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

时间:2019-05-14 13:0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

第一篇: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

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摘 要

2004 年我国的卫生机构数到达到287797所。其中医院有18396家。卫生机构床位数2004年也达到3268374,而医院的床位数则达到2364279。我国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医院数量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0%,为1500多家,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格局。

目前卫生费用占我国GDP 的比重相对过小,加上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等因素,医疗服务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医院建设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与医疗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将掀起医院投资的热潮。中国医疗市场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医疗市场,给民营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本报告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具有丰富的一手数据,由业内专家精心编撰而成,是广大医院管理人员和准备进入医疗行业的投资者必备的行业研究资料。

目 录

第一章 医疗行业概述.第一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医疗产业基本特征

(一)行业没有明显生命周期..(二)医疗市场分布不均,产品价格弹性弱,对买方控制力强

(三)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高新技术更迭

(四)我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二、医疗行业环境分析..(一)医院内部环境

(二)就医顾客

(三)供应商.(四)竞争者

(五)公众

三、医疗产业问题分析

(一)效率低下

(二)公平性差

第二节 医疗机构政策分析.一、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政策

(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三)推进药品价格管理,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四)鼓励盈利性和民办非盈利性机构发展

(五)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外商投资指导政策.三、医疗卫生区域政策

四、税收政策

(一)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二)关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三)关于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的税收政策

五、医疗监管体制 第三节 国际医疗行业比较

一、欧美国家医疗体制

(一)美国

(二)英国的医疗体制

二、亚洲工业发达国家医疗制度(以新加坡为例)..第二章 行业供给分析.第一节 行业供给总规模..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增加

二、医院床位增加、卫生院床位减少

三、卫生人员总数增加

四、医学科研势力略降,教育力量储备充足..第二节 医疗行业供给结构分析

一、医疗行业专业供给结构

二、按营利与非营利划分的供给结构

三、行业区域布局 第三节 我国医疗投资预测

一、医疗服务投资回顾

二、医疗服务投资预测 第三章 行业需求分析

第一节 医疗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一、医疗行业基本用户及其特点

二、医疗需求特点分析

第二节 医疗市场需求主体支付状况分析

一、中国居民医疗保障状况

二、中国人均健康保健支付增长水平

三、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加..第三节 我国医疗服务需求预测

一、我国医疗服务需求回顾

二、我国医疗服务需求预测 第四章 2005年专科医院分析

第一节 眼科医院

一、眼科医疗市场基本现状

二、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市场分析

三、优势企业未来年的投资计划

四、眼科医疗市场空间分析 第二节 儿科医院

一、儿童专科医院的优势

二、影响儿科医院消费选择的因素分析

三、儿科医院发展前景与挑战 第三节 妇科医院

一、妇科医院市场空间巨大

二、杭州市女子医疗市场分析

三、妇科医疗的新趋势 第四节 肿瘤医院

一、首家肿瘤医疗连锁机构

二、恶性肿瘤治疗关键技术的发展

三、肿瘤医疗市场发展预测 第五节 口腔医院

一、口腔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二、口腔医疗供给分析

三、中国口腔医疗发展趋势

第五章 2005年我国不同类型医院分析

第一节 公立医院

一、公立医院的发展情况

二、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缺陷

(二)公立医院定位

(三)公立医院的改革途径

三、广州市公立医院分析 第二节 民营医院

一、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状况

二、民营医院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和风险

三、民营医院服务的特点

四、民营医院前景分析 第三节 外资医院

一、外资医院动态情况

二、医疗产业合作的机会和风险性分析.(一)机会

(二)风险

第六章 医疗产业投资状况分析.第一节 医疗产业投资分析

一、我国医疗行业投资特点

二、我国医疗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三、我国医疗行业投资模式分析

(一)投资新医院

(二)收购现有医院 第二节 医疗产业融资分析

一、医疗机构融资必要性

二、医疗机构融资模式.(一)上市融资

(二)银行贷款

(三)租赁融资

第三节 中国医疗行业并购分析

一、医疗行业并购政策

(一)卫生部鼓励国有医院改制

(二)北京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

(三)青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民营医院的若干意见》

(四)浙江省《关于发展民营医院的若干意见》

(五)上海出台措施鼓励社会办医.(六)完善《广州市医疗机构准入标准》

二、2005年医疗行业并购分析

(一)浙江金华公立医院产权整体转让

(二)宁波三星7 亿催生浙江最大民营医院 第七章 医疗产业市场和竞争风险分析.第一节 医疗行业的成长能力分析

一、成长性分析...二、成熟度分析.第二节 医疗行业的依赖性

一、对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依赖.二、对资深医生的依赖.第三节 医疗机构风险分析

一、2005年天价药费事件

(一)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

(二)深圳天价药费事件

(三)对天价药费事件的分析

二、药品降价风险

三、医疗纠纷.(一)当前医疗纠纷发生的新特点

(二)新时期医疗纠纷的影响

四、医疗行业信贷建议 第四节 医疗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风险

第五节 医疗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一、医疗行业进入门槛分析

(一)政策壁垒

(二)人才壁垒

(三)资金壁垒

(四)认知壁垒

二、医疗行业退出门槛分析

三、上游行业向医疗行业延伸的可能性

(一)上游企业进军医疗行业

(二)下游企业进军医疗行业 第八章 医疗产业投资前景与投资建议 第一节 行业未来发展和投资方向

一、外部资本加快进入,医院之间竞争加剧...二、政府医院破产或被并购将提供更多的业内资源.三、医院受到的外部冲击将加大 第二节 行业未来的变革预测.一、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

二、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逐步推进医药分开 第三节 医疗行业投资分析

一、盈利性分析..二、市场定位分析.......(一)医院定位的必要性...(二)医院定位方法...三、医院项目投资决策方法...1

一、项目周期构成和资本投入方式...二、项目期现金流量的内容及其构成

三、医院现金流量的计算.......四、医院项目投资价值计算举例 第四节 医疗行业投资管理建议

一、战略管理

二、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制定正规的管理体系

四、品牌与市场宣传

第一章 医疗行业概述

医疗产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技术密集且基本技术发达,我国医疗行业正处在市场化的初期。目前我国医疗产业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公平性差。

医疗行业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医疗产业的问题是医疗费用高、穷人看不起病;英国实行大包大揽的医疗体制,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这种医疗体制难以危机。

第一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医疗产业基本特征

(一)行业没有明显生命周期

医疗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种类和特点取决于疾病的种类,而疾病的变化多样以及病种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还达不到彻底消灭一切疾病,因此,医疗行业始终不同程度地处于成长期,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同时难以体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

(二)医疗市场分布不均,产品价格弹性弱,对买方控制力强

我国医疗行业中机构众多,但布局并不合理,分布很不均匀,城乡差异显著。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综合医院集中于城市中,在人口众多的乡村分散着卫生院,防疫站等低端医疗机构。农村人口的就医就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出现大量乡村医患源涌向城市的特殊现象。

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是种特殊产品,它的质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相关,它有自己独特而固定的标准。医疗服务产品虽然有差异,但差异度同工业产品相比小很多。同时,人们对医疗服务产品的需求不会因整个市场上产品的多少变化而变化巨大。从长时间看,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需求是在一个固定区间范围内波动的,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市场因素,在于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反映在产品的表现就是,医疗市场上价格弹性弱。需求的相对固定和价格弹性弱,价格的上升和下降与需求没有强相关性,产品在市场上必然处于相对的强势地位,表现出其价格对买方很有控制力。因为价格即使持续走高,需求也不会同比例降低,市场中存在大利润空间。

(三)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高新技术更迭

医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的行业,我国医疗机构中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发展相对已成熟而技术进步却比较缓慢,在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应用,更迭发展。

(四)我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

随着医药分家、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业开放、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措施的出台,非营利性医院的涌现和企业化运作,无疑为我国医院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带来了契机。按照产业的概念,产业就是所有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我国的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刚刚兴起,中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这为在寻找投资渠道的社会资本敞开了全新的产业大门,但同样是产业化的初期,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尤其缺乏政策支持,这成为产业化道路上的障碍。

二、医疗行业环境分析

医疗行业环境是指医院自身,病人,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公众等。它们与医院形成了沟通,互惠,服务,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并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医院内部环境

基础设施:医院的基础设施包含医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病床数量,总人员,结构以及科室编制,医院体制和隶属关系。

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的诊治水平,重点专科等等。设备:设备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分布状况以及配套设施。资金:医院的收入状况,收支情况以及财政是否拨款。

人力资源: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构成和比例。以及医疗与非医疗人员的构成比例,高级人才与非高级人才的比例,薪酬制度。

(二)就医顾客

医院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患者的需求,所以说 “以病人为中心,尽一切可能提供优质服务”是医院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就医患者是医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患者的就医习惯和需求特点,通过开展适宜的医疗项目,采取便利的服务措施,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想办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样才能使医院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医患双赢。

(三)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向医院提供各种资源的各类组织和机构。由于他们提供的资源对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技术水平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协调。让供应商提供质量优良但是价格合理的产品或者服务,以便降低成本来提高医疗效益。

(四)竞争者

在医疗市场上存在各种医疗机构,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医院制订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时,必须客观分析自己和对手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管理,声望,口碑等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不断前进。

(五)公众

医院市场营销中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媒介,融资公众,政府和社区公众。

新闻媒介经常报道并评论医疗技术,质量,经营以及大众的反应。新闻报道极大的影响者医院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望,特别是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因此医院应该经常保持和他们的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以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

融资公众现阶段主要是指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通过融资来发展壮大,所以医院有必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取得必要的支持。

政府公众是指医院的各类管理机构,医院的经营必须要符合政府法律和政策。所以医院应该遵守政府的产业政策,发展计划等等。及时与之沟通,保证医院能够顺利经营。

社区公众是指医院附近的居民,这类群体通常是医院的固定客户群体,医院应该尽量给他们提供便利,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便医院提高医院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三、医疗产业问题分析

(一)效率低下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05 年8 月9 日~11 日,通过央视资讯ePanel 会员调查系统,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 年来医疗体制的效率感到不满意。

医院越来越多,看病却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我国的卫生事业在高速发展,78.9%的人感觉现在的医院比10 年前更多了。但另一方面,60.1%的人认为,现在看病比10年前更难了。

(二)公平性差 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倒数第四。

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城镇医保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排斥在外。农村医保由于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农村中相对富裕的群体才能参加。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医保。有人形象地称,现在的医疗保障是“富人的俱乐部”。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任重道远。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医院运行机制始终要体现公益性质。

第二节 医疗机构政策分析

一、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政策

(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主要是将医疗机构分为盈利性与非盈利性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和税收政策。政府主办的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接受财政补助,按照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其他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并执行政府指导价;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和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不享受这项政策。盈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但收入中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可以给予3 年时间的免收营业税等优惠。

医院分类管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使医疗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竞争,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达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已经供大于求的地区,国家不再兴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减少过多的床位,一部分要转向护理和康复工作;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医疗机构,引导其向老年护理、社区服务等方向进行调整,或者通过兼并、撤消等方式进行调整;严格审批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调整现有设备的布局,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三)推进药品价格管理,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由于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医疗费、其他部分很少。近年政府投入数量增加、比重却下降,最终导致医疗机构补偿不合理,形成医院以药补医。而医疗服务价格主要包括药品、医疗服务、检查和其它费用,医疗服务的价格标准受国家严格控制,其中附加值高的部分一是药品、一是新技术新设备。因此医院提高自身业务收入的捷径就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增加,致使加重患者负担。通过医疗机构改革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在总量控制幅度内,综合考虑医疗成本、财政补助和药品收入等因素,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实现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达到一方面,通过控制基本用药零售价格,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更合理的财政补贴,给予医疗机构合理补偿。

对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用药目录里的药品分为甲、乙两类药,甲类药拟由国家最终指定零售价格,乙类药由省级物价部门制定本区域里的最终零售价格,不再规定出厂价、批发价,药品流通的前期环节(包括折扣)由市场来调节。通过控制最终零售价格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指定医疗保险购药的定点药店,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可以在药店购买,避免享受医疗保险的病人只能在医院药房购药带来的弊端。

调整医疗价格是为了把药品降下来的费用中相当大的比例转入到技术劳务收费价格上去,主要有:增设和调整诊疗费、护理费、提高手术费;根据成本则算的情况提高挂号费和住院的床位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适应放宽一些特需医疗服务的价格,并考虑增设处方调节费。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档次,拉开收费档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并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的技术服务价格,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中医、民族医的发展。

财政补贴方面,主要是:对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等,由财政给予补贴,对大中型医疗机构考虑定项目补贴。对小型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机构,考虑按其工作任务定额补贴。

正是在上述政策作用下,2000年以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总体上已经上调12%以上,部分地区调整幅度还要稍微大一些,并且还将继续上调。

(四)鼓励盈利性和民办非盈利性机构发展

在规划控制方面,在严格审核医疗机构执业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规划控制,以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卫生资源中的作用。在卫生资源相对过剩的地方,鼓励投资者通过收购、重组现有医疗机构的方式举办盈利性医疗机构和民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但防止盈利性医疗机构在某些技术项目或领域内形成区域性技术垄断);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发挥民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和盈利性医疗机构在满足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调整医疗医务结构和体制创新方面的作用;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同等对待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和盈利性医疗机构。

(五)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三个大的方面,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保障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权,职工可以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位于城市的企业医疗机构要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纳入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二、外商投资指导政策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属于开放较早的领域:1989 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制定了《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执业行医的几条规定》;1992 年,卫生部制定了《外籍医生来华短期行医管理办法》;1997 年,针对一些地方越权审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以及管理混乱的情况,外经贸部和卫生部又制定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医院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审批工作。这些规章明确了外国公司、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中国境内同中方医疗机构或其他机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政策,也明确了在国(境)外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外籍医师来华行医的管理办法,从而初步奠定了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的基础。

2000 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基本以“入世”谈判中中国已作出的承诺为根据,符合WTO逐步开放的原则和要求。《管理办法》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条件、要求、标准,管理审批权限以及程序,执业标准等均有明确规定,是加强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的依据。

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医疗机构,只能采取合资、合作形式设立医院或 诊所。中外合资、合作医院或诊所,外方股权比例或权益不超过 70%,中方股权比例或权益不低于30%。合资、合作的期限不超过 20 年,投资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 须是独立的法人。

加人WTO 后,中国既享有WTO基本权利,又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对于卫生事业而言,一要遵守WTO 相关协议,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二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承诺,扩大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健康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开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保险市场。

中国开放牙医和医疗服务的具体承诺有:

(1)可跨境交付。意味着人们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如互联网)向他国购买医疗咨询、诊断、治疗和医学教育等服务,同时也使医生之间获得国际交互咨询服务。

(2)允许境外消费,人们可以到境外购买对方的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

(3)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和诊所,允许外资比例不超过70%。要求合营医院或诊所中,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允许目前给予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补贴。

(4)允许具有本国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中国卫生部的许可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时间6 个月,可以延长至1 年。

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保险方面,中国承诺的内容有:(1)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

(2)入世后2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有限的大中城市提供服务;入世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3)自加入之日起,允许外国寿险公司提供个人的非团体的寿险服务,允许外国再保险公司以分公司、合资公司或独资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寿险再保险业务。入世后3 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促进药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产品的贸易,降低关税,放开相关服务市场。承诺包括:

(1)进口药品的平均关税从目前的14%下降到2003 年的5.5-6.5%左右。

(2)2003 年1月1 日起全面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允许外商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经批准,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中国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或合作商业企业。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应为51%以上。

(3)取消大型医疗器械进口的管制。医疗器械关税从现在的20%,到2003年降至10%左右。在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贸易方面,主要是降低关税和规范非关税措施,实施TBT协定、SPS协定。

TBT 系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主旨是减少国际贸易中因技术性要求、产品标准,以及检验和认证程序对贸易产生影响。

SPS 协定系指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重在制定食品安全以及动植物健康标准的基本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与卫生有关的市场准入障碍。

——实施TRIPS 协定,规范和加强对药品及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TRIPS协定系指与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议,用来减少因知识产权引起的贸易摩擦。

加入WTO 后医疗市场将逐渐对外资开放,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逐步形成国际优化趋势,促进医疗服务产业化。中外合资医院群体的出现和不断壮大在与中国原有市场资源形成互补、带动特需医疗服务市场、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同时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的方面同时也给中国的医疗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对公立医院现行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的冲击和对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冲击会很大。另外医院产权多元化与经营多样化,给中国医疗市场的监督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卫生部门在行政职能上如何由“办”机构为主,加快向“管”服务为主转化;在市场准入上如何既严格把握医疗服务人力、物力要素的入口,又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艰巨的。因此针对中国入世后对卫生领域的承诺进行有效分析、制定对策、趋利避害,对实现中国医疗市场供给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特色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医疗卫生区域政策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即在一定的区域内要以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进行卫生资源的调整、配置。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卫生资源已经供大于求的地区,不再新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减少过多的床位,一部分可转向护理、康复服务;调整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引导富余人员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医疗服务薄弱的地区流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全科医生;严格审批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调整现有设备分布,提高使用效率;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引导其拓展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以卫生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依据《规划》设置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区域内一定人群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叠或遗漏,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国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建立适应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既能为中国公民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能比较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

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制订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按本地《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公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区域医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因此,《规划》的制订,应遵照区域医疗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以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千人口医师数(千人口中医师数)等主要指标为依据进行宏观调控,具体指标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确实。医疗机构设置应遵循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整体效益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主导原则、西医并重原则。

四、税收政策

(一)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下同)。

1、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

2、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如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取得的非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

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

5、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二)关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1、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但为了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 年内给予下列优惠:对其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其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2、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

(三)关于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的税收政策

1、对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卫生服务收入(含疫苗接种和调拨、销售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卫生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对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取得的其他经营收入如直接用于改善本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条件的,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医疗机构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明其性质,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并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

上述医疗机构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急救中心(站)、城乡卫生院、护理院(所)、疗养院、临床检验中心等。上述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具体包括: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举办的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各种专科疾病防治站(所),各级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所(站)、母婴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各级政府举办的血站(血液中心)。

五、医疗监管体制

中国医疗市场监管的主要行政体系包括卫生部、中医药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外经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资委、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和教育部、科技部等分别或彼此协调就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管理法则、服务标准、职业规范、服务质量、服务许可、设备引进使用、各类收费的定价、职业资格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中医疗机构的经营者的常规经营更与卫生部系统的各级、各类行政单位联系教多,而涉及到医疗装备问题还要同外经贸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打交道。

以前的医疗卫生监管主要是行政手段。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管理体制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转变身分,从“办医院”转向“管医院”,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确保全社会公共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到位,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保证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公正有效的运转。

第三节 国际医疗行业比较

一、欧美国家医疗体制

(一)美国 美国医院根据所有制形式可划分为非赢利性所有制和赢利性所有制医院。非赢利性医院 多由政府或慈善组织建立。通常由理事会进行经营,他们是医院行政官、医师和社区领导者的代表。理事会和行政官们负责满足社区的地方性需求。非赢利性医院不用缴纳联邦或州政府征收的税,但应为所在社区提供一定量的慈善服务。所有社区医院的五分之三是非赢利性私立医院,它们提供了全国70%的医院床位,73%的住院和门诊医疗服务。

一般来说,非赢利性医院收治更多的贫困病人,参与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也更多。它们所提供的高成本、无利可图的服务也更多,这种医院更多情况下是建立在社区较低收入区域,也更多地为本社区提供服务。赢利性医院 多系企业或个人投资性医院。医院的首席执行官由持股者进行选举。

赢利性医院必须于每个季度就财政状况向其持股人作出交代。因此,这些医院的领导面临更大的压力。从另一方面讲,对所获取的利润可以自主进行分配,其中包括给予管理层和雇员优先认股权和给持股者分红。

近年来,赢利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增加,赢利性医院占了社区医院的14%,所提供的床位和住院、门诊服务分别占12%、11%和8%。赢利性医院声称,其机构之所以能在赢利的同时保证质量水准不降低,是因为其经营效率要大于非赢利性医院。此外,投资者拥有的系统因具备快速融资的能力而往往首先对诸如人口转移等战略机遇作出反应。它们表明,拥有管理专家,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建成成本积余,规模经济,团体采购等主要因素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费用。

(二)英国的医疗体制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于1948 年建立,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和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都可免费享受该体系的服务,其原则是“不论个人收入如何,只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管理等级,第一层为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第二层为社区全科诊所,第三层为城市综合性医院。社区诊所24 小时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务,如有必要,医生将把患者转移到上一级医院。这样一种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被英国人标榜为“西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然而,随着英国人口的增加和百姓健康要求的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逐渐不堪重负,弊端慢慢显现。1975 年,该体系开支占到英国GDP的3.8%,1995 年占到5.7%,2003年是7.7%。目前,“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仅英格兰地区就有超过100 万工作人员,年耗资500 亿英镑以上。

在公有制之下,如此庞大的机构造成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内部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医护积极性严重低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个“完美”的体系居然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心病。老百姓不想提及的话题是:社区医生只会开“老三样”——阿司匹林、抗生素和止痛片;看急诊至少要等上4 个小时;做手术最多要等上一年半。

上世纪80 年代,撒切尔执政时,向医疗领域导入了市场机制,发展了一些私立医院,主要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具有较好的医疗设施、技术和环境,但收费昂贵。比如,私立医院对普通分娩手术分娩收费3000 英镑左右,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医院则完全免费。因此,英国社会目前形成了“有钱人去私立医院看病,穷人到免费医院排队”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布莱尔政府2000年7 月发布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改革5年计划,承诺将该体系改造成为以病人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真正有效率的21世纪医疗服务,要“再次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政府一方面增加投资,计划到2008 年之前,将该系统投资每年递增10%。另一方面,进行了机构改革,增加快速就诊中心,缩短就诊时间。5 年过去了,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没有解决“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矛盾。目前,还有80 万患者等候治疗,候诊时间至少为半年。英国政府又建议向该体系引入市场机制,依据治疗患者的数量向医院拨款,建立激励机制。然而,这种新政策也引起了立法者和业内人士的质疑。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英国不解决“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资金筹集分配和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矛盾还是很难缓解。

二、亚洲工业发达国家医疗制度(以新加坡为例)

每个新加坡人都必须个人承担医疗费用,每个企业都必须为所雇的员工缴纳规定的医疗保险金。而政府的角色只是利用每年合理的公共财政预算,向每个新加坡公民提供适当的医疗补贴。

新加坡的医疗体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新加坡有各类社会资本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的综合性全科医院和社区诊所,有政府及慈善机构兴办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和慈善医院。政府对于医疗领域不设准入门槛,大力鼓励私人和社会团体自愿开办医疗机构,推动新加坡医疗的全面发展,政府鼓励竞争并保护竞争,既不给予非营利性医院以任何的特殊优惠政策,也不给予各种营利性医院各种不公平的限制,让病家充分拥有自由择医的权利。

新加坡所有医院如同美国的管理模式一样,全部交由专业的医院管理公司进行全面的经营和管理。因此,新加坡的医院管理行业十分兴旺,作为医院的第三方管理服务,新加坡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从而也诞生了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医疗管理机构。

新加坡政府相当重视社区医院的建设,它成为新加坡政府大众化、广覆盖的医疗制度的特征。作为政府营建美好社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为市民就近就医创造了便利,提供了良好的就诊环境。社区建设是新加坡政府城市建设的灵魂。

政府把城市乃至国家的社会事业进步,浓缩在社区的建设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中的重要方面,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加坡政府全力推进社区医疗网络建设,精心打造起富有特色的社区医疗卫生的网络体系。

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是“共同负担”,鼓励人人勤勉谋生,不以福利养民。每个新加坡人都必须个人承担医疗费用,每个企业都必须为所雇的员工缴纳规定的医疗保险金。而政府的角色只是利用每年合理的公共财政预算,向每个新加坡公民提供适当的医疗补贴,这三部分构成了新加坡公民的医疗保障基金。而这部分医疗保障基金都打入公民个人账户,公民既可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也可直接用于医疗就诊,而不是由政府集中起来向医院配置,这就保证了所有不同资本的医院,可以以自已的优质服务吸引病家,体现了制度的公平公正,由此也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而如果要享受超标准的、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超标部分的特殊护理费,则由个人自己承担。因此,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规避了像英国那样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引发的诸多弊端和风险。

第二章 行业供给分析

2004 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6 万个,比上年增加0.5 万个。全国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8.8 万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4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2 万个。

2004 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2.03 亿次;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1.32亿次,占96.8%;营利性医疗机构为0.63亿次,占2.9%。

通过模型我们预测,2004 年到2006 年这三年间,我国医疗行业投资还将经历持续增长的过程,从具体数字上来看,2004 年到2006年我国医疗行业国家投资分别为808、928和1061 亿元。

第一节 行业供给总规模

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增加

2004 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6 万个,比上年增加0.5 万个。全国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8.8 万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4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2 万个。医疗机构中:医院1839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万个,卫生院4.2 万个,门诊部6148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2 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99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个。与上年比较,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6类机构增加,卫生院、妇幼保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减少(见表1)。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 1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10867 个,100-199张的医院3812 个,200-499 张的医院2759个,500-799张的医院715个,800 张及以上的医院243个。

表1 卫生机构及床位数 机构(个)床位(张)2003 2004 2003 2004 总计 291323 296492 3164022 3268374 #医院 17764 18396 2269505 2364279 #综合医院 12599 12902 1713438 1777760 中医医院 2518 2610 260213 274999 专科医院 2271 2494 267181 282928 疗养院 305 292 48285 5399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101 13967 12105 18137 卫生院 45204 42471 685655 682383 街道卫生院 925 845 12914 13520 乡镇卫生院 44279 41626 672741 668863 门诊部 6152 6148 12645 13849 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198316 201785-妇幼保健院(所、站)3033 2997 80924 86660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749 1581 33802 3067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84 3586-医学科研机构 284 276-注:本表不含村卫生室,#系其中数。

2004 年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86个(含预防保健中心135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国成立各级卫生监督所1279个,比上年增加441 个。

二、医院床位增加、卫生院床位减少

2004 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25.1万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11.9 万张;营利性医疗机构11.7 万张。医疗机构中:医院床位236.4万张;卫生院床位68.2万张。与上年比较,医院床位增加9.5 万张,卫生院床位减少3272张。2004年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共有床位244.8万张,床位数分科构成如下: 内科24.0%、外科23.0%、妇产科9.9%、儿科6.4%、眼科1.8%、耳鼻咽喉科1.4%、口腔科0.7%、精神科5.3%、传染科3.2%、结核病科0.9%、肿瘤科2.6%、中医科(含中西医结合科和民族医学科)13.5%、其他科室7.2%。

2004 年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40 张(注:2004 年人口系推算数,下同)。

三、卫生人员总数增加

2004 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35.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9.0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0.9万人,管理人员31.6 万人,工勤人员43.9 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7.9万人(增长1.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8.4万人(增长1.9%),其他技术人员增加1.0万人,管理人员减少0.3万人,工勤人员减少1.2 万人。2004 年末,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0.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52.1 万人),注册护士130.8 万人。2002年末,执业(助理)医师分科构成如下: 预防保健科8.8%、全科医疗科3.5%、内科20.2%、外科12.5%、妇产科9.6%、儿科3.8%、眼科1.5%、耳鼻咽喉科1.5%、口腔科3.4%、精神科1.3%、传染科2.5%、结核病科0.7%、皮肤病科1.1%、肿瘤科0.9%、职业病科0.4%、影像科4.1%、中医科(含中西医结合科和民族医学科)11.1%、其他科室13.3%。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46 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0 人、注册护士1.03人。卫生人员中,医疗机构卫生人员502.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5.6万人,内: 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7.7 万人、注册护士129.0 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21.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0万人,内: 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3 万人;卫生监督所卫生人员3650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361 人。

表2 卫生人员数 2003 医疗机构 2004 医疗机构

总 计 5274786 4955960 5353628 5026165 卫生技术人员 4306471 4079311 4389998 4155795 执业(助理)医师 1867957 1740249 1904771 1776722 其中: 执业医师 1486029 1383079 1520967 1417916 注册护士 1265959 1249105 1307814 1289797 药剂人员 357378 351935 355284 349633 检验人员 209616 176179 211452 177933 其他 605561 561843 610677 561713 其他技术人员 199331 170495 209405 179948 管理人员 318692 288640 315590 283964 工勤人员 450292 417514 438635 406458 注: 人员数不含村卫生室。

四、医学科研势力略降,教育力量储备充足

医学科研。2004 年医学科研机构276 个,科技人员1550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15 人,其它技术人员4033 人。与上年比较,医学科研机构减少8 个,科技人员减少572人。

医学教育。200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业招生29.9万人,比上年增加4.1 万人;在校生97.6 万人,增加16.1 万人;毕业生15.4 万人,增加4.3 万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医药专业招生38.8 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在校生110.9 万人,增加2.7万人;毕业生34.1 万人,增加3.8 万人。

第二节 医疗行业供给结构分析

一、医疗行业专业供给结构

2004 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2.03 亿次;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1.32亿次,占96.8%;营利性医疗机构为0.63 亿次,占2.9%。非营利性医院、卫生院占总诊疗人次数的88.7%。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中:医院13.05 亿次,占59.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46亿次,占2.1%;卫生院7.03 亿次,占31.9%;妇幼保健院(所、站)0.86 亿次,占3.9%。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数增加0.92 亿次,卫生院诊疗人次数减少0.07 亿次。2004年门急诊人次数为21.05亿次,占总诊疗人次的95.6%。综合医院分科门诊构成:内科占30.7%,外科13.4%,妇产科10.2%,儿科7.5%,中医科6.6%,其他科室占31.6%。2004年全国居民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1.7次。

表3 历年卫生机构数量 1950 1980 1990 2000 2003 2004 总计 8915 180553 208734 324771 291323 296492 医院 2803 9902 14377 16318 17764 18396 其中: 综合医院 2692 7859 10424 11872 12599 12902 中医医院 4 678 2080 2591 2518 2610 专科医院 85 694 1362 1543 2271 2494 卫生院-55413 47749 49229 44279 41626 疗养院(所)60 470 650 471 305 292 门诊部(所)3356 102474 129332 240934 204468 207933 妇幼保健院(所﹑站)426 2745 3148 3163 3033 2997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0 1138 1781 1839 1749 158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1 3105 3618 3741 3584 3586 医学科研机构 3 282 337 405 284 276 其他 2176 5024 7742 8123 14932 18960

二、按营利与非营利划分的供给结构

根据国家卫生部对全国医疗机构的统计分析,2004 年我国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总数为134061 家,盈利性医疗机构总数为152157家,分别占总数的比例为46.5%和53.5%。其中,医院总数为18396家,非营利性医院数量为15785家,盈利性医院数量为2545家,在医院的构成中,非营利性医院所占比例为85.8%,盈利性医院所占比例为14.2%。非营利性医院占总医院数量的比例远远高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全部医疗机构的比例。

表4 2004 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数 合计中: Among Total 非营利性 营利性 政府办 企业办 合计 Total Non-profit profit Government Enterprise 总计 Total 287797 134061 152157 65531 31846 医院 Hospital 18396 15785 2545 9918 4809 综合医院 12902 11432 1428 5971 4658 中医医院 2610 2390 218 2303 14 中西医结合医院 167 105 62 84 11 民族医院 196 182 14 178 1 专科医院 2494 1656 816 1374 121 护理院 27 20 7 8 4 疗养院 Sanatorium 292 273 6 158 6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967 11855 1617 534 81 卫生院 Health Center 42471 42230 114 41599 72 街道卫生院 845 829 12 805 9 乡镇卫生院 41626 41401 102 40794 63 门诊部 6148 3622 2474 1038 658 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 201785 55850 145375 7779 26064 妇幼保健院(所、站)2997 2872 2 2939 36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 1437 15 1448 43 急救中心(站)132 118 3 106 13 临床检验中心 28 19 6 12 5

三、行业区域布局

我国医疗行业的区域布局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区,虽然人口数量排在全国后位,但是其诊疗人数和住院人数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诊疗人数来看,2004 年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湖北,其诊疗人次分别为23669448、13275891、7872415、4652277 和2556143人次;按住院人数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江苏,其住院人数分别是51089、49225、40938、35169和34806 人。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一个表现时,医疗服务发达的地区一年的诊疗人数往往是医疗服务落后地区的接近十倍。

表5 2004 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 诊疗人次 住院人数 诊疗人次 地 区 住院人数 Region Visits Inpatients 地 区

Region Visits Inpatients 总 计 68315100 366261 河 南 101853 1111 北 京 2200499 8676 湖 北 2556143 28014 天 津 356854 湖 南 1661020 9668 河 北 116324 6731 广 东 7872415 61089 山 西 537944 1469 广 西 24970 37 内蒙古 297979 4550 海 南 37083 219 辽 宁 2218239 5301 重 庆 985475 11886 吉 林 114859 1948 四 川 818751 7056 黑龙江 90237 68 贵 州 238840 1361 上 海 23669448 49225 云 南 249614 4208 江 苏 4652277 34806 西 藏

浙 江 13275891 40938 陕 西 527780 4177 安 徽 569047 19586 甘 肃 514202 5396 福 建 1283595 1079 青 海 83981 698 江 西 415081 21517 宁 夏

山 东 1907728 35169 新 疆 936971 278 第三节 我国医疗投资预测

一、医疗服务投资回顾

医疗服务供给由医疗投资形成,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投资(包括医疗卫生事业费和医疗卫生基建投资两项合计)从数量上来看,经历了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从投资增长率的绝对数字来看,除去1999 年增长率同比下降以外,其余时间增长率都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医疗服务行业日益受到重视。

表6 历年我国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 卫生事业费 卫生基建投资 合计 亿元 占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占基建投资总额% 亿元

1990 79.47 2.30 20.32 1.19 99.79 1995 163.3 2.39 73.40 0.99 236.7 1996 187.57 2.36 86.65 1.01 274.22 1997 209.20 2.27 104.31 1.05 313.51 1998 225.10 2.08 141.67 1.19 366.77 1999 235.60 1.79 147.43 1.18 383.03 2000 272.17 1.71 152.89 1.14 425.06 2001 313.50 1.66 182.60 1.23 496.1 2002 350.44 1.59 231.50 1.31 581.94 2003 449.87 1.83 280.15 1.22 730.02 图2 1995年以来我国医疗行业投资及投资增长情况

二、医疗服务投资预测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国家投资所作的回归分析,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资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我们得出趋势线为Y=5.912X2-3.7882X+254.77,R2=0.9798>0.9。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4 年到2006年这三年间,我国医疗行业投资还将经历持续增长的过程,从具体数字上来看,2004年到2006年我国医疗行业国家投资分别为808、928和1061亿元。第三章 行业需求分析

我国居民患病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患病率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

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3、65 岁以上病患者占患病总数人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

我国居民医疗保险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1、初步建立基本医保制度。自费医疗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的76.4%下降到2003 年的70.3%,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在逐步推广建立。

2、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方式差别较大。农村居民的自费医疗费用支出占医疗费用支出比例的79.0%,比1998年的87.3%下降8 个百分点。根据我们的预测,住院需求将平稳上升,2006 年住院人次为7556万人,诊疗人次将达到100 亿次。

第一节 医疗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一、医疗行业基本用户及其特点

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率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患病率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我国居民的每两周患病率从1998年的149.8‟下降到2003 年的143.0‟,其中城市居民下降幅度较大,从1998年的187.2‟下降到2003年的153.2‟,但是农村居民每两周患病率从1998 年的137.1‟上升到2003年的139.5‟。

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003 年全国女性每两周患病率为155.8‟,而男性为130.4‟,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两点五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女性每两周患病率为170.2‟,而男性患病率为135.5‟,高于男性接近三点五个百分点;农村女性患病率为150.6‟,男性患病率为128.7‟,高于男性接近两个百分点。3、65 岁以上病患者占患病总数人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2003年,各个年龄段从高到地进行排列,依次是65 岁级以上、45-54 岁、0-4 岁、35-44 岁、25-34岁、5-14 岁和15-24岁,其患病率分别是338.3‟、251.8‟、191.5‟、133.0‟、126.2‟、82.5‟、72.2‟和49.8‟。值得注意的是65 岁级以上年龄段的老人患病率与1998 年相比,出现增长,从1998年的194.1‟上升到2003年的338.3‟,患病率提高1.4个百分点,除此以外,其他年龄段的居民患病率与1998年相比均出现下降。这样65 岁以上老人在我国患病者中所占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

表7 居民两周患病率(‟)合计 Total 城市 Urban 农村 Rura l 2003 1998 2003 1998 2003 1998 两周患病率 143.0 149.8 153.2 187.2 139.5 137.1 男性 Male 130.4 136.2 135.5 170.7 128.7 125.1 女性 Female 155.8 164.1 170.2 203.5 150.6 150.1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

0-4 133.0 201.8 104.2 221.4 139.5 197.5 5-14 72.2 100.6 60.9 116.2 74.5 97.4 15-24 49.8 64.7 40.4 79.6 52.4 60.8 25-34 82.5 106.8 59.5 93.3 90.4 110.9 35-44 126.2 154.3 100.0 156.2 135.9 153.2 45-54 191.5 196.0 163.1 217.3 202.6 187.6 55-64 251.8 259.1 258.1 312.1 249.0 230.5 65+ 338.3 294.1 396.9 379.4 302.1 242.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医疗需求特点分析

1、医疗需求的比例分析。对比分析2004 年和1998 年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构成,内科医疗需求占全部医疗需求的比例相同,均为30.7%,外科医疗需求从1998年的12.0%上升到13.4%,上升1.4 个百分点,妇产科医疗需求占总医疗需求的比例从1998 年的8.0%上升到2004年的10.2%,上升2.2 个百分点,儿科占总医疗需求的比例从1998年的7.0%上升到2004年的7.5%,上升0.5个百分点,中医科医疗需求占总医疗需求的比例从1998年的8.6%下降到2004年的6.6%,下降2 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医科的影响在下降。

表8 2004 年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构成(%)1998 2000 2002 2003 2004 合计 Total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内科 Internal Department 30.7 30.9 32.0 32.0 30.7 外科 Surgical Department 12.0 12.3 13.2 13.2 13.4 妇产科 Gyn.& Obs.Department 8.0 8.4 9.2 9.3 10.2 儿科 Pediatric Department 7.0 6.9 7.6 7.4 7.5 中医科 TCM Department 8.6 8.3 7.3 7.0 6.6

2、医疗需求的机构特点。2004年我国综合医院共进行门诊87093 万次,其中非营利性医院门诊接待人次为84149人次,占全部接待人次总数的86.6%,盈利性医院门诊接待人次为2833人次,占总接待人次的3.3%,它医疗机构接待人次为111人次,占总接待人次的比例为0.1%。我国病患者对综合性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非营利性医院。表9 2004 年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数 合计

Total非营利

Non-profit 营利 profit 其他

Others 门诊人次(万次)Number of Outpatients(10 000)87093 84149 2833 111 #内科 Internal Department 26705 25647 1018 39 外科 Surgical Department 11661 11162 484 15 妇产科 Gyn.& Obs.Department 8863 8471 383 9 儿科 Pediatric Department 6558 6351 201 6 中医科 TCM Department 5753 5558 187 8 第二节 医疗市场需求主体支付状况分析

一、中国居民医疗保障状况

1、初步建立基本医保制度。2003年与1998 年相比,医疗保障方式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自费医疗占全部医疗费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8 年的76.4%下降到2003年的70.3%,下降6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从1998 年的0%上升的8.9%,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在逐步推广建立。

2、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方式差别较大。城市居民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较为理想,2003年城市居民医疗费用油30.4%由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支付,而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的比例仅为1.5%,这还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居民的自费医疗费用支出占战歌医疗费用支出比例的79.0%,比1998 年的87.3%下降8 个百分点,但是高出同期城市居民44.8%的自费医疗比例24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表10 居民医疗保障方式(%)合计 Total 城市 Urban 农村 Rura l 2003 1998 2003 1998 2003 1998 基本医保 Basic Insurance 8.91.5-公费医疗 Government 1.2 4.9 4.0 16.0 0.2 1.2 劳保医疗 Labor Insurance 1.3 6.2 4.6 22.9 0.1 0.5 合作医疗 8.8 5.6 6.6 2.7 9.5 6.6 其他社保 Others 2.0 5.0 4.0 10.9 1.3 3.0 纯商保 7.6 1.9 5.6 3.3 8.3 1.4 自费 Self payment 70.3 76.4 44.8 44.1 79.0 87.3 资料来源: 1998、2003年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二、中国人均健康保健支付增长水平

卫生部2004年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统计数据表明,过去5 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8.9%、农村增长了2.4%,而城市、农村的年医疗卫生支出则分别增长了13.5%和11.8%,很显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加的速度在超越普通百姓人均收入增长的同时,还超越了中国经济宏观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当前背景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无论是寄希望于“市场化”来提高目前现有医疗资源的效率,还是希望能够在“医、药、保(险)、患、政、企”六方利益取得某种平衡,我们都要避免普通患者成为最终承受最大成本的一方。因此,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上,如果不能有效且明确地区分“基本责任人原则”,并对于医疗卫生市场化边界有所认识的话,那么以医院产权改革为动力,一味希望市场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话,我们的社会有可能陷入“有钱看病、无钱不看”恶果,而如果向“国家无限责任原则”转的话,我们目前占世界2%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又如何支撑得起占世界22%人口的中国持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对于改革方向,最关键的核心在于对保障健康权的“国家基本责任与有限责任原则”的再认识与对医疗体系“市场化”的鲜明态度。

我们来看保障健康权的“基本责任”与“有限原则”。必须清楚的是,个人健康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福利和公民作为人的尊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尽管世界各国对于健康权的内容——健康保健与健康基本前提,还因经济与社会结构差异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的差别,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健康保健”战略规定的一系列基本的健康服务也未完全有效的实现,但国家在健康权方面负有的尊重、保障和实现的三方面义务,均已经被视为国家基本责任,载于宪法或其它相关法律。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有效保障健康权,国家是第一基本责任人。在明确了基本责任后,我们必须还要清楚的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不同,对于健康卫生的文化理解还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健康权争论的关键点是健康权的指标与水准基点。因为,无论多大的政府投入,在理论上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公民对于健康权的全部要求,而这也是福利国家无限责任难题之一。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我们在有限的医保人群中实现了“基本服务的差别对待”,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级政府财政占卫生支出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有明显的差距。而医院“以药养医”又助推了药品价格的“虚高”。因此,必须在改革医院管理体制、降低成本的同时,将公共财政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如根据我国制定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低标准,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应低于8%。

三、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加

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继续增加,医疗费增长幅度略有上升。2004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急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117.7元,比上年增加9.5 元,增长8.8%;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4283.7元,比上年增加373.0 元,增长9.5%。与上年比较,门诊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上升0.2个百分点,住院医疗费增长幅度上升0.8 个百分点。医院级别越高,病人医疗费用越高(见下表)。

表11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元)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 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 药费 药费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合计 108.2 117.7 59.2 61.8 3910.7 4283.7 1748.3 1872.2 卫生部属 223.2 234.8 128.6 129.0 12269.3 12414.8 5128.6 5127.3 省属 164.2 174.5 92.5 94.1 8497.3 8999.4 3683.6 3763.0 省辖市属 116.8 123.3 64.7 65.7 4679.2 5099.6 2064.5 2208.0 地辖市属 90.3 99.3 48.5 50.8 2932.6 3167.0 1359.1 1440.0 县属 68.6 77.2 35.1 38.4 1901.1 2087.2 902.0 973.6 门诊及住院病人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2004 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占52.5%,检查治疗费占29.7%;与上年比较,药费比重下降2.2 个百分点, 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1.2 个百分点。住院病人医疗费用中,药费占43.7%,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占36.6%;与上年比较,药费比重下降1.0 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第三节 我国医疗服务需求预测

一、我国医疗服务需求回顾

1、诊疗需求分析。从1980 年以来,我国医院数量日益增加,但是诊疗人数却并未相应上升,反而出现了徘徊下降的趋势,在卫生院进行诊疗的人数更是出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卫生费用提高对患者就医的影响。

其中,诊疗人数总数从1980 年的25.53亿次下降至2004年的22.03亿次,卫生院诊疗人次从1985 年的11亿人次下降至7.03 亿人次;医院的诊疗人次从1985年的13.11人次上升至13.05人次。

2、入院人数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入院总数从1985 年的4331 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6669 万人,其中医院入院人数从1985 年的2560 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4668万人,卫生院入院人数从1985 年的1771 万人下降到1621 万人。我国病患者对医院的住院服务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对卫生院的住院医疗服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12 1980 年以来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及入院人数 诊疗人次(亿次)入院人数(万人)总数 医院Hospital 卫生院HealthCenter 总数 医院 Hospital 卫生院 Health Center 1980 25.53 10.53 … 2247 2247 … 1985 24.11 13.11 11.00 4331 2560 1771 1990 25.59 14.94 10.65 5140 3182 1958 1991 26.14 15.32 10.82 5292 3276 2016 1992 25.69 15.35 10.34 5222 3262 1960 1993 22.05 13.07 8.98 4921 3066 1855 1994 22.42 12.69 9.73 4992 3079 1913 1995 21.90 12.52 9.38 5033 3073 1960 1996 22.39 12.81 9.58 5023 3100 1923 1997 21.57 12.27 9.30 5044 3121 1923 1998 21.25 12.39 8.86 4995 3238 1759 1999 20.82 12.31 8.51 5073 3379 1694 2000 21.23 12.86 8.37 5297 3584 1713 2001 20.87 12.50 8.37 5464 3759 1705 2002 21.45 12.43 7.30 5991 3997 1654 2003 20.96 12.13 7.10 6092 4159 1626 2004 22.03 13.05 7.03 6669 4668 1621

二、我国医疗服务需求预测

通过上面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回顾分析,我们发现,在较长的时间内,例如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且不具备任何特点,我国医疗服务需求之所以缺乏特点,主要是因为在这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经历了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在这个过程,制度的变迁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

但是从2000年以来,我国医疗需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确定,消费者对于未来的语气基本明确。我国对于未来我国医疗服务需求的预测以2000 年以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

1、对住院需求的预测 1996 年以来住院人数总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我们做出了住院实际需求曲线和趋势线的拟合图,得出其趋势线为,y=35.034x2-148.49x+5149.5,经检验,R2=0.9832,该预测结果可以接受。

图4 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住院需求曲线及趋势线拟合图

根据我们的预测曲线,住院需求将平稳上升,2006年住院人次为7556万人。

2、对诊疗人数的预测

1998年以来我国医院诊疗人数的变化波动较大,对诊疗人数的预测采用了高阶函数的预测方法,我们的回

线

为Y=0.0214X6-0.5078X5+4.7614X4-22.359X3+54.807X2-65363X+49.89,R2=0.9998,故该预测曲线可以接受。

图5 1998年以来我国资源诊疗人数及趋势线拟合图

根据我们的预测曲线,2006年我国医院的诊疗人数为100 亿人次。第四章 2005年专科医院分析

目前中国的眼科医疗市场形成了低端市场相对集中度高的布局特点:进行曲光治疗的医疗机构最多,鱼目混珠的情况也最为严重。

专门的儿科医院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影响儿科医院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水平(96.5%),舒适的服务(57.2%),交通方便(18.9%),价格(17.8%),医院名气(5.6%)。

妇科医院发展空间巨大,妇科医院发展的趋势是:采用尖端设备,强化高科技医疗服务;推行国际化医护标准。

肿瘤治疗技术发展迅猛,肿瘤病人数量增多,肿瘤医院具有较好的前景。我国口腔医院总体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第一节 眼科医院

一、眼科医疗市场基本现状

目前中国的眼科医疗市场形成了低端市场相对集中度高的布局特点:进行曲光治疗的医疗机构最多,鱼目混珠的情况也最为严重。

以北京地区为例,2005 年北京拥有大小医院1000 余家,一般二甲医院都设有眼科,整个北京市眼科医生近300 人。北京的眼科市场具有患者集中度高,“大型知名医院过饱和,中小医院吃不饱”等特点,像同仁医院的占有率超过40%,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协和医院也占据一部分份额,私立医院所占份额相对较小,知名医院也不多。此外,患者有60%到70%都来自外地,但与前些年的外地患者占80%比例相比已有所下降,这说明北京周边的眼科市场也在逐渐发展,今后北京的外地患者比例将呈现下降态势。

江苏眼科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江苏全省有准分子激光治疗仪50 台,大约占到全国总台数的1/4,足见密度之大。南京市各医院的眼科中心有10余家,准分子激光仪有13台左右,但仪器的档次差别很大,以检查价格为例,尖端设备与一般设备的价格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全国范围内不少医院开展此类手术一味追求“挣大钱”,为了使得成本降低,使用二手机器甚至是三手机器,或者使用拼凑的仪器、设备,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成本在反复使用刀片„„最重要的是普通百姓并不了解,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容易造成大量安全隐患。此外,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商业利益,在项目动作上不管医疗服务的科学性与特殊性,只注重讲求“短平快”,给医疗安全带来很大风险,比如,聘请积压名专家做完手术后,没有相应的后续服务,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且往往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在包含多个分支学科的眼学科中,以曲光手术、白内障手术的商业利润较高,相对进入门槛也低,其他分支学科对含量和医生临床经验要求相对要高,医院没有一定实力不敢问津。像视网膜上的“眼底病”,虽然在眼科疾病中占的比例大,但并不是每个医院都有能力治疗。随着进入眼科市场的医疗机构增多,竞争的激烈在医疗机构经营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大家各出高招,都不甘入后。

二、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市场分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新技术被引进我国逐渐兴起。最初,做一次准分子激光纠正近视的手术,价格高达万余元,随着开展这项服务的医疗机构的增多,目前价格下降到5000 元左右,有关数据显示,这一市场容量非常庞大,每年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手术的病人大概在100 万左右,已经超过了白内障手术的病人,因此,一台价值百万元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器,一年不到就能收回成本。由于掌握技术门槛并不高,利益的丰厚使得许多医院、个体诊所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优势企业未来年的投资计划

奥理德(中国)医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2005 年内投资2 亿元,在广州建设中国最大的民营眼科医院,预计床位200 多张。目前,中国最大的眼科医院床位数为300 多张,为一家公立眼科医院。同时奥理德还计划在5 年内在中国投资10 亿人民币,于全国各地兴建8 家连锁眼科专科医院。目前其投资1 亿元的广东湛江奥德里眼科医院,已经投入试营运。在随后的时间内,奥理德还将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眼科连锁医院。

四、眼科医疗市场空间分析

我国每年仅白内障的新增患者就有55 万例,这还不包括已经患有白内障而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而且从目前来看,每一个白内障患者的治疗费用超过2000 元。另外,准分子激光治疗尽是项目每年有40~50 亿元的市场规模,白内障、眼底疾病方面有250 亿元的规模,此外还有同样巨大的眼睛保健和护理市场。

表13 我国眼科医疗市场空间 项目 市场空间(亿)准分子激光治疗 40~50 白内障和眼底疾病 250 眼睛保健和护理 250 第二节 儿科医院

一、儿童专科医院的优势 儿童专科医院在我国儿童医疗市场越来越受到青睐,主要归结于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1、儿童专科医院的专业化优势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很多病人从出生就在儿童医院就医,在成年之前这段时间,凡是生病都会往儿童医院跑。很多在儿童医院就业的孩子的父母认为:“比起综合性大医院,我们更相信这里的专业水准”。

2、良好的医患关系。专科医院有不少独家配方挺管用的,医生也特别懂得幼儿心理,对待孩子们和蔼可亲,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

上海市儿科医院患者的忠诚度都很高。儿科医院日均门急诊量在3000例以上,双休日更甚,遇上暴冷暴热,一天4000 多例都不稀奇。最忙的医生从早忙到晚得诊疗八九十人,护士甚至因为没空上厕所而不敢喝水。

以上海儿科医院为例,尽管医院面积不宽敞,但病人仍源源不断,其中外地病例占45%,疑难病例占近1/3。

二、影响儿科医院消费选择的因素分析

1、影响消费者医院选择的因素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成都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3 月所做的成都市场医院现状统计报告。如图所示,消费者选择医院生育时所关注因素的重要性依次是:医疗技术水平(96.5%),舒适的服务(57.2%),交通方便(18.9%),价格(17.8%),医院名气(5.6%)。对于上述因素的重视程度,有小孩和没有小孩的消费者的认识基本一致。作为就医这一特殊消费,医疗技术水平受到最大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优良的硬件设备基础上,软件系统——服务,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除此之外,交通,价格等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2、其他需要关注的消费者因素

①年龄段:由于是儿童医院,服务对象是儿童,消费对象即是家长,年龄大部分集中在25-40 岁。

②就医心理:小病择进就医,大病找好医院

③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儿童保健是必要的;同时比较受消费者重视的保健项目主要是关于儿童营养和智力方面的服务:即营养咨询,儿童智力测定,筛查。

④该年龄段的人群对儿童图片有好感,关注邻家小孩和自家的比较。

三、儿科医院发展前景与挑战

儿童专科医院的发展前景总体来说将是比较好的,这主要是因为:

1、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医疗支出将会平稳上升,而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所有家庭对于儿童健康的关注程度都会相应提高。由于儿科专门医院的专业性,在和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竞争的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2、随着国家对于医疗市场的规范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就医的安全性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专门医院在和非医院医疗机构的竞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儿科医院行业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儿科医院存在着重大影响。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专门医院通常不被选为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如果不能够改变这一格局,儿童专科医院的前景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2、外资对儿科医院市场的冲击。我国儿科医院目前已国有企业为主体,存在着技术相对落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缺陷,在医疗市场及配套医疗保障措施日益开放和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儿科医院不能够改善经营管理体制,将会在和外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节 妇科医院

一、妇科医院市场空间巨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妇女中各种妇科疾病发病率在65%以上。我国有关资料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妇科疾病发病率在70%以上。女性一生中几乎100%患过不同程度的阴道炎,其中有5%以上因病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40 年前相比,我国女性的卵巢癌发病率增加了3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上升到15%以上。许多女性的卵巢早衰也提前了5~10 年,在40~55 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的女性提前出现了更年期症状。

目前,在妇女的各种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其中约有八成左右的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发展成侵润癌,且年轻患者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过去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0~50岁左右,如今30 岁的患者已不鲜见,比10 年前的发病年龄提早了近10 年。

环境污染、竞争压力、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女性的妇科疾病谱发生很大改变,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慢性盆腔炎、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成为威胁我国女性身体健康的“杀手”。由此造成了我国妇科医疗市场呈逐年递升的态势,特别是随着健康卫生教育的普及,这一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杭州市女子医疗市场分析

浙江省妇幼保健医院院每天的日门诊量都在3000 人次以上,500 多张的床位日日爆满,不少想住院的病人不得不排期住院。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医院看病、生孩子的人也逐年增多,而且由于医院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专家,吸引了全省各地的病人前来就诊,占了总病人数的30%-40%,所以即使是在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省妇保医院根本不愁病源。

除了省妇保医院外,其他公立医院的妇产科也是在众多科室中人气较旺的一个科室。据浙

一、省人民、省立同德、市

一、市

二、市红会等医院统计,近年来,各院妇产科的门诊量和住院数都较稳定,日门诊量从一百到几百人次不等,为了分流病人,不少医院还将妇产科分成了妇科和产科。

2004 年浙江省建立了两家专门女子医院,由上海公司投资的建国医院首次将“女子医院”的概念引进了杭州,像妇保院一样专门针对女性病人,接诊各类妇科疾病,和深圳麦迪克公司投资建立了新东方女子医院。

虽然女子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但各个女子医疗机构间远没到“殊死搏斗”的时期,这个市场刚刚起步,需要各方人士悉心培育,进一步“膨大”这个市场。

这是市场细分和个性化需求带来的变化。像“新东方”这种以女性健康为服务定位的医疗模式,已经在国外出现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专业女子医院。他觉得,一个成熟的市场必定迈向细化和个性化,因为人们的需求会随着收入、喜好、格调的不同分出高、中、低不同层次,女子医疗市场的变化正是标志着医疗市场正在成熟。

三、妇科医疗的新趋势

1、尖端设备 强化高科技医疗服务

医院立足“医疗创新”,实行国际最新的“无痛、微创”治疗理念,将现代医疗人性化伦理准则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实施于临床,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引进近百套国际尖端、国内领先的专业化高科技精密仪器和专业诊疗设备。全自动生物分析、基因细胞检测系统,国际一流的超层流净化无菌手术室,配合各种高科技诊疗设备,为科学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这里,各种妇科炎症、生殖感染、妇科肿瘤及各类女性疾病都能在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下微创诊疗。

2、全新模式 推行国际化医护标准

遵循“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医院实行全程计算机管理、全程质量控制、全程导医陪同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开发出一整套符合现代女性需求的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体系:温馨夜门诊、隐私的保护、全程导医陪同,并开辟VIP 绿色就诊通道、知名专家预约、上门体检、双会诊、“一门式”诊疗空间、豪华商务病房,VIP休闲中心等。高档的服务设施、一流的技术团队和人性化的就医流程,让现代女性真正体会到看病不再是件麻烦而痛苦的事,而是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积极选择。

3、精质服务 强调至善至美为患者

医院积极开展“人性化管理、人情化治疗”,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要完善这“一切”,最关键就是要抓好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各岗位规范化操作、日常文明言行的使用和考核,要求全体医务人员积极主动的、热情周到地为患者创造宽松、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亲身体会到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真挚和似“家”的感觉。

用心倾听、细心检查、耐心解答、精心治疗、热心服务和接待好每一个患者、挂好每一个号、看好每一个病、做好每一项检查、开好每一个处方、取好每一种药物、做好每一项治疗、做好每一台手术、护理好每一个病人、开好每一张票据,使病人感到安全放心。

第四节 肿瘤医院

一、首家肿瘤医疗连锁机构

与医院其它科室比,目前肿瘤科室利润总体偏高,如目前一体医疗与一些医院肿瘤科室合作推出的对一些癌症患者的热疗治疗费,一次就需1.5 万元,4 次为一个疗程(合计6 万元一个疗程)。一体医疗从中获利约8000 元,合作医院除场地成本和医护人员人工外,亦可获利达70%。而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另一种号称可以通过“给血加热”的热疗法,一次治疗费更高达七八万元左右(一个疗程至少4 次)。肿瘤病人日常需要的放疗和化疗也非常昂贵,有的进口药品一次服用动辄成千上万元。随着连锁医疗机构的迅速崛起,受冲击最大的就是目前一直备受争议的“院中院”,其出现的背景往往是民间资本或技术力量因为受到限制而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了省却办证的麻烦而在现有的医疗机构承包科室。其人员、财务独立成一体,它常常伴有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等行为。而医疗连锁机构的出现则直接堵死了“院中院”的后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了问题,将对整个连锁品牌产生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公司必须在经营管理上下大功夫。

二、恶性肿瘤治疗关键技术的发展

1、大量研究和随诊证明,应用粘液组化法鉴别粘蛋白的性质对胃肠道癌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观察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AgNORs)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分布,对癌前病变的诊断和肿瘤的恶性程度估计,有一些参考价值。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病理鉴别诊断。例如应用5种中间丝抗体鉴别癌与肉瘤;小细胞性肉瘤或多形细胞肉瘤等的组织发生,以及其组织学类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应用于转移性甲状腺癌的诊断。抗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用于确定原位癌是否破坏基底膜。

3、一些单位已将电镜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应用较多的是辅助无色素黑色素瘤、肥大细胞肿瘤、嗜酸细胞瘤、肌原性肿瘤以及神经内分泌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等。

4、DNA 分析及形态计量:许多病理单位的流式细胞仪已用于检测癌细胞多位体数。显微分光光度仪以及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利用灰度原理除测定细胞内DNA 或某类物质的含量外,还可获得若干形态因子的参数,客观地从定量角度反映细胞的多型性和间变程度,对诊断是癌还是癌前病变有一定帮助。

5、原位杂交技术:DNA-DNA 或DNA-RNA原位杂交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的病理诊断,探求恶性细胞的来源;研究基因表达、突变、丢失、插入对瘤细胞分化、分裂、受体特性的影响以及和恶性变及转移机制的关系。例如应用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X 的乳头状瘤病毒(HPV)探针。比较深入地研究人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应用地高辛或荧光素标记EB 病毒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它对鼻咽癌、头颈部癌发生、发展关系。有一些单位应用PCR 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癌前病变与癌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临床病理研究诊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对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和大肠癌等发病机制方面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其大体和组织学、提出我国的分类。这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随着病理学技术和丰富多样有关专科技术的结合,将会开创我国肿瘤病理诊断技术更广阔的前景。

三、肿瘤医疗市场发展预测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我国不仅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兼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

发谱并存的特点。据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的数据,近年来危頠T_F滥_頠T害我国民众的主要癌症类型依次为胃癌(21.76%)、肝癌(17.83%)、肺癌(15.19%)、食管癌(15.02%)、结直肠癌(含肛门肿瘤,4.54%)、白血病(3.53%)、子宫颈癌(1.64%)、鼻咽癌(1.53%)和乳腺癌(1.49%)。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 例/10 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170 万人,总数估计在450万人左右。

胃癌26% 肝癌22% 肺癌18% 食管癌18% 结直肠癌6% 白血病4% 子宫肌瘤2% 乳腺癌2% 鼻咽癌2% 图7 我国各类癌症占全部癌症的发病比例

肿瘤医疗供应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肿瘤医疗市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第五节 口腔医院

一、口腔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牙齿疾患是全人类的疾病。口腔是人体最易患病的器官。1998年公布了我国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调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有关标准,共14 万余人的样本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最大的样本。经过严密地组织和培训,调查人群涉及全国11 个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调查数据可靠并有权威性。以口腔疾病中4 类常见病为例,根据公布的资料,我国人群的患龋率笼统地说约50%,平均每人2.5 个龋齿。儿童患龋率更高,笼统地说约80%,有的大城市高达90%。5 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76.55%,平均每人4.5个龋齿。其次,我国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如设定至少有一个牙位的临床牙龈附着丧失≥2mm为牙周炎,约有80%的成人为牙周炎患者。55~64 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则达90%以上,35~44岁年龄组牙石的检出率高达94 15%。再次,关于我国错?畸形患病率,资料报告为29.33%~48.87%。近年来有所增加,笼统地说约50%[4]。第四种口腔疾病是牙列缺损,其患病率报告约24%~53%。65 岁以上老年人平均缺牙10~11 颗。65~74 岁老年人牙列缺失的患病率为10.51%。近年,王佐敏、曹采方、王鸿颖等调查北京地区1517人9种口腔疾病(龋病、楔状缺损、牙龈炎、牙结石、牙周炎、牙外伤、智齿阻生、缺失牙、错?畸形),患病率高达97.6%,其中94.8%的患者需要治疗而尚未得到治疗。以上资料表明,我国几乎人人都患有口腔疾病,但绝大多数人需要治疗而尚未得到治疗。可以预料,当患病者口腔保健卫生意识提高之后,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维护自己口腔卫生的话,治疗上述口腔疾病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将是十分可观的。有的可能是天文数字。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口腔医疗保健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都是十分巨大的。

二、口腔医疗供给分析

可查到的资料表明,1914 年我国牙医师约有400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全国牙科医师估计约500 人。即新中国成立前,近40 年内,中国牙科医师几乎没有增加。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牙科教育十分落后,同时也说明广大中国人民生活在饥饿线上,得不到口腔医疗保健。当时全国人口约4亿,牙科医师与人口比为1∶100万。而同期日本牙科医师与人口比为1∶36808,美国为1∶20000。中国与其比较,相差30~50 倍[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口腔医学事业迅速发展,口腔医师的数量也成倍增长: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中国口腔医师增加6倍之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高峰增长期;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到20 世纪末,我国口腔医师又增加6倍,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增长期。全国现在口腔医师总数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增加了近百倍,不能不说增长迅速。然而和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们仍有十分大的差距。如,美国牙科医师人口比约为1∶1200,日本约为1∶1000,北欧约为1∶800,中国香港地区约为1∶3500,中国台湾地区约为1∶4000。当前中国大陆内地为1∶35000~40000,仍然有几十倍的差距。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至今仍是口腔医疗保健人力资源缺乏的国家。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GDP比2000年再翻两番,GDP将达3000美元,而到2050 年将达到6000~7000 美元,人民收入还将大幅度增长。可以预料,如果不努力发展口腔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口腔医师,现在已经出现的口腔医师缺乏,造成看牙病难的局面将继续加剧。

三、中国口腔医疗发展趋势

随着模式的转变,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目前,在我国开始实行的医院分级管理,正是国家卫生部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医院宏观管理,形成与巩固三级医疗网络,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举措。口腔专科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有必要实行分级管理。在我国实行口腔专科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必须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口腔卫生资源,在现存口腔专科医疗机构设置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分级管理。根据目前我国专科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口腔专科医疗机构分为三级,一级为牙科诊所,二和三级为口腔医院,各级可分设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口腔医院加设特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三级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口腔医院是向省市地区(其半径人口一般在200万以上)提供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省市、地区级高级口腔保健医疗机构,包括各高等、中等院校附属口腔医院,主要功能是担负省、市、地区口腔专业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制定预防规划和高水平口腔医疗保健功能。口腔医院可设置牙科椅位20~100 台,床位10~50 张,区分为二级和三等。在我国各大中级城市均应设立不同等级的口腔医院,我国口腔医院的饱和量为600 个左右。

牙科诊所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的社区(其半径人口一般在2 万以上)提供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乡镇、街道级初级口腔保健机构,主要功能是担负社区的口腔疾病医疗和一级口腔预防保健功能,并作出正确转诊。牙科诊所可设牙科椅位1~10 台,区分为三个等级。我国牙科诊所饱和量为100000所左右。牙科诊所的工作人员主要由执业口腔医师、执业口腔助理医师、执业牙科技士、执业牙科护士组成。

执业口腔医师是保证牙科诊所诊疗质量、服务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牙科诊所是最基层的口腔卫生服务网点,面临的口腔疾病种类多而复杂,因此,需要有临床经验的执业口腔医师来充任。

牙科诊所对执业口腔医生的基本要求是:完成医科大学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口腔医院各个主要临床科室工作过二年,具有一定临床经验,掌握综合技能,能独立地诊治患有不同种类口腔疾病的病人,并经过一定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然后到牙科诊所工作,确保牙科诊所的优质诊疗水平。

牙科诊所的布点和建立应以方便病人就诊为目的。牙科诊所的地点应根据各个区的区域大小,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组成进行牙科诊所的布点。牙科诊所的规模应根据牙科诊所所在地周围的人口密度,配备适量的执业口腔医师、执业牙科护士等工作人员,总人数不超过10人。牙科诊所内环境应整洁、宽敞、明亮、安静、舒适。牙科诊所的设施应根据需要,合理添置具有普及性、有效性和费用较为低廉的口腔医疗设施。牙科诊所的工作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开展多项目的口腔卫生保健,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社区口腔卫生服务,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牙科诊所纳入社区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人人都能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第五章 2005年我国不同类型医院分析

公立医院目前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主力军,但是公立医院存在着体制弊端,导致办公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下,必须加强市场化改革。

民营医院是我国医疗行业的新生力量,背负着不公正的政策待遇,由于起步较晚,共心里相对较低,但是民营医院产权清晰、服务质量相对较高,是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外资医院目前在我国医疗行业所占比重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医疗行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先进医疗技术、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服务程序。

第一节 公立医院

一、公立医院的发展情况

建国以来,公立医院一直是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主体而存在,肩负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担,保障脆弱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带有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的特殊领域。目前公立医院占我国医院市场96%的市场份额,是我国医疗市场的主力军。政府承担着全国公立医院投资的任务,但是由于投资面大,但各医院平均投入少,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着资金紧张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立医院的行为扭曲。

2000 年出台的公立医院改制意见确定了医院的分类管理。而分类管理的初衷是促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竞争。但从实际来看,由于没有产权制度改造,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相比,无论从医院规模,还是从技术、人才都方面都相差悬殊。垄断局面难以打破,医院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局面。

二、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缺陷

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属于全民所有权制或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医院的经营目标以社会福利性为主。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公立医院的经营目标兼顾社会福利性和经济性,而且偏向经济性,呈现多样化的经营目标。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一直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代理关系上属于行政代理,即国家把公立医院的控制权依次授予各级行政机构,政府再任命医院院长。在公立医院运营方面,由于行政代理所导致的激励成本高、信息成本高、约束效率低等弊端长期约束了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公立医院产权交易界限的不清晰,国有产权概念本身所具有抽象性,导致医院经营者经营动力不足。表现在国家对代理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对策,如果统得过死,就会降低代理人的积极性;否则就使代理人的自主权无限扩大化,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医院经营的动力机制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公立医院的经营还不能令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在经营机制探索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国家为了鼓励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了医院分类管理的体制,并允许公立医院组建医疗集团。不少公立医院已经在集团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越来越多的医院经营者意识到医院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等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举措。无论是医院的集团化、医院资产重组或资本运营,离开产权的流动性无从谈起。而现行的公立医院产权制度仍处于条块分割,流动性很差的状态,这种情形与当前医院经营活动的形势极不相符。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势必导致正常的资源组合受阻;另一方面会导致公立医院集团化停留在表面,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公立医院定位

从经济学上来讲,公立医院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财政投入加以支撑。政府直接建立和拥有部分医院,包括区域内最有实力的医院、布局合理的提供基本医疗的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政府直接建立和拥有部分医院的目的包括引导民营亿元德的经营行为,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保护患者的权益,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医疗服务的公正性,打破民营医院可能形成的地開?宊梮開区和行业垄断。

其产品和服务用于解决社会公共需要,即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营运中的收入只能用于自身发展。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考核只能是看医疗服务覆盖的人群和医疗的公平性。

(三)公立医院的改革途径

我们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一样,从大的类别上来讲,应该分类改革,保证社会公共医疗卫生需要的医院继续实行事业单位制度,国家财政包干,统收统支;对于提供通用社会医疗服务的医院,则应该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来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推向市场的医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步是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确立出资人到到位的产权制度,防止内部人对国有资产的侵蚀;第二步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确定有效的分配和激励机制。

1、在现代产权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非营利性医疗行业的特点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实现国有产权的逐级分离,实现公立医院内部的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法人财产制度。既区别于改革前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体制。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第一,公立医院国有产权分离为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法人资产权和国有原始产权;第二,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法人资产权分离为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第三,控制权分离为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接收资本化了的原始产权,并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医院法人接受事业单位法人资产权,并对医院的资产进行经营,这样实现了国有产权的第一次分离。医院事业单位法人资产权是在非股份制条件下,对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所设计的,它与企业法人资产权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股份制企业法人资产权,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公立医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医院产权独立化后,国家应获取的权益不能以货币计算,国家按投入医院的资本获取相应的权益,并对医院的经营承担有限责任,不再与医院的资产运营直接相关。由于医院向社会提供了非营利性准公共产品,但可以理解为医院取得的社会效益。同时,转归法人所有的医院资产成为与所有者财产相区别的法人资产,医院法人依法享有资产权益,独立承担资产经营责任。二是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医院产权独立化以后,国家只为投入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当医院经营不善时,出资者最大的损失即为投入医院的资本金。公立医院法人拥有事业单位资产权并独立承担财产责任。三是医院法人须由出资人或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选出,代表国家和社会利益,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授权下执行具体经营业务。四是合理的所有权约束。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所有权约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审计资产增值情况和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施加约束;第二,医院法人机构通过控制重大战略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等方式向经营者施加所有权约束,以确保医院的长远发展。五是必要的外部约束。主要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制度约束、医疗保险制度约束、医疗市场约束和法律制度约束等。

2、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后外部治理结构: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构,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对产权制度的稳定运行起到保证作用。撇开医疗机构治理结构的内生性与特殊性以及市场等因素,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后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政府通过对医疗事业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行业管理对公立医院进行治理;医疗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拥有原始产权,并按照产权关系对公立医院进行治理。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后内部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后,实行决策、监督和经营权三权分离,设立医院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形成内部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通过对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保证了医院的经营方向和实现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目的。从制度上保证了政府、医院和社会目标的协调一致,解决了医院的经营动力问题。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医疗行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广州市公立医院分析

广州市公立医院的经营状况处于较为良性的状况。2004年广州市公立医院共有71家,其中部属医院9 家、省属医院6 家、市属医院14 家、区属医院28 家、县级市医院5 家和集体医院9 家。2004 年广州市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数为3617万,其中部属医院为1112万人、省属医院为455万人、实属医院为848 万人、区属医院为932 万人和县级市医院为120万人,分别比2003 年增长14.66%、12.40%、6.68%、6.69%和10.51%。

表14 2004 年广州市公立医院状况 总诊疗人次 出医院名称 院人次

2004年 2003年 增减人次 增减% 2004年 2003年 增减人次 增减% 合计 36171822 33027053 3144769 9.52 602367 516461 85906 16.63 部属医院合计 11119230 9697700 1421530 14.66 191126 160308 30818 19.22 省属医院合计 4549433 4047604 501829 12.40 87051 71110 15941 22.42 市属医院合计 8478889 7948309 530580 6.68 142289 124162 18127 14.60 区属医院合计 9324298 8739686 584612 6.69 134731 117760 16971 14.41 县级市医院合计 1200454 1086305 114149 10.51 40044 37613 2431 6.46 从市场份额来说,影响力最大的事部属医院,占全部住院人数的33%,其次是区属医院和实属

医院分别占总治疗人数的27%和24%。部属医院33% 省属医院13% 市属医院24% 区属医院27% 县级市医院3% 图8 2004年广州市各类公立医院占总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 第二节 民营医院

一、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状况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医务界的“鲇鱼”,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2000 年2月16日,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年的7 月,卫生部等四部委根据指导意见,又制定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由此,民营医院这支庞大的医疗市场队伍从2001 年开始急剧发展,目前我国民营医院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递增。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私立医院有投资5亿元、拥有600 个床位的广东东莞东华医院、共有2000 多个床位的南京长江医院(集团)下属的十多所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浙江金华儿童医院和广东番禺的祈福医院等;股份制医院如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山东齐鲁石化职工医院,此外还有温州康明医院、重庆泰达医院等。但是,在度过最初的3 年税收“蜜月期”后,目前很多民营、股份制医院开始为税收发愁。同时,社会舆论的热望逐渐冷却:民营医院成了“广告医院”——做广告最起劲、依靠广告抢市场、靠“概念炒作”求生存的医院;成了“卖药医院”——一些民营医院药品收入比重高达70%以上;成了“专治‘上三路’和‘下三路’的医院”——重点开展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美容、牙科、性病、皮肤病、肝炎、不孕不育„„民营医院开始在十字路口徘徊,探寻新的发展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民营医院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一流的服务水准是民营医院的最大优势,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便捷温馨的服务流程是民营医院取胜的关键。大多数民营医院在前期投入中都很注重医院环境的改造,以“清新、舒适、典雅、洁净”的环境来赢得患者。

许多民营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为迅速、准确、全面地诊断病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为民营医院增添了品牌效应。

民营医院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而这个定位包括服务对象,也指医院自身专科特色。民营医院“大专科多、小综合多、专家多、以中医为主多”,这也是民营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败的原因。民营医院还具有灵活的经营体制、特色。

(二)劣势

医疗机构是科技含量极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医院发展、创新的保证。

从医疗技术方面讲,民营医院需要医疗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而大多数投资者却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用即价值”,他们不愿为有潜力的医生提供一个造血的平台、发展的空间。

“诚信”是民营医院把握市场导向的先导,是改变患者对民营医院存在的世俗偏见的试金石。部分投资者“投机性、功利性”的经营哲学,虽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不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最终会失去社会信任、患者信任、员工信任和医疗市场。

一些中小型的民营医院,在管理中缺乏明确的责、权、利,也缺乏对医疗质量的有效监督,由于他们在解、聘用人员上的随意性,使得民营医院人员流动大,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医疗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

(三)机会和风险

今后,国家将会越来越严格地规范医疗市场,对虚假、不规范的广告的处罚力度也会加大。民营医院消除患者心中的世俗偏见,建立自己的诚信和品牌效应的任务也越来越大。

民营医院要想长期立足于医疗市场,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习国外、国内私立医院成功的经验,在修正自身缺点,突出自身优势,还应建立完整的人才网络链,加强与其他医院的横向、纵向联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团队,严格管理与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相结合。实行“职责管理、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措施,采用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模式,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创出自己的品牌。

三、民营医院服务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医院,民营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权制度优势,因而医疗服务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医院的特点:

(一)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与设备:民营医院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了人民健康。如东莞东华医院,从1996 年建院到2001 年,共接诊门诊、急诊病人2611532 人次,业务量居全市第二。同时,医院主要质量指标均达到三级医院标准,许多技术项目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广州三九脑科医院开诊以来医院凭借突出的专家优势和专科优势,医治了数万例脑科疑难重症,尤其是为世界第一女巨人成功进行巨大脑垂体瘤切除术及综合治疗,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及亚洲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九脑科医院病房设施功能化、人性化程度很高,相当于三星级宾馆水平;医院扩充了6000 多万元高新技术设备,从美国引进国内首台脑磁图,使医疗设备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医院水平,经过扩充和升级,已成为国内和亚洲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脑专科医院。

(二)提供良好的服务:有的民营医院拥有高精尖医疗设备仪器、高档病房、设特诊、专护点名诊疗和上门服务等,为高收入人群提供了个性化很强的服务措施。如北京和睦家医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国际标准医疗保健服务,医院诊疗科目齐全,拥有家庭式生育中心、重症监护医学病房、新生儿危重病房、24 小时紧急救护中心、急救车服务,并配有影像中心、中心实验室、药房和血库,致力于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民营医院在服务上的优势是明显的,病人一进医院就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到方便、舒适、温馨。服务方式采取病人就诊全陪同、医生诊治病人不受时间限制或设最少诊治时间、减少中间环节、诊治终结后一次性结帐等。为打开经营局面,不少民营医院用不收门诊挂号费,诊疗、检查费打折等手段来吸引病人。还有的十分重视医患之间相互沟通,在医疗或咨询过程中,治疗方案、用药档次、服务费用等都与患者进行探讨,医患双方处于平等、信任、透明的环境中,提高了社会对医院的综合满意度。

(三)价格低廉:有的民营医院采用简易门诊、廉价病房等,为穷人、弱势群体服务。如广州白云山精神康复医院的病人多为低收入者、年老多病者、下岗职工、被遗弃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以及无力支付昂贵的住院经费而转院的病人,从1993 年建院截止2002 年7 月共接收上述病人3578人。该医院还接收盲流的精神病人100多名,每月每人只由民政局支付300 元补贴,不仅为社会减少了隐患,而且使病人得到良好服务,为社会减负,为企业解困,为穷人服务的效果突出。

(四)重视健康体检服务:民营医院还注重开拓新的服务内涵。很多民营医院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宣教和急救知识培训、主动上门进行社区医疗和咨询服务等。如北京和睦家医院从检查、预防、诊断、治疗和咨询5 个方面维护健康,并免费建立健康档案,长久保存,全程追踪病人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就医程序简化,电话预约,按时接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在深圳龙岗区平湖镇山厦村,村委进行医疗改革,由社会投资办医院。在医院开业后的9 个月里,就开展免费健康体检700多人次,其中包括为残疾人免费体检;从事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指导305 人次。建设特色医院并提供特色服务:如广州寿星大厦,它由老人生活中心、娱乐中心和医疗中心3 部分组成。生活中心分为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中心,可供3000位寿星入住;娱乐中心每天都为老人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老年人的欢乐新天地;医疗中心即广州友好医院,是广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医院设备先进,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尤其是老年关怀科、消化科、骨科和康复科享有较高的声誉,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四、民营医院前景分析

民营医院能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能够参与医保。民营医院能否参与“医保”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目前被卫生部门批准为医保定点的民营医院尚不到医疗卫生机构的5%。另外,在职称评定、相关名额分配、用地审批及向银行申请贷款等方面也有很多限制。

2、能否建立起信任。和公立医院相比,患者对民营医院的信任程度要小得多。公立医院有几十年的沉淀,在患者心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当前公立医院垄断医疗市场的情况下,民营医院遭遇了医院信誉与患者接受度的双重考验。

我国民营医院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递增。民营医院的无限度增长,会使医疗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民营医院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弊端,使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医疗安全得不到保证,民营医院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直接后果是整个民营医院的停滞和萧条。

3、能否获得公平的税负环境。按照2000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0年42号文件)要求,全国大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均已告别3 年免税期,其他经营性民营医院的营业期限也陆续到达了3 年关口。这就将意味着民营医院今后不仅要应对客源紧张的收入压力,更要直面与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等同的高额税赋支出。

表15 不同类型医院税费比较

税种 盈利性医院 民营非营利性医院 国有非营利性医院 营业税 5% 免 免

房产税 原值70%金额的1.2% 免 免 城镇土地使用税 0.4-3.00元/平方米 免 免 车船使用税 每辆6-200元或每吨0.6-5元 免 免 计税工资 人均800元超过部分税后支付 免 免 城市建设税 7% 免 免

教育附加税 营业税的4% 免 免

水利水电建设专项资金 业务总收入的1% 免 免 第三节 外资医院

一、外资医院动态情况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 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 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 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二、医疗产业合作的机会和风险性分析

(一)机会

1、政策机遇

2003 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2、市场机遇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 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 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 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3、资本机遇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4、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二)风险

1、法律风险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2、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3、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4、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 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5、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6、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第六章 医疗产业投资状况分析

目前直接投资医疗行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投资渠道不算畅通。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仍然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医院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医疗机构目前通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租

赁融资和上市融资。上市融资目前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日益活跃的并购是医疗行业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各种类型的医院都积极在医疗行业展开并购。这次并购浪潮将一直持续到我国公立医院大规模改革完成为止,并初步奠定市场化后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

第一节 医疗产业投资分析

一、我国医疗行业投资特点

1、行业进入门槛低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估算,一般而言,5 万元可以建一个小诊所,100 万-500万元就可以办一个小型的专科医院,3000万元以上的投资才能办起一家真正的综合性民营医院。但从目前来看,如果投资综合性的医院,就一定要舍得大投入,走高端策略,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治疗方法,否则很难与当地的公立医院竞争,盈利速度会非常缓慢。

对于中小资本来说,投资小型盈利医疗结构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一方面通过收购这些小型盈利性医疗机构将很容易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从目前比较成功的盈利性医院的发展道路来看,绝大部分是依靠他们在某一医学领域特别是在中医骨科、针灸、肿瘤治疗、传染性疾病上的独有优势而获得的,这些专科医院由于致力于某个专业的强项,不需要添很多设备,投入100 万元左右就能开办,并且还可以购置较好的设备。

2、投资方式多样化。依据我国医疗行业的政策特点,医疗行业投资企业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具体包括:如股份合同制、兼并收购、出售转让、租赁托管和组建集团等。

3、投资回收期短。对于一个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兴建一座专科类医院的项目而言,如果市场定位较准确,经营得法,通常回收期为5—6 年,快的可能只需要3—4 年时间。而一旦在市场中树立了品牌,则每月的收益将非常稳定。

二、我国医疗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什么是PEST 分析

PEST 分析对于任何一个机构、组织和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做市场运作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而事实上,环境的分析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考虑到各个可能影响到医院计划/发展的方方面面。

1.医院的内部环境:比如说医务人员的素质,办公技术或者设备技术,付给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医院的财务状况等等。

2.微观的环境因素:比如说医院外部的潜在客户,代理商,供应商,竞争对手医院等等(这是FIVE-Force分析)。

3.宏观的外部因素,这就是我们要谈的PEST 分析,P 代表政治因素,E 代表经济因素,S 代表社会因素,T代表科技因素。

PEST 分析主要就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因素分析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帮助医院的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

(二)PEST的分析内容

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医院业务所涉及到的国家地区的政治体制,政治形态,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等方面对医院战略的影响,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医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2)环境保护法(3)产业政策(4)政府财政支持(5)政府预算(6)政府其他法规 对医院战略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法律变量有:(1)政府管制(2)特种关税(3)税法的修改(4)劳动保护法的修改(5)公司法和合同法的修改(6)财政和货币政策

2.经济因素 经济环境是指医院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国内外经济条件,特点,内外联系等多种因素。首先考虑的是现阶段的宏观因素,然后是人均收入和消费者的购买力,还有价格。医院应重视的经济变量如下:

(1)经济形态(2)可支配收入水平(3)消费模式(4)劳动生产率水平

(5)地区之间的收入和消费习惯的差别(6)劳动力及资本输出(7)贷款的难易程度(8)居民消费倾向

(9)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10)就业状况(11)税率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是指医院业务所涉及的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主要包含以下因素:

(1)医院或者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2)对政府的信任程度(3)对退休的态度(4)社会责任感(5)生活方式

(6)医疗服务的后续服务(7)公共道德观念(8)对环境污染的态度(9)收入差距(10)对休闲的态度(11)其他

当然对于医院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也要考虑,因为特殊的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特殊的需求。

4.科技水平因素 :技术环境是指医院业务所涉及到的国家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发展的动态。医院必须特别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的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动态,因为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地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

三、我国医疗行业投资模式分析

已有的投资模式,有投资新设医院,收购、托管或租赁现有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等,许多新的医院管理投资公司和医院集团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医院行业赫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一)投资新医院

投资新医院。中国对医院的设立仍采取严格的行政审批制。根据卫生部的《医疗机构标准》,医院如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床位、场地面积、科室、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多项法定条件,并达到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标准,审批部门可驳回申请。新设医院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1、独资设立模式。即由单独法人出资设立医院,或虽然医院出资人不同,但其实际控制人相同。该情况多出于内资医院的设立过程。因医院行业对技术、设备和管理要求较高,独家投资设立新医院的多为大型医药集团。如三九集团、三九医药、三九发展联合设立的深圳市三九医院有限公司等。

2、合资设立模式。受法规限制,外资目前不允许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因此合资设立模式多出现于中外合资医院的设立过程中,如台商王永庆与内地地方政 府合资设立的长康医院。

(二)收购现有医院

收购现有医院。目前,国家对收购医院并无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因此各地方政府或医院主管部门对医院的收购、审批都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仅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来看,由于收购医院可能改变医院所有制形式,或注册资金、法定代表等。因此发生上述改变后,须向之前设立医院时的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收购医院的模式有先托管后收购、直接收购、吸收合并三种。

先托管后收购股权。时间可以是10至20年,投资者可在托管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投入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为将来接收医院做一些长期准备。如改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员工对医院改制的认识等。中美同济华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就以这种方式先后托管了10家医院。直接购买股权。投资者直接购买原医院股东所持股权或参与医院增资扩股方案,并通过相关审批后成为医院控股股东。它既让医院的产权关系明晰,又让投资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政策还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此方法只在 部分地区试行,且参与直接购买股权的多为知名医药企业。如金陵药业联合南京鼓楼医院,收购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吸收合并医院。投资者通过现金、资产或换股支付的方式合并医院或其控股股东。合并后投资者仍具有法人地位。如益来国际、苏常柴等投资设立的南京益来基因医学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了金陵男科医院,并将其改制为公司全资所属益来金陵男科医院。

第二节 医疗产业融资分析

一、医疗机构融资必要性

医疗服务需求层次提高,行业竞争加剧,资金逐渐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瓶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时随着国内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国内医疗服务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医院之间的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竞争层次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各类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各类医院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改善就诊环境,提高医院自身的竞争能力。3.综合实力强、医技水平高、设备配置全的高端医院吸引了人数众多的患者,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供不应求,为其他类型谋求发展的医院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

4.大型医疗设备的添置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医技水平,拓宽医院医疗服务的范围,而且可以吸引专家,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成为医院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呈现出“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特点,除了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以外,由于改善就诊环境,进行基建投资,以及不断添置医疗设备来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医疗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的态势,资金预计将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医疗机构融资模式

(一)上市融资

我国医疗产业上市融资属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涉足医院产业的上市公司不多,最早引入的属民营企业的万杰高科,1992 年就开始将万杰医院作为公司的优质资产来进行培育,目前,万杰医院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诊断和治疗设备,而且还有了一批医疗和科研骨干以及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牌。尽管医院仅占万杰高科总资产的15.85%,然而2000 年和2001 年中期医疗服务收入却分别为1.04 亿元和6603 万元,其主营利润率高达60%左右,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接近40%,由此可见其盈利能力远远好于上市公司的其他资产。其他涉足医院的上市企业还有三九医药(000999)与母公司三九集团共同组建的三九医院,申华控股(600653)原计划投资的华晨国际医院,望春花(600645)计划组建的上海协和血液肿瘤医院有限公司等,浙江广厦(600052)母公司广厦集团收购的金华市第三医院(改名为金华广福肿瘤医院),苏常柴(000570)收购南京益来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从而间接持有的金陵男科医院。在上市公司纷纷入主医疗产业的同时,实力雄厚的医院也看中了“上市”这块大蛋糕。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股份制巨院--西安高新医院和一家社区医院的西安高新医院有限公司,分别以接受转让和托管的方式,实际控制陕解放股份3012.9 万股,而成为陕解放第一大股东。

虽然医院和资本市场逐步接近,但这些医院或者是属于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所有,与上市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份,票面金额达4.09亿元。这些假汇票在黑龙江、山东、甘肃、福建等地银行贴现57份,金额达2.53亿元,给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些重大金融诈骗案件地共同特点是:以高息为诱饵;借助高科技仿真度很高难以识别;诈骗金额巨大。在有的地方,不法分子甚至获得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直接利用经营金融机构的便利吸收存款和骗取银行资金。

第三,政府干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中央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干预具有不同的方式。首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代表,中央政府给定银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维且互相矛盾的:商业银行既要力争盈利和化解不良资产,又要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断提供贷款以维持其生存;既要提高经营水平,降低成本,又要雇佣大量职工以维持社会安定;既要服从商业准则,又要给政府扶持的行业优先提供融资,如此等等。这种经营目标多维化的结果,必然使得经营人员无所适从,无法对经营成效担负起责任,进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干预的目的要简单得多,那就是尽可能地从银行获取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银行业的风险最终是由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来承担。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领导通常用直接干预的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例如广东恩平市自1993年起,在市政府的干预下,当地金融机构大量办理高息存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大量高成本筹集的资金投向非生产领域和账外经营,为偿还到期债务又不得不继续吸收新的高息存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70~80亿元的资金缺口,引发两次地方性金融危机,导致建行恩平支行被撤销、农行恩平支行停业整顿,20家城乡信用社被关闭。而在广东原省委书记的保护下,始作俑者却由建行恩平支行行长提拔为恩平市副市长、市金融领导小组组长,并在此后的查处中一再受到保护。)。98年以后,随着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商业银行风险约束的增强,直接干预的方式不太有效了,地方政府便转而采用间接方式,如支持地方企业利用转制逃废银行债务、在某种程度上纵容金融违规活动等等。

第四,其他行业传递风险。近年来,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分业经营的隔火墙开始出现突破口。一是1999年起,中央银行开始允许符合标准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允许银行向个人和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的证券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这一政策适应了证券公司和个人扩展融资渠道的需求,为商业银行的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一旦股票市场突发性暴跌,质押股票市值下降,银行将可能无法收回贷款而蒙受损失。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行业内竞争因素和体制缺陷,银行的经营者很容易产生过大的风险偏好。当股市一路上行时,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注入股市,从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久前,人民银行查处了沈阳四家银行分支机构自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曾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23亿多元,其中有5.1亿元流入了股市。)。有人估计,目前各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拆借、质押贷的款额已达到5000~7000亿元之多(曾康霖、潘青木,“对我国股市近期暴跌的思考”《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10月12日第一版。),近期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暴跌很可能使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再度上升。二是去年起中央银行部分放开了大额存款管制,允许银行办理3000万元以上、5年期的保险存款,利率由双方协议决定。由于贷款利率没有放开,缺少与这类负债对应的资产,如果银行过度吸收保险存款,将有可能出现较大风险。三是出于竞争的需要,目前各银行都开办了一些有关证券交易的新业务,如“银券通”、“银证二卡合一”、“卡折炒股”等,使得储蓄帐户与个人股票帐户联通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由于新股申购资金波动量很大,这些新业务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例如中国银行原来每日头寸保持在20~30亿元左右即可,后来上升至100余亿元。在申购期间,工商银行日头寸需求高达800多亿元。

(三)混合型风险

在很多情况下,外源型风险是通过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发生的,这就是混合型风险。一方面,犯罪分子利用被收买的银行职工作内线,内外勾结实施诈骗;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外源型风险(例如据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统计,从1998年至2000年10月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中,仅以河源各银行名义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就达288份,涉及金额12亿元。但实际情况是,从1998年开始,河源各商业银行均未办理过一宗汇票承兑业务。毫无疑问,这些汇票诈骗案都是假冒河源银行名义开展的。但是从侦破情况看,犯罪嫌疑人大多学历不高,最多也就是高中毕业,那么这些不法分子为什么能够熟悉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并屡屡诈骗成功呢?原因就是不法分子收买了河源银行的工作人员,当贴现行派人来河源查问时,犯罪分子得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在柜台或办公室直接接受查询。他们还勾结邮局工作人员截收贴现银行的查询传真、电报等,然后盗用银行名义回电予以确认。假银行承兑汇票大行其道也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上的漏洞。目前银行间的承兑汇票业务实行全国联行制,有资格办理此种业务的银行才能进入《全国银行行名行号本》,并由各银行的总行定期发布。河源有关银行从1998年起已不再具备汇票承兑资格,实际上贴现银行无须去河源银行查询即可确认以河源银行名义发出的承兑汇票是非法假票。)。

作为上述风险的集中反映,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在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银行近1.4万亿不良资产之后,2001年一季度末银行体系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仍保持在25%以上。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8.5%,政策性银行21.4%,其他商业银行16%,城市信用社38.5%,农村信用社47.1%(刘仁慧2001)。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不良资产的生成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改造,不良资产的上升势头很难说已经被彻底抑制。尽管在中央银行的严令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自2000年以来开始持续下降,2001年上半年净下降了2.1个百分点,但由于以下因素,第三季度末比年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统计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第一,在不良资产的帐务处理上存在人为调整因素。由于不良资产认定制度、认定程序和监管技术的缺陷,对不良资产仍然沿用了人工认定的方式,人为调整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的真实性。例如为了应对考核指标的压力,基层行完全可以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和贷款违规展期来掩盖不良资产。

第二,会计标准落后。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处于“一逾两呆”与“五级分类”两种不良资产分类方法的衔接时期,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尚未普遍推行,造成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混乱。银行会计科目仍按传统的“一逾两呆”标准设置,考核指标也以此制定。而出于“一逾两呆”固有的不合理性,该标准是无法反映不良资产真实状况的。

第三,风险加权体系与巴塞尔标准存在差异(参见《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尼古拉斯.R.拉迪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出版。)。目前中国银行普遍缺少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大多仅依靠帐面数据来评估风险,在风险认定标准、对某些特殊风险(如贷款对象过于集中)的评定等方面掌握偏松。同时风险评价的有关信息极不透明,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据此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曾指出,中国银行公布的资产充足率是“没有意义的”(同①。)。换言之,中国的银行还普遍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

二、加入WTO将使银行业的风险进一步暴露

(一)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银行业将可能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相比,银行业是入世承诺中开放度最大的部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将成为国内银行的重要竞争对手。这一新格局的要害并不在于竞争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在于竞争性质的改变:银行同业之间将由过去资金实力和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如果说在旧格局下银行依靠大力吸收存款和扩大市场份额还得以生存的话,在新格局中这一生存方式将被淘汰,大而虚弱的银行很快会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国外经验,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之后,将以其在管理经验、服务水平、经营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与本地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和表外业务,从而得以在占有较少市场份额、消耗较少资源、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取得较高收入。这种竞争方式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压力将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失去优质客户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本已十分低下的银行将更加难以获取经营利润,不良资产的比重可能进一步增加,财务状况可能恶化,清偿能力会逐步丧失。

第二,由于外资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十分谨慎,中国银行业现有庞大的国内网络优势并不足以构成抵御外资银行竞争的壁垒。相反,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却很可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包袱,一者银行为维持这些分支机构运行所耗费的资源过多,而其中很多机构并不产生效益;二者过多的分支机构会增加决策层次和信息传递成本,降低经营管理效率,加大风险控制难度。

第三,在对私业务领域,外资银行通常会从高收入人士入手,以其擅长的个人理财、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逐步扩展业务(实际上,许多外国银行已经通过发展在线服务将业务扩展到国外,从而避免了建设零售网络的昂贵费用)。鉴于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人数较少的富余阶层集中了半数以上的社会财富,高收入客户群的流失很可能会影响中资银行的储蓄存款增长,从而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因为中国主要银行的流动性一直是依靠高储蓄增长率来维持的(据测算,外资银行只要吸收国内银行6%的存款,就会使内资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二)市场规则的调整将使中资银行失去政策庇护屏障

市场开放并不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部,规则开放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加入WTO之后,中国必须通过规则开放来引进和吸收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制度架构。长期以来,政府在要求国有银行承担政策性职能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保护和超国民待遇,例如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并实施“债转股”、允许其在一定限度内核销呆帐贷款、在开办新业务、开发新商品方面予以照顾、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网络扩展以减少竞争等等。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政府也提供了诸如严格限制新竞争者进入的保护。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尽管政府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保护措施,但是这种保护一定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并保证充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过去所采用的有针对性的行政性保护措施将真正成为“最后的晚餐”。毫无疑问,习惯于庇护的银行将进一步暴露于风险之中。

(三)来自非银行机构的竞争将进一步分解中国银行的业务基础

在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浪潮中,非银行机构正在向传统银行业渗透。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甚至一些非金融企业如电讯公司、软件公司、大型零售公司都开始提供与银行类似的服务。入世之后,这类非银行机构将随着自身业务的开展进入中国,并加入与银行竞争的行列。由于这类机构已经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中国银行将很难与之竞争,银行的业务基础将被削弱。

三、形成银行风险的制度基础

1998年以后,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监管内容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风险的上升势头,稳定了金融秩序。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基础,中央银行的监管越来越力不从心,发生风险的源头并未得到根治。

(一)产权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

1.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缺陷

产权制度缺陷首先突出反映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国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唯一所有者,银行产权名为国家所有,实际上却因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没有明确的所有权要求而虚置。由此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由于缺乏所有者的监督、激励和约束,银行必然存在巨大的代理风险和普遍的“内部人控制”。这就天生地决定了许多银行经营人员的行为取向是个人或小团体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担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其建立风险约束的自律机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由于国家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追求利润和最大资本收益率不能成为各级银行内在的动力,商业准则也不能成为银行行为的最高准则。在目标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下,经营者即便有着良好的愿望和素质也很难有大作为。

第三,因为所有者是国家,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事实上已经转变为国家信用,无论是民众还是客户,都认为国家银行绝对不会倒闭,对银行的风险熟视无睹,银行因此而缺少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

第四,国有银行对一母同胞的国有企业的赖帐、逃债行为难以给予惩治。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信用制度便由于违约成本过低而一再受到侵犯,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日趋脆弱。

2.其他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缺陷

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化程度较高、机制较为灵活的特点,服务效率因而也相对较高。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不足亦不可忽视。目前在股份制银行中,普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由于股份制银行背后的“老板”基本上仍是国有企业,国企自身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便依样复制到股份制银行中,使得这些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带有行政色彩并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问题。被关闭的海南发展银行曾制定了70多项管理制度,希望籍此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结果事与愿违,最终仍没有逃脱被经营风险吞噬的结局。一些已经上市的银行如深发展、民生银行等,或者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普通股东无法对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监督;或者在相当程度上仍受到政府的控制,在重大事项上(如行长任免)股东很少有发言权,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官半民的银行。此外,光大、华夏银行尚未完全采用股份制企业制度形式,中信实业银行至今仍全资直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类银行尽管因属于“孙子辈”而较少受到行政干预,商业动机也相对强烈,但仍受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强烈制约。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利润增长趋缓,不良资产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耗尽了设立初期的制度优势,内部机制等方面的欠缺开始威胁其生存发展。

在城市信用社,产权制度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从城市信用社的历史沿革来看,信用社基本上均与政府部门和一些特殊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下,也只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才有能力争夺金融业务的许可证)。例如某中心城市48家城市信用社中,属于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工作部门组建的有9家,属于政府部门所办公司组建的4家,属于市、区政府部门办的12家,属于金融机构所办的13家,属于学校、科研机构所办的2家,属于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组建的2家。从信用社的经营情况来看,多数组建单位都将之看成是自己的下属机构,并利用信用社直接向股东关联企业发放贷款,出资组建各种产权关系不清的公司,为组建单位提供福利和安排家属就业等等。由于组建部门并非真正的出资人,经营风险对之不构成任何约束,加之又可以从信用社获取利益,组建部门根本没有监督、约束信用社经营人员行为的动力。经营人员则往往自恃权势背景而恣意妄为,部分股东急功近利的短视为更加助长了信用社的违规经营。在这样的体制之下,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必然归宿。对此,监管部门曾试图通过增资扩股、改变股东结构来改善信用社的经营活动。遗憾的是,由于未触及问题实质,这一努力并未能解决城市信用社的产权约束问题,反而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得以借机攫取信用社的经营权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1年9月7日报道,1993年,湖北“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林明学获取了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设的恒昌信用社经营权,开始高息揽储并通过信用社攫取资金1亿多元据为己有。1995年,林明学从武汉长江信用社贷款600万元,从工商银行桂林分行贷款600万元,多方筹措资金2200万元,同时虚拟注册了7家企业入股买下了桂林临桂县城市信用社。林担任监事会主席,由下属职工分别担任理事长和信用社主任。控制临桂信用社后,林明学开始将之作为“林家铺子”,任支任取。为满足其需要,信用社高息揽储获得6亿元存款,其中大部分被林以贷款名义非法占有。林还多次利用信用社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1亿多元。)。

上述产权问题同样广泛存在于改制以后的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以后,大股东一般由各类政府机构改为财政部门。相对于改制前信用社挂靠五花八门的政府机构的情况而言,此举尽管有助于规范其经营行为,但所有者的约束、监督机制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产权制度的缺陷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由于所有者放弃或无法行使权利,银行为高级管理人员所控制,所有者、经营者、监管者和其他相关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利益制衡和互动机制,结果必然会招致巨大的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陷是国有银行风险生成的重要原因

1.政资不分,缺少专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的职能机构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承担了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这一点是明确的。但是具体到各个政府部门,职责又十分不清楚。看起来目前是由财政部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运作和保值增值,可是由于资产管理者和国家财政事务管理者两种身份的性质和目标都不尽相同,财政部门往往很难将两种职能协调于一身。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财政也不宜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否则便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此外,国家并没有真正赋予财政部以资产管理人的身份,例如财政无权任命或撤销国有公司的董事长,无权决定企业的兼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发行股票或债券。这些权力或者被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内部继续进行分权),或者被集中到更高层次,而这些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并不对国有资产的运作效果承担任何责任,形成严重的责权失衡。由于缺少专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对国有资产全面负责的职能机构,本应由所有者承担的监督职责不得不转移到其他部门(例如由人民银行来检查银行报表的真实性、查处不良贷款责任人、规定不良资产控制比例,由金融党工委来挑选银行经理人等等)。中央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商业银行的总行,结果是既加大了监督成本,又影响了监管效率。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银行的经理人并不清楚自己应对哪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因为这些部门似乎都同等重要。同时他们也无须对经营活动的失误负责,因为很难分清这些失误是经理人员的责任还是多头目标相互冲突的结果,精明的经理人甚至可以利用这种目标的矛盾性来开脱自己的失误和违规行为。

2.政企尚未分清,延续了原有管理方式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原本是隶属于政府的专业银行,有着自己的行政级别并按照政府行政系列层层设置机构,银行管理人员被视同干部,享受同级行政官员的待遇,可以由政府部门派遣和调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的行政色彩正在逐渐淡化,但是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国有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政府的政策工具。特别在高级银行职员的管理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管理方式,行长、总行部门经理和分行行长基本上由政府决定,分别享受副部级待遇和局级待遇,追求行政级别提升仍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由于国有银行的政治地位与人民银行几乎平等,后者是很难对之实施严格监管和追究经营者责任的。

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的情况大同小异,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仍由政府选择,董事会的作用十分有限。总的来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以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体制尚未建立,因此银行也无法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准则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地方政府这一特殊利益群体争夺金融资源的制度因素

在分析中国银行监管问题时,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屡屡扮演了一个与中央政府相对立的角色。例如,地方政府经常以办公会的形式压银行贷款,或者以职务提升、解决银行关系人员家属子女就业提升等为诱饵或交换条件,诱使其违规发放贷款。在企业利用改制改组逃废银行债务和各类金融诈骗案件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和地方司法部门保护的影子(参见第5页注①。)。从现象看,地方政府过于重视地方利益而缺少全局观念、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欠缺和分支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表象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原因呢?值得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成为评价地方政府政绩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支配金融资源的能力与实际需求是否相符;二是地方政府支配金融资源时,其获取的利益与承担的风险是否对等。笔者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组织资源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发展地方经济和保障就业的资金需求很难满足(个别特殊地区除外),同时在制度上,又不存在对地方政府的风险约束,因此地方政府争夺金融资源的行为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不对有关制度进行调整,地方政府的行为乖戾就会永无止境。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缺陷而非监管不力造成的,现行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已经构成银行内部风险生成的制度基础,如果不对这一基础加以改造而只是一味要求加强监管,则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银行风险,还会压制银行业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因为监管部门既然不能通过所有者对投资盈亏和企业价值的高度关心来促使其约束经营者行为,不能通过市场来激发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内在动力,不能在合理的利益和责任关系下,引导地方与中央在银行监管问题上保持一致,那么为了降低风险,就只能用行政管制的手段限制银行经营范围和权限。显然,这种管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风险分析报告

风险分析报告

本企业在一般液态单元和一般膏霜乳液单元的产品生产上会出现设备共用的现象。这样讲容易出现交叉污染等现象,破坏产品原有特性。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从生产的五要素进行了风险识别与管控:

一、人员。人员的质量意识、技能水平和执行力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所有人员在进入岗位时都必须进行三级培训。入职的规章制度培训,班组的流程标准培训以及岗位的操作标准培训,关键操作岗位还必须取得上岗证才允许上岗操作,这保证了人员的技能是符合上岗要求的。另外,车间每天上下班组织班组进行班前会、班后会,期间对近期的生产情况、质量情况进行通报,提醒,避免问题的产生。质量管理团队也会参与到其中,进行质量方面的宣贯,确保人员的意识符合要求,再不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巡查、监督,确保所有的操作都符合标准要求,确保无主观故意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

二、设备。设备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是很重要的工作。每天在设备的使用前,设备操作人员会先对设备进行点检,检查是否存在问题。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同时设备清洁液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建立了完整的设备清洗消毒流程,实行产前产后清场的制度,在不同品类的转产前,我们均会对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确保不会产生交叉污染的现象。

三、物料。对于不同的物料,我们会执行不同的检查方法及标准,确保物料的符合性。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会对物料的属性、状态等信息进行标示、记录,确保物料的可追溯性。同时在不同的品类生产时,我们会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生产,确保产品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

四、方法。为保证不同的状态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致性,我们按照GMP要求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产品共用设备的情况,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设备清洗消毒操作标准,并定期对各项规定进行周期性验证,确保标准的有效性。

五、环境。工厂为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了标准的GMP车间,并定期对车间环境进行消毒、检测、验证,整体的运行情况良好。各项设施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生产环境符合化妆品生产的要求。

公司严格按照ISO22716及美标GMPC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11年首次获得认证。通过每年的周期性审核及多次二方审核,公司的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改善。公司生产的产品严格按照《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的要求,对化妆品原料带入、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风险物质进行了危害识别分析,通过内部的管控、识别,外部的第三方测试,表明产品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安全性风险物质。

不同类型的产品公用设备生产,我司会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清场、清洁、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污染。如有不实之处,本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负责。

生产企业(签章)2016年2月 18日

第四篇:风险分析报告

风 险 分 析 报 告

一、项目介绍:

1.项目宗旨;

2.项目定位与总体目标; 3.市场计划; 4.产品介绍;

二、运行风险分析:

1.政策风险;

2.资源(原材料/供应商)风险 ; 3.研发(技术)风险; 4.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

5.生产不确定性(内部控制)风险 ; 6.成本控制风险 7.竞争风险

8.财务风险(应收帐款/坏帐)

9.管理风险(含人事/人员流动/关键雇员依赖)

无锡飞锐数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LCD(液晶数字电视)生产及销售项目风险分析报告

一、项目介绍:

1.宗旨:以人为本,做强“飞锐”,为繁荣世界经济做出贡献。2.定位与总体目标

公司坚持产品100%出口,市场定位:为客户OEM、ODM;客户范围:世界各国,目标:3年内达到年出口120万台LCD,利润2400万美元元/年。3.市场开发计划和生产规模

公司销售现已开发有欧洲市场、中东市场、非洲市场、大洋洲市场和美洲市场:

(1)LCD/TV市场开发:公司在市场开发计划总体分成两个板块,主要在地理位置和技术适应两个方面.以欧洲,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技术适应性.基本覆盖了欧洲,非洲,中东,大洋州,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的国家基本覆盖了美洲.按照以上情况公司已经开发了欧洲市场其中100%的客户需要LCD/TV,北美洲市场100%的客户需要LCD/TV,南美洲市场20%的客户需要LCD/TV,大洋州客户100%的客户需要LCD/TV,中东,非洲客户30%的客户需要LCD/TV 公司的客户在生产中会不断的增加,市场会不断的扩大.(2)LCD技术开发:结构设计和机芯方案软件开发,公司有自主设计能力,已有完成开发计划和方案,机芯开发有15”,17” 20” 26” 32” 42” 47”,采用自主设计和外包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新,奇,特,短,频,快不同的风格满足客户要求.生产规模:第一年年产40万台,日产1800台LCD/TV,生产流水线(总装)三条,SMT贴片完全可以满足产量要求。

4.主要产品介绍

(1)PHILIPS,MSTAR206,系列机芯——该机芯为目前应用在大屏幕15” 17” 26” 32” 37”42”47”中高档机种上,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可做欧洲各国制式,芯片可互换,电源范围从90V~270V,可实行1000页图文,核心技术由PHILIPS公司提供减少了出口国家不同必须换机芯的麻烦,建立了生产用机芯标准化,为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机芯937美国zoran提供核心技术,与长虹联合开发,由公司技术部设计成美国ATSC制式适用美国全部高清数字节目,机芯标准化。适用于出口美国各种尺寸LCD电视机大规模生产。

(3)MSTAR209——核芯片MSTAR公司提供,与长虹联合开发合适澳洲数字高清电视用H264解码高清码流功能,该机芯技术含量高,有充分的利润和市场前景。是以后主要增长点。目前已完成开发,可批量生产,并已有有意向客户。

(4)V-26机芯:合适中东,非洲,南美洲。完成技术开发,可批量生产,已有意向客户。

(5)附加功能:在LCD上加DVD.USB,读卡,刻录等功能。这些功能大的品牌工厂是不做的。大厂会把客户介绍给我司。做差异化是公司的发展方向。

5.商业模式:为世界各国经销商或生产工厂做好OEM、ODM。

二、风险分析与规避:

1.政策风险与规避――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策稳定,不会有风险; 2.资源风险――所有配套资源在中国充足,没有风险。

3.技术风险――我司按市场和客户要求来进行技术开发,不会脱离实际技术开发,公司会组织市场调查,专家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对没有市场的产品坚决不会投入开发。

4.市场风险――公司全部实行以销定产,接到客户L/C或订金到帐才安排生产,所有销到市场的产品公司没有风险,产成品和元器件全部实现零库存。5.内部环节脱节风险――公司可能会出现过类似情况而导致推迟交货。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所致,平时必须加强考核制度,实行全员培训,提高整个团队素质。预防为主,以各项制度来保证不发生脱节的风险。如果出现推迟交货必须及时与客户沟通,取得客户谅解,并需该信用证条款,重新制定交货期。6.成本控制风险:

(1)产品定价:公司对每张订单会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如果成本过高或定价太低则不能通过评审;

(2)所有原料材料必须经过公司价格委员会审定价格方可签订进货合同;

(3)经常向市场了解材料成本价格情况;(4)财务对所有进出价格实行监控。

7.竞争风险――由于国际市场非常庞大,中国的生产工厂是最有竞争力的。有竞争就有风险,关键是我们有一套防止风险的办法。

(1)成本控制,密切注意市场价格变化,使自己的成本处于最低状态;(2)技术领先,开发新品领先投入市场;

(3)质量保证,过程控制,不合格的原材料、元器件不能进厂,不合格的产成品不能出厂,严格按照ISO9000程序办事;(4)改善服务,收集客户意见,改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8.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采取以下方法:

(1)公司实行的是客户货款或LC到后安排生产,不实行欠款生产。(2)按订单采购原材料实行零库存。

(3)产成品按订单生产实行零库存。材料和成品无库存积压。(4)风险存在是客户付了定金后取消订单,我司可更换包装,换外壳的方法。(包装外壳只占货价的5%)转卖给其他客户,把损失控制在小范围内。这也是我们要防范的风险。

9.管理风险

管理一个公司主要是建立一个团队,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让每一个员工都在可控状态下工作。给每个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个责职部门的领导对自己所领导的部门承担全部权力和义务。

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在平时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把一切风险提早发现、掌握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第五篇:中国家电企业法律环境及风险分析报告

中国家电企业法律环境及风险分析报告

[ 阚凤军 ]——(2010-10-8)/ 已阅8435次

3)反倾销。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5月在日内瓦公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寻求保护国内生产商免受廉价进口品威胁的各国政府的头号目标。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下半年一共有82件新的反倾销调查,其中有33件是针对中国商品的。2005全年的反倾销调查总数是178件,针对中国的达到55件,接近31%。在新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中,比如在调查后采取的进口限制或者加征额外关税,从7月到12月有76件,针对中国出口的有22件;全年有129件,针对中国的达到40件,正好占31%。中国能够遭到如此众多的反倾销案件,除了本身生产成本低廉、竞争优势强大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迫于谈判压力,作为妥协方案,勉强同意在针对其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在15年内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结果,中国变得很容易遭受反倾销攻击。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压力非常大。事实上,家电企业已经遭遇过数起反倾销调查,如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对企业等中国企业制造的空调发起的反倾销等。长远来看,随着家电企业销售规模的迅猛增长,必然冲击他国的产品市场,反倾销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家电企业高度重视。

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争取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制度接轨;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合理确定产品的出口价格;

研究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了解本公司产品或其他其他类似产品出口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及影响,并形成定期分析报告;

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强化反倾销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

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海外投资建厂,利用国外生产规避反倾销;

聘请经验丰富的反倾销专业律师就家电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专业的意见等。

5、海外投资方面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投资国法律与文化、劳工、政府、海关、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度性规定与保护措施等。中国家电企业已在越南、巴西、美国等地成立制造公司、分销公司等。这些公司能够成功运作并取得预期的投资目的,应充分关注下列问题: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未能预见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跨国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如投资国政局不稳造成的风险及企业国有化的风险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5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宣布能源部门国有化,将该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收归国有,并下令军队占领该国的天然气田,声称外国公司必须在180天内与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新合约,否则将加以驱逐。委内瑞拉政府今年还大幅提高在该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的矿产资源税,给

许多国际石油公司造成巨大压力。

2)法律与文化:家电且有需要充分了解投资国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只有了解了当地的法律,才能遵守当地的法律,利用当地的法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了解当地的法律也有助于评估项目投资的法律风险及合理编制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文化差异是国际投资必须考虑的因素。如首钢集团在秘鲁收购铁矿,由于对当地文化和工作习惯以及劳工权益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引起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频繁发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维持。因此,中国家电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立初期需要了解当地的商业文化及其他地方习惯等,避免在企业运营后出现不应有的风险。

3)劳工:一般而言,外国政府对工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比较大,该国的劳动力量已比较强大,工会一般有权同企业主就工资、福利待遇、加班等劳动事宜进行谈判,并将影响到企业经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中国企业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初期就遭受工会的反对,在成功收购后也遭到工人数次罢工或抗议等,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地劳工状况及工会的运作等,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工会与企业对立,影响公司运作及企业在当地形象。

4)环境保护。各国在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环境保护的立法及执行力度。任何投资项目,即使能够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如贡献税收、解决就业等,但如果违反投资国的环境保护法,很可能导致项目叫停并被处以巨额罚款。因此,尽管家电企业海外投资成产的产品不属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类别,但亦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避免发生因违反环保规定导致投资项目不能顺利推进的风险。

5)外汇。不同国家货币在使用及兑换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外汇风险。企业跨国投资取得效益或遭受损失的多少,除了东道国的市场与竞争因素外,货币与汇率的变化常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企业的收入或支出、以及进行外汇交易的过程中,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到企业的净额外汇现金流量、本外币的利润等等。因此,需要了解投资国关于外汇方面的管制,并根据了解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准备预案。基于上述分析,公司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可以考虑如下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

第一,对投资国进行充分、详细的投资环境调查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公司应在投资前对投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相关法律等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对投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海外公司成立后,海外经理人员应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进行汇总分析。

第二,借助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保护投资公司的利益。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以两国政府为主体作出的承诺。我国与别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受保护的投资财产种类;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业务活动给予公平合理的待遇;对外国投资财产的征收、国有化措施及其补偿;投资及其收益的回收;投资争议的解决等。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注意利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行协商,争取权益。

第三,家电企业需要重视外部中介机构的作用。无论是投资项目初始阶段,还是公司成立的后续运营阶段,都会发生各种需要外部中介机构提供协助解决的法律风险及商业风险等。如项目前期可行性调查及投资国整体投资环境分析阶段,可能需要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提供相关报告,以助于家电企业更好评估投资风险;企业为了减少现金出资额,同时为了变相提高投资总额等考虑,可以通过提高评估价格等方式以设备出资,各国海关法关于设备出资的监管及设备进口等规定差异很大。俄罗斯海关法规定如果作为出资的设备超过一定金额,需要经过当地的评估机构认定设备的价格,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的作价得到维持,必然需要聘请当地报关行等提供相关服务;公司设立过程中需要签订的重大合资协议及资产租赁协议等需要当地律师提供更为专业、及时的法律支持。

四、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的总体管理原则

(一)家电企业高度重视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界定及管理失误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因此,企业相关人员需要对法律风险管理负有责任。国际一些大公司将有效地管理企业法律风险应当作为对企业相关人员业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与监控制度。随着国内和国际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风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法律治理制度,以使企业各部门及其子公司针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采取统一有序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并定期对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优先顺序进行评估。

(三)企业内部律师加强法律风险的管理与引导。律师应当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的其他人员协同工作,共同制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计划,并根据高层管理部门的安排定期对相关制度进行审查、更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各层级次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四)提升律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理解、加强公司内部律师团队建设。公司内部律师应积极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及整体思路与策略,从而洞察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的出现的法律风险及经营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较高的法律建议或制度设计。

(五)加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共同努力才能比较及时发现法律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五、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

家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应和各子公司的整体商业战略相一致。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法律环境不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应当包括就下列事项制订防止违规和风险评估制度:

1、防止违规方面的管理;

2、合同管理;

3、知识产权管理;

4、索赔/诉讼事项管理;

5、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管理;

6、公司治理和公司秘书工作管理;

7、环保、人身健康和安全法律事务的管理;

8、劳动关系法律事务管理;

9、企业投资、资产出售、并购和重组;

10、其他事宜。

制订法律风险管理战略计划的一个步骤,公司应对其所面临的现有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并确立法律风险管理项目的优先顺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就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法律风险提出解决方案,确定将该法律风险降至可接受的程度的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期限和先后顺序。

下载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医疗机构风险分析报告(2006年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 药品注册管理:是指SFDA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工程进度风险分析报告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项目监理部 进 度 风 险 分 析 报 告 二〇一〇年三月 1 进度风险分析报告 一、工程概况及目前施工进度情况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位于洪山区余家湖村......

    风险分析报告(一季度)范文合集

    风险分析报告 2014年4月 根据本公司授信业务在保项目管理情况,下面就本公司目前将面临的主要风险简要分析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4月,在保项目44个,担保总金额12145.6万......

    税收风险分析报告

    附件2: 税收风险分析报告 本期税收风险分析围绕“涉嫌虚开下游疑点企业、成品油抵扣疑点企业、房地产预收核查疑点企业、兼营免税项目、简易计税项目进项税额分摊疑点”等13......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分析组织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及时修补,最大限度地降低组织的安全风......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合集)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ALP)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1.总则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以下简称ALP 测试盒)是一种临床检验体外诊断化学试剂中酶类试剂。因为检查并不在人体内或人......

    转载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推荐)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风险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本期末,全行资产总额×亿元,比上期减少×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上期增加×亿元;不良余额×亿元,比上......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分析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分析 了解泸州市2010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报告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48个,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