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

时间:2019-05-12 12: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

第一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

田园社区位于吴家山街办事处的中心处,辖区有2578户,8018名居民,10个企事业单位,有物业管理的小区2个,单位自管小区1个,业委会自治小区1个。社区通过去年物业全覆盖工程改造后,环境优美了,管理有序了,治安好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也高了。

社区住宅楼大部份是上世纪90年代开发建设的房子,虽然社区内有两个物业管理的小区,但是由于业委会不建全,物业管理不到位导致小区的保洁没人清扫、绿化无人修剪、车辆无秩序乱停,草坪被碾压成了泥坑等现象。改善小区环境迫在眉睫。物业全覆盖就是力图通过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建立起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让小区的居民都享受到物业管理服务。

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是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惠民工程,街领导非常重视物业全覆盖改造工程,去年9月开始田园吴南东区为首个改造的小区,为了使物业全覆盖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1,社区成立了专班:由主任亲自负责物业全覆盖提档升级工作,认真做好协调、推进、保障工作。

2,社区居委会加强对需改造小区的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宣传如:板报、横幅、专栏宣传:单元门口张贴“告居民一封信”、在社区网站发布通知等;在小区内不同路段,显明地点张贴通告,扩大物业全覆盖改造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知晓率。

3,在改造过程中积极征求居民意见:推进老旧住宅区物业全覆盖工作提档升级和服务是一项新生事物,有些居民不知晓,有些居民不理解,诚恳地征求居民意见,取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改进物业全覆盖改造过程中的不足,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

4,成立物业服务机构;对吴南东区进行了数月的物业全覆盖改造,把小区乱停、乱放、乱堆、乱盖进行的整顿、街办出资近60万铺设彩砖改造中心休闲广场、将整个小区路面硬化,规范停车位;路面加宽了;更新垃圾桶和修建垃圾池、安装晒衣、新安装了健身器材10件等。为加强长效管理,社区群干深入小区居民家,组织业主推选出合适的业主来参与小区管理。历经5个月的时间,在今年5月12日组织成立了新一届的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他们制定小区物业服务工作方案、制定业主大会制度、自治了《社区物业服务公约》。如今,你走到吴南花园东区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公园似的:绿草如织、鲜花盛开、路面干净、车辆规范整齐的停放在新建的停车位上;在休闲广场,居民有的在健身、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现在的业主委员会是自治,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生活环境好了,居民也没有怨言了。

第二篇:打造文明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打造文明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上站街道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 杨艳荣

阳泉城区紧紧围绕省委“三个发展”和市委“统筹城乡、率先转型、全面崛起、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2006年6月城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城十区”建设的发展方略,即围绕城区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将全区打造成为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和窗口形象区,为早日建成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创建“市民文明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市民文明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社区的共同构筑,可以说,创建每一个文明社区,是建设“市民文明区”的基础。“市民文明区”的科学发展思想在我社区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各社区要始终致力于打造文明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推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城区创建“市民文明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创建机制,保证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社区应根据“平常抓教育、重点抓管理、关键抓实效”的要求,从着眼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建章立制,强化党员管理。一是坚持对社区各类党员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如在社区党员中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和“设岗定责”活动;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以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参与社区服务、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创建文明楼院、带头争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五带头”活动;在无职党员中,开展以看一份党报、听一堂党课、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义务活动、写一份思想汇报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以党的理论学一学、国家大事讲一讲、公益事业干一干、社会环境抓一抓、下岗职工帮一帮、困难群众扶一扶、合理建议提一提、文体活动搞一搞、邻里纠纷劝一劝、歪风邪气管一管为内容的“十个一”活动,有效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对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审查,让党员在自审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每年坚持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知民情解民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力

社区要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契机和抓手,结合社区实际,从“育”、“安”、“居”、“乐”、“业”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展社区服务,赢得居民的欢迎和信任,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力。

育为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应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如“八一”走进军营、绘画比赛、元宵节文艺展演、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科普法律进社区”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区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活动,培育孩子们爱祖国、爱家庭、爱学习的意识。

安为重,创造安定的治安环境。社区要紧紧围绕实现居民群众愿望、满足居民群众需要、维护居民群众利益开展服务。一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社区可与街道司法所、辖区派出所、社区志愿者联合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栏,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举行法律知识讲座。二是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综治工作。通过开展争创“平安社区”活动,推动辖区单位及居民保稳定平安,安全在社区活动。成立社区“两劳”释放人员综治帮教小组。对重点人群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形成单位、派出所、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网络。三是加大辖区矛盾排查和矛盾纠纷调解的力度,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居为先,为社区居民提供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社区要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作为传播绿色文明,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成立环境卫生自治委员会,组织小区清扫保洁队伍、绿地养护队伍、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志愿者队伍,并每月组织党员、居民定时清理小区的卫生、乱帖乱画等。社区要设有固定的环保警示牌、环保宣传橱窗、居民文明公约。

乐为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面对居民追求更高层次文化的需求,社区应组建几支文体队伍,常年坚持排练,活跃于各级各类文化展演活动中,并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业为实,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要本着居民有所需,社区有所为的原则,通过社区荐岗、单位稳岗、社会寻岗的方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爱心帮扶,扶弱帮困,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向心力

针对弱势群体的需求,社区可以实施以关心走访到位、帮助扶助到位、培训教育到位、安置就业到位、跟踪服务到位为内容的“五到位”服务,以入户走访、日间照料、病中扶持、节日共度为内容的“上门式”慰老服务。我针对社区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多,服务场所少的问题,我们拓宽思路,借助驻地单位资源,成立了社区阳光服务中心,开办了方便餐桌,使社区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满意的社区服务。由于方便餐桌品种多、花样全、味道好,价格实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这一做法值得其他社区借鉴。同时,社区要做好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建立康复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康复训练。发放《残疾人素质教育手册》,组织学习讨论,鼓励他们增强生活信心,提高个人素质,主动融入社会。

文明社区的建设不仅是“市民文明区”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三城十区”建设的发展方略一定会实现。

“三城十区”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浅议

阳泉市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阳泉城区长远发展与当前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以往发展经验的全面继承和对现有发展方式的重大突破,构建起“三城十区”的发展模式。“三城”即“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十区”即“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窗口形象区”。它异常鲜明地体现出两个特点,是城区均衡协调发展、着重解析各项工作内在逻辑关系的必然结果,为我省县区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经验。认真学习了“三城十区”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社区工作的实际,引发了我对此的深深思索。

“市民文明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社区的共同构筑,可以说,创建每一个文明社区,是建设“市民文明区”的基础。

创建文明社区不仅是建设“三城十区”、“市民文明区”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密切党

同群众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文明社区是以行政区划的街道(镇)为载体,以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提高成员素质为目标,环境整洁、生活安定、服务完善、风气优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文明社区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发展“链”,要经历从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的发展阶段。“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细胞活了,整个城市肌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基础扎实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面向21世纪构筑城市文明的基础性工程,要深刻认识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创建文明社区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内容。具体分析,它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意志、社区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一致;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三是城市高效管理、多功能服务和社会团体、市民自觉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 步提高。

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创建活动生命力的关键。要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带着深厚的感情,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急、难、愁”问题,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务求实效。注意区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不同情况,适应城市发展水平,适应社区建设要求,适应群众承受能力。创建活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征求群众意见,多同群众商量,多吸引群众参与。坚决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主要目标。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现代城市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要像江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综合治理,保证安居乐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可以细化为下述八个方面:

(1)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培育和形成社区意识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成文明社区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在整个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巩固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和个性特色的社区精神,维系和凝聚全体社区成员。

(2)社区共建。文明社区的建设要靠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携手共建文明社区的工作机制和网络,形成条与块、点与面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合力。同时,充分运用社区内各单位和团体的现存资源,在体现互助、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目的,使共建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社区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地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同育新人”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成员的具体需求出发,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成员的教育,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养。

(4)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在广义上是指社区成员在长期实 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在狭义上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各种类型的家庭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是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

(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依托社区各方力量和社区成员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能满足社区成员各种需求的生活服务事业。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体现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的特点,完善各种便民、利民设施,努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

(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包括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社区环境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是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形象工程。要通过加强执法管理的力度和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道路、公共区域、花坛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净化、美化、绿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7)社区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定安全、平稳有序是文明社区的基本指标,也是社区成员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区的安定安全 要靠全社区的力量,尤其是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加强群防群治,着重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项工作,努力提高社区治安和治理工作的水平,给群众一个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8)社区风尚。社区风尚指的是一个社区应该拥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是体现文明社区创建成效的标志性成果。良好社区风尚是以社区成员的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要继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社区新风。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形成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特色之路,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提高创建实效:

一要注重多样性。文明社区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庭读书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民俗文化节”、“绿化工程”、“围墙工程”、“灯光工程”、“服务网络工程”、“车棚工程”、“上门就诊”、“电话救助”,等等。

二要讲究特殊性。载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社区的实际情 况,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形成自己的创建特色。走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路子,应该成为各级社区建设者的努力目标。

三要追求实效性。设计载体要搭准社区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努力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新颖性,触及社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兴奋点、想象力,激发他们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防止轻内容、重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让社区群众享受实惠,获取好处。

四是科学性。精心设计创建活动的载体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提出构想、设计方案、制定措施,到实际操作、成效评判的整个过程。使内容明确、特色鲜明、新颖实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判要有科学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文明社区的建设不仅是“三城十区”、“市民文明区”建设的需求,同时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三城十区”的建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史姬红 油娄沟社区

三城十区”之我见

——观象台社区党总支书记 刘景梅

二○○六年六月,阳泉市城区第八次党代会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区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三城十区”的发展战略,即通过5年的时间,把城区打造成为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和窗口形象区,建成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

这些年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我看到了建设“三城十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广阔前景。这些年来“三城十区”的实践也使我深刻感触到,这一发展战略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三城十区”建设实施的这几年,其工作成绩主要总结如下:

一是出发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通过舆论宣传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城区20万人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建设,而且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思想,干部的思想都得到了大解放,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十个“区”建设中的创新意识正在为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是城区政府各部门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本身的修订与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我们社区来讲,最基层的规章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亲历了不断肯定否定的过程,继而让社区工作不断超越、与时俱进、日臻完美。

四是负重拼搏,服从大局,孜孜以求,百折不挠。虽然“三城十区”建设任务繁重、步履艰辛,但是我们在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和坚定性。各级领导干部也在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个阶段性成果,同时干部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城区四套班子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全区上下谋事、干事、成事、成大事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一是为人民服务宗旨观还不够深刻,不能因为自然资源稀缺或者经济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就不作为。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敢于接受,更要认真科学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努力寻求解决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做好每一项工作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成了决定我们党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克服畏难情绪,把思想问题解决好,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二是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干部无法抛弃陈腐观念,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思维,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看问题的角度,对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把握上缺乏必要的本领。为此我们更应该要加强学习,包括对“三城十区”内涵和本身意义的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琢磨思考研究,进而实践实干。

三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黑板报等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社区作为最基层最前线的宣传阵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居民群众自觉主动担当起“三城十区”建设的宣传员,为城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我们要急需增强“三城十区”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责任,加强领导,查找差距,增添措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三城十区”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三角社区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谐社区建设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各项工作的指导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展观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创建和谐社区。因为社区是和谐社会中的细胞,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万仗高楼平地起”,那么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赖以支撑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构建的谐社区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砖添瓦,是每一个社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联系社区实际情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社区,切实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建设和谐社区的内涵

和谐社区是指社区成员、家庭、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互相协调、融洽、相互关心、帮助、和睦温馨、宽容稳定、无根本利益冲突,社区功能配合适当,社区结构科学合理,各内部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匀称和协调状态的统称。和谐是一种无形能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让社区成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各方面利益得到平衡。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各类矛盾和冲突在社区得到化解。因此,明确领会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是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

1、“发展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石

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的小社会。就金三角社区而言,现有住户2292户,总人口达6870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追求。因此,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第一要务。俗话说,“穷生斗、富生安”。“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可见社区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应处处体现在社区发展活力这个归缩点上。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上要充满活力。就是要激发广大居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加大社区公益事业的投入。通过政策激励等调节手段,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对市场就业的运作体系,形成有利于居民创业的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社区居民物质财富的渐进积累。二是政治上发展充满活力。就是以社区居委会和全体居民为主体,组织引导居民参入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协调社会关系各项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居民依法享有广泛的社会事务知情权,公共事业的建设权,参与管理的监督权。三是文化发展上充满活力。就是要组织居民进行各种文化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广泛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居民道德素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社区氛围,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利益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核心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家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在这个家园和载体里,既有常住居民,又有外来流动人员,以我们社区为例,现有退休退养人员413人,低保户11户,吸毒两劳人员6人,外来务工600多人,残疾弱势群体人员64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各种利益需求,各种矛盾在社区汇集。社情复杂、不稳定因素多。因此,不断满足各种需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构建平安和谐社区的核心要素。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尽可能的满足居民的愿望和需求。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创造条件满足或实现他们的愿望。维护其合法权益,要通过发展社区公益事业为载体,让居民平等享受社会公共资源,营造平等互利的氛围,消除社区中的不和谐之音。二是利益发展互融。以开展扶贫帮困结对互帮互助等形式让“利益”与个人、社区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缩感和责任感,真心诚意为建设和谐社区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三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利用节假日,因地制宜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居民“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和谐风尚。

3、“稳定有序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关健

社区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稳定有序的主体内容,是社区和谐的关键。这种和谐的表现方式在:一是平等互利。社区的个体、群体之间,家庭与社区各阶层之间,达到人人平等,互惠互利;二是包容差异。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使其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平等,并通过合作、协商、互补使每个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和睦共处;三是有章可循。在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下,促进全体居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按照法律、制度、氛围、良性习俗等方面有章可依,达到充满生机、稳而不乱,活而有序。

二、搭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平台

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南京考察社区时强调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老百姓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为建设和谐社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打造“暖民心、顺民意”的和谐社区“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1、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 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中的突出问题和需求矛盾,是衡量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区对全体成员是否有凝聚力、推动力的重要尺度,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内容。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就是让全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社区各级组织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务他们所需。联系我们资兴、三都、宝源社区的具体情况,当前的服务重心应摆在:一是提供求职培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二是提供“零距离”便民项目服务和维权服务;三是发展社区文化、医疗卫生、公益事业服务,通过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让社区真正成为全体居民的信赖依托。

2、搭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平台

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是社区的不稳定因素,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关心,确保他们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核心内容。因此,诚信建立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平台,就是要最大限度帮助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创业就业、自谋职业,疾病医疗等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每个困难群众、弱势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和保障,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

三、创建和谐社区的保障机制

社区和谐,居民安居乐业是社区全体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社区各级组织努力追寻的目标。因此,协调社区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和处理社区内部成员的利益矛盾,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谓群体的生活,保障社区所有成员分享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成果,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建立和谐社区工作责任机制 建设和谐社区需要个体、群体、社区各级组织共同承担社区建设责任。首先,从社区组织的角度上看,应在建设中承担起主导作用,帮助居民寻求扩大就业渠道,完善社区保障体系;加大富民、利民、便民“暖心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四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力推进法制社区、平安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其次,引导社区全体成员更新观念、调整思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以遵纪守法为前提的公民道德来规范社区成员。鼓励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社区成为民风淳朴、长治久安、良性循环的大家园。

2、建立和谐社区的导向机制

社区各级组织的内部和谐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社区管理者除了在“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勤政廉政意识”上下功夫之外,还应着重在两大内容上抓好和谐建设,一是做好六个方面的表率。即:政治坚定做学习的表率;抢抓机遇做开拓创新的表率;改变作风做勤政务实的表率;带头团结做维护大局的表率;心系群众做服务居民的表率;出谋划策做富民强区的表率。二是理顺六个心态。即严律己宽待人,减少人为矛盾;多主动少推诿,减少工作矛盾;多冷静少冲动减少互相伤害的矛盾;多尊重别人少表现自己,减少居民不信任的矛盾;多一点付出少一点索取,减少利益矛盾;多交流少埋怨,减少因误会产生的矛盾。通过组织内部的和谐建设,推动社区整体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

3、建立社区矛盾协调机制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各种利益矛盾尽显社区这个舞台,虽然这些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上升为对抗性矛盾冲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调解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确保社区和谐稳定,居民安居乐业。

第三篇:乡镇库区居住环境改善工作方案

xxx乡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

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的实施进度,切实做好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改善我乡水库移民居住环境,根据《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县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xx号)等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移民意愿,以解决当前库区移民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从解决水库移民居住环境问题入手,提高移民直接受益程度,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实施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移民自愿自主建设的原则。库区移民是居住环境改善项目的建设主体,乡人民政府要尊重移民意愿,引导库区移民按规划设计要求自主建设。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合理制定移民居住环境改善方案和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3.坚持整合各部门资金,倾斜特殊困难户的原则。积极整合农村危旧房、茅草房、城乡风貌改造等项目资金,支持 1

移民原搬迁户危旧房改造工作,重点倾斜移民中的五保户、残疾人户等特殊困难户。

5.坚持以原始档案登记的原迁户为规划统计数、以原迁移民户房屋现状为确定移民户房屋改造方式以及有利于维护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

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xxx乡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x乡长担任,副组长由xxx副乡长、xxx副乡长、xxx副乡长担任,成员由扶贫移民工作站工作人员、村镇规划建设站工作人员及各挂村工作队长及相关村委会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扶贫移民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由xxx副乡长兼任,办公室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完成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原搬迁户房屋改造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移民住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原搬迁户的居住环境,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力争在2012年全面完成我乡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迁户1945户的房屋改造任务。

四、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对象

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对象为原搬迁时建设现仍居住的危旧房或原搬迁户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

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规划以户为单位,各原迁户以原始档案登记为准(不含外迁北海的原迁户)。

原迁户房屋拆除新建或且立面装修任务以2010年我乡

调查上报数为基数,结合现状进行。

五、移民居住房屋改造内容及要求

(一)改造内容

1.对现仍居住在原搬迁时建设的危旧房移民户进行拆除新建。

2.对原搬迁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进行立面装修。

3.对已建好住房且立面已装修的移民户,对其屋面进行改造。

(二)改造要求

1.新建住房必须按至少两层半楼房下基础,建好一层楼房以上。住房建设以移民户为单位,人均砖混或砖瓦结构住房面积18平方米以上。

2.对已经拆旧建新房的移民户,实施立面装修,立面装修户要求完成整个立面瓷砖装饰。装饰要按照县移民局规定的样式统一规划设计进行装修。

(三)时间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我乡根据xxx县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工作任务,把各村民小组原迁户的住房现状、住房改造方式、补助标准和金额在涉及的村民小组内张榜公示,并在公示期间收集各原迁户反馈意见。对有异议的原迁户要及时和县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并反馈给移民户。

2.开工建设阶段(2012年3~11月):

组织原迁户进行拆除新建或立面装修。各原迁户按照要

求完成房屋改造后向乡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对已完成改造房屋进行初验,实行完成一户验收一户,并负责将验收合格后的房屋改造原迁户统计汇总报县岩滩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

3.竣工验收阶段(2012年12月):

项目全部竣工后,我乡人民政府将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乡完成情况进行抽检验收。

六、移民居住房屋改造补助标准及资金筹措

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xxx水电站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工作的会议纪要》(„2010‟xx号)的规定,对原搬迁时建设的房屋进行拆旧建新房或实施改造的移民户,每户补助建筑材料费10000元,对已建成一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房屋、需立面装修的,每户补助建筑材料费8000元。房屋改造资金不足部分由移民户自筹或投工投劳解决。对五保户、残疾人户等特殊困难户建房,我乡结合农村危旧房、茅草房等项目资金,给予优先倾斜。

七、移民居住房屋改造补助资金的兑现

移民居住环境房屋改造补助资金按照方便移民、手续简便、优质安全的原则兑现,并按项目进度进行拨款。对新建移民住房完成基础砌筑或浇筑工作后支付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总额的50%,完成第一层主体以上并安装好门、窗框经验收合格后付清余款;对已建好新房未立面装修的,启动时预付50%的住房改造补助资金,余款待立面装修完成通过验收后一次性结清;对已建好新房且完成立面装修的,完成屋面改造通过验收后一次性付清。

移民户按上述程序完成房屋改造后填写《xxx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居住环境改善原迁户房屋改造资金申请表》,由我乡人民政府和移民户所在村委会确认并签字盖章后统一报给县xxx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八、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

我乡已把实施xxx水电站水库移民原迁户房屋改造工作列入本乡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扎实做好xxx水电站水库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项目实施各项工作。

1.根据县移民局下发的各种表格,发放到各村,表格包

2.各挂村工作队要认真核对本村的农户对象,对本村的农户情况负责,挂村领导要切实担当起把关的责任,督促工作队在稳定的前提下做好本村的居住环境改善工作。

(二)强化管理

xxx水电站水库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项目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的管理程序进行管理,按照批准的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村要及时建档立卡,完善项目建设档案,一户一档。档案包括:原迁户房屋现状以及改造后的相片、现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原迁移民户房屋改造申请卡、原迁移民户申请验收卡、初验报告书等有关材料。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括个人申请表、合同书、资金拨付申请书、资金统计表等。

要加强宣传,为维护岩滩库区社会稳定和顺利实施移民居住环境改善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要继续强化xxx库区包村帮扶工作,包村工作领导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积极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利用与移民面对面的机会进行宣传,重点宣传党和政府对移民的关心和照顾,引导移民通过前后对比、横向对比,正确认识政策的来之不易,争取移民的理解和支持,使移民群众自觉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第四篇:农村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浅析范文

浅析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

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 金迪 崔跃峰 摘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小城镇中居住模式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居住模式中所涉及的主要要素,从居住空间布局、居住建筑形式、基础设施配置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改善与提高小城镇居住模式所必须注重的相关原则与方式。

关键词:小城镇 人居环境 居住模式

人居环境又叫人类住区。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这样定义:“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对于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就是指城镇内维护居民活动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而本文中的居住模式,则主要涉及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民居建筑形式以及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配置等。一.小城镇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的发展建设一直遵循着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导致出现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居民在居住模式出现巨大差异。作为城乡结部的小城镇,由于独特的空间区位关系,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人居模式发展道路。

1.小城镇中居住问题最多就是城镇内用地布局功能混乱,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夹杂分布,毫无序列与章法可言,城镇内土地利用分散,宅基地面积超标、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居住空间间隔极不合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很多低层民居住宅直接被改造成为小作坊或家庭生产厂房,其生产产生的废物与污水随意堆砌排放,造成城镇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住宅外部环境恶劣,这些都成为小城镇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根源所在。

2.一些小城镇由于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城镇经济投资、融资比较困难,经济走势一直步履蹒跚,城镇内没有具体的产业项目,居民收入普遍低下,这无法激发小城镇居民对自身居住建筑的改造与升级的渴望;城镇内民居建筑杂乱无章、质量低下,这同时也反映处在小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没有注重相应的设计。

3.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原有的基础设施又缺乏必要的维护,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局面。

据抽样检查,2000年全国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68%,但是上下水不配套;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只有51%;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极低。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也是小城镇居民居住模式仍然

近似农村的主要原因。

二、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的改善与提高

1.注重城镇居住空间布局,重塑有序的城镇居住模式 小城镇居住空间不仅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同时也是空间秩序的核心,是小城镇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

在朔造小城镇居住空间时,应坚持用地集中、节约布置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改善现状部分小城镇,尤其是北方小城镇宅基地面积过大的现状,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影响小城镇整体布局的住宅进行搬迁与重新安置,减少土地浪费,加强土地的控制和有效使用,促使小城镇居住用地布局更加紧凑合理。

小城镇的居住空间应形成连续界面,结合其他用地功能如公建、生产、市政设施等布局,以及道路系统、河湖绿化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同时要注意控制与改变城镇居住空间沿交通干线蔓延伸展趋势,通过区域绿地、绿带和道路绿化隔离等空间政策来有效遏制,这是形成小城镇自身特色的总体框架的必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业影响到小城镇的下一步的具体规划建设,如建筑群体形象,绿化建设等。

2.综合考虑小城镇居住建筑综合功能,凸显小城镇特色 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小城镇特色的基调,同时也是城镇特色与形象最直接的反映。

首先,小城镇居住建筑模式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原有的地方风俗与历史,尽可能保持原籍居民生活气息的特色,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城镇街道的肌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从而延续原有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场所文脉,增强归属感。在很多地方,传统的民居建筑正悄然消失。这个结果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即如果不对小城镇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那么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遗产、建筑文化将会在若干年后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则传统民居是其中的重要音符之一,是构成小城镇独特人居环境中居住模式的最重要基本要素。

其次,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建设特点也应同相应的自身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小城镇居民大多处于慢节奏的的生活方式中,这与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小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对邻里交往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小城镇中更加提倡中等低密度的低层与多层住宅形式,住宅相对集中从可拉近邻里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加邻里间的交往机会

再次,小城镇居住建筑的舒适度、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采光条件、室内通风、建筑工程质量、给排水状况、建筑材料、抗震标准等,都是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考虑的诸多因素,小城镇居住建筑必须改变原来的无图施工、无证建设的方式,无论从居住建筑的群体设计还是单体设计,又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国家规范与施工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居住建筑的布局与质量等诸多问题。

3.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配置多元化,保障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注意引导市场经济可以自行完成配置设施的合理分布和规模,也要采取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制定规则、框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建设;注意将基础设施纳入全镇或区域统一考虑,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市、县、镇、社区各等级和系统规划的统筹考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体系;注重监管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健全,避免因市场经济造成对公共设施配置的建设滞后。

在近来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小城镇“绿色住宅”,小城镇“绿色住宅”提出居住模式应当在保证舒适的条件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利用住宅区内空隙余地分散处理粪便等污水,设置地下沼气池,获取的再生资源沼气,可用来照明、供热、余下的水液渣肥可用于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些方法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小城镇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结语

小城镇居住模式应当因地制宜,保持地区的多样化、特色化的空间,其特色应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掘、保护和发扬,不能生硬的照搬照套,应创造切合自身实情和特色化的居住模式,以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风貌特色。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创建优良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才能保证小城镇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王鸣,叶信岳,祁巍锋.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2 王宝刚,程立诺,李宏.小城镇人居环境比较研究之一.小城镇建设,2006,(10)3 程屹.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探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小城镇建设,2004,(3)4 李枝秀,彭云.关于我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探讨.农业考占,2006,(3)

第五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下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区文明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居民文明公约

    社区居民文明公约 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区,把社区营造成为文明、安全、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推动文明社区的建设。特制定以下公约,望全体居民共同遵守执行。 一、爱党、爱国、爱......

    关于农村建房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问题初探

    关于农村建房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问题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百镇千村”示范和农村家园行动等一系列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措施以后,......

    构建城市社区和谐文明环境事迹材料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新途径,初步形成社区组织细胞化、社区管理民主化、社区服务自主化的管理模式。一、社区组织细胞化,充......

    加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发轫于1990年代初的社区服务热潮。 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

    新农村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

    新农村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 一、导言 二、研究意义 1、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城......

    社区居民环境卫生防护(精选5篇)

    第六章 社区居民环境卫生防护 图片导入:(2分钟) 一个社区周围建立了发电厂、焦化厂、小型炼铁铸造厂等,你认为这些会不会影响该社区的空气质量,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有没有影响? 社区......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家政服务经验做法 品牌 越乡嫂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