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

时间:2019-05-14 14: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

第一篇: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

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农机局:

为规范我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和管理,保证项目建设的工期、质量、安全和资金效益,保障灾后重建机电灌溉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和有关政策、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对《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将修改完善的《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各地在项目实施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提灌站的测试问题,请与农村机电灌溉技术依托单位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法定专业泵站测试机构四川省泵类及通用设备监督检验站联系与协调,做好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特此通知。

附件:《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二OO九年二月十一日

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和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规范省级及其以上财政投入建设的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市、州、县(市、区)等各级财政投入用于农村机电灌溉的项目;各类综合性项目涉及的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和其他个人、社会资金投资兴建的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项目建设应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和建设程序,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第四条 项目分类:

(一)农村提灌站(含电力提灌站、饮灌站、潜水泵站、农用机电井站、水轮泵站和固定机灌站)恢复重建、新建、技改和修复;

(二)农机抗旱排涝救灾服务队建设;

(三)机械化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建设;

第五条

省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设立、批准、指导、监督检查;市州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初审和对项目进行验收;县(市、区)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申报,组织项目实施及竣工初验。

第六条 项目建设原则:坚持科学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原则;坚持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原则。第七条 项目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项目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责任追究制。

第二章

项目的立项

第八条 项目的设立。项目(包括灾后恢复重建)应根据相关规划和财政投资、任务要求设立,以项目指南形式公布。第九条 项目的申报

(一)申报条件:

1.提灌站项目的恢复重建、新建、技改和修复申报一般应符合以下条件:(1)提灌站装机原则上不低于11千瓦或设计灌面100亩以上;(2)提灌站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并且灌区群众要求迫切,积极性高,社会效益好;

(3)提灌站设施设备毁损;因外界条件变化,需要改造、迁建;严重老化,带病运行或无法运行的,装置效率低于相关标准;

2.农机抗旱排涝救灾服务队申报条件:重点解决应急性抗旱排涝救灾,旱山村和旱片死角、灌溉尾水区的农业灌溉和部分人畜饮水问题。原则上以县级农机抗旱排涝救灾服务队建设为主体,同时可适当发展到常旱区的乡镇。

3.机械化节水灌溉项目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园区,集中连片,且面积在100亩以上,示范带动性好,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地方政府和业主积极性高,有资金自筹能力;(3)项目区水电、交通等具备基础条件。

(二)申报要求: 1.县(市、区)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和项目申报条件提出立项申请书(项目建议书),达到有关要求的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立项申请书内容:应包括申请立项理由、组织领导、管理措施及自筹资金情况,并填报申报表,详见附件表

一、表

二、表

三、表四。3.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及项目区基本情况;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地点、规模、技术措施等);工程量;资金概算及来源;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委托具有排灌行业丙级或水利行业乙级及以上设计、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第十条 项目的审查

立项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完成后,报市州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再由市州农机、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一式三份上报省农机局、省财政厅复审和批准。扩权试点县应直接上报省局,并同时报市州局一份备案。对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应按要求重新申报。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项目计划应制定实施方案

(一)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应根据灌面、地质、地形、水源、水质及水位变化幅度等不同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在满足流量和要求前提下,择优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抗旱排涝救灾服务队项目,不上报实施方案。

(二)申请报告的内容:申请报告理由、组织结构、措施、资金额度,并填报申报表,详见附件表

一、表

二、表

三、表四。

(三)实施方案内容: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设计依据及要求、设计图纸及说明、造价预算、资金来源、建设工期、项目管理、项目效益分析。

第十二条 新建、重建、迁建或技改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完成后,应随项目申请报告一并报市州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一式三份报省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评审通过后方能实施。扩权试点县应直接上报省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报市州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项目建设标准及依据

第十三条 下列标准及文件中的条款适用本办法。

(一)项目建设应按以下技术标准执行:

GB/T 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6490《水轮泵》,SL234《泵站施工规范》,SL254《泵站技术改造规范》,SL255《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88《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316《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317《泵站安装验收规范》,DL/T477《农村低压电力安全工程规程》,DL/T493《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T1499《农村低压电力技术标准》,四川省有关地方标准。

(二)、项目建设概(预)算编制依据:

GB5050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四川省建设厅《四川2004清单计价定额》,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5国土整理定额》。

第四章

项目的实施

第十四条 项目的招投标。必须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1号文件的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十五条 项目的设计。项目设计单位应具有排灌行业丙级和水利行业乙级以上资质。

第十六条 项目的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应具有排灌行业和水利水电机电设备专业承包或水利水电总承包三级及其以上资质。

第十七条 项目的监理。项目监理单位应具有水利工程监理乙级及其以上资质。

第十八条 在项目建设中,要优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得使用低质、劣质产品和淘汰产品,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技术水平。材料设备的选用应符合有关规定(具体应按省农机局有关农村机电灌溉工程建设中材料设备推荐目录的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 项目档案管理。各县(市、区)从申报立项开始就要建立项目档案,包括立项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资料、合同协议、设计资料、实施方案、施工记录、监理资料和竣工验收资料,资金拨付款凭据等,装订成册,保存,以便查阅。

第五章

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使用部门、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批复下达的资金使用范围和要求,不得擅自更改。如因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的项目,必须向省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请示同意后才能执行。第二十一条

各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与检查,及时了解项目资金到位、使用及项目实施的进度,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其情节可暂缓、削减、停止拨付资金或取消项目资格。若项目建设中涉及违法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擅自改变项目内容及补助环节,搞计划外项目或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二)截留、挤占项目资金和将项目资金挪作它用;

(三)工程出现重大安全和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四)项目建成后,没有制订切实有效的管护制度,落实责任不力,而出现较大问题。

第二十三条

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应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的监督审计。

第六章

项目的验收

第二十四条

项目竣工后,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试运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验收内容。

(一)审查提灌站的测试报告。为确保工程质量,单站投资在20万元及以上或装机在45千瓦及以上的新建、重建、重大技改的提灌站建设项目,在验收前,应按照有关标准由法定专业泵站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测试费用列入工程建设造价。

(二)审查项目设备材料的选用情况;

(三)审查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监理程序;

(四)审查项目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五)审查项目资料是否规范、完整。

第二十六条 项目一般由市州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省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抽查验收。

对验收合格的,颁发验收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或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处理。

第二十七条 验收合格的提灌站,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登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增强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在集体土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住房的建设活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遵循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要求,严格执行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建设质量安全标准,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明确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管程序,落实监管人员及工作职责。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统一领导和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实施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防震减灾等部门,依法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农村住房建设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对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

市(州)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村住房建设配套政策,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督管理。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乡(镇)、村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和巡查制度。

村民委员会可以选派代表参与农村住房建设监督。村民会议可以组建村民建房委员会。村民建房委员会可以聘请有施工技术常识的村民作为巡查监督员,开展巡查和督查。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工作监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村民对农村住房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抗震设防措施,鼓励支持村民参与城乡住宅地震保险。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村住房建筑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学技术研究。

国家和省安排的农村住房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二章 规划选址

第八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需要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避免占用耕地、天然林地、公益林地。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和行洪泄洪通道。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乡村规划和地质灾害普查分布图等,对重新选址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及其相邻区域的地质、地理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价。确需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水利、林业、防震减灾等部门进行安全性评估。

第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与公路建设相协调,与公路保持规定的距离。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禁止进行农村住房建设以及堆放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公路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经合法修建的农村住房,不得进行扩建和危害公路路基基础安全的改建。

第十条 在乡(镇)、村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农村住房宅基地进行农村住房建设的,申请人应当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申请人持以下资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乡(镇)、村规划审查,合格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原有宅基地批准文件或者宅基地使用证明;

(二)户籍证明;

(三)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或者施工图;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第十一条 在乡(镇)、村规划区内需占用农用地或者未利用地作为宅基地建设农村住房的,申请人应当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申请人应当持以下资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依据乡(镇)、村规划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户籍证明;

(二)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或者施工图;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

(四)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拟占用农用地的情况说明。

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 乡(镇)、村规划区以外需选址建设村民住宅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在规划的村民聚居点建设。不能在规划聚居点建设的,可以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房建设,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办理。第三章 勘察设计

第十三条 新建农村住房的,受委托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房地块的地质条件,选用适合修建农村住房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对地基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验证,依照技术规范要求选择房屋地基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改建、扩建农村住房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不得危害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

第十四条 农村住房设计应当满足国家及省发布的农村居住建筑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农村住房设计应当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等技术导则的规定。

第十五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供建房村民选用。农村住房建设通用设计图集应当免费提供。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农村住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建房村民对拟采用的方案图或者施工图需要深化设计或者修改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化设计或者修改。建房村民也可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或者修改的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计、修改的方案图或者施工图负责。第四章 建设施工

第十六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技术巡查制度,组织提供技术力量支持。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乡村规划师或者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建房进行指导、监督。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七条 农村住房建设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建设、村民联合建设、村民自主建设等方式。乡(镇)人民政府与县(市、区)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许可占用宅基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包括建筑层数、附属设施建筑面积)标准,并作为村务公开的内容。

第十八条 村民新建、改建住宅达到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委托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企业承担施工,并向乡(镇)人民政府申报,纳入工程质量监督:

(一)3层及以上的;

(二)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

(三)6米跨度及以上的。

第十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选择经过建筑技能培训、满足技能要求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

农村建筑施工人员个人不得承揽3层及以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或者跨度6米及以上的农村住房建设。受村民委托的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企业应当按图施工,落实抗震设防措施,形成施工记录,作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对承担的农村住房建设施工作业安全与质量安全负责。

第二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建房委员会应当指导、监督建房村民与承揽人签订施工合同,明确质量安全责任、质量保证期限和双方权利义务。建房村民与承揽人应当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并明确农村住房竣工验收后的保修期限和责任。承揽人为施工单位的,应当执行国家住宅建筑保修期限的相关规定。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全省农村住房建设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第二十一条 农村住房建设应当使用合格建筑材料。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监管。

农村住房建设承揽人应当协助村民选用合格建筑材料。鼓励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制度,对农村住房建设的勘察设计、现场施工和质量安全等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并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住房建设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屋面等重要部位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形成检查记录。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巡查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建房村民与承揽人应当签订施工安全责任书。农村住房建设施工合同可以约定承揽人负责购买施工作业人员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建设档案管理的规定,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档案。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建设电子档案数据库。第五章 技术服务

第二十四条 省、市(州)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指导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方案,开展农村住房规划建设技术指导工作。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成立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组织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农村住房建设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鼓励注册执业技术人员免费为村民提供农村住房设计与现场施工技术服务,提供的免费服务可以作为其继续教育的学时。

鼓励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志愿者开展技术下乡服务,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住房建设提供技术指导。第二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防震减灾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抗震设防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和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培训。第二十七条 省、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乡(镇)、村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农村建筑施工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施工技能。第六章 竣工质量验收与所有权登记

第二十八条 市(州)、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住房建设竣工质量验收具体办法。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村住房竣工质量验收。

第二十九条 农村住房建设竣工后,建房村民应当会同建设承揽人根据竣工质量验收办法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十条 农村住房建设的竣工质量验收应当根据施工合同、施工图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在查阅施工记录、检查记录的基础上,对农村住房的实体质量进行查验,形成验收结论。

农村建筑施工人员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提供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一条 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竣工验收合格后,建房村民应当将建房资料在30日内报乡(镇)人民政府存档。第三十二条 农村住房质量竣工验收合格后,依法办理农村住房所有权登记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第七章 老旧农村住房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农村老旧住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安全巡查制度,组织提供技术力量,开展农村老旧危险住房安全排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住房安全日常检查制度,制定农村住房安全应急预案,逐步建立房屋产权人、使用人、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协调联动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三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以下农村老旧住房进行安全排查:

(一)房龄长、超负荷使用、年久失修的;

(二)损坏或者损伤房屋主体结构、承重结构的;

(三)位于自然灾害易发区、煤炭采空区等存在安全隐患区域的。

第三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应当逐一列出清单并通告相关村民委员会,建立隐患问题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第三十六条 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或者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农村住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启动实施。对不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或者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但短期内无法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的危房,要指导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第三十七条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老旧农村住房安全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杜绝影响和损坏房屋安全使用的行为,建立农村住房安全管理电子数据档案。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拒不受理或者未按规定受理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监管指导责任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反廉政规定的。第四十条 农村住房建设承揽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对主要责任人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无图施工、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变更设计图纸的;

(二)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三)不按规定提供施工记录或者施工资料的;

(四)不接受监督管理或者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

(五)农村住房竣工后,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竣工验收的。承揽人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依照建筑业管理法律、法规处罚。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住房建设,是指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之外的村民自主新建、改建、扩建住宅与配套设施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村民聚居点按照法定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具体管理办法或者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代拟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我省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提高农村住房抗震设防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在集体土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住房(以下简称农房)的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农房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监督。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农房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房建设管理实施主体。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财政、民政、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部门依法负责农房建设的相关管理监督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镇、乡农房建设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镇(乡)承担农房建设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具体实施农房建设监督管理。第四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农房建设政策和规范,对全省农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市(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房建设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房建设实施监督指导;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镇(乡)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房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第五条 农房建设应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组织选举或推荐村民代表组成村民建房委员会,全程参与农房建设监督。镇(乡)人民政府、村民建房委员会应建立村级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和巡查制度,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村民作为义务巡查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的巡查和督查。

第六条 农房建设必须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环保”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标准,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并制定补助、奖励政策,建立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激励机制,支持、鼓励农村村民对农房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第二章

规划选址

第八条 农房建设必须坚持科学选址,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危险区和行洪泄洪通道。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组织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对原有农房宅基地相邻地质、地理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农房选址安全。

新增农房建设用地应依照前款进行安全性评估后,纳入乡村规划建设用地布局。

第九条 在乡村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农房宅基地进行农房建设的,申请人应当持以下资料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镇、乡人民政府依据乡村规划审查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原有宅基地批准文件或者宅基地使用证明;

(二)有效的农房方案图或施工图;

(三)村民委员会书面意见。

第十条 在乡村规划区内需占用农用地或未利用地作为宅基地建设农房的,申请人应当持以下申请资料向镇、乡人民政府申请,经镇、乡人民政府依据乡村规划初审合格后,报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以授权并委托镇、乡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户籍证明;

(二)有效的农房方案图或施工图;

(三)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四)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

镇、乡人民政府负责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申请人在取得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涉及农用地转用审批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两年。

乡、村规划区以外需建设村民住宅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在规划的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不能集中建设的,可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房建设,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核验承揽人的工匠培训合格证书或施工单位资质证书,以及施工协议或施工合同。

第十二条 农房建设可采取农户联合建设、委托建设、自主建设和统一建设等方式。镇乡人民政府、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统一公布许可的宅基地面积建设面积标准。

自建农房原则上层数不得超过2层,跨度不得超过6米(含6米),建筑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农房建筑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按照城镇房屋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

(一)层数超过2层;

(二)跨度超过6米(含6米);

(三)建筑面积超过300平方米;

(四)统一建设的农房。

第三章

勘察设计

第十三条 农村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应根据已获乡村规划许可的建房地快的地质条件,选用适合修建农房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对地基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验证,合理选择房屋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改建、扩建农房应对原房屋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四条 农房设计应满足《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抗震设防区的农房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川14G172)》等国家及省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

第十五条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组织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供建房农户选用。

农房建设应当使用有效的农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建房农户可以选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供的农房建设方案图和施工图,对使用的方案图或施工图需要深化设计的,应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职称的人员进行深化设计或修改。设计修改单位和个人对设计修改的图纸负责;也可委托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具有建筑、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职称的人员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组织开展农房建筑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建房农户采用符合本地实际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抗震技术。

第四章 建设施工

第十七条 农房建设应当由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农村建筑工匠不得承担层数超过2层,跨度超过6米(含6米),建筑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农房建设。

受村民委托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施工企业是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做到按图施工,落实抗震设防措施,对承担的施工作业安全与农房建设质量安全负责。

第十八条 镇、乡人民政府、村委会或村民建房委员会应当指导、监督建房户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明确质量安全责任、质量保证期限和双方权利义务。市(州)、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根据实际需要,会同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农房建设施工承包合同范本。第十九条 农房建设必须使用合格建材。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建材质量的监管,确保建材质量合格;农村建筑工匠、施工单位应协助农户选用合格建材。

第二十条 镇、乡人民政府和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农房建设施工过程监管,对农房建设的勘察设计、现场施工和质量安全等提供咨询服务及指导监管。

镇、乡人民政府会同村委会或村民建房委员会组织技术服务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房建设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屋面等重要分部分项工程实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监管到户、指导到位、责任到人,并由房主和施工方负责人签字,形成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记录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指派农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管员,实行分片负责制度,协助镇、乡人民政府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

第五章

技术服务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的组织领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成立农村建设技术服务组织,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

鼓励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志愿者开展技术下乡服务,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房建设指导工作。第二十二条 省、市(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工作方案,落实农房规划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

第二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与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抗震设防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农房建设质量和抗震设防知识的宣传培训。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和镇乡村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培训机制、制定管理办法,提高从业人员施工技能、规范农村建筑工匠的管理。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颁发合格证书,实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第六章

竣工质量验收与所有权登记

第二十五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房建设竣工质量验收具体办法。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竣工质量验收的监督指导。镇、乡人民政府应组织协调村民建房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房竣工质量验收。

第二十六条 建房农户和农村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应按照当地的农房建设竣工质量验收办法及时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第二十七条 农房建设的竣工质量验收应根据施工合同、施工图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施工资料进行核查,对农房的实体质量进行查验,形成验收结论。

农村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应当提供施工记录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 农房建设应实行农房建设质量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农房建设竣工质量验收合格后,建房户应将验收的相关资料在30日内报镇、乡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九条 农房竣工验收质量合格备案后,依法办理农房所有权登记,由县(市、区)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登记,依法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镇、乡人民政府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镇(乡)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拒不受理或未按规定受理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监管指导责任造成质量安全事故或重大财产损失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反廉政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第三十一条 对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违法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对严重违反镇、乡村规划的违法建筑依法组织拆除。

第三十二条 在乡、村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组织拆除。

第三十三条 农村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整改,并可对主要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无资质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的;

(二)无图施工、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或擅自变更设计图纸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定设计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不按规定提供施工记录或施工资料的;

(五)不接受监管指导或不及时整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

(六)农房竣工后未按相关规定开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伤亡事故的,除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外,并可处以直接损失金额一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合格证书或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农房建设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X年X月X日起施行。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各地实施目标管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1998]7号 【发布日期】1998-01-26 【生效日期】1998-01-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对

各地实施目标管理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川办发[1998]7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对各地实施目标管理的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各地实施目标管理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规范省政府对各地实施目标管理的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保证省政府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目标管理的范围: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

第三条 第三条 目标管理的原则。

(一)各项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控幅度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计划和当年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安排相一致,保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的制定、分解和实施中的监控、检查及年终考评、奖惩,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确保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各地目标管理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各目标责任人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目标负责,实施目标中发生的问题由各目标责任人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可逐级上报,直至总目标责任人协调解决。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处理意见。

(四)对全年各级目标实施情况,在认真考评的基础上,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章 目标管理体系

第四条 第四条 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一)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为全省目标总责任人,副省长按分工组织全省相关目标的实施。

(二)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主要领导人为本地目标责任人,对省长负责,其他领导人按分工对本地目标责任人负责,组织本地相关目标的实施。

第五条 第五条 目标管理组织体系。

(一)常务副省长负责目标管理的组织,省政府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协助常务副省长具体负责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评、奖惩等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小组由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和省计委、经贸委、农工委、统计局等省级有关综合部门各一位负责同志组成,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任组长。其职责是负责省政府总目标的分解,并做好各地目标制定中的审核、实施中的监控、年终考评等具体工作。日常工作由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承担。

(三)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的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为目标责任单位。各目标责任单位必须将目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机构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第三章 目标制定与实施

第六条 第六条 制定目标的依据和要求。各地要依据当年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全省当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和各地相应的发展计划,按照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原则,定出当年工作目标。制定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内容明确,体现先进,切实可行,便于考核。

第七条 第七条 综合目标分为两项:第一项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若干子项总分为100分,具体项目由省政府根据当年工作需要确定下达。第二项为工作目标,含目标管理、政务调研、信息工作、政务督办、值班和信访6项工作,以否定方式从各地目标总分中计扣。

第八条 第八条 目标制定、下达的时间。各地按本办法第六、七条的要求和当年省政府下达的目标项目于每年2月10日以前制定出本地当年工作目标初步方案报省政府;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小组于2月底审核后报送省政府审定下达。

第九条 第九条 目标的分解。各地接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后,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目标逐级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县(市、区),并将分解情况报送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条 第十条 目标的调整。为保证目标的严肃性,一般不对目标进行调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对原定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一)因不可抗拒的非人为因素使用目标不能实现;

(二)原定目标太低,缺乏激励作用;

(三)涉及全局性工作任务变化和其他特殊情况。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单项目标。省政府各部门以省政府名义对各地实行单项目标管理须经分管副省长审核后,报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同意,由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分别向各地下达,纳入全年目标统一考评。

第四章 目标监控与考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目标责任单位和目标管理部门要对目标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随时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对目标实施情况的监控与考评,按照不定期检查与定期反馈、半年自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监控与考评的内容。

(一)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执行情况;

(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监控与考评的形式。

(一)不定期检查与定期反馈。按季向省政府反馈目标执行情况;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定期进行通报。

(二)半年自查。每年7月20日前,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要按第十三条的要求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省政府,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小组于7月下旬综合全省情况向省政府写出半年目标执行情况报告。

(三)年终考评。次年1月30日前,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按第十三条的要求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写出自查报告。

次年2月中旬前,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完成上年目标情况进行检查,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月底前形成全省目标管理执行情况报告书,提请省政府常务会审定。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目标考评的具体计分办法。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计分办法按完成目标的实绩进行计分,完成目标115%(含)以上的按基本分的115%计分,未完成目标60%的不计分。

(二)工作目标由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进行考核和计扣分。

目标管理工作:凡未设专、兼职目标管理工作机构、目标未分解落实、无目标管理工作制度、不及时按规定报送材料的均扣1分;政务调研工作:各地主要负责人全年下基层时间未达到两个月、全年未写出1至2篇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的均扣1分;信息报送工作:报送信息采用未达到要求的,每少10%扣1分;政务督办工作:对省政府及省政府督办室交办的政务督办事项久拖不办的,每发生一次扣2分,未按时限要求办理又不说明情况的、按时办理但不符合要求的,每发生一次均扣1分;值班工作:因无人值班,省政府联系工作受到影响的,每发生一次扣2分;信访工作:因机构不落实、人员、经费未落实而影响工作的、未完成上级交办的信访工作任务的均扣1分。

(三)单项目标的计分。每项单项目标年底分别由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根据各地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比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计分额的百分之一,计入总分。

(四)调整目标的计分按目标任务调整前原定分值进行计算。

(五)获奖加分与受批评扣分:

1、获奖加分。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受到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表彰的,将分别按0.

5、0.

3、0.1不同档次加分,同项内容按最高级别计分。

2、受批评扣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批评的,将分别按0.

5、0.

3、0.1不同档次扣分,同项内容按最高级别扣分。

第五章 奖惩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奖惩方式。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发放奖金与通报表扬相结合,扣减奖金和通报批评相结合。并将目标管理考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以及对干部晋升、调级、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奖金的计发。目标管理奖金总额由省政府确定后省财政拨付,凡目标管理考核得分在90分(含)以上的地区,均给予目标管理奖。奖金总额的计算方法:

奖金总额=考核得分×元/分。

目标管理考核得分在90分(不含)以下的地区不发奖金,并应向省政府写出书面检查,省政府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奖励的范围为市州人民政府和行政公署领导班子成员,各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领导班子人数按省委组织部确定的职数发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对在考核、奖励中弄虚作假的地区,视情节扣减目标管理奖金,对确实负有责任的领导人视情节扣发个人目标管理奖金并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解释。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

一、县乡镇党政工作

1、县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中医药工作条例及中医药工作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每年召开二次以上专门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医药工作的检查一年不少于一次。政府每年向人大、政协汇报中医药工作不少于一次。

2、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医药工作规划和中医药人才培训规划。

3、将中医药工作列入县乡镇政府工作目标。

4、落实国家对中医机构的投入政策,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中医专款,发展乡镇中医事业。县级人平每年不低于0.20元,乡镇人平每年不低于0.30元,用于中医专项工作,不得挪作它用。中医事业费实行单列,其增长比例应逐年提高。

5、在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做到中西医同等对待。有明确的中医药工作指标和实施方案。

二、县卫生局工作

1、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设立中医药股(科)或配备中医专职干部。

2、制定全县中医药工作规划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每中医药工作有计划、有部署、半年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总结。

3、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4、建立中医药工作台帐:《中医工作基本情况汇报表》、《中医药人员花名册》、《中医医疗机构业务统计表》、《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统计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培训统计表》、《中医专项经费统计表》,并逐级年报。

5、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作用,每年开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

6、全县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论文均不少于10篇;县级以上科研课题、成果不少于2项;组织对区域内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和研究。

7、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1)卫生局制定有本辖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专病人才培训规划及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组织无学历中医药在岗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每年必须达30%以上。

(3)组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每人每年取得学分不低于25分。

(4)全县中医药人员(含中西医结合医师)不低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

8、全县中医药服务量占卫生服务总量的50%。

9、全县中医病床要达到每千人员0.25张。

三、县中医医疗机构工作

1、符合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2、床位数(按人口比例)50万人口以上不少于100张,100万人口不少于150张。

3、从事医、药、技、护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法定的执业资格和法定的执业证书。

4、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副主任、主治、医师之比为1:2:4.5、诊疗设备费每床不低于4万元并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拓适时增加。

6、临床一级中医科室不少于10个,临床二级中医专业组不少于4个,专病门诊不少于8个。

7、临床重点市级及以上科室不少于2个。

8、诊疗工作符合国家、省颁布的要求。(1)门诊中医治疗率 > 85%。(2)病房中医治疗率 > 70%。(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4)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100%。(5)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100%。(6)住院病历甲级合格率85%。(7)病床使用率>80%。

(8)中医护理病历合格率100%,各种表格书写合格率100%。

(9)基础护理合格率100%,技术操作合格率>95%。

9、中药工作符合国家、省颁布的要求。

(1)设立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炮制加工房、中药煎药室,建设规范,符合标准。

(2)中药品种数不少于400种。

(3)中成药品种数不低于150种(含院内制剂)。(4)中药炮制合格率100%。(5)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10、设立防保科,能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防、保工作任务。开展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

1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急预案,做好相应人员、设备物资、药品准备。

1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工作计划和记录。

13、发挥县中医院中医医教研中心作用,建立基层中医药工作指导科,重点承担全县乡镇中医药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年不少于二次。

14、人才培养经费每年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1.5%。所设中医专科(专病)每年必须派员外出学习或交流。

15、近三年有县以上科研成果或科研课题不少于2项。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每年不少于2项。

四、县综合医院工作

1、建立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按需要设立病床,开展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

2、开设中医门诊科室不少于2个,建有1个以上中医专科或专病科室。

3、建有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炮制房、中药煎药房。

4、中医工作指标。

(1)中医科门诊中医药治疗率≥85%(2)病房中医参与治疗率≥30%(3)门诊登记、病历书写合格率100%(4)处方书写合格率100%(5)住院病历甲级合格率>85%(6)无丙级病案

5、中药工作指标。(1)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2)中成药不少于50种。

(3)中药饮片、中药炮制合格率100%。(4)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有计划,有落实,每年每人继教学分达标。

五、乡镇卫生院工作

1、设立中医科,开展中医业务工作,负责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有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2、中医药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20%一30%。

3、中医药从业人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参加继续教育,每人每年学分不少于25分。

4、开设中医门诊科室不少于2个,中医专科或专病科室不少于1个。

5、设有中药房、中药库房和中药炮制加工房,并能提供煎药服务。

6、中医药工作指标

(1)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100%。

(2)中医人员参与住院病人会诊和治疗,住院病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大于30%。

(3)中药饮片品种数大于250种。(4)中成药大于30种。(5)中药应急用药大于5种。(6)中药配方合格率100%。(7)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六、村卫生站工作

1、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药房、诊室、治疗室分设,设置中药柜、银针、灸条、火罐、脉枕等。

2、每个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应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参加县、乡镇中专的业务培训。

3、建立工作台帐,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传染病有报告。

4、中草药品种数大于100种,中成药大于30种,处方合格率100%,配方合格率100%。

5、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能运用中医药和传统方法(针灸、拔罐、艾条、按摩等)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7、能运用中医药开展预防保健、初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8、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

下载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农机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项目建设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