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

时间:2019-05-14 12: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

第一篇: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

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慰藉着朝朝代代。从“盘古开天地”、“仓颉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恶因果”、“轮回转世”的佛家思想,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贯穿中华五千年长河。

中国文化教人畏天知命,顺应自然,重德行善。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各种典籍、史书、文学、舞台表演、说书等形式,流传至今。老少妇孺,耳濡目染,仁义礼智信的做人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天人合一古代君王自称天子,多是把天当成父亲一样看待的,认为天灾是上天对自己的规诫,很多皇帝要下诏自罪的。古人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地上这么大的灾难,必与天有联系。

商朝成汤在位时,年久无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后说:“应当杀一个人来向神祈雨。”成汤说:“我所要做的事正是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杀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请允许由我自己来充当那个人。”

于是成汤沐浴斋戒,把自己当作向神祈雨的牺牲品,在桑林旷野中向神祷告,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我如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在我一人身上。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这里可见一个君王的担当,难怪成汤能开创商朝。

舍生取义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数不胜数:从为守臣节而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到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睢阳太守张巡;从精忠报国却在**亭遇难的岳飞父子,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弹劾阉党而被捕下狱受尽酷刑的左光斗,到为变法图强而喋血菜市口的谭嗣同,这些人只要放弃他们心中的道义,荣华富贵垂手可得,但是他们却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为守臣节而牧羊十九年的苏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在这种薪火相传的道德正气涵养下得以延续了五千年。

忠孝节义名垂千古的岳飞,可说是“忠”字的化身,只要一提到岳飞,大家马上联想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其实其所作所为非独一个忠字而已,完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家对母尽孝,不宠养侍妾;于军中带兵,严守“仁、信、智、勇、严”搏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对部属关爱有加,嘘寒问暖,兼顾及子女,甚至体恤到百姓的辛苦。逢立功升迁,谦辞自己,认为是将士效力所致,可说处处为他人着想。但他律己甚严,加上耿直不同流合污的个性,招致秦桧的妒恨,急欲拔除此眼中钉,遂被迫害冤死,但他集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风骨情操,却世代为人所歌颂。

忍是宽容《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臣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以及佛教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讲的都是“忍”之道。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宽容忍让。

蔺相如的门客觉得他懦弱,想要离去,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知道后非常羞愧,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成就“将相和”的一段佳话。

誓死护“真”《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弑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崔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所杀。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弑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篡改历史的想法。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事?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弑其君”。现代人无法理解,这些史官为了讲真话,留下真实的历史宁可舍弃生命。古人为维护道义,他们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对于敬天敬神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都相信这种“道义为之根”的凛然正气是天地、日月、山河乃至民族的命脉根本。善有善报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认为有施必有报,且提出了一个轮回的概念,也就把这种感应现象在时间上延伸为三生果报,在空间上扩展至六道轮回。所以在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之事迹,不仅是广见于佛经道藏之中,历代的稗官野史、坊间杂记、笔记小说,也都在老生常谈着这些果报不虚的故事。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邯郸地区的张翁,家里很穷,没有儿子。他用一个空坛子,经常节衣缩食,存点钱放入空坛中。十年后,存满了一坛子零钱。这时,听说有位邻居,她生有三个孩子,丈夫犯了罪,被罚做劳役。丈夫准备卖掉妻子,拿钱去赎罪,以便养活三个幼小的孩子。

张翁担忧邻妻离去,她的三个幼子仍然不能生活。于是就与夫人商量,把自家积存的钱全部拿出来代偿赎银。但是存的那一坛子零钱,加起来还是不够。夫人便拔钗凑足,一并交给了邻居。

这天晚上,他们梦见:天神抱来一个可爱的孩子,送给了他们。于是生下弘轩先生。后来,张翁的子孙,相继在科考中及第。

第二篇: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摘选)

关于和的思想三位讲述者分别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先生;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叶小文先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和而不同”则是儒学所肯定、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同之辨”古已有之,孔子加以总结,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似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和”对“多”,集散成大。和,以多为基础;多,以和为归属。第二层面:以“和”制“合”,平衡互补。和,并非简单的相加,亦不是硬性的拼凑,更不是强行的并吞;而是和谐相济,合而不乱,协调平衡,“和实生物”。第三层面:“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礼记·乐记》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说“和而不同”是主线,“仁爱”则是儒家贵和哲学的灵魂和源泉。泛爱万物,树立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协和万邦,树立天下一家的人类观;政通人和,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厚德载物,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诚信正直,树立义利统一的道德观;慈孝恩义,树立家道和顺的家庭观;成己成物,树立崇德广业的人生观。任法融道长:毛泽东曾经说,有关黄老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专家评说,道是宇宙的本体根源,运动法则(规律),它的属性是“和”。

道的规律性就是老子说的“自然无为”。什么叫“自然无为”?从广义上讲就是宇宙之间、天动地静、日月运行、四时成序、万物的长生收藏、枯荣交替,其中没有任何主观、意气、感情、私心等个人行为,均属自然。从狭义上讲,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大小多少,都蕴含着各自的自然情理。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及日常生活中,必须遵从事物的自然情理,不该任意妄为,不该将个人的意气、主观、感情、私心,强加于事物之上。如此之者,处事即成,交人必和,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

道的属性是“和”,如何理解?《道德经》42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虽然千差万别错根盘结,但都蕴含着两重性,老子用阴阳二字概括。事物的两重性(阴阳),达到“和”的境界,就是最佳状态。因为“和”是道的属性,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故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即生,无道即亡,正指道与事物紧密而不可分离的关系。

传印长老:儒、道、释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主体。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有儒教;自老子著《道德经》,始有道教经典,自张道陵修道青城山,开始有道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来汉向博士弟子景卢授佛经(据《魏略·西戎传》),我国汉代开始有佛教。犹如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三字经》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儒道释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在于“我执”和“无明”。破除“我执”,爱人如爱己是求得和谐的关键所在。

儒道释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共存、对话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相互影响是三家关系的主流。儒道释三家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思想,这是三家能够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2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的思想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而我们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其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名字。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战争、自然灾害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危机)。

第四篇: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

妙不可言: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

古道西风烈 2017-09-29 15:17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第五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

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 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 :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羁绊。在布局时相当灵活自如,根据具体的环境运用迥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空间无限的变化。再次,建筑在园林中毕竟属于人工美的范畴,与园林的自然美是相互对立的。怎样处理好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关系,对园林的成败影响很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因此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选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试图探索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旨在使我们认识当时造园者的辜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希望我们能继承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人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创造富有时代风貌的新园林服务。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治阶级则以其高贵的品格,将其子民的努力引导到一个高尚的目的之上,这个高尚的目标并不是空虚的。物质上大家的努力为大家更好的生活,这可以从我们那时众多的优秀建筑、园林、艺术等中看出来。精神上,看看古代中国众多的文字经典吧,那些微言大义,不比当今纷繁复杂却又空洞无物的印刷品强上一百倍吗?这就是古代中国作为引导者的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引导民众为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而使用力量。不仅在这样一个国家秩序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就算在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着严格的家庭秩序。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规范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家国一体”需对应在家中,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子对父要有绝对的孝,弟弟对于兄长要有绝对的悌,这在国家中就是家中的要对君主的忠,和对同僚的义。国的活动有祭祀、庆典等等,就连国家进账出钱等等都是与家中的活动一一对应。两者是对应的。这才是宗教让人不必每天翻看经典各种规范就像是本能一样贯彻在生活中。而在朝代替换之时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力——他们引导民众为高尚生活努力的力量——的萎缩才给了大家推翻其统治的决心和力量。否则,是绝对是不会被推翻的。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他们的阶级之间虽然有压迫,但是彼此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中间阶级的普及下,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效果。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大家都没有意识到。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构建和表现“等级与秩序”成为中国建筑世代相袭的重要母题。历史上中国官事建筑出现过各种形制,它们绝大多数都与当时的等级体系相衔接,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至于这些形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这涵盖了建筑的体谅、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色彩、砖瓦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及。

皇家园林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尽显帝王气派。中国历代统治者继承了儒家的君权至上的文化思想,在造园方面讲究雄壮巨丽。历代帝王营造宫苑的内心写照:非壮丽无以重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他们看来,如果连雄壮巨丽的居所都没有,又有什么能力去称霸天下、驾驭万民呢?唐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写道“不睹皇居壮,不知天子尊”。

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始皇扫荡六国后,将天下20万富豪全数迁往都城咸阳,并把灭掉的六国都城拆迁到咸阳北坂。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仅咸阳宫一处就是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秦始皇建于渭水之南的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内。当时的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一个苑中宫殿尚且如此,上林苑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上林苑吧一条自然的渭水和一座自然的南山都纳在里面,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相比而言,后世的皇家园林的人工池沼和人工假山简直就无地自容了。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比德思想——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诗画以及园林都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怡情之际,陶冶情操。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如松、竹、梅、兰、菊、荷等式园林中主要的装饰植物。文人们往往同时兼具诗人、画家、造园家的身份,许多画家诗人都曾参与造园活动,如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异形同志的特性,这是由于诗、花、园林的意境的产生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它渗透在文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今还存有不少以竹林景观取胜的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扬州个园等。特别是扬州个园更是中国园林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个园之“个”字本身就是竹叶的结构,中国国画画竹的基本笔法就是写“个”。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走近个园,人尚未入园,就能感到浓浓的竹意。园门两侧花台上就是翠竹飒飒,凤尾摇曳。步入个园,迎面而来的就是热情好客的万轩修竹。无风的日子,这个绿色方阵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有风的日子,它又如万马奔腾,洪波涌起。竹在那里不但成了一道风景,更是一顿精神盛宴,令人顿作尘外之想。清浊处世哲学——私家园林的隐逸文化因子。数千年来,清浊处世哲学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孟讲究在太平盛世要不断争取为国效力,兼济天下;但当世道混乱,人们不能得到己用时,孔孟讲究隐逸退避而独善其身。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隐逸文化便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出发点。于是儒家知识分子也需要一个“隐逸”的环境。这个环境不需要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是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的去处,使他们可以在此处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如遇“明君”他们就可以即刻复出。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

园林艺术集合了山水、饮食、文会、音乐、书法、楹联等隐逸文化因子,私家园林的出现就是和隐逸文化相关的,并很快成为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载体。今古诗人对园游文化之所以乐此不彼,也许正是契合了他们的隐逸文化心理。他们只有在对园林美景的玩赏中才能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和自由;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下,他们才能忘却朝政中的不快和内心的沉痛;只有在诗文的吟咏中,才能宣泄自己的内在心绪;只有在轻歌曼舞中,才能抚平失落的情绪。园林的游赏活动,无疑对保持士人精神的相对独立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道家思想

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自然观 1 道法自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二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就是这个意识形态的中心,它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道家宗旨虽不是广济苍生,只是个人的一心修炼,但在民间影响极大,因此也渐渐介入世俗,申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老子主张做人要以“道”为法则,要做到不争、无为、自然。这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观,以及清静无为的价值观和“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构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园林主题。“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道家学说主张“自然无为”,并强调“天地之美”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美学观点,也促使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山水文学和山水画艺术的崛起。正所谓“儒在钟鼎,道在山林”,道家学说的兴盛直接促进了园林的成长。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表达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追求虚静,崇尚自然,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的心境。它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凝聚了中国的绘画和文学意趣,同时也继承了道家的自然美学观。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模板,是“道法自然”的直接体现。2 处理手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山水的风貌,中国园林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手法:(1)整体的有机性(2)片断的完整性

道家学说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失落文人,那些怀才不遇或是屡受挫折的人。道家的闲散安逸、清贫乐道无疑也是另一种生活选择,也幸亏有了道家思想,古代的人不至于在难以实现自身抱负的时候找不到抚慰内心的精神之药。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道家文化绝对的自由追求天人合一,相信生活中一切问题都受到道的影响,最终由道解决。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无为,就是顺应道的变化,合乎天时地利,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不因自身利益而迷失于花花世界,淡出纷繁世事,注重自身修养,不问世事,构建自身精神上的和谐,以每个人追求的自身和谐构建社会大集体的最终和谐。

三、佛家思想

还有一门宗教在中国也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就是佛教。再从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之后,佛教产生了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变化,他被我国的文明同化了。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禅宗,不管是传统佛教还是禅宗,他们还是与很多共同点表明他们还是同一宗教。佛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自我观 1 见性成佛

与“道”向外寻找的方式不同,佛教主张“见性成佛”的内心追寻方式。如果说“道”家注重的是“外”,即自然,那么“佛”家注重的是内,或者说是“自我”,这就产生一些形而上的思索,人怎样成为人?其过去怎么样?将来又怎么样?人在社会中应当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之在世应当做些什么?„„这一切思索的结果,就构成佛家的基本哲理。因此,“自然”多形象性,具体性,而“自我”多抽象性,这一点在禅宗体现的尤为突出。禅宗的真正确立并体系化始于六祖慧能,它继承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在世界观上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中,而在网络之外则是“无”。而园林则为僧侣和居士们提供了寂静瞑想的场所,让他们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里”这些诗文和俳句表达了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和寂静美,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观者的禅思。禅宗肯定了“无”,并发展了“空”,所以禅宗又得名“空宗”。六祖慧能与神秀斗法有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处理手法

禅宗这种清静空寂的世界观及审美观直接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抽象美;而日本园林将“空”发展到极至,正如六祖慧能看不到菩提之树,日本古典园林中每一具象要素都隐于象征之后,抽象的极至即是“无一物”——空寂。这种意识形态的美学观点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园林文化。(1)抽象化

得益于“佛”、“道”思想的影响,山水画与田园诗作为文人隐逸愿望的表达和寄托,是士大夫们把握自然,追寻自我的最初方式,而后再引入到中国古典园林。古代的诗人画家游大川访名山,就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内,正如赋诗作画一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手法再现于园内。正如《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但却具有诗画一般的意境。如上文所述,“道”家发现了“自然”,而“佛”家则使发现的“自然”得以再现,其具体的手法是抽象化,做到神似,得到的结果是类似于山水画和田园诗的“自然像”。在对“自然像”的表达上,中、日古典园林有一个“度”的差异,也就是抽象的程度不同。枯山水作为日本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纯净和抽象。

日本的龙安寺庭院,是枯山水的代表作,总面积只有337 m2。庭院内没有一朵花,一株树,也没有一叶小草,只有五组不规则的黑灰色石组,地面铺以白沙,看起来更像一副抽象的白描。在这里白沙和黑石作为一种符号,抽象地表现了自然的精神,为的是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即空寂。

(2)表意性与象征性

“叶芴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郑板桥所描述的这个天井,就是一处面积虽小而意蕴浓郁的组景境界。这个意境产生在建筑所界定的宁静空间中,通过数竿修竹,数尺石笋等实体要素,加上风声、雨声、日影、月影等虚要素,创造了有情有景,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在这里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花草山水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更广阔的自然、宇宙和人生,这就是佛家思想在园林中体现的表意性与象征性。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呀!佛家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渡己渡人,相信一切人都是可渡的。没有人是绝对恶的,正是“无不可渡之人”。佛教这样劝解大众,多多行善不要作恶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佛教是不排斥其他宗教的。这种包容的思想是与中国古代的思想相一致的。纵观世界恐怕没有那种文化像中国古代的包容性那样强了,我们包容了佛教,改造了佛教,但又绝对尊敬佛教。没人敢擅自把对佛教的理解写成供其他教徒学习的经,这就是对其他文化的尊敬。中国古代三种主流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不但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而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与促进我们的和谐社会进程。

因此,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道”追寻的自然之所为是一种外向型的行为,道之“自然”为中国园林提供了形象化的基础;“佛”追寻的“自我”是一种内向型的思维,它为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抽象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日本的古典园林中被发挥到极至,也就是日本的僧侣园。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主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两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限度:“师法自然”,同时又提炼出片断,并将其抽象化,建立适合的“自然像”,既保持了自然景观的丰富性,又获得了凝练的诗情画意。于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儒雅诗文的共同浸润与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园林美学。【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汝信主编 徐怡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园林的印迹》陈世珍主编 余开亮,李满意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3 《中国建筑艺术史》钱正坤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园林与中国文化》王毅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禅与中国园林》 任晓红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7 《说园》 陈从周书目文献出版社 [明]计成.园冶注释.陈从周校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刘天华

下载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 创五千年辉煌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5篇范例]

    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 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

    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思想

    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思想! 信而好古,述而不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爲己任!窮則獨善......

    党员思想总结:与时俱进创辉煌

    党员思想总结:与时俱进创辉煌敬爱的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豪情满怀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热血青年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激......

    祖国10年的变化,五千年最辉煌的历史时代(推荐五篇)

    祖国10年的变化,五千年最辉煌的历史时代 十年历史在时间长河里只能说是一个片段,但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可缺失。 十年政绩也许用这一篇短文来概括,会显得浅薄而无法概全......

    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的精髓[★]

    发扬孝亲之风 温情洋溢社区 ——小店街道通达社区主要事迹 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的精髓,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基础和实践......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教学大纲 2(★)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仁 一、“仁”字的形音义 二、“仁”在儒学理论上的思想意义 三、“仁”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历史人文篇(100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历史人文篇(100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有明确时间的日食记录是在我国古代的( )。 A、夏商时代 B、西周早期 C、西周晚期 D、东周时期 2、东周时期......

    历史因文字而永续 保护中华古籍守望传统文明

    历史因文字而永续 保护中华古籍守望传统文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书写的民族。3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下了最初的文字,正是这些文字记录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