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阳市36中学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同在蓝天下 快乐共成长
---洛阳市36中学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随着洛阳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区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大量随迁子女涌入我市学校就读。作为一所地处洛阳市区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初中,我校周边生活着数量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近几年,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接收外来工子女到我校就读,使在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女的比例不断递增,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目前,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已接近学生总数的70%。随着我校外来工子女的持续增长,他们在诸多方面的不良习惯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而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我校提出了“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外来工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期达到使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的初衷。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为了了解外来工子女在生活、学习、交往、心理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2016年5月,课题组在全校外来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了“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98%,经审核和复查,所回收问卷的有效率达100%。调查完成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处理和分析,作为调查报告的数据依据。
三、调查情况及基本分析
1、家庭背景方面
外来工子女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好几个。从父母的职业分布看,80%的父母属于帮别人打工,20%的父母从事个体经营:卖菜、擦皮鞋、装饰、建筑、清洁等。从居住的环境来看:70%的孩子居住在40平方米以下的租住房中,并且租住的房子大都是位于城中村的民房,空间狭小,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学习条件差。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大多数家庭的经济压力普遍较大,经济收入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课外书籍的购买、课外兴趣班的投入,孩子的书本知识只能来源于学校。直接影响了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堂延伸。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发现学生父母的学历有35.4%为小学, 38.5%为初中水平,11.1%为高中水平, 1.8%有大专以上水平, 3.2%为文盲。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这些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2、生活习惯方面
外来供子女大多数来自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有的长时间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在农村自由成习,缺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在回答“你早上和晚上都洗脸刷牙吗?”时,46%的学生选择“能做到”,35%的学生选择“不一定”,11%学生选择的是“不能做到”,在饭前便后是否洗手这一问题上,28%的学生选择的是有时能做到和不能做到。18%的学生选择“不能”做到勤洗澡洗头。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睡前洗脚和勤剪指甲,60%以上的学生不能做到爱护环境和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由此可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上存在陋习,不注重个人卫生,有不良饮食习惯,并且环境意识,公共意识差,仍我行我素,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并缺乏锻炼身体,没有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在三节(节水、节电及节粮)观念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还不能坚持做到,从上述数据统计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节约意识较差,对于劳动成果,也不是很爱珍惜。
3、学习习惯方面
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大多来自自洛阳市所辖的县区以及外省外市农村地区,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在学生学习习惯调查中发现,每天学习有计划并能完全执行学生占26%,有计划但没有完全执行53%,21%的学生则完全没有计划。在家庭,35%的外来工家长不能了解、关心孩子学习情况,不能指导孩子学习,而只有18.2%孩子能做到积极主动的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做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36%的学生选择放弃不做或抄别人的。在老师当天没有留作业情况下,有30%学生会选择休息、看电视、打游戏、聊天,无所事事。有缺交作业或抄袭作业现象学生有37%,原因有一部分是不会做,但有相当部分的是不想做作业。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21.9%能坚持做到阅读课外书。充分反映出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力量比较薄弱,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只占少数,课后能够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也不占多
数,良好的课后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被动学习的情况比较多见,少数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还得不到保证。在对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65.4%学生选择很大,30.9%的学生选择较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习惯的自我评价中,近50%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差或很差,而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非常渴望和希望能够改变原来不良学习习惯,由此看来学生对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也有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成绩的美好愿望。
4、交往习惯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交往时已经淡化了地域观念。尤其是那些从小就洛阳长大的孩子,除了户口在老家,其他方面表现包括言谈、行为举止等,与本地学生差异已经不明显了。调查表明,外来工学生中高达98%的学生都有关系比较要好的同学,其中60%的学生有四个以上。在问及“喜欢选择和谁一起玩”时,有73%的外省是学生选择“即和本地同学玩,也和外地同学玩”这说明孩子们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意识比较良好。这些学生比较朴实单纯,外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上都比较强,但在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也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比较脆弱,性格内向的孩子明显居多,这也导致了他们缺乏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
5、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随父母远离家乡的孩子,在为新学校的一切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自卑。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有部分学生在家乡是学校的“高材生”,自我感觉较优越,但到了新的环境,学习成绩可能就不再名列前茅,甚至落后于其他同学,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落差”已经很难接受,如果此时不能被老师、同学平等的对待或遭歧视,他们的反应往往会更强烈、更偏激,甚至心灵扭曲。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民工子女或心情忧郁、自卑感强,或争抢好斗、鲁莽冲动,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往往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应对措施和策略:
根据学生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以下措施: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提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训练达成要
求,从全校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学的训练。
纵向上,将训导模块分解为七、八、九年级段训导点,梯度分明,便于训导、评价。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
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三个方面。
生活行为习惯:主要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交往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
(一)、调查外来工子女家庭基本状况,生活、学习和交往习惯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分层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则,做到“知有所依”。
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围绕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实际,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考虑外来工子女的实际情况,重新编定一套《洛阳市36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课堂常规》,让学生们读记,知晓其具体内容,做到有章可循、自我约束,真正实现“知有所依”。
①让学生熟记《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课堂常规》,做到入脑入心。
②收集整理一些礼仪常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故事汇编成册,促使学生了解效仿。
③开展有关主题班会、知识讲座及讨论会。
④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教育氛围。
⑤各学科渗透行为习惯教育思想。
2、结合主题活动,开展各种评比,做到“行有所查”。
学校政教处、团委联合组织系列主题活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为习惯”检查评比活动,使教育内容生动化、多样化,凸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目标转化为自觉行动。
①设立文明监督岗,建立日志月评制度,开展星级班级及学生评比。
②举行“好习惯伴我行”签名宣誓及文明用语征集活动。
③建立多种评价制度,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④布置假期德育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⑤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⑥举行运动会及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以体育德。
3、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人文的氛围,是教师育人的沃土,学生良好习惯生成的摇篮。因此,教育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①硬件环境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更新教育教学设施,添置教育教学设备,做好日常校园的美化、绿化工作,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建设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
②文化氛围创设:修建传统文化主题的文化墙,精心布置走廊墙壁,张贴名人名家画像、名家字画,格言警句,安全文明提示语,设计特色班牌,设置宣传橱窗,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吸引学生。
③文化活动熏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定期手抄报、黑板报展评,爱国读书活动及书香班级评比,创办《飞梦》校报,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宣传先进榜样,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随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就学,由于知识水平的差距、生活水平的差异,存在自卑、内向、敏感、和父母沟通有困难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①举行新生夏令营活动,使之尽快融入新环境。
②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转化暂差生。
③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④编辑出版《心理导航》月刊,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三)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借助学校网站、校信通、微信群等平台,与家长经常性沟通。
2、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
3、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教育。
4、联合公安、办事处及文化、市容管理部门,做好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5、开展“带孩子上班日”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和父母一起工作生活并亲身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
(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各种诱惑而不迷失自我,人的良好的品行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整天辛苦忙碌的外来务工群体来说,赚钱生存是第一位的,“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做为外来工子女更能充分理解和深刻体会,但是,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而“品行”就是基础,因此,在这些外来工子女的身上不能再延续父辈之路,而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新一代的社会公民。我校除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外,还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努力建立一套科学的、与养成教育相配套的、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成功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评价,引导和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中学生!
外来工子女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寄托,是我们教师的希望,我校将不断地在工作实践中,探索一条有利于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养成之路,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城市的这片蓝天下,共享教育机会,快乐健康成长。
第二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关爱外来工子女
四年四班郭凯荔
班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受到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陈智鹏同学,父母都是外来工,文化程度不高,租住丰美桥附近。父母每天开摩托车拉客。母亲是鞋厂的工人。我去家访,了解到其家境困难,父母疏于管教,每天几点到家也极少过问,反正放学后他经常去路边的小区玩。只要晚饭前到家就不会被发现。不仅如此,在学校他经常找人打架,吵架。学习不感兴趣,作业拖欠,书写潦草,成绩不断下降。而父母有时发觉也只是暴力解决,使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我经常对其教育,端正其学习动机,把他的学习和家庭现实状况联系起来,让他看到父母的艰辛,赚钱的辛苦,都源于没有一技之长,认识到父母的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作为自己今后生活的本钱。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对得起父母。让他开始端正学习动机,平时多与家庭联系,课余多进行细致帮助。事后,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讨论,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学说出自己的学习目的。从中引导智鹏明确学习动机,欣喜的是渐渐地,他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变得更加勤奋了,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还因为劳动积极肯干,被班级评为“劳动星”。
班里还有一位外来工子女吴少鸿。他的父母长期经商,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课、下课总是喜欢去捉弄同学、欺负同学。于是,我将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并安排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干部同坐,能随时发现其学习情况,课间跟踪其活动情况,及时指出其违规行为。有一次课间时间,我发现他总以为自己个高人大,将班里个头最小的同学抱起,并将他倒提。在同学们惊叹声中感觉很自豪,幸好当时我及时赶到,及时制止,并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让他了解错在哪里,以后该如何做个合格的学生。过后他再没犯同样的错误,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他。
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实意爱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爱老师,才会聆听老师的教导,才会努力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第三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如何关爱外来工子女
江海区滘头小学 梁柳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工涌入城市,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所谓“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种说法是 “流动人口”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作“农民工”,实际上有一部分来自小镇或城市。
外来工自80年代中期流动至今21世纪,他们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受到正视、承认和肯定,城市对他们的各种管理方式、规定和制度也在朝着有利于他们权益的的方向发展,但是外来工始终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的各种权益还没有受到全面有力的保护。在这支庞大的打工大军背后是一群“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介于城市和农村两个群体之间,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关爱外来工应从关爱其子女的教育做起,因为子女是其未来的希望,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外来工的后顾之忧也就随之解决了,他们就可以更安心、放心地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不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掉队,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外来工子女呢?
一、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应该适当放宽借读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为尽可能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学校将外来工子女同本地同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编班,并对不符合接纳条件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减免其择校费、借读费和杂费等。
二、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内涵的发展。针对学校外来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学校应该率领全体教师立足学校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对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管理策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精神等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为这些外来工子弟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列入学校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之中,由校长亲自负责。同时将对外来工子女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考核。
(1)健全对外来工子女的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A、建立外地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外来工子弟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外来工子弟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B、实施教职工对帮扶外来工子女。在每班外来工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外来工子女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外来工子女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大队部中对“外来工子女”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尊重“外来工子女”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外来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A、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B、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C、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3)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
外来务工者急需扭转教育观念。他们中一些人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过程,只重视教育结果。也有一些人甚至习惯性把孩子“扔给”老师,把学校当成子女的“寄存站”,连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因素都不考虑和要求。而且,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家庭是第二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还须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持之以恒进行待人处世等教导。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和活动。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外来工子女”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第四篇:关注外来工子女策划书范文
“关注外来工子女”联欢晚会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关注外来工子女,让我们大手拉小手
二、活动目的:为了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小朋友们的业余生活,调
动小朋友们对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小朋友们的主人翁意
识,使小朋友们更自信地迈向未来,做自己的小主人,做家庭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差异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树立信心和奠定思想基础。
三、活动时间:周二下午
四、活动对象:水院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永安市第三小学
外来工子女
五、主办单位: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晚会的总体策划
主持人员的筛选
主持稿的撰写
节目的收集及排练
节目单的制作
邀请双方方学校领导及小朋友家长
(二)后期准备:节目的彩排预演
晚会现场的舞台布置(布景及音响)
晚会当场人员的工作安排
七、具体事项:
(一)主持人员方面:共需四名主持人。从水院选出两名较有
亲和力的主持人,从第三小学选出两名积极乐观的小朋友与水院的主持人搭档,实现我们“大手拉小手”的主题。
(二)晚会流程:
1、舞蹈(水院同学)
2、朗诵(水院同学与小朋友合作)
3、歌曲(小朋友)
4、游戏环节
5、魔术(水院同学)
6、舞蹈(老年大学)
7、双截棍(水院同学)
8、舞蹈(小朋友)
9、游戏环节(亲子互动)
10、舞蹈(老年大学)
11、活动感言(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和水校同学发表自
己的感想)
小朋友与水校同学互赠祝福卡片
12、赠送礼品(水院同学赠送礼品给小朋友们)
13、合唱(水院同学与小朋友合作,全场一起互动)
同在蓝天下,情系外来工
水院爱心浓 殷殷助学情 温暖贫困外来工子女 关注外来子弟水院伴你同行
情系外来工子弟奉献爱心助成长
第五篇:小学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地不断深入,吸引了无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我校周边有华歧焊管厂,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还往往拖家带口,形成了家庭化的流动现象,而他们的孩子也自然被带进了我八里庄小学的校园。
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普遍缺失,造成了他们的孩子常常也自由散漫、难以约束,没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加之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经常一两年就换一个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子女所学的知识就非常的不连贯。知识基础的薄弱,更加剧了这些孩子在日常社会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的无知。
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在生活中播撒关爱,润物无声。
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以后,大多以打工、收废品、搞运输、贩卖小商品、做饭等为生。这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卫生条件相比城市居民要差很多。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其中,个人卫生情况自然难以保证。这样就加剧了这些孩子与本地孩子的距离感,因为嫌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脏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时间一长,就容易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性格叛逆倔强,不愿听从老师和本地孩子的劝导,自卑自弃,更加不愿意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想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活动,让这些孩子与本地教师心心相印,用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只有这些,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心接受教师和学校的教诲。
1.日常抓卫生,塑造新市民。
要缩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的距离感,让他们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卫生习惯的改造最为关键。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应该经常在晨会、班会课上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宣传卫生小知识,提醒他们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通联系平台等方式向外来务工人员讲解注意孩子卫生的重要性。2.过节递温情,暖化新市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好每一个温馨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责任。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让他们能够与本地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每个孩子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子女也不例外,只要学校的温暖适时到位,就能激发他们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情,这时他们自然会积极改变自己生活态度,改掉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以适应这个给予他们温暖和幸福的“大家庭”。
二、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催苗勃发。
枯燥的说教永远比不上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这一条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想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更多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品味到更多因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而带来的快乐,就必须举行一些童趣十足又饱含深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眼验证,亲手触摸,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1.丰富课余生活,远离陋习侵扰。
与本地孩子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条件一般较差,租住的房子缺少活动空间,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基本的书籍报刊都很少。因此,孩子们回到家中,就容易结群外出,加上精神上的空虚,就非常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成为网吧、游戏厅等游乐场所的俘虏。
为此,我要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将他们的心留在学校,将他们的兴趣引向正途。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在课余时间借阅图书给他们,荡涤孩子们的心灵,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交流中,巩固课堂上教学成果,让孩子们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远离所有的生活陋习。
三、树立校园师德引领,纯化童心。
要学生做的事,我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我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我躬亲共守。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他们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态度,乃至服饰、姿态、表情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在校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深深熏陶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自己人性的榜样,引领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坚持不懈的开展读书活动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的一大法宝,更应成为学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一大阵地。正如陶行知说说:“教育的至高境界,也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给学生熏染一种人生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总之,八里庄小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之路,让这些 “新市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从而开始自己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