与国际竞争。上世纪90年代,天津逐步确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这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了70%。2000年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天津滨海新区异军突起。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大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相继推出五批共100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5000多亿元,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天津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天津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服务业迅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文化及创意等八大产业已经为天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对象。产业布局较为合理,国际竞争力较强,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第二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本地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崛起于杭宁之间,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转型升级经验材料
快速转型升级 打造集群产业发展新气象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战略要求,围绕超硬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率先发展为主题,从粗放型、传统型向高端、精密、新兴、尖端、集约型转变,由小而散向大而强发展,推动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品牌升级,实现了企业快速膨胀和集群产业健康发展的双跨越。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国家鼓励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抓住当前产业战略转移机遇,立足产业基础,积极申报国家财政补贴,研发创新技术和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黄河旋风紧紧围绕超硬材料与制品做文章,两年来,累计投资30亿元,实施了高端金刚石制品扩建改造等五大类产业升级项目。目前,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同行业首位,单晶合成工艺及制品生产技术的研发能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黄河西厂区形成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超硬材料产业园区;森源电气抓住国家强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遇,与上海交大联合开发出了APF有源滤波装置,有效消除电力供应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谐波污染,节约电能10-20%,被列为国家节能减排重点推广产品、国家重大电力装备专项;与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出了微风启动、低风速发电离网型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获3项国家专利;2013年,抓住国家加速建设智能变电站这个历史性机遇,先后争取国家发改委关于智能型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专用快速调压无功补偿滤波装置、智能化开关产业化、柔性智能化生产车间等多个项目补贴近一亿元,开发出应用于电网、市政工程的智能型交流铠装移开式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当前已替代进口,并在同类产品市场中保持着8%左右的较好市场份额。目前,已形成年产1万套12kV、40.5kV高压开关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双柱水平旋转户外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主战场转移到了发展前景巨大的轨道交通和智能电网领域,成功由一家传统的输、配电设备生产商转型为具有垄断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隔离开关产销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综合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十强,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创新型示范企业等称号。
二是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转型。从原有的大中型企业入手,出台优惠政策,创新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产品,对原有产品换代提升,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升级,顺应市场需求,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奔马车辆原来是生产三轮车的企业,为中国“三农”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后来由于市场萎缩,停产歇业,面临崩溃。公司从老城区搬迁入园区后,强化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研发出旅游观光、消防巡逻、高压清洗、环卫清洁、城乡支线公交、移动警务室6大系列30多个电动汽车品种和混凝土高压泵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汽车起重机、多功能水车、沼气工程专用车、重型自卸车等10大系列特种车辆,“会说话”的智能电动巡逻车2012年被公安部列入警用装备采购目录,先后装备了深圳大运会、西安花博会、首都奥林匹克公园和天安门广场。多功能水车和沼气工程专用车均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双双超过70%,采用意大利技术生产的混凝土高压泵车臂架高度已达50米。奔马公司已从低速汽车生产企业成功转型为专用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和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河南省十佳科技创新企业”、“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五十强”。
三是推动两化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按照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求,强化设施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引导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当前发展情况,实施流程再造工程,提升管理效率,推进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促进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化运作,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众品集团立足于“肉类产业链整合商”和“冷链食品集成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建成投用10万吨肉制品加工生产基地和15个冷链物流基地,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以制造业促进冷链物流业发展,以冷链物流服务业拉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投资7300万元,建设标准化机房、数据处理中心,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目前,众品成为中国领先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被列入“全国农产品物流振兴规划”,热加工猪肉制品已被新加坡批准对其出口,同时也被AVA批准可为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热加工肉制品的9家企业供应原料肉,先后获得“全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典型示范企业”、“第一批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河南省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级企业”、“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四是实施人才工程,助推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招才引智”,把人才建设作为强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以人才智力助推转型,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在活力。奔马车辆尹腾飞是武汉理工大学工学硕士,2010年在世界混凝土高压泵车制造业巨头——德国大象公司工作,任三一国际研究院液压所所长。2012年到奔马车辆工作,组建了混凝土高压泵车研发团队,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4种型号的混凝土高压泵车产品,并成功获得工信部公告,填补河南省空白,抢占了高端装备制高点。在2012森源电气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尹腾飞与公司解决关键技术的引领者赵中亭、发明专利申报最多的人李帅谋、开发单项产品效益第一的引领者马鸿军、管理创新的践行者韩永亮、直销商业模式创新团队的引领者王志安共同获得了科技创新奖,每人分别获得了10万元奖金。奔马公司、森源电气等25家企业总经理均来自于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森源电气总经理曹宏与20多位在长葛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被授予长葛市“荣誉市民”称号。目前,区内企业与国内外400多所知名科研院校、技术中心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引进国外专家72名,国内外博士168名(常年驻厂的91名),硕士426名,行业内顶尖技术权威人才16名,专业人才10000多人,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2个。科技人才研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500多项,申请专利3800余件。
黄河旋风、众品食业、森源电气等行业龙头全部完成转型,3家企业营业收入由2009年的73.7亿元、78.5亿元、32.3亿元发展成为100亿元企业,众品食业先后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黄河旋风、森源电气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鸿舟车业、易和电器等50多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升级也成功“转身”,新天地药业、宇龙管业、定达铸造、三荣电器4家企业被许昌市政府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易和电器14家企业被确定为许昌市百名重点企业和百户“小巨人”企业。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 2013年12月25日
第四篇: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
(一)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的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日本系统制定并落实产业政策。一是制定支持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1949年12月,日本成立了“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成员分别由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劳工界(工会代表)组成。通过审议会制度,发挥了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日本政府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如1956年《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出台后,有关部门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以保证贯彻实施。
2.德国注重市场作用,辅以政策引导。战后西德政府在贯彻产业政策时,强调以市场作用为基础,注重保证市场自由竞争,限制垄断。一是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促进科技能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制定计划支持能源、航空、通讯、材料、电子、光学、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二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增强对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致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四是信息指导。经济研究机构定期向政府提供报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机会,从而为政府、产业界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
(二)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等国“赶超式”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台湾有选择地发展重要的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1973年开始的第六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重点,并于1974年提出推进“十项建设计划”。到70年代末,“十项建设”工程相继完成。1978年,台湾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开始转变,有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从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二是形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1981年底,台湾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逐步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
2.新加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以外促内”。一是工业门类的配套和布局的集中。60年代初期,新加坡推进由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向进口替代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发展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纺织成衣、食品木材加工等轻工业,完成了向进口替代工业阶段的过渡。从1979年起新加坡开始推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在于把新加坡经济从劳动密集、低技术和低增值经济转变为资本集约、高技术和高增值经济。政府着重发展电子电脑、生物工程、信息处理、智力服务、医疗器械、自动控制装臵、工程技术等高技术行业。二是以外促内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1979年起,新加坡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主要是造船)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美国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有所加强,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化,重点推动制造业的振兴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克林顿执政后,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采取风险基金的建立、产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方位扶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创造出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日本则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又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不当,使日本创新型产业发展滞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是振兴制造业。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为此,20世纪80年代,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以科技创新和改革管理为重点的革命,美国汽车行业一举扭转了被动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又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之机,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改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钢铁、汽车、半导体业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航空业、化工业、电子设备业、电子元件和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位臵。
二是以信息网络化提升产业能级。1995年4月,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商业化使网络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美国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而信
息技术在制造业其他部门的应用又使它们实现了信息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这样,美国的制造业就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重新巩固了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三是高技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美国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高技术服务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 1988-2003年间,美国28个研究与开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0万人,增幅近5%,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60万人,减幅达10%。高技术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69.6%减少到 59.5%,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了较大的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28%上升到2003年的近40%。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例也从9.5%上升到10.2%,从而使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了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2.台湾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提高产业的层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继续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1990年提出的“六年国建计划”中,台湾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的口号及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十大新兴工业”为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污染防治工业。“8项关键性工业技术”为:光电技术、软体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材料应用技术、高级感测技术、生物技术、资讯(信息)开发技术、能源节约技术。1997年,台湾“行政院”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确定资讯、通讯、半导体、精密机械、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为跨世纪发展的最具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七大高科技产业。
3.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发展计划。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并制定了制造业M2000计划,其关键领域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化学制品、精密制造系统等。集中发展了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电子业,目前电子业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又适时拟定了“二十一世纪工业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新加坡发展成为知识主导型工业的全球中枢。计划重点在于创造并开发各项经济活动的知识领域,致力发展电子、化学、工程、通讯与传媒、生物科学、保健、教育、企业总部与商业服务、后勤支持服务及发展具有潜力企业等10个部分。
4.发达国家通过跨国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此外,对非股权参与的外包进行跨国布局。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
二、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启示
(一)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1.明确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主要作用。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促进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更好地疏导而不是强制经济主体的行为,要在适应市场需求和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更多地选择间接诱导和中性的产业政策手段。
2.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政府干预的范围更多地限于弥补市场缺陷和保证竞争有序进行,旨在充分调动民间竞争活力。而企业才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中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情况作出选择和自主安排,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
3.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作为地方政府,应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和实施构想,确定地方政府可控制资源的倾斜力度和方向。
(二)运用的政策和手段
1.明确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大致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中性的信息指导三大类。政府垄断经营、行政命令或审批等属于直接干预政策,而间接诱导政策主要包括差别化的税收、融资、关税等。另外,政府或行业协会通过发布中性的、不带偏见的信息,也能够起到引导产业调整和发展的作用。
2.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竞争法规,消除一些产品和服务存在行业或地区性的进入退出障碍以及不同程序的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
3.吸收各方意见。政府在作出产业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各集团利益并为之所广泛接受。
4.依法落实产业政策。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来推动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以推动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政府的随意干预、过度干预甚至一些腐败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三)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1.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产业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条件、交通基础条件等,布局比较优势产业。
2.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进行产业错位布局。地区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态势,重点布局优势产业。
(四)其他相应配套措施
1.推动技术创新。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动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建立产业政策落实制度。建议建立产业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界、学术界代表共同组成,产业政策草案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评议后,方可发布执行。同时,建议建立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
第五篇: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这五年,我们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到2010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亿元,同比增长38.3%,是2005年11.8亿元的8.5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完成98.1亿元,同比增长47.9%,是2005年10.2亿元的9.6倍,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31.7%提高到66.7%,提高了35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4%,名列全市第五,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0亿元,是“十五”末1.72亿元的17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8户发展到18户,其中工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7户增加到15户,过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2户增加到6户。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总投资13.3亿元的下沟煤矿300万吨、水帘洞煤矿90万吨、火石咀煤矿300万吨、陈家坪煤矿15万吨、拜家河煤矿15万吨、虎神沟煤矿9万吨和电力公司6000千瓦机组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全面完成,全县煤炭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工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相继完成了大佛寺煤矿建设项目、官牌煤矿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下沟煤矿300万吨洗煤厂、330千伏变电站、通达果汁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2×20万煤矸石电厂(一期)、大佛寺瓦斯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文家坡煤矿)项目、小庄煤矿、雅店煤矿、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作用明显。规模工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过亿元企业5户,过10亿元企业4户,2010年,*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火石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大佛寺矿业有限公司、*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4户企业产值分别达到33.1亿元、28.8亿元、18.8亿元、10.9亿元,大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煤炭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共有煤炭企业8户,2010年全县生产原煤2002万吨,产值达到9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1%。电力、果汁、建材已成为优势产业,2010年,全县电力企业发电量达到1.53亿度(煤矸石发电厂未被市上纳入统计范围),生产浓缩果汁7163吨,生产缸瓦1345万块(页),水泥15.3万吨,混凝土64800立方米。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利用国家新技术、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非公企业的小发明、小创造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循环经济初现雏形。2007年着手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全县大循环的格局,并为全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煤炭工业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30.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9亿元。2010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新民煤化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陶瓷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能源开发起步良好。相继完成了《*县陶瓷原料资源调查及工艺试验报告》、《*县陶瓷原料工业化试验报告》、《*县煤矸石实验室研究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别通过专家组评审。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 “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10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10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10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10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
(一)确立战略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
1、主要任务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2、主要路径
(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
(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4)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由过去偏重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企业落地转向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确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8.6%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调整为8:72: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超过二产,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业规模明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水平不断向高新阶段发展,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
4、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土地供应指标等有限资源首先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研究发展经费占GDP达到3%,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5%,企业研究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额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企四级的全民性科技活动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活动率、受训群众分别达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调整和稳定相结合。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既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着眼长远,实施“治本”之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意好利用原有产业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退出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坚持每年淘汰一批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发展高新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三是坚持内源与外源相结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不断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突出抓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按照要按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走低碳循环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国有停产企业企改步伐,盘活停产企业闲置的土地、设备等资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形成多元结构并存的工业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对资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调整,有序推进资源行业“大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走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二是重点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环保五大潜力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非能源产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抓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五大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000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税金16.8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四是打造“五个板块”,即: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五是延伸“七大链条”。以原煤生产变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业产业链。以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铝冶炼,配套建设煤炭机械制造、加工、锻造等,形成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产业链。以洁净煤深加工、油母页岩开发为基础,形成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加大报废矿区残煤开发利用,对井下残煤进行气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开发陶瓷粘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电磁材料、水泥和墙地砖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促进肉、蛋、奶全面发展,壮大印刷包装业,形成畜牧养殖,肉食品深加工、贮藏、精包装、出口、外销的食品工业产业链。巩固浓缩果汁,发展果脯、果醋、果品饮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二)推进商旅并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政银企贷款贴息和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项目。继续为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有效服务。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鼓励、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促进与代理(专利)、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提升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业。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支柱性产业要在企业参与之下建立服务平台,打各产业产业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煤炭、化工、烟草、果品及配套产业,规划布局建设 “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应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扭成串、形成链。围绕把*县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奋斗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效益农业是现代产业本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应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立“三区一带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科技园区,强势推进十大基地建设。“三区一带一中心”:即北塬农业综合区和南塬粮畜综合生产区、山坡柿草综合生产区。北塬农业综合区包括北极和新民两大塬区,重点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南塬粮畜生产区包括南部塬区和龙高、香庙塬区,重点发展粮油、养殖、优质苹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山坡柿草综合产业区,主要包括泾河、水帘河、太峪河、四郎河、红岩河流域的山坡村庄,重点发展柿子、核桃、大枣、鲜杂果、牧草。“一带”即川道设施农业生产带。包括泾河、红岩河和太峪河川道,重点发展大棚礼品西瓜、蔬菜、晋枣和酥梨、柿子。“一中心”即以县城城区、城区周边村、产业园区和各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庄园经济、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五个科技园区”。一是设施农业园区。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实现泾河川道设施大棚全覆盖。二是大棚蘑菇生产园区。以龙高塬区大棚蘑菇生产为重点,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烤烟生产园区。以永乐塬区优质烤烟生产为重点,推进现代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以底店、水口塬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为重点,配套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五是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小章镇哈家店、炭店乡林家堡、虎家湾七星台、太峪河川道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庄园经济、观光农业。同时,狠抓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38万亩优质水果(其中苹果32万亩,梨6万亩)生产基地,优果率达到85%,早、中熟品种发展到25%,加工型品种达到15%;二是建设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其中:柿子发展到13万亩,大枣发展到2.5万亩,核桃发展到4.5万亩;三是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即以韩家乡、底店乡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和以香庙乡、南塬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双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建设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五是以新民镇、龙高镇为重点,建设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六是以韩家乡为重点,建设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七是建设城关、龙高、炭店、底店4个乡镇农家乐示范基地;八是建设永乐、香庙、龙高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车家庄乡为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十是以永乐、城关为重点,建设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