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1:2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

第一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 沪府发〔2015〕2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和《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财综〔2014〕96号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正确把握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新体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公共公益、有进有退。对应由政府提供、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各类事务性公共管理和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应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

或者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内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2.突出重点、民生优先。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点考虑、优先安排、聚焦保障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领域和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3.公开透明、竞争择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事定费、费随事转,通过竞争择优方式,确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主体,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建立优胜劣

汰的动态调整和信息公开机制,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逐步实现承接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

4.政策衔接、完善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从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考虑和安排;坚持深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衔接,深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加快实现由“养人”向“养事”转变,加快形成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5.积极稳妥、逐步到位。既着眼长远、整体规划,提出中长期目标任务,体现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要求,又立足当前、远近结合,充分考虑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区县实际,明确近期重点任务,体现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的要求。

(三目标任务

2015-2017年,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全市逐步推开,规范统一、安全高效的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购买服务逐步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相适应、与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二、抓住关键、聚焦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中央对上海新的战略定位和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体要求,不失时机地深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努力取得改革的先发效应。

(一准确把握购买主体范围,科学厘清各主体间关系。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购买主体”是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行政类事业单位以及参照行政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也可根据职能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政府购买服务应与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改革相结合。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政府购买服务的互动协调机制,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原则上不再增设机构或增加人员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改革,理顺政事关系、事企关系,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并相应调整财政预算保障方式,坚决防止一边花钱购买服务、一边通过财政拨款养人办事“两头占”的现象发生。

(二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有序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要结合推进简政放权和落实国家出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购买主体要坚持规范操作,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平等竞争,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承接主体实行差别化歧视。

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购买主体应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购买主体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按照做强

做大做优社会组织的要求,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跨区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切实解决部分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市场竞争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拥有自主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社会组织。

(三合理界定购买范围,分级实施目录管理。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应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对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以及应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或者政府提供的效率明显高于社会力量、政府提供的综合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供给的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事项包括国家安全、保密事项、司法审判、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复议、行政备案、行政征用、行政调解、市场监管,以及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另有规定不得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事项等。

进一步健全完善本市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管理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技术性服务、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等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益”的原则,科学确定适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分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并加强跟踪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规范统一购买程序,优化完善购买机制。要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

施政府购买服务,优化完善以“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加快建立和形成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

购买主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严禁层层转包、豪华采购、暗箱操作。对购买服务需求标准统一的项目,应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承接主体;对招标需求标准差异较大或者没有统一标准的项目,可按照最有利标的决标原则,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承接主体。对采购需求具有相对固定性、延续性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服务项目,可结合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签订履行期限为1-3年的政府采购合同,有效调动各类承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服务成本的积极性;对金额较大、履约周期长、社会影响面广或者对供应商有较高信誉要求的服务项目,可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政府采购信用担保,通过履约担保促进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水平提高,积极培育政府购买服务供给市场。

要按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结果评价与长远结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专业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切实加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和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承接主体,在同类项目的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财政部门和购买主体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采购网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公开财政预算及部门和单位购买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五加快构建综合监管体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服务项目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服务需求和目标要求,逐步建立服务质量标准、项目定价体系、预算

评审和调整优化机制。对情况比较复杂、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服务项目,可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评审机制,加大跨部门的联合会审力度,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建立由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并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先行将重点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信用制度,构建内外结合、市与区县联动、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黑名单,3年之内不得参加政府购买服务活动,加快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退出机制;对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

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整体合力 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综合性改革。各区县、各部门要从政治、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准确把握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方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摆在发展改革的重要位置,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编办、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市审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各区县要参照市级模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编制、民政、工商、审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推进机制,确保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二明确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统筹研究推进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目标任务,讨论、协调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中的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各区县、各部门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组织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交流、总结和推广改革成功经验,动态跟踪、收集反映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在分析评估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报领导小组审议。市财政局作为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牵头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建设,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审核,着力推进与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转变相适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机制创新。市编办要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边界;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相衔接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统筹协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及行业主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的信用记录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市审计局要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审计,防止和避免发生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等现象,确保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不走偏、不变样、可持续。各区县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和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编制发布本区县的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三做好宣传引导。各区县、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政府购买服务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做好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加强舆论引导,有效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3月31日。附件: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5年5月23日附件 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大力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财综〔2014〕96号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

第三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的管理办法。

第二章购买主体

第四条购买主体是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行政类事业单位以及参照行政类管理的事业单位。

第五条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可以根据职能需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购买服务。

第三章承接主体

第六条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第七条承接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前3年无重大违法记录,通过年检或按要求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七符合国家有关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八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承接主体的资质及具体条件,由购买主体根据第六条、第七条之规定,结合购买服务内容的性质和质量要求等具体需求确定。

第四章购买内容

第九条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购买事项应属于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承接主体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和政府履职所需服务项目,购买事项应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可行,购买成本应合理,一般应低于政府直接提供成本,购买服务效益应便于衡量和评价。

第十条对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以及应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或者政府提供的效率明显高于社会力量、政府提供的综合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供给的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事项包括国家安全、保密事项、司法审判、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复议、行政备案、行政征用、行政

调解、市场监管,以及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另有规定不得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事项等。

第十一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下列服务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一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安置、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运输、三农服务、环境治理、城市维护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二社会管理性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济困、防灾救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公共公益宣传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和水平测试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投诉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四技术性服务。科研和技术推广、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战略和政策研究、综合性规划编制、标准评价指标制定、社会调查、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检查、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信息化项目管理和运维、后勤管理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六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第十二条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应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上述指导性目录的基础上,分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由部门根据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转变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等情况,提出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和内容,经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政府购买服务

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列入目录。对经评估确属不适合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应从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目录中剔除。

第五章预算管理

第十三条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从部门预算经费或者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

第十四条购买主体要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科学设定服务需求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专业咨询评估机构、专家等专业优势,综合物价、工资、税费等因素,根据厉行节约的原则,会同财政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项目质量标准和项目定价体系。

第十五条财政部门在布置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将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部门预算编报内容,并对购买服务相关预算安排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六条购买主体应充分开展项目论证和遴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库,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相关领域的服务项目,要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和建议。

购买主体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研究提出下一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按照部门预算编制有关要求,编制政府购买服务预算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第十七条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的审核,必要时可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评审小组,实行跨部门的联合会审。财政部门核定后的购买服务项目预算,随部门预算批复一并下达给购买主体。购买主体应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购买服务项目预算,组织实施购买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但尚未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年度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转为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的,购买主体按照预算调整程序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实施。

第六章政府采购

第十九条购买主体应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第二十条购买主体应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服务项目预算金额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属于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达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承接主体;未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或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对市场条件尚不成熟,只有一家潜在承接主体的项目,购买主体可以采取单一来源方式进行定向委托。

第二十二条服务项目预算金额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不属于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可参照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政府采购非招标方式执行。

第二十三条对购买服务需求标准统一的服务项目,应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承接主体;对需求标准差异较大或者没有统一标准的服务项目,可按照最有利标的决标原则,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承接主体。

第二十四条购买主体应在购买服务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

第七章合同管理

第二十五条按规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后,购买主体应及时与承接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等要求,以及资金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对采购需求具有相对固定性、延续性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服务项目,可结合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在年度预算能保障的前提下,签订履行期限为1-3年的政府采购合同。

第二十六条对承接主体履约时出现损害或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情形的,购买主体可按合同约定终止合同,并为保障公共服务连续性、稳定性,可以在原中标、成交候选人

中按顺序确定临时承接方,如无合格候选人的,可以采取简便措施另行确定符合条件的临时承接方。

第二十七条购买主体应加强对承接主体提供服务的跟踪监督,及时了解掌握购买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支付款项。承接主体实施完成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后,购买主体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技术、服务和安全标准等组织对供应商履约情况的检查验收,对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验收时应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并出具意见,验收结果应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八条承接主体应按合同履行提供服务的义务,认真组织实施服务项目,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主动接受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及社会监督,严禁转包行为。

第二十九条承接主体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规定,对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条承接主体应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要求向购买主体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总结等材料。

第八章绩效评价

第三十一条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体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绩效指标体系,编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绩效目标,开展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绩效自评价。

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控制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绩效。

财政部门应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推动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组成的综合性绩效评价机制,重点对购买服务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公开透明程度等进行综合、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和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九章信息公开

第三十三条购买主体实施购买服务前,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有关信息。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后,应及时将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合同金额、具体承接对象等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完成购买服务及其绩效评价工作后,购买主体应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向社会公开。

上述信息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

第十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购买服务项目全过程监督,积极配 合有关部门将承接主体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安全使用和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对于购买金额较大、受益面广的公共服 务项目,在完成服务后,购买主体应委托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第三十五条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 行政处罚,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黑名单,3 年之内不得参加政府购买服务活动,加快建立和 形成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退出机制。第三十六条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审计,确保政府购买 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对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 定,追究法律

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十一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各区县、各部门结合本区县、本部门实际情况,负责制定本区县、本部门开 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篇: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2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

(讨论稿)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艺术表演团体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就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人民群众共享艺术成果为宗旨,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政府财政投入方式,变“养人”为“养事”,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转机制,推出更多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主要内容

(一)设立艺术表演团体发展专项基金

出精品,参与市场竞争,市县应建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市级不少于2亿、县区级不少于1000万元,鼓励出新人,除新作。运用借支的方式,支持立意深刻,创意新颖的剧本

1创作、编导、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对艺术作品市场上座率较高、效益良好,给于奖励,激励其出精品、出效益、走出去,县区级的剧目可双向申请。

(二)实行政府买单,自主经营的模式

——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选择我市重点文化产品,按照艺术门类和剧(节)目大小分类定价,实行“群众点戏、政府买单”,无偿为群众提供演出服务。市、县各级文化财政部门,应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政府年购买精品剧(节)目下乡演出100场次,在当地提供交通、住宿的情况下:按照大、中、小型剧(节)目以及艺术分类定价,分别按照每场3万元、2万元、1万元标准进行购买。

——实行演出场次补贴。对演出成本高、市场价位低,但深受群众欢迎的剧(节)目演出,由政府采取场次补贴的形式,支持市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农民工等实行低票价和30%赠票演出,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演出场次指在剧场和有剧场功能的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正式对外售票演出的场次,不包括装台、合成和彩排演出。

年补贴延安演艺集团公司演出300场次,大、中、小型剧目各按1/3比例确定补贴标准,按1.5万元/场标准给

予补贴,对各类接待性演出,以大、中、小型演出规模(演出时长、参与人数、投资大小)确定标准,分别按给1万元、0.8万元、0.5万元的场次补贴。

——实行演出场次奖励。指在全市范围内,为激励艺术表演团体多演出多受益,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而采取的一种激励方式。资助的范围为全市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含民营职业艺术表演团体,下同)。

一是配合省上推进百县千乡万场惠民演出,对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进农村、社区、高校演出,演出场次达到200场次以上(含200场次),取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行 “以奖代补”,视演出情况给予50-70万元奖励。

二是为鼓励市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繁荣演出市场,按照演出艺术门类和剧目大小分类定价。

——对旅游专场演出。累计完成大型剧目演出50-100场次的奖励60万元,完成100-200场次的奖励150万元,完成200场次以上的奖励200万元;完成中型剧目演出100-200场次的奖励50万元,完成200-300场次的奖励90万元,完成300-400场次的奖励150万元,完成400场次以上的奖励200万元;对累计完成小型剧目演出100-200场次的奖励30万元,完成200-300场次的奖励60万元,完成300-400场次的奖励100万元,完成400场次以上的奖励150万元。

——对商业演出。累计完成150场次的奖励50万元,完成200场次的奖励75万元,完成300场次以上的奖励100万元。

——传承剧目演出。对各县区不同传统剧目的演出,按照各县区实施方案具体实施。

(三)实施“走出去、请进来” 战略,满足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

一是鼓励优秀剧(节)目走出去,扩大延安对外影响力。对政府要求的剧(节)目演出以及赴地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等,纳入财政预算,实行经费包干制。

二是引进国内外优秀剧(节)目,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品位。对引进的优秀剧(节)目,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公开考核登记并予以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实施程序

1、核定演出场次。全市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按照市文广局统一印制的《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记录回执单》共三联,并附演出合同和演出节目单进行演出场次的填报,于每年11月5日前向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报送上10月31日至当年10月31日演出记录情况,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逐级推荐上报;市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的审核由市文广局负责,并于11月15日前对全市推荐上报的艺术表

演团体进行抽查复核,提出初步安排意见,报政府同意后给予奖励。

2、纳入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由市政府将全市创作、演出纳入考核,对市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由市文广局与其签订目标责任制,县区级由县区文化部门与相关演出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艺术门类需要完成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场次,夯实责任,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3、实行招标制。对市政府选定,拟投资的剧(节)目及艺术交流活动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管理,选择文化经营公司、演艺团体等运营机构。对中标的由市文广局与其签订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合同签订后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成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 务项目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由市文广局、市财政局等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广局艺术科,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落实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各县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深化政策措施,并做好各项制度、政策之间的配套和衔接,逐步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各申报单位必须实事求是,对于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将取消下申报资格。要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剧(节)目的推广宣传、市场营销、弥补演出成本等方面支出。

(三)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为推进该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监督检查。市级财政、文化部门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情况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审计。受资助的单位需配合财政、审计、文化等部门的检查审计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情况报告、原始单据、会计凭证、报表等相关资料,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五)加强绩效评价。市文广局对艺术表演团体提供的服务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依据合同约定条款进行检查、验收;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制定应急服务预案,积极应对服务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同时,会同市财政局对艺术表演团体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以此作为结算服务费用的依据。

第三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

【发布单位】80902

【发布文号】沪府办发[1997]38号 【发布日期】1997-06-28 【生效日期】1997-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志

编纂工作意见的通知

(沪府办发[1997]3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

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截止1997年4月,本市已正式出版县志10部、区志7部、专业志18部。作为上海修志工作的主体工程--《上海通志》,已进入总纂阶段,预计于1997年底完成总纂稿,1998年出版。上述志书的出版,对于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帮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认识市情、地情,借鉴历史经验,进行科学决策,推动两个文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完成本市的修志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本市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和制约修志工作的进度。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47号)和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上海市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现就进一步加强本市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明确编纂地方志的指导思想。编纂地方志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本市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兴利”的功能,为本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二、继续稳定和健全地方志机构。地方志代代相济,永不断章,从首届志书下限年份起,每隔二十年左右需续修一次。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为此,修志工作必须克服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格局。在当前机构改革中,各区、县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模式,稳定和调整修志机构,有条件的区、县可以设立独立的地方志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区、县建议与中共党史办合并,称“史志办公室”。各区、县在完成区志、县志后,可组织编纂区、县综合年鉴及其他地情资料。市政府各委、办、局在完成本届修志任务后,可适当保留若干名修志骨干,挂靠在办公室或其他职能部门,并与编纂专业年鉴、年报以及资料汇编等工作结合起来,为今后续修地方志创造条件,确保这项工作不中断。其他部门和单位也可参照这个办法。

三、三、进一步加强修志队伍建设。目前修志队伍在年龄结构上严重老化,缺乏中年业务骨干,已不能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选拔有修志知识和组织能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修志机构的领导;吸收一批高学历的青年参加修志工作,造就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既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业务知识的方志专家。要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针,吸收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修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修志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铁心修志,甘做无名英雄。

四、四、不断提高编纂质量。修志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保证志书的科学价值。志书是传世之作,必须以直接、准确为本,实事求是,不溢美、不讳过。对入志资料,要认真核实,做到“不偏、不伪、不漏,可信、可读、可用”。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以保证志书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力求使方志内容精炼、优先、引人入胜。

五、五、切实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地方志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一位领导分工负责,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为修志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妥善解决编纂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等。按修志工作的总体进度要求,区志系列在1997年内全部完成;专志系列1998年前完成总量的70%左右,1999年内基本完成;《上海通志》1997年底完成总纂稿,1998年下半年出版。本世纪内,全部完成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任务。各修志单位要以此为目标,安排计划,抓紧编纂,如期保质完成修志任务。

六、六、拓宽地方志工作的领域。志书编纂已经完成并已出版的部门和单位,要继续做好宣传和发行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地方志,用好地方志,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要深入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各类资料,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根据需要,组织编写各类丛书,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已编纂年鉴的单位,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质量,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尚未编纂年鉴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有关工作。要充分发挥上海研究中心、上海史志学会、上海地方年鉴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修志和编纂年鉴工作的指导、研讨和交流。要适应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努力探索地方志工作改革的路子。

七、七、开展调查研究,为下一届志书的编纂做好准备。已完成县志编纂的原上海、嘉定、川沙、宝山四个撤县建区的单位,要开展从新县志下限之年续修县志到撤县建区为止的编纂工作。已经完成各类志书编纂工作的部门和单位,要搜集整理志书下限之后的资料,为续修志书做好准备。各修志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提出下一届开展修志工作的设想。市地方志办公室将制定新一届志书的编纂规划。对已经试行多年的《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和《上海市专志、区志行文规定(试行)》,根据修志实践进行修订,使上海地方志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_百度.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发〔 2011〕 22号 时间:2011-6-10 7:01:00 点击:37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 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 落实食品生产经 营者主体责任, 增强政府监管效能, 发挥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 严格监管食品生产经 营活动,严厉惩处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使本市成为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全面强化企业管理, 切实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 体责任

(一落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义务和责任。食 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应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食品生产经 营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职业道德,知法守法、诚信自律。

(二 落实食品安全自身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 应建立健全并实施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督促整改制度、奖惩制度、管理 记录制度等。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对配备的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保 证其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相对独立。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部门, 切实 提高自身食品安全内控能力。

(三 落实员工培训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认真贯 彻落实国务院食安办发布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

》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 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诚信道德素养。每年 均应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四落实企业自检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畜禽 屠宰企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母体企业、中央厨房、食品配送中心、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连锁餐饮总部企业应设立食品检验机构, 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所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 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外埠入沪食品要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抽检。质量技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部门应对相关企业的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水平及 检验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应定期(不少于一年一次 到食品安全监管部 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能力比对检验。

(五 落实源头管理和溯源制度。落实本市地产食用 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按照相关规定,推行入沪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批 发市场猪肉、牛羊肉、养殖类水产品、蔬菜等经营的产销对接机制,在市商务部门和农业部 门指导监督下,与生产供应基地签订购销合同;肉品、乳品、水产品、蔬菜等生产经营者应 按照有关监管部门的要求, 建立溯源系统, 落实食品溯源相关工作。严防在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发生违法添加行为。

(六 落实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 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并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向食品

安全监管部门申报备案;严禁添加非食用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

(七 落实供应商实地查验制度。本市连锁超市母体 企业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易腐败变质、直接入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供应商的生产加工场所进 行实地查验。对生产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食品生产者, 应及时终止其供货资 格;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 落实变质和过期食品销毁制度。食品生产经营 者应完善并严格落实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销毁制度, 对变质或者超过保 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采用染色、毁形等措施予以销毁,不得使上述食品退回供应商;食 品生产者不得将回收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再作为原料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经营 者应做好销毁记录, 内容包括销毁的品种和数量、销毁的原因、销毁的方式、执行责任人等, 销毁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九 落实标签标识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 应严格执行有关标签、说明书及相关标识的规定。预包装食品和散 装食品储存、销售按照法律规定标明相关内容,严禁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以及 违法宣传等行为。

(十 推行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鼓励本市 连锁超市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将临近保质期食品在销售场所集中陈列出 售,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示和告知,并不得退回供应商。

二、加强综合协调,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界面(十一 加强综合协调。在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食 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同时, 落实各项工作的保障措施, 切实做 实基层、重心下沉,确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无缝衔接。

(十二 明确监管职责界面。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突 出问题和存在的监管空隙,对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监管职能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以下职责: 1.关于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对食用 农产品进行分拣、清洗、切割、冷冻、包装等简单处理的活动, 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行为, 监管由农户分散生产豆芽的行为;质量技监部门负责监 管工业化的豆芽生产行为;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本市商场、超市等销售企业、批发市场、商品 交易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行为。

2.关于生猪产品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屠宰 环节的生猪产品质量监管;农业部门的屠宰检疫员协助督促生猪屠宰场 “瘦肉精” 自检制度 的落实;工商部门负责生猪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3.关于保健食品的监管。同一企业既生产保健食品又 生产普通食品的, 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其保健食品生产, 质量技监部门监管其普通食品 的生产, 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应及时相互通报;保健食品专用原料生 产企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对专门经营保健食品的企业, 在保健食品监管行政法规

实 施前,应在取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告知承诺书后,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工商登记。

4.关于食品专业储存与运输企业的监管。工商部门负 责监管专业从事食品储存和运输的企业,农业部门监管地产种植养殖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 质量技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监管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内部的食 品储存和运输。

5.关于现制现售食品的监管。质量技监部门监管生产 企业在其生产场所销售食品的行为, 工商部门监管在商场、超市等流通领域现场制售食品的

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现场制售食品的行为。6.关于 “食品加工配送中心” 和 “中央厨房” 的监管。质量技监部门监管“食品加工配送中心”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中央厨房”。

7.关于“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监管。绿化市 容管理部门负责 “地沟油” 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对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过程中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环保部门对“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处置过程环境 污染防治的监管;农业部门对畜禽养殖户用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的行为进行管理;商务部门 加强餐饮业行业管理, 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质量技监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 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 “地沟油”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 对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和国境口岸范围内餐饮、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对流通环节经 营食用油的监管,严厉打击经营 “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使用“地沟油”和不合格食用油的行为;相关监管部 门应对生产、流通、餐饮环节重复使用食用油的规范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

8.关于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监管。由工商部门牵 头负责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监管工作, 牵头单位不代替相关部门工作。在牵头部门的 统一安排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联合执法,实现协调联动、综合治理。

9.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由质量技监部门 负责监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理, 相关部门配合。各级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建设、改造适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食 品加工园区。

10.关于食品摊贩的监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 加强对划定的临时区域(点 和固定时段内食品摊贩遵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的监督管理;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对食品摊贩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监督管理;乡镇政 府、街道办事处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 对辖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 发现食品摊贩存 在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三、加强机制建设,切实增强政府监管效能

(十三 加强绩效考核。将食品安全列入本市各级政 府绩效考核内容, 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绩效考核,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 管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

(十四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 效能评估制度, 优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督 促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和严格队伍管理;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 绝 不允许在工作中推诿扯皮;坚决制止食品安全监管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对相关执法部 门未按照规定从重惩处的问题进行重点监察, 全面提升监管效能。相关职能部门要自觉接受 人大和政协的监督。

(十五 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加强本市食品安全风险 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食源性 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 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各种危害因素进行风险 评估,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

(十六 加强应急处置管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执法联动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 完善食品安全事 故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七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队 伍的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教育培训,增强监管人员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职业精神, 提高执法能力, 增强服务意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区域责任制、基层执法人员区域轮换 制, 并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 适时开展交叉执法、错时监管、飞行检查, 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跟踪复查整改效果。

(十八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综合 信息平台, 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食品溯源系统全 程衔接,逐步扩大溯源系统对食品种类的覆盖面。

(十九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食品安全信用记录, 通过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业务系统, 在办理许可和监督检查中进行自 动比对,建立“黑名单”制度,落实违法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行业退出机制。在若干食品工业 企业先行试点, 建立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 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实行动态管理, 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水平上等级,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二十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鼓励食品生 产经营者规模化或连锁化的产业引导政策。推进食品加工小企业园区集中管理。

(二十一加强科技创新应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食品安全科研攻关, 攻克监管技术难点;积极推广运用现场快速检 测技术、电子监管系统、食品溯源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充实基层监管技术 装备,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四、调动社会资源,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十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积 极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创优等活动,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

识,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 协会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对 话和沟通机制,为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十三 充分发挥第三方认证机构及检验机构的作 用。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提高 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并依法实施跟踪调查;鼓励社会第三方检 验机构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

(二十四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监督的作用。有关部门 和单位要主动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及时办理人大意见和政协提案;健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制度, 开展有奖举报, 实现群防群治。监管部门要及时公布 食品抽检的检测结果, 发布风险预警的消费提示, 增加监督过程的透明度, 对问题食品的举 报,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调查处理,必要时进行监督抽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对食 品安全违法行为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舆论监督。

(二十五 充分发挥社会宣传的作用。新闻媒体开展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专家和食品安全 志愿者的作用, 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引导科学消费, 提振消费信心, 支持理性维权。

五、依法从重打击, 切实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 势

(二十六 依法从重惩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各相关 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应按照 《食品安全法》 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从重从快予以惩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二十七治理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严查食品制作和加工的源头, 严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严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严把食品 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道关口,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化工产品、药品等生

产经营企业违规向食品生产经营者销售非食用物质的行为, 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使用假冒 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地下窝点。从根本上遏制食品 非法添加的势头。

(二十八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食品安 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 健全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 细化工作程序, 强化 信息共享, 对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公安部门, 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 证,公安部门要及时立案查处。对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足以造成严重食 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以及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 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严重违法 犯罪行为,应按照《刑法修正案(八 》的相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涉案人员刑事 责任。

(二十九 依法严格执行行业退出机制, 曝光违法行 为。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 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 作出之日起, 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 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 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曝光典型案例, 震慑违 法犯罪分子。

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确保本意见 落到实处。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两年。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总工会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上海市劳动模范工作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1】6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现提出意见如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做好劳模工作,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对劳模的关心,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也有利于工会组织发挥优势、体现作为、扩大影响。

各级工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本市全面贯彻《通知》精神,实施劳模“3+1”制度对工会加强和改进劳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劳模工作放在工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劳模工作水平。

二、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力度

各级工会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劳模工作的“五项机制”,实现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劳模关心慰问机制。要坚持走访慰问劳模制度,做到重大节日必访、突发困难必访、思想波动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等“四个必访”;实行春节慰问制度,每年春节前召开劳模春节茶话会、座谈会,向全体劳模寄送春节贺卡,发放劳模春节慰问金;实行劳模抚恤慰问制度,凡劳模身故,所在单位工会应及时上门慰问并按规定向其家属发放抚恤慰问金。

2、劳模生活保障机制。实行低收入劳模帮扶制度,根据全总规定和市政府《通知》精神,对低收入全国劳模和市劳模按相关标准发放低收入生活补助金,对低收入劳模实行“托底”保障;完善劳模疗休养制度,各级工会要关心劳模身心健康,每年制定劳模疗休养计划,安排专项经费预算,组织劳模开展疗休养活动,一般每1-2年安排一次在职劳模疗休养,同时,要关心和组织退休劳模开展疗休养,充分发挥本市全国和市劳模疗休养基地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劳模体检制度,实行劳模健康管理,做到定期、定点、定额和一条龙服务,组织在职劳模每年开展一次体检、退休劳模每两年体检一次,体检原则上安排在本市劳模体检基地——上海市工人疗养院,并由市工人疗养院对劳模体检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管理,做到劳模体检“一条龙”服务,体检标准可参照全国劳模标准;要落实劳模基本社会保障,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督促有关方面按规定落实解决劳模中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转制和破产企业劳模社保问题、以及关心帮助符合条件的劳模申办保障性住房等各项涉及劳模基本社会保障的问题,保障劳模的合法权益。

3、劳模特困帮扶机制。要完善特困劳模帮扶制度,按照“事实清楚、依据充分、突出重点、热情关心”的原则,重点加大对患大病、重病住院等医疗费支出较大以及突发困难的劳模的关心帮扶力度,做到一般困难企业帮、特殊困难政府帮、突发困难及时帮,使劳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4、劳模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对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善于发挥传媒作用,特别是在“五一”节前后,集中开展劳模宣传活动,积极创办劳模刊物或简报,建立劳模网站或网页,拍摄劳模先进事迹专题片,编撰劳模风采书刊画册,设立“劳模荣誉室”,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劳模的培养教育,创办“劳模讲学堂”,举办劳模培训班,组织劳模参观考察,引导劳模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重视关心一线劳模,搭建其才能施展舞台,充分发挥劳模的聪明才智,要总结推广先进操作(工作)法,积极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支持高技能创新型劳模开展技术攻关、师徒带教活动,鼓励劳模立足岗位、创新实践、建功立业。要大力选树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千个劳模品牌,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先进竞相涌现,着力打造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劳模先进和劳模品牌,扩大劳模的影响力。

5、劳模动态管理机制。认真贯彻《上海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劳动模范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沪工总经【2008】23号)精神,按照隶属关系管理、属地委托管理、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劳模信息数据库,实施每年定期更新制度,以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劳模新增、调出、退休、去世、撤销荣誉称号,以及家庭地址及联系方式变更等动态情况,其中对于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追究的劳模,在有关方面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即按规定程序办理劳模荣誉撤销手续,收回奖章证书,停止其劳模待遇,做好数据库信息备案更新,确保劳模对象的准确性和劳模信息无差错。今后,市总将以每年10月31日为截止日更新一次劳模信息数据库,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作出相应安排,形成机制。

对因企业关停并转、无挂靠、壳体企业、转制企业、失业、协解等原因造成无主管单位的劳模,实行属地委托管理,由劳模所在区县总工会负责托管,落实劳模动态管理及“三金”和体检等市级及以上关心劳模的政策待遇。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让其享受本地区劳模相关待遇。对因种种原因目前暂时无法联系到的劳模,由原归口单位负责管理,确保劳模工作的全覆盖。

三、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劳模管理服务的职责,更好地把握劳模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不断提高劳模管理服务水平,使工会真正成为劳模之家。

1、增强工作合力。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负责、各方协同”的劳模工作格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工会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劳模工作,明确劳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劳模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加强劳模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同时,要加强资源整合,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劳模工作。要建立健全劳模工作“五项机制”,定期研究、及时部署,切实把劳模工作作为工会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加以落实;要坚持劳模评选与劳模管理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谁评选谁管理”,切实克服劳模工作中“重评选轻管理”的现象,推动劳模工作从推荐、评选、宣传、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加强,不断完善劳模工作的长效机制。

2、健全组织体系。坚持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四级服务”的劳模管理服务体系。各区县总工会及劳模人数较多的局(产业)工会,要建立健全“劳模协会分会”和劳模活动室,负责劳模信息库的维护和管理,协助发放劳模“三金”、组织劳模健康体检和参观休养,开展劳模学习交流、帮困慰问,协助做好劳模信访接待等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劳模工作信息员队伍。街道、乡镇总工会及基层企业工会也应根据劳模人数等实际情况,单独或联合成立劳模之家或劳模活动室,不断拓展劳模服务阵地。

3、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劳模工作干部的选配,真正把那些热爱劳模工作、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选配到劳模工作岗位上,确保劳模工作有专人负责。加强对劳模工作干部的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及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劳模工作的先进经验,提高劳模工作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劳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对劳模工作的考核力度,把劳模的培养选树、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关心服务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及时通报劳模工作情况,推动劳模工作创先争优。

4、创新劳模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劳模工作的发展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及时掌握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劳模工作中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健全劳模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劳模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本市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实施意.(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