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金安区耕地质量建设与改良利用对策
金安区耕地质量建设和改良利用对策
邬宗应王向东1
李小刚2
褚进华2
(1六安市金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六安 237008;2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本文阐述金安区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耕地土壤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区提出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为耕地的改良与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引言
金安区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位于北纬31°16´~32°05´,东经116°28´~116°50´,主要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麻、黄豆、绿豆、花生、西瓜、玉米、山芋、和蔬菜、茶叶等 ,素有“白鹅王国”,“绿茶宝库”“大麻之都”的美誉。
建国以来,金安区先后通过两次土壤普查,基本查清了土壤资源状况、土壤类型分布、各类型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土壤肥力状况、土地利用现状。走过了定性施肥、定量施肥的技术提高过程,形成了一整套因土种植、科学施肥、合理耕作和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为金安区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贡献。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农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亟需对我区耕地土壤质量全面调查,进行系统的耕地质量评价,以便查清我区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障碍因素,分析研究耕地地力退化的原因,为制定金安区农业安全生产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耕地的改良与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金安区耕地质量调查和地力评价工作的开展,全面摸清了全区耕地质量状况和水平,初步查清了金安区在耕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将耕地调查与评价成果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土壤培肥与改良利用、科学施肥与无公害生产、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1耕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1耕地利用现状
根据金安区统计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65700公顷,其中耕地49750公顷。全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74公顷。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按可比加价)128371万元,比2008年增加21816万元、比2006增加38141万元,农业生产也由过去的粮食生产,逐步
[1]发展成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莲藕、果品并举的结构形式。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68375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803公顷、小麦12284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029公顷、蔬菜13616公顷、豆类2850公顷、瓜果类1136公顷,其它作物1291公顷。耕地复种指数为199.47%。1.2耕地利用特点 1.2.1复种指数高
金安区农业生产以“一年两熟”为主,种植结构为麦-稻,油-稻、小麦-夏玉米等,其中油-稻、麦-稻是主要耕作制度。复种指数达到199.47﹪。1.2.2蔬菜设施化比重增大
金安区蔬菜种植面积13616公顷,近年来,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二种类型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城北、木厂、马头等乡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全区乃至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2耕地质量状况及问题 2.1耕地质量等级状况
表1 金安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面积统计
等级 面积(公顷)面积百分比(%)一级地 5272.56 10.60
二级地
三级地
四级地
五级地
总计 49750 100.00
7458.03 19580.67 10399.42 7039.32 14.99
39.37
20.90
14.14 根据本次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可知,金安区耕地主要以二至四等地为主,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4.99%、39.37%和20.90%,而一级地和五级地面积较小,仅占10.60%、14.14%,其中一级地与二级地属于高产田地,主要分布在东桥镇、三十铺镇、双河镇和马头镇等乡镇,三级至五级地属于中低产田地,三级地与四级地主要分布在孙岗镇、三十铺镇、椿树镇、施桥镇和张店镇等乡镇,五级地主要分布在东河口镇、横塘乡、张店镇和孙岗镇等乡镇。
2.2不同等级耕地质量分析
本次耕地质量调查,结合金安区土壤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选取对耕地质量影响比较大、区域内的变异明显、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三种图件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全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耕地等级共划分为五级地[2]。
一级地:面积5206.8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60%,集中分布在马头镇、望城岗街道、三十铺镇、双河镇等乡镇。,利用类型多为高产粮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以中壤为主,无障碍层,耕层厚度13-17厘米,水利设施良好,灌溉保证率80%以上。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中等偏低外均为高水平。改良重点应以耕地保养培肥为主,蔬菜地防止土壤酸化和盐渍化。
二级地:面积7365.0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4.99%,二级地在全区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东桥镇、先生店乡、三十铺镇、双河镇马头镇、施桥镇等乡镇。利用类型多为高产粮田和旱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以中壤为主,无明显障碍层,耕层厚度12-16厘米,灌溉排涝条件良好。土壤养分含量属高水平。剖面构型主要是A-Ap-W-B、通体壤或A-Apg-W-B。改良重点是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结构,平衡施肥。
三级地:面积19336.6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9.37%,在全区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三十铺镇、椿树镇、孙岗镇、木厂镇、中店乡和翁墩镇等乡镇。利用类型多为中产粮田和旱地。土层较厚,质地以中壤或重壤为主,无明显障碍层。地势较平坦,无明显土壤侵蚀现象,耕层厚度10-15厘米,灌溉和排涝条件一般。土壤养分含量水平较高,速效钾缺乏。改良重点是挖掘水源,提高灌溉保证率,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调整粮田和旱地土壤钾素水平。
四级地:面积10269.8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0.9%,在全区大部分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孙岗镇、施桥镇、城北乡、张店镇和东河口镇等乡镇。利用类型多为中低产粮田。土层厚度多在80厘米左右,耕层质地主要是中壤或重壤、部分属砂壤、粘土,地面坡度大,14.36%的耕地出现明显土壤侵蚀现象,耕层厚度6-12厘米,灌溉保证率很低,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四级地存在较为严重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土层薄、坡度大,沟蚀现象严重,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改良重点是培肥质量、加深耕层厚度、减少水土流失。
五级地:面积为6951.5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4.1%。在全区各镇均有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东河口镇、横塘乡、张店镇和孙岗镇等乡镇。利用类型以低产粮田为主,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及岗地,坡度大,具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土层薄,土层厚度60厘米左右,耕层质地主要为中壤,部分为砂壤土、重壤土、轻壤土、轻粘土,耕作比较困难,大多无水浇条件,但发展林果业及畜牧业有较大潜力。土壤养分中等偏低,部分地块缺钾、缺氮。改良重点是坡改梯,加厚土层,蓄水灌溉,增钾增氮。2.3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部低山丘陵区多数土壤所处的地势较高,坡高较大,加之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线状冲刷和片状冲刷明显,土层浅薄。分布在低山丘陵下部和一些残丘岗地上的农地土壤,多砂性、较瘦瘠、易受旱,也有部分位于丘谷冲田因受山洪水、冷泉水侵蚀,土温低,排水不良,形成冷浸田。
中部丘陵岗地是我区干旱集中地区,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产生干旱的原因有:一是本地区降雨量较少;二是岗坡上塘坝少而浅,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弱;三是灌溉渠道不完备;四是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加之土壤中粘盘层的阻碍,土壤本身蓄水、防旱能力弱。
北部波状平原、平原区人多地少,用地养地矛盾突出,绿肥面积下降,麦(油)稻面积扩大,化肥用量递增,有机肥料减少。3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
在金安区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等级耕地质量存在的障碍因素,土壤类型组合、土壤理化性状、农业利用方式的相对一致性,对金安区的耕地进行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分区。根据各区耕地土壤类型组合、限制因素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的提出土壤改良利用方向和培肥途径。
3.1北部山地平原区
本地区水资源丰富,光能热能充足,适宜种植蔬菜、水稻、花生、油菜、小麦等作物,因此改良利用以发展蔬菜、粮食和油料生产为主,特别是扩大蔬菜面积以满足城乡生活需要。
改善耕作制度扩种绿肥,培肥质量,改麦(油)—稻为绿肥—稻,继续搞好水利设施,改善排灌条件。3.2中部丘陵岗地区
本区跨越江淮分水岭,目前农业利用上既有粮、棉、油生产,也有烟、果、蚕、瓜、杂等,是我区旱杂粮的主要分布地区。
改良措施有:(1)蓄、引、提结合: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2)以旱为主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在灌溉水源基本有保障的地区可推广油(麦)—稻—绿肥—稻耕作制度。在缺水地区种小麦和大麦,油菜宜维持面积,春夏播宜多种山芋、玉米,稳定花生、大豆等旱作物。(3)广辟肥源,培肥改土:增施有机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扩种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在江淮分水岭垄岗上,因肥源、水源一时难以解决,土层浅薄,这类型土壤可以营造防护林,防风固土,重点发展经果林和用材林。3.3南部低山丘陵区
本地区位于区境南侧。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形高低悬殊大,母质类型多样,导致土壤种类繁多。本区土地资源较丰,发展农、林、牧具有独厚独厚的条件。改良利用上应根据自然条件,因土种植,要搞好水土保持,加速绿化,坡度较大的农田坚决退垦还林。同时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发展饲草畜牧,增加效益。丘间平畈黄白土、黄白土田粮棉经作,在种植绿肥,培肥土壤的前提下,发展粮食生产;岗地在缺乏水源情况下可发展旱杂粮及多种经果林。
[4][3]参考文献:
[1]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16(17):133-134.[2]黄庆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9):91-96.[3]段秀云,六安市主要土种养分动态变化及改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4):70-71.[4]朱克保,掏光斌,吴穿洲等,芜湖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提高耕地地力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9-30.
第二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
1电力工程建设在安全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是中流砥柱,当前,电力工程建设者中有很多人是外来务工者,相关的技术和专业能力欠缺。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给电力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容易引发质量和安全问题,给电力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1.2电力工程建设与实际设计不符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施工与设计不符的问题,特别在工期的压力下,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擅自更改电力工程设计,使电力工程出现系统、结构上的风险,给电力工程建设带来质量和安全上的风险,使电力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1.3电力工程施工与管理脱节
很多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推行管理与施工相互脱离的方法,导致建设环节和管理环节不能一一对应,造成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失去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不但容易出现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序混乱,而且会造成潜在的电力工程施工经济损失,为电力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
1.4电力工程建设缺乏必要环节
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协同是必要的环节,而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施工单位各自为政的情况,不能以系统性和整体性对电力工程建设进行全面控制和检查,难于发现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不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安全事故。
1.5电力工程建设责任不明确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确,管理比较混乱,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相关人员职责不明,常常出现无人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人才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2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2.1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细节,为了强化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在电力工程建设初期,应建立安全目标体系和管理机构,以电力工程建设相关的法规、要求和规范为出发点,建立起适于电力工程建设实际的安全目标,完善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赋予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组织适宜的权利和责任,扎实电力工程建设的全面安全管理,在力保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电力工程建设进程中,要针对工程特点和电力工程建设要求做好实施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在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定期展开安全检查、安全会议、隐患排查等工作,在检验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的同时,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实际,建立安全应急的对策和措施,从系统、组织和根源上预防电力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全员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要将安全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发展的角度全面提升人员的防范水平和安全认知,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特殊岗位必须做到持安全证和资格证上岗,为电力工程建设系统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2.2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应该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的进程,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准备时期,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应该与建设方和设计单位取得沟通和紧密联系,共同对设计、文件、方案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准备,制定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与策略,强化施工设计、技术方案等重要环节,做到对电力工程建设整体进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实施时期,要建立质量意识,施工阶段是将设计建设为实体的关键阶段,将质量作为突出的环节,组织相关人员、设备、部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攻关,实现良性的互动,以交互式和协调式的方法,理顺电力工程建设的细节和进程,达到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的合理管理和科学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的验收时期,应该将电力工程建设资料、档案进行全面、细致、科学整理,把住电力工程建设的收尾管控,确保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符合设计目标,做到对电力工程建设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项目标和效益的保证。
3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和质量这两个重要目标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实现安全、高效的电力工程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应该设立以安全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组织和体系,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强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在各阶段深入强化质量和安全目标,创造出电力工程建设的精品工程,为电力事业和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篇: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达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储君.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104-107
[2]王伟荣.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04期:54-55
第四篇:2011工会论文: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七台河市第七中学
张东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师德为基。因此,如何开展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教育领导必须首要研究的课题。七台河市是一个能源型城市,靠煤起家,靠煤发展。所以七台河市的师德建设现状也与“煤城”这个称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对七台河市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调查,对于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师德建设现状有了粗浅的认识。
在进入主题前,要先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师德。在百度词条中对师德的解释有很多,笔者认为比较能接受的还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第二个概念是师德建设。既然是“建设”,就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列入计划之中的实体性工作。师德建设就是对加强教师师德水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性的具体工作。明确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要把焦点对准现在学校开展师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如何提高师德教育活动水平上。
一、师德建设的现状
2008年9月1日,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同时,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下发了【2008】2号文件《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新规范的意义、内容,以及如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做了具体的要求。《规范》共6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经过调查,七台河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师德建设情况如下:
(一)师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 1.中规中矩实施基础性建设。
各校基本都能建立完善的师德建设领导机构,都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直接负责,各部门各科室都参与其中。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如《师德师风评比办法》、《和谐教育牵手工程管理制度》、《行管干部文明公约》、《政治学习制度》、《教师文明个人、文明办公室评比办法》、《七台河教育局五条禁令》等。教师开会、学习都有固定的场所,设施齐备。各种活动有经费,有保障。
2.多姿多彩开展教育性活动。
师德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有适当的载体。七台河市教育局多年来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和谐教育牵手工程,全市教师人人都与一名或多名学生结成对子,在经济上、精神上帮助留守儿童、特困孩子,每年都有7000多名孩子受益。其他的还有教育提质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关爱职工工程、感动七台河十大人民教师评选、“知己补短,知责有为”教育活动、教育大讲堂等,各校的活动内容更多,如第七中学的月度感动校园真情人物评选、特殊教育学校的四项工程、第七小学的“学习林森精神,争做师德先进”活动、第六小学的“园丁杯”赛讲活动、第八中学的“手牵手”校级交流活动等。
3.大张旗鼓进行总结性表彰。
树有典型,学有实例,是七台河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以2009年3月,七台河教育局开展的“感动七台河十大人民教师评选活动”为例,从宣传发动,到推荐调查,再到总结表彰,历时半年时间。在2009年的教师节上,全市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会上教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感人事迹,通过电台、电视台传播到了千家万户。既对全市7000名教师是一个绝好的教育,也在全社会树立了教师良好的形象,提高了教师的社会赞誉度。
4.大刀阔斧铲除“三乱”的毒瘤。
从2005年颁布《七台河教育局五条禁令》开始,七台河市教育局陆续出台了很多文件和条例,狠刹教育不正之风,行风政风整治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唯一的一个省级师德先进集体。处理了很多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的单位和个人,有的教师被清除教师队伍,有的单位领导被调离岗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当然,七台河的师德建设也不是尽善尽美,也有不少的问题存在。
(二)师德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 1.个别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重视不足。
表现在一把手忙于外交,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大撒把,推给副书记和工会主席。导致思想认识不到位,活动开展不经常,措施管理不得力,资金保障不到位。
2.个别领导对师德建设工作遮掩塞责。
表现在对于本单位的职工发生了违反师德师范行为的时候,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而是怕得罪人,不敢碰硬。甚至有的考虑人情,采取听之任之,隐瞒不报的态度。到责任归咎的时候,则托人说情,推脱责任。
3.个别教师对师德建设工作阴奉阳违。
表现在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领导面前满口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暗地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补课办班,收受礼金,征订资料。
二、师德建设问题的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下面针对三大问题进行逐条分析。1.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问题,客观上,各基层学校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公安、消防、新闻、卫生防疫、工商税务、财政、人事、社区街道、区里市里、友校紧邻单位等,每天校长要面对的事情太多。市第五小学就曾一天迎接过五次检查和访问。还有,现在都提倡“无纸化办公”,意为通过网络传输,减少或者不使用纸张打印,既节约能源,也节省人力和时间。可是真正达到“无纸化”的不多,很多部门的领导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还不够高,文件和会议还是照常的下发和召开,占用学校的大量精力。如此一来,许多师德建设工作就没有时间上的保证。主观上,在以分数论成败的今天,在学生的成绩评价还是以一张卷纸定终身的现在,教师的教学成绩被过度看重。师德师风除了一句“一票否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有的政治学习流于形式,或者学习的方式还停留在“领导念,职工记”的原始形态上等。
2.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第二个问题的产生。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因素。
一是领导干部考核的制度使得不少人不敢得罪教职工。每年年末上级都要对基层学校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优秀率低的要被谈话,甚至进一步处理。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时候,有“讨好”教职工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好事抢着说,任务尽量别人说,问题没人说的现象。
二是因为有“一票否决”制度的存在,所以如果单位发生了师德师风问题,那么学校领导首先想到的是能瞒就瞒,能私了就私了,能不上报就不上报。这样,虽然有的只是教师个人的师德问题,却因为牵涉到了单位的利益,变成了单位的问题。正常的问题因为本位保护主义而得不到及时解决。
3.对于教师的个人失德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了。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七台河这个资源型城市显得尤为突出,经济杠杆的作用被无限夸大。道德缺失,人情泛滥,是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当然,教师补课办班等问题的出现,也和教师的待遇较低,物价飞涨有直接关系。近几年,虽然教师的工资一直在涨,可是却赶不上物价的涨幅。有的老师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些存在于师德建设上的问题呢?
三、师德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下大力气认真研究,在此笔者只是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观点。
1.为学校“减负”。国家各级机关、各个部门要精简机构,简化工作程序,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校长几乎要无所不能才行。比如学校搬迁新的教学楼,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校长的还要监督新楼的建设。既然要监督,就要明白活怎么干,用什么料等等。再如学校的维修、建设项目等,都要校长亲出马,所有的工作在下发文件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加上一句“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很多会议也一定要校长参加,当校长的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用。各种检查部门,在进入校园检查的时候,应该不是去指手画脚,而应该本着“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心态才对。或者,干脆各个部门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能像政府办公大厅一样的作风,开展联合性的检查,不要一项工作就来一次检查,学校不堪重负。
2.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要真正的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多元性评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
3.探索师德教育活动的高效方式和方法。既不要过多增加教职工的负担,还要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如政治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多采用直观的课件进行展示。
4.改革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大力推行“靠制度管人”。要力挺那些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干部。既要考虑到群众基础问题,也要明白“群众意愿不一定代表智慧”。积极倡导制度建设,真正的实行精细化管理,发挥教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
5.慎重对待“一票否决”问题。正确区分个人行为和集体意愿。解除基层单位领导的思想顾虑,做到张弛有度,奖罚分明。
6.加大对个人财产的管理。对私营企业、厂矿老板的个人收入管理力度,在处理腐败分子的同时,也要对行贿的人给予严惩。以此警示那些有钱的人,不要把“钱能通神”作为自己的处事法宝。遏制拜金主义的盛行。
7.提高教师待遇。建立经济特困家庭基金,推行重大疾病大额贷款制度。
总之,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程,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关乎子孙的教育和成长,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教育自身的努力。我们期待师德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台河市第七中学
张东兴
2011年11月14日
第五篇: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对策论文
一、建设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管理主要面临的挑战
1、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很多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项目施工,而忽略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导致成本管理无法按照系统的管理制度来进行,具体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不能落实到位,不能有效的对成本进行控制。而且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的责任划分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对管理人员形成强烈的成本管理约束,这就使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更难进行,导致最后施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严重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
2、原材、设备等的管理纰漏
项目施工中建材原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也是成本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很多建设单位在施工中缺乏健全的材料和设备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中,很多的建筑材料可以重复利用来节省施工成本,然而由于建材管理制度的纰漏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因建材二次利用的复杂性而全部使用新材料,这就大大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在施工中,有的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由于设备管理制度的不到位而不爱惜使用,使得很多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成本增加,机械设备的损坏既对工程施工进度带来不利影响,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3、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而且有的施工需要多种步骤的施工工序,在施工中,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就容易造成盲目施工,甚至管理混乱的情况出现。在实际施工中,很多管理者制定的成本控制目标都着眼于眼前效益,很难做到从大局出发来制定成本控制目标,这种成本目标的制定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1、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要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成本管理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具备优秀的成本管理意识,只有管理者具备优秀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工作中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并且为其他员工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其次,要加强对施工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定期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意识培训,使其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只有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在施工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减少施工成本;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还要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先进成本控制经验,不断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
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基础,所以,建筑企业要不断吸收同行优秀企业的成本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制度。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要包含成本目标的制定、人工费用的成本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材料和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管理等,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和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相结合,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企业还要在建筑施工中不断探索,大力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
3、做好原材料、设备使用等管理工作
在成本控制中还要做好原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工作,在施工的各个关节做好原材料的购买、使用以及回收等记录和机械设备的购买、使用以及维修保养等记录,对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出现材料重复购买、进货无验收以及随意使用等情况的出现。材料和设备的购买要根据施工情况来决定,严禁出现超额采购的现象,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将施工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
4、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具有时间长、工作复杂等特点,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首先要制定长远的成本控制目标,再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制定各个分目标,使得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都在控制管理中,保证施工阶段中各个小的成本控制目标顺利完成。制定的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也可以在工程施工出现变更情况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程度减小资金的浪费。
5、其他成本管理措施
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加强施工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避免盲目的施工行为,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优化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制定决定施工的进度与质量,所以要结合先进的施工理念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优秀的施工方案往往会给施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要依法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做好索赔工作,防止因意外或者其他事件造成的索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结语
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复杂性,所以企业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就必须要统筹整个建设工程的各个方面,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工程的施工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使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