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4:0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第一篇: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

调研时间 2009年10月8日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以舟为车。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

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

一,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

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 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文革中被毁。据村民介绍小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

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

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据史料记载,村中现存最大的宗族简氏宗族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简氏主要分为两支迁入小洲村。一支为东源公,是在明初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为“其慎堂”,但现在已经被损毁,原址另建了民居;另一支是西溪公,是在明成化年间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为西溪简公祠,又称“受经堂”,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

第三阶段:清初到建国前——村落成熟时期

据《广州市志》记载,宋末元初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小洲人口仅增加了37 万。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大损。小洲村也不例外。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距离小洲村 2 公里左右的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小洲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简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小洲村商业贸易在黄埔村的带动下开始繁荣,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据《小洲村史》,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商贾林立,热闹非凡。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原西溪简氏和简氏大宗祠附近区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村落日趋成熟。天后宫、玉虚宫等庙宇也是当时小洲村的繁华所在,香火十分旺盛,北帝诞大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流传下来。同时,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贼和匪患严重,简氏族人不得不在古码头边上修建城墙,以保卫家园。古城墙上的洞眼至今犹存。

1【figure3.小洲村中期格局演变图1】

第四阶段:建国后至今——村落拓展时期

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拓展时期。解放以后,小洲村分田到户,原地主和资本家的房子都分给了佃农和长工,每户都有了固定的宅基地。大部分旧村居得到更新,西区靠近西江涌的部分和东区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东源公就在这个时期的更新中遭到破坏。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小洲村历史上发展最快、拓展幅度最大的时期。村民纷纷

改建旧宅,并向西、南、北三面拓展居住区。现存的大量楼房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约占旧区的一半以上。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区内的宅基地建设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跨过瀛洲路开辟了新的住宅区,村南北两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村落规模得到空前地拓展。同时,小洲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艺术家的居住兴致,在瀛洲路以西的西江涌边建设了“艺术村”。但这个时期也是对旧区更新较快的时期,村内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figure4.小洲村后期格局演变图1】 小洲村目前的建设呈现为两种风貌。(1)旧村风貌

小洲村旧村主要指形成于以华台山为中心、西江涌以东、河涌环绕的区域。村的建设呈现出圈层式蔓延的历史痕迹。旧村内部建设密度大,街巷狭窄,建筑质量较差,以 1~2 层住宅为主,部分建筑已空置或坍塌。

【figure5.已部分坍塌的房屋】

(2)新村风貌

新村是指八十年代以后小洲村民在瀛洲路西侧及村南、北端建设的新住区。新村建筑密度比旧区稍小,户均建筑面积较大,路网格局整齐,建筑质量较好,基本为 4~6 层住宅,其中艺术村为代表。

【figure6.小洲村新区】

二,小洲村建筑空间分析

街巷空间特色

小洲村的临水街巷呈现出岭南水乡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百年老树与树荫下休憩娱乐的老人、在水中玩耍嬉戏的小孩、老人旁边忠实等待的狗,呈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小洲村特有的临水空间保留了古朴、安逸、回归自然的古村落特色。河涌绕村,小桥到处可见。小洲村临水的街巷大致体现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街—河—街”【figure1】的临水空间形态,以细桥大街一河两岸最具有代表性。第二种是“街—河—屋”的临水空间形态【figure1】,两边的街巷有一边是临水的石板路,另一边是建在水边的房屋,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如新路大街一带。第三种是“屋—河—屋”形式的临水街道,这种街道临水的一面是完全封闭的,只有零散的门前小巷通到水边,完全体现了水上人家的传统风貌特色。如细桥直街和低洲大街。而上述三种临水街巷的空间形态又是相互交叉的,灵活多变的。

建筑平立面特点

小洲村的建筑类型按照年代可据以下分类:(1)明代建筑

主要为村中遗留下来的旧祠堂及庙宇,有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幢。

(2)清代建筑

主要为部分祠堂、庙宇与民居。属于清代的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祠、新厅、吕山祖等 5 处;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等2 处。属于清代的民居有司马府第等71 处。

(3)民国时期建筑

主要以民居为主。多为体量较小的、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

(4)解放后~80 年代建筑

从现状调研来看,解放后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小洲旧村有部分的更新和建设,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为平屋顶、砖混结构建筑。

(5)80 年代以后建筑

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

(6)其他建筑

这类建筑主要是村中的一些临时搭建用房、牲畜用房等,其年代不可考。建筑风貌

小洲村重点规划范围内主要建筑类型有两大类:公共建筑和民居。公共建筑主要为村民公用的祠堂、庙宇、会堂等;民居主要为纯住宅及商住结合的住宅。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①小面宽,大进深;②空间高敞,通透;③墙体薄,屋面薄。

(1)空间形式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的空间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种为大型祠堂,如简氏大宗祠、西溪简公祠,平面形式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廊,中轴线布局,三进依次是头门、享堂和寝堂;第二种由祖先故居演变而来的祠堂及民居大宅,其平面形式为三间两廊一天井,如慕南公祠、四海公祠、瀛山简公祠、司马府第等;第三种为普通村民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一天井和两间两廊一天井;第四种为商住结合的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或两间,采用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的形式,面街立面为大面积拼木板的铺头装,主要分布于登瀛大街和拱北大街。

(2)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大型祠堂均为砖木石结构,由民居演变的祠堂多为砖木结构。一般为“大木小作”构架,不施斗拱,仅少量建筑檐下用插拱,以瓜柱承檩。普通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采用山墙直接承檩的结构形式。

【figure7简氏宗祠砖木石结构】

【figure8.普通民居砖木结构】

立面分析:富有特点的建筑类型——蚝壳屋与锅耳屋

(1)

蚝壳屋

在小洲村,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就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屋”。小洲的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而砌成的,是岭南曾经“苍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figure9.蚝壳屋1】

(2)锅耳屋

锅耳屋因其山墙形似锅耳而得名,有些起翘,有些不起翘,通常锅耳山墙伴有精美的灰雕和灰塑,部分宗祠也有锅耳山墙。

平面分析:祠堂与普通古民居

(1)简氏宗祠:简氏宗祠规模宏大,共有99道门,从前这里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和集会的地方。前堂后殿式,廊院式的布局,为岭南风格的古建,梁柱尺寸纤细,无繁复的装饰雕刻,可用端庄秀丽来形容。前面厅堂为三开间,四进深,且加设卷棚式前廊,后大殿为三开间,九架前后廊结构。屋架为木结构,方形石柱,山墙,马头,屋脊上均饰有砖雕,纹样造型处理手法简洁,大气古朴。整个祠堂装修不见一般商贾宅院祠堂的华丽世俗,透出一种闲静儒雅,淡泊宁静的气韵。

【figure10简氏宗祠】

(2)民居:民居平面并不复杂,有些被租为艺术家工作室,有些成为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

【figure11.普通民居平面】

【figure12.改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

【figure13改作商业用途的民居】

民居基本沿袭旧时功能形式,改装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在内部功能区划分上进行了较大改动,作为商业用途的民居在内部平面结构上进行了改动。

小洲村建筑评价

小洲村的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保留很完整,大的祠堂、宗祠后来又进行了整修,结构没有明显缺失,富有岭南地区的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结论

小洲村的作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完整的古建,沿袭至今的人文形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防止因旅客进入而造成破坏。

通过对小洲村历史建筑群的调研,对广州历史街区的历史发展、建筑形态、风俗人文、保护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也有了调研的经验,对这种研究方式有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第二篇:东莞可园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东莞可园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一、概述

广东省东莞市晋朝时属于东官郡,唐代分置为县,因县内盛产莞草,改名东莞。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东莞河网纵横,沙岗错落,气候“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一派秀丽的水乡景色。

东莞可园,坐落于莞城西的博厦村,面积较小,约2200平方米,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古建筑高低错落,层楼叠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可湖与可园,碧水丹亭,秀美可人。可园又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文化内涵丰富。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今天,可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蕴秀”是东莞八景之一,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二、历史沿革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年后竣工,此后经历多次扩建和改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可园原址为冒氏宅园,昔日园主友人居巢曾写诗赞曰:“水流云自在,适意偶成筑。拼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园主病逝后,后人逐渐崩败,收藏的书画古物变卖无几,园内建筑也多荒废。1961年后两经修复,使得大部分楼阁保存如旧。近年来,可园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大力保护。1997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对原有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新建了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可园景区从原来的5.5亩(3630平方米)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

2001年6月,可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作为东莞地方文化展示的平台,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三、建造背景

1.园主其人

张敬修(1823-1864年),字德甫,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十余年心血建起一座岭南名园—可园,同时,也是一介文人,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一位雅士,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抚琴吟诗;一位伯乐,延请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和居廉在可园长年作画,奠定岭南画风。

道光末年,剧盗萌起。此时,年轻的张敬修放下圣贤书,投笔从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援例捐官,因为在家乡修筑炮台有功,任官于广西,其后屡次立功,仕途平坦。但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敬修请朝廷剿灭广西盗贼的建议未被采纳,遂请辞回东莞,次年开始建造可园,此为“一起一落”;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张敬修被朝廷起用剿匪,屡立战功,升任广西按察使。但该年9月,张敬修因为失守浔州,被撤职返莞,此为“二起二落”;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张敬修临危受命,再被重用,但不久因病回家乡休养,以可园为休憩之所。清政府欲再次重用张敬修,但因其身患重病无法再为国效力,此

为“三起三落”。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卒,享年42岁。

张敬修虽出身行伍,却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雅士,可谓能文能武。根据史料,张敬修“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 张敬修作为可园的主人,其言行修养在可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张敬修的画秀逸天成、笔墨超绝、清雅秀逸、笔力雄健。张敬修不仅修筑了可园,而且以诗吟园,以文咏志,留下不少佳作。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在张敬修的诗文中,也记载了可园内的秀美景色、高雅情调。如他的《题蕙》:“芳草似畸士,空山养孤洁。唯有石丈人,同岑意相悦。”张敬修酷爱书法,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张敬修素喜花草,尤其是兰花。他不惜花重金购买,遍植可园。张敬修爱好名琴,不惜在可园中斥资修建绿绮楼,用以珍藏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绿绮台琴。张敬修与“居派”宗师居巢、居廉相交匪浅,可园孕育出岭南“居派”艺术,而“居派”艺术也对可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社会背景

3.名字由来

可园初名“意园”,取其“满意”、“合意”之义。后来,园子修好以后,张敬修

邀请各方名士前来观赏。宴席过后,张敬修陪同客人参观家宅,评点一番。客人不知如何应答,又生怕惹恼张敬修,只是点头称许:“可以、可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敬修觉得“可”有“合适”、“称心如意”的意思,而“以”与“意”发音相近,很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将意园改名为可园,一直沿用至今。

四、建筑分析

1.建筑风格

2.建筑群组成3.建筑环境的营造

(1)独具匠心的平立面设计

可园占地面积不大,仅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大门入口设在东南角,朝东,正对

东莞夏季主导风向。门前有一约20平方米的荷花池,园外北面有宽阔的可湖,西北面有后花园。园内主要建筑物:“可堂”、“雏月池馆”、“绿绮楼”位于北部,“双清室”、“可轩”、“邀山阁”位于西部,这些建筑物大都是南北向。中部为露天庭院,环绕庭院布置了半边廊一一“碧环廊”。全园立面为东部、南部低,北部、西部高,全园最高的邀山阁就位于西部。围墙也是东部矮且通透,西部、南部高而厚实。

这种平、立面设计的目的正是利于引夏季清凉的主导风入园,并且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西面、西南面围墙高而密实,且贴墙分布不少天井、冷巷,正是为了隔绝西晒,造成较多阴影区,利于园内空气冷却。园内水体面积少有利于防止园内空气过于潮湿并利于园内游览路线的安排。

(2)防太阳辐射的设计

可园防太阳辐射的主要手法是“遮”。可园门前、园内虽有大片露天硬质铺地,然而设计者巧妙地设计了不少人腰高的长条形花基,花基上摆满盆栽植物,花基立面与盆栽植物正好遮挡了对地面的日晒,在地面形成了大片阴影区,减弱了太阳对地面的热辐射。而且,这些花基对园内观赏路线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园内水面少、露地多,设计者就在大面积的中部庭院建造了“拜月亭”、“兰花台”、“狮子山”三大件品字形摆开,对遮挡太阳对地面的热辐射起很大作用。“ 碧环廊” 的卷棚顶及沿廊边种上的树木翠竹,也遮挡了园内交通路线免受日晒。“ 花之径” 小路虽为露天独辟, 但昔日有沿径而架的凉棚, 棚顶有攀悬植物, 被称为“ 藤罗架” , 这也是一种遮阳手法。由此可见, 虽然中部庭院占全园面积近一半, 但真正受晒面积并不多, 因而地面长波辐射的热效应就不强。这就创造了内庭院不用大面积水体也一能得到清凉效果的设计手法。

园内还有一个紧靠“ 绿绮楼” 的小庭院, 这里种满了各种亚热带植物, 给“ 绿

绮楼” 造成了非常宜人的小气候图四。值得注意是园内建筑物屋顶大部分采用轻巧的卷棚歇山屋顶, 深挑的飞檐也是遮挡日晒的设施, 它在外墙表面造成阴影区,使之保持较低的温度。

(3)通风散热的役计

广东沿海一带陆地夏季盛吹东风、东南风, 风质凉爽, 热环境设计上可以利于夏

季主导风对室内散热降温。但因风速不大, 就一须创造各种引风入室、组织通风的手法。可园的通风散热设计正是注意了这一点。

首先, 当地主导风—清凉的东风进入朝东的大门之前, 先经门前荷花池及其周边的绿化盆栽形成的宜人小气候的冷却, 然后经门斗聚集进入门厅, 风进入门厅后分三路, 左路进入“ 草草草堂” , 再经南面的窗进入三角形平面的天井出外右路经“ 过厅” 进入客厅前的小天井, 部分折向客厅,部分上升离开小天井, 部分穿过小天井西边小门进入内院中路直经半边亭“ 掌红小榭” 进入内院, 与上部越过入口屋脊的东风汇合后, 一部分进入“ 环碧廊” , 大部分经曲池水面和曲池前花基盆栽再冷却后

进入“ 双清室” 和“ 可轩”。这就是建筑所造成的自然通风之一的“ 风压通风”。

可园在自然通风设计中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沿西边、西南边外墙设置多个三角形

或方形平面的小天井, 还有露天“ 冷巷” , 在静风时, 因天井下部入口的空气温度较低, 上部出口空气温度较高, 出入口的空气温度差、高度差就形成“ 热压通风”。温度差、高度差越大, 热压通风效果就越好。这就是天井的“ 抽风效应” 也称“ 烟囱效应”。可园的这些小天井的抽风效应对到了“ 环碧廊”、“ 可轩” 和“ 双清室” 前而风压已减弱的自然风再起加压作用。于是, 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共同作用, 使可园形成了完善的自然通风系统。

其次, 紧靠“ 邀山阁” 北面的一个深天井, 上部风口与下部风口高差超过, 为

热压通风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天井开口不大, 约。下部终日不受烈日照射除夏至前、后某天中午, 成了通风系统中的“ 冷源”。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个冷源设计了人工通风, 在接待贵客的“ 可轩” 地面正中装有铜管, 连通隔壁小房。小房设有一风柜, 仆人转动风页, 从冷源抽冷风向铜管鼓风。于是, 可轩内, 凉风从铜管口徐徐冒出, 客人在盛夏到此饮宴, 凉风阵阵, 沁人心腑。宾主不管高谈阔论或细语密斟, 也不会受仆人干扰。离地面越高, 风速越大。米高的“ 邀山阁, 位于“ 可楼” 顶层。这里是园内风速最大的地方。阁内四边开窗, 不管哪个方向的风吹过, 都劝翅向此阁的楼梯口形成负压, 于是楼梯也成了通风的风道, 天井下部阴凉的空气就沿夭井经楼梯被抽吸向各层室内, 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图五。

再次, 可园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都采用卷棚歇山顶, 室内吊平顶。平顶留有约’的方形格栅口,平顶上部两边东、西山墙开圆洞以利通风。东西向有风时, 这两洞口

就是风压通风的进出风口。静风时,平顶格栅口就是热压通风的进风口, 两边山墙圆洞口就是出风口。这种设计对加快屋顶散热非常有利图六。值得注意的是在“ 可轩” 邻室外、围墙内有一条儿米长的冷巷, 其两端各有一个小室。这两室在通风过程中有“ 藏风” 作用, 相当于现代通风工程中的“ 静压室” 作用。它使冷巷内空气压力稳定, 以利“ 可轩” 邻室内的人工通风图七。

4.植物配植

5.建筑材料

五、结语

第三篇:学校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4.12.20

调研对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龙子湖校区宿舍楼建筑群(第一生活区)

调研目的:通过对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的调研,来学习规范中场地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为以后的场地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使设计更加规范。

正文:

一、宿舍楼建筑群所在地与周围建筑关系

华北水院呈梯形状,南北最长约为1400m,东西最长约为1500m,整个校园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建筑的建设。整个校区建筑成组团布置,宿舍楼建筑群(第一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北侧,毗邻活动区、娱乐区、教工生活区。且靠近学校北门,有较好的出行便利。

二、场地内的建筑布局

第一生活区的宿舍楼大致分为五个块,分为12-15号宿舍楼、1-3号宿舍楼、4-5号宿舍楼、6-9号宿舍楼、10-11号宿舍楼,每一块的楼与楼之间有连廊相连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休闲空间,同时也方便学生的行走。宿舍楼夹在五条步行道路中,块与块之间的建筑整体呈错落布置,每一块中的建筑呈凹形或s形布置,整个布局保证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使每个宿舍楼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三、场地内的道路

宿舍楼建筑群中夹杂的横竖交错的五条道路是进入宿舍区的主要入口,道路3米多宽。路面装饰有块状石材铺地和现浇混凝土路面。宿舍区内主要步行道路西可到达教学区,向南则是商业区,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得到满足。宿舍楼通向餐厅及文体中心的道路为宽6米的规则式道路,路面为现浇的混凝土路面。宿舍区内的道路与主环道交界处用圆柱形石墩分隔,充分保证人行道的安全。

四、场地内的绿化 宿舍楼建筑群中有四大块绿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内穿插有形状不规则的景观步道,景观步道不以捷径为准则,而是“莫妙于迁”,路线多以曲线为主,道路宽度也各不相同,有较窄的林荫小道,路面的装饰为条阶石或鹅卵石;也有有中心花坛呈发散式布置的宽阔路面,路面装饰为块状的石材铺地。景观步道的美感在于铺地材质的选择与基地环境的融合。六号宿舍楼南面的绿地高低起伏,中景观步道有两三条,曲折蜿蜒,在搭配上集中树木,花草,使得绿地显得十分生动,铺地个不相同,鹅卵石、条阶石等相互映照、相互对比,很具美感。很受学生的喜欢。

五、场地中的排水组织

宿舍楼建筑群中的路面积水是以顺路面坡度排水的组织排水,但很显然,这方面做得不好,路面的坡度不一,凸凹不平,一到下雨天,路面在不同的位置总是有很深的积水,给学生的生活造成不便,有待改善。

六、调研感悟

宿舍楼建筑群内的步行道路规划合理,合理恰当的划分开了五大块的宿舍楼,使整个建筑布局结构清晰。场地设计运用点线面结合的原理,融合了动与静、密与疏、快与慢等多层次的行为心理感受,为学生创造了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但宿舍区内的道路有些地方不便于自行车的骑行,绿地内的功能性小品较少,且没有设置休闲座椅,不能让学生驻足观赏。

第四篇:岭南水乡——小洲村(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岭南水乡——小洲村

小洲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东为数不多的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之一,可谓广东古村的“精版”。蜿蜒的河涌,参天的古榕,上百年的岭南建筑,淳朴的民风,通过画家笔下,摄影爱好者的镜头,让小洲村成为“广州最美的水乡”,因此,小洲村又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一、小洲艺术区

上个世纪90年代,小洲村已经被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村”,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看重此地,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在小洲村里面到处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如:音乐的、书法的、绘画的,琳琅满目。而“小洲人民礼堂”就坐落在小洲村中,“文革”时期由小洲村人自行设计、建造而成,至今已有47年历史。去年小洲经济联社对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维修翻新,很醒目的黄色,很大的红五星,看上去很漂亮。既保持了原有特色,又整洁明亮了许多,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乐园。当我第一眼看见人民礼堂时,它给我的印相是:新颖、别致、又蕴含些许的庄重。进入里面,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展览的宣传栏,感觉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从侧面走进去,看到的是艺术家门一件件充满他们个人特色的作品。室内有些作品,感觉都有点超现实,有些作品还是很不错,有点意思。当代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品摆放在大堂内,不少是视觉冲击感强烈的作品。有些则比较奇怪。抽象风格,波普文化,照相写实主义等派别风格的画作让人看得非常模糊,不太看得懂其深层含义。但是无论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反映都是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心理暗示和反应的表现,一切一切都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表达和探索。可能只有当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事情的时候,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艺术家们不会停止他们探索的脚步,他们会一直的向前走,因为他们知道艺术的探索永远没有尽头,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直向前走。我们虽然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二、小洲风景区

当进入小洲村,看到村里的河涌虽然已不太洁净,古桥和房子虽然都有些破败,但是却保持着古村落原来的格局码头、巷道、桥梁、庙宇、宗祠、院落,这些地标性的村建筑也仍在原地未曾挪动,构成一幅完整的岭南水乡图。据当地的介绍古时若无舟楫村民便寸步难行,所以村中家家户户向来自有船只,但如今一座座跨河小桥将岛屿连接起来,外来人行走在小洲村里极易迷路,有村民介绍村中民居和巷道呈八卦形分布,只是无法从高处一览古村全貌。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里的老房子有着直接的关系,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村里最有特色的建筑要数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古朴、原生态是小洲给人的最大印象,而这些则是跟村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没有工厂,没有大兴土木,村子的青砖旧瓦与布局才能留存到现在。即便外来的艺术家、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活,石板巷里,女人们依旧支着棚架做绣花穿珠的活计,莲雾树下,老人们依旧坐在 桥头喝茶、聊天、择晚上要吃的菜。喝水做饭依旧从村里那口明代古井打水,挑着水的阿婆从巷子里穿过,就算面对游客的镜头也有一种坦然,你拍你的,我过我的日子。

三、小洲创新区

小洲村不仅是艺术区、风景区,更是一个创新区。艺术家们进入了这里,为这里带来了一注新鲜的活力,带动了这一代的文化气息。例如:下面的图片是一间图书馆的实拍,名字叫做“荒岛图书馆”。人们可以在这里注册会员借书、代理出售书籍、阅读里面任意的书籍;不仅如此,里面还有许多有创意的小礼物,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值得纪念的东西。有些小店里卖的东西不见得都是艺术品,但都相当具有原创精神,T恤、包包、本子、公仔、碟子、书签,等等,大都是原创的作品,一些还为了明示为原创之作,在上面标注了作者的签名,其中不少创意灵感来自于小洲村以及小洲村人的生活。在这个具有创新气息的地方里,使人感觉到自在、舒服。我想这是许多人都想追求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吸引来许多了游客。在小洲村里随处可以看见到很多游客,他们多数都带着相机,到此游玩摄影。他们想记录下这里每一处的复古气息,还有的就是那难以压制住的创新气息。为什么这里会有那么丰富的创意呢?这里有艺术家们的熏陶、有美丽的风景古迹,这无疑促进了创新的生 3 成。新的事物在这古老的村落中诞生,我们不能不承认小洲村,这一地方的魅力之处啊。不仅如此,小洲村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推出岭南水乡古寨游、果林生态游和岭南艺术游等旅游产品,和元月花灯会、北帝庙会、龙船会、佳果会和岭南艺术会等民俗风情活动,同时为了更好配合旅游发展,小洲村计划恢复瀛古码头,增设停车场及码头,引进游船、电瓶车等环保交通工具;同时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设置旅游商业街、观演广场及中高档餐饮设施。规划还别出心裁设置了乡村旅馆及家庭旅社,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岭南水乡风土人情。推进小洲村的发展,但是小洲村也在做好对历史风貌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小洲村会越走越远——我相信。

荒岛图书馆

第五篇:会昌县水洲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水洲村调研报告

一、水洲村基本情况

水洲村位于会昌县城以南24.3公里外。全村331户1588人,其中贫困户81户346人,低保户82户92人;耕地960亩,人均0.6亩;林地3.2万亩,人均20.15亩。该村土地基本都是处于赣南山区,村民收入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现全村常住人口600余人,多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村民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二、脱贫攻坚工作现状

1.水洲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村公路小部分在今年完成硬化,还有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看病。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用网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移动通信信号弱,该村都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2.水洲村生产生活现状

① 产业方面:全村现耕地产值93万元左右,人均产值0.06万元;林地种植油茶树1700余亩,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年产值204万元左右,人均年产值0.13万元左右,其中引进茶油种植公司一家,有种植茶油200亩,年产值约有24万元;种植脐橙300余亩,年产值800万元左右,人均产值0.5万元左右。除去成本,水洲村农业实际收入在329万元左右。人均农业实际收入0.21万元左右。

② 生活情况: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

3.帮扶落实情况

水洲村成立驻村工作队,镇党委政府对驻村工作组到贫困村开展工作全力支持,并提供保障,对驻扎干部生活做出妥善安排。村民表示村干部积极入村走访,根据村民“一本通”的记录,大部分帮扶人在2017年10月份之前走访八次以上,仍有干部仅走访三次。4.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2017年水洲村脱贫任务人数为,目前已经脱贫 人,5.贫困户反馈情况

贫困户对脱贫共建工作基本满意,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觉得自己真正脱贫了。贫困户真正想要的是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事业并伴随着一定收入。然而事实上,大部分脱贫户都潜在着返贫风险。贫困户更想得到的是技术服务上的支持,而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经过对于水洲村贫困现状的剖析后,总结出水洲村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1.一是交通闭塞,劳动力流失。

2.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3.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黄金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全村仅有两条山沟,因径流量小且落差大,引水工程建设难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通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4.四是残障、慢病占比大。村共有五保户23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64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46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5.重视低保户间的内部差异

正如罗尔斯所言,差别即正义。诚然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是还是不能将兜底作用发挥最大。村民的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具有特殊性,村民的人口结构,村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网络到家,为科学技术入山上打好基础。网络上有着丰富的种植养殖知识,并且引进网络,村民们通过对互联网的接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水洲村农产品丰富,但是 2.搭建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输出。

3.寻找可规模化的产品,并鼓励可规模化的产品发展,并对此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水洲村

4.抓好教育技术培训,设立农村夜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5.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对村部前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6.开展“举家下山、产业上山、科技进山、以社兴山”的发展路子。将水洲村村民小组所在地作为集中连片安置点,实施整体搬迁、举家下山;设置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果树、油茶、养殖等3大主导产业,让产业上山,把绿色留住;围绕主导产业,聘请土专家、科技特派员传道授业解惑,让科技进山,努力打造“专业村”;也可先后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华林中药材公司和药材专业合作社,桑蚕专业合作社及怡莲阳光蚕丝绸公司周畈村蚕茧收购站,实行以社兴山,抱团发展。

五、对水洲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

1.一是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所以不能缺少对于村“两委”班子的培训。村干部的思想一定要先进,多学习互联网知识,明白本村的弱势与优势,多了解先进的精准扶贫的模式。水洲村根据其自身的方式,可以发展创新型精准扶贫模式,农产品若想要运输出去,首先要网络到家,再让科技入山,村干部带动村民先了解电商知识,辐射思维,搭建电商平台,做到微店到村。

2.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3.重视低保户间的内部差异

正如罗尔斯所言,差别即正义。诚然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是还是不能将兜底作用发挥最大。在调查的过程中,水洲村民对于取消低保政策的事情,大部分还是不能释怀。村民的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具有特殊性,村民的家庭结构,人口规模各不相同,以及对生活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债务长期积压不得不高强度的劳作,有的是因家中嫁娶,有的家庭虽然子女具有劳动能力,但是由于毕业刚刚步入社会,不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善家庭的困境。这些村民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扩大生产资料,但是实际上生活质量并未提高。对于这种情况的村民,如果按照大数据所提供的有房有车有房子或者有票子就不被评为低保户,这种低保政策的设计过于单一。它将贫困家庭的复杂情况简单化,很显然不合理。但是低保金对于他们来讲是雪中送炭,自然内心无法接受。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考虑向上级反映,建立多层次的低保体系,深入村民家计的调查,例如:将家庭的人均收入与日常生活开支做一个减法,根据所得差额进行排序。尽量实现低保救助的相对公平。4.加快产业的转型。

下载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州茶楼调研报告

    广州茶楼调研报告历史 茶楼在唐代是茶馆,宋代繁荣起来,唐代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宋代就成了娱乐的地方,明代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繁荣起来,清末后茶馆业有所......

    上洲村实践报告

    斗 门 支 教 团 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实践主题:乘夏而行,携爱飞扬实践地点:珠海市斗门区上洲村实践时间:2011年07月10日----2011年07月13日实践人员: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1......

    小洲绿道驿站调研报告5篇范文

    小洲绿道驿站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3.9.28上午9:00—11:00 二.调研地点:小洲村绿道驿站 三.调研内容: 区位: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

    村调研报告

    xx乡xx村调研报告我村位于xx乡东大门,周边与xx乡、xx乡、xx镇等乡镇及本乡xx村接壤,本人自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切实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我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第......

    村情况调研报告

    村情况调研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在现场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一、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1.自......

    村调研报告

    XX村基层建设年动调研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地及县委关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各项决策部署的统一安排,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

    南京八卦洲调研报告

    南京八卦洲“农家乐”调研报告调研背景: 八卦洲地处南京北郊,是长江中的第三大岛,长久以来受长江天堑的阻碍限制了其发展,但随着南京长江二桥的建成和通车,八卦洲迎来了大发展,交......

    广州南站设计调研报告大全

    广州南站调研报告 目录一、 广州南站情况简述 ...................................... 2 (一) 广州南站区位分析 .............................. 2 (二) 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