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
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沈云
学号:1203040040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1日——2015年7月17日 调查地点:安福县赤古乡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 调查对象:刘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
一、前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信息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也受到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祠堂文化在沿袭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演变。祠堂文化不是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但是却比城乡祠堂文化的传统习俗保留得更加完整,传承和沿袭的风俗习惯也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日程的推进,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也更加迅速。假如说宗谱是平面的非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那么祠堂是立体的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从大处讲,祠堂乃是华夏各姓氏子孙缅怀祖先,寻根谒祖的圣殿;是传承华夏乡土文明和文化血脉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和宗亲邻、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于宗族的团结,进而促进国家民族的大团结。因此,传承和保护我们传统的乡土宗祠文化对于保护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意义重大,并且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保护和沿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让其发挥特有的功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呢?我们小组在本次暑期社会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的赤谷乡的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三个村,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刘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对当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而了解到一些关于宗祠的文化习俗和发展;了解当地的一些历史故事;了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中熏陶性情,学会关心与体贴、懂得感恩、懂得饮水思源;了解我们身边的对历史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渴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祠堂这一特殊建筑及其重要性,唤起大家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让这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的时代产物不至于绝迹,们小组在本次暑期社会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的赤谷乡的赤谷村、集丰村、书山村三个村,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刘氏宗祠、谢氏宗祠、李氏宗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对当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而了解到一些关于宗祠的文化习俗和发展;了解当地的一些历史故事;了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中熏陶性情,学会关心与体贴、懂得感恩、懂得饮水思源;了解我们身边的对历史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渴望。通过我们小组的调查并结合在网上阅读的有关宗祠文化的资料,结合和综述了被访者的观点看法,作出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二、农村祠堂概况
1、祠堂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根据本次调查访谈的几位有名望的老人介绍,他们村里面宗族的祠堂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时候建的,祖籍都在江浙一带,搬迁的原因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有的是为了做生意的。
2、祠堂的修复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祠堂的拆迁、修复和重建都沿用原来祠堂的地址。据记载,古人在修建祠堂的时候,特别讲究风水,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在建祠堂的时候选址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祠堂的大门前面还有石狮,门前格外宽敞。
2、祠堂的建筑特点
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祠堂的重建很多都沿袭了原来祠堂的建筑特点,或者是直接按照原来的建筑修复。据我们观察,赤谷乡的每个村重新修建的祠堂都沿用了原来的横梁、地址、牌坊,祠堂的中心建筑都没有改变。其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庄重,建筑精美,讲究风水,讲究门面造型,样式都是事先根据某个地方祠堂的图纸来修建的,人们一看就知道是祠堂。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其祠堂的规模还根据当地宗族的大小来定,据调查了解,重修的祠堂都是本宗族的人集资修建,有的家族女丁是不出资的,而有的宗族女丁也可以出少量资金来参加本宗族祠堂的修建。一般会在祠堂大厅的右面墙上把出资的人的名字和金额写出来,会在左面的墙上记录当时宗族里面出现的杰出人士,比如当官的、考上名牌大学的等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刘氏大宗祠的横梁上放有大量的竹叶,其寓意是“开枝散叶”的意思,竹多而叶茂,想必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们能够人丁发达旺盛。我们还发现,所有的祠堂大门的门槛都比较高,门前都有两只巨大的石狮做向导。
三、祠堂的功能作用
祠堂是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在内的多种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例如:戏台的斗角形屋顶是顺应当地气候同时结合美学的产物,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人以美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使祠堂有了欣赏价值;纯手工工艺下凿就的栩栩如生的镂空石窗、富丽堂皇的镶金天花板、精雕细琢的浮雕等等,无一不显示出当时工匠的智慧与高超的技术,这也是民间极其宝贵的财富。祠堂又是物质文化的历史遗产,就祠堂建筑本身而言,大部分祠堂建于明清两代,是历史长河中的沉积岩,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价值。祠堂还是联系血脉的纽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祖先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其子孙后代则遵着先辈的训诫越走越远。但是,祠堂的族谱却把整个宗族的的子子孙孙都记录了下来,祠堂的祭祀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祠堂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祠堂原始的功用之一就是展示文化,就这点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延伸其特点,将祠堂作为书画展览、地方特色展览、土特产展览乃至某些荣誉展示的举办地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祠堂的功用,还可以让村民加深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可见,祠堂文化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在社会新农村建设日程不断推进的今天,祠堂在农村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祖先或先贤
祠堂的是最常用的祭祀祖先的场所,每个祠堂都会有本宗族的祖先或是先贤的牌位,族中人每逢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都会定期去祠堂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有的也会在办理红白事或是族中大事的时候来祭祀祖先,据说有的人要外出远门或者是从远处归来时都会第一时间去祠堂祭祀跪拜自己的祖先。据说,很多宗族的祭祀典礼都很隆重,像摆酒席一样,会燃放烟花爆竹,有戏台的祠堂还会请人来表演各种节目,可热闹了。现在农村的祠堂都传承了祭祀祖先的风俗习惯。
(2)、办理婚、丧、寿、喜等红、白事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红白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就这样,在办理红白大事期间,整个宗族的人都聚在一起吃饭、办事,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大家族场面。据我们采访的族人介绍,在办理红白事期间,外姓人是不怎么参与的,但也有与本姓关系比较亲密的邻居来送彩礼的。
(3)、作为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会聚场所
当需要商议族中的重要事务,如修族谱、修改族规、新修祠堂等族中大事时,宗族中的族长、长辈、德高望重的人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都会聚集在祠堂一同商议。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团结族人。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族谱是宗族用来记载本族源流、世系发展、族规家法,族产族田等情况的簿籍,是维系封建宗族制度的精神上的纽带,是确认族众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
(4)、教育族人遵循族规,教化规范族人
祠堂作为本族的大型公共空间,族内的大型活动及其他族内重大事务的商议都在祠堂内进行。在根据族规所定,本姓族人的日常行为不得违反族规,一旦触犯,或发生纠纷、治安等案件,先由族长等人召集全族人于祠堂进行审议,教导其及时悔改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若犯事严重,则可能驱除出族,甚至在祠堂中被剥夺生命,让全族人引以为鉴。祠规民约是族众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将一些宗族观念和习俗,如仪式、禁忌、族规、习惯、良俗等,逐步固定为族条祠规祖训,成为家族、村落或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广阔,包括职业、婚姻、伦理、交友、娱乐等;其形式多样,有禁忌、族条、祠规、家训、禁碑、风俗。在祠规中,包含了一些封建性的东西,如妇女不得随意入,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但更多的是一些积极的内容,像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族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严禁行窃、嫖娼、赌博、狼狈为奸、仵逆尊长等有违家族道德的行为等,对违反者进行教育,使之改过迁善。当在祠堂审判犯法的族人时,族众都要去旁听,借此引以为鉴。虽然.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健全,这种族规的作用已经有些弱化,但毕竟还是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祠堂的功能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爆发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程的日益推进,传统的乡土祠堂文化日新月异,祠堂的功能发生着不断的演变,现如今在农村祠堂演变的功能作用主要有:
(1)、村内文化交流、传播场所
(2)、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如解决群众、民事等内部纠纷,选举村干部等
(3)、管理宗族的财务出纳,照顾鳏寡孤独
(4)、农村休闲娱乐聊天场所
(5)、先进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影响农村祠堂功能发挥的因素以及建议
1、宗祠内部管理不善
根据本次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赤谷乡三个村的祠堂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会开放,祠堂平时都是大门紧锁、闭门不开,这样不利于充分运用和发挥祠堂的功能作用。祠堂的大门钥匙在族中只交给一个人保管,有些祠堂也至多有三个人有钥匙,极大地限制了把作为日常活动场所祠堂的利用价值。祠堂内部很多地方都积满着厚厚的灰尘,里面摆设桌椅的地方有好几处还长了蜘蛛网,似乎好久都没人动过,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祠堂负责管理钥匙的人介绍,祠堂只有在办红白事的时候打扫,其他时候都不会清理打扫。
2、有关部门重视度不够
据集资重修祠堂的内部族人介绍,政府、村委会对祠堂的重修资金没有给予过任何的资助,完全是由族中人自己商量,按照男丁人口自愿出资修建的。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赤谷村的刘氏祠堂在重修宗祠时男丁每人出资1000元、女丁每人出资300元,而书山村的李氏祠堂在重修时因为当地的李氏家族人口比较少,女丁又不参加出资重修祠堂,因此李氏祠堂重修时每个男丁的出资额是3000元,这个数字真不小,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承担这笔费用无疑有些困难。另外,很多地方的村委会和乡政府都没有利用祠堂来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场所,认为祠堂仅仅只是某一姓氏家族的活动基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毫无关系,从不干涉或是过问祠堂内部发生的大小事务。
3、祠堂本身条件有限
祠堂功能的发挥和应用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资金问题、空间不足、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等等。要把祠堂发展为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管理宗族的财务出纳,照顾鳏寡孤独,发展成农村休闲娱乐聊天场所或是先进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都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足够的资金。在农村,现有条件下祠堂要发挥这些功能似乎比较困难。
4、宗祠的发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宗祠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发展相对于时代比较滞后。尤其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进步的今天,宗祠文化的发展和弘扬都比较落后,作为传统文化,也有其保守的成分,还有很多族中的杰出人士在一举成名之后也不怎么注重宗祠的扩建发展。而且,村里的人大多没有发展和弘扬祠堂文化的想法,大多数只是把祠堂看做是单纯的宗族符号的标志,只是为了保留对祖先的悼念。
为了充分发挥祠堂的功能作用来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促进精神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该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将祠堂打造成村史教育阵和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利用祠堂来加强群众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以便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将祠堂打造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村两委要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活动,可以在祠堂积极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祠堂的功用,还可以让村民加深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祠堂作为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建筑宏大,引人入目,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在内的多种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可以将祠堂作为书画展览、地方特色展览、土特产展览乃至某些荣誉展示的举办地点。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日趋富裕,对年代久远、保存较好、体现地方特色的农村祠堂,加以保护和整修,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为中心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通过网络、图片、文字展示等的宣传,让民众加深对祠堂历史、文化、建筑审美价值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祠堂文化研究旅游的兴趣和欲望。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也为祠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结束语: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对祠堂文化和祠堂的功能作用都有了较深的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祠堂就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对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还是对当地民俗的尊重和对其人文价值的肯定。在新的历史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祠堂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把祠堂变成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促进精神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努力把祠堂打造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祠堂功能
祠堂功能:家族圣殿,那高悬的牌匾、林立的楹联,叙说着多少官宦重臣、爱国名将、学者名流、能工巧匠的功业,浓缩了多少忠于国事、至纯尽孝的传奇故事。族亲的血脉在流淌,祠堂的人文之光熠熠闪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祠堂风水:宗祠的定点动土,看重地块前后山脉来龙,左右溪流的奔腾走势。一块山水大气,阴阳平衡,明堂开阔,进退有余之地就是建祠的宝地。正是“背倚苍翠葱郁陡山,门前流水丰硕良田”。
祠堂构思:从祠堂建筑群来看,整个氏祠堂面阔五间,为砖木结构,为三进两庑式及一进数重的形式,前、中、后三重建筑之间,有庭院相隔,廊庑相连,祠堂内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中有大厅、后有深院的空间序列。整个建筑高大宽阔、气宇轩昂之门第可让后人在视觉上从繁复中品味出许多精致与有趣的细节,以及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追求。
祠门正中大书“毛氏宗祠”,左右平列“韶灵”“毓秀”四大字。整栋建筑雕梁画柱,金龙盘绕,黑漆大门上各绘有手持兵器的战神,威风凛凛,门内高建戏楼,匾题“鉴古观今”,中堂巨匾高悬,上云“聪听彝训”,左右白墙大书“忠孝、廉节”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隔河有照壁。三进七开间。门楼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原悬光泽王(嘉靖帝叔父)题“宗祠”匾额。前进是座22米宽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梁面雕刻了各种精致的图案:中间的前一根刻有“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根刻有“九龙戏珠满天星”,两旁木梁则刻有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中进为祠堂正厅,是举行祭典的地方。它由14根围粗达166厘米的银杏圆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梁托上雕有彩云、飘带,中间镂有龙、凤、狮、虎。正厅两侧,有高达丈余的落地窗门。每扇窗上截有镂空花格,下截有平板花雕,内容以荷花为主,有含苞待放、菡萏初绽,莲瓣盛开和花中带莲之别;叶有大卷小翻、平铺水面、舒展似伞和低垂若帽之分。画面上空间分别饰以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河蚌翕张等活泼形象,姿态逼真,妙趣横生,巧夺天工。后进是寝室,上下两档。门窗上雕有花瓶,采用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技法制成。
第三篇: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调查人:五邑祠堂课外活动小组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10年9月 调查地点:五邑地区
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祠堂。
前言:地处江门的五邑侨乡,是岭南文化一脉重要的的分支,特别是五邑地区的祠堂,也别具特色(民间俗语常有“鹤山祠堂南海庙”、“江门遍地是祠堂”等描述江门祠堂林立,风格独特的面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曾经辉煌一时、包涵着众多传统文化的载体——宗祠,日渐淡忘在忙碌而又浮躁的现代人记忆中。由于人们对祠堂的漠视和不了解,五邑地区的祠堂大多处于“半荒废”的状态(除了祭祀或婚庆外,基本上很少人会想起祠堂),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少会有人关注。
为了加深人们对祠堂的了解,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对“祠堂”这些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借此唤起人们保护古祠堂、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部分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的古祠堂,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当地村民的采访,我们小组成员对这些祠堂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五邑地区祠堂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1、北宋初期到清朝中期:中国祠堂、宗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这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宗法森严,只有天子、诸侯、贵族、士族才有建立宗庙的资格,庶民不得立宗祠。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士族逐渐瓦解,官僚阶层崛起,开始允许六品以上的官员建家庙,宋时期,建家庙的限制逐渐放宽,至明清时期,庶民等人,皆可立宗祠以祭俸先祖。一时间,大宗巨贾者,宗祠庙宇林立,蔚为可观。(1)
五邑地区的先民,大多是北宋、南宋交替之际从南雄珠玑巷,随罗贵南迁定居于此的,所以五邑地区开宗立业、繁衍生息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宋朝开始的。但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南粤地区基本上很少有祠堂的存在,多是在明嘉靖后期才出现的,五邑地区宗祠大多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对比我们小组走访收集的资料来看,五邑地区的古祠堂在清康熙年间建造较多,而明朝时期的较为罕见(新会钟氏祠堂),这与整个南粤地区祠堂的发展历程是吻合的。
特点:当时的五邑地区,受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影响为主,加上祠堂乃供奉、祭祀先祖之重地,是宗族的重要象征,祠堂的建造上大多“遵循古制”,祠堂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从我们小组调查取得的资料来看,五邑祠堂大多采用抬梁木构架,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布局大多是三进或四进式,东西两廊贯通,院中有一天井,取四水归一之意。这些祠堂的差异之处大多体现在取材上的不同,如鹤山雅瑶的德明公祠、新会的钟氏祠堂(明朝),一般用一种叫鸭屎石的石头做为建造祠堂的石料。
第二阶段: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期: 清末民初,五邑地区的祠堂已经是星罗遍布,基本上是一村一祠或一族一祠,大大小小的祠堂数以千计,其中规模宏大、构造考究的祠堂不在少
数。例如开平的风彩堂,耗资数以万计,历时8年才完工,现为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西洋色彩的祠堂之一。(2)特点:这一时期的祠堂,在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且这一时期祠堂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祭祀先祖、供奉先人的场所,更多的是起到育人教化的作用,“祠堂当学堂”的风气日盛。我们小组走访的7间祠堂中,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做过学堂之用,至今有些祠堂的东西厢房还保留有当初教书用的黑板。这一时期祠堂的发展与五邑侨乡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多数的祠堂建造、修缮资金都有华人华侨的捐助。鸦片战争后,五邑地区的人们大量向外移民,造成了一个空前的移民潮。五邑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奋斗、努力创业,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近现代文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西化对侨乡的冲击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上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这从风采堂西洋化的建筑风格上可见一斑,清朝前期五邑地区的祠堂,大多是“秉承古制”,祠堂的风格上与岭南地区传统的祠堂差别不大,但清末时期,受西方先进观念影响,侨乡逐渐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把岭南文化、海洋文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这不单单可以从风采堂体现出来,开平的碉楼、骑楼更加鲜明的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影响。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期间,可以说是祠堂发展史上一个灾难性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改造活动,把祠堂里的牌位推到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把祠堂里的木雕、砖雕、陶瓷、牌匾全砸了,一座祠堂就剩一个空壳的,也就是我们现今见到残破、空荡的祠堂模样,还有一部分祠堂拆了改造成粮仓(例如荷塘的勉济容公祠,据当地老人回忆,祠堂本来是四进式的,后来改为生产大队的粮仓,就把祠堂的后部拆了,现在存的祠堂只有原貌的一半不到的),有的改成了生产对或公社的办公地点(有些祠堂的墙壁上还留有当时生产队的会议记录或毛主席语录)。经历“文革”这十年的动荡时期,五邑地区的祠堂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少,开平的风采堂是其中的幸运儿,基本上没受到多大的冲击,但其它祠堂就没这么幸运了,除了一部分早期是做学校或革命基地的祠堂在这场风雨中保存得较好外,绝大多数的祠堂原貌都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文革”过后的,大部分的祠堂进入了“重修”的发展阶段,我们小组采访过的,现存较好的祠堂基本上都经过重修的,如果没有进入“重修”行列的,现在基本上是残破不堪了(例如鹤山雅瑶的植亭陆公祠,现是楼破人空,杂草丛生,一派荒芜之景)。
历经风雨之后的古祠堂、古文物,本应迎来彩虹的,但一部分古祠堂、古文物由于当地村委的忽视,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文物流失严重(例如、棠下良溪古村、植亭陆公祠等一些文物都曾遭盗),使本就残喘苟延的祠堂遭受更大的破坏。
特点:这一阶段的祠堂发展,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虽历经“文革”破四旧和文物流失的洗礼,但幸存下来的祠堂基本保存了原先的主体风格,对与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建筑水平有极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祠堂维系宗族血脉、连接海外华侨华人的根系依然在,她仍是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所在。我想这也是祠堂存在的意义所在。二、五邑祠堂现状简述
五邑地区现存祠堂的数量仍非常之多,但保存完整的所剩无几,就连巴金先生曾执教的“西江乡师”所在地篁庄的欧阳氏祠堂也衰落不堪,除了太守祠经重修后,还保持原来的祭祀作用,其它祠堂基本是另作他用,有的成了民工的民房、有的成立柴房,“西江乡师”踪迹难觅。(3)
五邑祠堂现状可以分成两类的:一类是经过修缮的,基本保存了祠堂原先主体结构的风貌,修缮好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其祭祀先祖、凝聚宗亲的作用,有的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出新的作用,如建成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德育基地等。另一类,就是处于“荒芜”状态的,基本上是村里没人管(有的是有心无力),政府不关注,任由自生自灭的,这一类祠堂中不乏极具历史价值的祠堂,如植亭陆公祠(准备申请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我想如果仍由这样下去,她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我们小组成员没有对五邑地区的祠堂进行过大范围的普查,上述分类是基于我们小组实地走访和通过网络、电话采访等方式了解情况下做出的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目前就五邑地区祠堂的保护和开发所做的措施来看,蓬江区政府推行的“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做得比较好一项祠堂保护工作。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蓬江区根据广大农村祠堂众多、基层单位文化阵地缺乏的现状,结合全区文化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而积极创新的一项文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祠堂,将祠堂改建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围绕这个出发点,蓬江区政府积极开展“祠堂文化”建设活动,发动当地群众和海内外宗亲,募集资金,重新修缮了旧祠堂,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发挥新的作用。
蓬江区政府的这一项试点工程的效果非常明显,“祠堂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行,不但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许多海外侨胞也踊跃捐款,不但解决了祠堂修缮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促进了华侨与侨乡的密切联系。重新修缮过的祠堂,里面大多添置了一些文娱活动需要的器材、书籍等设施用品。我们小组走访的荷塘勉齐容公祠、里村施氏祠堂、外海五大祠、良溪罗氏祠堂等,都设立了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各种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一方面既丰富了当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祠堂的保护与发展。(4)“祠堂文化”试点工程,为“祠堂”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如何在新时期开创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具有探究性的研究。“祠堂文化”工程的立意非常明确,就是把祠堂改建成村级的文化中心,把祠堂建设成新农村的文化中心。这一立点,充分考虑了五邑地区祠堂遍布的实际情况和祠堂在当地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祠堂的场所,解决场地问题,另一方面,五邑地区的祠堂素有“祠堂当学堂”的传统,把祠堂改造成文化中心并不会引起村民的反感,相反,由于祠堂是敦亲睦族的场所,对人文社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把祠堂作为新农村建设文化中心,可以更好的引导农民学习新的乡风(这是五邑祠堂的一个特色,回顾五邑祠堂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五邑地区很多新的变革,大多是以祠堂作为中心引发的,例如,新式学堂的设立、革命活动组织中心等,大多都是在祠堂发起的,这和祠堂在人们心中重要的地位,密不可分)。“祠堂文化”试点工程就是把祠堂建设成为真正立足农村、村民又喜闻乐见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把新的活力注入到“祠堂”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中,让她在新的时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五邑祠堂发展的困境
蓬江区政府推行的“祠堂文化”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祠堂文化”建设的祠堂基本上得到了修复,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祠堂基金会的,专门负责管理祠堂的相关事务。这些祠堂相比那些未开发的、缺少管理的祠堂而言,保护得很好,各项活动的组织、筹办也逐渐的制度化。但这些祠堂的修缮、各项活动的开展,费用基本上是政府或当地村民筹集的,模式比较单一,且开展的活动形式单
一、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从我们小组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祠堂文化”试点工
程所开展的活动基本上相似,基本上按政府统一规划的配置,一些藏书、象棋、乒乓球桌、报纸,我们小组走访这些祠堂的最大感触是,除了祠堂的名字和内部的构造稍有不同外,一进去,感觉每间祠堂好像差别都不大的,这说明,我们政府在实行“祠堂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忽视了祠堂的特色!祠堂的兴衰与这个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每个祠堂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这个就是她独有的特别之处。我们的“祠堂文化”建设常常忽视了内在深刻的东西,只关注于表象。“
祠堂文化”试点工程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荷塘试点,但直至今日,这种模式并未推广到整个五邑地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输血式的模式,资金难题:
祠堂单体开发修缮,资金需求巨大,资金的来源单一(大多是村民募集和华侨捐赠),长期的维修、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例如良溪的罗氏祠堂,单是重新制作一个牌位架,即花费18之巨,若非财力雄厚的宗族,如何支撑?)。
2、祠堂文化建设忽视“文化”的内涵,建的只是空壳,没有灵魂:
一座祠堂重新修缮好了,我们试问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海内外的五邑子孙踊跃捐款呢?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宗族在这、他们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更深一层次的说,他们的根在这里!每当到了祭祀先祖的日子,这里总是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子,他们回来不是仅仅参观这座建筑的,他们敬仰的是这座建筑内在的意义,是他身后古远而又神秘的传说!
3、“祠堂文化”建设缺乏“软实力”支持,传统文化缺少表演的舞台与青年一代断代,文化的传播遭遇寒流:
祠堂文化建设工程的开展体现了政府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心和行动,试点工程的立意也体现了政府前期的调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祠堂修复好后,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知道,这导致祠堂文化活动的缺乏和单一。其次,有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缺乏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只能局限在祠堂内进行,这就造成了年轻一代与祠堂文化接触的隔离(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祭祀外,有几个常去祠堂的?)。而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力是年轻人,假若我们当今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我们传统的文化都不了解,那还何谈传承? 四、五邑祠堂的整合和整体规划发展
针对五邑祠堂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和查阅相关的资料,参考其它区域祠堂保护、发展的相关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产业链发展的思想:古祠堂的修缮、维护支出是非常巨大的,若仅仅靠政府的补贴或村民自发募资做为资金的来源,一方面五邑祠堂众多,政府难以划拨如此之巨的资金,只能资助一部分祠堂,不利于其它祠堂保护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村民的能力有限,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祠堂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解决资金来源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祠堂自己创造出价值,改输血为造血。五邑地区不少祠堂座落于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中,这些村落本身极具历史价值,祠堂文化的开发应当结合整个古村落的开发进行。例如良溪的罗氏祠堂,把祠堂做为整个良溪古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古村、祠堂、农家乐等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宣传古村落、古祠堂,同时也把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2、深入挖掘祠堂文化的内涵,赋予祠堂特色的侨乡文化:祠堂文化,传统意义上讲就是孔子的礼乐制度,突出的是祭祀时的所要遵循的规章和各项礼仪,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祠堂文化。五邑侨乡祠堂在吸收西洋文明时,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侨乡文化,把礼乐制度所体现的宗族文化,发展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形成了爱国爱乡的“根”文
化、扶贫助困、厚德载物的“义”文化。(5)五邑祠堂不仅仅是承载家族血脉、宗族象征和宗法制度的载体,更是侨乡“根”“义”文化的体现所在,如何弘扬侨乡精神、赋予祠堂文化崭新的内涵,是我们推广祠堂文化的重中之重。
3、搭建民俗与学府交流的平台: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让民俗表演的舞台成为大学生表演的舞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政府和社会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这个舞台。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祠堂文化(一般民间的祠堂都有些特定的民俗表演,如舞狮舞龙、折子戏、木偶戏等)引进校园,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大学生群体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三下乡活动、或鼓励学生社团给乡村的祠堂或文化中心“送节目”,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五邑地区可以以五邑大学作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以五邑大学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学校,带动整个五邑地区的学府“送节目”巡演,而民间则以政府的组织为中心,组织特色的民间习俗表演到学校表演,创建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
注释:
1、尉迟从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1卷第4期,72~73页
2、谭金花,《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3期
3、江门日报
第6661期
B7版
4、蓬江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蓬江区关于开展祠堂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5、王克,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0卷第14期
第四篇:农村广播经济发展作用调查报告(精选)
农村广播对溪南村经济发展作用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广播以其普及性、收听便利、快速的传播速度而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村广播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入手,探讨农村广播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广播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广播;农村经济;促进发展;调查报告
一、小型加工企业模式的崛起
利用放假的时间在自己住的溪南村兜了一圈,才发现村子里多了很多的小型服装包袋加工厂。连自己的邻居也在楼下开了这样的一家服装包袋加工厂。
张阿姨告诉我说,多年来她都一直在泉州一家外资服装加工企业打工。前年10月,她业了,只好回家。原本打算到其他地方再找一家服装加工厂,但是一直没着落。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她听了村里的财经广播。里面有提到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在农村里开个小型加工厂的创业模式,给了她启发。她想“我有做衣服的技术,还不如自己当老板。” 回家后,她先走遍了几个村区进行了市场调查,经过反复对比,最后把落脚点定在了自己家的一楼。因为她家刚好处在几条道路的交界处,可顺利通往县城和附近的村区。尤其是距离一些大工厂都比较近。于是,她购回两台电动缝纫机,贴出“定做衣服,翻新旧衣,补衣服换拉链” 的店告示。从去年开张以来,由于收费合理、做工精细、取件准时,引来不少顾客,特别是附近农民工的欢迎。张阿姨说: “刚开始创业,有些时候一天要为50多个农民工和居民缝补衣服,每件收3-5 元不等,加上量体裁衣等,每天有100 多元的纯收入。”后来由于业务的发展,张阿姨就开始与附近的包袋工厂进行了合作,开始揽收一些包袋的加工生意。
由于张阿姨的成功,村里的农村合作办,就把她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向附近的村区进行了宣传,并得到了很广泛的响应。于是才有了先后崛起的农村小型加工经济模式。她们的业务越做越广,已经和泉州及晋江的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
农村小型加工经济模式的成功建设,农村合作办的广播形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村干部老柯感慨地谈到:“农村有线广播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广播节目主要突出了经济建设功能,在20年前是农村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当时可村村通广播,乡乡有放大站,并有专人负责维护。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农村广播逐步走向了衰败。当地广电部门工作重心都向有线电视转移,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入逐步减少,最终导致了只有极个别地区保留了农村广播系统。这次能够发挥好广播的经济功能,都是由于村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目前,村部已经下大力气用于设备的改善和广播站点的设置。并征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开
设广播内容。比中午吃饭时间的‘生财有道’就是当时促进张阿姨产生创业灵感的节目。”农村广播作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因此,农村广播的存在很必要。目前,农村广播在传播实效性方面比电视传播更快、更便捷,无论哪里发生新闻事件,只需打电话到电台,马上就能口播出来,也可以采用新闻记者现场播报的方式,这些优势是目前有些电视台无可比拟的。农村广播不但承担社会宣传的作用,同时,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的主流媒体,肩负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1】。
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悄然增长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
【2】在此,农村广播成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具。溪南村的农村广播除了在村子里基础。
“生财有道”中发挥着积极的效应。据村长介绍,今年年底,他们还将一个站点设置在了村子后面面的蔬菜种植园基地。蔬菜种植园基地是刚刚由农村合作社组织,村民自愿捐出土地,合作种植蔬菜的新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出来的蔬菜既可用为自家食用,又可将多余的蔬菜集中卖到农贸市场中去的模式。比较适应当前大部分农民不愿意耕种,而又希望自己出钱出地让别人帮忙种植的需要。如果,蔬菜卖上好价格,自己可以不用付钱给农工,还可以自己赚上一笔,还可以按收割季节享受蔬菜。如果,蔬菜没有卖出好价钱,则自己按合同付出一定补工费,但自己同时仍可按收割季节享受蔬菜。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因此,大家都希望每个蔬菜的季节都能有个好收成和好卖成。当然,按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该蔬菜市场供不应求,市场潜力极大。因为,好收成成了主要的解决问题。
将广播站点设置在蔬菜种植园基地附近,而且广播采用当地的方言。因为种植的小工,一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留守农村妇女,用方言广播她们比较适听。比如,每天早上9:00,广播的内容为“咱厝人爱打拼,咱厝地好收成”,主要广播内容为讲述一些催人奋进的顺口溜,如“闽南的四边拢是海,青山绿水随阮来,美丽山河咱所爱,毋通乎人来破坏。闽南是生咱的所在,感念感恩在阮心内, 出情意付出爱,代代花蕊代代栽。”就是宣传大家感恩大地,付出真爱才有回报。遇到快下雨,广播就念:“天乌乌,卜落雨。榉锄头,巡水路。海龙王,要娶莫。龟吹萧,鳖打鼓。火荧挑灯来照路,田鲵榉旗唤辛苦,水蛙杠轿目吐吐。”大家在这样一个轻松有趣的劳动环境中自力耕生,自主创业,其乐融融。
今年1月份,刚好赶上芹菜收割。但是在收割前几天却没有看到有人下地收割,大家集中在广播站点下,正认真听着“科学采芹菜经济收益高”的广播:
“芹菜的采收期较长,连根采收是广大种植户普遍采用的收方法之一。省工省时,便于收获,批量销售时采用该方法为宜。
采收前1 天先在畦内灌水,等地面稍干时。在早晨植株含水量大、脆嫩时连根挖起,洗净根部黏附的泥土,摘去枯黄腐烂叶片,扎捆包装上市。
间拔采收。一般在田间栽培密度大、植株生长不整齐,市场价格较高时,可采用间拔的采收方法。采收分2—3 次进行,间拔长大的、具有商品价值的成株上市。留下小株继续生长,待长大后再间拔上市。为了便于农事操作,也可以采用隔行采收的方式,但是没有前者的方式效果好。
叶柄分批采收。随着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买后就能立即食用的净菜需要量逐渐增加。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需求更大。而芹菜只要管理得当,分茬分批采收规格一致的叶柄,不但可以实现一种多收。还可以增加种植收入。当每株芹菜的叶柄长出7—10支、长40 厘米以上时采收。采收时,用一只手扶住根颈部,用另一只手擗下叶柄。也可以用小刀割取,一次要采下所有长40 厘米以上的叶柄。一般可收3—4次,直至保护设施内温度太低,不能生长时为止。擗叶操作要小心,防止折断叶柄,影响商品品质。芹菜采收叶柄后,应立即去除所有病、老、黄叶柄,然后喷洒一次杀菌剂。待新叶长出3—4 片时,再酌情浇一次肥水。该方法较适宜秋延迟栽培和越冬保护地栽培的芹菜。采收越晚价格越高,所以应尽量晚采,安排在接近元旦和春节时采收,以增加收入。
割收。如果当地蔬菜紧缺,价格较高时,可考虑采用割收。在芹菜长成后,用割刀割取地上部分扎捆上市,割茬在生长点以上不要将生长点割除,造成死苗。割后清理枯叶,并进行浅中耕松土。3—4 天后,植株伤口愈合,待新芽长出9—10 厘米高时,浇水追肥1 次,20 天后再连根挖采。”
原来村长从《农村科学实验室》中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增加芹菜的经济效益,他特别通过广播向大家进行宣传。在宣传结束后,他还和其他一些村干部一起到田地里指导大家采摘芹菜。在今年的春节里,芹菜就卖出了好价格。同时也为下一期家产品的种植做好了基础准备。
此外,村部还到其他乡村里通过农村广播加大对本村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从而树立了溪南村农产品的形象。今年就有很多其他村的村民赶到我们这里进行购买。可以说,溪南村农村广播对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增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现今农村广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事业要发展,首先要有人才。”村干部老柯谈道“现在主持广播的只有两三个有兴趣的中老年人,年青人都不喜欢做这样的一行业余活动。但如果仅是作为业余活动,又不符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如果这个职位能设为专职的行业,有专聘的人才,才能保证广播站生命的发展和延续。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最担心的还这一两年广播站所取得的成绩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以后怎样发展还是挺头痛的事情。因此,希望国家能够为这样一些特殊作用的职位做一些考虑,吸引各多的优秀广播人才过来。农村广播事业如今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力每况愈下。目前,村里广播的自创收入低,政府机关投入的人力、物力都不足,因此农村广播的设施简陋、老化,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就导致了农民对广播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农村广播却存在套数少、信号弱、节目少,极大影响了农村广播的发展。”
在电视、报纸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挤压下,广播电台尤其是直接面向农村的县级广播电台,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听众不断流失、经济效益下滑、发展举步维艰。办活农村广播节目,就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明确责任,准确定位,把科学知识、文化精品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求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广播的投资力度,确保农村广播建设经费的专款专用。其次,农村广播要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寻得市场的发展空间,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找准自己的听众定位、特点、创新节目设计,打造精品栏目,增强农村广播节目的凝聚力,从而争取得更多的农民大众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广播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出农村广播新的发展思路是每位新闻人都应该有的责任。农村广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1】 见百度百科,“农村广播”相关条文。
【2】 见百度百科,“新农村建设”相关条文。
第五篇:农村祠堂落成对联
祠堂: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农村祠堂落成对联大全:
祖功宗德流芳远 / 子孝孙贤世泽长
燕翼贻谋承后裔 / 凤毛齐美耀前人
乔木千枝思已本 / 长江成派溯清源
光前振起家声远 / 裕后遗留世泽长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