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下的转化研究开题报告
临沂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转化研究
开题报告
石莲子中学课题组
一、目的意义
在全国课改的大环境下,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建设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学习已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从理念走向了行动,从模仿尝试走向了有序运作,从关注形式走向了关注实效。如何使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来,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个班级往往还存在一部分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学业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偏差,课堂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能自主获取知识、不能和别人有效交流、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消极被动。部分学生心理表现异常: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对抗心理、猜疑心理;有的出现厌学情绪,早早辍学。学困生的存在已经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建设的一大障碍,阻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也成为教育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上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这些都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可以看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校现有1200名学生,学困生占到20%左右,学困生的转化是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找到一种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转化的方法策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个性品质健康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的理论和对策的研究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可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和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的是在1978年以后。钟启泉以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治疗、教学论和性格分析等各个角度揭示学困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略。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波在《教育心理学》 中主要分析了造成学困生成绩不良和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针对病因并指出了相应的转化措施。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主要通过把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比较,从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分析造成学困生的成因,并指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包括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合作教学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学习困难的原因转变到通过教育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态以便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我们的课题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学困生的有效帮扶策略、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应,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必要的手段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其知识与能力是可行的。
2、哲学理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最终提高他们课堂学习效益。
3、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他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想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5、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法指导,这是转化学困生进步的有效举措。而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以集体力量带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互相排斥,这样的学习团体才能带动学困生的共同进步。
三、课题的基本界定
(一)基本概念界定
学困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达不到教育目标要求的学生。其构成要件如下: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是个别的,是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学困生转化:是指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干预诱导和知识帮扶,改变其在学习中的不良心理,使其在学习中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其学业成绩达到正常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转化:是指通过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有效帮扶,使学困生的课堂学习和学业成绩接近或达到其他成员的正常水平,从而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和正常实施。
(二)研究范围
本课题研究范围:
七、八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诱导改变其心理脆弱、自卑,缺乏自信心,易形成挫折感和抵触心理的心理特征,使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正常合作学习与交流。
2、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帮扶措施对学困生进行系统的帮扶,使其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上取得进步,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其学业成绩达到正常水平,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使学困生能达到其他学习成员的正常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水平,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有效应,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通过分析研究典型案例,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策略,使我校学困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六、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学困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学困生的不良心理表现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手段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与正常学生不同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如学生的焦虑情绪、自卑心理、排斥心理、性格叛逆等。同时针对学困生各种不同的心理表现进行建档归类,为后期的帮扶转化做好准备。
(二)、研究学困生不良的学习行为表现
学困生学习上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不良,比如:不能有效听讲,不能主动和同学交流,不能积极和教师互动,不能及时有效完成作业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困生有哪些不良的学习行为表现,同时根据学困生的这些不良表现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的行为表现找出教育帮扶转化的有效措施。
(二)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1、从自身方面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学习基础差,性格内向胆怯,有自卑心理,学习缺乏信心,学习方法不正确,课堂学习自制力差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学习困难形成的内部原因。
2、从外部环境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1)、从小组建设方面研究学困生形成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不符和教育规律导致小组构建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更加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通过听评课和知识测评等方式对研究对象班级的小组建设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看其是否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2)、从教师层面研究学困生形成原因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疏于感情投入,给学生过高的学习压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通过听评课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论证,看其能否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关注到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在充分调研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学习或培训。
(3)、从家长家庭层面研究学困生形成原因
家长素质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残缺或再婚家庭,留守儿童等因素是导致学困生学习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学困生的家庭背景,看其是否有以上因素导致其学习成绩不良。
(三)对学困生有效帮扶策略的研究
1、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建立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案;通过心理教育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语言,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从而让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2、从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上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困生帮扶措施
(1)教师帮扶 建立师生帮扶机制,从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学困生进行有效帮扶。通过个别谈话、举办讲座等方式交给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讨论、交流、展示、评价,以此引导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生生互助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优生与学困生合理搭配组合,通过组内互助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建设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是否科学符合教育规律,直接影响到学困生的转化,反过来学困生的转化也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方案,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以充分调动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1)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做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科学论证尝试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2)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组织听评课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尝试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尤其对学困生的课堂参与给与积极的恰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3、案例研究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之处。
4、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5、行动研究法
结合理论学习对实践经验进行例行提升和反思,以此指导修正教育行为,并付之新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指导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负责人:王德明 王锋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2、通过调查问卷,教学质量摸底,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困生的内涵及特征做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行为表现,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3、通过听评课和知识测评等方式了解实验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情况。
4、以听评课为主要方式评估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情况。阶段成果形式:课题实施方案 学困生心理表现形式、行为表现形式调查报告,教师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负责人:王德明 王锋 高道泰 孙崇霞 秦洪波 刘夫海
1、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语言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诱导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研究。(2016年4月-2016年5月)
2、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做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科学论证尝试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建设。(2016年4月—2016年5月)
3、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组织听评课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2016年4月-2016年6月)
4、实施科学有效的知识帮扶,为学困生打好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2016年5月-2017年4月)
阶段成果形式:研究论文,研究案例,中期工作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7年5月至6月)负责人:王德明 王锋 高道泰 孙崇霞 秦洪波 刘夫海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修改撰写课题报告 阶段成果形式:案例集,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课题组成员教师业务素质较高,都是学校骨干教师,研究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科研能力强。学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图书室藏书丰富,网络资源共享。因此本课题具备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软件硬件条件。
1、理论上可行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困生的学习障碍进行深入剖析研究,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师帮扶等活动方式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的学习心理达到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以学困生的转化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建设。
2、实践上可行
本课题从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的表现、成因的调查再到教育转化活动的开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学校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
3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
学校有着健全的教科研规章制度,教科室具体领导督促,并将课题研究纳入年终教师考核(2)师资保障 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一个整体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优势互补的科研团体。(3)经费保障
学校大力支持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十、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
1、课题组第一负责人:王德明 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的调度
2、课题组第二负责人:王锋 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组织评价
3、课题组核心成员:
高道泰
调查资料整理,学困生表现及成因研究
孙崇霞
负责对学困生心理教育方案的研究
秦洪波
个案研究,阶段总结
刘夫海
提供理论支持,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形式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及表现形式。成果形式:调查报告、阶段总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预期完成时间:2016年4月。
2、实施心理教育方案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通过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教师帮扶使学困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果形式:研究论文、中期报告。预期完成时间:2017年1月。
3、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成果形式:学困生转化案例集、研究论文。预期完成时间:2017年4月。
4、研究报告。预期完成时间:2017年6月。
第二篇: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方式的研究》课题实验开题报告
二十三中英语课题组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纳入语言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全面深化初中英语教学改革,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同时为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一份贡献。
二、工作目标:
课程改革上档次,课堂教学有特色,教师队伍出名师,教学质量优质化。
三、课题提出背景: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的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世人瞩目。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合作学习在我国仍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一线教师在具体组织中缺乏可借鉴的运作模式,对学生欠缺实效性的引导,往往“形似神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力戒纯理论的阐述和探索,争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几个问题具体化,并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予以纠正,养成以下几种良好学习品质:
1、积极依赖。让所有学生都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负责。
2、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3、小组自评。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
4、组间互评。让每个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并予以评价对照的习惯。在运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操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而这些具体问题,正是一线教师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应向这些具体问题靠拢,向这个方向发展。
五、课题研究内容: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智力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在合作性的奖励(评价)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寻求适宜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养成以下几种良好学习品质和行为:
(1)积极互赖;(2)个人责任;(3)小组自评;(4)组间互评。
六、研究措施和方法 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5、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总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课题实施时间:
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2年)
八、课题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3.—2010.7)
1、着重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
2、拟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施阶段(2010.9.——2011.9)
1、实验教师进行总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
2、课题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课件作进一步修改。
3、定期进行检测,随时掌握实验情况。
4、举行公开课,请市教研人员来学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
(三)总结阶段(2011.9——20012.3.)
1、根据整理的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定。
2、回顾反思,经验总结(结题)。
九、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按课题实施计划和课题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活动,并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形成文字存档。不履行义务者,不得享受最终的科研成果。
2、科研经费保障:学校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确保该项课题顺利进行。
结束语:英语教学法专家J.Hammer说,最好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与学的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要求教师设计能实现某些特定学习目标的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实际运用英语,形成交际能力。而对于学生人数超过五十人的班级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无疑是改革英语教学、优化小组活动的一种有效实用的策略。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探索和运用这种方法,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和调整师生行为,评估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第三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泗水龙城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3、学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绩,而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我校申请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二)、现状分析:
“学习”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所研究,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我们的老师不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取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什么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安排多次(3次以上)合作学习。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有的教
师提出问题后未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叫“停止”。这时,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合作状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预期目的?它只会挫伤学生的合作的热情,养成不愿参与的不良习惯。
2、小组规则不清,学生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教室里也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局面,但只要细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说,谁都不听谁的,结果组内的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小组成了一两个人的“新闻发布会”,其他人一言不发或“搭个便车”;有的小组互相推辞,没有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无拘无束。归根到底,主要是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小组内没有学习的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随意分组,评价重个人。
据笔者了解,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最多也只是稍微考虑了一下学生的成绩。这种分组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我们的教师对组内交流后的汇报评价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使我们的小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影响“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迫在眉睫。
(三)预期的研究突破
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学习在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有效性的方式与方法
“学习的有效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激疑→质疑→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形成有龙城小学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有合作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为推进这一目的的实现,进行以下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一个学习小组就是全班的缩影。首先将班内学生均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从每类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由“优”生任组长,与“差”生同位;由“良”生任副组长,与“中”生同位。为了让组内的成员合作顺利,教师在分组时不是单凭自己的考虑去指定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而是首先让“差”生选择“优”生,征得被选择“优”生同意后,才将他们划分到同一小组内。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相邻的两个小组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成一个8人的大组。一学年结束后,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分组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组内各成员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合作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又基本一致。“组内异质”为小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还要对学习小组内的各位成员做出具体的分工,并对小组中的四位成员进行如下分工:如优秀生担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
业、指导差生;良好生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差生是小组讨论的“第一发言人”。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使其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各司共职、各尽所能、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的要求
1、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掌握应掌握的学习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小组成员求助,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3、合作学习在听取和比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集思广益,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辩论者。
4、只谈关于合作内容的话题。
(三)、“学习”策略
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它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相互辩论争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彻底克服一人讲多人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彻底克服纯知识教学倾向,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过程,知识应用的过程。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构建新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一般包括六个教学环节:知情入新——自主学习——学习——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练习与实践——自我评价。
1、知情入新,激情导入:
知情:就是摸清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基础、新知识的生根点。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知情入新”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节。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格。给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学习:
学习是“自主学习”环节的补充和完善,发挥合作作用,取长补短,完善个体。
4、展示交流,达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自主学习或学习完成之后的信息反馈交流活动,达成共识。一般先有几个学生或一两个组首先发表意见,汇报学习所得,其它小组作以补充完善。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展开质疑、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对学生实在是弄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讲解,讲清楚,讲明白。
5、练习与实践:
练习与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是学生思维的突变期,因此,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练习题目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典型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练习一般设计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目的巩固课堂知识;综合练习,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前后联系,形成知识脉网络;发展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6、自我评价。
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完整知识结构,体验知识价值和对学习情感的评价。在师生共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
式是课堂小结,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学习心得、绘制知识结构图以及对知识的认识、知识的价值评价、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态度评价等,教师跟上有益指导。
(四)、小组捆绑式评价探索:
评价就是考察一下学生某个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情况,以此来判断某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们进行小组捆绑式的评价方式。
1、小组捆绑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在每次的考试中,算出每个人的比较分,小组成员比较分之和就是该组的总分,总分除以人数得出每个人的均分,均分在9分以上小组视为优胜小组。优胜小组的表彰办法:第一,可以在班内设优胜小组栏进行表彰,让学生随时可以看到,时时得到提醒。第二,根据优秀的次数,在学生期末总评中加入一定分值,划出等级报告家长,记入学生学籍档案。这种评价方式,一是尊重学生的基础,使优生、差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尤其对差生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手段。二是保障了学习有效性,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协作,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设立课堂激励性分值,作为初实行“学习”模式的保障。对于刚开始使用“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习惯了“听”,没有积极思考的愿望,甚至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对于老师设计的问题,不思考,不会思考,不回答,不配合,教师感到教得很吃力,会导致“学习”进行不下去,因此设立课堂激励性分值,如:学生积极回答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给该生加0.2分,回答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加0.5分,交流时改正一个问题加0.5分,质疑一个问题加0.6分等等,激励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质疑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此法很简单,只要教师规定好干什么得多少分,让小组长课后根据学生表现打好分,记录下来,单元学习完之后总分加入单元测试分,作为平日表现分就行了。
四、研究团队及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先成成员:董雯陈景强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曾瑞
组员:王旭梁金玲孙茂波李孝云王颖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4.20---2011.7)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搜集、整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3、广泛搜集有关有效性学习的理论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策略,明确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完成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1.7---2011.12)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运用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小组长培训活动,规范学习行为。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研究材料,总结经验和操作方法,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3----2013.3)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运用和改进积累的经验
3、积累课题原始资料,撰写论文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4)
1、做好质量检测、评估工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整理论文和教学心得等相关资料
4、收集、整理资料,健全小组学习的原始材料
5、请专家予以鉴定
六、保障条件
(1)学习保障:加强理论学习,博采众长,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开展课题研究从观念、理论功底上作准备。
(2)时间保障: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3)硬件支持:我校是泗水县教学设施配备最先进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最先进的多媒体“班班通”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教学管理局域网、图书资料室等都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平台。
(4)物质支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研究工作,投入大量教育教研经费,加强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七、课题预期成果与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程、结论与反思。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
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2011年4月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龙江镇中心学校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王德成 课题成员:赵刚 纪海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
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8年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校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与之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
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农村中小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小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农村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价值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
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
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六项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
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
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2、“十二字”方针: 微笑、宽容、赞赏、鼓励、理解、关怀
3、七个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⑶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⑷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⑸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⑹个案研究法
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⑺量表评价法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㈢汇总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课题研究组织
王德成 赵刚 纪海艳
(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术条件: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较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2、组织条件:成立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将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兴趣,发挥教师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学校的教研工作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这一课题展开。
3、物力条件: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分管领导与教科室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课题研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八、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2、论文
第五篇:小组合作帮助之及时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帮助行为之及时性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论;较有代表性的流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及时性帮组行为。及时性帮助是整个小组合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及时性的帮助、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帮助。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评价、及时帮助体系,并呈现出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强调主体多元、重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加注重形成及时帮助作用对学生帮助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及时性的帮助行为作为小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及时性帮助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帮助的及时性功能是学生帮助改革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随着高考、中考的改革,及时性帮助的作用越来越明醒,不少科目学生能得到及时帮助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学校以“绿色生命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其内涵就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就是承认并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学习中焕发生命活力,享受生命的快乐,是为生命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我们通过系列绿色帮助、评价体系的实施尝试来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获得生命价值。新形势下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有鉴于此。我们课题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行为之及时性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关注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当困难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发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拔动孩子的心弦.二、概念界定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
及时性是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学者、成员对于学生的困惑给予及时的帮助。当困难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发展。及时性帮助低起点、小目标、勤帮助、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拔动孩子的心弦。
三、本课题在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 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成果的钻研深度将影响本研究的深度。
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丰富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合作时帮助之及时性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合作学习教育通过学科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
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帮助之及时性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时帮助的及时性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及时性帮助方式。将课堂教学帮助、评价的关注点转变为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课堂参与、学习效果、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面。
(2)建立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及时性的帮助机制。改变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帮助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动力。
(3)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生个性发展帮助、评价机制。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互帮,使本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帮助行为之及时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3-6年级)小组合作帮助中行为之及时性活动的策划、组织。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定期(每月一次)开展10---20分钟的袖珍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识。
(四)行动研究法: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两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2月
(1)讨论制订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动态;
(3)填写好课题申报书,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
(4)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7年1月 —2017年12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3.成果总结阶段: 2018年1月—2018年12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课题论文。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提出结题申请。
八、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易胜
课题指导与管理
2、主研:刘萍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与管理
黄静媛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霍万平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陈伟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侯广明
课题研究活动有关材料工作 隆华
课题研究活动有关材料工作 陈胜法
课题研究活动有关材料工作)3.参研 : 陈小风
王文云
高红霞
项秋红
九、经费预算
预计资料查阅与打印、培训与学习等共计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