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

时间:2019-05-14 13:3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

第一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1]43号 【发布日期】2001-12-12 【生效日期】2001-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

(沪府发[2001]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修订后的《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

为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加快实现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全国,致力于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上海和国内各地的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现就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进行修定,并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条第一条 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对国内各类企业和个人来沪投资设立的企业(以下统称来沪投资企业),实行与本市各类企业同等待遇。

第二条第二条 鼓励国内各类企业和个人来沪投资,注册设立企业。特别是设立从事符合本市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各类产业的大企业。

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在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以及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投资发展。

鼓励来沪投资企业投资本市各区县重点发展的领域和特色行业。

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投资上海公益事业。

第三条第三条 来沪投资企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授予大企业(集团)证书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大企业(集团)、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将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机构在内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注册在上海的。

(二)在沪自有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或在沪注册的独资、控股(相对控股)企业注册资本达1亿元(含2001年至2003年内追加投资至 1亿元)以上的;或在沪注册的企业,连续两年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

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在上海设立的大型研发中心以及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沪设立的总部或总部结算中心、业务总部、地区总部,经本市有关部门认定后视同大企业(集团)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工商部门)在受理各地来沪投资的企业登记时,其经营范围涉及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的,均可实行并联审批办法,即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金融业除外)。工商部门在受理企业经营期限、不涉及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章程修改以及名称变更登记时,凡材料齐全的,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登记。若属于区县引进的重点项目,经申请同意,也可适用“绿色通道”。

工商部门对来沪投资企业名称专用权给予保护。对于名称和简称为社会公众所熟知的,比照字号给予保护,禁止其他新设立的企业名称、字号与其相重名、混同。允许来沪投资业以名称或字号评估作价作为无形资产出资。在沪投资企业要求名称免冠“上海”地域名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协助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在沪投资企业,公司名称可以不反映行业特点。

来沪投资企业要求设立全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批准后,工商部门可予以登记。来沪投资的创业资公司和投资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的投资型公司,可运用其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凡以高新技术成果、人力资本、智力成果投资入股,其中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超过注册资本35%的,可经股东协议约定。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最高可占注册资本20%。高新技术成果和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的作价可以叠加进行注册。

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在沪投资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工商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协调与审批工作。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参与本市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并可享受工商部门支持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

第五条第五条 来沪投资企业购买本市商品房的(包括住宅和非住宅)的,减半缴纳交易手续费;一次性购买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商品房的,可享受契税税款50%的地方贴费。大企业(集团)可按有关规定,取得总部办公楼建房用地。

来沪投资企业所携带的非本市牌照车辆,可按有关规定予以转籍。

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

大企业集团可按本市有关规定为其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

第六条第六条 来沪投资企业在进行企业或产品认定、资质认定和评审、经营权限审批以及项目招投标、业务承接等方面,与本市企业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来沪投资企业按照国家或本市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自主购置原材料和必须配备的设备,进行生产和销售,任何部门不得另行制订标准或要求进行限制。

来沪投资企业应与本市企业一样,接受本市劳动监察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

第七条第七条 来沪投资企业凡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享受下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一)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各项优惠政策。

(四)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

(五)本市支持区(县)发展特色产品的优惠政策。

(六)本市投资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七)其他相关的优惠政策。

第八条第八条 来沪投资企业参与“一城九镇”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其企业人员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

来沪投资企业注册在本市国家级、市级开发(工业)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九条第九条 优先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本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权转让。对大宗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可实行分期付款。

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对本市中小企业进行改制。

第十条第十条 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获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企业(集团)可按有关规定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仓储和加工生产企业,在松江出口加工区等设立加工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地外贸公司在上海浦东设立外贸子公司;鼓励来沪投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设立企业,享受本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来沪投资企业的中层以上(包括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减免外来人员管理费用和再就业基金。

来沪投资企业吸收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一定比例或参与“4050工程”的,可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本文件发布起新办的来沪投资企业,免收或缓收在开业和项目投资过程中涉及的部分收费(包括煤气、自来水和电力增容费)。大企业(集团)办理本市户籍或居住手续时的城市建设费给予减免。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市金融机构应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对来沪投资企业在开户、结算、信息咨询、贷款证申请和本、外币业务等方面的服务。对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申请上市,本市的券机构和专业人才应积极协助做好有关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海关对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来沪投资企业,其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一律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资信良好的来沪投资企业,可在海关开设的特快窗口优先办理报关手续,海关为企业通关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市物价部门对来沪投资企业发放《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得借各种名义向来沪投资企业乱收费。在向企业收费时,必须出示国务院或市政府批准的有关文件和本市物价部门发放的收费许可证,逐项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填写的,企业有权拒绝交费,并向有关部门举报。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从海外和各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并可办理本市户籍或居住手续;需要引进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的,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经费有偿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沪投资企业可委托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来沪投资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本市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可通过职称申报服务机构申请评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工可以参加本市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并向本市劳动部门申请技术等级证书和技师职称的评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市外事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来沪投资企业提供外事服务。来沪投资企业中持有暂住证等有关居住证件一年以上及由本市劳动部门颁发的务工证等有关就业证件满一年以上的管理、技术人员,因贸易往来、技术合作、学习考察等需要出国出境,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审批办理有关出国出境手续。来沪投资企业需邀请外国人来沪从事经贸活动等事宜,有关手续参照本市现行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来沪投资企业应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为单位职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来沪投资企业职工可按规定申请公积金贷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来沪投资企业职工子女需在本市中小学借读的,可向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办理借读手续,并由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安排在附近对口学校借读;其中在沪就读并获得上海高中毕业文凭的应届毕业生,可在本市按上海卷参加统一高考,报考中央部委属院校;已办理本市户籍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按上海卷参加统一高考,享受本市考生同等待遇;已办理蓝印户口等有关手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按上海卷参加统一高考,享受本市蓝印户口考生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鼓励国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来沪设立分支机构。

来沪投资企业与本市企业同等享受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规范的信息、咨询、审计、人才、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鼓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来沪投资企业可自愿申请参加各相关行业协会,得到相应的服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来沪投资企业有权参加本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项社会活动。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派代表参加市(区、县)的有关参政议政活动,并可参加本市各类先进,模范的推荐、评选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协作办作为市引进内资工作的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工作;区、县政府协作办负责本辖区引进内资工作。市计委负责有关政策的综合协调。工商部门负责来沪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等服务工作。本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的透明度,落实责任人员,设置服务电话,帮助来沪投资企业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本意见自修定之日起施行。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和各区、县政府可依据本意见的精神,修定或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利用国内外资金,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并联审批”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外商投资审批新型模式,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联合审批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创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二)实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设定的外商投资审批事项,一律免审。对投资总额(含增资,下同)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5000万美元以下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市级部门核准;对在具备一定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章程,由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行核准;在各县(市、区)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各县(市、区)核准。

(三)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属于本市权限内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在申请材料齐备完善的情况下,1个工作日内预先核准企业名称,7个工作日内核准项目、合同、章程;工商、外汇、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对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均须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手续。

(四)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手续。太原市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办公室为外商投资企业开辟年检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统一受理,配合办理。

(五)放宽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股东出资限额与中方主体资格条件。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法人对外投资不受其净资产数额限制。允许具有投资能力和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各类经济组织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东。

(六)为境外投资者来并投资提供前期便利条件。境外投资者在项目投资筹备前期,经外汇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可开设用于企业筹建的费用类外汇帐户。

(七)规范外商投资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外商投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服务,有关部门不得强行指定外商投资项目编制、注册资本验资、企业审计中介机构。

各咨询机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咨询、评估、验资、审计等手续时,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内资企业。

(八)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供气、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等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因线路日常维护或检修须暂停供应或服务时,应提前3天通知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一般故障或事故时,有关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抢修并恢复公共服务。

(九)遵从联合检查和收费从低原则。废止所有未经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的检查项目。行政职能部门如确有必要或按规定进行检查的,应尽量采取合并检查或联合检查方式,不得分级、分次重复检查。凡涉及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要按照收费从低原则,一律按下限收取。凡不出示《收费许可证》、不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者,企业有权拒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资企业进行乱摊派。

(十)实行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职能部门公务员在审批过程中,超过承诺时限或作出错误审批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诫勉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并追究部门领导人责任。

(十一)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来并投资客商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外商及其配偶、子女的入托、上学、就业、就医、居住等问题,使其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来并投资企业在用工、参保等方面享受与本市企业同等待遇。

二、鼓励外商投资领域

(十二)冶金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冷轧硅钢、汽车板、不锈钢制品、铝材深加工。

(十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载重车和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重型机械、铁路和轻轨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煤化工和环保设备,精密铸锻件、铝镁合金、低噪音建筑施工设备等。

(十四)清洁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绿色环保、清洁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十五)精细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苯加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等。

(十六)电子信息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航空仪表、微光电子光纤倒像器、传感器、电脑、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十七)现代医药产业。以药物制剂、中成药、现代生物医药产品为开发重点,发展以化学药品为基础、现代中药为特色、生物制药为先导的医药产业。

(十八)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钕铁硼、镁合金、生物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纳米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十九)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制品、规模种养以及玉米、小杂粮、干鲜果等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温室花卉、良种苗木、观光农业、规模养殖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十)现代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证券、中介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展、房地产、设计装饰、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批发、零售、仓储、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改造。(二十一)旅游及文化产业。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保护晋阳古城遗址并开发具有晋阳文化特色产品和现代文化产品。

三、鼓励外商投资相关政策

(二十二)设在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5年。其中,《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我省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按有关规定,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10年;经省政府认定为大型骨干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省级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税。

(二十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以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部门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十四)在本市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从购置设备当年比上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十五)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其中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年增幅在10%以上且为盈利企业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十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并保证建设用地。(二十七)外商投资大型煤化工项目,可根据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项目实际需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合理配置煤田资源;鼓励重点煤化工企业实施热电联产,并按有关规定优先办理并网手续。(二十八)外商投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资金优先给于扶持。

(二十九)外商投资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单体项目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1000万美元),农产品深加工单体项目在500万美元以上(含500万美元),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可由财政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奖励。

(三十)外商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扩股)、或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当年增幅达到20%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可由企业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一)海外留学生携外资来并自办企业,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的,可由本人所在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

(三十二)符合国家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的工业类外商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缓征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增容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等有关规费。

(三十三)鼓励外商投资设立一般商品批发、零售和物流配送企业;允许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允许外商投资非商业企业申请增加分销经营范围。

(三十四)外商投资大中型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限制投资比例和经营年限。投资供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和公益性项目,按标准收费暂时不能到位的,政府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贴。

(三十五)对来并投资者以合资、合作方式参股本市国有企业,原国有企业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全额缴入市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专户,按有关规定,可全额返还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国有资本,由产权持有单位持有股权再投入。

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招商引资

(三十六)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扩大国内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协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区域经济资源,优化生产力要素。积极推进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国内重点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形成产业合作配套体系,培育壮大我市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十七)构建与国内各地区城市的广泛联系渠道,寻求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推动城市间优势产业、资源开发、科技、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合作,实现与各地区城市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的交流互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三十八)以建设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为目标,形成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城市为合作区域的大太原经济圈,吸引新型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进入我市相关产业,形成具有现代规模的产业体系,构建中部地区货物集散中心、新型产业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三十九)结合本市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联合协作,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投资参股为切入点,鼓励外地投资者投资。对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来并投资企业,市财政从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中给予补贴。

五、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

(四十)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制度。全程跟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列入省市产业发展规划、投资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各有关县(市、区)、开发区或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协调服务工作。(四十一)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各县(市、区)、开发区及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开发和精心编制招商引资项目,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统一的、动态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在太原市政府网站和太原商务网进行发布。

(四十二)建立招商引资队伍。要通过强化培训和公开招聘,培养懂专业、懂法律、懂外语、善公关的招商引资队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队伍要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动态信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

(四十三)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开受理部门办公地址、网址和投诉电话等,畅通投诉渠道。各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事宜,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四十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参加各类境内外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建立补充招商引资项目库、举办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编印投资指南、招商项目等资料,举办招商展览等。

(四十五)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对外招商。充分发挥我市驻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大连、海口等办事处在招商引资中的“窗口”作用,掌握信息,建立网络,推介项目,吸引投资。建立“代理招商”新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跨国公司高层主管、在并投资人士为招商顾问,开展委托招商;设立太原招商网,大力开展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请进来”招商等多种招商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四十六)组建投资促进机构。承担全市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外联络、业务培训、信息沟通等中介服务职能,负责全市外商投诉协调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外代表市政府受理、协调处理和督办外商投诉案件。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建立和完善受理外商投诉服务机构,对外商投诉案件进行行分级处理。

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

(四十七)成立太原市对外开放领导组。组长由市长担任,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及重大事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四十八)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招商引资情况,实行每季通报和年终考核。对招商引资实绩好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奖励。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对本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进行考核奖励。

(四十九)本意见适用于外商和国内投资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投资行为。本意见所称外商是指国外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国内投资者是指本市辖区外的国内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五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和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以及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的投资,按外商投资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五十一)设立在本市各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投资企业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三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20110426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沪府发〔2011〕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消防安全是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刻吸取“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教训,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完善全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公共消防基础保障体系、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和消防宣传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一)加强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领导。确保消防安全,做好消防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依法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落实《上海市消防“十二五”规划》。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负责制,建立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研判和通报本地区火灾形势,督办重点消防安全工作,协调解决消防安全重大问题。要加大政府消防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消防基础建设与管理水平,经常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治工作。

(二)加强部门依法监管联动执法。公安消防机构要依法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安派出所要对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规定对管辖单位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监管。建立并落实各有关部门定期会商、联动执法、隐患抄告、信息共享等制度,形成消防监管合力。各级建设、规划、工商、交通、安监、质监、文化、城管等部门实施相关行政许可时,要依法审查消防安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定职能,将消防安全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行业考核评议范畴,实行消防安全否决制,制定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三)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要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消防设施定期维护和专业检测等规章制度,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主动联网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建立志愿消防队,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安全疏散逃生、组织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及时将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确定调整情况以及消防设施定期维护、专业检测等情况报公安消防机构备案。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医院、学校、展览场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等八类场所要全面实施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四)发挥居(村)委会和社会组织在消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居(村)委会消防安全义务,建立健全社区和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与责任机制,把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探索建立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周边住户联防和定期走访,社区场所消防安全区域联防,以及村庄消防安全多户联防等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全社会加强消防安全自律。发展社会消防技术力量,培育消防中介服务组织。

二、推进公共消防安全综合实力建设

(五)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海市消防规划(2003—2020)》的要求,合理设置公共消防站、消防装备、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防火间距和城市避难空间,有效控制重大危险源。要抓紧新建改建一批公共消防站和建成消防综合训练基地。加快已规划公共消防站的建设,增配一批用于扑救高层建筑、地铁、隧道、石油化工区域、黄浦江水域等特殊火灾的特种消防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市政消火栓、居住区室外消火栓与市政道路、居住区街坊道路同步建设,并将其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及时修缮损坏的消火栓。增设消防水池和天然水源消防车取水泊位,加强消防车通道建设与管理,提高消防应急供水和消防车应急通行能力。

(六)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各区县政府要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协管员工作职责范围,全面推广建立社区、农村消防志愿者队伍,并形成长效机制。存在灭火力量盲区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抓紧组建专职消防队,落实人员、装备、车库、经费等保障措施。增招政府合同制消防员,弥补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缺口。民用机场、港口、大型修造船厂、规模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单位以及超高层建筑、综合性商务楼、地铁维修基地和换乘站、特大型商场市场等,要组建专职消防队或配置专职消防员。

(七)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要强化市、区(县)两级应急办、应急联动中心指挥平台建设,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各方应急救援力量“联动、联勤、联训、联保”机制。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作用,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以有效应对各类灾情。加强应急救援接出警、通信指挥、高空嘹望、消防车和市政消火栓GPS定位设施建设,提升本市应急救援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着力整治公共消防安全薄弱环节

(八)加强居民住宅消防硬件设施建设。要修订本市住宅设计和居民小区停车库设置的地方技术标准,在住宅户内推广安装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在居民小区消火栓、消防车通道、消防登高场地、疏散通道等处增设消防安全警示标识,提高居民小区停车库泊位配置标准。应在高层住宅共用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手动报警、应急广播装置。应在超高层住宅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避难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包括房屋修缮项目中的改扩建工程在内的居民住宅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消防安全负责;对在用居民住宅,要结合修缮或改建工程,增设、改善其消防设施;对消防设施维修资金缺乏的问题,要采取业主自筹补款等方式解决,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九)强化业主(居民)、物业服务企业等各方消防安全责任。要制订包括居民住宅消防安全在内的《上海市房屋安全使用和修缮维护管理规定(暂定名)》。业主(居民)是居民住宅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要依法履行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积极参与消防疏散演练。业主委员会要对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消防安全管理服务责任义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消防设施损坏、老化等情况,要及时落实维修资金进行维修或更新;协助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消除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并整治突出问题。物业服务企业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履行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服务管理责任,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维护和保养共用消防设施,保障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必要时要根据公安消防机构出具的整改通知书,立即动用专项维修资金,维修更新共用消防设施;要加强停车管理和消防安全巡查,对业主(居民)乱停车占用消防车通道、乱堆物占用疏散通道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劝止,对不听劝止的,报告公安消防机构、派出所等处理。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村)委会要组织辖区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开展消防疏散演练。各级房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将物业服务企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纳入企业诚信档

案。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对物业服务企业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抽查,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十)加强建设工程、建筑材料消防安全管理。按照法定程序完善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理管理的法规规章,强化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推行施工现场消防安全项目经理、工程总监负责制,严格管理施工动火。建筑材料及施工脚手架(包括支架和脚踏板)、安全网必须符合防火要求。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包括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工程使用的外保温材料,必须为不燃材料;对已安装外保温材料的既有建筑,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建设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督管理和施工许可证核发前的消防安全条件审查。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监督抽查,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十一)加强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要加强高层建筑、地铁、隧道、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重点单位、重要场所消防建设与管理,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自动消防设施操作、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保管等特殊岗位人员消防培训和持证上岗等制度,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要将重点单位、重要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配置和消防控制室设置等情况,作为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公众聚集场所开业、使用前消防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

(十二)建立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各区县政府要将本地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三合一”场所、“农夹居”区域、危棚简屋等作为重点,以暗查暗访为主要方式,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各街(镇),排查、整治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通过实行政府挂牌督办,令其限期整改。要建立健全错时检查、跟踪复查、督察督导、协查联动、倒查问责等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十三)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单位和个人要自觉遵守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不违法运输、储存或销售烟花爆竹,不购买非法、伪劣烟花爆竹,不在法定的禁放时间、区域、场所燃放烟花爆竹,并积极举报有关违法行为。各级安监、公安、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运输、经营、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保障公共安全。

(十四)加强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经常性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并将每年“1l·9消防活动日”及其前后作为消防宣传安全的高潮。向本市所有家庭赠阅《上海市家庭消防安全知识读本》,倡导居民学习掌握逃生自救和安全用电用火用气常识,提倡自备逃生自救器具。全市所有单位、居民楼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疏散逃生演练。要积极开展覆盖全市的社区消防志愿者培训。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类学校每学期开展2课时以上消防安全教育和1次以上逃生疏散演练,改造并用好市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消防安全宣传设施。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公众消防安全宣传和体验设施建设。公共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加强提示性消防安全宣传。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宣传载体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免费播放消防安全公益广告,开播消防安全宣传专栏。充分利用轨道公交车站、车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住宅共用部位、电梯轿厢的视频设施和移动通信平台,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和火灾警示教育。

四、继续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十五)提高消防监管能力。要完善公安机关“全警联勤”整治火灾隐患工作机制,加强市、区(县)公安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三级消防监督工作,深化消防政务公开、消防行政许可改革和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采取消防便民利民新举措,提高公安机关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监督规范执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社会消防创新管理的水平。

(十六)增强消防救援能力。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等特殊复杂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完善各类灭火救援预案,进一步掌握辖区道路水源、重点单位、灾害类型、处置程序、建筑消防设施等情况,加强空勤、水域、搜救犬等应急救援专业队和特勤攻坚力量建设,强化复杂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和先进装备应用能力的特训,打造“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公安消防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五、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

(十七)严格政府消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将消防工作完成情况作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设定考核评价的项目、指标和方法,实行年初责任签约、全程跟踪督办、年底考评通报等举措,确保各级政府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基础建设、宣传教育、综合治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责任落到实处。每年1月10日前,各区(县)政府要向市政府报告本区(县)上消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十八)严格消防工作问责追究。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本意见要求,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和消防安全义务,未依法履行,导致火灾隐患突出、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中省驻郴各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38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43号)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市政府成立郴州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雷晓达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干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本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许秋生、市人口计生委主任黄峥嵘、市公安局副局长何怀贤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市综治办、市政府法制办、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劳动保障局、市房产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郴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委会(郴州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团市委、市妇联、北湖区政府、苏仙区政府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由何怀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郭丽华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从市人口计生委、市房产局、市地税局、市劳动保障局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各成员单位要明确科室和联络员具体抓。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市委组织部:负责督促、指导流动人口流入地基层党组织吸纳接收和宣传组织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引导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督促、指导流出地党组织掌握流动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去向,在工作地点、暂住地点相对集中的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中按照规定建立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协会组织;督促、引导流动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以暂住地党组织为主,原所在地和暂住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

市委宣传部:大力宣传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负责组织开展对有关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执法检查的建议;参与开展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法制宣传教育。

市综治办:协助做好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将此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督促落实相关责任。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研究、审核有关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向市政府提出有关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建议;开展相关执法监督活动。

市公安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依托并指导、督促乡镇(街道)和社区(村组)组织开展对出租房屋的治安检查和安全检查,委托乡镇(街道)与房屋出租人签订房屋出租治安责任状、办理暂住登记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工作;进一步协助完善市级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的共建共享;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中有稳定职业和合法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的落户问题;受理流动人口的机动车驾驶证申请和办理机动车登记;及时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

市人口计生委:负责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基层开展流动人口孕情检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婚育证明查验工作,协调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规章制度,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花名册、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和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的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工作。

市房产局:落实房屋出租登记备案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和《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制定出租房屋登记备案操作办法,规范房屋租赁中介机构和租赁行为。明确房屋出租人义务,强化房屋出租人责任;依托社区(村组)摸清出租房屋底数,与公安、税务、工商、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共同建立全市出租房屋信息管理系统。

市劳动保障局:加强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督促用人单位招用流动就业人员时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加强职业中介机构和流动人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和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逐步完善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相关保险政策,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流动就业人员办理相关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相关保险费用。

市建设局:负责指导对成建制施工队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安全管理,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各项措施。

市规划局:把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政府搭台、部门协作、政策扶持、多元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

市教育局: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将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对长期在城市务工和经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管理,依法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督和关爱网络,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各项权益落到实处。

市司法局:以流动人口、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和经营业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大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疏导化解涉及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作用,对涉及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理;积极推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不断拓宽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服务渠道,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对流动人口中的刑释解教人员,其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的司法部门要加强信息互通,认真落实安置帮教工作责任,减少漏管失控。

市民政局: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建设,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和收养登记工作;负责指导和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小组建设,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进社区,落实好市城区街道名称,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清查和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工作。

市卫生局: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在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卫生监督监测、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服务。

市农业局:开展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构建农村劳务开发体系,打造农村特色劳务品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配合有关部门维护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指导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转移。

市工商局:依法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办理营业执照,并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为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实施涉及流动人口的行政执法提供相关企业登记资料和工商业务咨询。

市财政局:积极支持协助相关部门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有关财政政策执行和经费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市地税局:加强出租房屋税费的征缴工作,依法委托符合条件的街道、乡镇开展代征出租房屋税收工作。

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对市城区内未经批准违法搭建的临时棚点进行清理,依法按程序责令限期拆除或强制拆除;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郴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委会(郴州出口加工区管理局):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负责建立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协作机制,协调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调研总结推介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督促用人单位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团市委:负责督促、指导流动人口流入地基层团组织联络流动青少年,教育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督促、指导流动人口原所在团组织掌握外出团员青年的去向,在集体外出、暂住地点相对集中的团员青年中按照规定建立团组织或服务组织;督促、引导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团组织加强沟通配合,形成以暂住地团组织为主、原所在地和暂住地团组织密切配合的流动团员青年管理机制。

市妇联: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和农村留守儿童平安、关爱活动,协同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子女助学等服务,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配合查处侵害流动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件。

北湖区政府:负责北湖区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负责建立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协作机制,协调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调研总结推介本区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经验。

苏仙区政府:负责苏仙区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负责建立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协作机制,协调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调研总结推介本区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经验。

二、完善管理机构,确保人员经费

根据《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由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服务站负责登记录入,建立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制度、居住证制度、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等三项制度。

(一)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街道)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委托指导下,依托居(村)民委员会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暂住信息登记、居住证受理、租赁房屋登记备案、信息采集录入、安全检查、计划生育、纠纷调解、出租房屋税费代征代收等综合服务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社区(村)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受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和指导,负责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受理、居住证申请和代发、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受理、计划生育验证登记备案等工作;采集、录入、维护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安全管理、检查和服务;开展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及民事纠纷,化解矛盾,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协助地税、房产等部门代收、代征相关税费;做好其他服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队伍。乡镇(街道)和社区(村)计生专干兼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干,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应安排不少

于2名兼职工作人员,社区(村)常住人口少于5000人的应安排1名兼职工作人员(超过5000人的加配1名),农村村委会也应明确协管员。各乡镇(街道)负责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管理。

(三)保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解决。市级流动人口管理经费按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苏仙、北湖两区按常住人口数人平2元列支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其他县市按常住人口数人平1元列支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依法接受审计审核监督。

三、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和检查检验等基础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推行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依托省级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按照“谁用人、谁采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分解到各用人单位以及社区、物业公司、中介机构、房屋出租人、学校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由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录入流动人口信息。

(二)稳妥推进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发放。对拟居住30日以上、年满16周岁的流动人口,在申报暂住登记后7日内,由公安机关或由公安机关通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给《居住证》。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援助等方面与居住地常住户口居民享受同等的相关权益。

(三)依法打击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受理并认真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事)件,加大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和指导,提高流动人口防范保护意识。

(四)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在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将其中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的嫌疑人员纳入视线,实施重点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犯罪。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巡防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大防控”体系,努力提高快速反应、追缉堵控流窜犯罪的能力。建立推广警务协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协查通报制度。结合“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毒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流动人口中涉黑涉恶犯罪、带有明显地域特点和职业特点团伙犯罪、流窜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此类犯罪上升的势头。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

(五)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大力推进“以房管人”。房屋出租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应当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房产部门要依法全面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相关责任。健全完善房屋租赁相关部门协作管理机制,着力完善日常管理与集中整顿相结合、以日常管理为主的长效工作机制,摸清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基本情况。

(六)严格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房屋出租人的协管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用工单位法人、经营业主、房屋出租人的管理责任。全面推行融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教育

培训、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于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业主责任制,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房屋出租人要及时登记流动就业人员的相关情况并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申报,协助做好服务管理工作。企事业单位要落实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各项制度,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登记、证件发放、信息采集传输和教育培训等日常工作。对不履行相关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按照《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七)严格居住证查验制度。公安、工商、教育、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卫生等相关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业务时应查验流动人口居住证和出租房屋登记备案手续。

(八)各级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开展对成员单位和下级部门的督查考核,督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第五篇: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总工会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上海市劳动模范工作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1】6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现提出意见如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做好劳模工作,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对劳模的关心,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也有利于工会组织发挥优势、体现作为、扩大影响。

各级工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本市全面贯彻《通知》精神,实施劳模“3+1”制度对工会加强和改进劳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劳模工作放在工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劳模工作水平。

二、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力度

各级工会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劳模工作的“五项机制”,实现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劳模关心慰问机制。要坚持走访慰问劳模制度,做到重大节日必访、突发困难必访、思想波动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等“四个必访”;实行春节慰问制度,每年春节前召开劳模春节茶话会、座谈会,向全体劳模寄送春节贺卡,发放劳模春节慰问金;实行劳模抚恤慰问制度,凡劳模身故,所在单位工会应及时上门慰问并按规定向其家属发放抚恤慰问金。

2、劳模生活保障机制。实行低收入劳模帮扶制度,根据全总规定和市政府《通知》精神,对低收入全国劳模和市劳模按相关标准发放低收入生活补助金,对低收入劳模实行“托底”保障;完善劳模疗休养制度,各级工会要关心劳模身心健康,每年制定劳模疗休养计划,安排专项经费预算,组织劳模开展疗休养活动,一般每1-2年安排一次在职劳模疗休养,同时,要关心和组织退休劳模开展疗休养,充分发挥本市全国和市劳模疗休养基地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劳模体检制度,实行劳模健康管理,做到定期、定点、定额和一条龙服务,组织在职劳模每年开展一次体检、退休劳模每两年体检一次,体检原则上安排在本市劳模体检基地——上海市工人疗养院,并由市工人疗养院对劳模体检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管理,做到劳模体检“一条龙”服务,体检标准可参照全国劳模标准;要落实劳模基本社会保障,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督促有关方面按规定落实解决劳模中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转制和破产企业劳模社保问题、以及关心帮助符合条件的劳模申办保障性住房等各项涉及劳模基本社会保障的问题,保障劳模的合法权益。

3、劳模特困帮扶机制。要完善特困劳模帮扶制度,按照“事实清楚、依据充分、突出重点、热情关心”的原则,重点加大对患大病、重病住院等医疗费支出较大以及突发困难的劳模的关心帮扶力度,做到一般困难企业帮、特殊困难政府帮、突发困难及时帮,使劳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4、劳模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对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善于发挥传媒作用,特别是在“五一”节前后,集中开展劳模宣传活动,积极创办劳模刊物或简报,建立劳模网站或网页,拍摄劳模先进事迹专题片,编撰劳模风采书刊画册,设立“劳模荣誉室”,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劳模的培养教育,创办“劳模讲学堂”,举办劳模培训班,组织劳模参观考察,引导劳模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重视关心一线劳模,搭建其才能施展舞台,充分发挥劳模的聪明才智,要总结推广先进操作(工作)法,积极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支持高技能创新型劳模开展技术攻关、师徒带教活动,鼓励劳模立足岗位、创新实践、建功立业。要大力选树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千个劳模品牌,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先进竞相涌现,着力打造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劳模先进和劳模品牌,扩大劳模的影响力。

5、劳模动态管理机制。认真贯彻《上海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劳动模范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沪工总经【2008】23号)精神,按照隶属关系管理、属地委托管理、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劳模信息数据库,实施每年定期更新制度,以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劳模新增、调出、退休、去世、撤销荣誉称号,以及家庭地址及联系方式变更等动态情况,其中对于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追究的劳模,在有关方面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即按规定程序办理劳模荣誉撤销手续,收回奖章证书,停止其劳模待遇,做好数据库信息备案更新,确保劳模对象的准确性和劳模信息无差错。今后,市总将以每年10月31日为截止日更新一次劳模信息数据库,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作出相应安排,形成机制。

对因企业关停并转、无挂靠、壳体企业、转制企业、失业、协解等原因造成无主管单位的劳模,实行属地委托管理,由劳模所在区县总工会负责托管,落实劳模动态管理及“三金”和体检等市级及以上关心劳模的政策待遇。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让其享受本地区劳模相关待遇。对因种种原因目前暂时无法联系到的劳模,由原归口单位负责管理,确保劳模工作的全覆盖。

三、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劳模管理服务的职责,更好地把握劳模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不断提高劳模管理服务水平,使工会真正成为劳模之家。

1、增强工作合力。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负责、各方协同”的劳模工作格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工会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劳模工作,明确劳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劳模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加强劳模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同时,要加强资源整合,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劳模工作。要建立健全劳模工作“五项机制”,定期研究、及时部署,切实把劳模工作作为工会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加以落实;要坚持劳模评选与劳模管理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谁评选谁管理”,切实克服劳模工作中“重评选轻管理”的现象,推动劳模工作从推荐、评选、宣传、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加强,不断完善劳模工作的长效机制。

2、健全组织体系。坚持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四级服务”的劳模管理服务体系。各区县总工会及劳模人数较多的局(产业)工会,要建立健全“劳模协会分会”和劳模活动室,负责劳模信息库的维护和管理,协助发放劳模“三金”、组织劳模健康体检和参观休养,开展劳模学习交流、帮困慰问,协助做好劳模信访接待等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劳模工作信息员队伍。街道、乡镇总工会及基层企业工会也应根据劳模人数等实际情况,单独或联合成立劳模之家或劳模活动室,不断拓展劳模服务阵地。

3、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劳模工作干部的选配,真正把那些热爱劳模工作、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选配到劳模工作岗位上,确保劳模工作有专人负责。加强对劳模工作干部的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及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劳模工作的先进经验,提高劳模工作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劳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对劳模工作的考核力度,把劳模的培养选树、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关心服务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及时通报劳模工作情况,推动劳模工作创先争优。

4、创新劳模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劳模工作的发展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及时掌握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劳模工作中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健全劳模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劳模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本市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B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