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3: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篇: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

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

作者:程国强 时间:2012-07-25 浏览次数:21 次

内容摘要: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承诺,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对我国农业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农业不仅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10年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启示是,一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三是要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四是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

关键词:农业,对外开放,世贸组织,粮食安全,贸易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农业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着力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001年,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业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0年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承诺,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一,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一是逐步削减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目前已降至15%,不到世界农产品平均水平62%的1/4,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①目前农产品约束关税率比中国低的有:捷克12.2%、美国11.9%、新西兰7.3%、澳大利亚3.9%。](如图1所示);二是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对粮食、植物油、棉花、食糖、羊毛等重点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参见表1)。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逐步缩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第二,调整农业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政策。根据加入谈判承诺,我国农业支持补贴政策全面执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逐步建立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补贴制度与政策体系,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②指受到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限制的各种价格支持、补贴等措施,不能超过规定的微量允许水平,要求作出削减承诺。]上限约束在8.5%。取消所有农产品出口补贴。此外,自2005年起对外资开放农药、农膜的零售和批发业务;2007年起开放化肥零售和批发业务。

表1 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承诺 资料来源:WTO,《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

图1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约束关税率

资料来源:程国强,2005。

第三,鼓励农业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外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研发等,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探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工作力度。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家农业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合作经营,正在建立形成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公平、合理的国际与双边农业合作框架。

第五,积极参与并推动贸易谈判,进一步改善国际农业贸易环境。根据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特征,促进与东盟、新西兰等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规则。

二、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对我国农业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农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贸易摩擦频发多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战胜了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利益下降以及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多种困难的挑战,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如2002~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1.8%,比加入前1998~2001年的10.8%高出1个百分点(参见表2)。

表2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78~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

10年来,我国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动摇,始终注重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从2001年的9052亿斤增加到了2010年的10930亿斤,增长了20.7%,年均增速达2.1%。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粮食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水平,打破了延续多年的粮食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参见表3)。其他主要农产品,如油料、棉花、食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产量也实现新的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参见表4)。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为我国克服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困难、应对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表3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1978~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

表4 中国农业结构变化:1978~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

第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入世”10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3552元,年均增长10.7%(参见表5)。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仍保持8%以上,2010年增幅达到10.9%,不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日益扩大。2010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20875亿元,比2001年的10424.9亿元,增长100.3%,年均增长8%(参见表6)。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对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表5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1978~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表6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2010年(亿元)

注:2010年数据包括市县两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

第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一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如表7所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89亿美元,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相比,增长203.6%,年均增长13.1%。由此促进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进口。表7显示,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为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7 中国农产品贸易:1992~2010年

注:本文农产品按“世贸组织定义+水产品”(即食品+农业原料)统计;*指按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计算;**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相对农业增加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计算,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期。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表7进一步显示,我国农业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5%,增加到2010年的19.7%。其中,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依存度只有8%[③美国为41.1%、欧盟34%、俄罗斯36%。农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泰国等,农业贸易依存度则高达99%以上(根据世行“世界发展指数”估计)。],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日益提高,由2001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11.8%。其中,油籽、棉花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如为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植物油以及饲料需求,大豆进口从2001年的1038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80万吨,年均增长20.3%,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84%,相当于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61.4%,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表8)。

表8 中国大豆进口:1995~2010年

注:中国自1996年取消大豆进口配额管理措施,实行3%的单一进口税率。

三、农业对外开放的启示

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在农业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人对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心。为什么10年来,我国农业打破种种悲观预言,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总结而言,主要有如下应对农业开放风险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根据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战略理念和大政方针,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从明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为新时期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挑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二,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坚持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屠宰税;连续发出八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表9),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表10),初步建立了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从农业“负保护”向“正保护”的政策转型,不仅有效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表9 中国农业补贴支出(亿元)

注:2002年、2003年良种补贴分别只有1亿元和3亿元;其中2010年数据来自财政部《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开资料整理。

采用国际通行的经合组织(OECD)生产者支持估计(PSE)方法评价中国农业补贴支持政策的效果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农业政策的全面转型,而且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农业支持总量水平[④包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预算支出和价格支持形成的补贴。],从2001年的24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86亿元,年均增长18.7%,创历史最高水平(程国强,2011)。表10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价格(元/公斤)

注:

①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的等级标准为国家质量标准三等品,每个等级之间的差价为0.04元/公斤。

②2008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是国家两次提价后的价格,第一次提价为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分别为1.50、1.40、1.40元/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分别为1.50、1.52、1.58元/公斤。

③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从2008年开始包括广西,中晚籼稻和粳稻从2008年开始包括辽宁、江苏、广西、河南。

④东北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

⑤不同产区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所差异,其中内蒙古和辽宁为1.52元/公斤,吉林为1.50元/公斤,黑龙江为1.48元/公斤。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开的政策文件资料整理。

从国际比较看,2007~2009年,中国农业支持总量年均为6204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878亿美元),仅次于欧盟(1478亿美元)、美国(1092亿美元),高于日本(519亿美元)、韩国(224亿美元)的支持水平。相对而言,中国的农业总支持率[⑤即农业支持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平均为2.05%,低于土耳其(3.5%)和韩国(2.4%),但高于美国(0.7%)、欧盟(0.9%)、日本(1.1%)等发达国家。

图2 2007~2009年主要国家农业补贴率比较

资料来源:OECD,PSE/CSE Database,中国数据系作者计算。

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⑥即实施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后,农业生产者获得的补贴,包括价格支持形成的补贴,以及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直接补贴。](PSE)从2001年的13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39亿元,年均增长23.7%;农业补贴率[⑦指农业生产者补贴占农业总收入(即农产品产值加上对生产者的财政预算补贴)的比率。]从5.9%提高到16.1%。其中,2007~2009年平均农业补贴率%PSE,为9.1%,即农业总收入中的9.1%来源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的作用(程国强,2011)。当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水平仍然较低(图2)。如2007~2009年OECD国家农业补贴率(%PSE)平均为21.7%,挪威为61.1%,韩国为52.1%,日本为47.3%,欧盟为23.3%。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和墨西哥分别为34.2%与12.5%,也远远高于中国(OECD,2010)。

第三,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一方面,优化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体系。10年来,我国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产品出口在全部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60%,增加到2010年的70%;粮食等土地密集型资源性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0%,下降至2010年不足10%。另一方面,适度进口资源性农产品,探索建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机制。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与国内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之和相当)。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我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采取关税配额管理等进口管理措施,有效把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的时间、节奏与规模,防范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积极应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化解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加快,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我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进出口管理,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国际市场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国内农产品调控体系,通过实施最低价收购、临时收储、竞价销售,把握储备吞吐、进出口节奏与时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成功化解国际粮食危机的严峻挑战,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篇: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国际比较及影响

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国际比较及影响

摘要:今年以来,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开放的步伐开始加速。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我国债市对外开放的进程和现状,分析了境外机构在境内的债券投资行为,然后将我国债市开放度分别与美国、日本和韩国债市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债市开放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 对外开放 境外机构 资产配置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收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在稳步推进。

2015年以来,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开放的步伐开始加速。我国债市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境外机构在境内的债券投资有何特点?对外开放对我国债市有何影响?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债市开放进程:历史与现状

(一)债券市场开放步伐加快

回顾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见表1)。

2010年8月,人民银行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投资试点,打开了境外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大门。

2010―2014年间,债市开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先后允许RQFII和QFII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并不断放宽其投资范围和产品比例限制。期间比较重要的节点有:2011年底,证监会、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推出RQFII制度,投资范围覆盖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2013年3月,人民银行允许QFII机构在获批的额度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步伐显著加快。6月3日,人民银行宣布允许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开展债券回购交易,且回购资金可调出境外使用,为离岸市场开拓了新的跨境人民币输出渠道,方便海外投资者从在岸市场融资。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发布,大幅放开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投资额度限制和投资范围,将审核制改为备案制。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二)投资范围不断扩大

从投资范围来看,境外机构可投资的债券品种逐渐丰富。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资(QFII、RQFII为主)相对开放,除质押式回购有所限制外(主要限制信用债质押式回购),国债、公司债、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品种均已放开。

银行间债市可投资品种也不断扩容,2015年以来显著加速。5月,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开展债券回购交易;7月,又将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三类机构的投资范围从现券交易、债券回购扩展到债券借贷、债券远期以及利率互换等衍生品种(见表2)。

表2 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品种

市场 可投资债券品种

银行间市场 1.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RQFII、QFII机构可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债券现券交易。

2.已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可以开展债券回购交易。

3.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现券、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以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其他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交易。

上交所 可投资国债、国债预发行、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政策性金融债、次级债和本所认可的其他债券品种,还可以投资优先股、资产支持证券,可参与国债发行的申购。

深交所 可投资国债、国债预发行、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政策性金融债、次级债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品种,还可以参与债券发行的申购。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三)机构获批数量增加

目前,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参加跨境服务贸易试点的其他境外金融机构(以下简称“三类机构”);二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三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2015年以来,境外机构获批入市的速度有所加快。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39家境外机构获得进入银行间债市的资格,而2014年全年有34家境外机构通过审核。从机构类型来看,2015年通过审核的39家境外机构中有14家三类机构、14家RQFII、11家QFII机构,与2014年各类机构的新增量相比,三类机构重新成为审批重点。截至2015年6月底,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三类机构达到99家,RQFII机构达到50家,QFII则有28家(见图1)。

(四)QFII和RQFII审批额度进一步扩大

从新增额度来看,2015年上半年QFII机构新批额度86亿美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26%;RQFII机构新批额度约912亿元(约合149亿美元),与2014年同期新增额度928亿元基本持平。总体来看,QFII和RQFII的审批额度增速有望继续增加。

截至2015年6月底,累计批准QFII机构共计755亿美元的境内投资额度(见图2),批准RQFII机构共计3909亿元的境内投资额度。关于QFII和RQFII审批额度中多大比例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今年3月曾表示,目前QFII不超过50%的资产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而RQFII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图1 历年来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数量(单位:家)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2 累计QFII和RQFII获批额度增长(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编辑注:去掉图例中的“(亿美元)”)

境外机构的债券投资行为

(一)债券在境外机构资产配置中占比较低

在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存款占据主要地位,债券资产比重相对较低。截至2015年6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共计4.42万亿元,其中债券资产7640亿元,占比17%,股票资产也仅占14%,而存款则占到了48%(见图3)。

从各类资产占比的变动上看,债券资产比重稳步上升,而存款占比呈下降趋势。自2013年12月以来,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存款的比重大幅下降了接近8%,而债券资产占比上升了3.5%,股票和贷款资产比重也略有上升(见图4)。

图3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4 境外机构持有的各类人民币金融资产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其中,QFII机构偏好股票资产,债权资产占比较低。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截至2014年底,QFII总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比例超过70%,债券资产约占10%,银行存款、基金及其他类资产合计约占20%。

(二)境外机构债券投资规模占全市场的份额仍然较低

截至2015年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规模已近6000亿元。2012年6月以来,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4.5%。分品种来看,国债投资增速最快,年均增长35.2%;政策性金融债投资增速次之,年均增长24.8%;信用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投资规模年均增速为13.9%(见图5)。

图5 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产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虽然境外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各种债券规模迅速增大,但从比重来看,对整个债券市场的影响仍然较小。从整体来看,境外机构债券托管总额稳步上升,占债券托管总量的比重在2015年第一季度以前不断上升,在第二季度有所回落。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末,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占比约为1.83%(见图6)。

图6 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及占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三)境外机构债券资产配置偏好利率债

目前境外投资者主要投资低风险的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二者之和占其债券资产的比重为83%。对于信用债,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与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境外机构的风险厌恶程度普遍较高,只对AAA级以及超AAA级债券有一定兴趣,因此截至2015年6月底,信用债在境外投资者债券资产中的占比不到17%,其中中期票据占比最高,为11%,其次是企业债和短融,各占3%左右(见图7)。

图7 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资产结构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四)境外机构需求回落

长期以来,较高的套息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是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的两大驱动力。然而自2014年以来,中国债市收益率一路下降,套息利差不断缩小,外资进入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自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9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贬值4%左右。因此,驱动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动力在逐渐减弱。

1.境外机构需求回落,资金汇入规模放缓

近年来,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上资金净汇入规模稳步提升,在2014年第一季度达到第一个高峰,约为130亿美元左右;之后三个季度资金流入规模大幅回落(见图8)。

图8 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资金汇出入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QFII、RQFII项下资金净汇入规模大幅回落,反映出境外机构对境内金融产品的需求不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数据,2014年QFII新增额度为172亿美元,比2013年多增40%,而2014年QFII机构汇入资金仅127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9%;汇出资金40亿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增长135%;净汇入资金87亿美元,下降29%(见图9)。

2014年第四季度RQFII项下资金流动也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RQFII项下汇入资金1697亿元,汇出资金676亿元,净汇入资金1021亿元。从月度数据上看,2014年第四季度资金汇入规模急剧下降,汇出规模快速增加,净汇入资金规模在12月成为负值(见图10)。

图9 2003―2014年QFII资金汇出入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10 2014年各月RQFII资金汇出入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海通证券研究所

2.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偏低,外资机构进入谨慎

根据Fund Global数据,目前中国政府债券的换手率(衡量债券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在0.3~1.9之间,相比之下,美国国债的换手率为10,日本政府债券的换手率为5.9。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笔者计算出境外机构重点配置的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及政府支持机构债券的换手率,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换手率最高,但也仅为2.4;国债、央票和政府支持机构债的换手率较低,均在0.5~0.8的范围。从换手率月度变化来看,2015年以来,债券换手率均有提高的趋势,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提高幅度最大(见图11)。

图11 境外机构重点配置债券月度换手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债市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债市:海外投资者积极参与

美国资本项目开放较早,并且得益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优势,成熟的美国债市中海外投资者占比非常高。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美国国债存量的47.69%由海外投资者持有,美联储因QE而持有国债存量的18.83%,而本国的共同基金、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持有比例分别为10%、4%和2.26%,远小于海外投资者的持有比例。

(二)日本债市:外资参与度较低

日本债市以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主要参与者。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日本债券存量中29%由存款性公司持有,22%由保险年金持有,19%由日本央行持有,而海外机构和个人的持有比例仅为7.85%,远低于美国。在海外投资者中,卢森堡、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的持有比例较高,这些国家持有日本债券占所有海外国家持有规模的比例在8%~16%之间(见图12)。

图12 2014年末主要国家持有日本债券规模占所有海外国家持有规模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编辑注:删掉图例)

(三)韩国债市:外资参与较稳定

近年来,韩国债市中的外国投资者参与比例较稳定。2009年外国投资者持有韩国国债的比例为15%,2011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5%左右,并一直维持到2013年,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该比例稳定在22%左右(见图13)。

图13 外国投资者持有韩国国债占全部国债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编辑注:删掉图例)

债市开放的影响分析

(一)短期影响有限:制度并非主要限制

债市开放进程加快,政策支持不遗余力,但短期内对债市影响程度有限。

一方面,政策限制并非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主要障碍。第一,从实际投资额来看,QFII和RQFFI的获批额度仍有剩余。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数据,2014年QFII新增额度172亿美元,而QFII机构汇入资金仅127亿美元,QFII机构资金汇入规模远不及获批额度,可见投资规模仍有很大空间。第二,境外清算行实际进入银行间债市的比例不高。截至2015年5月,人民银行选定的境外清算行共有15家,涵盖了15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现行政策,上述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较为便利,但实际进入银行间债市的境外清算行仅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清算行。

另一方面,短期内中国债市对外资吸引力在边际上有所下降。汇率和利率是决定外资是否进入中国的决定性因素。从汇率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持续的宽松货币环境,人民币汇率有所贬值,人民币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在边际上减弱;从利率来看,本轮宽松周期人民银行多次降准降息,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而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的到来,国内外债券利差将进一步缩窄。

(二)长期将提升债市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虽然短期内指望外资“接盘”中国债市尚不现实,但长期来看,中国债券市场走向国际将是大势所趋,外资对中国债券的需求将逐步提升,增量资金有望降低国内利率中枢。

1.人民币汇率不具备中长期贬值因素,汇率稳定有利于吸引国际资金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稳定相得益彰,互相支撑。我国正在力推人民币国际化,而真正国际化的货币一定是一个适当强势的货币,也只有适当强势的货币才能增强投资者的持币信心。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前及实现后一段时期内,预计我国均会致力于维持汇率稳定。

其次,我国贸易顺差仍维持在高位,经济增速从全球来看仍有优势,主权评级也依然坚挺,基本面支撑汇率。近年来外需疲弱叠加国内成本上涨,我国出口增速呈趋势性下滑,但内需不振同样拉低进口,近一年来贸易顺差仍保持在月均450亿美元的高位,有利于对冲资本外流,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从我国的经济增速来看,尽管近年来显著放缓,但7%左右的增速在国际上来看仍较高,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依然坚挺,穆迪、标普、惠誉对中国最新的主权评级分别为Aa3、AA-和A+,展望均为稳定。

2.人民币债券的国际投资者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将带来大量新增资金

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国内债券投资者中境外机构投资规模占比较低。截至2015年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存量的2%左右,远低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韩国境外机构持有国债比例约为23%;也远低于发达市场国家,如日本境外机构持有国债比例约为8%,而美国境外机构持有国债比例接近48%。假设未来五年GDP增速为7%,至2020年时债券总存量/GDP达到60%(目前该比率为56.54%且呈上升趋势),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额占比提高至5%,那么到2020年时,境外机构持有债券总额将达到4.78万亿元,可较目前增加4万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占比有望提升。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持有约6667亿元的人民币资产,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约11万亿美元)的0.94%,而日元和欧元的占比均在2%左右,若未来五年内人民币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则将带来新增资金7000亿元左右。

(三)债市国际化加速,国内外利率联动增强

随着债市对外开放的加速,国内外套利交易将更为便利,国内外利率的联动性将会增强。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修订后的《外汇法》,将资本交易由“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且将举借外债、组合投资的对内对外证券投资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标志着资本项目开放开始加速,日本国内债券利率与以美国国债利率为代表的国外利率的相关性显著增强,此前较大的利差基本被抹平,直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经济危机后利差才重新拉大,但两者的趋势仍高度一致(见图14)。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作为接受IMF援助的条件之一,韩国被迫加快了资本项目开放。此后,韩国政府债券利率与美国国债利率之间的利差迅速缩窄,趋势上也较为一致,显示国内外利率联动性增强(见图15)。

图14 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利率联动性增强(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图15 韩国1997年后国内外利率联动性增强(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海通证券研究所

(四)或有助于缓解地方债供给压力

随着我国地方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流动性有望提高,收益率也将逐渐与国债拉开差距(从今年发行的地方债来看,招标结果高于国债利率的情形有所增多),境外机构对地方债的接受度有望逐渐提高,或有助于缓解地方债供给压力。

从美国经验来看,当债券发行量较大时,广泛引入海外投资者有助于缓解债市供给压力。2007年次贷危机后,为了托底下滑的经济,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国债为财政支出融资,2007年中长期国债的总发行额仅为7500亿美元,而2008年上升到1万亿美元,2009年后维持在2万亿美元左右。对于大规模国债的消化,外国投资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7年后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不断上升,从40%上升至近50%,国债供给压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研究所

责任编辑:罗邦敏 印颖

第三篇: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作者:张页维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但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一、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色

??? 1.粗放与集约并存,土地单产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

????澳大利亚是个人少地多,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发展农业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土地面积,2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农牧场规模比较大。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hm,每个农牧业劳

2动力负担土地约有1200多hm。在农业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场经营。因此,与

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专业化也是澳大利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小麦65.0t、大麦34.0t、高粱148.0t、大米3.3t、油料7.8t、糖原料13.0t;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高达63150澳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由于澳大利亚人口少、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小,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产量高,因此不得不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市场成为澳大利亚农产品竞争的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常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农产品产量的75%。2001—2002 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外向型。近年来,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开发市场,出口产品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欧洲市场转向近邻的亚洲市场。同时,澳大利亚农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当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时,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上升幅度就大,否则相反。????3.农业信息化程度高

???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网络电子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量、产品种类等信息。自从有了远程网络,越来越多的农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减少流通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的网络咨询业比较发达,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为自己的咨询服务承担法律赔偿责任。??? 4.家庭农场占多数,呈现向大农场化发展趋势

???? 澳大利亚的农场按其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称为“家庭农场”;另一类是由农场主雇工从事生产的农场,大多数农场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并得到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而且经营也比较灵活。在澳大利亚,按农场的生产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1)小型农场,经营土地较

22少,一般为150—200hm。(2)中型农场,经营土地一般在300—800hm。(3)大型农场,2经营土地规模在1000hm 或数千公顷,甚至数万公顷。虽然大型农场的比重很小,但占农场

数3%的大农场却占农业用地的3/4。小型农场与中、大型农场相比,相对耗费大、生产成本高、承受风险能力低。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前景不佳的小型农场主放弃土地,改行谋生,以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所以,几十年来,澳大利亚的农场逐步呈现出向大农场化集中的趋势。

????5.农业经营由混合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地带明显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为混合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用具规模扩大,农业高度商品化促进了高度专业化,出现了某些工艺专业化,即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某一个环节。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产品国际化有着密切联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地域上也出现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州沿岸的甘蔗带、塔州的苹果带、东南部的小麦带,以及绵羊南移、肉牛北迁的集中趋势。

????6.农业由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

????以前,在澳大利亚的农业中,畜牧业长期占主要地位,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6∶4的结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达到7∶3。但近30 年来,种植业生产中的小麦,作为农牧业单项产品的总产值和出口值,都超过了以前长期分别居第一、第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总产值和出口值。

??? 7.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农业的产量、产值和效益在提高

??? 澳大利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0—1971 的7.0%下降到2001—2002 的3.1%。从就业结构变化来看,农业部门所占社会就业比重也持续下降,1970—1971 下降到8.2%,2001—2002 仅为4.8%。在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上,1979—1980 为40.2%,2001—2002 下降到22.1%。另一方面,尽管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但农业本身仍有很大发展,农业的产量、产值、效益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加,2001—2002 比1980—1981 ,澳大利亚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14 倍,农民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89 倍,农产品出口增长3.88 倍, 比

1969—1970 增长15.66 倍。这就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是由于农业部门的衰落,而是由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更快。澳大利亚许多农产品的产量(特别是其出口量)在世界上一直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农业至今仍然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

二、澳大利亚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与其政府采取卓有成效的农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分不开的。

??? 1.适应国际竞争,改革农业管理体系

??? 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和出口面临新的压力。一方面,澳大利亚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

于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进口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面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农业对世界农业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澳大利亚进行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市场能运作好的全都交给市场,市场运作不好的政府来做好。

????1996 年,澳大利亚将初级产业与能源部调整为农渔林业部。新成立的农渔林业部,统一协调对农、牧、渔、林业的综合管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以及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需要,强化和增加了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以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职能。改革后的农业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

(1)注意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避免管理职能的交叉、分散、重叠,从体制上确保其农业的竞争力;(2)强化了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农业效益,面向全球市场。既减少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又保护本国农业、服务好农民,努力保持农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份额,是澳大利亚政府关注的焦点。??? 2.不断加强农业的科研、开发和应用

???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究开发工作中有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 多个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科研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CRCS),这些联合研究中心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州府、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研人员依托中心的大型研究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很具有活力。

??? 3.充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 澳大利亚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益于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 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的一大职能,就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农业教育分为三大类: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国立、州立农学院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农机推广人员及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训。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市场机制,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委托不同院校的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

???由于农业区域非常广、农民居住十分分散,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农业的远程教育。目前,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规模大、层次多、范围广,满足了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

办学形式灵活,服务功能齐全,开放程度高,适应个性学习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对远程教育非常支持,在各方面尤其是资金和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使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改善教学手段。

??? 4.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 澳大利亚政府把产品质量视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法宝。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为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它是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技术要求规范。非强制类标准是由政府委托的或自律性行业协会制定和管理的,并普遍得到社会承认的技术性和管理要求规范,它是澳大利亚农业标准体系的主体。

????澳大利亚农业标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力求量化,有利于准确的检验和测试。由于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外向型农业,其出口的农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规定的标准要求,因此,澳大利亚力求使本国的农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保持一致。其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管理,由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 5.发挥农协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社会化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非常健全,不仅政府在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对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而且全国的各级协会(学会)以及行业组织也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澳大利亚农协的宗旨,就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的利益,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民利益的政策。总之,在澳大利亚,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贸易等服务的组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 6.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酸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优化和提高;加强资源管理,包括加强土地、水、矿产、森林和其他生态资源的管理。澳大利亚还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其灌溉水的价格正在稳步提高。澳大利亚赋予农渔林业部以资源管理职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和改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

????7.充分利用WTO 框架下保护农业的空间

????由于澳大利亚农产品大部分需要出口海外,所以,澳大利亚长期以来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主张公平贸易和反对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为了保持本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WTO框架下对农业的保护空间,积极保护和扶植本国的农业发展。在国内支持方面,澳大利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除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

都有各自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计划,并安排有必要的资金。另外,澳大利亚对有些产品实施生产补贴,有的产品生产补贴相当高。

???

三、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题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不断优化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和政策,建立灵活的农业市场调节机制,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探索既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又能最大限度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 2.不断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和开发,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 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是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钥匙。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业科研及推广的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方向,应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基础研究在重要领域的优势,对一般应用性开发研究要大胆推向社会,形成多元化的科研推广体系;在健全有关法律、规章的前提下,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于农业科技领域,参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满足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3.建立和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

??? 澳大利亚农业标准化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特色品种和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农业生产从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都需要标准化,农业企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品种规格、提高质量档次、实现优质优价方面,都迫切需要相应的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我们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健全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并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 4.形成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信息网络

???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提示我们:信息网络化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很分散、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对农业发展更显得重要。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改进政府工作方法,要由直接干预转变到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传递上。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各级农业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相关政策法律信息,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每个农户,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

??? 5.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这不仅由于澳大利亚人均农用土地等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是澳大利亚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三农”问题突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多地少、农业成本高。所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而推进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且在城镇其他产业实现稳定就业,从而不断减少农民,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大力扶持农业,努力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相互协调。

??? 6.充分重视教育对农业发展和城市化的作用

??? 澳大利亚农业发达与其农民拥有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农民的良好素质归结于其充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业的深度开发以及农民进城实现就业,主要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我国的现实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转移人数的多少与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农业欠发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农民的职业培训,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 7.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澳大利亚在生态环保上,一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二是法制健全,协调有力;三是长期坚持,效果明显。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澳大利亚人并没有因此而随意浪费资源,而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更应如此。在我国,减少对农村的污染,防止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盐碱化,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提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进口的检验、检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不仅对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四篇: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2013-05-15 11:23:25

来源:《吉林农业》2012年9期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自然资源贫瘠,山区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以色列自然条件恶劣,沙漠化、干旱严重,全国淡水资源只有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严重缺水水平。年降雨量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分布不均,从北往南雨量递减,50%的国土面积年降雨量少于150毫米。耕地面积40多万公顷,人均不足1亩地。以色列全国人口700余万人,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农产品自给率达9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其果蔬、花卉大量出口,占领了欧洲40%的市场份额,有“欧洲冬季厨房”之称。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1.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

1.1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6%靠科技,其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高达数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他们的科研项目直接来自于生产一线,并由生产部门提供部分科研经费及试验基地,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来承担。一旦取得成功,通过农技推广服务站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点,进行实地推广。所创利益由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双方分成。以色列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很直观地传播新技术、新品种。因此,以色列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以色列农业生产者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基布兹里的农民,有一半多受过高等教育。以色列特别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训,国际农业培训中心每年都免费进行培训教育,由农业专家亲自授课,讲授水利、气象、农产品储藏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在农产品销售服务上,有专业的内、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全国70%以上农产品通过该组织购销。它是非盈利性组织,通过收取7%~12%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是一个非盈利的半官方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在国外设有8个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和批销产品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政府不负担费用,靠收取5%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此外,农户还成立了一些跨地区的专业组织,例如花卉组织、蔬菜组织和畜牧组织等。这些组织组成了利益共享的联合体,配套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

1.2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

以色列全国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境内鲜见大小河流,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因此,以色列人把水称之为“蓝色的金子”。农作物、果园、蔬菜的灌水,由最为节水的滴灌来解决,即:利用一系列口径不同的塑料管道,将水和溶于水中的肥料、农药通过压力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水、肥、农药均按需由电脑控制定时、定量供给。目前,以色列90%以上的农田、100%的果园、绿化区(含城市街道行道树、公园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等)和蔬菜种植均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水滴灌王国。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可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滴灌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以色列建国至今,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以色列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资源、环境,实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及鼓励节水的有偿用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执行配额奖惩,超过配额加价3倍。此外,以色列在污水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国污水利用率达90%,占农业用水的20%,是世界上污水回收灌溉最成功的国家。

1.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以色列是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96%.把高科技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是以色列农业的一大亮点,也是以色列农业具有强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十分重视新品种的选育。利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手段,不断培育出品质优良、抗病虫,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力条件的作物种子、种苗,以先进的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二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近年来,以色列科研人员以高新技术发展农用机械,主要农机都实现了更新换代,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机上,发明了装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能高效地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化肥不仅充分保证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各种杀虫剂、除草剂也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产。三是注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如计算机出现以后,广泛应用于滴灌、温室、种子、育苗、栽培、植保、收割、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实行计算机控制,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化分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色列科学家对不同植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方法和预期产量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为农民开好了科学种田的“处方”,农民只需根据“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湿度和温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

2.对我国农业的思考与启示

2.1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信心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和以家庭为单元的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则通过产业链把农户同市场联系起来。农业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经营形式的现代化上。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单靠农户经营难以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外大市场的对接,难以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强势竞争。需要培育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个较好的选择,以色列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他们除了基布兹、莫沙夫这种地域性农业组织外,还建立了农业劳动者联合组织和农产品合作销售组织等专业组织,这种农业地域性组织与专业组织相结合的集体与合作经营被视作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们要加大农村经营体制的组织和制度创新,鼓励通过租赁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参与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2.2着力构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以色列的农业有着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国家提供的免费服务;二是联合组织及其所属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的有偿服务;三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内部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有两大特点:一是非常专业;二是能覆盖整个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功能不清等问题,哪些应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哪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组织提供有偿服务两者混淆。结合实际,我们应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集中力量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分,要明晰职能,组织科研人员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关,大力推广新的技术成果,把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员同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民联结起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而对那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商业性有偿服务,应在市场规划引导下进行,政府不可大包大揽。

2.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不仅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而且是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用量的过程。我国许多地方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重点要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做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统筹发展。

2.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以色列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鉴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培训教育质量,多层次举办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素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五篇: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性冲突加剧的同时,区域性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日本互为周边国家,同属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对各自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日本战后崛起于亚洲和世界,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成功地在短期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更给我留下了思考。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和阐述的观点,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妥善解决农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日本农业发展的过程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概况,主要包括日本农业的发展过程与特点。然后,论述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及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日本农业产业化与日本农业面临的问题等。最后,阐述了日本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以及日本农业产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与启示(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