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

时间:2019-05-14 14: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

第一篇: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

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试行)

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规范和统一我市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操作程序,依据《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流程(试行)》(鲁社保发[2006]52号),制定本细则。

一、社会保险登记

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关、事业单位,可申请社会保险登记。

(一)申请单位需提供以下社会保险登记材料

1、申请报告;

2、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一式两份;

3、批准成立的文件或证件;

4、组织机构代码证;

5、事业法人登记证或事业单位登记证;

6、负责人(法人)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

7、单位财务在当地银行办理的《开户许可证》 以上材料要求带原件审核,3—7项带复印件一份。

(二)制证发证

1、材料审核无误后,报领导审批;

2、审批通过的,退回原件留复印件,为其确定社会保险登记证编码,并录入(微机)数据档案库,之后,打印制作证件。

3、将审批材料盖章后存档

4、通知申请单位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并退回《社会保险登记表》一份由单位保存。

(三)变更

单位名称﹑性质﹑法人(负责人)、地址等发生变化,须办理变更手续,并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领取并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一式两份)。

3、须变更项目的证明﹑文件﹑证件等,须变更事项的证明﹑文件﹑证件等(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4、以上材料、表格填写正确,经审核无误,报领导审批后,制证发证。

(四)注销

参保单位因住所变动、单位性质发生变化或破产改制等而涉及改变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的,应当自上述变动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社保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1、参保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前,应结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等。

2、提交注销社会保险登记申请。

3、提供法律文书或其他有关注销文件。

4、将提供的材料报领导核准后,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同时缴销社会保险登记证。

(五)《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审验:

参保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到社会保险登记管理部门办理验证和换证手续。每年的2-6月为验证时间,《社会保险登记证》每四年换发一次。

1、领取并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证年度审验表》一式二份,(审验后退回单位一份)

2、审核参保单位有无变化情况,若无变化,在验证机构栏处盖章;

3、若有变化,按社会保险登记证变更程序处理;4、《社会保险登记证》连续审验四次到期后换发新证。

二、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

已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参保单位,可以申报缴费。

1、职工参保资格的确认

社保经办机构首先要对职工的参保资格进行审核,单位需提供每个职工的《机关、事业单位增人申报表》或《机关事业单位接收统配人员审批表》,以证明其机关或事业人员身份,确定其参保资格

2、缴费基数与应征数额的审核

职工参保资格确认后,单位需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及基本信息表》(机关人员填表一,事业人员填表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明细表》(表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费申报结算表》(表七)。经办机构征缴环节依据单位报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增资方案审批表》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确定工资审批表》等,对每个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审核。缴费基数严格按人事局核定的档案工资确定,主要审核表一或表二中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工资构成的正误,然后,对其应征数额进行核算,主要审核表三中当月缴费明细、当月补缴明细和应补缴明细。

工资调整滞后时,其增加的工资应补缴养老保险费,补缴时间自市人事部门确定增加工资的执行时间始。

若参保单位的人员和缴费基数等信息无变化,以后缴费只填《申报结算表》(表七)即可。若工作人员增减变化或某些人员的工资增减变化,只将有变化情况的人员信息填入表一或表

二、表三,其余人员不再填写。

3、养老保险费征收

业务部门(征缴环节)对表一或表

二、表三审核无误后,将有关信息输入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子系统,进行征缴操作:制定计划、计算应缴。缴费人数、缴费年月、缴费基数、缴费数额,与《申报结算表》(表七)上的数据一一核对无误后,审核人在上述表格上盖章并在业务子系统中生成缴费单据,交参保单位到财务部门(收费环节)缴费。收费环节收费后在各种表格及收费单据上盖财务专用章或收费专用章,并在业务子系统中确认缴费单据。然后由参保单位将表格传递到征收环节。各种表格一式三份,分别由缴费单位、社保机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留存一份,业务部门还需留存必要的附表。

4、欠费补缴

征缴环节根据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台账,建立欠费数据信息。单位补缴欠费:根据单位欠费信息,送达《养老保险费催交通知书》,督促单位补缴欠费,并从欠缴之日起,根据欠缴数额,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补缴历年欠费的,也可按补缴时当月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

个人补缴欠费,按鲁劳社﹝2001﹞29号文规定执行,即:“个人补缴基数,按补缴时当月本人缴费工资计算”。

对因筹资困难,无法一次足额缴清欠费的参保单位,应主动与社保经办机构签订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协议,按协议办理补缴。

参保职工有特殊情况需暂时停保时,需个人申请,单位批准,社保机构审批,方可办理停保手续。停保期满后,再续缴养老保险费。

三、养老保险手册和档案卡的建立、审核与管理

参保单位在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同时,须为其建立养老保险手册,并及时登记缴费信息;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养老保险档案卡。

养老保险手册每年审核一次,社保经办机构于每年的3月份起,为参保职工审核上年度养老保险缴费情况。未上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子系统的县区,依据参保单位的缴费明细表和申报表,已应用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子系统的的县区,依据系统中的缴费数据,为职工审核、打印上年度养老保险缴费情况。核对无误后,加盖审核人员章和审核专用章,并将每年的缴费合计数填入养老保险个人档案卡中。档案卡按单位编组,存入档案盒进行管理。

转移至统筹范围外的参保职工、新办理退休手续、出国定居和在职死亡的参保职工,要随时在手册中填写或打印其缴费信息,审核盖章后,办理相关手续。

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1、统筹范围内参保职工的转移

转出单位将已审核好的调出职工的养老保险手册移交至接收单位,接收单位经办人员持手册、《机关事业单位增人申报表》调动手续等相关资料,到机关事业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在手册“单位变更”栏内填写调入单位名称、调入时间、在“变更后编号”栏内填写办理时间,并加盖经办人员章。然后将手册退还单位经办人,继续使用。同时,将该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档案卡,自调出单位移至调入单位管理,并在个人档案卡的背面“单位变更登记”栏中填写有关变更信息。

2、统筹范围外参保职工的转移

〈1〉符合转入条件,自统筹范围外转入的参保职工,首先持《机关事业单位增人申报表》(只查看不留存)、有关调配手续,到拟转入地社保机构开具同意转入的证明函,然后到转出地社保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出手续,最后到转入地社保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落户手续。需提供:身份证、调动手续、转出地社保机构开具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已审核完备的保险手册、《机关事业单位增人申报表》;对外省转入的,还需从财务部门确认转入基金到帐情况,方可办理落户手续。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将转移单中的信息填入在我处新建立的养老保险手册的相关栏目内(特别是“转移记载”栏内的有关数据尤为重要),并加盖审核章,注明审核日期,并在原手册上注明“养老保险费已转入ххх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处”字样,加盖审核章,退还本人,其余资料留存。同时为该同志建立养老保险个人档案卡,将有关信息填入卡中,入档管理。

〈2〉转出统筹区的参保职工,经办机构在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时,要求其提供以下证明和资料:①转入地批准接收的证明函件②身份证③调动手续④已审核完备的养老保险手册,然后为其开出《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单》,并在手册和养老保险个人档案卡上注明养老保险关系转往何处、转出时间,之后将保险手册退给本人,档案卡仍归入原单位档案中管理。转移单一式三份,一份留存,二份交转移人到转入地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落户手续。

转移至外省的职工,其个人缴纳部分需转移资金,转出人还需提供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名称、户名、帐号等。其转移单要一式四份,其中一份财务部门留存,做为转出资金的依据。对有欠费的转移人,根据基本养老保险欠费纪录,要求单位和个人补缴欠费,方可办理转移手续。

单位参保人员增加的同时,即建立养老保险档案卡和保险手册,参保职工需缴同底版的一寸免冠彩照二张,一张贴手册,一张贴档案卡。

五、退费程序。

参保职工出国定居或在职死亡,自下月起其养老保险费停缴,个人缴费部分退还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出国定居的提供身份证、有关出国定居资料,在职死亡的提供身份证、死亡证明,并均提供已审核的养老保险手册。根据手册和档案卡上的有关数据,办理退费手续。单位填写表

三、表七(以后要印制专门表格)一式三份。手续办结后,注销养老保险手册并收回,同时在个人档案卡上注明。手册和个人档案卡专门管理。

六、待遇审核

待遇审核环节包括离退休(职)待遇审核、待遇调整审核,一次性待遇审核等。

1、离退休待遇审核

包括:符合正常离退休(职)条件的人员;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员;新参保单位参保前已办理离退休(职)手续的人员。以上人员办理离退休(职)待遇审核手续时,要求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⑴身份证〈2〉养老保险手册〈3〉参保人员档案〈4〉独生子女优待证〈5〉申请提前退休的人员,还需提供其他有关资料

社保机构主要审核:

①申报人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连续工龄、历次任职情况、历次调资情况、是否符合退休条件等。

②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历次调资后的工资比较,应缴的养老保险费是否足额缴齐,退休费比例等。

③申报人从事特殊工种年限与个人档案纪录是否一致。④对申请提前退休的,审核其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审核通过后,申报单位依据市人事部门批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工人退休审批表》,填写《离退休人员待遇审核表》,由待遇审核环节批准同意后,申报单位再填写《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增减情况表》(表五),经社保机构业务部门复核后,到财务部门办理养老待遇的支付手续。

2、待遇调整审核

国家规定对离退休(职)人员待遇进行统一调整时,经办机构业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市人事部门审批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调整方案审批表》及《花名册》,为离退休人员调整待遇。

申报单位需提供上述人事部门审批的一表、一册,填写《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减情况表》(表五)、《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费用总额情况表》(表六),业务部门审核无误后,报财务部门办理养老待遇增加手续。

3、丧葬抚恤待遇审核

离退休(职)人员因病去世,参保单位应及时向社保经办机构报告,并填写《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增减情况表》(表五),在其去世的下月停发养老金;并于停发养老金的下月起,申请领取丧葬抚恤费。申领单位须提供如下资料:

⑴、身份证件

⑵、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取消户籍证明和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只可做参考)

⑶、个人档案

⑷、《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增减情况表》(表五)

申报单位依据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文件(民发〔2007〕64号、人社部发〔2008〕42号文件)以及其生前享受的基本待遇,为申领人计算应领取的丧葬抚恤费;并填写《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死亡领取丧葬抚恤费审批表》。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依据上述资料,为其审核丧葬抚恤待遇。审核通过后,到经办机构财务部门办理支付手续。

七、待遇支付

财务部门待遇支付环节收到新增离退休(职)人员待遇审核信息后,进行复核,并及时将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发放有关信息送社会化发放机构,为离退休(职)人员办理基本养老活期储蓄帐户和专用存折,并通知离退休(职)人员所在单位工作人员领取

对待遇审核环节传来的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一次性待遇、待遇重核等相关信息,待遇支付环节应及时为其办理复核手续,支付应享受的待遇或将发放数据送社会化发放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养老金及相关待遇支付台账,主要包括:《新增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及养老金待遇明细表》、《离退休人员减少及丧葬抚恤金发放情况明细表》等,及时登记相关发放信息,生成发放数据,避免重发和漏发,并定期检查发放情况。

八、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

经办机构待遇支付环节应定期对离退休人员进行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

(一)对同城居住的离退休(职)人员由参保单位负责认证,需提供本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生存证明文件;

(二)对异地居住的离退休(职)人员,可委托当地社保机构和公安户籍部门协助认证。每年的九月十五日前,经办机构将《异地居住离退休(职)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协助认证表》发至各参保单位,由单位将表寄往离退休(职)人员居住地,由居住地公安户籍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协助认证离退休(职)人员的健康状况;由参保单位收回,在十月三十一日前交至社保经办机构。

根据资格认证情况,待遇支付环节进行相关处理:

(一)、对去世、失踪人员予以停付;

(二)、对被判徒刑、劳教人等人员暂停支付。

(三)、对未按规定进行资格认证的人员暂停支付,待提供证明符合条件后再予恢复。

对冒领的养老金,先由参保单位垫付,再由单位向冒领人追讨。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三日

第二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业务经办问答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业务经办问答(4月28日)

一、信息采集指标规范 1、2014年10月以后确定的公益一类单位,拨款方式目前仍为自收自支,经费来源如何选择录入?

答:单位参保登记时,经费来源仍应选择“自收自支”;待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后,再向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对经费来源类型进行修改,之后职业年金单位部分再采取记账方式管理。

2、编办认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省公务员局认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如何录入单位信息?

答:录入单位信息时,选择“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

3、目前各单位职工发放的工资为2014年调标前工资加预增发工资,申报2014与2015月平均工资时,是按实发工资核算,还是按审批过但未执行的应发工资核算?

答: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上月平均工资是指职工本人上一自然内应该发放的,按国家和我省规定纳入缴费工资基数项目的全年工资收入的月平均值。根据这一规定,申报2014与2015月平均工资时,应分别按 当年的应发工资核算。4、2014年9月30日以前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是按目前发放的录入(例2016年4月份),还是按2014年10月份以前未调整的基本退休费录入?

答:按目前发放的基本退休费录入,包括按国办发„2015‟3号文件增加的退休费。

5、某单位2012年以前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2年改为全供单位后中断了缴费,改革实施前参加的企业养老保险信息是否录入?

答:改革实施前曾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录入“是否参加其他养老保险”信息时,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6、财政统发事业单位,缴费账号与拨付账户是用以前缴医保账号,还是财政厅重新制定?用基本账号还是零余额账户?

答:参保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提供社保经办机构可托收养老保险费的银行账号和能接收养老保险结算费用的银行账号即可,二者可以是同一个账号。7、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人员参保日期如何填写? 答: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企业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时间应按照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时间录入。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后调入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时间按照 2014年10月1日录入。

8、参加工作时间是否以人社厅工资处审核确认的为准?

答:参加工作时间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确认的首次参加工作时间。其中在职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确定,退休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应与退休审批时确认的参加工作时间一致。

9、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按基础性绩效(70%)工资计算,还是按加上奖励性绩效(30%)一起计算?

答:根据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及人社、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基本水平参考标准(含原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缴费基数。10、2014年9月人事信息中“职务”一栏按实际职务还是按工资待遇信息输入(例如:一人职务为“主任科员”,工资待遇为“处级副职”,信息如何输入)?

答:工资类型选择“非标准工资”,职务选“主任科员”,工资按实际“处级副职”待遇录入即可。

11、某军转干部分配到我单位工作,自2015年1月开始发放工资,2013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2014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

答:该军转干部应自2015年1月开始缴费,参保时间为2015年1月。根据人社部发„2015‟32号文件规定,该 军转干部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3年工资收入”字段;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也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4年工资收入”字段。

12、录入退休人员信息时填写的银行卡,是指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还是社会保障卡?

答:即可以是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也可是开通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能够满足退休待遇发放即可。

13、办理参保登记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工资收入申报表》是否可以由别人代签?“被双规”人员、援疆等在外人员无法及时签字的,如何处理?

答:可以代签,但应有单位书面授权,留存备查。

14、豫人社„2016‟10号文件缴费工资基数中的“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如何认定?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省直单位首次批量参保时,在职人员工资信息(缴费工资基数)由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负责牵头复核确认。“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项目的认定,请与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联系确认。

二、信息采集特殊人员处理 1、2014年9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9 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需要采集信息,并注明中断时间及中断原因。

2、某位工作人员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一直未办理退休手续,该人员是以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还是以退休人员进行信息采集?

答:根据现行人事管理权限、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仍应作为在职人员办理参保登记并进行信息采集。3、2016年1月辞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6年1月辞职人员应按照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并补缴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关系注明为中断状态,原因为“辞职”。4、2014年9月前已办理退休、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现在录入信息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为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日至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前期间,已发放的退休费待遇应作为资金结算的一部分;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刑满释放后待遇问题如何处理国家政策尚不明确,为稳妥期间,此类人员信息应予采集。5、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编制已核减,如果按在职人员登记,编制如何处理? 答:根据省人社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批分类参保登记及认定程序问题的通知》(豫人社„2016‟11号)精神,省编办负责对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进行复核确认,其中包括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的编制情况。参保单位录入此类人员信息时,养老保险关系中断原因选择“退休”,并注明退休时间。

6、省纪委驻厅监察室人员,目前工资由所驻厅局保障,但编制在省纪委,这部分人如何办理参保?

答:应随所驻厅局采集信息,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7、去年我厅集中调整了一批干部(30多人),这部分人员已到新单位工作,但编制人事手续仍在办理中,新职位工资也没有审批,在哪参保?

答:应及时办理编制人事手续调整,本次信息采集由主管单位与编办、省人社厅协商后确定。8、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如何参保补缴?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且符合本次参保登记范围的,由调入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2014年10月以来的养老保险费。

9、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工资关系没有转入 的怎么办?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10、某工作人员编制已转出,但工资仍由原单位支付,该工作人员如何参保登记?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三、原试点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问题

1、某单位自2004年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至今,改革实施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答:

(一)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单位和人员,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参保登记。

(二)2014年10月1日前个人缴费本息,划转至2014年10月1日后的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2014年10月1日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期间相关费用,另行结算。

(三)省养老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按月征缴发放前,将提前通知单位,单位报原试点社保经办机构停止缴费和发放。

2、改革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退休人员,目前在原试点领取养老金,这次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试点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3、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已退休人员在职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后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本次参保登记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属于首批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4、符合首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这次是否录入?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合同制工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四、费用结算 1、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企业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处理?

答:从企业单位调入的人员,调入前应在企业参保缴费;本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时间为调入时间,由调入单位缴纳调入后的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2、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办理?

答: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由调入单位申报参保,并缴纳制度实施以来的应缴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含2014年10月1日至调入前期间部分。

3、单位改革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也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单位和个人2014年10月至今会重复缴费吗?

答:省养老保险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2014年10月至按月征缴发放前的费用,会根据省人社厅、财政厅有关文件另行安排结算,不会重复收费。

五、工作年限及待遇

1、原在企业工作、制度改革前已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退休时如何计算工作年限?

答:根据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前曾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的时段,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也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2、某工作人员1993年9月至2013年7月在省内企业工作,2013年8月调入一事业单位,其在企业工作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该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其缴费年限怎么计算?

答:(1)1993年9月至12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河南省自1995年1月为企业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该职工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段计算缴费年限。

3、某单位一工作人员2011年7月起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在省人才交流中心缴纳养老保险费,2013年1月中断缴费;2013年10月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至今未交,中间这段时间怎么衔接?

答:(1)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期间的年限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至今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定进行补缴后,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

4、改革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改革后退休时是否加发基本退休费?

答: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对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得此类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退休时给予一次性退休补贴并支付给本人,资金从原渠道列支。退休补贴标准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符合原有加发退休费情况的其他人员,按照上述办法处理”。我省即将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并配套出台“2014年10月前获得荣誉称号人员”一次性退休补贴办法,明确范围、标准和渠道;原退休时加发基本退休费10%的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不再执行。

5、根据制度改革规定,2014年10月以后晋升职务(职称)人员,退休时(十年过渡期内)按老办法计算时,是否仍要使用2014年9月职务相对应的基本工资?

答:根据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规定,十年过渡期内,在按老办法计算退休待遇时,档案工资统一封定在2014年9月,包括基本工资和对应的退休补贴。

第三篇: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职责、范围

莫问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职责、范围

一、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科职责

负责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与生育等保险工作的推行;负责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与生育保险的参保、基金征集、催收清欠和统计工作;建立和管理养老、医疗、工伤与生育保险基金征集台账;编制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汇总表;负责参保职工养老个人账户的建立、管理、转移、接续;负责改制、兼并事业单位社保费用的清偿,开展相关业务经办工作的调研分析;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业务受理范围

(一)养老保险:

莫问市自收自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在编的全民劳动合同制工人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2年以后新进人员以及档案存放在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流动人员。

(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莫问市市级党政机关、全额事业、自收自支、差额事业以及省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工作人员。

三、主要对外业务项目

(一)参保单位管理

1、莫问市社保局审计稽核科完善了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和新增参保单位手续。参保单位报送《社会保险登记证》、《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进行微机录入,确定参保缴

费险种、比例等。

2、办理时限:收齐资料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二)参保职工人数及其缴费基数的核定

1、申办要求:一年一次,参保单位每年第一季度内申报审核。

2、申报材料:单位填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基金变动审批表》、《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变动名册》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变动名册》(最少一式2份、并同时报送电子资料)、人事局核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变动审批表》(此表只需1份)(以上各表合称“三表”),附相关部门人员的调进调出和录、聘用文件及工资定级或变动手续。

3、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征缴管理。

4、办理时限:收齐资料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日。50人以上单位的申报审核协议而定,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参保人员及其缴费基数的增减变动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1、申办条件:参保单位按规定时间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人员增减或状态变动发生的60天内。

2、申办要求:每月15日前接收申办资料。

3、申报材料:参保人员增加或减少,单位填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增减变动表》,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申请表》、或《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养老金审批表》,同时附调入调出、录用辞退、离岗读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和人事部门工资审定或变动资料以及退休审批、死亡证明材料。

4、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征缴管理。养老保险关系转出本统筹范围,个人账户情况经本人核查签字、科室审核确认后,报分管领导签批,在财务科办理个人账户基金转账手续。

5、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四)养老保险缴费计划编制执行

1、申办条件:单位参保已经完成一年一度的参保职工人数及其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

2、申办要求:单位可选择按月、按季度、按半年、按年一次的缴费方式缴纳社会保险费。选定后每年第一季度内必须实施缴费。

3、办理程序:每月15日前申报有关人员、基数等纸质数据资料,电子资料同时报送。经初审、复核并录入微机后,每月20日编制征收计划。

4、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五)省管单位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数确定

1、申办条件:有医疗保险关系无养老保险关系的省管单位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2、申办要求:每年第1季度申报上一的养老金或退休费总额。

3、申报材料:省社保局出具的上养老金明细资料或由人社局审批的上离退休人员退休费总额明细资料及电子资料。

4、办理程序:参保单位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管理并交由医保局按规定划定个人账户。

5、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六)参保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状态变动(在职转退休)

1、申办条件:参保单位按规定时间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人员增减或状态变动发生当月内。

2、申办要求:当月20日至次月15日申办。

3、申报材料:在职参保人员减少,单位填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增减变动表》,同时附退休审批资料。

4、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按文件规定一次性趸交规定年限的保费后享受退休医疗待遇。

5、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七)在职人员参保期间死亡,终止社会保险关系

1、申办条件:参保单位在职人员参保期间死亡。

2、申办要求:死亡后30日内由所在单位申报。

3、申报材料:在职参保人员减少,单位填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增减变动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增减变动表》,同时附死亡资料。

4、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按文件规定终止社会保险关系,其中:个人累计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一次性退还

其法定继承人。

5、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2-5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间2个工作日。

(八)参保单位注销

1、申办条件:参保单位注销或改制为企业等

2、申办要求:缴费单位发生撤销、合并改制及其他情形。

3、申报材料:在职参保人员减少,单位填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增减变动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增减变动表》,同时附批示资料。

4、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按每月征收计划缴清社会保险费后办理注销登记,并按相关规定办理清偿。

5、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5-10个工作日,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

(九)参保单位养老保险补缴

1、申办条件:参保单位未全员、足额申报缴纳社会保险

2、申报材料:在职参保人员增加,单位填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增减变动表》,提供补缴月份人社部门审批的人员工资表资料。

3、办理程序:参保单位审核签章、申报材料经经办人员初、复审后,相关基本信息进入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随次月征收计划征收并补收本金、利息和滞纳金。

4、办理时限:资料收齐后5-10个工作日,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

工作岗位设置:

前台: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

2、机关事业单位医疗、工伤、生育业务 后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业务复核

第四篇: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论文

统一而有特色——浅议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街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然而,机关事业单位是党和国家行政的主要脉络,情况比较复杂,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显得重要。

一、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主要成绩

我国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制度,其主要特征为:一是经费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以退休时基本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发;三是退休人员管理与由原单位关系保持不变。这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参保人数达到1862万人,占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46.55%,滚存基金节余500亿元。

从改革试点的轨迹来看,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有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福建、湖南、重庆等(个别由地市自行出台试点政策,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997年至2005年为发展阶段。不少试点地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机关公务员全部纳入了参保范围,队伍不断扩大。

2006年至今为完善阶段。事业单位中的农林渔工、民办学校教师、科研院所改制转企人员、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开发区引进高科技人才等特殊群体以及原在机关社保参保的刑满释放人员等参保、续保、转保等问题,各地从实际出发,较好地得以解决,弥补了制度的空缺。

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

1、法规相对滞后,理论研究不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十多年来,基本处于法律法规缺乏支持状态,仅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没有经过人大立法程序,其强制性已大打折扣,并且,其内容还没有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基金监管不力,支撑能力不强。社保基金进入财政专户后,财政部门片面认为是财政资金,转存定期,购买国债,经办机构包括主管部门都没有知情权,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的基金监督委员会也是形同虚设,同级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可能做到公正、公平。

3、经办方式不统一,计发办法不合理。各地在实施改革方案时,其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支付项目、发放方式、结算办法等是根据本地参保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离退休金总额等数据测算而设置的,因而,缴费基数不尽相同。

4、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动不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人事部门成建制划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后,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政策的制定和退休审批权,仍由人事部门负责,包括在职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确定仍依赖于人事部门工资福利政策,造成个人账户与待遇不挂钩的矛盾,也使得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失去主动权,形成管人管事相分离;特别是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领取资格和待遇问题,也因为国家退休制度与基本养老金领取制度不配套,而造成工作的不协调。

5、精算工作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经费长效机制没有得到很好建立。“精算”就是:“预测未来”。“精算”可以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对基金收支量、替代率、参保人数、死亡率、退养比、基金积累率、存量及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缴费比例等等及其可能的变化趋势作出长期预测,提供基金运行总体风险评估数据,为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但是,精算工作在大部分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里,至今仍然没有被重视,面对人口老龄化、人员流动、特殊人群的特别需求及机关事业单位历次调待的大潮,只能仓促应战。

三、设计全国统一有特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技术细节多层次

“多层次”是指在制度设计上要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特别关注机关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否则,制度再好,也难以统一起来。

1、在地域分布上,国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差异,已划分出不同地域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域、就业观念、工作领域、服务对象是有很大差异的,呈现出多样性。

2、在单位性质上,有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分,有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之分,有行政监督、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之分,并且有的单位性质很难界定清楚,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界定就十分模糊,没有标准,很难操作。

3、在工资构成上,实行工资改革后,公务员工资由两项组成,各地财政给予福利津贴,事业单位工资中有绩效工资,根据单位性质,财政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全国各地津补贴标准不会统一,尽不相同;高寒缺氧、边防边境地区还有特殊津贴,如高寒补助、边防补助等。

4、在启动时间上,已经启动改革试点地区,启动时间很不一致,山东是1993年,新疆、湖北是1995年,湖南是1996年;公务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启动时间更不一致,有的地区在改革初期就实行全员启动,有的地区随着改革的推进,分别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纳入参保范围,有的地区至今没有启动。

有特色

“有特色”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扮演的主角地位、承担的主要使命、履行的主要职责,其获得的合法权益,合理报酬,合规待遇理应有别于其它群体。

1、特定的工作职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责神圣而重大,这是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他们要扮演好国家公职人员角色,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承担更多的职责,履行更好的职能。

2、特别的录用条件。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都有特别严格的录用条件,一般都是凡进必考;通过严格的考试,公开的面试,全面的考察,按照德才兼备等标准择优录用。

3、特殊的纪律约束。一旦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要受到严格的特殊纪律约束,依法履行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准从事其职业之外的第二职业,以求保证其廉洁、公正和较高的工作效能。

4、独特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公职人员具有多层次性,公务员职务从

办事员到国务院总理,其中有十二层次,对每个职务层次人员的工作要求、条件标准、待遇水平都不相同,事业单位大多实行竟聘上岗,按岗计酬。

四、今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险方式多层次、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遵循权利与义务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及统帐结合的原则。

制度结构:一方面,统一基本养老保险,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制度,缴费比例为8%,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单独立帐,独立核算,加大投资运营力度,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结合廉政建设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依据公职人员本人工作时间的长短、工资水平的高低、廉政情况和现行制度规定的养老金总体水平,确定职业年金水准。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职业年金制度,既可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色,又能使新老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水平基本保持平衡。

围绕这一改革思路,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实施:

1、国家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制定全国统一方案时,要认真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教训,在养老保险范围和对象、缴费比例、支付项目、养老金发放形式及转移办法等方面,都要作出统一规定。

2、加强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国家《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力争从法律高度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关问题。

3、参保范围实行“全覆盖”。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是,门槛必须仍然抬高。

4、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这样能够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国家和单位统揽统包的状况,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

5、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国家立法。第二个层次是机关事业单位根据级别职务工龄等情况确定的职业年金。第三个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6、理顺管理体制。要从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实际出发,对养老保险管理职能包括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基金的管理等进行合理调整。综上所述,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创造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蓬勃发展的社会保障事业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而有特色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起到社会保障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第五篇: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改革进程

1994 年以来, 山西、山东、河北、江苏、福建、海南等13 个省份、130 多个地区(市)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而全国大多数地方和单位未开展这项工作, 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践办法

1.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和对象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对象主要分为三类:1.财政适当补助、经费完全自理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 机关、社会团体、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2.机关、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3.除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其他各类型的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2.筹集养老保险费标准

目前, 各地按照“ 以支定收, 略有结余, 留有部分积累” 的原则确定缴费标准, 但由于各地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结构的差异, 采用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都不统一。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待遇计发

已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 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待遇计发方面,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政策, 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案中没有对退休费计发办法进行改革。4.社会化管理服务和基金拨付

目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大多数仍由单位发放, 日常管理也由单位负责,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基金拨付方法基本上是采用“ 全额计算, 差额结算, 余额上缴、缺额拨付” 办法。

存在的问题

政策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机关机构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

1、乡镇聘用制干部参保前的工龄不视同参保年限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前的工龄可视同参保年限的矛盾;

2、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金额与其本人缴费额度不挂钩,出现只要工龄相同都拿一样的养老金的现象;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未建立个人账户,致使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相互流动时其个人账户上的养老保险金无法衔接;

4、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其职工的养老保险转移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仍实行双基数征收,在人事制度改革后,工作人员退休后缴费没有经费来源;

6、对于档案在区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工作人员,其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发放标准无法确定。以上问题,既阻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征收基数、比例不统一

基数方面, 有的地方按人事部门核定的档案工资为基数征收, 有的地方按工资总额为基数征收, 有的地方执行“双基数”, 有的按“单基数”征收。

比例方面, 从全国试点地方看, 有的高达40%, 甚至更高, 而有的只有20%左右, 多数在25%~33%。现行制度规定, 凡缴费满15 年即可享受养老金待遇。执行中, 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遍认为缴费满15 年就可不缴费, 导致缴费中断, 给收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缴费满15 年都可享受社会平均工资20%替代率的养老金, 使缴费和待遇挂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在享受同等替代率养老金的前提下, 参保人员千方百计地少缴费和不缴费。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及个人账户不健全

目前, 各地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为2%~8%, 多数地方在2%左右。不少地方不建立个人账户, 而企业养老保险统一从1996 年1 月开始建立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比例为8%, 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为11%。这种缴费比例和个人账户的不统一, 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衔接, 影响了人才正常流动。

覆盖面小,社会统筹水平低,保险基金负担沉重

按现行政策规定,目前启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只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乡镇聘用制干部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这相对于全部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其覆盖面太小。并且自1996年8月启动以后,新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较少,而退休人员逐渐增多。据预测,到2010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将进入一个退休高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16届3中全会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8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进行试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 号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 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本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三)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四)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能力,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五)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具备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从改革开始即实行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

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待条件具备时,与企业职工墓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安全,实现保值增值。要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印[2001]13号)规定执行。

解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及条件?

解读:根据国发[2008]10号文规定,《试点方案》在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试点。这些城市在进行试点之前,必须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具体适用的事业单位后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现已公布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3、公益类事业单位。

其中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才是《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其它两类事业单位前者要撤销与国家机关合并,后者则进行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制成为企业后,改制前已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如何领取养老金?

解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发[1997]26号文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实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简单地说改制前如果某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两仟元,事业单位改制进入社保后从第一个月起其养老金的标准不得低于两仟元,并在今后按照社保的规定调整养老金,不再执行事业单位增加退休工资的规定。

国发[1997]26号文规定不仅适用于《试点方案》的城市,且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缴纳工资基数有无限制?

解读: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缴纳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在国务院没有下达新的文件之前,缴费工资基数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个人工资总额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规定: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其中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4、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账户储存额可否提前支出?

解读:个人账户储存额由于只能用于个人养老,故不能提前支出。如参保人逝世,其个人账户的储存余额可依法继承。

5、基本养老金依法领取的条件?基本养老金的金额如何计算?

解读: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

二、《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

三、《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

第一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仍然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就是说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之前人们猜疑《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并降低养老金的说法是对《试点方案》的误解。

事实上从《试点方案》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对于已退休人员,国家采取完全保留原待遇标准的政策。这与之前的国发[1997]26号文对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政策相一致

第三种情况 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泛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退休当年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之积。如:某工作人员当年缴费工资为3000元,而当地当年上岗平工资为2000元,其当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3000元/2000元=1.5,之后将历年缴费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精确到月)即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将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本人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泛指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退休时间的不同,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对应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金额标准退休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直至发放到本人逝世。

举例:如某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并同时缴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35年后达到退休年龄退休。

其退休时上岗平工资为x元,缴纳养老保险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T,个人账户储存额为Y元;其退休年龄为60岁,按规定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为139月,累计缴纳社会保险年限为35年。

其领取养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为:

[(x元+x元*T)/2]*35年*1%+(Y元/139月)

第二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所谓过渡性养老金,就是补偿这一阶段退休人员由于参加养老保险时间短,如仅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养老金,必然存在与前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上的差距,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一差距,这也是试点城市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必须要严格、准确制定的标准之一。但总的来说过渡性养老金的金额是逐年减少,并逐步与《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相衔接。

7、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是否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解读: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基础研究、群众体育、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职责依法取得的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不能自主支配。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第二类 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服务性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不同程度地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按拨款的比例承担。

第三类 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来自服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力量投入等,实行经费自理;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视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主要实行经费自理,只有在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才给予相应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主要由事业单位负担。

8、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是否发给基本养老金?

解读:《试点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同样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9、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如何调整?

解读:现阶段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公益类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国务院在没有出台新的文件之前,仍按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

10、什么是职业年金?它具体起什么作用?

解读:职业年金实质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

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具备负担能力的情况下为职工增加的补充养老保险;而职业年金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而企业是否为职工办理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具有强制性。

1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实行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如何建账?

解读: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即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阶段独立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分别管理、使用

1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单位时,其养老保险如何办理转移手续?

解读:如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的,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如果跨统筹地区调动的,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到国家机关工作时,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工作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国家机关的相关规定计发退休工资。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由社保机构继续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国家机关办法计发的退休工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或者其它原因到企业工作的,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企业,并同时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

事业单位退休金之争

退休金每年最多差两万

近年来,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及完全覆盖,退休人员待遇问题逐渐凸现,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国家为纾解民困,也相继推出了多项政策法规。

例如,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退休公务员的工资也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上调。再如,2007年,为了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过大、早期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偏低等问题,国家做出了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标准,2008-2010年“连涨三年”的决定。

而当公务员退休金和企业退休金“普涨”之时,处于“中间段”的事业单位退休金却一直“按兵不动”。

“退休教职工比当地同级别的退休公务员的退休金,年收入最多低了两万多元。”南京大学陈骏校长:2008年退休的教职工退休金金额为例做了一项测算(见图表)。

从数字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退休公务员的退休收入要远远高于同一行政级别的南京大学退休教职工,江苏省级机关科长的退休收入与南京大学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职工的收入相差无几。”------陈骏

部属高校:“不堪重负”

导致大学退休教师工资相较偏低的原因之一是2006年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的相关规定。

2006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中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金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而目前,按照全国统一的做法,教育部对部属高校发放的退休金是按学校每位退休人员年拨款13400元拨给学校,剩余部分退休金要学校自筹。

“南京大学目前大约有2500名退休教师,每年自筹金额高达7000多万元。这样下去,学校不堪重负,没有办法也无能为力再增加退休教职工的退休金。”------陈骏校长。由于部属高校经费紧张,自2007年以来就没有给退休人员增加过退休金。

其实,不仅是南京大学,据记者多方了解,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存在类似问题,退休教职工普遍对此问题反映强烈。科研院所:退休工资低一半

其实,不仅是高校,国务院智囊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存在类似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厅级干部,假如在行政部门退休,退休工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的一倍

导致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工资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普遍上涨,目前在职的司局级公务员大概每月拿到6000—8000元。但是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一直没有向前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起来的,在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前,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直是统一的工资标准。而2006年工资改革成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差距的一个分水岭。

2006年,国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前三次分别在1956年、1985年和1993 年)。同月,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也开始酝酿,并提出了涉及全国130万个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确定的总体目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但是,在2006年工资改革后至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未能出台。改革:向左向右?

近段时间,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表现尤为激烈的是在2008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教育界等77名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暂时停止在教师队伍中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起因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

其实,2006年已经有事业单位改革的总方案,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哪些应该保留,以及是否还要继续保留原来的整体布局,事业单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到现在仍在探讨。目前已经有比如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等事业单位,在参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执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质疑的焦点: 改革意味着长期与机关公务员挂钩、处于较高水平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单纯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是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质疑的焦点,并非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大幅降低,而是改革设计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致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引发了社会各方不少质疑。

为什么非要改革

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2011年3月全国“两会”过后,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这一文件一并制定的还有一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这两份文件将成为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两个文件主旨是在分类改革基础上,明确提出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由此逐步推进改革。

按此文件部署,今年事业单位全部转为聘用制。在推进工资改革过程中,“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而“参公”和“全额拨款”类的事业单位,短期内相对较为“保险”。此外,5年内一些事业单位还将被重组或剥离。

改革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改革主要思路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事业单位如何定性、运营、监管,目前的分类改革将符合企业属性的事业单位划入企业类,将符合政府属性的划为行政机构,对于剩下的这一部分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仍没有形成清晰的共识。可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

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分类部分解决了分钱的问题,靠近政府的多给钱,靠近企业的少给钱,而真正的事业单位按什么方式组成?按什么机制运行?应该怎么监管?这三个问题有了答案,事业单位改革的答案就有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按照本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改革将用5年时间完成,分类改革将剥离行政和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剩下的是以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这对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理念,将决定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公益分类

根据此次分类改革部署,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由财政给予经费保障。

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改革方案中被划入公益二类。这类事业单位将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高等教育并不是义务教育,存在市场竞争,经费由政府提供的比重可以少一点,市场多一点。但是不管拿多少,这些组织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用企业改革的思路解决,我们过去的改革恰恰是这个思路,让高校去创收,让各个机构养活自己,这个思路是不对的。”-----董克用 不能让这部分事业单位赚钱纳税,因为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些产品不应通过市场机制取得。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去行政化 大学和公立医院应该是独立的非营利机构,应实现管办分开。

国家应尽快将监督管理类和经营服务类机构从事业单位分离,恢复事业单位本来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属性。

事业单位机构夹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运作方式与二者均不同。既要避免统一薪酬,调动竞争积极性,又要有一定的市场规则约束,保证其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对于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在脱离行政指导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它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需要在改革的同时考虑相关立法。

可以取消事业单位的称呼,建立统一的非营利性组织,这样有利于给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平等待遇。

目前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很坚定,接下来的操作路径就是事业单位养老、工伤、医疗全部社会化,改革过程采取“新人有新办法,中人有中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对应不同的制度安排。

下载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滨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