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12: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第一篇: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率团赴德国、法国、英国就公立医院改革及药品生产流通等进行了重点考察。期间,考察了三国的卫生部,就医药卫生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当前医改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到德国联邦公众医疗保险联合会详细了解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英国卫生部药品采购中心听取了药品招标采购介绍。走访了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法国乔治蓬皮杜医院和英国的帝国大学医院,调查了医院治理及医生的多点执业情况。考察组还参观了拜耳制药企业、赛诺菲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并与企业负责人探讨了药品生产流通情况。

这次考察,考察组共举行了16场座谈会,与政府官员、医务人员、制药企业负责人、医改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与驻在国的中国使馆人员进行了交谈,对于一些未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还请驻在国的使馆人员进行调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渠道进行考察。尤其是对一些与国内报道或资料有差异的问题,我们更是进行反复考证。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目录

一、德、法、英三国考察的基本情况................................3

1.关于医疗保障体系..........................................3

(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3(2)法国医疗保险制度...................................4(3)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4 2.关于公立医院..............................................5

(1)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5(2)公立医院的管理.....................................5(3)医师执业管理.......................................6 3.关于药品流通秩序..........................................7

4.关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情况..............................9

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10

一、德、法、英三国考察的基本情况 1.关于医疗保障体系

德、法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英国通过税收筹资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三国医疗服务保障水平都很高,居民看病就医基本免费。(1)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883年俾斯麦执政时期开始建立,是强制性的。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团结互助原则,即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年轻人帮助老年人,高收人群体帮助低收入群体。二是实物支付原则,参保人得病后,有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到医院看病,不必用现金支付,而是由医保与医院进行结算。三是社会自治原则,国家只制定法律政策并监督管理,具体的由医保联合会、医院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协调,医保联合会有雇主、雇员代表参加。

德国医保筹资标准与个人收入挂钩,收入越高,缴费越多。对就业人群,雇员须缴纳其收入的7.3%,雇主相应缴纳8.2%,雇员的家庭成员也一起纳入到保障范围;对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主要从退休金及就是说,只要你有收入,不管多少都要按比例缴纳保费,确保了筹资的稳定性。对年收人超过48000欧元的群体,采取自愿原则,可以加入社会医疗保险,也可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德国的公务人员,由政府出资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好于社会医疗保险。德国政府根据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2011年政府对医保资金投入为153亿欧元,约占医保总额的10%。目前,德国约90%的居民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10%参力口了商业保险。德国的医疗保险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支,一般不允许有结余,如出现结余,当年必须把结余资金返还给投保人。如果出现入不敷出,通过卫生部、医保委员会对其进行评价后,可允许保险公司再向居民额外收取保费。对于额外向参保人收费的医保公司,第二年参保人有可能就不再选择这家保险公司了。据介绍,去年有10家医保公司向参保人进行再次收取保费,有1家医保公司有结余,并把结余的钱返还给投保人。

德国联邦公众医疗保险联合会负责人告诉我们,德国的医疗保险公司都是非营利组织,高度自治。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适应市场变化。德国保险公司初期有1000多家,经过竞争优化重组,现在只有153家。

这些公司有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也有职业性的。比如,就有专门为农民参保设立的保险公司,类似于我国的新农合。2009年,德国成立了联邦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联合会,153家保险公司把征收的基金上缴给联合会,统一管理。联合会按参保人数每年给各个保险公司拨付费用,联合会也预留部分费用,用来调剂各公司的收支平衡。联合基金会不是一个权力中心,只是为了提高保险的统筹层次,起到风险调控的作用。(2)法国医疗保险制度

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1945年,基本理念也是基于团结互助原则,也带有强制性。法国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四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工商业的雇员、家庭以及自愿投保人;农业保险制度,覆盖农业经营者、雇员及其家庭;非农业非工薪阶层保险制度,覆盖了商人和自由职业者;特殊保险制度,主要是政府公务员等群体。

法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与德国稍有不同,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医保基金中的50%来自政府,包括政府直接补贴、特定税收如烟草税、药品税收、社会保障税收等。剩余50%来自于雇主与雇员的缴费,雇员缴纳的费用为其收入的5%,雇主为10%。

患者无论在门诊还是在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看病,其医疗费用主要由保险公司支付,病人只承担一部分处方费及部分酬金。2010年,社会保险规定,病人治疗费和药费报销比例为76%,另外补充医疗保险机构承担13.5%,家庭自费约为9.4%。

(3)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

英国是欧洲最早建立全民医疗服务制度的国家,与德国、法国不同,主要通过税收筹集医疗资金,并组建医院直接提供服务。英国也有少量私立医疗机构,以诊所居多。英国私人诊所每年提供的医疗服务约占总服务量的10%。1942年贝弗里奇提出了英国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设计报告,其核心原则是把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一项社会责任确定下来,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1946年,国会通过了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为核心的《国家卫生服务法》,1948年这一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开始正式运作。

NHS运行有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医疗费用基本由税收来筹集,国家建立公立医院为每个公民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住院治疗等免费服务。二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计划管理,医院靠政府下拨的预算运作,医务人员领取固定工资。三是卫生服务体系由初级服务、社区服务和专科服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初级

服务由全科医生提供,目前,英国有1万多个全科医生诊所;社区服务由当地政府组织提供,专科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

2.关于公立医院

(1)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

德国公立医院日常运行费用主要通过服务收费,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同时,公立医院也通过为一些高收入群体提供特需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收入,但所占医院收入比例不大,一般为2%左右。医院建设主要依靠州政府财政投入,联邦只给予一定的补贴。2010年州政府用于公立医院建设费用为22亿欧元。卫生部官员主张联邦为主进行投资,认为由州负责公立医院建设导致欠发达地区投入少,难以满足居民看病需求。

德国的私立医院可以贷款建设,公立医院只有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可以贷款,并且必须受当地政府的严格监管。

法国公立医院运行费用和建设费用均靠医保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要向地区卫生局提出预算申请,经审核认可后,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据了解,法国公立医院77.1%的费用来源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12.9%来自于商业保险和个人付费,政府直接补助很少,约为1.3%。

英国医疗卫生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政府把税收筹集资金的20%拨给若干个信托基金会,由信托基金会投给公立医院,用于医院的发展、科研、急救等。另外的80%投给基层全科医生组建的联盟,由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这样一来,大的综合或专科医院收人的2/3来自于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的费用,相对小一些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收入90%以上来自于全科医生代表病人向医院购买服务的费用。政府对医院拨款由过去全额预付改为根据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情况拨付,社区全科医生也主要根据社区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拨付,并且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不是全额拨付。目前,这部分拨款约占他们收入的16%。

英国、德国、法国不允许公立医院用药品加成获取收入作为医院运行费用来源。

(2)公立医院的管理

英国政府直接出资兴建医院,但并不具体管理公立医院,医院高度自治,所有医院成为社会性企业,成为自主经营法人治理机构。公立医院成立理事会,成员由民众代表、医院成员和信托基金代表等组成,理事会选举管委会对医院进行

管理。2011年初,英国提出了新医改法案,核心就是减少政府在卫生管理中的职责,进一步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帝国理工大学政策中心主任说,到2014年,英国所有公立医院都要加入信托基金会,医院不再对卫生部门负责。每个信托基金管理医院多的6家,少的1家。信托基金董事会每月要向政府、公众进行报告,接受监督;出现问题,政府会进行调查。

法国2009年7月颁布了关于《医院、病人、卫生、领土改革法》(HPST法案),对法国的卫生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改革多部门管理体制,成立大区卫生局,直接向卫生部负责,局长由卫生部推荐,总理直接任命。大区卫生局统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的规划,对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统一规划管理,有权决定建设哪些医院或关闭哪些医院。大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大区医疗服务监管机构,行使对医院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评估。同时,推出医院管理新政,授予院长更大的权力,推动医院自我经营管理。但他们也强调医院不是一个企业,不能完全按企业来管理,不能进行营利。

德国公立医院由政府、教会、公益性组织举办,无论举办方是谁,都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服务。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医院,卫生部门主要是加强对医院的监管。病人有选择医生、医院的权利。我们考察的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有175年历史。据医院负责人介绍,2003年以前,医院是由州卫生局直接管理,卫生局长担任院长,医院管理不太好。2003年以后,医院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行政院长、业务院长、医生代表以及居民代表组成,具体负责医院管理运行。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医院,而是成立监事会对医院进行监督。改革成效很大,医院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经营有了很大的改变,医院由亏损逐步实现了收支平衡,去年收入十几亿欧元,盈余了100多万欧元。但她告诉我们不能让医保部门知道。德国的医保公司每年都要调整价格,如果让医保公司知道医院有了盈余,明年又要调低支付价格了。(3)医师执业管理

德国不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德国卫生部官员贝克先生从事医改已经20多年,他说,德国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是固定的,由医生工会和雇主之间进行谈判确定工资标准,各医院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可以略有波动。公立医院医生工资没有私人诊所医生的收入高。德国不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到外面赚钱,如果不加强管理,医生会有利益导向,会不专心在公立医院工作。有的主任医师经院长批准后,可以到外面会诊或手术,但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医院。私人诊所的医生如果有特长,可以到公立医院有空缺的岗位兼职,但这个比例很少,只占2%。但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可以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开设私人诊所,目的是解决这些地方医生缺乏问题。

而我们考察的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就不允许医生到外面兼职。

英国和法国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英国允许每周有1天,但必须要与医院签订合同,放弃其在公立医院工资的10%,同时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法国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到私立医院兼职或开私人诊所时间一般为40%左右。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公立医院医生到外面兼职的比例不大,只占总数的10%左右,原因被解释为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生一般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另外,英国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管理很严格,如发现有不良医疗行为,就会被开除。帝国大学附属医院的CEO告诉我们,他当过6家公立医院的院长,只有一名医生因虚报差旅费被开除,没有发现一起医生拿药品回扣或收受红包的。他说,目前基层全科医生与制药企业有接触机会,有可能会拿药品回扣。

3.关于药品流通秩序

英国对专利药和非专利药实行不同的定价政策,为了鼓励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新药,政府对专利药主要通过谈判进行协商定价,但也要控制专利药的利润不能过高,达到间接管控药价的目的。

据介绍,英国与制药企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做法从1957年开始,现在的协议是2009年达成的,至2013年到期。在协议中,卫生部允许制药企业的专利药利润一般保持在21%左右,当实际利润超过目标利润的40%时,则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降低企业其他非专利药品价格,要么是把药品的超额利润返还给卫生部。

英国非专利药占药品数量的75%,其价格主要通过招标采购的办法确定。卫生部把全国医疗机构划分为五个片区,各个片区设立一个药品招标机构,代表各自辖区内的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具体办法是先将辖区内医院对药品需求汇总起来,然后发布招标消息,其招标对象面向欧盟所有的制药企业。参与投标的企业主要是报出药品价格,招标机构对参加投标企业的报价进行排序,选择最低报价的企业中标,然后对该企业进行审查,如果审查过关,则药品招标机构与中标企业签订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价格和估算的采购数量。各医疗机构就按照招标确定的价格向中标企业购买药品,不允许进行二次议价,但数量可以变化。药品招标机构每8个月进行一次招标,每次招1/3。一家企业如果连续两次中标,第三次即使报的是最低价,也不能中标,目的是防止该企业对此药品形成垄断。对中标后的企业不能及时配送药品的,医院可以向其他制药企业购买类似产品,但其超出中标价格的费用要由中标企业承担。

在英国,有88%左右的处方药是免费的,12%左右的药品是收费的,一般收取10英镑以下的处方费。英国NHS费用开支中药品占12%,最大的开支是医护

人员的工资,近几年药品费用上升。据介绍,一是新药增加多,二是全科医生开药越来越多。2010年,NHS费用中药品费是120亿英镑,其中仿制药30亿英镑,新药即专利药达90亿英镑。

法国药品费用主要通过医保支付,药品价格主要由政府与制药企业联盟进行谈判确定。法国直接负责药品价格管理的机构是透明委员会和保健品经济委员会。透明委员会隶属于法国卫生高等监督机构,由来自卫生部、社会保障部、疾病基金会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药品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价,提出哪些药品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及报销比例。在法国,列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全部由政府定价,约占市场所有处方药的95%,占药品销售总额的78%。透明委员会根据申报药品的创新性、成本以及治疗效果,将药品分为五个级别,Ⅰ级药品为重大创新药,V级则为仿制药。对I档-Ⅱ档的药品,可直接采纳制药企业的建议,但要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当,对Ⅲ档-V档药品,不再直接采纳企业建议,而是由透明委员会直接提出价格建议。透明委员会每四年对药品进行评估一次,对于临床价值较低的药品则责令降价。对非处方药、医院制剂以及报销目录以外的专利药,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

2004年,法国成立了全国疾病保险基金联盟,由覆盖雇员、农民和自谋职业者的三大保险基金组成,该组织也参与价格谈判和确定药品报销比例。一般来说,全国疾病保险基金联盟对透明委员会提出的报销比例调整的空间很有限。

法国的保健品经济委员会隶属于卫生部,由来自卫生部门、贸易机构、财务机构、疾病基金会的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透明委员会价值评价的结果和价格建议,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协商药品零售药店的价格和相应的报销比例,并与企业签署相关协议。协议规定的报销原则、报销比例和零售价格由卫生部向社会公告。

德国过去对专利药是由企业定价,出现不少问题,有的制药企业进行一些小的革新,就通过专利将定价比原来价格提高10倍以上,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由于药费是有限的,必须对药品价格和合理使用做出规定,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建立鉴定机制,鉴定其是否真正有创新,正确处理疗效提高与价格提高的关系。因此对专利药价格由联邦最高委员会组织医保联合会、医院联合会、医生联合会三方联合与制药企业进行谈判。先要举行听证会,制药企业在会上介绍情况,有多方参加,其中须有患者代表参加,但只有表达权。通过多方谈判确定价格,若达不成一致意见,则由调解委员会进行仲裁。

德国对于非专利药的采购,采取联合招标的办法,迫使制药企业在价格上作出让步。招标主要是看价格,在招标中避免形成单一企业中标,防止形成垄断。

病人并不知道药品价格,对于大部分药品,病人是不付钱的,对于需要病人付钱的药品,病人并不知道医保报销的价格,只知道自己支付的那一部分价格。

4.关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情况

英国控制医疗费用的主要措施是把传统的直接拨款模式改为按结果付费。主要是根据医院及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给予拨款,这既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也促进医院和全科医生把工作重点放在防病上,从而节约医疗费用。其次,过去全科医生只负责为社区病人看病,不负责为病人向医院支付费用,现在政府将大部分医疗费用拨给全科医生团队,由他们支付病人到大医院看病的费用,以此来控制大医院看病的人数和费用。此外,减少药品特别是创新药的费用开支也是重要举措。英国一年药品销售120亿英镑,专利药为90亿英镑,非专利药仅为30亿英镑。卫生部的官员说,下一步他们将严格控制使用专利药,把专利药市场价再降低6%。在NHS下属的NICE研究所,他们给NHS的建议是要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鼓励医生使用仿制药,这项措施每年可节省医疗费用2亿多英镑。

德国、法国主要是推行按病种付费(DRG)制度。法国1985年卫生部专门成立按病种付费的研究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研究了10多年,收集全国各地医院的数据建立了单病种付费大型数据库,并反复进行模拟试验,制定出了若干规定,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

德国2003年开始这种制度,也成立了专门的单病种付费研究机构,有一大批专家参与研究。他们介绍这是项非常复杂的研究工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时时都在变化的数据库,医保公司根据研究结果和规定来计算具体的费用。德国医保公司每年都要根据成本变化调整病种的付费价格。德国卫生部贝克先生介绍,有些病是不可能打包付费,比如烧伤。尽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这两个国家约有800多种疾病按单病种付费,约占住院治疗疾病种类的2/3。

这项改革优点是控制了费用增长,医院经营效率高,手术增多,病床利用率提高。但批评声浪也不断,有人指责这是一项“血淋淋”的制度,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医院注重数量,争做手术,出现了不该做的做了,引发过度医疗;二是导致医院和医生选择性开展手术,只去做单病种收费高的,对价格便宜的就推诿。三是出现了一些医院提高疾病诊断标准。例如本来只要一个支架,有些医院给装两个。四是降低服务质量。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节省费用,病人尚未完全康复就让病人出院。为此,法国卫生部专门又成立了由3000多个医学专家组成的监管部门,来对按病种付费产生的问题进行监管。

另外,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除了按病种付费外,还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控制药品价格目录和报销比例,二是限制医生收费价格等措施。

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考察中,我们有意识地让他们对三个国家医疗卫生制度进行比较,在这三个国家中,我们接触到的无论是政府官员、医药企业,还是医务人员、老百姓,都认为本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最好,但也都认为各自的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同时,他们对中国的医改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效,感到非常钦佩,希望与中国在医改方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医改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我国医改,必须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

1.医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医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英、法、德三国的医改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到现在还在不断进行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德国卫生部官员贝克先生长期从事医改工作,他说德国每年都要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完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改革重点。英国医疗卫生制度1948年建立以来,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改革完善。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长期以来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在规划制定上,必须谋划好每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逐一攻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我国医改不断推向深入。

2.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英、法、德三个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尽管都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不断进行改革,但其制度基本框架始终保持稳定。比如,德国医疗卫生制度是建立在团结互助,促进自治和竞争的原则基础上;法国医疗保障与卫生体系建立的理论是普及性、整体性、互助性、劳资双方共同管理等;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三项指导原则,即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免费提供服务、根据患者需要而非支付能力提供服务,这已经成为英国的一种社会价值观,谁也不能挑

战。这些理论体系既是他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也是各方达成改革共识的基础。

我们深化医改有两年多,形成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这些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适应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应当成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理论基础。

3.必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改革方向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英、法、德三国政府在保障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都担负着主要职责。在投入上,也没有“补供方”、“补需方”之争,哪里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就投向哪里。

我国一方面全民医保制度刚刚建立,一方面保障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医院偏离公益性方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提高医保保障水平的同时,增加公立医院财政补偿资金,逐步扭转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使之真正回归公益性,为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4.坚定推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

英、法、德三国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实行了医药分开,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不挂钩,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都不高,不存在以药补医。德国为17%,英国为12%,而我国一般为40%以上。这些国家医院和医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到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医患关系和谐,同时,药品生产、流通、定价、采购、使用各环节比较规范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下决心破除以药养医,只有把这个机制破除了,才能使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必要的基础。

5.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约束作用

德国和法国的医疗保险已经浸透到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医保制度不仅为患者支付费用,更要发挥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监督制约作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覆盖了90%的人群,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与国外比较,其应有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今后,一要提高医保对患者的保障水

平,二要引导医院和医生合理治疗和用药行为、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三要不断提高医保经办的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6.多措并举推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改革

药品是特殊商品,对其价格进行干预是国际通行做法。英、法、德三国都把控制药品价格作为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做法:1.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制定药品价格;2.控制流通环节费用,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集中度。其中,法、德两国药品批发经营企业由原来的100多家只剩下5家-6家;3.利用集中招标批量采购的优势,降低药品采购价格。

我国在药品招标采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这次改革实施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在制度设计上一些做法还优于英国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采购,应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同时,要加强对药品质量包括临床疗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简介:孙志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

第二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三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档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展开。

会议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会议要求在重点突破以上三项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会议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执业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第五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构建科学发展、对外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2009年9月8日我市召开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保障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行,成立了以区长朱团能同志为组长,副区长林志强同志和谢丽华同志为副组长,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洛江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区政府副区长林志强同志牵头,在卫生局、经贸发改局、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等多部门通力协作,认真研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实际,卫生局负责制定了《泉州市洛江区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

按照“稳定、提高、调整、规范”的工作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2009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5631户、134769人(其中:万安、双阳街道改为参加城镇医保),参合率94.55%,人均筹资100元,总筹资1347.69万元,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种特殊病种门诊统筹补偿报销程序,封顶线5万元。参合人员报销补偿6090人次(其中生育固定补偿1366人次、特殊门诊110人次),补偿金额1069.72万元(生育补偿79.48万元、特殊门诊8.8万元),人均获得补助2102.85元(不含生育,高于省、市平均水平585.85元、396.85元),受益率4.5%,个人单次获得最高补助金额50000元,报销金额占住院总费用的30.4%。

2010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540户、158165人,参合率95.6%,超额完成2010年区政府制定新农合95%的参合目标,人均筹资150元,总筹资2372.48万元。明确将省里规定的15种甲类病种全部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同时,根据我区的基金筹集、补偿情况及本地疾病谱情况,对12种乙类病种选择3-5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比例,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65%、三级医院40%,提高封顶线至6万元。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解决群众“治病少花钱”、缓解“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我区高度重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2010年1月1日起,我区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层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按照规定严格控制目录外的临时用药品种。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培训,促进合理用药;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每季度的监督检查,确保不折不扣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落实专项经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在测算3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药物销售总量、药品收入和药品破损等的基础上,2010年区财政专门落实药事服务经费预算120万元,作为补助基层医疗单位药品收入。2010年1月1日起,我区6家基层医疗单位率先进行零差率改革,基本用药实行“价比三家,跟标采购”,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购进的药品均以实际购入价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正按上级有关部署,积极开展基本药物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前期工作。

3、强化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鉴于客观历史原因,我区80%患者入住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就医的客观现实,为此我区着力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入户宣传4.5万户,普及基本用药常识,让群众逐步接受使用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同时,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引导患者使用基本药物。卫生局、监察局、物价局、财政局等部门加强对药品零差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2009年底,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建设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罗溪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马甲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虹山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共计9113平方米。

二是河市卫生院的石结构业务用房实行整体迁建,预计投入资金500万,年底要完成新建一幢集门诊、医技、住院为一体的30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楼,该项目已纳入2010年全省医疗业务用房D级危房改造项目和洛江区委、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现已经完成新址选址、征地、方案设计、图纸会审等前期工作,力争5月底可以动工兴建。

三是加快马甲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步伐,提速区医院建设。现已完成规划、方案初稿设计、一期病房大楼已进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纳入2010年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力争今年开始一期的建设。

四是进一步夯实农村卫生服务基础。通过开展创建甲级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初级职称评审和乡村医生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建立健全村卫生所各项规章制度和乡村医生考核制度,实行药品统一采购,医疗废物统一回收,规范村卫生所用药行为,不断促进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全区甲级卫生所达49家,村卫生所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服务覆盖率达100%。

2、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一是为适应城区发展规划的需要,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超标准指导意见》(闽委编办[2007]147号)文件精神,设置万安和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22人,增加编制4人。

二是初步建立起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人性化的综合服务。2009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数21580份(其中65岁以上老人1795份),对65岁老人随访8560人,规范管理高血压病人数85人,规范糖尿病人22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宣传活动15场次。

三是组建11个团队,共有医生15名、护士10名、防保及其他人员14人,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受益居委会数18个,受益家庭5696户,受益人口22150人,进一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促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全面落实。

3、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政策

一是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2009]1号)和《福建省卫生厅、人事厅、中共福建省委编办关于规范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的通知》(闽卫生人[2009]25号)文件精神,按照分类管理标准要求,区卫生、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积极协调,对乡镇卫生院重新核定编制,核编后卫生院人员为196人,增加编制26人。

二是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保障政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机制,2010年区财政增加投入资金240万余元,保证所有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在核编的基础上,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全额拨付。三是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在确保乡村医生年人均1200元津贴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给予动态补助,预计财政投入53万元,确保人均补助总额不低于4000元。

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一是积极开展人才招考、招聘和引进工作,2009年,共引进、招聘12名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单位;2010年的卫生技术人才招考报名已在开展中,拟招考31名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实施“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市妇幼保健院挂钩扶持区妇幼所,区妇幼所挂钩扶持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传、帮、带”诊疗工作,投入资金50万元,定期聘请省、市两级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医师到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传、帮、带”诊疗活动,该工作已列入2010年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基层医疗单位在认真组织开展中,有力地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大病出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加强人才的培训,选送全科医生10人和护士8人参加省、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卫生人才培训;选送乡镇卫技人员54人参加乡镇卫生院在岗卫技人员临床技能培训和骨干提高培训;积极落实乡村医生规范培训计划,2009年完成培训乡村医生121名。

(四)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卫生局成立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区财政局制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同时将任务逐一分解到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每月实施月进度报告制度、每半年组织考核一次,定期向市卫生、财政部门报送工作情况。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管理科,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制定项目工作实施计划及岗位规范,细化考核内容,并按各自职责分工与辖区内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并指导其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三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负责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防治结合,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2、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 区财政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确保三级医疗网络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所需经费,逐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2009年中央、省、市、区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270万元,对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所需经费全额拨付,确保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不低于15元;2010年,区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经费183.5万,加上各级的财政补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预计会比2009年的15元标准有所提高,人均达到17.7元。

3、全面实施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9,全区居民建档率城市60%以上,农村5%以上;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60%,行为形成率40%;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加强免疫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90%以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管理率96.0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管理率85.75%;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城市50%,农村5%;高血压、糖尿病两类人群健康管理率城市20%,农村1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20%。

4、认真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一是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二是开展乙肝疫苗补种项目,2009年共计开展两轮8-15岁儿童乙肝补种活动,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应种9520人次,实种9326人次,报告接种率达97.77%;第二轮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应种8827人次,实种8702人次,报告接种率98.58%。三是为全区农村育龄妇女开展免费增补叶酸,叶酸服用率达75%以上。四是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人均补助400元,2009年住院分娩2126人,住院分娩率为99.95%。五是实施全省低保妇女两年一次的免费妇科常见疾病的筛查项目,积极开展对洛江区15岁以上低保户妇女的妇科常见疾病体检活动,全区应检人数为1535人,实际检查人数1395人,体检率为90.88%,现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二。六是继续实施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2009年为6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七是积极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前期工作,对20%的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实行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马甲中心卫生院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20余万元加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完善电子病历等,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完善,不仅让病人受益,医院工作效率也将到提高,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已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系统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的支撑,并促使医院文化内涵发生改变。罗溪卫生院、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所,也已经了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前期工作。

下载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法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市医改第二督查组各位领导: 你们好: 自中、省、市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赵玖梅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

    城关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 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山......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盐池县人民医院 2011年7月县卫生局 2011年在县委、政府、主管厅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卫生厅在我县召开全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现将我委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市医改办:xx年,XX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医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医改工作取......

    灯塔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汇报

    灯塔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汇报 2011年11月18日 市政府领导: 自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医改办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局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

    ×××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ZB市***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2009-2011年) 市医改办: ***区于2011年初正式成立,共有人口5.2万人,辖两个乡镇,63个行政村。共有乡镇卫生院2处,执业人员64名(医改后);行政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