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根据《海南省实施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项目管理规定》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获得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和相关管理工作。
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和分散式养殖污染治理等项目。农业环境治理项目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和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等项目。
第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为“省环保部门”)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全省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计划,明确项目分布、数量、规模等内容;
(二)制定全省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制度;
(三)建立全省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库;
(四)确定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申报省级财政资金和中央财政资金;
(五)监督检查各市县项目资金使用、项目实施以及工程设施竣工验收、移交及运营管理等情况,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
(六)组织考核市县项目建设绩效。
第四条 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为“市县环保部门”)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市县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计划;
(二)建立本级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库;
(三)组织开展本市县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立项及前期工作;
(四)申请项目建设资金;
(五)负责组织开展项目工程质量的竣工检查验收;
(六)监督检查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工程设施移交及后续运营管理等情况,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
第五条 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市县人民政府(或市县环保部门)确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作为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农业环境治理项目的业主单位;从事规模化养殖等项目的企事业单位可以作为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等农业环境治理项目的业主单位。业主单位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开展项目勘测和实施方案设计,组织编制项目立项申报材料,按照有关规定向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二)申请政府财政资金并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
(三)负责办理项目用地相关手续,组织项目实施和确保工程质量;
(四)负责落实项目建成后的后续运行管理。
第六条 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要申请省级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由所在地市县环保部门向省环保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
函文、配套或自筹资金及项目用地承诺书,以及相关证明县环保部门上项目资金申请包括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立项的批复、配套或自筹资金及项目用地承诺书等材料。
第七条 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建立全省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库,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市县上报项目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纳入项目库。
(一)已完成项目立项手续;
(二)项目建设内容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三)项目采用的污染防治技术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名录或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
(四)项目资金预算合理,资金筹措方案和工艺技术可行,配套或自筹资金及项目用地落实。
第八条 省级环保部门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及工作需要,每年从项目库中筛选一批项目,纳入部门预算争取安排省财政资金,或者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申请中央财政资金。
第九条 对获得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在省财政厅批复预算后,省环保部门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下达项目经费计划,完成项目任务书下达或项目实施协议签订工作,并按照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拨付首期项目经费或全部项目资金。
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资金拨付管理按《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对于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由省环保部门和市县环保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期限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第十条 项目经费下达后,由业主单位负责组织编制项目工程设计方案、委托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业主单位应当组织编制项目工程设计方案,报市县环保部门批准后,并报省级环保部门备案。编制项目工程实施方案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环保工程类设计资质或市政工程类设计资质;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环保工程类施工资质或市政工程类施工资质;项目监理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建设工程类监理资质或市政工程类监理资质。
项目投资额达到有关招投标规定标准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其实施办法通过招标委托项目设计施工单位。
项目首期经费拨付120日内,项目业主单位应将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合同及开工情况报送所在地市县环保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项目设计方案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预期目标不得擅自变更调整。在投资规模内,需要变更调整工程量涉及资金比例不超过总资金10%的,报市县环保部门批准;需要变更调整工程量涉及资金比例超过总资金10%的,经市县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环保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应当用于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实施工作,不得挪作他用。业主单位应当主动接受各级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业主单位向市县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验收申请报告、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及批复、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合同、工程竣工报告、招投标文件、工程预决算书、监理报告等材料。
市县环保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应当在验收结束10个工作日内给予批复;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重新组织验收。
经验收合格的项目,市县环保部门应当在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将验收材料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工程设施建成后,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落实工程设施管理责任人和运行维护费用,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市县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并于每年12月向省环保部门报告环保设施运营检查情况。
第十五条 市县环保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项目监管,按季度向省环保部门报送项目建设和实施情况。
省环保部门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和项目竣工验收、运行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省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办法》等规定对农业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行环境成效评估或绩效评估。
对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市县,优先安排下年度项目资金;对未按时完成治理目标或考核情况较差的市县,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暂停项目资金安排。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办公室
2013年2月20日印发
第二篇: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范文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关于印发《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管理办法》的通知 琼土环资用字„2010‟23号
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厅制定了《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南省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农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必要的耕地补充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确保项目区内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第三条 挂钩试点市、县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批准后确定。
第四条 开展挂钩试点的市、县应当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项目区实施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
第五条 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责对全省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制定并上报总体方案,申请并分解下达周转指标,审批项目区实施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区验收。挂钩试点工作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开展,负责项目区实施规划申报、实施、初步验收等工作。
试点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挂钩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制定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条 挂钩试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规划统筹试点工作,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挂钩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
(三)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
(四)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权属明晰的前提下推进试点工作。
(六)项目区实施的资金由试点市、县人民政府自筹。第七条 项目区划定的基本条件及要求:
(一)试点市、县新增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
(二)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较高。
(三)试点市、县能确保项目区实施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土地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基础业务扎实。
(五)项目区建新地块应主要放在城乡结合部、重点开发区域等地区。建新地块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建新地块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总面积,项目区内应当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质量有所提高。拆旧地块应与城乡建设规划调整紧密结合,优先安排城乡结合部、需要整治拆并居民点、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等地区村庄进入项目区。
第八条 试点市、县申报项目区实施规划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试点市、县人民政府申请项目区实施规划的文件;
(二)项目区实施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规模、土地利用现状、建新拆旧规划方案、补偿方案、资金估算与筹措、周转指标的使用及归还计划等;
(三)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签字,乡镇、村社签章同意的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意见书;
(四)涉及拆迁的农户同意拆迁的意见书;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第九条 试点市、县项目区实施规划,由试点市、县人民政府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审批。
项目区实施规划一经批复,不得擅自修改。因特殊原因涉及调整项目区范围与周转指标规模的,须按程序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批准。
第十条 项目区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不占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需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建新地块要按照国家供地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依法供地,确需征收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
第十一条 建新地块被征收为国有土地的,土地有偿出让收益应当先行安排用于项目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拆旧区土地复垦等项目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区竣工后,试点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区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申请验收。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受理验收申请后,制定验收工作方案,组成验收小组,及时开展验收工作。对验收合格的,下达验收合格意见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对验收不合格的,下达限期整改意见书;逾期整改仍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十四条处理。第十三条 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农用地面积归还,涉及占用耕地的,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第十四条 对未能按计划及时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市、县,限期整改;未按要求整改的,停止下达下一的挂钩周转指标,并对其土地利用计划予以相应扣减;情况严重的,停止其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第十五条 对在挂钩试点工作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和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后者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有关经济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②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永续利用。⑤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农业资源动态检测指对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的定位定时检测。农业资源、特别的是那些受人为干预强烈的农业资源,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其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分析和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利用政策和管理措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动态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农业资源动态检测信息是一个多项目、多层次的空间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专业数据库和区域数据库,具有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各专业、各层次和各区域信息的相互匹配、交换和数据共享,达到综合分析评价的目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和规范的设计,作为信息采集、储存和提取的共同基础。资源动态检测一般利用遥感信息与地面定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农业资源评价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查明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演变和资源要素的内外部联系,进而对其是否可以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大小、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开发和改造的难易程度、投资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评估、审批农业建设投资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是:①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评价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必须考虑当地的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有相当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较大的潜力,能否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生产优势和全面的经济优势;开发利用是否有较好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能否克服,难易程度如何;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比较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②生态经济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由于农业资源具有整体性,就必须考虑自然资源要素之间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人、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一切生产、经济活动,特别是开发性生产、经济活动,必须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状况,保持动态平衡。开发规模和强度不能超越系统自身调节的能力,对可再生资源,在适量、适度、有计划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工培育和保护增殖,以达永续利用的目的。③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价一项或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比较的观点,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互补、互制关系;评价资源优势要放在大系统、高层次中进行比较,要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定,求得总体可行的最优结构、最大功能的效益。
农业资源保护就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②后备资源基础薄弱。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业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草原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遵循如下原则:①把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纳入国家计划和规划。②全面规划,合理安排。③奖励综合利用。④谁开发谁保护。⑤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这些农业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农业环境综合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人类创造出生产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质。农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①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②农用化学物质污染。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③畜禽粪便污染。目前,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②农业资源有所衰退。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并逐年减少,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③农用水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农用水源严重短缺。④草原继续退化。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公顷,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公顷;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
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是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空气等,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是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对发展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且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两个突出问题。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加剧,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田、牧场受工业(包括乡镇企业)“三废”污染严重。不合适地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还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有:①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②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三废”污染。③防治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④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⑤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农业环境监测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一项工作。农业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①对土壤、农用水、农田大气及农作物的例行监测,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②农业环境污染的事故性监测,目的是为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目的是防止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督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和水产养殖等。②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③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④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⑤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⑥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物背景值的测定。农业环境监测的内容,取决于监测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检测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区已知的或预计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和环境的特定情况来决定,为了评定测定结果和估计污染扩散情况,还必须测定一些气象或水文参数。农田大气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灰尘(即降尘和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酸性降雨等;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温度、PH值、浑浊度、导电率、悬浮物、溶解氧、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某些有机毒物、重金属毒物和卫生指标等;土壤和植物的监测内容包括:有毒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农畜水产品的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有机化合物等。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称为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各地农业环境的背景值、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农业环境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③农业环境具有特殊性,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往往很难恢复和治理,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农业环境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必须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按其管理的范围可划分为农田环境管理、草地和牧业环境管理、渔业环境管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农村居住环境管理;按管理的性质可划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第四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渔业、环保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渔业资源管理及利用、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应用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渔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渔业资源调查与规划、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渔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渔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生态渔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渔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仪器分析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渔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生物学、渔业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普通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环境微生物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水产资源增养殖学、渔政管理学、普通生态学、环境学、水环境化学、水域环境
监测与评价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军训、德育与社会实践、专业教学实习、渔业管理与渔业环境监测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安排近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有生物形态和分类鉴定、环境微生物及环境化学因子测定技能等方面实验。
六、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第五篇:某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XX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本报告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XX 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编制。报告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咨询处理情况等 5 部分。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是 2013 年 1 月 1日至 12 月 31 日。
本报告的电子版可以从“XX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门户网站(www.************)下载。如对本报告有疑问,请与 XX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联系(电话:65236134,电子邮箱:**********@****************)。
一、概述 2013 年,我厅始终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高本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一)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工作。一是制订了《2013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对我厅 2013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二是研究制订和完善我厅《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三是印发《关于做好 2013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征地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范我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四是下发《关于 2012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情况的通报》,对上我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测评和工作总结。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一是继续在我厅行政审批办公室政务信息查询窗口配套专用电脑、配备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二是升级完善我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增加主动公开信息保密审查和 20 个工作日到期提醒及督办流程功能,实现政府文件从制作到政府信息公开的流程化处理,确保政府信息发布畅通及时;三是新建环境质量 GIS 综合发布系统,应用网上电子地图方式,快捷直观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和周报月报数据,展现我省优良的环境质量,充分发挥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办事服务等方面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三)依法按时公开我省国土环境资源各类政府信息。一是按时公开我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按时公开部门预决算信息,国土环境资源规划、统计信息;二是公开我厅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依据、条件、程序和办理情况,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三是按时公开涉及我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信息,包括征地拆迁有关信
息,环境监督管理审批信息,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环保核查等信息;四是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公众通过我厅网站提出的依申请公开申请均由我厅行政审批办公室统一收件并及时进行了办理;五是加强政民互动等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拓宽我厅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监督、社会评议渠道,将信息公开纳入政风行风测评范围,开设网上监督信箱,公众咨询服务及时到位;六是做好行政审批窗口等信息查询点及其它载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省图书馆和档案馆报送我厅形成的政府文件,通过举办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宣传活动,发放相关专题宣传信息资料;七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学习培训,召开政府信息公开专题会议,更好地促进和提高了我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厅积极通过门户网站和其它载体主动公开我省国土环境资源有关政府信息,截至2013 年底,我厅通过门户网站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5796 条,2013 年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2732 条,向社会各界提供宣传服务类信息 338 条,市(县)局自行发布工作动态 317 条,另外通过其它载体公开政府信息 611 条。
(一)主动公开范围 1、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13 年发布了《XX 省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印发 XX 省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XX 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013-2015 年实施方案》等 13 个政府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
2、规划计划类信息及相关政策。公开了《关于印发
3、工作动态信息。向社会发布了《陵水、昌江荣获全国保发展保红线工程 2012年行动成效显著单位》、《我省加快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三亚保亭签署协议跨区域联手治理赤田水库生活污水》等工作动态信息,2013 发布工作动态信息723 条。
4、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了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以政府网站为载体,提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表格下载、办事指南、监督投诉等多项服务。2013 发布行政审批事项结果信息 1133 条。
5、费用征收管理信息,包括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全面公开我厅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涵盖企业排污、矿产资源补偿、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耕地开垦、土地规划等领域。2013 年发布《2012 年 XX 省第四季度排污费公告报表》和《XX 省2013 年 2 季度排污费情况公告》等有关信息 4 条。
(二)主动公开途径 我厅政府信息公开主要以门户网站为主,并形成网站、公报、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省政府政务中心和各种宣传印刷品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主动公开渠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和利用国土环境资源各类信息的需求。
1、政府网站。我厅始终围绕国土环境资源管理工作职责,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通过“XX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门户网站方式对外提供信息公开服务。网站设置有政务公开、在线办事、互动平台、综合信息、市县动态等栏目,为社会公众提供工作动态、新闻信息、法律法规、国土资源管理、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申报、行政审批事项状态查询、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城镇基准地价查询、在线咨询等信息公开及在线服务。2013 ,发布各类主动公开信息 2732 条,发布行政审批结果信息 1133条;收到公众有效咨询信息 98 条,截止到 12 月 31 日已回复信息 63 条,回复率 64%。
2、公报。发布环境质量公报、地质环境公报等 12 份,通过档案馆、部分企事业单位、新华书店等免费向公众发放。
3、公共查阅点。2013 年档案馆接待公众查阅政府公开信息 284 人次,公众通过图书馆查询信息 27 人次,通过我厅在省政府政务中心设立的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查阅点查询 67 人次,新闻宣传联系示范点查询信息 271 人次,较好地为公众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了便利。
4、政府热线。我厅设立有 12336、12369 两个热线电话,是我厅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12336 咨询热线电话全年接听公众来电 131 件,12369 咨询热线电话全年接听公众来电 48 件。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3 ,我厅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17 件,通过网上依申请公开专栏申请 5件,信函申请 12 件,申请内容涉及环境类 2 件,矿产资源类 1 件,行政执法类 1 件,其他信息申请 11 件,均已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分别给申请人做了书面答复。
四、复议、诉讼情况 2013 ,我厅收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 2 件,其中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1 件、其它纠错 1 件。
五、咨询处理情况 我厅 2013 年共接受公众政府信息公开咨询 891 人次,其中现场咨询 67 人次,电话咨询 179 人次,网上咨询 63 人次,其它方式咨询 582 人次。咨询内容主要涉及土地征用补偿、宅基地、基准地价、空气污染、污水治理、矿山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