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

时间:2019-05-14 12: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

第一篇: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

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缪雪峰

【摘要】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耕文化节提供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彰显了庆阳的文化品格和追求,使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迈向世界的自信心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农耕文化节又为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展示平台和机遇,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使其获得了新的生机,并且为其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搭建了平台,培育了潜在的巨大市场。

【关键词】 农耕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

九月的庆阳,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于8月29日在庆阳市体育馆隆重开幕。农耕文化节以“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为宗旨,旨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老区发展、共建美好明天。在这个难得的节会期间,庆阳人民积极地、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记忆, 保持非物质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增进人类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耕文化节提供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彰显了庆阳的文化品格和追求,使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迈向世界的自信心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农耕文化节又为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展示平台和机遇,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使其获得了新的生机,并且为其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搭建了平台,培育了潜在的巨大市场。

一、处处彰显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收稿日期:2011-9-20 作者简介:缪雪峰(1984-)女,汉族,甘肃环县人,庆阳市文化馆,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庆阳,745000。

庆阳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五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陇东红色歌谣、民歌、荷花舞、庆城徒手秧歌、道情戏、木偶戏、南梁说唱、西峰泥塑、石雕艺术(合水、宁县)、西峰陶塑技艺、宁县皮影雕刻技艺、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合水面塑风俗、公刘祭典,周祖祭典等十五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镇原传统筵席习俗、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宁县高跷艺术等三项。为了弘扬庆阳市优秀非遗资源,反映普查保护成果,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庆阳市文化出版局启动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农耕文化节到来时,已完成了《庆阳民间剪纸》《庆阳香包绣制》的编纂工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以全貌或以部分因素渗透在农耕文化节的各个角落,如庆阳剪纸与周先祖不窋乘飞凤来庆的传说是农耕文化节节徽的题材来源。农耕文化节的节徽图案由植物草叶变化而来的吉祥剪纸凤凰衔种图案和周围围绕的麦穗图案构成,农耕文化的内涵由剪纸造型托起。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对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最深广的要数开幕式与民俗文化产品展厅。从大型运动会的历史传统来看,组织者往往会把开幕式看作是展示主办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理想和愿望的一扇窗口。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它将中国武术、风筝、飞天、昆曲、木偶、《论语》中孔子三千弟子求学等中国文化的精华用通俗美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字, 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深刻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让世界人民通过开幕式, 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远浩大, 领略了五千年民族的历史厚度。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虽不能与奥运会相比, 但对开幕式既要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又要展示主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期待是一致的。开幕式中的文艺演出有原生粗犷的环县道情,剪刀嚓嚓嚓的剪花舞蹈,如同水上荷花摇曳的荷花舞,绣针舞动着的绣金匾,欢歌陇原的民间唢呐吹打,使黄土地沸腾的南梁腰鼓。民俗文化产品展厅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幅火红的反映农耕文化生活的剪纸背景立在舞台后,舞台上是各县区轮流表演节目,如《徒手秧歌》,《南梁颂》说唱,《传统唢呐联奏》,歌伴舞《荷包飘香》等等反映庆阳老区人民生活的文艺节目。舞台周围是各县区的小展厅,华池以民间故事绣片、巧儿布贴画为主;合水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刘志丹、习仲勋参加的包家寨子会议的大型刺绣屏风;镇原有反映先民农耕文化的大型壁挂与传统剪纸;西峰是以创新布老虎等创新作品居多;庆城县以岐黄保健枕、颈椎枕、龙凤拖鞋、鞋垫为主;环县以古老的皮影及皮影刺绣为主;宁县与正宁以传统香包、五毒肚兜等传统刺绣为主。除此之外,还在庆阳下辖的庆城县举行了周祖公祭、环县举行了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等活动。

二、使非遗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发端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商业文明, 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之下, 大多处于濒危状态, 因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其代代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而农耕文化节正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搭建了平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方式之一,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在为期五天的展览展销活动中,各县区民间艺术大师都出售了一些作品,庆城的一位大师乐得合不拢嘴,告诉我们她五天内共收入一万多元。一定的物质收入可以使民间大师们更积极地投身于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去,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的队伍。加之各县区的作品都凑齐了在一个地方展览,各展厅的艺术大师都要到其他展厅转转,看看,互相学习、借鉴,以提高自己的技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美院王炜民教授不但带着他的研究生在庆阳展示了他们开发的创意作品,而且还做了庆阳文化产业开发课题报告会,这次的会议除了相关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外,绝大多数是农民艺术家们,他们看中国美院带来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作了细致的比较,还向教授请教了许多问题,王教授都耐心地一一作答,讲座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钟,与会人员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在与王教授带来的作品比较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市场占有量不大,是因为香包实体上的刺绣虽然非常精致,但整体的配色、选料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庆阳香包绣制品中选用最多的是便宜的丝光面料,在这个年代,这种布料看起来确实有点劣质的感觉,香包上的吊穗轻飘飘的,也许被人摸得多了就有抽丝的可能,更别说长时间的佩戴了。

参加了本次展览的作品都被纳入到了评奖的活动之中,通过评奖,民间艺术家们不但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而且奖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这所有的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

当庆阳的民众走进王教授的展厅时,都被他们展品的时尚、精致、典雅等特质所吸引,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的了不得;而当王教授及他们的研究生走进庆阳的民俗文化产品展厅时,他们被肚兜上的五毒,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绣片上的民间故事刺绣等传统纹样所感染,但他们也认为展品的雷同性大,刺绣品中的红绿搭配实在不是很雅观,绣品的材料太差,绣品看起来太土气,不时尚等。就这些问题在王教授所主持的研讨会上展开了讨论,本地的民间艺术家们承认自己展品的材料不够精致外,认为大红是喜庆的标志,别的颜色无法取代,而王教授的作品则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味道。在笔者看来,讨论的焦点正是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所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统”,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系到一起,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就是过去如何为现在服务。这两者的合理结合一方面可以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使这些遗产以新的方式造福于当代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遗产中有活力的因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使含有精神特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如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保护而不开发,那这种保护一定是有限的,并且保护力度相对脆弱。只有把保护和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保护的范围扩大,也才能使保护成为延续历史文化的有效机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延续过去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符合当代人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形态,并通过市场化经营和产业规模的有效结合,满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种由思想创新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形态的转向使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成为一体,并以当代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媒介再现了历史,成为可触可感的新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过程中缺一不可。回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代,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所以,适应新的时空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而且也必然在延续着一个民族悠远的精神血脉。但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总是与文化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认同是文化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庆阳的民间艺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多处在艳俗的审美范畴之中,比如乡下的姑娘多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可能和庆阳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关,在花花草草不多的黄土高原上,大冬天一眼望去几乎都是土黄色,当然是不能再穿素色的衣服了;当住在窑洞里时,墙壁全部是土黄色,挂个香包挂件当然是大红色最醒目、最鲜艳了,而且庆阳的香包绣制品有很多都是婚俗用品,是姑娘们的嫁妆,这只能用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红色了。这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保护一种非遗项目和实体,并不在于其在艺术形式上如何精致,重要的是其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保护该项目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社区、群体的文化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丢失和忽视这种珍贵的情感诉求。因此,尊重庆阳民众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情感,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守护精神家园应成为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的根本前提。

纵观2011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它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界的盛举,也是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幸事,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年.[2] 高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N].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30日.

第二篇: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讲话、致辞、贺信

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全国上下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庆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也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一次盛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向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和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庆阳作为黄土地文化的代表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西部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系统工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们相信,通过举办这次农耕文化节,庆阳一定会充分展示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展示庆阳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塑造庆阳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推动庆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庆阳市要以这次农耕文化节为契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衷心祝愿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庆阳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幸福安康!

在此,我首先代表向全县37万人民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文成发展的省市领导和部门领导,大力支持家乡建设的海内外所有文成人、以及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成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92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故乡。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辅助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史称“帝师”、“王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文成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基庙(墓)、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全国第一高瀑--百丈漈、华夏一绝--铜铃壶穴、华东第一大峡谷--岩门大峡谷、浙南最大淡水湖泊--珊溪水库飞云湖和独具民族特色的畲乡风情等宝贵的旅游资源。文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国家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风景区。2191.cn还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全国著名侨乡县,目前全县共有9万多人侨居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担任华侨社团副会长以上职务的侨胞就达200多人,被誉为“侨领之乡”。全县在台同胞2500人,台属21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文成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各界的大力支持,依托自身的山水优势,依靠全县上下的顽强努力,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在崛起,生态型效益农业蓬勃发展,特色工业初具规模。目前,我们正按照“生态旅游县”的战略部署,聚万众之心,举全县之力,把生态旅游放在主导地位,狠抓生态产业,大创生态品牌,力建生态城镇,努力打造温州重点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力争把文成建设成为温州大都市美丽的“后花园”。

各位来宾、朋友们,展望文成的美好前景,我们无比自豪。同时,我们也深知,文成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县,我们的差距和困难还很大。打造生态旅游县,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更需要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在海内外发展的文成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举办这次活动,既是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刘基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成人民创业动力的需要,又是推销和展示文成山水,提高文成的知名度、美誉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需要。我们相信,通过本次活动,通过诸位嘉宾的宣传,世人将更加了解文成、认识文成,将会大大促进文成的发展。

文成山好、水好、人更好,请各位嘉宾尽量多留一些时间,深入文成秀美山川,饱览名胜古迹,博采人文精华,感受蓝天碧水的自然本色,使本次活动成为大家人生旅途的一次美好之约,难忘之旅。我们也热情地期待各位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更多地关心文成,宣传文成,支持文成,多到文成旅游观光、指导工作、投资创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谱写文成明天的辉煌!

最后,预祝首届中国刘基文化暨生态旅游节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谢谢!

在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 张智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九月的庆阳,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由农业部、文化部、甘肃省委、省政府支持,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商务厅和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庆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260万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庆阳发展、莅临指导农耕文化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源远流长。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

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对庆阳的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史上庆阳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

庆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是环江翼龙、“黄河古象”的故乡,是我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这里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中医鼻祖岐伯在这里论医,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这里养育了东汉思想家王符、西晋学者傅玄、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等一批历史名人,成就了狄仁杰、范仲淹等名相的文治武功。这里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就在华池南梁创建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这里资源十分富集,是长庆油田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油气总资源量近40亿吨,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千万吨级大油田和亿吨级大煤田,是甘肃重要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伴着科学发展的时代旋律,古老的庆阳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和要求,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大力开发“革命老区、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黄土地域文化”四大优势资源,着力破解“交通、水资源、生态、人才”四大瓶颈制约,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二位;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石油产能稳步增长,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已进入矿区配套建设和矿井建设的新阶段。到“十一五”和“十二五”末,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将分别达到“双500万”吨和“双1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6000万吨以上。随着优势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一批石油、天然气、煤电、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庆阳将步入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阶段。凭借显著的后发优势,庆阳将会快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新兴城市。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举办农耕文化节,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区域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紧紧围绕提高地域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弘扬农耕文化,倾力打造“庆阳农耕文化节”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提升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本届农耕文化节以“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为宗旨,旨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老区发展、共建美好明天。我们衷心希望借助农耕文化节搭建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携手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最后,预祝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在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孙若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全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迎来了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这里,我谨代表文化部对农耕文化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可以说,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举办农耕文化节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庆阳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

庆阳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大部分出自于农民之手,和农耕文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近些年来,庆阳市充分利用当地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对庆阳市委、市政府及庆阳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的赞赏!

希望庆阳市继续发扬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工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推动庆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和庆阳人民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致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的贺信 中共庆阳市委: 庆阳市人民政府:

在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庆阳市隆重开幕,这是全省一次重要的文化盛会。在此,我们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农耕文化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请你们转达省委、省政府对应邀出席文化节的各位贵宾的热忱欢迎,以及对全体与会代表的亲切问候!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位于高原厚土之上的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历史性贡献的革命老区,文化积淀厚重,红色遗产丰富,资源禀赋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农业部、文化部、省人民政府在这里联合举办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的选择,必将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在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甘肃的科学发展,也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庆阳承担着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希望庆阳广大干部群众以成功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把力量凝聚到建设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形成率先发展的共识,增强率先发展的合力,乘势而上,加倍努力,为全省、全国的建设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陆浩 徐守盛 2009年9月19日

第三篇:中国农耕文化节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 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五:活动背景

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二者互为因果。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要将新叶村古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

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六:目的意义:

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度,弘扬新叶古村保护古建筑的举措和方法,奠定其在中国古建筑群(古镇、古村)中的突出地位;

2、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挖掘新叶古村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潜力,为下一步实施有效开发打好基础;同时,树立农耕文化是新叶古村区别于其它古村落的独特文化标签;

3、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把新叶古村渐被世人所遗忘的民俗风情挖掘出来,并使其成为传承浙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区。

六:活动内容。

鉴于我对活动背景和目的意义的分析,我个人觉得:该活动规格要高,规模要大,活动内容要多,活动方式要丰富。

规格要高指邀请的嘉宾要有较高的级别,除参加“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的原嘉宾要邀请外,国家文物保护局、省、杭州市政界领导及省、杭州市农业界、旅游界、文化界等相关领导要邀请,同时新闻界人士层次也要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及省级主流媒体等都要参加)。规格高了,宣传面才能广,社会效益才好。

规模要大指本次活动是全市性的节庆活动,是辐射杭金衢区域的大型活动,是浙西农民自己的节日。要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办节,提倡“以节养节”的市场化思路,把物资交流、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展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的狂欢节; 活动内容要多指的是在三天时间内要将活动开幕式、农耕文化展示、村民祭祀、民俗风情展演、物资交流、文化下乡及电视大赛等内容集中开展,使之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活动方式要丰富指的是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共同组织和参与该活动,使此活动成为形式多样的节庆,探索并积累建德市办节的经验。

本人在研究“中国农耕文化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建德特别是新叶古村的实际,提出以下活动内容。为了阐述自己观点的方便,我把具体时间安排一一列上。四月十五日

1、中国农耕文化节开幕式。时间:上午九时,地点:新叶古村南塘口(道峰山为背景)

环境布置:以道峰山为背景,搭建舞台。(南塘与道峰山一带环境整治要加快速度,要形成一广阔地带,作为今后该村大型活动的场所)舞台正对有序堂。现场喷绘以新叶古建筑群为主,并署上活动名称、主办、协办、承办单位等要素;在舞台左侧农田中,准备水牛三只,水牛牛角上用柏树叶装饰,配以牛轭和犁,同时安排身穿传统耕作服装的老中青农民三人;现场可适当布置汽球、横幅等,以拱托现场喜庆气氛。

活动程序:(1)主持人现场开场白

(2)建德市市长致欢迎辞

(3)相关上级领导或专家致辞

(4)授牌:建议由清华大学乡土建筑抢救与保护协会授予新叶古村为“中国乡村古建筑抢救和保护示范点”铜牌(事先准备就绪)

(5)揭牌仪式:先由专家代表宣读〈〈新叶宣言〉〉,再由上级领导与相关专家(建议是陈志华教授)为舞台左侧或前侧的《新叶宣言》纪念牌揭牌(〈〈新叶宣言〉〉事先要用大理石镌刻好,用红绸覆盖)

(6)建德市委书记宣布“中国农耕文化节暨新叶古村农业开耕仪式开幕”。宣布之后,上百只鸽子放飞天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同时,老中青三代人驱赶水牛开始耕作,犁铧翻滚,一派繁忙景象....(7)领导嘉宾开始参观古建筑。舞台上由文化馆组织歌舞表演,以《采茶舞曲》《担莲藕》及歌伴舞《好日子》等为主,时间持续半小时左右。一是增添节日气氛,二是分流客源,不使古建筑内游客太拥挤。

2、农耕文化及手工作坊展示

时间:上午十时之后,地点:新叶古村五大祠堂及相关古民居 环境布置:农耕文化及手工作坊展示是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是今后新叶古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展示内容。鉴于农耕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予以展示,以补充其内涵。

新叶古村祠堂众多,其中五大祠堂保持完好,因此,我们应该对五大祠堂进行有机地布置。

(1)有序堂:这里应该布置成农耕器具的展示厅和新叶昆曲(社戏)的展演区。农耕器具的展示厅分二块,一是古代的农耕器具。古代的农耕器具可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用写真板悬挂在墙上,主要反映中国上下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历史;二是近现代农耕器具。近现代农耕器具用实物展示。可挨墙摆放近现代新叶古村使用过的农具,配以说明牌介绍该农具的功能;此外,对原祠堂中的舞台进行修缮,按古代社戏方式进行布置,形成古色古香的氛围。不定期地展演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或举办金华婺剧、越剧等文艺演出。

(2)崇仁堂:这里原是宗族执行家法的场所。因此,这里应成为宗族文化的展示区。可通过图片、文字及相关实物的方式介绍叶氏宗族家法、家规等。

(3)双美堂:这里应按大户人家的方式进行布局。无论是前厅、厨房还是卧室,都要按耕读人家的方式进行布局……这是完全的实物展示,是“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这一传统耕读文化的具体体现。(4)西山堂:这里原是宗族议事的场所,目前是村委会所在地。该处应是介绍新叶古村发展源渊的场所。用族谱、先祖画像等展示,主要向游人介绍玉华叶氏的繁衍过程。

(5)进士弟:主要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叶氏先贤二进士的生平及现代叶氏子孙中杰出人物,弘扬和展示“读可荣身”的思想。(6)酿酒坊、榨油坊、中药坊、编织坊、染布坊等手工作坊均可选择一些典型的古民居一一展示。这些手工作坊不仅要展示工艺的全过程,更主要的是销售场所。这些作坊将是新叶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3、乡村私塾教学展演 时间:4月15日11时,地点:文昌阁

环境布置:把文昌阁按古代乡村私塾方式布置,书柜中应摆放《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众多线装书,下面墙上悬挂孔子画像;安排一年老学究身穿长袍手拿戒尺扮成先生,安排六个七八岁小童扮成学童(穿着应按古代),诵读《三字经》或《弟子规》……在嘉宾参观期间,先生要率领学生拈香拜孔夫子像,然后进行教学。

4、农家喜宴

时间:4月15日中午

地点:青年旅社或在某一祠堂中

环境布置:上午要有传统的杀猪宰羊表演。中午时,杀猪宰羊的器具仍然摆放在门口,形成乡村办大喜事的氛围。农家喜宴要按传统方式进行安排,有“理事会”统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采用的是八仙桌,器皿以传统的钵头和青瓷碗等为主,原则上不设玻璃杯;

(2)菜要以农家风味为主,酒为当地农家自酿的土曲酒,饭是用饭甑蒸的大米饭,餐桌上须有“大块肉和馒头”,其它均为农家土菜;

(3)跑堂的(服务员)也以受过适当培训的村民为主,要有吆喝声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时间:4月15日下午1:30----下午3时,地点:南塘口主舞台 新叶三月三习俗、新叶昆曲本身就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新叶古村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但若只挖掘这部分的内容,新叶民俗风情就显得单薄了。新叶地处杭金衢三市交界处,文化的辐射面广,因此,要借“中国农耕文化节”的平台,把浙西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到新叶古村来统一展示,以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点。这既为非物质文化提供了展示空间,更为今后新叶村实施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在首届“中国农耕文化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可以建德本地的为主,如:李村抬阁、虾灯舞、皮筒鼓等(抬阁项目可在村中巡游),也可适当组织舞狮、金华婺剧、金华道情等表演。

为了整体展示建德本地的民俗风情,此活动由文化部门牵头,由各乡镇推荐民俗表演项目参与。

四月十六日

这一天是传统的三月三。这一天的活动以新叶古村传统的民俗为主。即按原宗族轮流方式,由叶氏的某支举办传统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尽可能原汁原味,突显中国农耕文明时期对祖先尊重的礼仪。地点从玉泉寺至宗族祠堂。(具体本方案中不阐述)

下午,举办“回味青春、体验幸福”九对老人庆金婚活动。地点在南塘舞台。传统的婚嫁仪式由于是表演性的,缺少真实性。为了挖掘其婚嫁仪式的内涵,我提出了以古稀老人重温以前结婚习俗的方式来展示。一方面,古稀老人与新叶古村、古老婚俗形成对应;二是借此扩大影响,使老年人怀旧,年轻人憧憬,为今后推出有别于其它古村落婚俗表演提供范本;三是吸引眼球,制造舆论话题,宣传新叶古村。

该活动要注重三点。一是通过网络和报刊进行全国范围内征集;二是征集条件要明确(结婚年限为50年以上,身体健康、自愿参与,传统婚礼服装自理、交通费自理,在建德活动期间吃住行等由主办方承担等)三是庆祝金婚活动实际上是按古代婚礼程序进行一次“重温”。这里包括坐花轿、跨火盆、拜天地、喝交杯酒、挑红头巾、交换信物等。要借此由头进行炒作,建德本地媒体及网络要紧紧跟上。同时,网络征集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建德、大慈岩及新叶古村的过程。

活动现场喜庆环境的布置及婚礼有关物品的准备,本方案中不作阐述。试想: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重温年轻时结婚场景,会是怎样的兴奋?观赏者看到此难忘的场景,会是怎样的感叹?媒体见此情景,会是怎样的宣传亮点?

四月十七日

这是新叶传统三月三习俗的第二天,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时光。这一天,本方案中拟将此设定为商贸活动的日子。要把“农耕文化”中“赶集”或“物资交流”放在这一天。与往常的集市不同的是:此集市应以农具及农资物质交流作为重点。鉴于该村空旷地带太小,故建议:新叶村在规划中应设置一广场,便于开展较大规模的活动(南塘口一带最适宜)。

七、宣传

一个大型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宣传是否到位息息相通。本次活动既然定位为中国农耕文化节,因此宣传声势要浩大,起先声夺人的作用。这种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办节而宣传的新闻报道上,而应立足节庆展示其蕴含的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同时,为了抢占“中国农耕文化节”这一品牌,邀请媒体级别要高,权威性要强,报道要有深度……为此,本人对宣传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1、邀请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拍摄二期专题片,在央视播出。每集专题时间为半小时,首播一次,重播一次。《乡土》栏目是民俗风情类的权威报道窗口。该栏目是收费的。原则上每集5万元,并不含编导摄人员的吃住行费用。(本人曾策划并执行拍摄过“横店民俗”五期节目在央视播出,效果很好)

2、举办“某某杯新叶古村电视专题片大赛”。为了造声势、抢品牌、拓形象,建德市因借此契机扩大形象。举办“某某杯新叶古村电视专题片大赛”.该大赛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与浙江电视台联合主办,邀请20家地市级以上电视台参与拍摄专题片,角逐大奖。大赛拟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秀奖,分别给予奖金5万元、2万元、1万元和5000元。参赛基本条件有:

一、必须是在“中国农耕文化节”期间拍摄的反映新叶古村的专题片;

二、必须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片长不少于8分钟;

三、必须将播出带及DVD光盘寄交组委会存档……所有获奖作品在浙江电视台播出。(本人于2007年策划并执行了该项活动,有40多家电视台参与,拍摄了超过1000分钟的专题片,效果显著)

3、活动的前期宣传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市内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对“中国农耕文化节”筹备情况的跟踪报道,进行宣传预热,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是做好对外的宣传,要制造相关话题,进行炒作。如:征集参加“金婚大典”的古稀老人、征集“中国农耕文化节”主题口号等等,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市内主要交通干道及市区内的户外宣传要加强。特别是大慈岩在诸葛村收费站附近、与龙游县交界处等位置在设立相关广告牌,进行形象宣传。

八、市场化运作

办好“中国农耕文化节”,必须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

政府主导就是指政府是办好节庆的坚强后盾。政府是节庆活动的策划者和宏观调控者。因此,强有力的执行力必须来自政府。但政府不能因为办节而办节,办节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区域的社会影响力,打响品牌形象,是促进社会经济的抓手。

企业主体就是要发挥企业的能动性,让企业借此节庆推销自己的企业形象及产品,从而实现与政府的互动;

全民参与就是指节庆活动必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并积极投身到节庆活动中去,并在节庆活动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简言之,政府提倡办节庆活动就是搭建平台,而企业是出资搭建平台的人,同时是平台上唱戏的主角,老百姓都应是平台上的配角……

中国农耕文化节是建德市政府打造的高规格、上水平、有文化品味的节庆活动,因此,在化钱上在得法。但钱从哪里来?钱,应该从企业来。但这钱不能靠摊派,靠的是政府搭好大平台,让企业通过市场运作。

宣传工作中的二项活动,可以让企业来参与。央视节目拍摄可让企业赞助,通过植入性广告回报,同时政府拿出相关资源支持;电视大赛让企业冠名,通过电视展播回报,同时给予相应的政府媒体资源回报……相关文化活动也是如此。具体操作,本方案中不一一例举。

九、植物造景

农耕文化是以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为对象的。相比之下,植物的可塑性较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植物进行环境的布置并制造媒体的关注点。

新叶古村春季植物以小麦、油菜等为主。三月三,恰是油菜花开的季节。这是令人兴奋的色彩。目前,到婺源看油菜花已成为春季旅游的一个热点之一。新叶村在植物造景上,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村民的种植物进行引导,要形成观赏古民居、体验农耕文化与花果采摘相结合的特色……这也是今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一环。

目前,新叶村的春季农作物已成格局,无法改变。但为了增添“中国农耕文化节”的节庆氛围,本人提出一个补救方案。

在文昌阁与正在建的游客服务中心之间,管委会已征用了十五亩土地。将此农田进行平整,种植油菜。油菜种植按“中国农耕文化节”七个字排列……字体中间种植小麦。当三月三时,远远望去,“中国农耕文化节”七个黄色(油菜花)的字体显现在绿色(小麦)之中,也是一道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

为了显现该区域的农耕文化氛围,本人还提议在此区域布置大型农具。如在文昌阁前的池塘旁边设立“脚踏水车”等。

总结:“中国农耕文化节”这一创意有特色,操作性强,前景广阔。它既是新叶古村古建筑保护的一个由头,更是新叶古村旅游开发的一个契机。本方案就是从保护和有效开发的角度着手,根据目前中国古镇、古村的现状,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进行策划的。至于新叶古村具体的开发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推广策略及广告策略,本方案中没有涉及。本方案只立足于办好“中国农耕文化节”这一节庆活动,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由于本人对新叶古村深入了解不够,对政府意图体会不深,故方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谅解。

2009年12月27日 策划人介绍:蒋祖云,浙江建德人,中国注册高级策划师、中国创意策划大师、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策划总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先后独立策划旅游活动数十个,在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浙江经视、安徽卫视、东方卫视等电视台播出。

第四篇: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浅议溪港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非遗民间文化遍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民间文化,是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形成的特色显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创造的群众创造性。溪港乡紧紧围绕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的建设,重视辖区内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投入人力、资金挖掘本土非遗民间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特别是保护、传承好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民间文化,将未来的溪港打造成独具“非遗”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慢生活”体验区。

一、溪港非遗民间文化传承的意义及现状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悠悠长河中,非遗民间文化被烙上社会各时期的文化变迁与融合,展示着社会在前进与倒退中艰难且有活力的顽强发展足迹。通过非遗民间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人类演变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赋予人们心灵的滋润,同时也给人们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发展中予以指导和鞭策,在创造不同形态文化的人类发展中,促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承非遗民间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溪港经济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方式日益西化的今天,许多古老、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后继无人、面临消亡。对非遗民间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找到民族性在文化和精神上的本位,更有助于赓续民族的文化血脉。

溪港乡因地处永、缙、仙三县交界地带,也是金、温、台三个地区的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在古代,这个地方是通向内地的交通喉舌,过往周转人员云集在此,所以非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兼有仙居地方特色,又融入了瓯、婺等外来文化色彩。境内众多深厚的非遗民间文化,如仁庄村的板凳龙,塘弄村的三十六行说唱、跳跳马,安山村的金银舞龙,麻车坑村的滚地狮子、轿里狮子等等均依托清音寺七夕庙会这一平台展现。

清音寺七夕庙会文化是当地民众在农历七月七前后举办的大型非遗民间文化表演活动,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以祭祀和娱乐相结合的表演形态,活动内容丰富,有朝拜、求签、许愿、看戏、非遗民间文化表演、逛庙会等,延续了原始的表演风格、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更彰显了溪港久远的厚重人文,展现了独特的传统非遗民间文化魅力。清音寺庙会于2010年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该乡也于2015年10月正式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

二、非遗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乡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非遗民间文化,其中有些珍贵的非遗民间文化已失传,有的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主要表现在:

1.对非遗民间文化价值认识不高。社会对非遗民间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广大群众对非遗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了解,对它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应有的保护传承观念。非遗民间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涉及到人类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等文化知识产品。目前,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长效的工作机制以激励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没有具体举措使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

2.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力量薄弱。当前现有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士,尚未形成专业管理机构,并且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由于一些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中需要的手工艺制作费工费力,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如麻车坑村“轿里狮子”手工技艺现只有少数几位60多岁的老人能掌握,目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各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断层、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培养新生代传承人难度大。

3.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不足。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日常需要,特别是对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古村落等缺乏专项保护资金,而是主要依赖当地向上要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以解燃眉之急。例如,仁庄古石头村年代悠久,遭受侵蚀,损毁严重,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无法得到修缮;各村每年都有一部分开支用于参加清音寺庙会表演所需的表演器材的制作,但由于没有展示厅和适当的存放处,等到来年活动时,很多器材已发潮腐烂,需要重新制作,费时费力又费工,造成很大的浪费。

4.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古建筑、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受到建设性破坏,如新农村改造村——金竹岭脚村的几处古老四合院在拆除与保留之间引发了多方激烈讨论,最终在不影响全村建设的情况下保留了1处。此外,大部分处于野外的文化遗产,如麻车坑古树群落、美女松、猫耳涂高山湿地等原生态文化遗产更易受各类自然、人为因素破坏,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三、保护和传承非遗民间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各组织的共同参与,培养、加强全民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发展旅游与保护传承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非遗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加大宣传强度,提高保护意识。政府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认识,坚持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把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群众对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非遗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包括“秀溪锦港·逸境乡居”的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等等,长期、不间断的向群众进行非遗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充分发挥非遗民间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氛围。

2.健全管理制度,壮大传承队伍。非遗民间文化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文化持有者将具有价值的技艺带徒授艺,避免非遗民间文化的消亡;组建了一支非遗民间文化普查队伍对非遗民间文化项目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传承发展、表现形式、道具制作等内容进行研究、整理,编辑成《溪港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材料汇编》。再次,将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当前的学校教育结合,开展非遗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培养当地学生对非遗民间文化的热爱,为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

3.加大资金力度,释放文化经济效应。重视溪港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投入资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乡贤理事会,鼓励广大乡贤对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捐赠,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各方对非遗民间文化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下岸水库旅游及抽水蓄能电站兴建、绿色生态无工业污染、仙居西部运动康养版块兴起四大优势,立足全乡生态资源,通过在清音寺游步道两侧栏杆雕刻古今中外爱情故事,种植红豆、紫薇、樱花等象征爱情的植物,悬挂情人锁等各种项目深化清音寺传统爱情圣地建设,烘托中国传统爱情节日氛围,多手段全方位的释放非遗民间文化的经济效应,促进民宿旅游产业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应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需求的矛盾,依法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域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编制,科学定位,避免新农村建设和传统非遗民间文化的断裂,注重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明确保护传承利用的发展方向。如金竹岭脚村对发展村级经济的需求很迫切,但是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发展经济和保护非遗民间文化遗存并不矛盾,两者可以互相依托,共存共荣,因此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三次修改村庄规划,把村里的古祠堂、老四合院和清音寺游步道增加到村庄规划中,兼顾保护开发非遗民间文化和发展村级经济,在经济建设中摸索着自己的“发展经”。

第五篇: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一直就在人们的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是这样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描述结合我国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概括为: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曲艺);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杂技、小戏、傩戏、木偶戏等); 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民间手工技艺)等等。囊括了人类的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由此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它的特点是活态流变。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但又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保护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传统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被外来文化代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允许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2、创造良好氛围,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其知名度,促进经济建设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诸如此类的节日如“中国民间艺术节”,“河北吴桥国际杂技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云南的泼水节”,“广西的民歌节”等等,无不是借传统文化艺术为传媒,来搞经贸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无现成的方法、经验可资借鉴,这就可能出现不足和失误。因此对于从事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价值,这是我们进行科学认定,明确保护目标,是使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前提条件。从这几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的情况。首先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认识上的欠缺,造成不能准确地判断、鉴别,难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纳入保护范围,是否有保护的价值和必要;还有一种是把握尺度不严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对申报项目的认识和评价上。当大量的材料堆放在眼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一时间割舍不下。另一方面是一些申请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申报的项目是应该得到认可,应该进入目录,而不清楚其价值意义何在,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如将某个项目产生的年代延长,把传说故事作为论证依据、描述文字极尽夸张,而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沒有充分论述,导致混淆或扩大了保护对象和范围,甚至出现了把一般土特产当作文化遗产来申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认识的不到位,盲目跟风,夸大所报项目的价值,没有真正理解实施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同时也是体现领导和专家学识水平的时候,需要科学的甄别,因此不可感情用事,必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濫芋充数。如果什么都可以保护,那我们的保护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3、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的有效方法,更是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重要基础。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县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下拨专项经费,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登记工作,认真建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通过普查与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要善于发现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具有代表性的。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工作。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名录的项目,我县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明确保护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政府部门应发挥着组织作用,筹集资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以便更好地运用大量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传承)人的关怀和爱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活态流变的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其中人是创造和延续文化样式的主体,各种民俗事象、技艺技巧以至意识情感都灌注于创造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遗产最大的损失。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间、民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如老艺人、老工匠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她)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沒有人也就沒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对人的保护。

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这个问题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我县目前看来做的还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使更多的老艺人和传承者得到帮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里来,形成政府与专家、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传承人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必须把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要综合遗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需求、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将传承和发展两个问题一并纳入到保护规划之中。只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下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39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

    非遗保护冷热两极(范文模版)

    非遗保护冷热两极: 撬开市场方“火” 养在深闺难“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纵深记忆。同为非遗项目,其生存状况却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些非遗可以发展得红火,东......

    非遗保护专题调研提纲(精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提纲 【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本省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模式及具体措施,如何使其避免失传、灭绝,使能够开发利用的......

    “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经过5年的努力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两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仪征市资料汇编》,调查整理了120个......

    苏州非遗保护交流稿(2014.7)(定稿)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交流材料 (交流参考稿) 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2004年),苏州市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城......

    加强非遗保护 守护精神家园的定稿

    加强非遗保护 守护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坐落于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受冰川灵泉的滋养,......

    兰坪县非遗保护条例

    兰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精选)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首先分析一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