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构建“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石首市作为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之一(其中唯一的县级市),长江沿线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如果依托优势、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主动应对新战略,抢抓新机遇,从而在“一带一圈”整体开发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充分认清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地位
(一)新兴工业城市
石首已形成以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纺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并拥有“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2个“中国名牌产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湖北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林产品加工产业已网络湘鄂边县市区原料林基地150万亩,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棉纺行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承接平台优越。石首经济开发区是湖北省13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之一,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园内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要素供应充足,先后引进了浙江万向、上海中林、南京西普、劲牌酒业等长江流域内企业,目前尚有充裕的产业承载空间,能为我市与沿江各中心城市开展深层次的产业合作提供保障。
(二)重要港口城市
石首地处鄂南湘北,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两大平原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境内岸线资源丰富,内河航运优势较为突出,拥有通航里程144公里,石首港已被列为全国长江干线主要港口、湖北省重点港口。2007年,我市启动了工业综合码头建设。工程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成一个岸线长5公里、占地5000亩、投资5个亿、吞吐量500万吨、建成5个功能区(造船业区、物流园区、散货码头区、工业综合码头区、滨江公园区)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多功能新港,成为鄂南湘北的综合交通枢纽。荆岳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将使我市的综合交通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果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比喻为横卧荆楚大地的一条小龙,那么,以武汉、黄石为代表形成的鄂东城市群正好处于龙头位置,而以荆州、石首、宜昌为代表的鄂西城市群则处于龙腰和龙尾处,而这一长达600公里左右的江段,占到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四分之三强。荆州、石首、宜昌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西端的重要一极,还是桥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结合部。加快荆宜段的开放开发,能促使“一带两圈”整体“活”起来,更能凸显石首的区位优势。
(三)文化旅游城市
石首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境内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走马岭等4处古文化遗址和众多古代墓葬群,其中距今5000多年的走马岭遗址,比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原始古城要早数百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致石钺、石斧、石锛及陶器、木制葬具等文物,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代表。境内还有大量三国故迹和动人传说,范蠡泛舟、俞伯牙、钟子期调弦知音等传说扣人心弦;刘备招亲、三气周瑜等历史典故有迹可寻。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真实记载了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首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石首虽地处两大平原结合部,以平原风光为主,但境内却拥有平原地区少见的山岳旅游资源,如桃花山、绣林山、南岳山等。其中屏立于石首东南边沿的桃花山,是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交汇处唯一的系列山林,五大湖泊、十大水库如同明珠点缀于莽莽群山中。一年四季,桃花风光旖旎。阳春三月,桃李芳菲;仲夏七月,湖水清澈;金秋九月,硕果累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石首市的许多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考察价值。生活在天鹅洲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和白鳍豚素有“国宝”和“东方美人鱼”的美誉,白鳍豚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在生物界、仿生学、声学以军事科学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天鹅洲内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均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努力发挥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作用
石首市委为抢抓“一圈一带”整体开发的大机遇,确定了圈带战略目标。按照“湖北长江经济带上辐射鄂南湘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卧薪尝胆,努力把石首建设成鄂南湘北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力争2020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一)积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形成以长江牢固树立“大交通”理念,以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取向,重点推进石首长江大桥、江南高速、后石高速、荆岳铁路、公石公路、港口码头建设,加快构建“一桥四路一港”的大通道格局,将石首“一江分南北”的交通劣势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积极呼吁荆州市政府尽快招商引资,促进江南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并优先建设石首段。加快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申请荆州市政府授权我市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争取扩大荆岳铁路石首站房面积,协助做好早日开工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流程,尽快向省政府、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专题报告,争取石首长江大桥经国家部委批复立项,彻底扭转我市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修改完善石首港口码头规划,尽快将荆州港石首港区建设上报交通运输部,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积极争取国家长江航道改造升级项目,推进长江航道改造提升,解决我市航道梗阻问题。
(二)积极发展现代工业
按照编制大规划、培育大产业的思路,依托“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我市产业实际,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现代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以楚源集团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企业重组联合,带动荆江选矿、万达精细、雄富利化工等企业抱团发展,快速扩张,形成以染料及中间体、化工基础原料、生物医药、选矿药剂、化工新材料等产品为主体的精细化工制造体系,力争把张城垸工业园建成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产品系列最全的染料化工工业园。以石首杨树科技园为依托,以吉象、伟林、吉丽、万顺等企业为骨干,加快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杨树苗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依托万向钱潮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提升新兴汽配、永旺汽配、乘风汽车、神康机械、金弛机器等企业的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积极谋求与东风、神龙等行业“巨头”合作,加快融入湖北汽车产业链。依托长江港口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型船舶制造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鄂南湘北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争取“石首市物流园”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主体,逐步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商业流通网络。按照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快市客、货运中心、铁路站仓储物流园、临港物流园建设,将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入驻我市,重点建设奔马商业街、湘鄂边机动车产业城、衣铺街小商品市场、小新口省际边贸市场、鄂南林产品交易市场、鄂南水产品交易市场等六大市场项目。
(三)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1、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响誉海内外的天鹅洲原始生态湿地品牌。
天鹅洲拥有大面积的、水草丰美的原始江滩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种群的最佳保护区,是天鹅、白鹳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区内的长江故道也是白鳍豚、江豚最适宜生存的水域环境。应将珍稀动物与湿地风光结合,以麋鹿为主调,突出生态主线,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创意。对现有生态湿地资源进一步挖掘,确保野生动物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充实。依托麋鹿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的原生性,将天鹅洲生态湿地打造成驰名国内外的旅游品牌。
2、因地制宜,营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
城市山水特色营造,不仅要充分挖掘南岳山、桃花山等景点的山水资源优势,以吸纳更多的观光旅游客源,更应该将城市特有的山水资源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融入到城市内部景观体系中,为城市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主城区内,以城市背山面水的总体格局为基础,利用环城的山底湖、官田湖、显阳湖等几大湖体以及星布于城区的大小湖泊、港渠以及公共绿地,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山水景观体系,将绿化景观特色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3、挖掘内涵,开发历史旅游资源。
(1)再现古诗词意境
为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全方位地再现古诗词意境,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恢复绣林十景。结合城市景观体系建设,重建照影桥、刘郎浦、八仙洞、锦帻亭等十处景点;打通垂江视线通廊,构建由照影桥连通至万石湾的景观轴线;在长江外滩结合江滩公园的建设修建刘郎浦碑亭,将历史文人墨客在石首所留下的真迹集中在此展现给世人;结合旧城改造,恢复八仙洞原貌,与望夫台共同形成“望夫台接八仙洞”的景观风貌。
(2)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
构筑区域与市域有关三国故事传说的旅游景点线路,从区域大范围内,与荆州一体化的大三国故事旅游线,沿途观赏赤壁古战场、曹操兵败所走的华容道、刘备招亲的石首绣林镇和刘郎浦,借此宏扬石首的城市文化特色。重点在石首开发刘郎浦、三义寺、问食岗、武相庙等历史遗迹。
(3)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重点修复贺龙同志旧居遗址、石首苏维埃政府遗址、红二军团总部遗址、红六军军部遗址、石首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等革命遗迹。
(四)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东进南扩”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城区人口过30万人的中等规模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城东新区开发和建宁大道行政办公区建设,加快客运中心、人民医院搬迁、城南污水处理厂、三义寺汽渡北岸码头迁址等工程建设,着手谋划山底湖整体开发,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城镇产业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尽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新厂、东升、调关等沿江重点镇为支撑,高陵、横沟市等其他建制镇为依托的城镇建设格局,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强化项目整合部门联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依托“一带一圈”战略推进石首发展
石首市规划管理局
2010
第二篇:ra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wfq
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
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苏州市民首
选出游助手!
第三篇: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
新闻作者:管理员
新闻来源: 日期:2010-05-06
浏览次数: 2545
2009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为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培育1个至2个节点城市。”笔者认为,可以将洪湖市率先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洪湖市具有十分重要的“补链”作用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相连的皖江经济带,之所以开发得比较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江安徽段(即“皖江”)已经形成了城市带。从马鞍山到安庆不足300公里的江段上分布有5座大中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而在湖北长江中段武汉——荆州477公里的江段上,除去两头的武汉和荆州外目前尚无较具规模的中等以上城市。我省虽然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比较发达,但在武汉——荆州这一段形成明显的“断链”。如果说,在全国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那么武汉——荆州段就是“龙身”的“腰”,而处于这一江段的洪湖市就是一节重要的“腰脊椎”。
洪湖中心城区陆路东距武汉145公里、西距荆州201公里,水路178公里抵武汉、299公里抵荆州,交通区位较优,特别是港口辐射力较强。洪湖港务局1985年前一直管辖武汉市的金口、邓家口、水洪口等港务站,2007年10月港口体制改革前管辖着咸宁赤壁、陆溪口、嘉鱼、潘家湾、簰洲湾等12个港务站。在《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2002~2020)》中,洪湖港与鄂州港、黄州港、宜都港、枝江港等一起列为“重要港口”。近年来,洪湖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和毗邻武汉的地理优势,积极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深水码头,发展临港经济,努力形成以长江港口岸线为主体,以内河湖泊港口为补充,水陆互换、江湖并驱的港口城市格局。目前,洪湖市已经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着手编制洪湖新港和旅游码头、新滩工业园区码头的控制性规划,启动了港口码头建设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港”、“城”互动,洪湖市能够迅速“补链”,可为湖北挺直腰杆出力。
长江流经洪湖市域135公里,占全省长江干线总里程的12.7%,是全国长江岸线最长的县市之一。同处这一江段的岳阳市是湖南唯一的临长江城市,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3+5”城市群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环湖沿江产业带的形成,举全省之力打造岳阳港省级航运中心,夯实湖南现代化航运物流平台。今年荆岳长江大桥建成、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从洪湖城区出发到岳阳仅需20分钟。
2008年4月30日《长沙晚报》一篇题为《随湘江流淌长沙寻找出海口》的文章,在阐述长沙市对接武汉城市圈的优势时写道:“湘江北去,直奔八百里洞庭,开启长沙蓝色经济文明的伟大征程。是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对接,共同承载‘中部城市引擎’的战略之举。北拓到洞庭湖后,长沙才真正成为通江达海的城市,长沙经济也将由内陆经济过渡到蓝色海洋经济。”很显然,湖南将港口和航运作为了两大城市群的对接点。将洪湖市打造成节点城市,不仅有利于在这一江段逐步缩小与岳阳的差距,为湖北“补链”,而且能加快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对接,与湖南共同打造“长江中游经济带”。
洪湖市具有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
目前,我省正在实施“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着力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洪湖市既是武汉城市圈的观察员,与武汉东湖开发区建立“区市协作关系”多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同时,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仙洪试验区的主体。“两圈一带一区”四大区域战略集于一个县市,全省唯一。
近两年,洪湖市抓住“两圈一带一区”的重大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与中等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多家,已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石化设备产业集群、水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洪湖市水产面积和水产品总量这两项数据已多年居全国县(市)第一位,水产品及其他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5家,已有数十种水产品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2008年洪湖市实际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速达31.35%,居荆州市8个县市区第二位,仅次于荆州区,一举扭转了长期“甩尾”的局面。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洪湖市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工业增速达到了28.7%。完成财政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开足了马力,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4.4%、20.4%、22.6%。现在,制约洪湖发展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汉洪高速公路及东荆河大桥修通之后,投资者纷至沓来。紧邻武汉市汉南区的新滩工业园,已吸引一批投资者落户;规划面积3338亩,总投资45.1亿元的洪湖能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由武汉企业投资10亿元的乌林温泉项目进展顺利。对洪湖建设节点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项目,其规划建设面积达30平方公里,通过2.5-4公里宽的生态观光带与现有24平方公里建成区的主城区相连。目前,该项目已在省发改委和省鄂西圈办的组织下顺利推进。
洪湖市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洪湖市人民政府驻地为新堤,早在1926年10月就设立“新堤市”(“汉口特别市”也在同年设立)。1927年3月成立中共新堤市委,9月在新堤成立鄂中南区特委。1929年8月成立鄂西游击总队,11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1930年2月成立红六军,洪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1年6月在瞿家湾成立湘鄂西省临时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军事委员会。1932年1月,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洪湖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贡献。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党领导战争的经验,明确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1928年至1940年,新堤与汉口、沙市、宜昌、沙洋、樊城、老河口、武穴一起被称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正是因为洪湖当时的重要地位,1938年10月由田汉、任光、冯乃超率领政治部第三厅机关工作人员曾在此进行过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9年5月16日新堤解放,21日成立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6日在此成立沔阳专署,辖汉川、汉阳、沔阳、嘉鱼、蒲圻、监利、石首7县及新堤市。1951年6月,为纪念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功绩国家决定设立洪湖县,并撤销沔阳专署,洪湖县划归荆州专区。1987年7月,设立洪湖市。
在历史上,洪湖(新堤)是我国最早的设市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是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洪湖”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每年吸引无数游客。
洪湖市中心城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
从经济实力看,在荆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情况》中,洪湖市新堤街办在全荆州市106个乡镇街办中名列第五,前四位分别是荆州区纪南镇、沙市区关沮乡、沙市区锣场镇、洪湖市府场镇。通常而言,城市规模应当只算城区范围,而不是整个市域。按照这个概念,洪湖市中心城区新堤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在6个县市中名列第一。从城市人口规模看,洪湖城区人口已达到19.3万人,也居6个县市第一位。同时,现有建成区面积最大,到2020年将达60平方公里(含“洪湖岸边是家乡”旅游城),届时将居湖北县级市最前列。
在《湖北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对全省包括武汉在内的36个设市城市进行的综合评价中,洪湖列第23位,紧随恩施州府恩施市(第21位)、地级城市咸宁(第22位)之后,并规划到2020年将洪湖与孝感、咸宁、恩施、随州、天门等9个城市一起打造为40万至50万人(指城区人口)的中等城市。该《规划》已于2003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是目前我省关于城市定位法律效力最高的法规。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为中等城市,超过50万人为大城市。因此,洪湖市依照该《规划》到2020年应当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等城市。
第四篇:铁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铁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近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首批两台自动售(取)票机分别落户中国500强企业兴发集团总部和猇亭工业园区。铁路部门立足实际,主动发挥运输骨干作用,参与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高铁为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优质出行体验。铁路部门完善长江经济带沿江铁路网,努力构建“经济带内畅通、南北辐射通达”的铁路客运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顺畅的出行服务。大力实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推进合武高铁提速工程,把运输能力集中投向成都、重庆、上海、合肥、南京、南昌、杭州、宁波等方向,重点解决沿江方向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改善阳新、当阳、巴东等贫困县区老百姓铁路出行条件,沿江36个中间站旅客发送量较上年增长20%;深化“厕所革命”,推广“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常旅客会员、站车Wi-Fi等服务新举措,努力让旅客有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铁路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新引擎。通过加强物流基地、移动装备、专用线、内陆港建设等硬件设施的主动衔接,推进 “水转铁”“公转铁”项目,畅通铁路与公路、海运、空运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少对长江的污染。为长江经济带交通更顺畅多作贡献。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沿江区域铁路货运有效供给,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
少对长江的污染;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动公铁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加强中欧班列运营组织,加大沿江货运班列开行力度,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铁路打通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新通道。为落实铁路总公司提出的打造沿江区域中欧班列品牌的要求,武汉局集团公司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铁路国际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支点,襄阳、宜昌为辅的“一拖二”中欧班列共享模式,打通阿拉山口、满洲里等5个出境通道,联通德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搭建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陆上桥梁。
第五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