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2: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来源: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时间:2012-09-27 15:24:35

浏览 人次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

现将《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2年9月12日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证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强化继续教育在推动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是规范继续教育证书管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继续教育实行证书登记制度。证书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内容、形式、起止时间、考核成绩、承办单位等。

第四条 继续教育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需科目是指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基本理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培养、现代科技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公需科目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各行业特点及现已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统一确定,集中或分级组织培训。

专业科目是指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行业专业新理论、技术、信息,以及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研究生产、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专业科目由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行业专业发展需要统一确定,集中或分级组织培训。

第五条 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86学时(64小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60学时,公需科目不少于26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4学时(56小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52学时,公需科目不少于22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在继续教育年度内,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现已实行学分制的行业部门,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六条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继续教育有效证书统一为《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继续教育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发放、管理。

第七条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人事(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按照《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号编码规则》(见附件)的要求,负责本辖区、本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的申领、编号、备案、审验和发放管理工作。

第八条 《继续教育证书》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保管或单位集中保管。证书丢失、损毁以及登记填满后,应按照发证渠道,及时申请补发或更换继续教育证书。

第九条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取得的各种有效证件,是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审验、复验的依据。参加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认可的继续教育学习,或采取下列继续教育形式之一的,凭相关有效证明,可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

一、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基地、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进修班、研修班、培训班;

二、到科研、生产等单位服务、实习进修、出国进修或参加相应的学历教育或攻读学位;

三、参加省辖市级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交流;

四、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和课题研究;

五、在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出版与本业务相关的论文、著作(译作)、以及论文被重要科技、社科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等;

六、在科研、技术推广、教学、医疗等活动中获得各类重要奖项;

七、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执业资格)、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考试合格;

八、参加援藏、援疆、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挂职、科技特派员和扶贫工作以及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本单位、行业组织的服务基层活动;

九、参加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与本业务工作有关的有计划、有考核的各种自学活动;

十、参加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等。

第十条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可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参加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学习、培训、研修班等活动,学时按承办单位要求确定,或由选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确定;

(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考试合格者,每门课15学时认定;课程进修,考核合格者,不满6个月的,每月按10学时认定,超过6个月的,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

(三)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6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参加省级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5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

(四)参加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在国家规定的完成时间内,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42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24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

(五)参加省级课题(项目):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18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0学时。

(六)公开发行出版著作(译作),以每万字为单位,主编确定为9学时,副主编确定为6学时,其他著作人确定为3学时;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家一级学会主办并经出版部门批准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2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增刊、副刊除外。其论文被SCI、SSCI收录的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被EI、ISTP、ISSHP收录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2学时,其他作者确定为18学时。同一篇被收录的论文,可选择认定最高学时,不得重复计算学时。

(七)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按照发明专利主持人排序,第一名确定为48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6学时。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第一名确定为36学时,同上以此类推。

(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社科奖的,一等奖以上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社科奖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获得国家部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社科成果奖和省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2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8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获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成果奖和社科成果奖等市厅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38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4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九)专题调研报告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批示的,确定为20学时。

(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者每个模块计12学时;专业技术职务外语考试A级合格者,确定为24学时,每错一级减少6学时。

(十一)参加全国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者,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参加全国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46学时;参加全国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36学时。

(十二)参加援藏、援疆、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和挂职锻炼工作满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公需和专业科目的学时。

(十三)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本单位、行业组织的服务基层活动,继续教育时间按每天5学时确定。

(十四)其他类别的继续教育形式,由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省业务主管部门参照上述标准确认学时,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认可。

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学时由基地审批部门按实际学习时间确定。

第十一条 凡经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省辖市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或委托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承办的公需、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的,可根据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将学时计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按实际在岗时间折算应完成年度继续教育学时:

(一)年度内在境外工作超过6个月的;

(二)年度内因病假超过6个月的;

(三)生育;

(四)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 《继续教育证书》的登记。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并考核(考试)合格后,提交本年度参加继续教育的各种有效证明的原件,由所在单位的人事(继续教育)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工作实行分级、属地管理:各省辖市、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分别由省辖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验并盖章;省直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由其业务主管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负责审验并盖章;流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由所在省辖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验并盖章。

第十五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年对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抽检审验,并将抽检、评估等情况进行评比、通报。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业务主管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情况,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审验检查。具体时间由各市、各部门自定。

第十六条 《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内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继续教育相关政策、规定,完成公需、专业科目的培训学时、考试(考核)成绩、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关证明材料情况及证书登记程序。验证后加盖审验部门的印章。

第十七条 各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每年应将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完整统计,按照第十四条要求,报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业务主管部门每年3月底将上年度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汇总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便于管理使用。

第十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要在《继续教育证书》中如实记载,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和岗位聘任(聘用)、工作考核、职业注册、申请各种奖项等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凡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等国家级或省级专家人选者,需完成《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的培训时间和内容,《继续教育证书》作为申报国家、省级专家基本条件之一。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对申报市(厅)级专家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参照执行。

第二十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是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有效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翻印、涂改,不得以发证、登记、审验等名义乱收费。对擅自印制《继续教育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和省业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暂行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实施细则,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中央驻豫有关单位可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相关政策规定即行废止。

附件:

1、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备案表.xls

2、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审验申报表.xls

3、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申领表.xls

4、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号编码规则.doc

第二篇: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证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强化继续教育在推动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 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是规范继续教育证书管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继续教育实行证书登记制度。证书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内容、形式、起止时间、考核成绩、承办单位等。

第四条 继续教育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需科目是指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基本理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培养、现代科技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公需科目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各行业特点及现已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统一确定,集中或分级组织培训。

专业科目是指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行业 专业新理论、技术、信息,以及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研究生产、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专业科目由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行业专业发展需要统一确定,集中或分级组织培训。

第五条 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86学时(64小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60学时,公需科目不少于26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4学时(56小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52学时,公需科目不少于22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在继续教育内,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现已实行学分制的行业部门,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六条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继续教育有效证书统一为《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继续教育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发放、管理。

第七条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人事(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按照《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号编码规则》(见附件)的要求,负责本辖区、本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的申领、编号、备案、审验和发放管理工作。

第八条 《继续教育证书》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保管或单位集中保管。证书丢失、损毁以及登记填满后,应按照发证渠道,及时申请补发或更换继续教育证书。

第九条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取得的各种有效证件,是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审验、复验的依据。参加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认可的继续教育学习,或采取下列继续教育形式之一的,凭相关有效证明,可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

一、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基地、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进修班、研修班、培训班;

二、到科研、生产等单位服务、实习进修、出国进修或参加相应的学历教育或攻读学位;

三、参加省辖市级以上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交流;

四、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和课题研究;

五、在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出版与本业务相关的论文、著作(译作)、以及论文被重要科技、社科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等;

六、在科研、技术推广、教学、医疗等活动中获得各类重要奖项;

七、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执业资格)、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考试合格;

八、参加援藏、援疆、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挂职、科技特派员和扶贫工作以 及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本单位、行业组织的服务基层活动;

九、参加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与本业务工作有关的有计划、有考核的各种自学活动;

十、参加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等。

第十条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可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参加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学习、培训、研修班等活动,学时按承办单位要求确定,或由选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确定;

(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考试合格者,每门课15学时认定;课程进修,考核合格者,不满6个月的,每月按10学时认定,超过6个月的,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

(三)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6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参加省级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5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

(四)参加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在国家规定的完成时间内,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42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24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

(五)参加省级课题(项目):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18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0学时。

(六)公开发行出版著作(译作),以每万字为单位,主编确定为9学时,副主编确定为6学时,其他著作人确定为3学时;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家一级学会主办并经出版部门批准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2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增刊、副刊除外。其论文被SCI、SSCI收录的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被EI、ISTP、ISSHP收录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2学时,其他作者确定为18学时。同一篇被收录的论文,可选择认定最高学时,不得重复计算学时。

(七)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按照发明专利主持人排序,第一名确定为48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6学时。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第一名确定为36学时,同上以此类推。

(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社科奖的,一等奖以上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社科奖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获得国家部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社科成果奖和省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2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8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获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成果奖和社科成果奖等市厅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38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4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九)专题调研报告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批示的,确定为20学时。

(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者每个模块计12学时;专业技术职务外语考试A级合格者,确定为24学时,每错一级减少6学时。

(十一)参加全国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者,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参加全国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46学时;参加全国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36学时。

(十二)参加援藏、援疆、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 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和挂职锻炼工作满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计算完成全部公需和专业科目的学时。

(十三)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本单位、行业组织的服务基层活动,继续教育时间按每天5学时确定。

(十四)其他类别的继续教育形式,由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省业务主管部门参照上述标准确认学时,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认可。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学时由基地审批部门按实际学习时间确定。

第十一条 凡经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省辖市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或委托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承办的公需、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的,可根据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将学时计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按实际在岗时间折算应完成继续教育学时:

(一)内在境外工作超过6个月的;

(二)内因病假超过6个月的;

(三)生育;

(四)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 《继续教育证书》的登记。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并考核(考试)合格后,提交本参加继续教育的各种有效证明的原件,由所在单位的人事(继续教育)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工作实行分级、属地管理:各省辖市、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分别由省辖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验并盖章;省直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由其业务主管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负责审验并盖章;流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由所在省辖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验并盖章。

第十五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年对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抽检审验,并将抽检、评估等情况进行评比、通报。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业务主管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情况,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审验检查。具体时间由各市、各部门自定。

第十六条 《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内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继续教育相关政策、规定,完成公需、专业科目的培训学时、考试(考核)成绩、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关证明材料情况及证书登记程序。验证后加盖审验部门的印章。

第十七条 各单位人事(继续教育)部门每年应将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完整统计,按照第十四条要求,报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业务主 管部门每年3月底将上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汇总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便于管理使用。

第十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要在《继续教育证书》中如实记载,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和岗位聘任(聘用)、工作考核、职业注册、申请各种奖项等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凡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等国家级或省级专家人选者,需完成《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的培训时间和内容,《继续教育证书》作为申报国家、省级专家基本条件之一。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对申报市(厅)级专家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参照执行。

第二十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是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有效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翻印、涂改,不得以发证、登记、审验等名义乱收费。对擅自印制《继续教育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和省业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暂行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实施细则,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中央驻豫有关单位可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相关政策规定即行废止。

第三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的通知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4〕81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支持,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创业,现将加强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资金扶持

(一)逐年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从省本级预算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大学生在河南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无偿项目资金支持,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

(二)大学生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根据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科技含量、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分别给予2万元至15万元资金扶持。扶持标准分为4个档次: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对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节能降耗、劳动密集型的创业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创业实体项目扶持金额不超过5万元。

(三)扶持项目需满足以下条件:

1、进驻经认定的各类创业孵化园区,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且无不良信用和违法记录;

2、创业实体的法人代表或实际控制人是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含留学来豫创业人员);

3、吸纳3人(含3人)以上就业;

4、有较好的创业发展计划和市场前景;

5、管理团队能力较强,管理制度健全;

同一扶持对象和扶持项目只能享受一次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资助。

(四)扶持项目需提供以下材料:

1、《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发展计划书(包括项目市场机会、管理团队等);

3、申报人身份证和毕业证(在校生提供学校证明材料和学生证)及复印件;

4、企业法人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5、申请表涉及资格、资质、许可及知识产权的,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五)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由创业孵化园区向所在省辖市、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申报,并提交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汇总表、园区概况、第(四)条所规定的每个扶持对象应提供的材料,省辖市、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初审后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属创业孵化园区可直接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报。

(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组建评审团,进行项目评定,确定扶持金额。对申请扶持资金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和经营者进行现场答辩。

(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根据评审团意见,确定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示(具体包括项目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者和扶持金额等),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拟定资金申请报告,省财政厅审核后按规定将扶持资金拨付至创业孵化园区,创业孵化园区15日内将扶持资金拨付至创业企业或项目法定代表人(限个体经营)的银行账户,并将结果反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落实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

创业(开业)补贴主要用于降低大学生开业成本,帮助大学生顺利创办企业。

(一)补贴对象:初次创业的毕业2年以内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标准:每人5000元。

(三)申报条件:申报人为创业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法定代表人,取得工商登记3个月以上,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吸纳就业3人(含)以上。

(四)申报资料:

1、大学生身份证和毕业证(在校生提供学校证明材料和学生证)及复印件;

2、企业法人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吸纳就业人数及经营记录有关单据。

4、《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申请表》

(五)申报流程:

1、个人申请。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向创业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创业(开业)补贴。毕业学年大学生由所在高校汇总后向高校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省属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创业补贴由省属高校汇总申请,省教育厅初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高校毕业生直接向创业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每人和每个营业执照只能享受一次创业(开业)补贴。

2、审核与公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收到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重点核查申请人身份、创业项目等情况。根据审核结果编制创业(开业)补贴汇总表,具体包括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创业企业名称、营业执照号、开业时间、补贴金额等,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3、拨付。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拟定资金申请报告,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规定从就业资金中拨付创业(开业)补贴资金至申请人银行账户,并将结果反馈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培训政策

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要求,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确保完成每年培训大学生6万人次的任务。统筹安排培训时间,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创业需要分阶段参加创业意识培训、开办(改善)企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但每人每模块只能参加一次,并根据培训内容分模块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四、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实行分账核算。

(二)建立创业扶持项目信用记录制度,申报资料不实,提供虚假信息的项目和申报人,列入黑名单。对套取、挪用、挤占创业扶持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核实,除收回补助资金外,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创业孵化园区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初审,并监督扶持资金的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申报扶持项目补助资金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省财政厅负责扶持资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每年对获得扶持资金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估。

各地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建立大学生开业情况实名统计制度(季后5日内上报),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更多大学生成功创业。2014年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包括电子件及各类证明材料的扫描件)请于10月底前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属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请于11月底前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联系电话:0371—69690083 电子信箱:dxsfcxm@16

3com

联系人:董华玲 吴军辉 韩喜明

附件:

1、《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书》

2、《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开业)补贴申请表》

3、《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开业)情况统计表(季报)》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

2014年8月18日

第四篇:《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规范管理,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制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使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发放本辖区专业技术人员《证书》。

第三条 按《条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应当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岗位聘任、续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条件。颁发《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完成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其中,公需科目一般安排3天或18学时,专业科目一般安排7天或42学时,选修科目一般安排2天或12学时。每天不低于6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各科目学习天数与学时可以作为本科目学习时间合并计算。一天不足6学时的,按学时计算。

第四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必须真实准确地载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登记工作可由专业技术人员、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通过管理系统进行。

(一)参加施教机构培训、研修或者进修的,由施教机构或个人登记。

(二)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和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的,由用人单位或个人登记。

(三)参加远程教育的由用人单位或个人登记。

(四)参加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定的网上学习系统学习,由管理系统自动登记。

第五条 登记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内容、形式、起止时间、考核结果、施教机构等,并上传相关学习证明材料。

第六条 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完成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指南中规定的必修内容和学习时间。公需科目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行政部门、行业组织确定,统一部署安排,每年定期发布公需科目学习指南;专业科目学习指南必修内容不少于专业科目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或者全省性行业组织确定,报经省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厅备案后发布;选修科目由个人提出与本专业相邻或相近的学习计划商单位确定。

第七条 为鼓励学习、鼓励自主创新、鼓励产学研结合,多出成果,取得以下成果的可计算完成或部分完成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必修以外的内容和学习时间。

(一)取得以下成果的主创人员可计算全部完成当年专业科目学习指南必修以外的内容和学习时间:

1.当年获得专利; 2.当年出版专著;

3.当年完成省级以上专业课题项目; 4.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

5.其他经省行业主管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为可计算的成果。

(二)可计算部分完成当年专业科目学习时间 本条第(一)项所列成果的非主创人员,按百分之五十计算完成当年专业科目学习指南必修以外的内容和学习时间。

第八条 经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各部门、单位、行业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经考核考试合格,均按课程或内容规定的学习时间数计算;考核考试不合格的,不计算学习时间。

第九条 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研修班,考核合格,凭证明按实际学习天数计算学习时间。

第十条 参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新技术推广等活动,按实际学习天数每天6学时计算。

第十一条 在任职年限内参加各种在职学历教育,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凭其所读院校的考试合格成绩单,计算完成专业科目必修内容以外的学习时间。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定的继续教育学习网站,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学习内容符合学习指南规定的,学习时间按网上学习系统自动统计计算。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有关行政部门或行业组织、人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照以下程序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登记情况进行审核认定:

(一)用人单位必须对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初审,对选修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认定。

(二)各地有关行政部门或行业组织必须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认定,并报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复核。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对提供档案托管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

(三)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对所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认定,对专业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复核。

第十四条 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由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发放;在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托管档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由相应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发放;省直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发放。

第十五条 《证书》加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印章方为有效。证书编号由14位数字组成,前2位数字代表广东,第3至4位数字代表市,第5至6位数字代表县(区),第7至8位数字代表,第9至14位数字为各县(区)统一编排的顺序号,各县(区)顺序号均从000001开始编排。《证书》的打印与发放由系统自动登记统计,自动汇成各级《证书发放名册》。

第十六条 《证书》的登记、审核、认定、发放应当有序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证书》,有违反证书管理行为的,依照《条例》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附件: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式样)

证书编号: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经审核,已完成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特发此证。

发证单位:(盖章)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发证时间: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

N0:

说明:证书可凭编号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门户网站核实

第五篇: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行政执法行为和依据》的通知

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行政执法行为和依

据》的通知

关于印发《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行政执法行为和依据》的通知

豫人社法制[2011]5号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管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公务员局,省外国专家局,厅属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明确行政执法责任,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我们对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现将梳理结果印发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梳理的标准和基本情况

本通知所称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是根据行政法的一般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以及行政处罚和处理等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全面梳理。经梳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共有行政许可类1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类15项、行政确认类15项、行政征收类4项、行政强制类7项、行政给付类6项、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类60项。

二、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行政执法理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国家和我省在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领域的立法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在公务员管理、促进就业、职业教育、社会保险、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劳动保障监察等各个方面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同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深入钻研并精通法律,切实树立宪法至上、政府诚信、行政服务、程序正当、接受监督、权利救济等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和行政执法理念。

三、规范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行政执法程序是行政执法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都对程序正当作出了明确规定,任何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行为,都可能影响和破坏实体的公正。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不断增强程序依法意识,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对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众申请办理事项的各类申请,特别是和行政相对人权益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退休审批、工伤认定、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待遇核算和给付、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等事项,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书面回复和答复。尤其是不予办理的,必须依法书面告知不予办理的事实理由、法律政策依据和救济途径。根据省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我厅将在近期制定出台《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程序规定》,按照此次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的梳理结果,对主要行政执法行为在程序上作出规范,进一步提高全省人社系统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

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行政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对于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活动,必须设定有效的法律救济渠道。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加强执法监督的各项制度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处罚预先法律审核制度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建立健全执法案卷法律审核把关和个案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日常监督。近期,省厅将按照这次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梳理的结果,依法确定执法标准,界定执法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使每一项行政执法职权都得到合法、公平、公正行使,切实做到执法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各地在接到本通知后,应抓紧对本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进行梳理,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省厅法规处。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

(此件主动公开)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行政执法行为及依据

一、行政许可(共12项)就业促进办公室:

(一)外国人来豫就业许可

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93项。人力资源市场处:

(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许可

依据:

1、《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四十条。

(三)举办人才交流大会审批

依据:《河南省人才流动条例》(2000年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4年修订)第十三条。职业能力建设处:

(四)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设立审批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主席令第八十号)第十一条。

(五)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审批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2号)第十二条。

(六)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立审批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六十九条;

2、《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劳部发〔1993〕134号)第三条。

(七)技工学校设立审批

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87项。劳动关系处:

(八)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审批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三十九条;

2、《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第七条。

(九)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审批

依据:《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十五条。省外国专家局:

(十)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

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443项。

(十一)介绍外国文教专家来豫工作的境外组织资格认可 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446项。

(十二)河南省中等以下教育机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

依据:

1、《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444项;

2、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下放“中等以下教育机构聘请外国专家资格单位认可”工作的通知》(外专办发〔2009〕343号)。

二、非行政许可审批(共15项)养老保险处:

(一)企业职工特殊贡献待遇审批 依据:《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

(二)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核销

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令第412号)第16条。医疗保险处:

(三)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实施范围审批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第78项。

(四)省直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查

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第80项。

(五)省直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

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第81项。工伤保险处:

(六)全省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确定

依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三十七条。

(七)省直统筹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审批 依据:

1、《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十二条;

2、《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劳社工伤〔2007〕12号)第五条。

(八)省直统筹职业康复费使用计划审批

依据:

1、《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十一条;

2、《关于印发〈河南省职业康复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劳社工伤〔2007〕13号)第五条。

(九)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下拨使用计划审批

依据:

1、《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十条;

2、《河南省工伤保险储备金管理暂行办法》(豫劳社工伤〔2005〕13号)。省公务员局:

(十)公务员奖励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五十一条。

(十一)公务员辞职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条。

(十二)公务员提前退休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八条。

(十三)公务员调任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六十四条。

(十四)聘任制公务员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九十五条。

(十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审批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一百零六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中发〔2006〕9号)附件五第四条。

三、行政确认(共15项)职业能力建设处:

(一)职业资格证书核发

依据:

1、《工人考核条例》(199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第23条;

2、《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劳部发〔1993〕134号)第十七条。劳动关系处:

(二)集体合同备案

依据:《劳动合同法》(2007年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五十四条。

养老保险处:

(三)企业年金方案备案

依据:

1、《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4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0号)第六条。工伤保险处:

(四)工伤认定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

(五)企业年金基金合同备案

依据:

1、《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4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0号)第六条。

省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六)确认供养直系亲属资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部分失效)第四十五条。

(七)确认缴费单位是否按规定申报本单位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确认缴费单位是否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依据:《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号)第十九条。

(八)养老保险参保登记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九)就业失业登记

依据:《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三十五条。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十)医疗保险参保登记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十一)医疗保险待遇核定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省工伤保险中心:

(十二)工伤保险参保登记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十三)工伤保险待遇核定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2、《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四十六条。

(十四)工伤保险费费率审定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八条。

(十五)确认工亡职工供养亲属资格

依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第六条。

四、行政征收(共4项)省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一)征收养老社会保险费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五十九条;

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六条。

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二)征收医疗保险费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五十九条;

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六条。

(三)征收生育保险费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五十九条;

2、《河南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2008年省政府令第115号)第三条。省工伤保险中心:

(四)征收工伤保险费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五十九条;

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六条;

3、《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三条。

五、行政强制(共7项)劳动保障监察局:

(一)划拨社会保险费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六十三条。

省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二)收取参保单位因欠缴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六条。

(三)申请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未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用人单位财产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六十三条。

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四)收取参保单位因欠缴医疗、生育保险费滞纳金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六条。

(五)申请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未足额缴纳医疗、生育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用人单位财产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六十三条。

省工伤保险中心:

(六)收取参保单位因欠缴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六条。

(七)申请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用人单位财产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六十三条。

六、行政给付(共6 项)省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一)给付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职工死亡待遇、供养直系亲属生活补助费、遗属津贴等社会保险待遇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七十条、七十三条。

2、《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二)给付省直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参加省直公务员补充保险人员的医疗补助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2、《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第三、六条。

(三)先予支付医疗保险费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四十二条。

(四)给付生育保险待遇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2、《河南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2008年省政府令第115号)第三条。省工伤保险中心:

(五)给付工伤职工医疗费用、康复费用、辅助器具费用、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给付工伤职工伤残待遇、因工死亡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应享受的待遇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条;

2、《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四十六条。

(六)先予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四十二条。

七、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共60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

(一)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没收违法所得

依据:

1、《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二十八条;

2、《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四十二条。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责令退回、罚款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七条。

劳动保障监察局:

(三)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未按规定保存录用登记材料的、介绍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就业的,责令改正、罚款、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九十四条;

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国务院令第364号)第六条。

(四)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规定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九十五条;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三条;

3、《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第二十三条。

(五)民办学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办学许可证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主席令第八十号)第六十二条。

(六)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罚款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六条。

(七)用人单位瞒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总额、职工人数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责令退还、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八条;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七条。

(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及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

依据:

1、《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六十四条;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八条。

(九)行政管理相对人抗拒或者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行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责令改正、警告、罚款

依据:

1、《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三十条;

2、《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第二十四条。

(十)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虚假鉴定意见、虚假诊断证明、收受当事人财物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六十一条。

(十一)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四条;

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二十三条;

3、《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999年劳动保障部令第3号)第十二条。

(十二)缴费单位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社会保险费基数无法确定或者迟延缴纳的,加收滞纳金、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令第259号)第二十四条;

2、《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999年劳动保障部令第3号)第十三条。

(十三)缴费单位伪造、变造社会保险登记证,未按规定从缴费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未按规定向职工公布本单位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警告、罚款

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999年劳动保障部令第3号)第十四条。

(十四)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向劳动者收取或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或者扣押个人证件的,责令退还、罚款

依据:

1、《劳动合同法》(2007年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八十四条;

2、《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第十九条;

(十五)职业中介机构违反规定向劳动者收取或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或者扣押个人证件的,责令退还、罚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六十六条。

(十六)未经批准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或者未经批准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取缔、没收其非法所得、罚款

依据:

1、《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六十四条;

2、《河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1号)第二十八条。

(十七)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非法印制、倒卖或者伪造《职业介绍许可证》以及其他证件的,取缔、没收非法所得、罚款

依据:

1、《就业促进法》(2007年主席令第七十号)第六十五条;

2、《河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1号)第七条。

(十八)超出职业介绍许可范围从事职业介绍、超出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以胁迫、欺骗等方式进行非法职业介绍活动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

依据:

1、《河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1号)第二十九条。

(十九)以举办职业教育为名,骗取财物,违法牟利的,取缔、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依据:《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1997年7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0年7月30日修正)第二十六条。

(二十)未经批准擅自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撤销、没收违法所得、赔偿

依据:《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1997年7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0年7月30日修正)第八条。

(二十一)违反国家规定颁发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予以没收、没收违法所得、取消颁发证书的资格

依据:《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1997年7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0年7月30日修正)第二十八条。

(二十二)伪造、变造失业保险登记证或者缴费证明,未按规定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失业保险费的,警告、罚款 依据:《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3号)第四十七条。

(二十三)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手续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

1、《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6号)第五十八条;

2、《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第七十五条。

(二十四)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警告、罚款

依据:《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第十一条。

(二十五)用人单位聘雇或者接受被派遣台、港、澳人员未为其办理就业证或未办理备案手续的,责令限期改正、罚款

依据:《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 26 号)第十六条。

(二十六)用人单位聘雇台、港、澳人员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台、港、澳人员任职期满用人单位未办理就业证注销手续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 26 号)第十七条。

(二十七)用人单位伪造、涂改、冒用、转让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证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 26 号)第十八条;

(二十八)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令限期缴纳、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六条

(二十九)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责令支付、加付赔偿金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九十一条;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六条;

3、《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第二十一条。

(三十)用人单位对工伤职工不组织抢救、隐瞒事实真相等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第四十三条。

(三十一)向应聘人员收取报名费、抵押金的,责令退还、罚款

依据:《河南省人才流动条例》(2000年9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4年11月26日修订)第三十九条。

(三十二)用人单位以民族、性别、宗教信仰为由拒绝聘用或者提高聘用标准、招聘不得招聘人员以及向应聘者收取费用或采取欺诈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1年人事部令第1号)第三十九条。

(三十三)未经批准设立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或从事人才交流活动的,责令停办、罚款

依据:《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1年人事部令第1号)第三十五条。

(三十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擅自扩大许可业务范围、不依法接受检查或提供虚假材料和不按规定办理许可证变更等手续的,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没收违法所得

依据:《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1年人事部令第1号)第三十六条。

(三十五)未经核准擅自举办大型人才交流活动的,罚款、责令停止、没收违法所得

依据:《河南省人才流动条例》(2000年9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4年11月26日修订)第四十二条。(三十六)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超出许可业务范围接受代理业务的,警告、罚款

依据:《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1年人事部令第1号)第三十八条。

(三十七)不按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

依据:《河南省人才流动条例》(2000年9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4年11月26日修订)第四十二条。(三十八)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责令限期退还、罚款

依据:《劳动合同法》(2007年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八十四条。

(三十九)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劳动合同法》(2007年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九十二条。

(四十)用人单位违反有关建立职工名册规定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年国务院令第535号)第三十三条。

(四十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的,取缔、责令退还费用、罚款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2号)第五十一条。

(四十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筹备设立期间招收学生的,责令停止招生、退还费用、罚款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2号)第五十二条。

(四十三)中外合作办学者虚假出资或者在中外办学机构成立后抽逃出资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2号)第五十三条。

(四十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布虚假招生简章骗取钱财的,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72号)第五十七条。

(四十五)违反规定滥发《技师合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等证书的,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依据:《工人考核条例》(199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第二十七条。

(四十六)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或者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第十四条、第六十七条。

(四十七)违反国家规定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第六十八条。

(四十八)职业中介机构违反规定未明示职业中介许可证、监督电话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第七十一条。

(四十九)职业中介机构违反规定未建立服务台账或者虽建立服务台账但未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第七十二条。

(五十)职业中介机构违反规定在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后未向劳动者退还所收取的中介服务费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第七十三条。

(五十一)职业中介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包含歧视性内容、为无合法身份证件的劳动者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介绍劳动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或者超出核准的业务经营范围经营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第五十八条、第七十四条。

(五十二)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责令退回、罚款

依据:《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七条。

(五十三)外国人因违反中国法律被公安机关取消居留资格的,吊销外国人就业证

依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第二十五条。

(五十四)外国人拒绝劳动行政部门检查就业证、擅自变更用人单位、擅自更换职业、擅自延长就业期限的,吊销外国人就业证

依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第二十九条。

(五十五)外国人和用人单位伪造、涂改、冒用、转让、买卖外国人就业证和许可证书的,吊销外国人就业证和许可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依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第三十条。

(五十六)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责令退回、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八条;

2、《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六十条。(五十七)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责令退回、罚款

依据:

1、《社会保险法》(2010年主席令第三十五号)第八十八条;

2、《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六十条。(五十八)用人单位拒不协助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责令改正、罚款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六十三条。

(五十九)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令改正、警告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八十九条;

2、《劳动合同法》(2007年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八十条。

(六十)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责令改正、警告、罚款

依据:

1、《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九十条;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23号)第二十五条;

3、《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第二十二条。

主题词: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行政执法

通知

抄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法规司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11年8月10日印发

下载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