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子女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子女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童年是美好的,因为有父母的呵护,亲人的关爱,但是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童年缺失了一份特殊的关爱,他们的父母也许在他们还没上学或者还没断奶的情况下就离开她们外出打工了。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今年暑假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针对现存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生活心理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休宁县万安镇新星幼儿园进行,因为幼儿还不了解问卷调查的形式,所以此次采取的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大中小班老师进行问卷。本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生活、心理等各种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精心细致的调查问卷整理,结果显示休宁县万安镇新星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大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缺乏亲情教育与感染,孩子养成很多坏习惯,她们的坏习惯有不爱清洁、不讲礼貌、不文明、贪吃、贪玩、好拿他人东西、欺侮他人、损坏公物庄稼、做事不积极主动、办事拖拉、不能分辨是非美丑等。这些坏习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反作用:老师这样教,他那样做;今天教育了,明后天又重犯了等等,让老师苦不堪言。而且,通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留守儿童的穿着比较朴实,且不整洁,一些学生的书包上和衣服上都有霉点,了解之后知道她的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去世只留下爷爷照顾她,所以导致衣服也洗不干净,而且很明显的有一种贪吃习惯,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也会捡着吃,这些不良习惯都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次,儿童由于受隔代教育的影响,性格怪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溺爱、教育的缺失等造成学生性格孤僻、怪异。一些学生在校不愿与其他同学玩、不爱说话、不爱动、学习成绩差等。这些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
他们最大的心愿。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肯能会造成个别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自卑抑郁甚至愤世嫉俗的心理。有话不和爷爷奶奶说,不和老师同学说,一个人生闷气。一方面强烈思念父母,但面对父母时,又是无比的陌生。众所周知,在家里,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时代的变迁,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代沟,然而,对于祖辈与孙辈来说,二者的心灵之间更是横着一层很厚的隔膜和很深的鸿沟。老人们由于年龄和意识的缘故,在孩子的照料上往往只着重于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在孩子眼里,祖辈们大多是思想陈旧、行动迟缓、性格古板,他们的心事很少会向老人们倾诉。在学校,由于师生之间的差异,往往不会和老师交换个人想法、情感,有时呆坐、有时默想„„,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莫名其妙,云里雾里等。
再次,留守孩子十分任性,不服管教,令教师、家长和邻居头痛。俗话说:孙子都是爷爷奶奶的掌中宝。在每家只有一两个孩子的今天,不仅孩子的父母舍不得责骂,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把孙儿当成了宝贝疙瘩。在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之后,老人们心疼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有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犯错误时也常常会袒护。他们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使得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养成了任性、不服管束、无礼貌的个性,有的甚至行为上也出现了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儿童们所做的事或说的话等问题。有些孩子会可怜巴巴的说爸爸妈妈不在家,让人产生怜悯之心,但是一会又表现出暴力倾向,让人厌恶。
更有甚者,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其学习辅导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在家中得到辅导的变化。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在一般的家庭中,对儿童进行辅导是由父亲完成的,母亲更关心孩子日常生活方面。而现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父母的外出,使得孩子们很难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辅导,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给孩子们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在学校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好多孩子害怕老师,性格内向,不敢
问老师,这直接导致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力不够,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形成问题及目前留守儿童现状的原因探究:
1、社会因素。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因为户口的限制以及外地学费及生活费问题。直接推动的产生。
2、家庭教育极度匮乏。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更多的是为了经济收入,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在外打工的压力较大,往往忙于挣钱,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情况。
3、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然而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人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辅导留守孩子的家庭作业或解答其学习疑难构成严重障碍,尤其是学龄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在家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大多数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陈旧,且与学校老师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并且没有主动去学校了解留守孩子学习情况。
4、学校关心不够。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在家庭方面,家长应该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
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无法把孩子放在身边,那么也要细致的委托监管人,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其次,在学校方面,教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室。
最后,在社会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组织、人员、经费上做好保障,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要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心理等问题,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留守儿童越来越少,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在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之中。
黄 山 学 院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 :__________ 调查单位: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
第二篇: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
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之后,又在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引言: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子女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所谓农民工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此次,我们对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原公村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
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普遍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89%的家长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密切关注,并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事情。这些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及与人聊天等渠道了解的。在学校教育方面,有90%的家长希望农民工子女能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对于学校,他们主要是出于学校硬件设施,老师素质和教育政策规定方面原因考虑的;对于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与本地孩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就读于公立学校有利于消除他们孩子的孤独感。在家庭教育方面,79%的家长认为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并且进行平等沟通。他们提倡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终身学习。家长普遍认为,目前家庭在孩子学习方面应该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投入、学习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其中经济投入和学习环境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家长给学校的意见中,66%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多与家长交流,共同指导教育孩子的成长,比如多进行家访活动。20%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教育,有些老师已经不能胜任了。4%的家长认为老师看不起家长,认为学生是农民,什么也不懂。由以上调查结果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学习成绩差
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留守子女中的绝大多数人由于在功课上没有父母的监督和辅导,还有就是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严重的是有极少数父母仍然给孩子灌输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得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普遍不好。
(二)存在心理问题
资料显示,有30%左右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在我国,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性格缺陷
由于留守子女一般不满18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很容易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加深,时间一长,难免从丧失对家庭的基本依恋发展到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并且,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子女缺少亲情抚慰,许多留守子女在心理、性格、智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家庭子女不同。大部分留守子女对参加学校活动不积极、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社交意识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因此,缺乏亲情关怀的留守子女的性格存在缺陷。
二.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短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处于相对很薄弱的境况,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出现一系列的留守子女问题。
2、现行户籍制度是问题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
我国实施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户籍身份是不能改变的。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教育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二)家庭教育的缺乏
1、农村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当前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很多农村家长没有家庭教育意识,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事实上,农村父母对
子女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上。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弱化了留守子女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这使得家庭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
2、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监管不力
目前留守子女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子女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子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1、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子女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教育不是升学,它是一种保护。它要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受污染,保护他们接受理智、情感的正常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对于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子女来说,它更是一种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许多农村学校教育却转为通以升学为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无端的忽略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当前农村教育中教师学历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相关政策
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十分不协调,致使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不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处于无人管的被边缘
化状态。因此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保证社会制度的公正。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根本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城市建立了包括住房、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大多城市居民经济上也比较宽裕。可是农民却恰恰相反,这是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有很多,比如由国家投资在农村开展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解决留守在农村的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一定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强社会对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从而引起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促使社会和政府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首先,留守子女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以孩子教育为主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其次,要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父母外出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处。再次,临时监护人也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切实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是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有责任、有义务切实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学校应针对留守子女这一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把思想、学习、情感、安全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生。学校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道德教育。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子女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老师对留守子女应该予以更多的关心,并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在成长过程心理障碍。当然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这期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中小学要意识到留守子女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特殊情况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留守子女和父母一起生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不可否认,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怎样使留守子女享受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义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月成,《当前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安徽省霍邱安三流乡初级中学,2008年
【2】陈华平,《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3】刘明华,李朝林,刘晓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二期
【4】周贡鸿,龙方,《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第5期
第三篇: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状况来看,其中能够跟随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留在家中。我们称这些留在家中的孩子为“留守子女”。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背后却是以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为代价,由于种种原因,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在教育上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报告通过对本校留守子女的调查,试着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一、本校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
我校有22个教学班,1231名学生,其中“留守子女”256名,占学生总数的20%。在一次全校调查中,结果显示其中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凸现的一个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孩子监护权的缺失。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孩子通常留在家中让老人照顾,但是由于农村老人基本上文化水平低,体弱多病,监护权行使不力。大部分老人对小孩溺爱有加,教育方法不当,代沟明显,交流困难。老一辈的价值观念落后于时代,很难与孩子们形成共鸣,小孩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即使孩子的正当权益受到伤害,他们也不愿意与老人进行交流。同时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成为受伤害的对象。
2、儿童安全无保障。儿童对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差,缺乏自制力,农村上学的路途遥远,儿童的人身安全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儿童是个弱势群体,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发育较之八十年代提前了大约三至四年,孩子的身体成熟与性心理成熟年龄严重不同步,孩子对性知识既无知又好奇,孩子性过错行为也极易发生,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发达,许多孩子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极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哄骗,以致于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许多孩子从此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
3、留守子女情感缺乏,造成性格缺损。许多父母认为只要给足了孩子的钱,接受了学校教育,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需要父母亲情的呵护,爱的滋养。孩子们想知道父母在做什么?为什么离开他们?他们想听到父母的声音,他们想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由于孩子缺乏亲情的关怀,他们体会到的是人情的冷漠,过早地承受他们所不能承受之重,使得他们性格内向自闭,孤僻乖戾,甚至出现反社会攻击性人格。
三、我校针对留守子女教育工作。
建立学校与家庭相协调的组织,共同承担对留守子女教育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各个家长认识到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
严重性,与学校一起建立登记留守子女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互通有无,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切实落实留守子女的监护权要求。家长外出之前把子女交给可靠的及能够尽到监护责任的亲友,确保孩子生活学习都能得到照应,同时家长与学校和孩子保持紧密的通讯联系。
关注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同辈们的交流本来就少,父母不在身边,又缺乏亲情的关爱,孩子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不畅。人本来就是在社会中成长的,社会化也是在与人交往中完成的。孩子们渴望亲情,这是他们的天然需求。所以动员父母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们成功的快乐与父母分享,他们失败的苦痛向父母诉说。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和一个手势都可以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可以化解孩子心理中的疙瘩。学校在孩子生日、不同节日给孩子送去温暖,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怀。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集体生活中。杜威认为,经验只有在生活的动境中才能发生和改造。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可以亲身体验道德要求,改变孩子的道德认知。因而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进行“生活教育”“进步教育”“节约教育”和“体谅教育”。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可以举办诸如“爸爸,我理解您!”的主题演讲,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发展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
(一)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因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很少,甚至没有,所以父母与子女少有分离的状况存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也就是说,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随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不到全部时间的旧、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随着双体制的建立,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
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吻的存在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旁边,这
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它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时,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日记本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伞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而电话由于价格昂贵而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班主任请教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庞大的留守子女群体,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的失败会极大影响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因而会成为未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将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日益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迫切要求国家、社会、教育各个部门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合力,滋润留守子女干涸的情感空白,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第四篇: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调查报告
题目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对很多孩子来说童年是美好的,因为他们在爸妈的庇佑呵护下长大,犯错了,爸爸会宠爱的摸摸他的小脑袋;每天放学回家了,妈妈会准备可口的饭菜等他回家。但是,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多在梦里梦到过。因为他们的爸妈在他们还没上学的时侯甚至是还没断奶就外出打工了。
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赚钱,而把小孩留在农村和小孩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们。
今年暑假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针对现存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生活心理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泰兴市过船镇进行,采取的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已有小孩的家庭走访,共走访了50户普通家庭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合格的问卷17份。调查的50名儿童中留守儿童17名,占有32%的比例。因为我们是随机抽取的家庭进行的走访调查而且泰兴市近些年引进了不少企业进驻,扩大了本地就业率,因此50名儿童中就17名,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也由此体现出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突出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的70%;;父母只有过年才回家的87%;希望父母外出打工的39.6%;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81%;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害怕陌生人的18%;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别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父母外出打工给这些儿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亲情关爱的欠缺。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而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
2、学习成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
3、缺乏完整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性格的偏差。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肯能会造成个别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自卑抑郁甚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形成问题及目前留守儿童现状的原因探究:
1、社会因素。社会的流动性加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的牵绊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教育极度匮乏。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更多的是为了经济收入,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在外打工的压力较大,往往忙于挣钱,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只是匆匆忙忙打个电话了事。而代理监护人由于身体状况、责任感、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对留守学生的亲情需求、思想状况、性格培养关注不够。长此以往,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留守学生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对世界、人生、生活和自身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成员的长期分散,使得他们不能拥有良好家庭教育,从而影响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心理损伤。
3、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有7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还有很少一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或朋友。然而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人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辅导留守孩子的家庭作业或解答其学习疑难构成严重障碍;不少隔代监护人同时须监护多个留守孩子无论在精力还是时间上,都超过负担,无法对多个留守子孙提供具体的学业帮助,尤其是学龄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在家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再加上学习环境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先天条件上就比较落后;大多数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陈旧,且与学校老师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并且没有主动去学校了解留守孩子学习情况。
在被问到与目前生活起居的照顾者相处情况如何的问题时,几乎100%的留守儿童觉得相处情况很好,很愿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从我们的观察和访谈看来,“隔代监护”至少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家里人口多。这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祖孙三辈住在一起,青壮年一辈的父母往往选择出去打工,留下一群孙辈的孩子由老父母照顾。在走访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中孩子的吃喝拉撒学习都要由年迈爷爷奶奶两个照顾,很是吃力。第二,爷爷奶奶毕竟年岁已大,幸运一点的,只有一些小毛小病,不幸的则是疾病缠身,常常需要卧病在床,家庭起居的压力就此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第三,学龄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在家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再加上学习环境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先天条件上就比较落后。
4、学校关心不够。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加紧当地经济的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增加就业,扩大本地就业面,让更多的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两不误,从而坚守留守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组织、人员、经费上做好保障,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留守儿童
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打破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对留守儿童就近上学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还给学校一定经费,用于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出。
2、家庭方面。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时,要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3、学校要充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老师与留守学生的沟通交流。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室。教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五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12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调查题目
比例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习、生活35%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90%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78%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11%更多关心学习状况具备生活自理能力81%在学校有伙伴55%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害怕与陌生人交流14%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50%从表1的调查结论,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通过与葛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葛城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留守儿童所作的工作
经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其学校老师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积极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良性机制。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令我们钦佩和学习的现象。从教育局罗主任那里了解到,县政府每年会拨专款给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用于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联系,形成“亲情沟通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感受到社会、政府对他们的关爱。除此之外,教育局还专门为他们在“
六、一”前夕分发了留守儿童读本,供他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在与罗主任的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口县各级领导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我们也与教育局签定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希望能够长期关注留守儿童。
另外,我们在葛城镇友谊村与三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他们阳光的笑脸和自然的交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政府特别是学校老师对这些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议与思考
针对重庆市城口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的成长,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各位领导参考。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在葛城二小调研时,接待我们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热情、全面地介绍了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也从她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中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应该比较顺利的,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儿童。我们建议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学习之余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这一项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进行统一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农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以上是我们这几天走访调研后经过讨论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受益菲浅。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在城口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