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城区市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与行动
老城区市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与行动
申报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 千年发展目标与城市的行动领域:
对城市旧居民区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改善和提升 项目名称:
老城区市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与行动 申报概要:
1、背景:
烟台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北部,北濒黄海,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151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110万人,其中,中心区城市人口63.2万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烟台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建设了相应的城市道路、机场、港口、供电、供水、集中供热、燃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新城区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老城区市民的居住环境条件比改革开放前没有明显改善。2002年,烟台市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工作思路,通过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使老城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项目描述:
(1)针对的问题。
2002年,烟台市政府组织人员对城市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中心区,居住在旧居民区的市民约占70%;市民对城市环境不满意的意见中,属于老城区的约占70%;在中心区的社区中,设施不配套的老社区约占70%。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许多区片没有集中供热、管道燃气设施,许多住户没有户内卫生间,有的居民院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一些居住条件差的市民自己搭建棚厦、乱堆物品,导致周边环境更加脏乱差。在市政府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旧居民区中要求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的居民达到100%。
(2)达到的目的和目标受益群。
市政府确定,安排专项财政资金,从居住人口最密集、问题最多的社区入手,用3至5年时间,完成中心区旧居民区改造任务,达到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市民生活方便,使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明显改善。目标受益居民13万户、40万人。
(3)对项目的投入和采取的行动。
市政府以平均每年2亿元人民币的预算资金,投入老城区改造。
2003年3月,老城区环境改造工程正式开始。为保证整治效果,首先选择了两个社区进行试点,探索搞好旧居民区环境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分期分片实施。当年完成了东山、毓璜顶两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的环境改造。2004年完成了奇山、向阳两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的环境改造。2005年,对通伸、白石两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进行改造。
改造过程中,先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合理调度地下管线施工、道路改造、绿化调整、环卫设施和
消防设施安装等工程,各项工程穿插施工,尽量缩短工期,避免改造工程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拆除违章建筑是旧居民区改造的关键环节。为做好这项工作,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每改造一个社区,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把有关宣传材料送到每家每户,并通过座谈会、对话会和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动员,求得广大市民的支持。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违章建筑重点户,安排专人做工作,通过重点突破,带动面上拆除。三是把依法治理与有情操作结合起来。对确属住房、生活困难居民搭建的违章建筑,在拆除的同时设身处地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毓西社区有21户困难市民,户均住房面积仅12.5平方米。为此他们在周围建起了一些棚厦,用作厨房、卫生间或堆放杂物等。这些违章建筑如不拆除,势必影响整个改造工作的开展。经过实地调查、专题研究,确定为这些居民提供政府廉租房,然后再拆除原有违章建筑,从而使21户居民深受感动,给市政府写来长篇感谢信,称这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
在项目安排和标准把握上,坚持对地下、地上、楼体、楼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改造,把着力点放在提升老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工作上。第一,铺设、改造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广电、通信等管线30.5万米,解决了地下管线老化、口径或容量过小等问题。第二,整治改造街巷道路290余条100多公里,对这些道路进行了沥青罩面、铺装彩色人行道板,安装了路灯。第三,建设改造公厕31座,更新垃圾容器2300多个,新建改造消防设施150处。第四,在老城区修建市民健身休闲小广场40多处;改造新建小区绿地15万多平方米。第五,对430多栋外观陈旧的居民楼外墙进行了粉刷,对280多栋平顶楼进行“平改坡”,使成片的老居民楼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4)取得的成果。
经过改造的老城区,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地下管线布设合理、功能齐全,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燃气、通讯、宽带等管线直接到户。街巷道路平坦、路灯明亮、人行道平整顺直。楼间通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环卫设施配套,基本消除了卫生死角。消防设施齐全,消除了防火盲区。增加了绿化面积,增设了健身、休闲的小广场、小游园,居民有了更多的户外活动场所。
2005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烟台视察期间,专门到塔山社区视察烟台市老城区环境改造工作,在详细察看改造成果的同时,和社区居民亲切交谈,了解市民的反映,对烟台市改善旧居民区市民居住环境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主要合作者
烟台市人民政府确定烟台市城市管理局作为负责该项目实施的工作部门。改造区片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广大市民给予了积极配合。
有关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机构的协调作用。
烟台市人民政府的财政、规划、房管、公安等部门,市政、园林、环卫、供水、排水等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各负其责,互相配合。
燃气、供热、广电、联通、移动、网通等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按照统一安排,投资完成了各自的地下管线施工。
4、影响
烟台市老城区环境改造项目的40万受益居民中,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人群。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各种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到户,明显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绿化改造、社区游园和健身广场的建设,使原来因环境不好而不愿出门的老年人纷纷到户外休憩、锻炼,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儿童的户外活动明显增加,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不仅积极参与了项目实施,而且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对改造后的社区加强管理,并因此提供了治安巡逻、物业保安、设施养护等就业岗位1000多个。
各社区在实施环境改造项目的同时,深入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社会治安“平安社区”,从而促进了烟台市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2005年,烟台市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在6月23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给烟台市授予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最高荣誉——“长安杯”。
对老城区市民居住环境的改造,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一行动也激发了全体市民建设“爱心烟台”的热情。为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困难市民,烟台市在2005年3月,创建了“烟台市慈善总会”,全市包括老城区居民在内的45万人踊跃向慈善总会捐款,2005年上半年的捐资总额达8608.56万元,并开始接受困难学生、困难家庭的救助申请。
5、可持续性
对已完成环境改造的社区,烟台市政府采取三项措施巩固和发展改造成果:一是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调整理顺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理顺市区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扩大基层的管理权限。二是对改造后的社区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实施物业管理。三是设立了烟台市公用事业投诉中心,开通了“12319”公开电话,专门受理市民投诉。2005年上半年接受市民投诉5138件,处结率达98%,满意率达90%。目前,“12319”热线已经成为市民向政府反映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重要途径。
6、可推广性
2004年9月,国家建设部领导人在实地考察了烟台老城区环境改造项目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派员进行了详细调查,形成了专题调查报告,向全国建设系统推介了烟台的经验和做法。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11月,省委书记张高丽批示:“这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具体体现”。省长韩寓群批示:“明年要继续抓好”。2005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烟台市召开了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暨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全省各个城市推广烟台市老城区环境改造的经验。
7、创新性
(1)就地改造,不搞大拆大建。除了对一些危房和规划成片改造的区片外,对大部分旧居民区采取了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改善社区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整治措施,避免了因大拆大建而容易引发的社会矛盾。
(2)实行从地下到地上到墙体到楼顶的立体化整治。
(3)在项目实施中,各级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与社区、相关管线企业实行了协调联动,密切配合。(4)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项目开始前,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了解居民需求,形成整治方案;方案确定后,在居民区进行公示,再次征求居民意见;施工过程中,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居民的合理意见和要求,调整完善施工方案,使旧居民区环境改造体现绝大多数居民的意愿。
8、得到的认可
该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得到山东省和国家建设部的表彰,并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003年,烟台市旧居民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烟台市人民政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第二篇:乡镇库区居住环境改善工作方案
xxx乡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
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的实施进度,切实做好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改善我乡水库移民居住环境,根据《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县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xx号)等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移民意愿,以解决当前库区移民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从解决水库移民居住环境问题入手,提高移民直接受益程度,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实施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移民自愿自主建设的原则。库区移民是居住环境改善项目的建设主体,乡人民政府要尊重移民意愿,引导库区移民按规划设计要求自主建设。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合理制定移民居住环境改善方案和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3.坚持整合各部门资金,倾斜特殊困难户的原则。积极整合农村危旧房、茅草房、城乡风貌改造等项目资金,支持 1
移民原搬迁户危旧房改造工作,重点倾斜移民中的五保户、残疾人户等特殊困难户。
5.坚持以原始档案登记的原迁户为规划统计数、以原迁移民户房屋现状为确定移民户房屋改造方式以及有利于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
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xxx乡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x乡长担任,副组长由xxx副乡长、xxx副乡长、xxx副乡长担任,成员由扶贫移民工作站工作人员、村镇规划建设站工作人员及各挂村工作队长及相关村委会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扶贫移民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由xxx副乡长兼任,办公室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完成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移民住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原搬迁户的居住环境,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力争在2012年全面完成我乡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迁户1945户的房屋改造任务。
四、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对象
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对象为原搬迁时建设现仍居住的危旧房或原搬迁户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
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规划以户为单位,各原迁户以原始档案登记为准(不含外迁北海的原迁户)。
原迁户房屋拆除新建或且立面装修任务以2010年我乡
调查上报数为基数,结合现状进行。
五、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内容及要求
(一)改造内容
1.对现仍居住在原搬迁时建设的危旧房移民户进行拆除新建。
2.对原搬迁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进行立面装修。
3.对已建好住房且立面已装修的移民户,对其屋面进行改造。
(二)改造要求
1.新建住房必须按至少两层半楼房下基础,建好一层楼房以上。住房建设以移民户为单位,人均砖混或砖瓦结构住房面积18平方米以上。
2.对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实施立面装修,立面装修户要求完成整个立面瓷砖装饰。装饰要按照县移民局规定的样式统一规划设计进行装修。
(三)时间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我乡根据xxx县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工作任务,把各村民小组原迁户的住房现状、住房改造方式、补助标准和金额在涉及的村民小组内张榜公示,并在公示期间收集各原迁户反馈意见。对有异议的原迁户要及时和县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并反馈给移民户。
2.开工建设阶段(2012年3~11月):
组织原迁户进行拆除新建或立面装修。各原迁户按照要
求完成房屋改造后向乡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对已完成改造房屋进行初验,实行完成一户验收一户,并负责将验收合格后的房屋改造原迁户统计汇总报县岩滩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
3.竣工验收阶段(2012年12月):
项目全部竣工后,我乡人民政府将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乡完成情况进行抽检验收。
六、移民居住房屋改造补助标准及资金筹措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工作的会议纪要》(„2010‟xx号)的规定,对原搬迁时建设的房屋进行拆旧建新房或实施改造的移民户,每户补助建筑材料费10000元,对已建成一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房屋、需立面装修的,每户补助建筑材料费8000元。房屋改造资金不足部分由移民户自筹或投工投劳解决。对五保户、残疾人户等特殊困难户建房,我乡结合农村危旧房、茅草房等项目资金,给予优先倾斜。
七、移民居住房屋改造补助资金的兑现
移民居住环境房屋改造补助资金按照方便移民、手续简便、优质安全的原则兑现,并按项目进度进行拨款。对新建移民住房完成基础砌筑或浇筑工作后支付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总额的50%,完成第一层主体以上并安装好门、窗框经验收合格后付清余款;对已建好新房未立面装修的,启动时预付50%的住房改造补助资金,余款待立面装修完成通过验收后一次性结清;对已建好新房且完成立面装修的,完成屋面改造通过验收后一次性付清。
移民户按上述程序完成房屋改造后填写《xxx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资金申请表》,由我乡人民政府和移民户所在村委会确认并签字盖章后统一报给县xxx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八、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
我乡已把实施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列入本乡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扎实做好xxx水电站水库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项目实施各项工作。
1.根据县移民局下发的各种表格,发放到各村,表格包
2.各挂村工作队要认真核对本村的农户对象,对本村的农户情况负责,挂村领导要切实担当起把关的责任,督促工作队在稳定的前提下做好本村的居住环境改善工作。
(二)强化管理
xxx水电站水库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项目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的管理程序进行管理,按照批准的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村要及时建档立卡,完善项目建设档案,一户一档。档案包括:原迁户房屋现状以及改造后的相片、现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申请卡、原迁移民户申请验收卡、初验报告书等有关材料。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括个人申请表、合同书、资金拨付申请书、资金统计表等。
要加强宣传,为维护岩滩库区社会稳定和顺利实施移民居住环境改善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要继续强化xxx库区包村帮扶工作,包村工作领导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积极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利用与移民面对面的机会进行宣传,重点宣传党和政府对移民的关心和照顾,引导移民通过前后对比、横向对比,正确认识政策的来之不易,争取移民的理解和支持,使移民群众自觉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第三篇:农村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浅析范文
浅析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
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 金迪 崔跃峰 摘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小城镇中居住模式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居住模式中所涉及的主要要素,从居住空间布局、居住建筑形式、基础设施配置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改善与提高小城镇居住模式所必须注重的相关原则与方式。
关键词:小城镇 人居环境 居住模式
人居环境又叫人类住区。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这样定义:“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对于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就是指城镇内维护居民活动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而本文中的居住模式,则主要涉及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民居建筑形式以及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配置等。一.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的发展建设一直遵循着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导致出现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居民在居住模式出现巨大差异。作为城乡结部的小城镇,由于独特的空间区位关系,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人居模式发展道路。
1.小城镇中居住问题最多就是城镇内用地布局功能混乱,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夹杂分布,毫无序列与章法可言,城镇内土地利用分散,宅基地面积超标、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居住空间间隔极不合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很多低层民居住宅直接被改造成为小作坊或家庭生产厂房,其生产产生的废物与污水随意堆砌排放,造成城镇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住宅外部环境恶劣,这些都成为小城镇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根源所在。
2.一些小城镇由于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城镇经济投资、融资比较困难,经济走势一直步履蹒跚,城镇内没有具体的产业项目,居民收入普遍低下,这无法激发小城镇居民对自身居住建筑的改造与升级的渴望;城镇内民居建筑杂乱无章、质量低下,这同时也反映处在小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没有注重相应的设计。
3.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原有的基础设施又缺乏必要的维护,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局面。
据抽样检查,2000年全国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68%,但是上下水不配套;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只有51%;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极低。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也是小城镇居民居住模式仍然
近似农村的主要原因。
二、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的改善与提高
1.注重城镇居住空间布局,重塑有序的城镇居住模式 小城镇居住空间不仅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同时也是空间秩序的核心,是小城镇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
在朔造小城镇居住空间时,应坚持用地集中、节约布置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改善现状部分小城镇,尤其是北方小城镇宅基地面积过大的现状,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影响小城镇整体布局的住宅进行搬迁与重新安置,减少土地浪费,加强土地的控制和有效使用,促使小城镇居住用地布局更加紧凑合理。
小城镇的居住空间应形成连续界面,结合其他用地功能如公建、生产、市政设施等布局,以及道路系统、河湖绿化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同时要注意控制与改变城镇居住空间沿交通干线蔓延伸展趋势,通过区域绿地、绿带和道路绿化隔离等空间政策来有效遏制,这是形成小城镇自身特色的总体框架的必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业影响到小城镇的下一步的具体规划建设,如建筑群体形象,绿化建设等。
2.综合考虑小城镇居住建筑综合功能,凸显小城镇特色 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小城镇特色的基调,同时也是城镇特色与形象最直接的反映。
首先,小城镇居住建筑模式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原有的地方风俗与历史,尽可能保持原籍居民生活气息的特色,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城镇街道的肌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从而延续原有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场所文脉,增强归属感。在很多地方,传统的民居建筑正悄然消失。这个结果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即如果不对小城镇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那么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遗产、建筑文化将会在若干年后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则传统民居是其中的重要音符之一,是构成小城镇独特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的最重要基本要素。
其次,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建设特点也应同相应的自身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小城镇居民大多处于慢节奏的的生活方式中,这与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小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对邻里交往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小城镇中更加提倡中等低密度的低层与多层住宅形式,住宅相对集中从可拉近邻里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加邻里间的交往机会
再次,小城镇居住建筑的舒适度、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采光条件、室内通风、建筑工程质量、给排水状况、建筑材料、抗震标准等,都是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考虑的诸多因素,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改变原来的无图施工、无证建设的方式,无论从居住建筑的群体设计还是单体设计,又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国家规范与施工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布局与质量等诸多问题。
3.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配置多元化,保障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注意引导市场经济可以自行完成配置设施的合理分布和规模,也要采取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制定规则、框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建设;注意将基础设施纳入全镇或区域统一考虑,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市、县、镇、社区各等级和系统规划的统筹考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体系;注重监管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健全,避免因市场经济造成对公共设施配置的建设滞后。
在近来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小城镇“绿色住宅”,小城镇“绿色住宅”提出居住模式应当在保证舒适的条件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利用住宅区内空隙余地分散处理粪便等污水,设置地下沼气池,获取的再生资源沼气,可用来照明、供热、余下的水液渣肥可用于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些方法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小城镇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结语
小城镇居住模式应当因地制宜,保持地区的多样化、特色化的空间,其特色应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掘、保护和发扬,不能生硬的照搬照套,应创造切合自身实情和特色化的居住模式,以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风貌特色。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创建优良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才能保证小城镇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王鸣,叶信岳,祁巍锋.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2 王宝刚,程立诺,李宏.小城镇人居环境比较研究之一.小城镇建设,2006,(10)3 程屹.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探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小城镇建设,2004,(3)4 李枝秀,彭云.关于我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探讨.农业考占,2006,(3)
第四篇:居住环境与健康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居住的最佳环境是指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应该具备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没有噪音、致病因素小的环境。居住环境是否健康影响着居民的身体状况,因此,影响居屋环境的几个因素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室内空气
甲醛——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是使用黏合剂的人造板和家具,涂料、油漆及香烟等也会产生甲醛污染。当甲醛浓度过高,会导致嗅觉异常、呼吸道刺激、发炎、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空气中还有过度的氨会导致人体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患者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昏迷等。此外,苯氡等化学元素都会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导致人体引发疾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要经常打开居屋的窗户,让阳光普照,时刻保持空气的流通,让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二、室内植物装饰
室内最适宜选择四季常青的花木或能吸收有毒气体的品种,如吊兰、文竹、万年青、仙人掌、龟背竹、常青藤等
龟背竹又名龟背蕉等,常绿藤本植物。花谚说,龟背竹本领强,二氧化碳一扫光,它夜间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特点,比其它花卉高6倍以上。雏菊又名延命菊等花谚说,雏菊万年青,除污染打先锋,这两种植物可有效地除去三氟乙烯的污染。
此外,室内不宜养花丁香、夜来香,它们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利影响;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植物配置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很重要,在居住环境内布置植物,能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净化空气,使人心旷神怡。
气候变化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着人类居住的环境,当然也就影响了居屋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居民只有自己多多关注自身居住环境,这样,美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在我们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延缓我们的衰老,防止和减少心疾病的发生。
第五篇:关于农村建房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问题初探
关于农村建房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问题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百镇千村”示范和农村家园行动等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措施以后,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生活由过去满足基本需要逐步转向进入小康的更高要求,农村新建住房不断增加。根据我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调查了解的情况,前川街双寨村、水塔村和龙王庙三个村近年来共新、改、扩建住房196户,占到村民总户数的近20%,但由于受地域条件、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村民建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规范和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代表性,也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正确引导农村建房,保证农民建房符合规划、突出特色、经济实用、优质安全、节省资源,尤为重要。
一、农村建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局“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的调查,结合日常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中了解的情况,我区农村建房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缺乏特色,浪费土地,质量不高。一是农村建房大都采用外延扩展的模式,房屋布局松散、粗放,且多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体现不出当地的地域特征、1 民俗风情、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二是存在放任现象,农民只要有钱,想怎么建房就怎么建房,占用耕地,甚至填塘、挖山、毁林、破坏生态环境与总体景观,建新房留旧房。三是农村建房市场混乱,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没有设计和建筑资质,建筑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缺少规划,缺乏管理,杂乱无序。双寨村因为长乐园项目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因为缺乏规划指导,村民建房选址不当、形式不一,有的6、7户偏居一隅,有的沿318国道开发,东盖一座平房,西盖一座楼房,出入通道、通风采光、供水排水等无法合理配臵。即使有规划的村,也因缺乏管理,出现少数村民新建房屋占地面积大、层数少、房屋结构不合理,房舍之间小块空地较多,村道弯曲,结果是子女结婚需要建房时往往又另占土地。有些村民则视土地为私有,受攀比、风水等落后观念影响,盲目追求在新的地理位臵上建造新房,对旧宅废弃不用,导致新旧房屋杂存,村湾环境脏乱。
(三)形式单一,配套滞后,影响环境。因为农村建房分散、杂乱,散布乡间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千篇一律的“白瓷砖”、“方盒子”式建筑不仅与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谐调,而且给通信、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措施,仍难以做到覆盖到湾、延伸到户。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导致农村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受到破坏,2 要素难以集聚。
(四)未批先建,批小建大,违法建房。有的不批就建,有的边批边建,有的批少建多,有的一户多宅,有的擅自扩、改或加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村庄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差。一是规划超前,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思想观念和村湾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差距。例如新村规划要求把几个自然湾合并为一个中心湾,农民建房的规划新址就与承包田间增加了距离,给农田的管理和经营带来不便,农民就不愿到规划新址建房。二是每年需要建房的农户只占少数,给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和旧村改造的实施带来难度。三是有的村庄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够。为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由于未能及时把与农村建房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位,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懂法,从而出现了乱占乱建、浪费土地、随意建设等一些违法建房行为。
(三)农民建房的思想和观念落实。有些村民认为祖遗房屋是风水之源,建新房拆旧房会破坏自家风水;有的认为规划虽好风水不好,因而宁住旧房也不愿到规划新址建房,或不愿按规划建房;有的由于收入不高,在建房过程中,只算便宜帐,不算安全帐,使用劣质材料和无资质的“草台班子”粗制滥造,安全 3 没有保障。
(四)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自乡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所拆销以后,农村建房一度出现管理真空,农民建房只需村委会同意,不用办理相关手续或不去办理审批手续,逐渐形成在“自家土地”上建房国家不管的错误认识。恢复“规土合一”监管职能后,由于农村建房分散隐蔽,各地管理人员少,应对和查处违法建房力不从心。一些村受小团体利益的影响,对违法建设也视而不见、见而不纠,纠而不力,客观上放纵了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不想得罪人,不愿举报。
三、规范农村建房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遵循村镇发展的科学规律,打破二元结构,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把握自然要素赋予村湾的特色,科学编制。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满足村民从事大田耕作和发展庭园经济及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生产需求。二是要坚持设施配套。严格按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村湾现有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等,建造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中心湾和农村新社区。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湾。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湾集中、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事务 4 向新型社区集中的要求,坚持拆小湾并大湾,逐步向新社区和中心湾集中。中心湾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规划实施,确保科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有利生产生活,努力建设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信息传递畅通,厕圈规范清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民新村。中心湾的规模可依据村庄面积、人口状况及发展趋势合理确定。
(三)严格规划的实施和监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坚持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环境,科学规划新社区和中心湾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审批确定村民建房用地范围及选址定点。凡是改建或新建房屋,都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统一到新社区或中心湾建设,严禁不按规划随意乱占乱建和未批用地建房;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建设住宅;暂时不能进新社区或中心湾的散居农户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就近中心湾内空闲地、老宅基地或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批准占用耕地。已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建房,要按照规划集中建设农民新居,防止在城镇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出现“二次拆迁”。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居民建房,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小区。农村建房要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和《村镇规划选址建设意见书》制度。各街乡镇场要积极主动为建房农户办证服好务。
(四)加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坚持“一户一基”,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否则不得批准新建宅基地。严禁“一户多宅”,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臵宅基地建房,村民建房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且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申请用地建房资格条件,才能按程序申请办理房屋准建手续。城郊特定范围内的村民购臵公寓住房后,该户村民即为拥有一处宅基地,必须拆除老宅,不得再占宅基地。村民在规划确定的新社区或中心湾内建房,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面积。
(五)加强农村建房设计和质量管理。为确保农村建房质量和安全,各街乡镇场必须切实履行管理服务职责,在抓规划、管用地、批建设的同时,要依法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的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设计、施工行为,杜绝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图建房现象,规范建房合同,发现质量问题积极联系相关质监部门解决。二是要大力推行农村建房通用设计图集,防止出现大而不当、华而不实、贪大求洋和随意建设等不良倾向,尽量做到平面规则、造型简洁、结构合理、整体谐调、安全牢靠。三是对农村建材市场要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抽查,对假冒伪劣建筑材料坚持露头就打,绝不能手软,切实预防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用于农村建房。
(六)建立长效监管服务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各街乡镇场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依法用地、依规建 6 设的宣传活动,切实提高村民尊重规划、珍惜土地、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充分了解规划的实施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减少违法违规建设。二是要加强各街乡镇场与土地规划、城管工商、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实行齐抓共管,形成对违法建设“人人喊打”的局面。如对违建的商铺,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对违建的住房,水电单位不予安装水、电设施等。三是村镇组织和村民是发现和规范农村建房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机构,落实村镇监管服务责任,把辖区内制止非法占地、违规建房作为考核村镇领导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巡回检查,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理违建问题,使违建者不敢“卷土重来”。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