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主办方案
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联合主办方案
一 举办方式
成立“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负责会议的整体安排与协调。每届会议均由北京语言大学与国内外1-2所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机构联合主办。会议在北京语言大学或其他联合主办单位所在地举行。
每年6月30日前受理联合主办下一年度会议申请,本年度会议上公布下一届会议联合主办单位和举办地点。有意联合主办的单位,需在6月30日前向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语保中心”)提出申请。
二 会议时间
每年举办一次,会期一天半。
三 会议规模
参会代表采取“邀请式+征集式”,正式代表一般在50人左右。
正式代表以正在从事语言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正在参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中青年学者为主。
每届会议可专门给在读博士生5-10个名额。
列席旁听代表数量由具体承办单位根据接待能力等情况确定。
四 会议主题
会议主题范围为语言资源的调查、研究、保存、保护、开发、应用。每届会议可根据当年情况确定1-2个主题。
五 会议费用
费用由北京语言大学与联合主办单位共同承担。北京语言大学将双方商定的会议经费在会期前拨付至联合主办单位的账户,由联合主办单位负责支付会议的各项开支。
正式代表收取会务费,交通费、住宿费自理,伙食费由会议承担。研究生代表免收会务费。
特邀专家及其他个别特殊情况的参会者可免收会务费并提供差旅费。
语保中心参会代表免收会务费,交通费、住宿费自理;语保中心会务人员免收会务费、住宿费,交通费自理。
列席代表不收会务费,食宿自理。
六 工作分工
会议筹备工作由北京语言大学与联合主办单位共同承担。
(一)主办各方共同商议决定的会务工作主要包括:
1.会议的整体安排、协调工作,包括会议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议的主题和议题等。2.“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名单的确定。3.正式参会代表名单的确定。
4.主题演讲专家人选、大会报告专家名单、开闭幕式嘉宾名单的确定。5.开闭幕式主持人、大会发言主持人、分组发言主持人的确定。6.免收会务费并提供差旅费的专家名单的确定。
(二)北京语言大学方面由语保中心具体承担相关会务工作,主要负责:
1.会议背板、胸牌、桌签、指示牌、论文提要集封面、会议手册封面、会议通知体例格式、回执等的设计。
2.会议议程的拟定。
3.会后论文集的联系、编辑、出版工作。
(三)联合主办方的承办单位由该主办方指定,具体承担以下会务工作: 1.会议联系。具体包括:
(1)根据本届会议具体情况拟定会议论文征集启事并联系相关期刊发布;
(2)根据语保中心提供的会议通知模板拟定1-3号通知并按邀请名单或拟参会代表名单,通过会议邮箱发送。具体时间如下:
每年1月份发1号通知及征集启事,4月份完成提要的征集工作;
每年5月份发2号通知及回执,开会日期前两个月内收齐回执及论文提要(或全文); 开会日期前1个月发3号通知,发布会议报到细节(包括报到时间、地点、住宿宾馆、交通路线,最好附有会议地点周边的地图)及会议议程初案。
(3)会议联系使用会议专用邮箱zgyyzy@126.com。
2.论文提要的审阅工作。组织专家审阅征集到的论文提要并给出录用意见。
3.会议经费预算。双方财务管理部门拨款时一般都需要审核会议经费预算,预算明细应包括联合主办各方提供的经费开支情况。
4.会场安排。预定会场,包括开闭幕式会场、大会报告会场、分组报告会场。3号通知中应提供确切的会场信息。
5.食宿安排。预定会议代表住宿、用餐的地点及方式(自助餐、桌餐、宴会等)。3号通知中应提供确切的食宿信息。
6.接待工作。主要包括报到,嘉宾的邀请、接送,参会代表的接站、送站等。7.会议材料的印制、发放等工作。会议材料主要包括背板、胸牌、桌签、指示牌、会议手册、会议论文提要集等。需严格按照语保中心提供的体例、格式、色彩标准等印制,如确需改动,需事先与语保中心沟通。
8.会议过程中的摄录工作。主要包括会场的摄录工作、集体合影的印制发放或集体合影电子版的寄送等。
9.主题演讲专家演讲费的支付及免收会务费并提供差旅费专家的差旅费报销工作。
七 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晓东,程艳梅
通
信: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电
邮:huangxd@blcu.edu.cn, ymhwsx@163.com 电
话:010-82303574
第二篇:第三届中国-韩国行政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韩国行政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 ” 论文邀请函
2010 年 10 月 16 日 - 17 日 中国 ·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韩国 光云大学
承办单位:
■中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韩国 光云大学行政学科
协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研讨会主题:中韩行政改革与发展、制度创新与政府治理创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研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现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调控手段的标准分析、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与思考、冲突与应急管理研究、海关管理与公共利益、现阶段非营利组织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决策信息学与电子政务、其它
荣誉顾问:
■ 施建军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 李大熙 韩国行政学会会长(2008 年)
组委会主席:
■郑俊田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程序委员会主席:
■李柱国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学术委员会主席:
■崔鑫生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组委会执行主席:
■宋衍涛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
特邀嘉宾:
■ 韩国行政安全部、中国中编办、发改委、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单位领导
会议注意事项:
参会嘉宾交通费和食宿费用自理,会议主办方提供会议期间的餐饮费用 , 会务费 600 元。
如需组委会接机、预定返程票,请提前与组委会联系。
论文摘要截止时间 : 2010 年 8 月 15 日
论文全文截止时间 : 2010 年 9 月 15 日
论文入选通知时间: 2010 年 9 月 30 日
论文(需以 Microsoft Word 格式)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至: 196901488@sina.com
196901588@sina.com.com
联系人:高穗芳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 北京市,邮编: 100029
Tel: 86-10-64497149
Fax: 86-10-6449340
1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潘晓 1521085431
4电子邮件: 196901488@sina.com
电话: 86-10-64497149
传真: 86-10-64493401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 10 号
邮 编: 100029
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论文以论坛主题和分论坛议题为主要内容,也可以讨论与之相关的内容。论文应具有理论前瞻性和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字数以 5000-10000 字为宜。
请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及原创性,勿涉及保密内容。审稿专家组保有对论文进行文字加工及必要删改的权利。
会议论文将集结出版,并根据论文完成质量选择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网络媒体上,均享受学术成果待遇。
请做主旨发言的嘉宾积极踊跃投稿,并请于 9 月 30 日前 将演讲发言稿交给组委会办公室。
如在截稿日期内未能提交全稿论文需与组委会联系,可酌情在截稿日期前先提交论文摘要。
第三篇:创业和家族企业成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方案
“创业和家族企业成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方案 尊敬的校领导:
为了促进和加强有关创业、家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研究和中外学术交流,2010年由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学院、珠海市企业家联合会联合主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秘书系部承办的“创业与家族企业成长”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1年1月15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现将会议方案报告如下:
一、会议主题。创业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学术探讨。
二、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0年1月15日
会议地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内
三、会议任务。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就创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创业教育、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家族企业现代转型、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成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沿展开深入地探讨,同时将研讨会的丰富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和杂志上进行发表。
四、会议代表名额。拟邀请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先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先生、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等著名企业创业家参加。
五、会议议程及日程。见附表一
六、会议召开办法。此次会议主要采取研讨会的形式,同时加入专家座谈会,拟邀请5位以上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会上邀请他们就学术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作相关讲座。
七、会议的准备工作。为保证会议顺利进行,拟组成一个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下分成四个工作组,即会议秘书组,会议接待会务组,会议财务组,会议宣传组。每一个工作组都将指派具体工作。准备工作力争在1月10日以前完成。工作组具体分工见附表二。
八、会议经费。因本次研讨会会期较长,邀请的专家和创业家来自世界各地,同时此次国际
会议受到了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需经费较多,会议经费将得到香港思源基金会、香港择善基金会的资助。同时也将由我校统一组织到珠海市各大企业去拉赞助。
九、会议的后勤保障。会议代表将统一安排珠海海泉湾维景大酒店住宿。伙食采用自助餐
形式。学校将派出2辆交通车供会议使用。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表二:各工作组任务分工
1、接待会务组
(1)会场布置:包括主会场布置、讨论地点的安排和布置;
(2)会场服务:主席台布置、专家领导的引导、茶水供应;
(3)报到工作:引导牌、条桌、代表登记薄、收费等;
(4)接站: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先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先生、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等著名企业创业家接送,以及返程机票的预定;
(5)住宿安排:预先定好代表房间;
(6)就餐安排(包括宴请);
(7)代表证制作、装袋、发放;
(8)联系有关公司,做好返程订票;
(9)纪念品采购发放;
(10)确定大会主席台席卡制作和摆放;
(11)大会会场座位编排;
(12)安排会务组、秘书组、财务组工作地点;
2、财务组
负责研讨会经费的发放,以及做好经费的合理使用工作,避免经费的不当使用,做好经费使用的详细记录。
3、秘书组
(1)代拟讲话稿、会议主持词;
(2)安排会议日程、议程以及编制会议指南;
(3)会议通讯录制作发放;
(4)安排大会会议记录;
(5)编写会议纪要;
(6)会议网站前期建设和会后的维护;
(7)参与会务组的代表报到等工作;;
(8)安排大会主席台位次交领导审定后,交会务接待组;
(9)汇总各工作组工作方案;
(10)协调各工作组的活动。
(11)大会翻译、随行翻译;
(12)会议指南、议程翻译;
(13)协助做好外国专家接送工作;
4.宣传组
合影照片冲洗,制作主会场会议背景幕;会议全程录像;会议摄影;宣传报道;会议期间会议专题网站的更新和维护;邀请新闻单位采访等。
第四篇:我校主办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国际研讨会
我校主办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国际研讨会
2008年12月6日,由我校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国际研讨会,在广州江悦酒店开幕。来自美国、丹麦及我国香港、大陆各地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及司法机关人士,就刑法诉讼法再修改及其相关的法制理论,进行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谭玲、我校党委副书记赖卫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赖卫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她首先代表学校对来自国内外法律学界和业界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她还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发展情况,对人权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此次国际研讨会促进我校与各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
谭玲在致辞中对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祝贺。她希望本次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进行研讨,要凸显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我国诉讼民主和人权保障。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资助方代表,丹麦人权研究所代表 Lone Lindholt女士,高度评价与我校人权研究中心3年多来的合作,是“思想的婚姻”“灵感的婚姻”,她认为此次合作举办这一研讨会,有利于形成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形成立法的建议稿。
著名法学家、我校人权中心主任李步云教授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对各方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我国法学界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讨论意见的其中一个平台,并得到国际关注,目的是对促进中国法制建设做出贡献。他希望,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要在中国人权保障上“步伐大一点”,同时也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据悉,本次研讨会征集研讨论文42篇。大会编印了论文集。在两天的会期中,安排了10多场主题发言和学术讨论,研讨的议题涉及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理念、被指控人权利告知问题、刑事辩护权的保障与落实、强制措施问题、刑事证据制度的建立健全、起诉裁量权问题(包括未成年人暂缓起诉)以及死刑案件特别程序等。
据了解,刑事诉讼法修改已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有关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我校人权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参与“中国诉讼法再修改”项目的研究,三年来做了大量调研工作,除本次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外,之前还在广东、新疆、湖南、辽宁四大省区100多个县,对6大类人权进行1万5千多份的问卷调查,并多次举办研讨会和研修班。
第五篇:中国秦汉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田 静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002 年 8 月 11 日至 15 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和港、台地区以及韩、日、英等国的 210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
这届年会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 20 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不仅与会代表人数多,而且提交论文数量多,范围广,质量高。会议共收到论文(含提要)175 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秦汉政治与制度;②秦汉学术与文化;③秦汉简牍与考古;④秦汉农业与科技。
在大会开幕式上,第八届会长张荣芳先生在开幕词中特别指出:秦汉时期,西安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20年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就诞生在西安这个历史与文化荟萃的古城。这次 210 位秦汉史学者重新回到西安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本身就具有隆重的纪念意义。
第八届副会长周天游先生做了“纪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的主题发言。
一.秦汉政治与制度是历来关注较多的课题之一,有 23 篇论文就秦汉时期的分封制、官吏的任命、迁选与休假制度,汉代官吏的职能、职别的区分和管辖权限,关于汉家“霸王道杂之”的界定,秦汉时期的丧葬与祭祀、昭穆制度、人物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涉及到秦汉官制问题的论文有12篇。李开元《西汉王朝支配阶层及其主流社会的变迁》根据汉初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仕进出身统计数据,对军功受益阶层及其主流社会的变迁作整体考察。宋杰《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郡吏生活》探讨了其中的墓主职务与工作、房钱支付以及郡吏居住、休假制度等。岳庆平、邹水杰《西汉令长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西汉令长的出身与迁转、去官或免官与起家、试守与兼摄等问题。廖伯源《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张家山汉简研究之一》探讨汉代地方官吏县吏的秩阶及其任命问题。田延峰《论汉代特进》指出汉代特进是汉代君臣权势格局调适的结果,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李炳泉《两汉农都尉考述》对两汉农都尉的设置时间、数量及其属官、属吏关系研究后认为:农都尉的设置时间在武帝元狩四年之后,最早设置的地区在“朔方以西至令居”一带。相关论文还有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汤其领《汉代“三公”制考略》、张鹤泉《东汉时代持节问题探讨》、沈刚《汉代廷尉考述》、陈文豪《论汉代能“治剧”者与剧郡、剧县》、罗仕杰《甲渠侯任期复原及其分析》、金烨《秦汉的“书记”》、东晋次《关于前汉代“诸公”一词浅析》。
安作璋、刘德增《论“汉家”制度》提出“汉家制度”的概念,即两汉统治者采用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文章指出,当今研究“汉家制度”仍然有借鉴意义。王鑫义《汉家“霸王道杂之”的治道和桓谭的诠释》认为“霸王道杂之”的治道经汉宣帝倡于前,桓谭述于后,使王、霸二道逐渐融为一体,而且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治道。郑夏贤《从战国末到汉初的乡村社会和豪杰——关于豪杰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探讨了战国末到汉初地方豪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消长关系。徐俊祥《东汉宦官与文化变迁》指出东汉末年之所以发生文化巨变,与宦官阶层的影响有直接关系。王健《伦理制衡与汉代政治》认为伦理制衡是借助道德力量和制衡化机理,实现对皇权的引导、规范和限制,并就其中的制度依托、话语形式和政治实践展开讨论。陈金凤《汉光武民族政策论略》分析了光武民族政策与治国方略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韩玉德《命相论与西汉政治》、孙家洲《再论“矫制”——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金秉峻《汉代乡里统治之变迁》。
管东贵《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史急剧震荡的深层含意》,指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之间的百年历史由郡县单轨的皇帝制转变为封建郡县双轨一体的皇帝制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其间含有深刻的道理。蒋菲菲《试论华阴平舒道玉璧之谜——秦亡新解》具体分析了华阴平舒道玉璧事件的由来及其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内在关系。秦进才《两汉“朝”的称谓管窥》通过辨析 “汉朝”、“王朝”、“郡朝”、“本朝”的概念,分析了汉代的社会特色。王柏中《汉代庙制问题探讨》认为对汉代庙制问题不能单从礼学的角度评判是非,而应放在汉代社会具体背景下进行考评。关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论文还有张铭洽《汉代“孝文化”勃兴原因浅析》、韩玉德《命相论与西汉政治》、张海云《论秦之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王世荣《秦人政治文化的特色》。
二.秦汉学术与文化集中研讨的问题是秦史学、汉代文献、黄老思想和黄老政治、汉代诸子、史学家陈寿、陈直研究等。这一专题的论文有 36 篇。
研究秦汉学术的有张秋升《西汉人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指出天意史观、君王史观和道德史观是西汉人显著的历史观。李广健《论〈汉书?董仲舒传〉几项“皆自仲舒发之”的事》通过个案分析,厘清了汉武帝一朝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胡志宏《秦汉史与西方汉学》澄清了一些围绕着秦汉史的汉学观点,并介绍它们产生的由来和思路。赵国华《荀悦〈申鉴〉的成书时间——兼论〈后汉纪〉的史料价值》通过分析《申鉴》的成书时间,论证了《后汉纪》补充或订正《后汉书》史料的可靠性。陈新岗《汉代诸子论学校教育》论述了汉代诸子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以及当时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王文涛《文献资料数字化与秦汉史研究》提出用现代科技方法从事秦汉史研究。还有张文立《秦学术探赜》,赵世超《天人合一述论》,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雷依群《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实践及影响》,陈博《汉初“黄老政治”成因新探》,丁毅华《从叔孙通到公孙弘》、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释例》,朱子彦《东汉末年汝南郡的月旦评》,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龚留柱《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曹旅宁《论两汉的章句与章句之学》、姜维公《〈文馆词林〉阙题残篇考证》、彭庆涛《两汉文献与古史研究》等。
研究秦汉社会与文化的论文有张天恩《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通过对大堡子山、毛家坪、西河滩等地墓葬资料的分析,揭示了秦文化内涵复杂的根源,指出秦族早期活动的西汉水上游和渭水上游地区,存有源数不同的多种文化类型,因而在秦人崛起后虽使用了同类文化,但保留了一些固有因素。其结论是:早期秦文化遗存从大的方面讲,均属于西周文化的范围。这类文章还有吴小强《从人文精神角度观秦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得失》,彭文《从秦陵铜车马上的菱形纹样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徐卫民《从考古资料看秦的管理》,郭妍利《从考古视角初探秦礼仪制度》等。
关于秦汉人物研究的有白音查干《蒙恬与秦王朝的速亡》探讨了秦王朝灭亡与蒙恬个人的内在关系。夏增民《论陆贾与贾谊》指出由于性格方面的差异导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叶秋菊《晁错之死小议》透过晁错的死因分析了当时社会内部的矛盾。王绍东《湘水女神与巴山寡妇——对史记中与秦始皇有关的两位女性史料的解读》通过分析秦始皇对两位女性的态度,探讨了秦始皇帝的思想。黄留珠《陈直学述略——为纪念中国秦汉史研究成立 20 周年而作》全面阐述了建立陈直学的意义,并通过实例论证了陈直学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刘春华《司马迁、班固民族思想之比较》、龙显昭、刘新镇《“并迁双固”的史家陈寿》、刘汉东《解读〈史记?樊郦滕灌传〉透析刘邦用人之道》、刘敏《汉新禅代中的刘歆》、黄宛峰《东汉党人、明末东林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夫精神》、王云度《光武君臣以史为鉴论》等以研究人物为入口分析了当时的社会。
三.秦汉简牍与考古方面的论文共有 45 篇。对张家山汉简的研讨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集中在张家山汉简的断代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法律、社会、政治、邮驿、兵阴阳、婚姻等
方面。另外,对秦汉墓葬、器物、秦汉人的灵魂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等个案问题也给予充分关注。
研究张家山汉简的文章有刘华祝《关于秦律、汉律中的“三环”问题》认为“三环”即《周礼》中的“三宥”,根据三种情况宽宥施刑。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见规范行政权的法律》认为其中关于制约行政权如职位法定、权责一致、限权罚违的规定反映了汉初政治重实效、反腐败的积极面。温乐平《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期平价制度》讨论了汉代平价制度的内涵、发展轨迹和具体执行情况。张俊民《〈二年律令?行书律〉浅析》考证了汉代邮驿的机构名称、设置的距离、日常运作、传行的时间规定等。阎晓君《张家山竹简汉律散论》分析了《二年律令》的颁布和抄写时间,并总结出汉律的四个典型特征。高凯《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汉代的“女户”问题》探讨了“女户”的形成及其特点、类型和影响。黎明钊《汉简中的官奴婢》探讨官奴婢的工作范围、日常生活和廪食情况。田旭东《试析张家山简〈盖庐〉中的兵阴阳之术》分析了《盖庐》中反映的以方向定吉凶的择日之术和五行相胜之术。还有孙家洲《再论“矫制”——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曹旅宁《张家山汉简盗律考》、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私奴婢的社会地位》。
简牍论文还有宋杰《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郡吏生活》、蔡万进《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文书渊源探索》、尚永琪《浅议居延敦煌汉简中的功与劳》、尹在硕《秦汉律所反映的后子制和继承法》、陈松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日书> 简的整理与研究》。研究秦汉墓葬、器物的有肖健
一、朱思红《西安北郊明珠新家园M54出土的性器及相关问题》、宋远茹《明珠花园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两文就明珠新家园秦墓墓主身份和出土器物的名称问题进行分析。李龙章《广东右江流域战国秦汉墓研究》分析了墓葬的年代、文化属性、族属以及与临近文化的关系。韩国河《“温明”、“秘器”与“便房”考》指出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汉唐时期的墓葬制度。马利清《秦镜的分期分区研究》研究了秦镜的分类及其特征、分区及相互间的文化交流。相关论文还有田亚岐《雍城秦汉畤相关问题再探讨》、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三峡汉晋考古的新收获》、赵海洲《汉阙渊源考》、蒋文孝《试论秦都宫殿建筑装饰及特点》、张仲立《吴钩为吴戈论》、许卫红、刘芃《汉葬具上的四叶蒂形金属装饰》,王力军《成山宫秦汉瓦当之研究》、后晓荣《两汉三国弩机刻辞综述》、王炜林《试论神木大保当发现的汉代城址》等。
秦陵及其兵马俑也是研究的热点,相关论文有段清波、张颖岚《秦始皇陵的外藏系统》认为分布于秦陵园内外、内涵各异、层次不同的陪葬坑是秦帝国兴盛时期中央政权、皇权各类运作机构在地下的真实反映。袁仲一《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主要特征及其源流关系试探》综合研究了秦陵陪葬坑的渊源及其关系。王志友《秦始皇陵封土形式蠡测》、武丽娜《试论秦陵陪葬坑出土棚木》、王望生《秦始皇陵园内外城垣新认识》、朱学文《试谈秦俑彩绘底层的生漆》等探讨了秦陵及其兵马俑的具体问题。
利用考古资料探讨秦汉时期人们精神状态和鬼神观念的有王学理《汉代国祀史迹考察》、贺西林《通往天堂之路——马王堆一号汉墓墓葬绘画的图像学研究》、张卫星《始皇帝的求仙与骊山陵的修建》、傅荣珂《汉画像石与榜题、历史故事画之研究》、徐华《汉画像中“灵魂飞升”说辨疑》、邱登成《摇钱树分布范围及其文化特征》、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等。
四.秦汉农业与科技研究的方面有:秦汉时期的经济结构转型、商品经济、城市问题、徭役制、大农业生产、农业水平的群体结构、气候与农业、王权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秦咸阳和汉长安的地理优势、郑国渠与都江堰等,共有28篇论文。
社会经济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探讨秦汉时期经济问题的文章有十余篇。臧知非《从区域冲突到结构统一:战国秦汉经济结构转型新论》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经济结构转型
问题。程有为《秦汉时期河南地区经济述论》从人口数量、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论述了秦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问题探讨》对秦汉商品市场进行重新研究,指出当时从京城到地方,陆续涌现出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市场,但由于受交通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关税较重,导致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各地联系虽多,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商品市场垄断多于竞争,市场立法有待加强。周永卫《西汉前期的巴蜀商人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认为西汉前期巴蜀商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能量惊人,充当南方走私贸易的主角。崔锐《略论秦汉女性的经济地位》指出由于秦汉时期的自由开放政策,使得女性能够自由从事经济活动。秦汉女性的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生存,并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黄今言、王福昌《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探讨了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经营特点及其发展水平。指出汉代农业商品水平较低,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很小。江村治树《西汉前半期的城市与城市支配》认为在研究秦汉帝国形成的问题上,应注意到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问题,因为城市发展带有部分的地域性,而且,城市发展状况的差异与各城市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并着重考察了西汉前半期的城市在汉帝国时期的作用。相关论文还有丁光勋《秦汉时期的始傅、始役、终役的年龄研究》、王文涛《汉代河北家庭副业试探》、黄佩贤《汉画中的东汉庄园经济》。
关于农业的文章有冷鹏飞《论秦汉时期的大农业生产》着重讨论了大农业的生产、组织、经营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马新《试论汉代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发展》认为两汉时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连锁反应,这期间林、牧、渔、副诸业在农作物发展基础上均有长足发展,而以农业为主兼顾诸业的生产模式,维护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鹤间和幸《秦汉王权与农业》论证了秦汉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及其相关的政策、具体做法等。张维慎《论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的发展》认为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秦汉王朝十分重视马政,并设有专门机构。秦汉时期,宁夏畜牧业发达,包括国营军马厂、民营畜牧业和少数民族游牧业三个部分。杨兆荣《“折合法”在先秦、秦汉农业生产中计量的应用》认为现代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在战国秦汉时期已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周肇基《论〈氾胜之书〉的科学技术精华》运用现代植物学、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种子学、园艺学、栽培学、环境学、灾害学、耕作学原理,揭示《氾胜之书》所载农业科技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李令福《秦郑国渠的初步研究》对前人关于郑国渠若干观点进行全面辨析。大川裕子《郑国渠与都江堰——战国秦的扇形地开发》重新探讨郑国渠与都江堰开发的意义。
论述区域地理、城市、交通、地名考释的有王子今《秦汉区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指出不同规模的“关中”地域是与秦国疆土逐渐扩大的历史过程相关的。《史记?货殖列传》使用的“大关中”概念与昭王后期秦国的版图相一致,而这一概念未能完全取代此前诸种的原因与秦祚短暂有关。村松弘一《秦咸阳和汉长安的城市水利与环境》从城市水利方面论述从秦都咸阳到汉都长安的迁都过程。田静、史党社《考古资料所见先秦时期秦人交通陕甘的几条路线》对先秦时期秦人交通陕甘的三条路线——故道、渭水道、陇山道的历史及其利用状况进行探讨。史党社、任建库《陕西兴平槐里犬丘与秦人早期历史相关的一点线索》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印证指出兴平槐里犬丘与秦祖非子有关的两条证据。马强《论秦汉王朝与汉水流域的关系》认为秦汉王朝的崛起与兴盛均与汉水流与有重大关系。
涉及到文化交流、社会问题、民族关系的论文有邓瑞《试论汉通西域》探讨了汉通西域在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史上的意义。吕宗力《流言?讹言?妖言——对汉代社会、文化史的一个观察》认为对汉代社会中流言、讹言的考察,将有助于对社会心理氛围的把握。王福昌《秦汉南方“淫祀”、“疾病”论考》研究了秦汉南方两个社会问题。赵沛《从选官制度看两汉宗族之隆兴》从选官制度入手探讨了两汉宗族发展的政治途径。吴礽骧《对河西汉塞的几点
认识》依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了河西汉塞的走向、结构特点、配套设施等。沈颂金《王国维的汉晋木简研究——兼谈与“二重证据法”形成之关系》、薛瑞泽《汉代邻里关系研究》、宋超《秦汉时期北边郡守尉与汉匈战争》、周九香《东汉李冰石像题铭浅释》、王文涛《西汉河间国沿革与毛公籍贯考》、郑爱兰《试探古代驱除恶梦所招引的各种心态》等、李晟远《古代中国的女性观——以对刘向〈列女传〉的分析为主》。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研讨问题涉及面较广,其中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分析,而且对个别重要问题的讨论十分集中和深入,例如关于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文书,就有13篇论文详细论述了其中反映的司法程序、惩处方式、量刑标准等具体问题。关于云梦、居延、尹湾等地出土的简牍也引起学者的充分关注,研究文章较多。近年来,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陆续公布,既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学者们在掌握新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资料,及时交流新信息,积极研讨新课题,使秦汉史研究领域更宽阔,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交会议讨论的有70多篇论文直接利用新刊布的简牍资料和考古成果比较研究秦汉时期的具体问题,订正、补充和丰富了文献的记载,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对于传统课题如秦汉官制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关于秦汉的“九卿”问题以往多有研究,但因方法和视角不同,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认为关于九卿的人数和九卿的含义问题,以往研究诸说未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九卿何时形成?其名称来自何处?九卿的性质等问题,还需再深究。汤其领《汉代“三公”制考略》指出公权轻重直接关系到皇权与国家的兴衰。张鹤泉《东汉时代持节问题探讨》分析了东汉时期持节官的范围以及所从事的活动。沈刚《汉代廷尉考述》认为在考察汉代政治体系时,应对廷尉的重要地位予以重视。
由于本届年会在陕西召开,因而西安地区的历史、考古学者40余人提交了与近年发掘的秦陵石铠甲坑和铜禽类陪葬坑、汉代灞桥遗址、西汉帝陵最新调查等与秦汉墓葬、器物研究相关的论文30多篇,为学者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还有学者利用新出土资料就传统的课题如秦陵的陪葬制度、城垣、外葬系统等进行了新的考证,丰富了大会的内容。
闭幕式首先由四个小组推举四位代表分别介绍各小组讨论情况。首先是西北大学田延峰介绍第一组情况。第一组的特点是讨论问题涉及面广,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具体的问题都讨论得非常热烈。上海大学朱子彦介绍第二组情况。第二组讨论主要集中在汉代文献研究、东汉党人、西汉朝的称谓、史家研究等方面,其特点是发言积极,讨论认真。中国文物研究所李均明介绍第三组情况。第三组有49人参加讨论,21人发言,时间紧凑,发言踊跃。张家山汉简引起学者的充分注意,集中探讨了其中的行政立法、继承关系、断代问题等。云南大学杨兆荣介绍第四组情况。第四组讨论主题是秦汉时代的农业与科技进行,共有9人围绕着秦汉时代的大农业生产和城市水利、汉代生态环境、宁夏的畜牧业生产等发言。
接着,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致词。高敏先生首先发言,他说:这次大会事先准备充分,各种安排活动妥当,学术讨论与考察参观相结合,效果很好。通过参加大会欣喜地看到了一大批秦汉史研究学者成长起来。同时他也提出希望说,今后要加强简牍研究,例如张家山汉简内容丰富,直接提供了很多资料。安作璋先生接着讲话说:感想最大的就是大会组织周到细致,学术讨论时间充分,研究问题比较深入。而且高兴地看到秦汉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果日益增多。他也提出希望说,以后要多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新情况,引进新方法,探讨新问题。张荣芳先生代表上一届理事会致词,祝贺新理事会的组成。他认为新一届理事会年轻有为,而且历史学者与考古学者结合。熊铁基先生作为唯一一位连续参加九届年会的老会员,他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作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年的会员和理事,感谢同仁们对研究会工作的支持,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带领大家奋勇创新,取得更大成果。会上,还邀请台湾著名学者管东贵先生讲话,他对参加本届年会深表满意,认为获益匪浅,同
时,他也提出了争取国家资助,加快湘西秦简研究、整理等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届年会上,经民主选举,推举出了51名理事,并选举出周天游先生为本会会长,王子今、葛剑雄、黄今言、孟祥才、黄留珠、岳庆平、彭卫、卜宪群、谢桂华、宋超等先生为本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