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路开口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出具
(二)道路开口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出具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电子和纸质文件。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电子和纸质文件,必报材料。
4、数字报建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必报材料。
5、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1份。必报材料。6、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免费供图提交供图编号单1份。必报材料。
7、规划局审定的项目总平面图复印件1份。必报材料。
8、项目的情况说明。必报材料。
9、其他相关图件。选报材料。
第二篇: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2008-12-31 10:34:56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大】【中】【小】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一、尺度近人
二、空间的限定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空间规划设计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第三篇: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一.设计前期和场地设计(90)
201.规划确定的新建居住区、统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建人防地下室 202.市区新建9层以下、非深基础的民用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M2者应修建人防地下室
203.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宜设置在主干道两侧
204.地震设防的城市,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让5--8M 205.次干道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等设施
206.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城市规模≤200万人口的城市),其道路支路的密度应在6--8公里/公里2 207.建筑物一级耐久年限 100年以上
建筑物二级耐久年限 50--100年
建筑物三级耐久年限 25--50年
建筑物四级耐久年限 15年以下
208.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中总建筑密度为第二位、绿地率位第三位
209.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排泄雨水
210.综合医院设计规范要求在门诊、急诊入口附近均应设车辆停放场地 211.改扩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M(不按人流量确定)
新建步行商业街,应留出不小于5M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步行商业街如设有上空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5M 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500M 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212.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宽度可采用10-15M 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为160米
距城市次干道距离不宜大于200米,距公交站不宜大于100米
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13.村镇道路是规划范围内的宽3.5M以上道路的总称。
分四级:一级14--20M,二级10--14M,三级6--7M,四级3.5M 214.山地南低北高,依山势平行建住宅群,可在满足日照要求条件下,缩小建筑间距,对提高建筑密度有利
215.夏季主导风向应朝向长的建筑吹,并引导风穿堂过 216.居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800-1000M;
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400-500M;
组团级公建服务半径150-200M;
217.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20M,道路车道宽为9米
小区路按路面宽度计算5-8M 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3-5M 宅间小路也应计入道路用地面积2.5M 218.道路旁设骑楼,柱外缘距道路红线大于0.45;骑楼底层外墙到道路红线3.5米;净高3.6米;骑楼地面应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高出路边界0.1-0.2 219.小区路设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不计算
220.配建停车场属于公建用地,居民小汽车停方场属道路用地 221.居住区规划的总用地分别为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二类 22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为1.5M2/人
223.居住区的室外儿童游戏场的适用坡度应为0.3-2.5% 22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225.公共汽车站停车场停车总数不超过50辆时可设一个出入口
客车进出口应用文字和灯光分别标明进站口和出站口
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0辆
站场停车超过50辆,应按组设汽车水箱供水点
226.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主体部分与建筑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汽车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为20米 227.广场地面坡度,一般满足排水0.3%--3%,尤以0.5%--2%为宜 228.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 消防车道净高不宜小于4M 建筑的沿街部分超过160M时,应设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
229.易受积水雨水影响的楼地面应比同层相邻使用空间部分低20-50,以免溢水
230.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窗对窗及阳台视线干扰距离不宜小于18米
231.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消防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232.汽车坡道出入口与平地相衔接按坡度1/2 i‰计
233.残疾人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2.5M,横向坡度2.5% 234.当建筑设有进车道时,室内地坪应尽可能接近室外平整地标高,一般室内外高差为0.15M 235.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地下水低的地段,可考虑挖方,减少建筑基础埋深,地下水位高的地段不宜挖方
236.居住区干道有纵坡控制要求应大于0.3%坡,宜平缓,稍低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237.建筑物坡道,汽车一般最大8%,手推车不大于6%,电瓶车不大于4%,自行车可不大于3% 238.顺风坡区,风向平行等高线,建筑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迎风坡区,风向垂直等高线,建筑顺等高线或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239.山地高压风区,风压较大,不宜建高楼以免背面涡风区产生更大涡流 240.背风区,可能产生绕风或窝风,布置居住建筑,通风不好 241.山地建房时,为防山洪危害,要靠修建排洪沟,拦洪坝 242.面积较大,地势较平坦的地段,多用暗沟排水
场地排水方式,建构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多用明沟排水
建构筑物标高变化比较多的地段,多用明沟
道路标高高于建筑物标高的地段,多用明沟 243.室外管线亚热带地区不需要专门规范及标准设计 244.供水管材一般不用工程塑料管
245.膨胀土地区管线布置应避免埋深、依据山势布置、采用管沟敷设是应避开暗流地带、建筑物四周不应作明沟排水
246.蒸汽管或热水管可架空敷设,地沟敷设,不可与煤气管共架敷设,不应直埋
247.直埋电缆与建筑关系不允许埋入散水,且距建筑物散水0.5M净距
248.地下电缆可与道路交叉布置,但电缆中心线至路面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M 249.污水在下,给水次之,煤气在上,电力、电讯依次靠近建筑,彼此错开 250.公园游人集中场所范围内不宜选用大规格的苗木
251.绿地率指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和道路绿地四种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等人工绿地
252.土方工程系统图,‘+’表示填方,‘-’表示挖方,中间无符号表示不需工程挖填土方量,属施工待整平区
253.表示道路横拱排水应在路面之上画箭头
254.对车流量较多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红线大于70M 距人行道、引桥道、地铁出入口大于5M 距公交站台大于10M 距中小学、公园、残疾建筑大于20M 当基地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255.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靠近交叉路口附近设置公交中途站,一般应设在交叉路口100米以外处
256.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有:
台阶、平台、窗台
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 257.有人行道的
2米以上窗扇、窗罩,0.4米
2.5米以上活动遮阳,人行道减1米,≤3米
3.5米以上阳台、凸形封闭窗、雨蓬、挑檐≤1米 5.0米以上雨蓬、挑檐,人行道减1米,≤3米 258.无人行道的
2.5米以上窗扇、窗罩,0.4米 5.0米以上雨蓬、挑檐,≤1米
259.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的0.7倍,不得小于5米
260.场地雨水暗沟的坡度大于0.4%;明沟的坡度大于0.2% 261.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洪水位标高0.5-1.0米,否则应采取防洪措施 262.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应根据面临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高度
263.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无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米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米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并通汽车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6-8米
各类管道支架和围墙时为1.0米 264.居住区道路边缘到建筑物的距离
无出入口居住区道路高层5米,多层3米;小区路3米;组团、宅间2米
有出入口居住区道路高层5米,多层5米;小区路5米;组团、宅间2.5米
距山墙高层4米,多层2米;小区路2米;组团、宅间1.5米
距围墙均为1.5米
265.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0%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土墙或护坡
266.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0% 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0%,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米,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5-6%(800)、6-7%(500)、7-8%(300)、8-9%(150)、9-10%(100)、10-11%(80)横坡宜为1.5-2.5% 267.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8.0% 大于8.0%时宜设踏步或局部坡度可不大于15.0%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268.建筑物底层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至少0.15米 269.当场地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再衔接城市干道 270.人行道>1.0M;横坡1-2%;距建筑物1.5M 271.道路的转弯半径小车6M;货车9M 272.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小型车为直线15%;曲线12% 273.在竖向设计中,计算土石方平衡时,对于非粘性土壤使用的松散系数为1.5-2.5 274.当道路的纵坡为1%时,雨水井的设置间距宜为60-80米
275.当场地的汇水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时,应设至少2个雨水井 276.道路交叉口的视距>21M 277.一般小型汽车场25-30M2/辆;小型汽车库30-40M2辆 278.停车场直线通道的最大纵坡可以做到15% 停车场曲线通道的最大纵坡可以做到12% 279.倒车进,顺车出的行驶方式进入停车场可使得通道宽度最小 280.停车场的场内车行道的宽度最小为6米
281.地面停车场内,小汽车与小汽车之间的横向净距应保证有1.0米
282.停车场出入口,50辆以上2个,500辆以上3个;出入口之间大于15M 283.地下停车库100辆以上2个出入口 284.多层车库<100辆,可设一个双车道出入口;出入口宽度>7M;单车宽+0.8(1.0);双车宽+1.8(2.2)
285.自行车单台停车尺寸为2*0.6 自行车坡道净宽不应小于1.8M;纵坡一般在2.5-4%范围
286.环境保护三同时为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87.建筑造价的相关因素:建筑场地购置费用;建筑设计费用;建筑施工费用;建筑施工监理;不可遇见费用 288.建筑法规的相关因素:建筑各项法规的约束;建筑规范的要求;地区民族、传统、信仰的传统要求
289.区域性地形图常用1/5000至1/10000;总图常用1/500至1/1000的地形图
290.我国地图等高线是以青岛平均海平面作零点高程,以米为单位计
291.九度地震设计烈度地区不宜建设;八度以下地震区要注意高度、密度、防火、防爆、疏散等措施
292.停车场出入口处视线避免遮挡,出入口后退2M的道中线上两侧各60°角范围无障碍物
293.地面设计小于3%自然坡一般选择平坡式
大于3%一般拟定台阶式;场地长度超过500M,坡度小于3%,也可用台阶式
中坡地与陡坡地的分界线为25% 294.场地建筑至道路的排水坡度最好1-3%。一般允许0.5-6% 295.场地建筑地坪高,进车道略低,一般差0.15M 296.场地建筑地坪高,遇人行道一般差0.45-0.6M;允许0.3-0.9M 297.城市型道路有雨水口,一般最小纵坡0.3%,比建筑室内地坪低0.25-0.3M 298.郊区型道路有边沟排雨水,竖向设计为方便排水,场地坡度宜在0.3-8%范围
299.明沟排水坡度一般为0.3-0.5%;特殊困难可采用0.2%;
300.地下管线从建筑向道路路牙,由浅至深,依次为通讯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煤气、氧气、乙炔、给水、雨水,最后为污水管 301.地下管线重叠,将常检修和小管径放上面 302.地下管线可敷设于绿化下,但不宜于乔木下面
303.煤气管与热力管至乔木中心的最小水平距离为1.5米 304.各种地下管道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0.1米
305.土石方图方格网间距一般为20-40M;一般概算可取20M格,详细计算可采取5M格
306.绿化布置分规则式(西洋式)、自然式(结合地貌空间)、混合式(中西合一)、中国式(因山取势人工造园)工四种 307.树木与建筑物的间距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外墙有窗 3.0—5.0 2.0 外墙无窗 2.5 1.5 308.路拱横向坡度
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 1.0--2.0% 整齐块石路面 1.5--2.5% 不整齐块石路面 2.0—3.0% 碎石砾石等粒料路面 2.5—3.5% 309.道路纵坡在8%--11区间;
11%坡长不应超过80M,宜有防滑措施; 5-6%坡长不应超过800M;
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 310.刚性路面指现浇混凝土路面、预制块路面
柔性路面指沥青、粘性、塑性路面
311.一般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不应小于建筑主体高度的1/10-1/12 312.根据高层建筑消防规定,应保证有1/3外墙直接落地,以便发生火灾时可以用云梯扑救
313.砖混结构建筑的建筑面积估算可以以轴线计算面积加上6%的围护面积 314.经营一个旅游宾馆,合理的间数应为200间
315.居住区内的商业服务、金融邮电与文体中心等采用的布置方式有
独立成片集中布置
沿街线状布置
沿街与成片集中布置相结合
316.文化馆建筑在总平面设计布局时,宜采用分散式的形式 317.道路路边缘与乔木中心的最小间距为1.0米 318.生活区内主要车行道的宽度一般为5.5-7.0米 319.地下车库的坡道坡度为10%,与平地相接时,设坡度为5%的缓坡段,长度为3-6米
320.一般混凝土路面的拱坡坡度为1.0-2.0% 321.停车场库应设两个出入口的条件是
地下停车库车位大于25辆
地面停车场车位大于50辆
多层停车场车位大于100辆
322.为了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的变坡点距离应在50米以上
323.道路纵断面变坡处,当相邻纵坡差大于1-2%时,应设置竖曲线,其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凹型为100米,凸型为300米
324.给居民区配套的商业中心,每100平方米营业面积应考虑7.5个自行车车位
325.居住区内步行道的最小纵坡应为≥0.5%
326.在坡地坡度的分级中,中坡地与陡坡地的分界线为25% 327.标准篮球场地的外围尺寸为15米*38米 328.停车场内停车坪的排水坡度应为不大于0.5% 329.垂直式停车方式车位占地面积最小
330.一块坡度较大的地形拟采用台阶式的处理方式,台阶高度不宜大于6米 331.停车场出口距地下行人通道应保证至少50米距离
332.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 333.道路的转弯半径小车6M;货车9M 334.一般小型汽车场用地面积25-30M2/辆;小型汽车库30-40M2辆
微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0.7 中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2.0 大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3.0 335.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小型车7米;直线坡度15%;曲线坡度12% 中型车10.5米;直线坡度12%;曲线坡度10% 大型车13米;直线坡度10%;曲线坡度8%
第四篇:街景规划设计要点
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城市在街道上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暖昧的时尚生活。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也承受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不同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表达出不同的景观特征。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街景。街景规划设计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目前,街景规划设计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下就是街景规划工作谈二点:
一、主要规划内容
1、街道交通及平面整治规划
用地功能调整。根据现状条件确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对策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地块采用多种规划设计方式,优化土地功能结构,确定科学的容量指标和土地使用强度,使规划设计更具可操作性。
建筑性质调整。道路规划:主要包括路面交通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统计、预测;停车场需求分析(公共、单位、临时);公交线路规划;公交站点设置等。绿化设计:行道树、花坛、垂直绿化、小花园建设、草皮种植。
2、沿街建筑立面规划设计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规划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蓬、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
更新: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的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设计。重建内容要有完整的申报文件。
3、公共空间环境规划
市政设施:包括电力、电信、通讯杆线、街灯、路灯、装饰灯、环卫设施等的改建和增加。
交通设施: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单位内部停车场,新增公交线路,设候车亭,铺设盲道等。
广告牌匾及灯箱:根据广告性质,决定设置位置、尺寸、材质、色彩等。
商业店面设计。根据店面性质、建筑形式及街道色调设计橱窗、门匾。统一设计各类围墙。
城市小品:主要包括路灯、垃圾分类收集箱、邮筒、公用电话亭、街牌、信息标识牌等。
二.完成规划内容,就要考虑街景的规划设计
1、道路绿带设计
①分车绿带设计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l.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取通透式配置。
②行道树绿带设计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树绿带不能连续种植时,行道树之间宜采用透气性路面铺装。树池上宜覆盖池箅子。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8cm。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③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辟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
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
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
2、建筑夜景照明
① 照明设计的目的结合本建筑的特点,通过照明设计使本建筑在夜空中得以再现,营造出与白天不同的建筑效果,并使其成为地区夜间的标志性建筑;照明设计应突出展示其庄重的行政办公形象,要庄重而又平易近人、既亮丽而又拒绝奢华;考虑到建筑所处街及商业区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建筑本身机构,灯光设计既要考虑自身特点又要和周围建筑相互协调,以标新立异为主,力求新意,力争做到亮丽壮观、独特脱俗。
② 照明设计的要求
灯具的隐蔽性高,做到见光不见灯,这样才不会造成光污染,不会给人们带来眩光。通过光源色温的变化来突出建筑的的特色。综合考虑道路照明及前休闲广场平面照明对立面照明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景观照明灯具,使之对立面照明及通过车辆不产生影响。③ 重点照明部位的表现
屋顶部分:
对于漂浮感极强的屋顶,用加装在大屋顶下方的小功率投光灯(钠灯)照亮,同时,屋顶外檐口处选用条状泛光灯具将外沿四周打亮,使得从屋顶平面冲出的光在檐口得以收住。灯光色温选择在2000K-3000K。对于所采用灯具达到的设计效果,选定的灯具配光能达到效果图的要求。
立柱照明:
大屋顶檐口下立柱的照明,经过反复试验,同时选用特殊配光的灯具,采用了从上向下的照明方式,这样的效果使得整个屋顶有一种强烈的向上的动感。特殊配光的灯具有效避免
了从下部看上去的眩光。灯光色温选择在2000K-3000K。灯具的安装位置在与建筑设计师多次磋商后,最终定在柱子装饰环的上方,贴近柱子的一侧,每个柱子为钠灯。值得注意的是,此灯投光角度的调整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投光角度调地靠近柱子的一侧,那么就会出现柱子的顶部过亮,而下面很暗,亮度差别太大;如果投光角度调地靠外侧,那么柱子的亮度太低,整体效果出不来。因此,投光灯角度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楼体的节点部分:
建筑主立面的主体部分的组合,通过色温的对比使建筑整体的外照明有一定动感和变换。
圆弧部分的特殊处理:
在圆筒部分,由于其正面不能安装灯杆照明,所以全部采用在建筑结构上安装灯具的方法实现。在与建筑设计师协商同意的情况下,按照灯具的尺寸在铝型材上开孔,将灯具整体嵌入铝型材内,灯具的出光面与铝型材的上表面平齐,四周作好密封处理,以防漏水。
3、公共空间设计。
主要包括沿街市政、绿化、环卫设施等,根据市容标准,进行统一改建改建。①街道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a、设计追求形式、缺乏个性
许多街道的公共空间形式单
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中心的布局采用了统一的模式,派生出市中心广场布局的千篇一律,在构图上严格的规则、对称,尺度上追求大、气氛上追求宏伟,象征性太重,这就造成当今建设活动中一味地求多、求大、求快,不顾人们的实际需求。殊不知,地段内的历史性、地方性,才是最吸引人的要素,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空间。
b、环境设计不足、缺乏人情味
当前许多公共空间忽略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过大、尺度失调,缺乏吸引力、开放性、人情味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行为需求,仅为观赏不能参与。有些广场周围多安排行政建筑,不能吸引人流,其大片光秃秃的硬质铺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又缺少行为活动的依靠物,各种草地也禁止人们进入其内,于是,人流往往一掠而过,难以驻足,造成空间巨大浪费,成为没有公众活动参与的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变“气派”了,但城市的机能是否得到改善,群众是否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却不得而知。
②改善街道公共空间的切入点
a、注重空间系统布局
公共空间的建设应纳入城市系统来考虑,一个城市是否机能运作顺畅,景观是否舒适美观,那就得看它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大小、多少、分布是否恰当。一个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滨江路、林荫道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广场、站前广场、码头、航空港等,街景设计在对以上形态的街道公共空间设计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街道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街道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各方面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街道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见效,并且系统化的操作,可以避免好大喜功的盲目以及随之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利用自然条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要素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平衡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开辟街道公共空间时应十分珍惜的资源。
b、创造空间个性特色
在街道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考虑与该城市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地貌、环境、风俗习惯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地形、风貌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此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特定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状、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的设计不是束缚和妨碍,而好好利用会成为我们避免当前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设计的动力源泉。比如绍兴鲁迅文化广场,它采用不对称的布局,以鲁迅先生的雕像为主体,通过传统民居、小河、小桥、埠头的有机结合,将故乡、故居、故情融为一体,广场台阶的形式反映出江南水乡的特点,渗透出当地的文脉气息。
c、塑造空间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城市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而建造的,然而,中国的城市发展仍然在重复着西方“城市化”的过程,管理者对城市街道发展的控制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国内各城市街道建设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做法,也是忽略了人的因素,失去了与人的亲密关系。因此,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注重宜人的尺度,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考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需求与活动规律;强调参与性,环境设施不仅应具有观赏性,更应创造条件让人们参与活动,使审美、参与、娱乐渗透与结合,同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拆除不必要的围栏护墙,还空间于公众。
审视当今急剧变化的、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走过许多弯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开发商、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之间的共同协作。
三.结论
总之,街景规划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街景规划设计,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第五篇: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
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历史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村庄道路系统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新农村规划中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由此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一、概述
新农村的道路建设应首先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新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新农村对内有合理的路网,对外有与城市便捷的交通,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之后对每条道路从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道路建材等方面做因地制宜的设计。道路平面位置符合新农村道路网规划,道路纵断面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横断面、特别是横断面绿化设计要具有当地特色,采取当地优良植物,道路建材的使用从拉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地取材。
二、村庄道路系统概念
村庄道路系统是组成村庄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决定了村庄发展的轮廓与形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村庄道路系统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参照城市的相关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
(一)村庄交通系统是村庄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村庄交通系统把分散的村域内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村庄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村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庄的布局结构、规模大小、甚至村庄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交通系统的支撑。
(二)村庄道路系统是村庄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庄交通系统是村庄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村庄交通系统是由村庄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村庄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村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三)村庄道路系统是村域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村庄道路系统既是组织村庄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村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动脉”。村庄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就决定了村庄发展的轮廓、形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发挥作用。
三、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及横断面设计
(一)道路等级
以往的农村道路一般参照四级公路进行规划设计,参照的标准为《村镇规划标准》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由于新农村道路的性质发生变化,规划设计标准一般参照城市支路。
村庄道路按其功能性和作用性可分为:城镇干道、村级主干道、村级次干道、村级支路和村级巷道五级。
(1)城镇干道
城镇干道是以满足交通运输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承担村域主要的交通流量及对外交通的联系,一般位于村庄组团的外围。
(2)村级主干路
村级主干路是村域中主要的常速交通道路,主要为相邻组团之间和城镇中心区的中距离运输服务,是联系村域各组团及城镇对外交通枢纽的主要通道。村级主干路在村庄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村级主干路一般位于村庄组团的中心位置。
(3)村级次干路
村级次干路是村庄各组团内主要干道,次干路联系城镇干道和主干路,组成村庄干路网。
(4)村级支路
村级支路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在交通上起汇集性作用,可分为交通性巷道和生活性巷道。
(5)村级巷道
村级巷道是直接为用地服务的生活性道路。
(二)道路横断面
新农村道路横断面应首先满足交通需求的情况下,认真分析研究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使道路在形式上满足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与其两侧建筑物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对两侧用地的开发和促进作用,在功能上可以很好地为村庄的生产、生活服务。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容积率相对较低,道路可以规划建设的较宽敞一些,道路绿地率相对高一些,道路横断面因地制宜的规划为多种形式,不必拘泥,对于新农村内部道路的横断面可以一个村一种形式,各有特色。例如青海省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地方特色,道路主干道中央带和两侧带的设计区别于其他地区,同时设计中加入当地绿化品种,从绿化上区别于城市和其他农村,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
在设计多层建筑群中的道路横断面时,因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人行道相应宽一些,宽度设计为4-6米,而高档住宅区的道路断面设计则将人行道设计的相应窄一些,宽度4-5米,在人行道外侧再增加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三、新农村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
(一)村庄路网需满足交通运输的技术指标
(1)尽可能满足合理的道路非直线系数值。非直线系数值是道路起点、重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一般要求其非直线系数在1.1-1.2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4;
(2)应有足够且恰当的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是衡量道路系统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是指村庄除住区、街坊内通向建
筑用地的通道之外的道路总长与村庄用地面积的比值。足够且恰当的道路网密度,有利于村庄内部路网的衔接和沟通,便于行人和车辆的出行。
(二)需满足市政综合管线布置的要求
在村庄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摸清道路上要埋设哪些管线,考虑给予足够的用地,且给予合理安排。排水管线纵断面设计要与街道纵坡密切配合,并且要求雨污分流;电信管道要靠近建筑物布置,要求设较大的检修入孔;燃气管线要防爆,必须远离建筑物;条件允许时电力架空线要入地,与其他市政管线保证足够的安全间距。
(三)需满足村庄景观的要求
道路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特殊位置景观设计及建筑构景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下三类:1)实用性设施,如路栅、路障、路灯、座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和公交亭等;2)审美性设施,如街道树、花坛等户外艺术品;3)视觉传达性设施。如交通标志、路标、路牌和地面标志等。要重视这些服务设施的点缀作用,将其作为整个道路景观的一部分,从而提高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境界。
四、新农村道路养护与管理
养护管理工作是道路建设完毕后一项长期的、关键的后期工作,对保护相关设施、维护道路系统的服务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道路的养护和管理应本着“强化领导、统一监督、明确职责、分级管养”的原则。乡镇政府对农村道路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村委会是农村道路养护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并有村委会指派专人负责道路养护与管理工作。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新农村道路等级、设计要求以及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新农村道路建设应该从规划开始,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新农村对内有合理的路网,对外有与城市便捷的交通,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首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是道路骨架规划;第二,新农村道路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对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重点在横断面的绿化上要体现当地特点;第三,在道路建材使用上最大限度地采用当地资源,对道路建材进行科学实验,保证道路质量,为新农村道路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