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价值+主科副科
论课程价值的实现
课程价值是课程对学习者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政府的责任与支持、学校的文化与氛围、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学生的主动与建构、社区的资源与利用、家长的理解与参与等是实现课程价值的主要因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课程新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任务。目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课程价值及其实现要素的认识有关。因此,有必要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课程价值及课程价值取向近年来,国内有学
主科、副科之辨
作者:潇湘一苇/用户名:Dangfeng 刚刚看了一位老师在拙作《音体美年度考查》中的评论,“音、体、美、科学实验、计算机重要,还是语文数学重要。”是啊,到底哪个重要啊?我真的很糊涂,幸而有人不糊涂。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主科、副科之辨》,我把它拿来,供各位仁人雅士见仁见智。
曾几何时,学校里的教师一直被分为主科和副科两类。其实并没有人认真地做这样的划分,但是老师、学生、家长潜意识里就是这样认定的。主科教师,主要是指学校里应试类的学科教师——语文、数学教师也。主科教师中则又分为班主任教师和非班主任教师。一主一副不仅显示出了学科的尊卑,而且显示出了教师地位的高下。学校里就曾有俄过所谓的副科教师强烈要求担任主科教学的案例,也有担任所谓主科不尽如人意,被调整担任副科教学的经历。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和课程设置的角度,所有的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并没有高下之分;从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需要强化的正是所谓的副科的教学。学校里需要开足课时,加强研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多年来的潜移默化的主副科的区分对于所谓的副科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令人震撼的:
副科的从属地位使得副科的教学时间难以充分保证,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不准随意挤占其他学科课时,但是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不经批准的随意从副科课堂上把学生拉走补课、不作业的事情并不鲜见。
副科教学不被学生重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所谓的副科老师们每节课首先关心的往往是学生的课本是否带齐?更不用说学生能够主动预习用心上课了?从课堂秩序里来说,很多科任老师的副科课堂的秩序往往是最不令人满意的。大多数班主任往门口一站,教室里往往立刻鸦雀无声,而科任老师来到教师,学生常常无动于衷。
学生家长对于主科、副科的态度也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常常发现,在孩子生病时,家长往往让孩子上完前两节的语文数学课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孩子带走看病。对于应试学科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学校里除了强烈要求带主科教学的老师以外,同样不乏想方设法要求带副科的教师。要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的身体不适应担任班主任、不适应主要学科的教学。言下之意,副科的教学是轻松的,是可以不要付出多少代价的,是可以不用承担多大的责任的。
而抱这种想法的又何止是少数呢?多少年以来,即使是学校领导层面,在学科教师的配置上,对于主科教师的倾斜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专业课教师之外,一些教学不令人满意的教师,往往被安排在所谓的副科教学岗位上。
由此观之,主副科之分并不时偶然的了。它带来的结果也是令人忧虑的。学校的教育无论是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孩子们们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所有的教师的共同努力。而显示情况是,应试学科的教学被高度重视,而非应试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开设这些课程与期望达到的目的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甚至最需要运动的体育课也可以随便把学生留在教室里看看碟片,既安全又省心。至于应该传授的技能、应该培养习惯、应该锻炼的意志品质、应该培养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等,又谈何落在实处?
更为重要的,许多科任老师自己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把排上课表的课上掉就万事大吉,其余时间根本无须再为教育操心,教育学生只能留给班主任和学校去完成。于是这边班主任和应试学科的教师从早到晚忙碌不停,这边科任教师上完课轻松自如。曾有句说对家里的事不负责任的名言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去扶”,我们的科任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其实同样可以说达到了“学校里的油瓶倒了都可以不用去扶”的境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不是指导学生应试。真正的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全心全意地去育人。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创办优质教育,才能谈得上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要实现全员教育,首先要打破的就应该是主副科的概念。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积极改革,创设一个让所有老师都能积极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局面。倘如此,主副科的界限才能彻底打消,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才能实现。
第二篇:体育课程的价值
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哲学意义
关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国内广泛接受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使用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解释。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界定,包括所谓的“主观需要说”、“客观属性说”和“主客关系说”三种观点。“主观需要说”认为“事物本身不具有价值,某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被人们所欲求、所爱好或者它令人快乐、令人感兴趣、令人满足。因而价值完全取决于或者说最终根源于人的需要”。[1]这种观点强调价值的主体地位,但是仅仅把价值视为主观需要的产物,而忽视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把价值的选择放在社会之外。“客观属性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物质,独立于我们是否欲望和享受评价它们,某物之被欲望是因为它有价值”。[2]这种观点把事物的功能和属性等同于价值,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存在。“主客关系说”则强调“价值是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的属性或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的客观关系。价值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客观关系存在”。[3]这样的阐述更贴近马克思的观点,揭示了价值的深刻本质,是从客观对对象的存在和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价值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实际运用,主体的内在尺度是价值的根本尺度,客体和主体的一致性程度是价值的基本标志。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而且满足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容来规定价值本质,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二)体育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与学生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学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在价值上有“同”也有“异”。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起着关键作用。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同数理化等课程一样,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课程所具备的所有元素,这表现在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的方面。但体育课程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是以运动为媒介,以生理、心理的活动状态,运动技术练习、身体练习,教学比赛,娱乐、游戏、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体育课的功能远远超出一门课的范围,因而被列为“三育”之一,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课程下过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一系列体育的知识内容文件和活动以及由此而不断创新的意义结构。”[5]该定义从系统论角度强调了课程的整体性以及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三)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动力
体育课程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那么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就必须从课程对主体的“意义”、“需要”,主体的“接受”、“满足”出发。新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描述了体育课程价值。即新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和功
能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使学生需要得到满足,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协调发展,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和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新课程的价值体现了重视知识技能传授、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重视情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因为体育课程不是独立于学生的纯粹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学生靠自我力量就能实现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孤立的主体或客体都不存在“价值”这种属性。影响体育课程价值生成和实现的因素,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是否科学,与学生的需要是否一致;二是体育课程价值选择以及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三是与体育课程配套的政策、设施是否齐备。新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需要和被满足的程度,归根到底在于体育课程对学生“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载体,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相互作用是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需要和满足的不断实现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各环节科学、规范有序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历史追溯
(一)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
价值选择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关系,是主体为满足需要以及社会诸多因素,通过价值主体分析比较和评价,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效果的活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理论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目标体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改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他们代表社会主体,从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也包含了从学生的发展的视角选择价值目标,而学生个人则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视角去选择和确立价值目标,这两种选择有差别和不同。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把关注点从社会、学科转向关怀学生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
(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
价值取向的产生源于某种需要,其现实性是主体需要的满足,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表现出特有的规范、凝聚和定向功能。“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6]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把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总看法和认识,是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学校体育课程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否满足学生需要,必须经过“面对价值的选择”或“提供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强调国家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该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学校体育课程价值,以提高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保家卫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取向,构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文革”期间体育课程“变异”,用军训生产劳动代替体育课程,体育有名无实,违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本位,强调体育课
程的工具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也严重影响了体育学科的自身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本位”价值取向。“学科本位”价值取向是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课程选择的依据,学科本位成为体育课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促进了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学科本位”对社会需要考虑的较少,社会需要没有真正纳入到课程设计者的视野。
(三)回归教育的价值取向
2001年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变,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理论到实践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进行全面的革新,突显了体育课程从课程向人文关怀、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体育课程向人的发展回归和教育的本质要求。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发展就是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去强调人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的发展去谈社会的需要,个体的发展会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特别是从社会需要的宏观层面认识并推动人的发展是课程价值的新理念。
体育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术元素,在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就要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体育课程的科学知识、运动技能是课程价值的基石,动摇这一基石,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作为课程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合理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对内在的意识观念的取向和追求,它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肯定,以人的本身发展为中心目标,培养一种从人自身的角度所形成的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情感,新的体育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需要,而且精神层面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自我培育、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生命本性。
三、体育课程价值选择的冲突
(一)价值客体功能的流失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在困扰着人们,如体育课程要不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要不要以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为主? 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规律,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一段时间里,有一些人否定传教式教学方法,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要身体锻炼和运动负荷,不要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和约束,也没有权威和主导性,用“体验代替知识”,用“生活代替科学”,用“玩、乐”取代传授。于是,“各种类似活报剧的体育教学粉磨登场;充斥着幼稚化的游戏内容登堂入室,不属于体育内容的多米诺和魔术乘机而入,扁担、南瓜、玉米、豆芽等荒诞道具在体育教学中鱼目混珠。”[7]这样做实质上否认了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轻知识和技能”,过分强调感悟、体验、情感。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
生学会、学懂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最期待的也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这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另外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好一两项运动技术,掌握一两项身体锻炼的方法,将终身受益。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为什么有的学生“动”不起来,“练 ”不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锻炼的技术和方法。之所以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不尽人意,关键是体育课质量下降,科技含量减少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和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体育课的科技含量,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二)价值主体认识的偏差
价值主体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及选择,有鲜明的个性痕迹,它们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根本利益、意愿以及对体育课程功能属性的把握,但这些主观诉求并不是主观头脑自身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新的阶层的出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中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考大学、考公务员、找工作均无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这些都对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无用”,除少数准备报考体育类院校的学生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对人的成长成才,实现理想没有实际帮助,体育教学浪费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备战中高考阶段学生寻找各种理由不上体育课。诚然,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过程,是身体经过生物学改造的过程,目前在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怕吃苦怕流汗,消极被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价值主体对自身的体育课程需要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影响着其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和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政策调整、舆论引导、科学规范,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育需求,体育课程才会发展,其价值才会实现。
(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危机
“体育(与健康)课程 ”对健康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健康内容讲授的取舍、选择混乱无序。健康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诸多学科。由于有些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较单一和不足。对哪些属于健康问题? 哪些属于体育问题? 概念不清,范畴不明,在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认识不清。“体育就是健康”,用体育的内容代替健康的内容。课程的名称虽然改变了,但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改变。有些体育教师什么都能教,什么也都敢教,但是什么也教不精。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体育课程的功能发挥受阻。由于体育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很少,对自身业务提高有较大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体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重新建构,也不仅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体育课程价值的转型和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最大化地实现体育课程的价值,也充分发挥了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主科电子备课注意事项
主科电子备课注意事项
一、页边距为左2.6cm,上、下、右都是2cm;课题或标题为三号宋体加粗,正文为4号仿宋,行距为25磅。
二、课堂实录不等于教学设计,不能下载课堂笔录作为备课。
三、设置行距时应先把内容全部选中,然后点击格式——段落——固定值——输入25磅——确定即可。有时因下载的文档本身有一定的格式,造成word文档中有的行距不能改变,行距大小不一。这时应把内容复制,再点击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确定,问题就可解决。
四、备课的格式一定要严格,各项目的名称要规范,例如教学目标不能说成教学目的,教学时间、教学反思两项应空着,上完课后再用笔写上。
五、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室,不可能都有机会用,因此备课中应少出现“准备了某某课件”或某某环节“用课件演示”等字样,这样太不真实。
六、下载的东西不能拿来以后不加改变的使用,要做适当的修改,使之符合个人的教学实际。
七、主科电子备课实行超周备课,要于每周五晚上放学前将下一周的备课发送到hbgcqhzh@163.com信箱,学校领导检查并做好记录,两天后的周一早晨将打印稿发给教师,教师必须按所备的课去上课。
第四篇: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科考试要求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科考试要求
期末考试时间要求:
一年级:13-15分钟,二年级15-18分钟,三年级35-40分钟,四年级45-50分钟,研究生一、二年级:上学期15-20分钟,下学期25-35分钟。
期末考试曲目要求:
一年级
a.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可用变奏曲代替,但不得演奏协奏曲)
b.乐曲一至两首(相同或不同作曲家均可)
c.时间限定在13-15分钟之间,超时者系主任有权终止演奏,个别曲目过长的,系主任也可终止演奏,选听其他两首作品
d.演奏曲目顺序可自行安排
二年级
a.奏鸣曲快板乐章(除协奏曲不可外,其他不限)
b.曲目时间限定在15-18分钟之间
三年级
a.采用独奏会形式
b.曲目包括古典、浪漫、近现代作品(包括中国作品)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c.曲目时间为35-40分钟,由考试委员会抽选考试曲目(提前一个月上交考试曲目)
四年级
a.考试曲目要求同三年级
b.曲目时间为45-50分钟
第五篇:副科竞争稿
竞职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为我们基层人员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平竞争与展示自我的平台。面对这次机遇和挑战,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对我们总队的未来更是充满希望。
我叫,31岁,法律专业,本科学历。2000年至2007年在收费站工作,任收费班长,并连续多年被管理处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团干部等称号。2007年经某某处公开选拔进入路政大队,任路政员,2010年经过京沪支队公开竞争上岗,任中队长。
路政执法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要干好路政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的法律知识、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竞争这个职位,我认为我有以下优势:
第一 具有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收费班的管理工作,有与广大司乘人员接触、解决矛盾的经验。进入路政队伍以来,办理各种违章建筑、超限治理、路产赔补偿等数百起案件,从未有举报、投诉等违规事件的发生。
第二 自小的农村生活历练了我,使我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第三 为人正直、诚实,能善待每一位同志。
第四 我有敢打敢拼,不畏困难的优势。因为我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不分难易,不论苦乐,在第一时间考虑的总是如何把工作干好,让领导满意。在一些矛
盾和焦点问题上,敢于主动出面,勇于接触矛盾,敢当问题和困难的“清道夫”。
各位评委,我参加这次竞聘,更多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工作,追求进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能够得到各位的信任使我竞聘成功,我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战!一定要不负众望,不辱使命,配合领导抓好工作,保证“三个做到”和“三个加强”。
三个做到:
一是做到勤学习,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不折不扣地按照领导的要求办事。
二是做到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找准位置,搞好配合,工作到位而不越位,主动为领导分忧解难。
三是做到廉洁自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和表率作用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
三个加强:
一 是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身行为,适应角色转换;创新工作思路。
二是加强制度落实。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日常工作管理办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
三是加强团队建设,结合培训学习、绩效考核等手段,关心人、培养人,发挥每一个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互相交流、和谐向上的工作气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有信心做一名合格的路政副大队长,但这离不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如果我当选,我将把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铭记在心,以优异的成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最后我想和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在场的所有同志说:我,也许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也许并不太善于表达,但我永远是一个踏实、肯干、肯打硬仗、无限忠诚于领导的兵,这就是我此次竞争最大的资本。
再次向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在场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是来自某某支队的某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