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名称】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颁布部门】 大连市政府
【发文字号】 大政办发[2010]68号
【颁布时间】 2010-04-02
【实施时间】 2010-06-01
【正
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0年四月二日
大连市城镇“三无”人员认定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城镇“三无”人员认定工作,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规定,参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三无”人员,是指具有本市户籍的城镇居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
第三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三无”人员的认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大连市民政局是全市“三无”人员认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市县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三无”人员的认定机关。
第五条 符合“三无”人员认定条件的居民,可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三无”人员认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三无”人员认定申请书;
(二)本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三)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因年幼或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可由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居民代为提出申请。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对符合“三无”人员认定条件的,在本人所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区市县民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 区市县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街道办事处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决定。对认定为“三无”人员的,发给《“三无”人员证》;对认定不属于“三无”人员的,应书面说明理由。
第八条 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其认定和领证工作由所在的社会福利机构统一办理。
第九条 《“三无”人员证》是“三无”人员获得社会福利保障和救助的凭证,应妥善保管,如有遗失,应及时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办。
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其《“三无”人员证》由所在社会福利机构统一保管;社会散居的“三无”人员,其《“三无”人员证》由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保管。
《“三无”人员证》由大连市民政局负责监制。
第十条 《“三无”人员证》采用实名制,仅限本人使用,不得涂改或转借他人。
第十一条 《“三无”人员证》实施动态管理。持有《“三无”人员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认定机关批准,撤销其“三无”人员认定,并收回《“三无”人员证》:
(一)已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
(二)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三)失踪或被宣告失踪的;
(四)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
(五)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恢复劳动能力和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失踪、被宣告失踪或被宣告死亡的“三无”人员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应当按照“三无”人员认定程序重新进行认定;其中被宣告失踪或被宣告死亡的,须经人民法院撤销对其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
每年12月份,由区市县民政部门组织对在册“三无”人员进行年度检查。
第十二条 区市县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三无”人员档案及数据库。档案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三无”人员认定申请书;
(二)本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三)“三无”人员认定表;
(四)其他证明材料。
“三无”人员档案是“三无”人员身份的原始凭证,应作为永久档案保存。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规定的通知
大政发 [2007] 81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市财政局制定的《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规定》印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项目”指各类房屋建筑、市政、公用、交通、水利、信息产业及各础设施建设的土木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城市园林绿化等各种在建、新建、扩建、改程项目。
本规定所称“建设单位”指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单位。
本规定所称“保证金”指由建设单位缴纳,在工程款中列支,保证建筑业企业在因故未能及时支付工工资的情况下,用于支付工资的保障资金。
第四条 市建委、市劳动保障局共同负责保证金的管理工作。
市建委下属的大连市建设工程劳动保险费用管理办公室及其区市县工作部(以下简称“劳保机构”体负责保证金的收缴、返还、补足管理和监督稽查工作。
市劳动保障局下属的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及区市县劳动保障局下属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以下简称“保障监察机构”)具体负责保证金的使用、支付和返还、补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及区市县交通、水利、城建、信息产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其管理的建设单位按规纳保证金。
第二章 保证金的收缴管理
第六条 保证金收缴按照建设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中中山、西岗、沙河口区向保办缴纳,其他区市县向所在地劳保办工作站缴纳。
第七条 劳保机构收取的保证金存入按规定设立的全市统一银行专户,并签订托管协议。保证金实户存储、专项支取、一级核算、统一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银行应按托管协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保证金专用收据由市财政局监制。
第八条 保证金按如下标准,一次性足额缴纳: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50万元。
(二)除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项目按下列规定缴纳:总投资额在1亿元(含1亿元上的,缴纳标准为100万元;总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5000万元)—1亿元的,缴纳标准为40万元;资额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5000万元的,缴纳标准为20万元;总投资额在500万元(含500—1000万元的,缴纳标准为10万元;总投资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500万元的,缴纳标准为5总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缴纳标准为1万元。
第九条 建设单位须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或批准开工报告时缴纳保证金(已开工项目自本规定下日起补缴保证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年检前缴纳保证金,新办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质证书颁发前缴纳金。
第十条 建设单位按以下程序缴纳保证金:
(一)建设单位在向建设行政部门申领《施工许可证》之前到劳保机构办理保证金缴费手续,填写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费登记审核表》(详见附件1),同时提交下列资料作为缴费基数据:
1.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法人公司营业执照(项目法人单位可提供相关批准文件);
2.房地产开发企业或项目法人公司组织机构代码证;
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二)建设单位根据核定费用缴纳保证金。
(三)劳保机构开具《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用收据》(详见附件2)和《大连市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证明》(详见附件3)。
(四)劳保机构填写《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汇总表》(详见附件4)、《大连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支付返还登记台帐》(详见附件5)。
第十一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属有关机构在发放《中标通知书》、《施工许可证》、新办房开发企业《资质证书》,批准开工报告,办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年检、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时,应核验《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证明》。不按规定缴纳保证金的建设单位,按建金不落实处理。
第十二条 市及区市县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签发《大连市清理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理情况回执单》时,须核查《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证凡未缴纳保证金的建设单位,按未落实拨付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保证措施处理,暂缓核发回执单。
第三章 保证金的支付管理
第十三条 建筑业企业发生下列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60日内启用保
(一)建设单位违反合同规定拖欠建筑业企业工程款,导致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二)建设单位肢解发包或建筑业企业非法转包建筑工程,致使用工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或无建筑业资质,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三)建筑业企业法人代表或工程项目负责人隐匿、逃逸或死亡,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四)因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或严重侵害农民工其他合法权益,发生相关突发性事件的;
(五)其他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确认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且建筑业企业暂无偿还能力的。
第十四条 保证金实行统筹支付。保证金支付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出具《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意见书》(详见附件6附《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情况表》(详见附件7);
(二)劳保机构根据《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意见书》和《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工资保证金支付情况表》,于1个工作日内,在《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情况表》上意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凭《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情况表》提取资金;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业企业填写《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支付收据》(详见附件8);
(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督发放拖欠工资;
(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督填写由农民工签字的《大连市建筑业企业使用保证金支付农民工工资表》(详见附件9),并连同《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意见书》存档备查。
第十五条 对无法确定拖欠工资标准的,先按大连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拖欠工资。
第四章 保证金的补足
第十六条 借出的保证金由拖欠工资的主体单位在90天内等额补足。因其他原因导致拖欠工资的任单位补足。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下列规定确定补足责任单位,并下达《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金补足通知书》(详见附件10):
(一)建设单位违反合同规定拖欠建筑业企业工程款,导致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补足责位为建设单位;
(二)建设单位肢解发包或建筑业企业非法转包建筑工程,致使用工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或无建筑业资质,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补足责任单位为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单位;
(三)建筑业企业法人代表或工程项目负责人隐匿、逃逸或死亡,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补足责位为工程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
(四)因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或严重侵害农民工其他合法权益发生相关突发性事件的,补足单位为工程总承包单位;
(五)其他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确认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且建筑业企业暂无偿还能力的,补任单位为工程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
责任单位补足保证金后,可持保证金专用收据,从直接欠薪用人单位的工程款中扣回。
第十七条 对没有在规定期限内补足保证金的企业,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比照有关拖欠工资的管理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并与劳保机构共同致函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制裁。指令书下达7日后仍未的,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处理;对不履行行政处罚和处理决定的,由保障监察机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应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保机构的《关于协助解决建筑业企业农工资保证金补足问题的工作联系函》(详见附件11),冻结企业新开工项目《中标通知书》、《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并将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待责任单位补足保证金后,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和劳保机构《关于恢复办理相关手续的工作联系函》(详见附件12),恢复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由用保证金支付拖欠工资的建筑业企业或责任单按照缴纳保证金标准的2倍,补足保证金。
第五章 保证金的返还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项目经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以及建设单位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被注销或批准的,经建设单位申请,可按以下程序全额返还保证金:
(一)企业填报《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返还申请表》(详见附件13),提交劳动保察机构审核;
(二)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开展调查,在媒体公示30日确认企业无拖欠工程款和工后,制发《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返还意见书》(详见附件14),送市劳保机构;
(三)市劳保机构接到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意见后,经核对无误的,在3个工作日内返还保证金
(四)收到返还保证金的单位开具《大连市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返还收据》(详见附件
1第二十条 企业收到返还保证金后,又发生拖欠工资行为的,责任单位不但要及时解决拖欠工资问还要按规定标准足额缴纳保证金。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由用保证金支付拖欠工资的建企业或责任单位,按照缴纳保证金标准的2倍,缴纳保证金。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建设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要接受有关部门对保证金管理工作的审计,定期向社会保证金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可对发现的保证金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时进行调查,按有关规定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二条 具体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在保证金收缴、支出、补足、返还等方面出现违规行为的,由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后,任何单位、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已缴纳保证金的建设单位和相关施位重复收取保证金。凡有违反本规定收取的,建设单位和相关施工单位有权拒绝并可向市监察部门或市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负责解释。本规定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市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印发的有关工资保证金(押金、担保金)规定与本规定触者,一律按本规定执行。凡已向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收缴工资保证金的,一律按本规定统一向市劳保办理交接手续,其业务统归本规定所授权的单位继续办理。
附件1.xls
第三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人口政策,发挥户籍管理制度在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大连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调、迁入人员的户籍管理,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 市及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户籍工作主管 部门。各级组织、人事、劳动保障、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助公安机关共同做好本办法的实 施。
第四条 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主城区放开人才、控制人口;新城区和卫星城放 开人才、放宽人口;小城镇鼓励人口迁入的原则。
本办法所称主城区,是指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 新城区是指旅顺口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卫星城是指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 市、长海县城区;小城镇是指建制镇经批准的规划中心区。
第五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我市主城区落户,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知名学者;长江学者;国 外知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包括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国 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 家,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的人员)。
(二)50 周岁以下(含本数,下同)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含研究生)或副高级职称 以上(含副高级职称)的人员。
(三)拥有国内外领先的专利、发明专项技术的人员。
(四)我市急需的教师,其中特级教师,男 50 周岁以下,女 45 周岁以下;获得省部级 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男 45 周岁以下,女 40 周岁以下;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或市级以 上学科带头人的,男 45 周岁以下,女 40 周岁以下。
第六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主城区。其中已婚人员须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其未成 年子女可随迁:
(一)45 周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的。
(二)45 周岁以下,出国学习并在国外取得本科学历或出国前具有大专学历或初级职 称,在国外学习2 年(含本数,下同)以上,在主城区有接收单位的。
(三)在新城区和卫星城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 5 年以上合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属 于我市需要且本市无法调剂解决的特殊专
业(详见我市当年公布的特殊专业目录)的专科学 历在职人员。
(四)45 周岁以下,国家承认的高级技师和技师;40 周岁以下,确有专长的高级工人,已在本市主城区工作,与单位签订长期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五)45 周岁以下,在本市主城区高强度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 3 年以上,获技术等级 证书,或在市举办的工人技术等级大赛获得前 5 名,并与单位签订长期合同、按规定缴纳社 会保险费的。
(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的毕业生或在国家规定时间内派遣到我市主城区且 确实需要而本市无法调剂解决的计算机及其他特殊专业(详见我市当年公布的特殊专业目 录)的专科应届毕业生(计算机专业含往届)以及中专应届毕业生。
(七)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估认定的其他特殊人才。
第七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新城区,其配偶及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一)符合调、迁入主城区条件的。
(二)40 周岁以下,具有专科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三)35 周岁以下,确属需要且当地无法调剂解决的特殊专业的中专或同等学历的在 职人员。
(四)经新城区政府或管委会组织专家评估组认定的特殊人才。
(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含专科)的应届毕业生或急需专业的应届中专毕业生。
第八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卫星城,其配偶及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一)符合调、迁入主城区和新城区条件的。
(二)50 周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三)45 周岁以下,具有专科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四)40 周岁以下,具有中专学历的。
(五)经卫星城组织专家评估组认定的特殊人才。
(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含中专)或同等学历应届毕业生。
第九条 凡符合当年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毕业生,可 以先办理落户手续,后落实用人单位。
第十条 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市委组织部同意调入的干部,可以落户,其配偶及 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执行上款规定调入中央和省驻连单位的干部,原则上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厅局级 干部(含副厅局级)年龄应在 50 周岁以下;处级干部(含副处级)年龄应在 45 周岁以下。
第十一条 夫妻两地分居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调、迁入:
(一)符合人才引进条件的。
(二)分居 3 年以上的。
(三)夫妻一方在主城区,拟调入一方在新城区、卫星城工作满 4 年,分居 1 年以上的 允许调、迁入主城区。
(四)拟调入一方无接收单位,但人事关系由市或县(市)、区人才服务中
中心代理,允 许调、迁入配偶所在地。
(五)在本市一方系 1 级残疾人或经鉴定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有严重慢性 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分居 1 年以上的。
第十二条 本市离退休人员、本市在职干部和职工体弱病残需要照顾,或经批准来连安 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在本市无子女的,可以调、迁入 1 名子女。
第十三条 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 3 名、亚洲体育比赛前 6 名、世界体育比赛前 8 名和获 得球类集体项目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的运动员,有接收单位的,可以调、迁入我市城镇内。
大连籍的退役运动员原则上回原籍安置。
第十四条 国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销售中心,国内特大型企业总部或销售、研发中心,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以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所办的分校(所)经批准的人员,可以调、迁入我市城镇内。
第十五条 夫妻互相投靠、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简称“三投靠”),符合下列 条件的,可以迁入:
(一)夫妻互相投靠,进入主城区的,结婚 8 年以上;进入新市区的,须结婚 5 年以上。
(二)“三投靠”人员进入卫星城及其小城镇的,须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
(三)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允许 1 名未婚子女迁入。
“三投靠”人员属于农业人口的,户口迁入城市时一并办理“农转城”手续。
第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以及现役军官配偶的随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关于印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发[2001]3 号文件)和现行的 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成建制调、迁入我市的人员,必须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改革人口划分方式,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居民实际居住地和
从事的职业划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并登记居民常住户口。
第十九条
取消“农转非”户口计划指标和“农转非”审批。城市区划内的农村人口及政策
性需要“农转城”的,由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当年人口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承载能力,确定“农转城”的 范围和数量,报市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条 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人员,无落户 条件的,允许将户口空挂在单位集体户或亲友家中; 不愿意或不能办理户口迁移和人事关系
调转,以及以借调、聘用、兼职、兼薪等形式来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和不符合引进条件又 确属我
市需要的人员,可到市及县(市)、区人事部门办理人才居住证,在住房、子女入学 或就业等方面与本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调、迁入的各类人员,不收取城市建设增容费。
第二十二条 调、迁入新城区的人员,5 年内不得迁入主城区;要求迁入的,按外地调、迁入主城区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人员调、迁入主城区,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属 于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直接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属于其他部门批准的,须到市人 口结构办公室办理核签手续后,再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调、迁入新城区和卫星城的,由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四条 新城区、卫星城要相应成立改善城镇人口结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做 好本地区的改善城镇人口结构工作,每年底向市改善城市人口结构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新城区及卫星城人口结构办公室需每月将调、迁入人员审核表上报市人口结构办公室备案,市人口结构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可以调、迁入城镇的人员,均可以调、迁入我市农村,具体办 法由公安机关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施行前,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的规定不一致的,按本办 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的通知.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人口政策,发挥户籍管理制度在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大连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调、迁入人员的户籍管理,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 市及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户籍工作主管部门。各级组织、人事、劳动保障、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助公安机关共同做好本办法的实施。
第四条 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主城区放开人才、控制人口;新城区和卫星城放开人才、放宽人口;小城镇鼓励人口迁入的原则。
本办法所称主城区,是指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新城区是指旅顺口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卫星城是指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城区;小城镇是指建制镇经批准的规划中心区。
第五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我市主城区落户,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知名学者;长江学者;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包括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的人员)。
(二)50周岁以下(含本数,下同)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含研究生)或副高级职称以上(含副高级职称)的人员。
(三)拥有国内外领先的专利、发明专项技术的人员。
(四)我市急需的教师,其中特级教师,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男45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或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的,男45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
第六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主城区。其中已婚人员须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其未成年子女可随迁:
(一)45周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的。
(二)45周岁以下,出国学习并在国外取得本科学历或出国前具有大专学历或初级职称,在国外学习2年(含本数,下同)以上,在主城区有接收单位的。
(三)在新城区和卫星城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属于我市需要且本市无法调剂解决的特殊专业(详见我市当年公布的特殊专业目录)的专科学历在职人员。
(四)45周岁以下,国家承认的高级技师和技师;40周岁以下,确有专长的高级工人,已在本市主城区工作,与单位签订长期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五)45周岁以下,在本市主城区高强度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3年以上,获技术等级证书,或在市举办的工人技术等级大赛获得前5名,并与单位签订长期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的毕业生或在国家规定时间内派遣到我市主城区且确实需要而本市无法调剂解决的计算机及其他特殊专业(详见我市当年公布的特殊专业目录)的专科应届毕业生(计算机专业含往届)以及中专应届毕业生。
(七)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估认定的其他特殊人才。
第七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新城区,其配偶及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一)符合调、迁入主城区条件的。
(二)40周岁以下,具有专科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三)35周岁以下,确属需要且当地无法调剂解决的特殊专业的中专或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
(四)经新城区政府或管委会组织专家评估组认定的特殊人才。
(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含专科)的应届毕业生或急需专业的应届中专毕业生。
第八条 下列人员,可以调、迁入卫星城,其配偶及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一)符合调、迁入主城区和新城区条件的。
(二)50周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三)45周岁以下,具有专科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四)40周岁以下,具有中专学历的。
(五)经卫星城组织专家评估组认定的特殊人才。
(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含中专)或同等学历应届毕业生。
第九条 凡符合当年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先办理落户手续,后落实用人单位。
第十条 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市委组织部同意调入的干部,可以落户,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执行上款规定调入中央和省驻连单位的干部,原则上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厅局级干部(含副厅局级)年龄应在50周岁以下;处级干部(含副处级)年龄应在45周岁以下。
第十一条 夫妻两地分居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调、迁入:
(一)符合人才引进条件的。
(二)分居3年以上的。
(三)夫妻一方在主城区,拟调入一方在新城区、卫星城工作满4年,分居1年以上的允许调、迁入主城区。
(四)拟调入一方无接收单位,但人事关系由市或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代理,允许调、迁入配偶所在地。
(五)在本市一方系1级残疾人或经鉴定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有严重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分居1年以上的。
第十二条 本市离退休人员、本市在职干部和职工体弱病残需要照顾,或经批准来连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在本市无子女的,可以调、迁入1名子女。
第十三条 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3名、亚洲体育比赛前6名、世界体育比赛前8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有接收单位的,可以调、迁入我市城镇内。
大连籍的退役运动员原则上回原籍安置。
第十四条 国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销售中心,国内特大型企业总部或销售、研发中心,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以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所办的分校(所)经批准的人员,可以调、迁入我市城镇内。
第十五条 夫妻互相投靠、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简称“三投靠”),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迁入:
(一)夫妻互相投靠,进入主城区的,结婚8年以上;进入新市区的,须结婚5年以上。
(二)“三投靠”人员进入卫星城及其小城镇的,须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
(三)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允许1名未婚子女迁入。
“三投靠”人员属于农业人口的,户口迁入城市时一并办理“农转城”手续。
第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以及现役军官配偶的随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发[2001]3号文件)和现行的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成建制调、迁入我市的人员,必须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改革人口划分方式,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居民实际居住地和从事的职业划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并登记居民常住户口。
第十九条 取消“农转非”户口计划指标和“农转非”审批。城市区划内的农村人口及政策性需要“农转城”的,由各县(市)区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当年人口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承载能力,确定“农转城”的范围和数量,报市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条 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人员,无落户条件的,允许将户口空挂在单位集体户或亲友家中;不愿意或不能办理户口迁移和人事关系调转,以及以借调、聘用、兼职、兼薪等形式来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和不符合引进条件又确属我市需要的人员,可到市及县(市)、区人事部门办理人才居住证,在住房、子女入学或就业等方面与本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调、迁入的各类人员,不收取城市建设增容费。
第二十二条 调、迁入新城区的人员,5年内不得迁入主城区;要求迁入的,按外地调、迁入主城区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人员调、迁入主城区,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属于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直接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属于其他部门批准的,须到市人口结构办公室办理核签手续后,再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调、迁入新城区和卫星城的,由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四条 新城区、卫星城要相应成立改善城镇人口结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做好本地区的改善城镇人口结构工作,每年底向市改善城市人口结构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新城区及卫星城人口结构办公室需每月将调、迁入人员审核表上报市人口结构办公室备案,市人口结构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可以调、迁入城镇的人员,均可以调、迁入我市农村,具体办法由公安机关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施行前,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的规定不一致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责编:jrb 来源: 日期:2010-08-19 浏览
【字号:大 | 中 | 小】 【背景色
774次 】
大政办发〔2010〕125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八月十三日
大连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中国银监会等七部委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辽宁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辽政办发〔2010〕15号文件印发)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由政府或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出资依法设立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
凡在市内注册并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经营活动和监督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下开展业务,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
第四条 市金融发展局是全市担保机构的监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担保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等情况实施持续动态监管。
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五条 申请设立企业性质的担保机构,须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申请设立事业性质的担保机构,除履行上述审批程序外,还须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第六条 经批准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企业性质运作的,持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按照规定到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以事业单位性质运作的,持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文件到同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第七条 未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的担保机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 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必须具备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一)跨省区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
(二)在省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
(三)在我市范围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
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其来源应真实合法,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
第九条 除满足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外,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六)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参照省政府金融办规定执行。
第十条 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担保机构的名称、注册地、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六)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外资除外)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材料;
(七)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八)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九)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十)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担保机构的设立须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由市金融发展局上报省政府金融办。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复后,投资者持省政府金融办批复和相关材料报送拟设立担保机构所在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初审后报送市外经贸局审批并核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设立审批条件按照本办法关于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条件执行。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设立担保机构应按照外经贸部门相关要求提交审批材料。
第十三条 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担保机构应当自市外经贸局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1个月内,持省政府金融办和市外经贸局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经筹建人申请,筹建期可延长3个月。
外商投资担保机构完成工商注册之日起6个月内,注册资本金应全部到位,并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到市金融发展局审核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和市外经贸局备案。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性质的担保机构,设立条件和所需材料参照企业性质担保机构设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市金融发展局应自收到设立担保机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5天内完成初审意见。
第十六条 经批准的担保机构应自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筹建及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担保机构在筹建期内不得从事任何担保业务活动。
第十七条 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可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可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须持市金融发展局出具的同意函,向拟设分支机构注册地的市政府监管部门提交申请。
我市担保机构可在市内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报市金融发展局审批。
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自完成省外分支机构工商注册后1个月内,持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报市金融发展局和省政府金融办备案。
省(市)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自完成省(市)内分支机构工商注册后1个月内,持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报市金融发展局备案。
第十八条 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的外省担保机构可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原所在地省级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省内担保机构可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原所在地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省外(内)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担保机构必须连续两年盈利;
(二)担保机构符合管理办法中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相关要求;
(三)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
(四)监管部门年检合格;
(五)在人民银行备案评级机构出具有效期内的信用评级结果达到AA级以上;
(六)经营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
(七)监管部门其他要求;
第十九条 外资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除符合企业性质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相关要求外,还应按照现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分公司的相关规定办理。
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法人所在地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担保机构近2年经审计财务报告、经营情况及风险管理相关文件;
(六)法人授权书及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七)拟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八)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九)所在地监管部门年检合格证复印件;
(十)在人民银行备案信用评级机构出具有效期内的信用评级报告复印件;
(十一)法人授权资金证明;
(十二)省级监管部门行政许可证复印件;
(十三)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 市金融发展局应自收到担保机构新设分支机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5天内完成初审意见。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的担保机构分支机构,应在3个月内完成筹建及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经筹建人申请,筹建期可延长3个月。担保机构分支机构在筹建期内不得从事任何担保业务活动。
第二十二条 非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申请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须符合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条件,向市金融发展局提交申请,经市金融发展局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第二十三条 非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申请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申请书;
(二)公司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制度等文件;
(三)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
(五)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六)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近2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用记录报告;
(七)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市金融发展局应自收到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5天内完成初审意见。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1个月内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手续,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不得从事任何融资性担保业务活动。
第二十六条 担保机构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市金融发展局审核通过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注册地;
(五)调整业务经营范围;
(六)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股权或股东;
(八)分立或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七条 担保机构分支机构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市金融发展局审核通过后报省金融办审批。
(一)变更名称;
(二)调整业务经营范围;
(三)注册地变更;
(四)高级管理人员变更;
(五)机构注销、合并;
(六)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八条 担保机构或分支机构向市金融发展局提出变更申请,应提交申请报告及相关申请材料。市金融发展局在15天内完成变更申请审核,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经批准后,担保机构或分支机构应在1个月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 担保机构因分立、合并或出现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向市金融发展局提出申请,申请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解散申请报告;
(二)股东会议决议或出资人决定;
(三)清算程序;
(四)债权债务安排方案;
(五)资产分配方案;
(六)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条 市金融发展局自收到担保机构完整的解散申请材料后1个月内完成初审意见,上报省政府金融办。担保机构被批准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三十一条 担保机构解散或被撤销的,市金融发展局监督其清算过程。担保责任解除前,担保机构出资人不得分配财产或从担保机构取得任何利益。
第三十二条 担保机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产。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三条 担保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在其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当设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第三十四条 担保机构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三十五条 担保机构可以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三十六条 担保机构可以办理再担保和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近2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三十七条 担保机构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担保机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八条 担保机构应当配备或聘请具有相关资格的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九条 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担保费率明显低于或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担保机构应向市金融发展局说明。
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四十条 担保机构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 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第四十二条 担保机构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
第四十三条 担保机构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四十四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第四十五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四十六条 担保机构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第四十七条 担保机构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第四十八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
第四十九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与被担保人相关的信息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五十一条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担保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担保机构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二条 市金融发展局依据本办法第二章的规定认真履行担保机构设立的审核职责,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审核,对不具备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条件的不予审核。
第五十三条 市金融发展局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
各担保机构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公司担保业务发展情况,并上报市金融发展局。
第五十四条 担保机构应当每半年向市金融发展局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担保机构报送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十五条 担保机构应按季度向市金融发展局报告资本金运用、财务状况、中介服务、投资业务的开展情况。市金融发展局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担保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五十六条 市金融发展局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市金融发展局认为必要时,可向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担保机构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五十七条 市金融发展局根据监管需要,可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也可指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担保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担保机构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或是委托书。
第五十八条 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市金融发展局报告。
第五十九条 担保机构应及时向市金融发展局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六十条 市金融发展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第六十一条 市金融发展局在每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对本市担保机构进行年检登记。对符合本办法规定且年检合格的担保机构予以公开公示;对年检不合格或连续2年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提出警告、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取消其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资格。
第六十二条 建立担保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制度。
第六十三条 加强对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新进入担保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第六十四条 建立监管部门联系机制,将融资性担保机构市场准入情况、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监测的有关信息通报大连银监局,便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第六章 行业自律
第六十五条 大连市信用担保协会(以下简称“担保协会”)为社会团体法人,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介机构可自愿申请加入担保协会。
第六十六条 市金融发展局是担保协会的主管部门。担保协会在市金融发展局的指导下,开展担保业务及人员培训、服务标准制定、情况统计、融资咨询、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组织会员业务合作、协调会员与银行间相关事务活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市金融发展局从事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十八条 担保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出处罚规定的,由市金融发展局责令改正,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 事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经营和监管比照企业性质担保机构执行。鼓励事业性质担保机构转为企业性质担保机构。
第七十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包括信用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应当予以规范,在2010年12月31日前达到本办法要求的担保机构,方可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格的核准确认。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包括信用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不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应当在办理2010工商年检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经营范围中注明“融资性担保业务除外”。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