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五篇

时间:2019-05-14 13: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

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4]41号 【发布日期】1994-11-05 【生效日期】1994-1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吉政发[1994]4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五日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

(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1994年10月)

建国以来,我国积累起来的巨额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理顺产权关系,对于合理配置和有效经营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在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及有效途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和严重流失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逐步建立起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国有资产改革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在政府层次上,要逐步实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使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面向全社会,分散到不同的职能部门行使,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对集中,由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行使。要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充实国有资产管理力量,并在机构改革中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在企业层次上,要实行政企分开,确立法人财产制度。出资者以其投资承担有限责任,并拥有参与制定重大决策、选择产权代表和依据出资获取收益的权利。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可以指定有关部门或机构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要通过试点建立中间层次的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机构,采取投资控股公司、经营控股公司等基本形式,主要从事资本性质的产权经营活动。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机构接受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作为国家出资的产权主体对其投资的企业行使投资收益、人事评聘、产权转让和监督检查等所有者职能,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负盈亏责任,并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二、二、认真组织产权界定工作

产权界定是明晰产权关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有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指导和协调。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清产核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界定各类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企业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兼并等产权变动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之前的产权界定工作。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归属,要在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产权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界定。对破产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要按照有关法规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协调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纠纷。对瓜分和公开或变相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并严肃处理。

三、三、积极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产权登记是产权管理的基础,是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企事业等单位依法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一种法律行为。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产权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年检登记,并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补充和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办法,配合企业工商登记,进一步扩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制度,使企业更明确地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和责任。

四、四、加强股份制企业国有股权管理工作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股权的专职管理机构,必须依法履行对国有股权的管理职能。一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时,参与审批企业股份制改组的总体方案、股权结构和股票预计发行价格;会同有关部门审定企业进行改组的资产范围和重点、国家股比例;确定国家股持股单位及股权代表。二是行使或委托行使国家股权,除按政府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行使和持有的国家股权外,国家股权授权由其他机构行使和持有的,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双方在行使股权、股利收缴、股权转让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三是做好国家股股利的监缴工作。国家股利收入由各级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机构负责监缴(尚未建立产权经营机构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管,下同),并由其决定国家股收益的投向以及是否留在企业有偿使用。四是做好国家股股权的增购、转让及转让收入的管理。增购国家股股权须报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国家股股权的转让应由持股单位提出申请,说明转让的目的、数量、对象、方式、条件和转让收入的投向等内容,经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按国家有关国家股转让和股票交易的规定进行交易。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外的持股单位,在转让国家股权后,须向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转让收入的金额,转让国家股收入的使用计划和实施结果。国家股转让收入可用于购买须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配股或购入其他股权,也可用于国有资产经营性投资。

五、五、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国有资产的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项目的管理,按照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严格审批条件。国有企业对外出售股权或以国有存量资产与外商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必须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评估立项和产权登记,进行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评估机构的资格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评估结果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项目审批机关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必备文件。中外合资、合作经营项目合同批准后,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的产权登记表,是企业办理工商登记的必备文件。凡未经资产评估和评估结果未经确认的,项目审批机关一律不予办理审批手续。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要严格遵守中外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要按中外双方的投资比例,分别提供投资贷款担保,中方不得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方的投资贷款提供担保,也不得承诺保证外方投资的回报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外经、外贸、工商等部门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密切配合,认真把关、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过程中,对中方国有资产未经评估或压低评估价值,对外商承诺优惠条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六、六、广泛开展资产评估工作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联营、出售、租赁、股份经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以及企业清算等产权变动行为时,必须按照国务院《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吉政办发[1994]2号)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的评估价值作为产权变动或投资折股的依据。特别要重点抓好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以及向外商出售国有资产产权的资产评估。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权以及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在内的企业资产评估,实行统一的专职管理,防止政出多门,人为分割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要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做好各行业的评估立项、确认和评估机构资格审核等管理工作。凡需要进行国有资产评估的项目,没有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立项的,评估机构不得接受委托评估。资产评估报告的审核、确认,要严格把关,对评估引用的制度、法规,选择的经济技术参数,采用的评估方法以及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数额,要进行全面审查,以保证资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资产评估工作不得进行行政干预,不得限定评估时间或升值幅度。对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遵守职业道德,不能客观、公正执业的资产评估机构,要坚决吊销其资产评估资格证书。

七、七、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

为了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确保国有资产的再投入,今后凡属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收益,如国有独资企业的税后应交利润、股份制企业的国家股红利、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中方国有资产投资收益、集体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收取的占用费等,都应由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机构统一监缴,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八、八、积极搞好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工作,促进国有资产、资金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企业集团、联营、兼并、租赁以及国有资产出售、拍卖等产权转让活动,推进国有资产、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管理,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和纠正国有产权交易越权审批、压价转让及产权转让收益流失等倾向。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严格禁止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要逐步建立完善产权转让、资产评估、资产拍卖等社会服务机构,使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九、九、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产权处置、产权交易、资产评估、产权代表管理、投资监督管理等制度办法,尽快形成我省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规体系。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改进、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体系,从价值量的总体上考核国有资产经营状况。

十、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机构改革中损害国有资产产权的行为

各级政府要做好撤销、合并或合署办公单位的资产清理、评估、接交及收缴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要责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被撤销、合并或合署办公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检查,对在机构改革中瓜分和公开或变相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予以严肃处理。要针对各种损害国有资产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十一、十一、进一步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我省清产核资试点工作已有较大进展。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我省实际情况,要加快步伐,扩大清产核资范围。要通过清产核资,核实国有资产价值总量,将应归国家所有的资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轨道,认真解决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资产闲置、损失浪费以及被侵占流失等问题。要用足用活国务院有关清产核资的各项政策,帮助企业解困,增强企业活力。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把清产核资工作做得更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法规标题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制定1

法规标题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暂行)》的通知 颁布日期2005-9-1 颁布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政办发〔2005〕37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暂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暂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一日

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暂行)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常住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均可依照本办法予以保障。

第三条 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遵循下列原则:

(一)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动态管理的原则;

(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第四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确保农村低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农村低保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初审工作。

(四)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担农村低保对象的评议、上报等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保障范围及保障对象

第五条 保障范围为家庭成员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县级民政部门在确定保障对象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下列对象予以重点保障:

(一)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

(二)无力保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家庭;

(三)收养或领养孤儿的困难家庭;

(四)赡养人无赡养能力且单独居住的老人;

(五)因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家庭;(六)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及家庭不得列入保障范围:

(一)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但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劳动的;

(二)法定赡养人有赡养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

第三章 家庭成员认定及家庭收入核定

第七条 家庭成员的认定:

(一)夫妻;

(二)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或成年子女;

(三)未成年子女或在外地院校学习无工资收入需要父母供养的成年子女;

(四)法律规定的具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其他人员;

(五)没有法定赡养、扶(抚)养关系的人员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不视为家庭成员。

第八条 家庭成员的收入按上年纯收入计算。主要包括:

(一)种植、养殖业收入;

(二)劳务收入;

(三)工商业收入;

(四)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五)其他应计算的家庭收入。

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伤残抚恤金、优待金、见义勇为奖励金、义务教育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四章 保障标准及保障资金

第九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差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条 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保障补差标准时,按照既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又有利于鼓励生产自救的原则,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当地农村居民纯收入;

(二)当地维持农村居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承担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等;

(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第十一条 对无家庭收入的农村困难居民,按照当地低保的最高补差标准给予全额补贴;对有一定家庭收入的困难居民按其困难程度,在补差标准内分档次给予补贴。

第十二条 各地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差标准要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第十三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当地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本农村低保对象人数及经费执行情况提出下农村低保资金安排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省财政视各地财力状况和努力程度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四条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存入“低保资金财政专户”,在专户内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县级民政部门要设立农村低保资金专账,准确掌握低保资金下拨和发放情况。县级财政部门依据县级民政部门提供的低保对象相关资料,商民政部门后按时足额将农村低保资金拨付乡镇财政部门,实行专账管理,单独核算。乡镇民政部门按规定负责低保金具体发放工作。农村低保金每年3月1日前和12月1日前分两次以货币形式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五章 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核定一次低保对象变化情况。

第十六条 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农村贫困家庭由户主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家庭收入、致贫原因等。

(2)户主身份证、户口簿。

(3)就学证明、残疾证明或患病证明(由相应县级以上部门出具)。

(4)在外务工人员的收入证明。如提供不出收入证明,则按本村劳动力上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计算。

(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委会在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初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提出评议意见,将符合条件且必须实施救助才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困难对象名单附有关材料报乡镇政府审核。

(三)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在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有关情况进行入户核实,核实无误后委托申请人居住地村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无异议后填报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农村低保对象申请审批表》,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在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以户为单位发放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吉林省农村居民低保证》,登记造册,建立救助档案,对未予批准的送达不予保障的通知。

(五)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要及时申请退出;乡镇对未提出申请但经核实需取消保障待遇的,要及时通知本人,由所在村委会进行公示,并将取消保障待遇意见上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后终止保障待遇并收回低保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村委会要把农村低保工作列入村务公开内容,按公开。

第十八条 县级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资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第十九条 对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人均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保障待遇,追回已领取的低保金。

第二十条 从事农村低保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挤占、贪污、挪用低保金或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低保资金进行审计,加强对低保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促进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第七章 附

第二十二条 各市州、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2002〕11号 【发布日期】2002-09-01 【生效日期】200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冀政办〔2002〕1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省文化厅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省财政厅

(二○○二年七月三日)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和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一)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二)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十五”期间,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合理规划,积极推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一)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必不可少的载体和重要阵地,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基石。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 馆”和“乡镇(街道)有文化机构”的目标。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民政部门实施的“星光计划”,要将资金落实到社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上,促进社区老年活动的开展。

(二)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城镇建设中,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城镇新建、改造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做到规划到位、预算到位、建设到位。

(三)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对本地政府兴办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公益性文化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立项、资金、征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新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经营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可以划拨供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

(四)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对因城市(镇)建设而拆迁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宣传文化单位等文化设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要保证重建的 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五)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好群艺馆、图书馆。市辖区要在搞好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各县要抓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宣传文化单位和村文 化室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2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乡镇宣传文化单位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300平方米。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各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要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室。“十 五”期间,各群艺馆、文化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可挂牌设立本地老年文化大学(学校)。

(六)“十五”期间,完成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对国家补助我省61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项目,各市、县要安排好配套资金,确保按期投入使用。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分设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欠发达、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 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

(七)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文化单位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防止文化设施 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要加强对城镇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搞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三、健全制度,深化改革,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一)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在基层专业表演人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图书资料人员、文化经纪人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中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全面实行职称考评制度。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考核、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省、市文化机构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大县级文化局、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争取在5年内把基层文化工作骨干轮训一遍,努力使基层文化工作者更新知识,提高 技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要逐步改善队伍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各基层文化单位要严格条件,把好进人关。凡进入县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人员,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进入乡(镇、街道)宣传文化单位人员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四)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会同人事、财政、民政、劳动等部门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 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事业。

(五)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基层文化单位大力推行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公开招聘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新机制。

(六)合理确定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人员编制。各级机构编制、文化主管部门要从公益性文化单位性质及其职能不断拓展的实际出发,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认真做好这些单位的核编定编工作。同时,要积极解决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编制问题。

(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日常工作所需经费,采取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八)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兴办文化事业。根据文化部、民政部《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文 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查登记和检查,确认文化类非企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做好民间艺人的建档工作,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社区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在各类文化比赛和交流 方面,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同等权利。

四、面向基层,拓展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各地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国办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办成当地的文化中心。各类群众性文艺学会、协会和文艺社团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深入推进科教兴冀、科技兴农等文化科技宣传活动。

(二)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水平。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程河北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特别要从提高农民 素质入手,普及网络应用、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治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繁荣社区文化。要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文化单位、社区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广唐山社区建设“1+5”模式,在社区建立综合性的文教体活动站。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机关以及社会在设施、人才方面的优势,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活动。

(四)推进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在农村继续推进小康文化建设,实施综合文化设施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建设示范点。在城市继续推进“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逐步扩大区域、拓展形式,丰富内容。大力发展假日文化、旅游文化和小城镇文 化建设。做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重点命名发展一批民间艺术之乡,艺术之乡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要以河北省民间艺术团为载体,将河北优秀民间艺术进一步推向国内外市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贫困地区乡镇电影队放映设备和拷贝,努 力搞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力争“十五”末实现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要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发挥作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要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小康文艺宣传队、文化大篷车的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方法和新形式,坚持“送”与“建”相统一,“送” 与“用”相衔接,以“文化下乡”促“乡下文化”的发展。

(五)繁荣艺术创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和业余作者深入基层,为群众多创作一些贴近时代和生活、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要移植改编优秀作品,开辟群众文艺创作园地,加大传播力度。

(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文艺活动的审批、监督和归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及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

五、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一)各级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文化建设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全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努力实施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和知识工程,落实《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2001至2010年 建设规划》。

(二)“十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对于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要加大对文化队伍教育培训、老年教育等经费的投入。要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资 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等。保证每年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机构集中配送一定数量的图书。

(三)加大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补助,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省、市、县都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有影响的导向性、示范性重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经费的投入,保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各类文化设施及其设备、装备正常使用。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全省沿海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公益性文化设施维修、设备更新购置。

(五)省计委设立“河北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和国家资金配套、支持全省贫困地区乡镇电影队设备和拷贝补助。

(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文化扶贫工程,由省财政、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扶贫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宣传文化单位为主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文化扶贫专项资金,对符合使用范围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七)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省计委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十五”期间全省综合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建设。

(八)实施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财政厅每年统筹安排500万元,用于我省与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网建设资金,积极建设省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通过互联网、宽带、卫星传输等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文化服务。

(九)认真落实国务院《娱乐 场所管理条例》,在停止收取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费后,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编制要求和实际业务开支情况据实编制财政预算。

(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有关部门要对现行文化经济政 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101号 【发布日期】2007-09-21 【生效日期】2007-09-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

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7〕10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

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

省国土资源厅 省财政厅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大,补充耕地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现行的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体制及补充耕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7年,国家加大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的征收力度,提高了征收标准,调整了分配方式,改变了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快土地整理步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了资金保障。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重要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局出发,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做出贡献。

二、明确职责,切实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和项目指南;建立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负责全省项目的备案、监督、检查和指导,对省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建立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库,负责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备案管理;对跨市(州、地)新增耕地指标的流转进行管理和调剂;对土地开发整理相关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市场准入。市(州、地)国土资源局负责制定本辖区的项目管理办法;编报本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计划;建立本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负责本辖区省财政分配资金、耕地开垦费及其他资金投资项目的入库(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及预算审查和项目验收,对本辖区的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本级新增耕地指标库,负责本辖区新增耕地指标的流转管理和调剂;负责本辖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新增耕地指标备案材料审核和上报。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制定本辖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编报本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计划;建立本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组织项目初审和申报,指导开展项目可研、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实施方案,监督项目招投标、工程承包等活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组织项目初验;负责耕地开垦费的收缴入库;建立本级新增耕地指标库,负责本辖区新增耕地指标管理、使用;负责本辖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新增耕地指标备案材料上报。

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案,将资金分配到各市(州、地)财政,负责下达省直接投资项目的资金计划,对分配资金和省财政直接下达的项目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市(州、地)财政局会同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项目投资计划,将资金按项目足额下达到各县(市、区)财政,对下达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县(市、区)财政局负责按规定拨付项目资金,监督管理资金使用。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申报及实施,组织县级农业、水利、林业、农办等部门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相关规定申报项目,项目实施所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按资金渠道和有关规定纳入各级新增耕地指标库管理。

三、改革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管理

(一)调整和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从2007年1月1日起,调整我省省级与市(州、地)、县(市、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管理方式。根据财综〔2006〕48号文件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的通知》(财建〔2007〕84号)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包括中央返还部分和缴入省财政部分)由省财政按统筹分配,实行分级管理分成使用。省级分成的70%部分,省留成10%,用于我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到的土地保护和耕地开发整理以及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保护等规划和管理的相关支出。其余的90%及中央返还部分,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文分配给各市(州、地),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并落实到项目。具体分配方式以各市(州、地)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本农田面积、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和当年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计划数以及截至上一年12月31日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所占权重分别为30%、20%、30%、20%)作为依据分配给各市(州、地),再由市(州、地)参考以上因素和权重按项目落实到县(市、区)。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可根据需要适时对以上分配因素和权重进行调整。

每年11月30日前,各市(州、地)国土资源部门将本地区截至当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本农田面积、灌溉水田面积、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和下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计划数等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依据。省财政厅结合上一年截至12月31日各地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情况,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案。省、市(州、地)财政每年应从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经费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核查、开发整理项目审核论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督管理、新增耕地核查、建立基本农田信息与监督系统、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及耕地折算等工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新增耕地指标数据库建设、管理和维护,建立省、市(州、地)、县(市、区)三级共享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信息系统。

每年在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案下达之前,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对各地上一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上报数据不实、项目落实不足、滞留专项资金的市(州、地)、县(市、区),将核减下一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指标;对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要限期追回,取消下一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指标,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加强耕地开垦费的征收管理。耕地开垦费由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所在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足额征收。耕地开垦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支出。全省耕地开垦费最低征收标准为8000元/亩,交通、水利、教育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按不低于全省最低标准的80%缴纳。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可根据《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省国土资源厅将耕地开垦费的征收情况作为建设项目报批的依据,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时要出具新增耕地合格证,同时还须出具耕地开垦费缴纳凭证。业主单位自行补充的,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时须出具新增耕地合格证。业主单位自行补充耕地,必须按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备案,编制规划设计及预算,并通过验收,项目投入不得低于当地土地开发平均成本。对未缴纳耕地开垦费或缴纳不足的建设项目,自行补充耕地未按规定进行备案、编制规划设计和预算及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将不予用地审批。

四、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范新增耕地指标管理

(一)调整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项目(含国家、省重点项目)占用耕地由县级人民政府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占补平衡。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负责监督落实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经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实行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相挂钩的制度和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切实做到本地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先补后占。

县(市、区)人民政府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本级财政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省级财政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项目下达给各县(市、区)的部分、涉农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部分。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业主可根据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委托项目所在市(州、地)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补充耕地。委托实施项目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原则用于该项目的占补平衡,结余的新增耕地指标由当地新增耕地指标库按原委托价格收购储备,确需用于跨市(州、地)同类建设项目占补平衡的,须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水利水电、县乡公路改造及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可用农业部门坡改梯项目进行占补平衡,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制定。

农村村民建房占用耕地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自行开发占补,补充新增耕地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认定并及时进行土地变更。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制定。

(二)转变占补平衡方式。占补平衡方式由以土地开发为主逐步向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转变。县(市、区)每年用于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指标总量的30%以上必须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获得,该比例根据耕地占补平衡情况适时调整、提高,并列入目标考核。

省直接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进入省级新增耕地指标库。各级收取的耕地开垦费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按资金来源分别进入各级新增耕地指标库。为充分调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积极性,使用省财政分配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按省30%、市(州、地)20%、县(市、区)50%的比例分配。新增耕地指标备案时,按以上比例分别划入各级新增耕地指标库。划入省级新增耕地指标库中的新增耕地指标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较集中地区的占补平衡调剂、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建设项目占补平衡调剂和贵阳市部分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调剂;划入市(州、地)新增耕地指标库中的新增耕地指标主要用于本辖区内建设用地项目的占补平衡调剂;划入县(市、区)新增耕地指标库中的新增耕地指标主要用于补充县(市、区)使用耕地开垦费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形成新增耕地指标占补的不足部分。

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计划,积极组织申报、实施和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整理不得低于下达的计划,土地开发不得超过下达的计划。上年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未完成的市(州、地),本不得申请跨市(州、地)新增耕地指标调剂,并调减下一该地区建设项目占耕指标。

对大型交通、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大,不能全部实现先补后占的,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可实行计划占补。但计划占补量不得超过占用耕地总量的30%,且必须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承诺在一年内完成并通过验收。

(三)严格新增耕地指标管理。省国土资源厅建立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库。所有新增耕地合格证及对应的项目竣工验收材料必须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新增耕地合格证加盖贵州省新增耕地指标备案专用章后有效。未经备案的新增耕地指标不能用于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省直接投资项目新增耕地合格证的核发。市(州、地)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辖区除省直接投资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新增耕地合格证的核发。新增耕地指标合格证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作、编号、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新增耕地指标流转制度,加强指标流转环节监督检查,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市(州、地)辖区内的新增耕地指标流转,由市(州、地)国土资源局批准,从本级新增耕地指标库中划转;跨市(州、地)的新增耕地指标流转,由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从省级新增耕地指标库中划转。未经批准擅自流转的,流转指标不能用于建设项目占补。为鼓励就地解决占补平衡和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占补平衡,减少新增耕地指标流转数量,新增耕地指标跨市(州、地)流转按该建设项目应缴纳耕地开垦费2倍的标准支付置换款。

新增耕地指标流转收支纳入各级财政土地开发整理专户管理,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滚动循环使用。各级人民政府应从新增耕地指标流转收支盈余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新增耕地指标库的运行、维护,奖励在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地不得滞留新增耕地指标,滞留新增耕地指标2年(含2年)以上未使用的,省国土资源厅可根据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占补平衡的需要进行调剂使用。社会资金投资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只能用于自行占补平衡。

五、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确保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尽快拟定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办法,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抓紧做好贵州省土地整理条例立法拟定、调研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也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二)加强队伍建设。省国土资源厅要强化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督、管理。省土地整理中心要切实转变职能,主要从事参与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计划草案和项目指南,建立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库,对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市(州、地)验收项目进行核查、抽查。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明确监管职能,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

(三)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已批准和正在实施的国家及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检查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7〕1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国家、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检查的通知》(黔国土资发电〔2007〕10号)要求和检查意见,认真整改、抓紧实施、保证质量,尽快提请验收,确保项目的全面完成。对2006年底以前省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按已批复的项目投资计划予以安排;对未获批准的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由各市(州、地)根据项目情况在省分配资金中优先安排。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2000]54号 【发布日期】2000-08-02 【生效日期】2000-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

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的通知

(青政〔2000〕54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八月二日

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

(财政厅 2000年7月)

《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青政〔1999〕86号)下发后,有效地调动了各地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该奖励办法的激励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现对该奖励办法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一、对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奖励。凡以后县级(含县级市、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中央“两税”收入)达到或超过亿元的,经省财政厅核实,并报请政府批准后,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

二、二、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地区奖励。凡以后在一个五年计划中累计一般预算收入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收入实现翻番的地区,以实现翻番的当年财政收入为计算基数,经省财政厅核实,并报请政府批准后,按收入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三、各州、地、市、县要保证财政总决算及有关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奖励奖金的,省财政将如数扣回奖励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四、四、给予各地的奖励资金只能用于平衡当年预算和消化历年赤字,不得用于其他建设性支出。

五、五、本办法从二000年元月一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国有资产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