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
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楚雄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云厅字〔2007〕13号)精神,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制定本意见。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列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范围。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中使用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其人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和有明确的转企时间表并已启动了转制程序的事业单位,不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设置原则 5.按需设岗,精简高效。岗位设置应以单位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具体公益目标为基础,根据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岗位的结构比例、数量、名称、类别、职责、任职条件、目标任务、岗位等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注重提高工作效能,降低运行成本,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竞争能力。
6.合理设置,科学管理。事业单位不同类型岗位的名称、数量、等级、职责、权利、任职条件以及专业技术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应与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和公益目标相符。事业单位在实施岗位管理中,应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控制内进行,不断增强公益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岗位设置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
7.兼顾现状,注重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在岗位设置中,要适当考虑已经形成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现状,同时统筹考虑单位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等问题。
三、岗位类别设置
8.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9.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和普通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确定。
10.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 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分为体现单位社会功能的专业技术主系列岗位和不体现单位社会功能的专业技术辅系列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11.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岗位等级设置及结构比例
(一)三类岗位结构比例
12.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总量在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结构等因素综合确定。
13.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14.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
15.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
16.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17.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 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1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二)管理岗位职级与领导职数的设置
19.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到十级职员岗位(附表1)。
20.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依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进行设置,其他管理岗位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进行设置。
(三)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21.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在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内,由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全省有关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规定,根据岗位专业要求、责任轻重、工作量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
22.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附表1)。
2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改革办法结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另行研究制定。24.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指导意见确定。
25.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州总体控制目标为1:3:6。
26.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7.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州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四)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
28.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附表1)。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9.工勤技能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州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州总体控制目标为5%以内。
(五)特设岗位结构比例
30.特设岗位设置。特设岗位是在单位的岗位总量、最高等 级和结构比例限制之外,根据事业发展特殊需要,经州市及其以上人事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用于聘用高层次人才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管理权限予以核销(附表2)。
31.特设岗位如需转变为常设岗位,须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程序申请变更。
五、岗位基本条件
32.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一)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33.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 工作三年以上。
(二)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4.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5.各县市、州属各有关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行业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6.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本实施意见以及行业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三)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7.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38.获省、部级以上技术比赛名次或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成果证书的技术工,应聘一级、二级技术工岗位可以适当放宽工作年限条件。
六、岗位设置程序 39.制定方案。已经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我州的有关规定拟定岗位设置方案。未完成聘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应先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本单位聘用制改革,或者与制定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同步进行。
40.填写审核表。岗位设置方案应广泛征求本单位广大职工意见,由单位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填写〘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申报表〙(附表3),按照本意见规定的方案审核程序和权限报相关部门核准。
41.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拟定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权限、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岗位等级、任职条件和绩效考核标准等主要内容,作为人员聘用与管理的主要依据。
42.制定实施办法。事业单位依据人员聘用制度规定,按核准的不同类型岗位总量、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制定岗位设置实施办法,提请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43.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应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变更手续:
(1)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正式文件,事业单位合并、分立、增减机构编制的。
(2)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4.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应写出书面工作总结报告,填写〘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结果汇总表〙(附表5),并附电子版,按核准的相应程序逐级报州人事局备案。各 县市、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据库,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七、岗位设置的审核
45.州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州人事局核准后由各事业单位组织实施。
州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州人事局核准(附表4),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6.县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意见报州人事局备案后组织实施。
县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县市人事局核准。县市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人事局核准。
八、岗位聘用
47.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48.事业单位应按照本意见和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49.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按照 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的要求聘用人员。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0.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应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对由专业技术岗位或工勤岗位流动到管理岗位的,应按人事管理权限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51.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九、实施要求
52.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性工作。全州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严格按照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 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和本意见的要求,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共同把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县市、各单位要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2010年5月15日前必须完成〘方案〙上报,上报方案一经核准,要及时组织实施,力争于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我州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53.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直接涉及职工利益,在具体组织实施中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及时调整、充实聘用工作组 织的力量;要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摸清、摸准本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岗位设置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员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54.对于不按本意见进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同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造成不良后果的,由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55.本意见由州人事局负责解释。附:1.事业单位岗位等级表
2.云南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申报表 3.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申报表 4.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表 5.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结果汇总表
第二篇: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
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的通知
铜政办〔2009〕14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2008年,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各部门、各单位重视下,开拓创新、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2008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二月十七日
2008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一、2008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2008年,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搭建信息公开平台、拓展信息公开渠道等方面入手来强力推进。
(一)加强领导,各司其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发以后,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对贯彻实施《条例》工作进行了研究。去年初,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市监察局、发改委等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协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市政府办公室为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市监察局负责受理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市经济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市文化局、档案局和政务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各自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建设等。一县三区,市直部门,部分公共企事业单位以及25个乡镇街道,也都于去年10月底前相继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和具体承办机构,指定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初步建成了从县(区)政府、市直部门和重点公共企事业单位延伸到乡镇(街道)的覆盖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体系。
(二)强化培训,规范操作
一是市政府召开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邀请国务院法制办专家来铜做《条例》专题报告,对《条例》进行全面解读,包括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单位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二是开展集中培训。市政府办公室等单位先后举办了4期培训,邀请省信息中心的专家到场授课,对全市227家单位的近30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市政府办公室、市经济信息中心先后派员参加了省政府办公厅等单位主办的《条例》培训和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市有关人员的培训;三是制定下发了《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发布操作规范》,对公开指南内容、信息发布格式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的操作规程等进行了规范。
(三)制定方案,加强督查
1.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铜陵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编制原则、主体、内容、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编制了县区、市直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单位代码和主动公开目录。
2.强化指导督查。一是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单位。针对工作重点提前做好谋划,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二是开展督查,查摆问题。5月中旬组织4个督查组,对全市21个部门和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专题督查,并进行通报;三是通过网站改版,强化督查功能。在新改版的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专门开辟了“督查通报”版块,通过信息发布数量、环比、同比等数据,对公开单位的信息发布情况进行实时的统计排名。同时还在信息发布平台上实现了公开发布时限考评功能,确保了政府信息按时发布,此项功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
各单位在推动这项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市政府办公室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到各科室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当中,建立了领导在签发或批阅文件时直接批示该信息是否公开和以何种形式公开的审核制度;铜官山区政府印发了本区编制方案,组织区直部门及街道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市档案局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制订了《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暂行办法》;铜陵县政府制定了一套行政职权流程图示范格式文本,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建章立制,健全机制
1.制订下发了一系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文件。自3月中旬起,我市先后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并对《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
2.修订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对《铜陵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铜陵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新增“推行政务公开”章节,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载体、制度建设等。《办法》结合《条例》内容做了大篇幅的修改,如:增加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更新协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考核评议等配套制度的专门章节,并特别加入了“法律责任”章节,明确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出现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行为后,将受到包括司法追究、行政问责在内的七种责任追究。此外还拟定了《铜陵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规定》、《铜陵市政府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公开澄清工作规定》,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3.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先后制定了《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暂行办法》、《关于开展2008政务公开考评和编写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及依申请公开指南目录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分别从组织领导、考核原则、范围、内容、方式、标准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2008年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对考核不合格单位将给予责任追究,直至一票否决。
(五)搭建平台,拓展渠道
一年来,除了不断完善新闻发布会、《铜陵市人民政府公报》等公开方式外,还积极探索公开的新形式、新载体,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公开渠道。
1.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按期开通了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zwgk.tl.gov.cn),设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年报”4个栏目。其中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下,设置了市及县区两级政府(办公室)类子栏目17个,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组织类子栏目11个,乡镇(街道)类子栏目7个,公共企事业单位类子栏目10个,搭建起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统一平台。铜陵市人民政府网站、“市民论坛”以及大部分单位的门户网站均在显著位置设置了与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的链接。根据要求,及时对政府信息公开软件平台进行升级,将于今年初逐步实现铜陵市人民政府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互通。此外,在前期投入20万元用于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又投入了近3万元,对政府信息公开网进行升级改版,突出了专题信息、信息搜索查询等功能,创新设计了“依申请公开”版块,设计增加了“便民查询”等栏目,强化了网站的量化考评功能、信息集约化功能和便民服务功能。在升级改版中还增加了依申请公开办理提示,有效地保证了申请办理的及时有效。
2.建设信息查阅场所。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档案馆、图书馆设立了3个政府信息查阅点。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已将进驻中心窗口的所有审批项目(涉密事项除外)的项目名称、法律依据、办理程序等8项内容在办件大厅的触摸屏上进行公布。市档案馆在原查档室的基础上设立了信息查阅场所,并单独配备了电脑设备,建立了相关制度。市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内设立查阅点。
3.完善传统公开方式。一是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2008年共召开青铜文化博览会、民生工程、教育等专场新闻发布会共计20余场(次);二是做好《铜陵市人民政府公报》的赠阅工作。普通公民除可以在乡镇(街道)及社区查阅外,还可以在全市32个街头报刊亭、5个部门办事大厅免费查阅。去年共免费赠阅《铜陵市人民政府公报》万余份;三是积极搭建群众参政议政平台。下发了《市民代表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和重要市长办公会议办法》,邀请市民代表旁听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政府重要会议。2008年共有近20余人参加了旁听。
4.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新渠道。一是充分发挥“行风热线”作用,建立了市政府领导定期上线工作制度,市长、副市长将轮流走入直播间,与群众进行交流;二是利用铜陵市人民政府网站、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市民论坛”等网络载体,加强与市民的沟通与联系。对市政府部分拟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民生工程、城市建设等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决策,如:铜陵火车站广场规划设计及周边地段城市设计方案、《铜陵市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暂行办法》实施效果、天井湖公园喷泉项目方案、关于促进和规范我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城市公交线路设计方案等进行网上公开,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继续做好881数字电视《政府信息》专用频道建设。该频道于2007年12月开通,是安徽省首个数字电视《政府信息》专用频道。市政府通过数字电视880资讯平台公布政府信息,24小时发布政策政令、部门权限、办事指南、时事要闻等内容,集政策性、服务性、权威性为一体。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和掌握政府发布的政策政令、办事公开等信息。
(六)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1.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宣传月”活动。5月31日,市政府办公室、市纠风办和市电台在铜都广场联合举办了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主题的政务公开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活动。有32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现场发放宣传资料近50000份,制作政务公开展板33块,解答群众咨询5300余人(次),接受群众投诉360余件。“行风热线”电台直播车还进驻活动现场,部分单位上线交流。当天,市政府分管领导还在《铜陵日报》上发表了名为《统一思想 精心组织———认真学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署名文章,对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加强经验交流。除编发了多期政府信息公开专题的政务信息外,还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设立了“八面来风”、“政策瞭望”等专栏,宣传介绍和交流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去年以来,还通过《政务公开工作简报》、《政务信息》等刊物以及新闻媒体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和经验交流。
二、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运行情况
截至2008年底,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已有227家发布单位,共发布信息6457条,其中市直部门65个,占发布单位总数的28.64%,发布信息4155条,占信息发布总量的64.35%;县、区政府部门98个,占发布单位总数的43.17%,发布信息1593条,占信息发布总量的24.67%;乡、镇及街道25个,占单位总数的11.01%,发布信息153条,占信息发布总量的2.37%;公共企事业单位39个,占单位总数的17.18%,发布信息556条,占信息发布总量的8.61%。
在各类公开栏目中,“政府机构”、“机构设置”类栏目发布信息273条,占4.23%;“人事信息”类栏目发布信息58条,占0.90%;“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类栏目发布信息2025条,占31.36%;其他类栏目发布信息4101条,占63.51%。目前,政府文件从生成到上网公开平均需要15个工作日,最长需要20个工作日;其他信息从生成到上网公开平均需要5个工作日,最长需要15个工作日。
全市受理信息公开申请3条,均为网上受理,申请事项涉及住房补贴、卫生医疗等方面。其中,可以依申请公开的2条,占总数的66.67%,信息不存在的1条,占总数的33.33%。答复申请均按照申请人申请所示,通过公开网平台或以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了答复。未收到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举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大部分单位都十分重视,其中市政府办公室、国税局全年发布信息均为473条,发布数量居首位;市人民医院、铜官山区政府办公室、铜陵县房产局等单位发布的信息结构较为合理,如将市民最为关心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府规范性文件和会议纪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房屋拆迁公告等及时地进行了网上公开。但也仍有一些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进展缓慢。其中: 市直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地震局、银监局、邮政局等4家单位未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市监察局、信访局、史志办、残联、红十字会等单位3个月以上未更新维护本单位公开栏目,市银监局至今仍未发布信息。还有一些单位的信息量与本单位工作职能明显不符,如市发改委自2008年6月至12月信息发布数量为零。
县区政府部门:铜陵县有32个二级发布单位,其中有28家未发布公开指南,9个部门至今未发布信息;铜官山区有27个二级发布单位,其中有18个未发布公开指南;狮子山区共有19个二级发布单位,均发布了指南,并公开了政府信息;郊区有20个二级发布单位,其中7个部门未发布公开指南,3个部门至今未发布信息。
乡镇街道:25个乡镇街道中仅有4个发布了公开指南,铜陵县五松镇、顺安镇、钟鸣镇、胥坝乡,铜官山区杨家山街道,狮子山区西湖镇、新庙街道、东郊办事处等8个单位至今未发布信息。
公共企事业单位:39个发布单位中有30个未发布信息公开指南,14个至今未发布信息。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行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已逐步形成政府牵头,上下联动,各方参与,全力推进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国务院督查组、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检查组也对我市公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单位基础性工作薄弱。有的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工作机制,有的没有明确专人负责,有的信息发布审核流程不明确。二是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仅从2008年12月公开网信息发布情况看,当月发布信息526条,其中市直部门发布410条,占77.95%,是主要信息来源。县区(含乡镇街道)100条,占19.01%,公共企事业单位(大都为住房城建、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系统的二级单位)仅16条,占3.04%。三是信息发布的种类不均衡。一些单位对于决策类、公示类的政府信息特别是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办事公开、人事等信息发布数量不多,而考察调研、内部学习等工作动态信息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了公开效果。四是指南目录编制和信息发布格式不规范。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未发布公开指南,个别单位未按照格式进行编制,如对必须设置的,如:机构领导、机构设置、办事公开等基本栏目擅自进行了删减,能够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的个性化栏目较少。还有一些单位在发布信息时,直接将Word、Excel等文档和图片以附件形式上传,造成信息主体页面空白,影响了网页的美观性和统一性。发布员责任心不强,有信息发错栏目或必填项目错漏项的情况。五是依申请公开有超时办理的情况。2008年3例依申请公开中,就有2例超时限办理。
四、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打算
(一)开展对2008年政务公开工作的考评
将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开展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内的政务公开专项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各单位“效能建设”、“政风评议”等设定分值的组成部分,与2008年各单位岗位目标考核挂钩,并将对考核结果予以通报。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加大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以促进信息公开工作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针对薄弱环节,强化督促检查
督促县区政府以及住房城建、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主管部门,加强对二级单位的指导督查,建立健全审核发布、保密审查、发布协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等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公开范围和办事程序,及时更新和维护政府信息公开网等公开渠道,加大重点、热点信息和群众关注信息的发布。尚未发布信息公开指南的单位要尽快编制指南,对已经发布的信息进行梳理,科学分类,及时补充相关内容。有门户网站的单位尽快与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做好链接。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将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三)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网应用水平
做好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升级改版后新增功能的应用培训,使之尽快发挥作用,加快完成与市政府网站的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的互相调用和栏目共享。
(四)扩大政府信息查阅点
县区政府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政务服务中心等窗口,建立政府信息查阅点,有条件的市直部门可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电子信息屏。对信息查阅点等公开场所建设要规范化,要有明确的指示牌和使用须知,配备上网电脑、打印、复印等设备,免费向公众开放。
(五)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
加快制定出台铜陵市依申请公开的具体工作规定,各公开单位要依据规定,做好单位内部的学习培训,指定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明确受理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科室)的分工。要依托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依申请公开”系统,完善工作流程,建立起依申请公开归档等制度,规范相关文本,严格遵守时效规定。
(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各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等加大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行使知情权,帮助更多群众掌握查阅信息的办法和申请信息公开的途径,着力营造广大市民积极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峨眉山市农村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峨眉山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峨眉山市城区清扫保洁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峨眉山市农村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峨眉山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峨眉山市城区
清扫保洁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峨眉山市农村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峨眉山市“门前五包”责任制》和《峨眉山市城区清扫保洁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已经峨眉山市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二○○九年三月十八日
峨眉山市农村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改善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逐步建立农村环卫长效机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镇乡要建立健全环卫管理机构,各村组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环卫管理人员,制定清扫保洁制度,落实兼职保洁员。其待遇由村组自行解决,市财政根据清扫保洁工作量予以适当补贴。
第三条农村环卫清扫保洁实行分级负责制,集镇建成区公共地段的清扫保洁由镇乡环卫所组织实施;公路和乡道的清扫保洁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村道、河岸、水面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由相关村组负责;农户房前屋后由村民自我保洁。第四条垃圾处置程序和职责
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秸杆还田等措施,合理利用农产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由村民自行就近合理处置。
农村垃圾由村组收集转运至市环卫局负责清运的垃圾池点,再集中收运处置。第五条清扫保洁要求
(一)农户要做到“五洁四无”(即门前清洁、庭院清洁、室内清洁、厨房清洁、厕所清洁;无垃圾、无污物、无积水、无乱堆乱放杂物)。
(二)村庄要求达到:
1.对村庄内的道路等公共场所及公共设施,坚持定时清扫、擦洗,保持干净卫生,并及时清理池点的垃圾。
2.及时清理排水沟,使污水排放畅通,杜绝污水横流,杂物满沟。3.及时捞除河流水面漂浮物。
(三)集镇建成区公共地段清扫保洁参照城区标准执行,公路清扫保洁按交通部门标准执行。第六条农村清扫保洁工作的日常考核与奖励:
(一)考核
农户的清扫保洁考核工作由所在村组负责,村组的清扫保洁考核工作由所在镇乡负责,环卫局直管的镇乡环卫所考核工作由环卫局和镇乡共同负责,公路清扫保洁考核工作由交通部门负责。
(二)奖励
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卫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在农村环卫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村组和单位实行奖励,对农村环卫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相应扣减单位业务经费或财政补贴。第七条法律保障
环保、水利、城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从严管理,及时发现并查处农村乱扔乱倒垃圾行为。第八条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实行。
峨眉山市“门前五包”责任制
各沿街责任单位(含个体经营户)应按以下标准落实“门前五包”责任。违者,相关执法单位将依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一、净化:达到门店前环境整洁,无垃圾,无污水,无杂物堆放。
(一)沿街责任单位在门店内自备垃圾收集容器,不得将垃圾桶、废弃物、纸屑以及生活、生产产生的垃圾置于门店外或投入沿街果皮箱。
(二)按照有偿的原则,可委托环卫部门实施门前卫生保洁。
二、绿化:门前树木、绿化纳入门店管理和看护,不得将垃圾、污物倒入绿化带和树池内,不践踏花草,攀折树木;发现破坏绿化设施、砍伐损坏花草树木和擅自占用、污染绿地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向市城管执法局热线举报(举报电话5553160)。
三、美化、亮化:保持临街立面、墙面、附属设施、屋顶容貌整洁美观,亮度达到规定要求;及时清除乱贴、乱画、乱挂现象,残墙断壁应及时整修或拆除;店招、店牌、画廊、橱窗、广告等应根据城管、规建、工商等部门的有关规定保持整洁、美观、完好。
四、秩序:门前无乱堆乱放、乱设摊点、占道经营、占道作业、乱拉乱挂、乱设广告牌;禁止从事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行为;禁止上路拉客和用喇叭喊叫招揽生意。
(一)各单位、门店未经批准不得将各种庆典活动的条幅、气球、彩虹气模、空飘物、广告彩旗等置于门店外;
(二)各单位、门店的非机动车辆和摩托车自行停放于停车栏,方向统一,整齐美观;
(三)各单位、门店的机动车辆禁止在人行道和未设置停车泊位的地方停放(划有停车泊位的除外),并主动制止车辆乱停乱放。
五、看护:各单位、门店应负责看护好门店前的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发现损坏行为及时制止或向市城管热线举报。
峨眉山市城区清扫保洁监督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区清扫保洁管理工作,巩固扩大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优化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城区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建成区内各主次干道、支路、“门前五包”单位门前所属路面、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均为城区清扫保洁的监督范围。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城区清扫保洁考核标准,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城区清扫保洁的考核、评比及奖惩工作。
第四条市监察局、市效能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爱卫办、市城管执法局、市规建局、市工商局和各镇乡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城区清扫保洁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五条各镇乡政府和各社区街道办事处负责对所辖支路、居民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实行清扫保洁月检查考核制度。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应组织纪委、监察、效能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爱卫办、各镇乡政府和市城管、规建、工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作好检查考核工作,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于每月25日前报送市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市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各镇乡、社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上报情况进行抽查和核实,建立检查考核档案,写出情况通报。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八条各镇乡、社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清扫保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实行分片、分段包干责任制,责任到人。
第九条实行清扫保洁工作公开制。将清扫保洁人员、保洁公司、监管部门及责任人向社会公布,清扫保洁人员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条建立健全清扫保洁专业监管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专业部门职能作用。第十一条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各社区、部门、单位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卫生监督员。第十二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要主动、及时录制相关的音像资料,为监督工作提供依据。
第十三条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指导。市政府聘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卫生巡视员,对全市的清扫保洁进行巡视与指导。
第十四条市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设立群众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投诉,并对群众举报问题,查实后责成相关部门限期解决。
第四章 奖励处罚
第十五条对市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各镇乡政府、社区、部门、单位及有关厂企清扫保洁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实施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市城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检查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检查考核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布,并记入档案,作为年终单位和个人评先奖优的参考依据。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相关标准由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另行公布。
第十八条各镇乡、村(社区)、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第十九条集镇和乡村卫生监督考核由镇乡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玉政办发[2004]2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部《关于印发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资源[2002]558号)要求,结合玉林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要把有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部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玉林市的市情和水情决定了玉林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一是玉林市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玉林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不配套;水的利用率不高,农业是用水大户,占用水量的70%,但利用系数仅0.4左右;水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二是玉林市实现“三化”和“两个率先”的需要。玉林市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在广西率先建设小康社会,工业要率先加快发展,城镇规模将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将大幅度增加,对用水量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需要足够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环境作为支撑。在水源紧缺、供水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意节水。三是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的需要。玉林市现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仅28.2%,且污染物含量较高。同时,由于城镇废污水直接排放入河,南流江玉林城区河段、九洲江陆川城区河段水质常年处于Ⅴ~劣Ⅴ类标准,严重影响河流水生态环境。如果不加强节水,减少排污,不但会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城镇供水的供需矛盾。
因此,在玉林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调整产业结构,1
建设农业节水工程,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污染型浪费,对确保实现玉林市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条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和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污染防治体系,推进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建设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在内的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原则。根据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玉林市水利“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全面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废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工程的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使“水利现代化”成为保障玉林“三化”和“两个率先”实现的基础条件之一。
2、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突出保护,适度开源的原则。针对玉林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把节水治污作为重点,在水资源调蓄、输送和使用的各个环节突出节水治污措施,在保护中适度开源,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用水效率。
3、综合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城乡协调的原则。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协调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城镇与农村节水的关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三)目标
将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玉林市“三化”和“两个率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试点建设为玉林市成为南方水利现代化示范城市奠定基础。
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时间为2004~2008年。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手段,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初步建立符合玉林实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节水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初步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提高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
到2008年在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要实现以下目标。
1、控制用水总量。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
控制在 25亿m3,水库年末蓄水量3.5~4亿m3,合理调整全市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比例,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2、提高用水效率。试点建设期间,玉林市在保证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第一产业用水量逐年下降,新增用水需求通过节水解决;力争第二产业的用水增长率要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第三产业用水量在居民用水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向国际先进节水水平靠拢。
3、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全市城镇废污水90%纳入排水系统,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南流江、北流河、九洲江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Ⅱ类水标准。进一步扩大防治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增加生态用水比例。严格控制地下水位,把地下水开采量限制在允许开采量范围内。
三、主要内容
(一)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相关节水规划,制订合理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定额管理指标,明确水质标准和排污标准,建立以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与用水和排污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二)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建立一支高效、公正、廉洁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分类水价体系,制定累进制水价制度、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节水激励制度。改革节水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拓宽节水投资渠道。
(四)建立供水、用水和排水自动化管理系统,实行供、用、排一体化管理,为安全高效供水和节水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撑。强化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
(五)完成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同时适度新开工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以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工程。
(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七)实施封山育林、水源区生态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加快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
(八)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建立节水型社会宣传体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四、工作安排
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成立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试点方案,按照要求,全面推进。具体安排如下:
(一)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004年12月,由玉林市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二)编制规划和方案。
2005年1~5月,由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玉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05年6~12月,玉林市将编制完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试点方案上报自治区,请自治区水利厅进行审查,经玉林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实施。
2006年1月~2008年12月,玉林市按照批复的规划和试点方案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四)验收。
2007年7月,请自治区水利厅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中期评估。2008年12月,请自治区水利厅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试点工作检查验收小组,进行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成立由玉林市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挂帅,市水利、发改委、国资委、经委、商务、财政、人事、编制、法制、建设、环保、国土、物价、统计、科技、农机、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另行文),统一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由水利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日常事务。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此项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水利部门搞好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
(二)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者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防污和生态保护的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统一部署,分别由水利、经委、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府职能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工作。
(三)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试点建设的资金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其它资金扶持为辅。市政府要增加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明确专项投入资金,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水利前期工程和基础研究。
尽快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加快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水价、用水定额、排污定额的研究工作。建立咨询专家库,邀请咨询专家为玉林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出谋划策,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达到高质量、高水平。
第五篇: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山州灭火救援应急联动方案》的通知
凉府办发〔2008〕80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省属驻州各行政、企事业单位:
《凉山州灭火救援应急联动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凉山州灭火救援应急联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的。
为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有关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明确职责,建立高效的灭火救援应急调度、指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提高我州火灾扑救及其它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二)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四川省消防条例》等规定制定。
二、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凉山州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指挥小组。
州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在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现场力量调集和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现场指挥长由州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指挥长担任;现场副指挥长由州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副指挥长担任;现场指挥部成员由州消防支队、州交警支队救援中心(122)、州公安局指挥中心(110)、高速公路交警和路政管理部门、州交通局、州环保局、州经委、中石油凉山分公司、电信凉山分公司、移动凉山分公司、联通凉山分公司、州紧急救援中心、州防震减灾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四川分公司凉山配送中心、西昌电业局、西昌市自来水公司、西昌市合成能源有限公司加气站、西昌汇源气体充装站、青山机场和经久油库专职消防队等单位的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组成。
(二)职责。
州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现场警戒,维护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保护现场安全。
州交警支队救援中心(122)、高速公路交警和路政管理部门: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现场交通秩序,必要时进行交通管制,禁止一切与灭火救援无关的车辆、人员靠近;负责现场所需起重机械的调派。
州交通局: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及时组织运送人员、物资、装备等,维护道路畅通。州环保局:负责对灾害事故现场环境影响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提出处置意见,切实将事故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州经委: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调派事故现场所需的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西昌电业局: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对事故现场和周围实施电力管理,提供电力等相关方面的抢险救援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持。
西昌市自来水公司: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保证事故处置用水,必要时停止部分地区的供水。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四川分公司凉山配送中心、西昌市合成能源有限公司加气站、西昌汇源气体充装站: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对事故现场和周围实施燃气管制,提供燃气等相关方面的抢险救援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持。
州紧急救援中心(120):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抢救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做好现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事故处置所需药品和器械。
中石油凉山分公司:提供在石化等相关方面抢险救援的物资、器材装备和有力技术支持。
电信凉山分公司、移动凉山分公司、联通凉山分公司: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负责灾害现场通信保障工作。
青山机场和经久油库专职消防队:按照现场指挥长的要求,与公安消防队协同作战。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州消防支队,办公室主任由州消防支队支队长兼任。主要职责:经常保持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并向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提出工作建议;制定和完善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演习方案,报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三、应急联动调度指挥程序和责任
(一)灭火救援。
当发生火灾时,州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根据灾情,有权调集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有关力量到现场处置。各成员单位接到命令后,必须立即带领本单位人员赶赴灾害现场或预定地点集结,协助灭火救援,积极开展工作。
(二)其它抢险救援。当发生州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明确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现场指挥的其它抢险救援行动时,由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报请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调集有关参战力量到场后,由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指挥或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授权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指挥进行抢险救援。
四、联动保障
(一)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必须制定落实本单位值班制度,设立值班室,明确专人昼夜值班,并制定落实有关措施,确保有关人员、物资、装备能随时调集。
(二)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必须建立救援物资、装备保障制度,定期对有关物资、装备进行检查,确保完整好用。
(三)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加强应急救援训练,努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州政府将加强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通信建设,逐步为各成员单位配备调度专线电话、无线对讲机等通信装备,确保各成员单位间通信畅通。
(五)各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将应急工作作为特殊岗位对待,给予有关人员适当补助。
各县市要高度重视灭火救援工作。参照本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灭火救援应急联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