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报告糖尿病

时间:2019-05-14 14:5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请报告糖尿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请报告糖尿病》。

第一篇:申请报告糖尿病

尊敬的医保领导您们好:

本人于多年前不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后经上级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每天需注射胰岛素才能达到降压效果。为此特向局领导申报特殊门诊,解决医药费用。

为盼!

申请人:

2016年

第二篇:糖尿病工作总结

糖尿病工作总结

去年,由于我们对社区糖尿病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对其较陌生,缺乏工作经验如不了解社区糖尿病控制率低的确切原因,服务流程不科学,又没有配备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居民用药,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结果没有调动居民参与糖尿病管理的积极性,使糖尿病建档率未能达标,控制率也较低。

今年初针对上述情况重新做出工作安排,首先是提高大家的认识:社区糖尿病管理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慢病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工作重点要放在规范化管理上,力争有起色,上台阶,使建档率、管理率和控制率达标。通过半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上半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对上半年已建档的137名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未管理前,虽然中心社区慢病管理小组定期来指导工作,由于我们服务站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配合,场地安排、人员通知和宣传动员都跟不上,造成许多患者对参加健康教育积极性不大,同时受到糖尿病防治常识缺乏,医生用药指导不明确,未开展跟踪随访,对难控制的患者未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处方针对性不强,未督促其及时复查血糖,以及受他人治疗糖尿病的错误观念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们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率和控制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今后糖尿病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经过半年来的规范化管理即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义诊咨询、用药指导和慢病管理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把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适时监测和健康教育“五架马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糖尿病管理率和血糖控制率都有了明显地提高,它说明了“真干见实效,会干出高效”的道理。我们上半年对137名已建立糖尿病“三色表”的患者,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效果十分明显。在规范化管理前,其中99人虽建立“三色表”,但未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仅19名,控制率为19%;实行规范化管理后,137名建立糖尿病“三色表”(随访表)的患者,血糖正控制在常范围内58名,控制率为42%,两者前后对照,控制率提高为23%。

我们的经验是:在糖尿病管理实际工作中,采取以中心和服务站共同管理模式为妥,即慢病管理专职团队以服务站为平台指导居民合理用药和饮食控制为主要方式,以群体健康讲座和一对一辅导为强化措施,以电话询问和上门随访为动员手段,并根据社区人文环境及居民经济状况,采取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和正确用药“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措施,其结果使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对中心、服务站的满意度都有了有明显的提高。

今年下半度年,中心对糖尿病范规化管理纳入社区慢病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尤其对血糖控制不好或有并发症患者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和帮扶对象”,都要建立“专案”,进行强化管理,找出其在用药品种、剂量,服药次数、方法,饮食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方案,务必使血糖控制率较去年提高30%以上以及扩大糖尿病管理的数量,对已确诊新建档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纳入规范化管理,每年免费体检使其均能参加以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真正使我们社区糖尿病居民病情达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篇:糖尿病管理制度

烟云崖村卫生室糖尿病管理工作制度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3版)》要求,为做好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采取辖区一般人群健康教育、个体化的患者管理和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指导与干预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防治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糖尿病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危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的发现

1、通过上级医疗机构与本院和村卫生室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检测血糖来发现、诊断糖尿病患者;

2、重点人群的筛查。包括: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者、超重或肥胖人群等高危人群等;

3、通过上级医疗机构反馈信息、人群健康档案、基线调查、各种体检等多种形式收集辖区内患病人信息,进行追踪建档。对于新确诊或各种方式发现的患者,要进行患者信息登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一般信息、目前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最近一次检查结果、近期治疗情况等,建立健康档案,纳入慢性病管理。

二、患者的随访与管理

1、随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随访,慢病医生利用患者就诊时开展患者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糖尿病患者随访记录表 ;卫生院与卫生室工作人员可采取下村入户随访,并填写糖尿病患者管理随访记录表。

随访内容(1)血糖、血压动态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与记录,给患者测量、记录、分析和评价上述指标控制情况;(2)健康行为改变:记录患者现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健康处方,督促其改变或消除;(3)药物治疗: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督促其去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2、分类管理(1)常规管理 定义:指通过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符合患者病因和临床分型而制定的个体化方案,就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糖、脂代谢,以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目标范围内的管理。对象:强化管理以外的其他病人,以及通过强化管理,病情好转后消除强化管理条件的患者。(2)强化管理 定义:指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强化管理对象实行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监测指标更全面、监测频度更高,治疗方案更及时的管理。对象:已有早期并发症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差的病人。

3、随访要求(1)医师在首次随访时,应记录患者糖尿病管理类别和其他危险因素情况,并填写糖尿病患者随访记录表,根据临床情况,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随访管理方案;(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分别实行常规管理或强化管理;(3)医师在随访时,应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并观察疗效,认真填写 随访记录表,医师同时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血糖、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糖、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5)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给予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血糖、血压监测的指导,尤其要指导患者进行预防并发症和急症救助的自我管理;(6)要为新诊断的,以及转来的糖尿病患者制定或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患者转回卫生服务机构;(7)我院应将符合转诊条件的糖尿病患者及时转到综合医院;(8)我院医生和护士要让患者充分了解随访计划及遵守计划的重要性;(9)提醒患者随访时间:每次随访日期前一天通知患者,并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第四篇:糖尿病毕业论文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然而即使如此,我国在糖尿病防治方面依然存在相关知识普及率低, 广大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报告,通过分析糖尿病的现状,指出了糖尿病形势的严峻性,强调了糖尿病护理重要性。本文还从糖尿病的病理、病因出发,对糖尿病护理的内容、疗效进行系统地探讨。

关键词: 现状、危险因素、糖尿病护理

i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 because of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changes in diet, increasing pace of life rhythm, and the life style of less movement but more stillness,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s growing rapidl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diabetes to people’s heal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oo.But even so ,there still exist Low coverage of relevant knowledge, most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learn about the diabetes comparing to its tendency.Combining with related data report, by analyzing the diabetes’ recent situation, figures out that the situation of which has been very serious now.In other hand ,this text also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about the content and effect of diabetes care bases on its and pathology causes

Keywords: Recent situation, Dangerous factors, Diabetes care

ii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一、我国糖尿病现状..............................................................................................................1 1.1糖尿病防治状况不容乐观........................................................................................1 1.2糖尿病知识普及率低.................................................................................................2 1.3儿童糖尿病患者增多................................................................................................2

二、糖尿病及其类型..............................................................................................................3 2.1什么是糖尿病............................................................................................................3 2.2糖尿病的类型............................................................................................................3

三、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3 3.1糖尿病病因................................................................................................................3 3.1.1 遗传................................................................................................................4 3.1.2 病毒感染........................................................................................................4 3.1.3 自家免疫........................................................................................................4 3.1.4 继发性糖尿病................................................................................................4 3.1.5其它诱因.........................................................................................................5 3.2 病理...........................................................................................................................5 3.3糖尿病的危害............................................................................................................6

四、糖尿病的护理..................................................................................................................6 4.1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6 4.1.1 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6 4.1.2择饮食治疗的方法.........................................................................................6 4.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及护理................................................................................7 4.2.1宣教工作.........................................................................................................7 4.2.2强调运动的个体化原则.................................................................................7 4.2.3运动时间.........................................................................................................7 4.2.4预防感染.........................................................................................................7 4.2.5运动装备.........................................................................................................8 4.2.6其他.................................................................................................................8

五、结语..................................................................................................................................8

iii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一、我国糖尿病现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1.2糖尿病知识普及率低

我国糖尿病相关知识普及率低, 广大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最终的糖尿病诊断率只占23.6%,其中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的比例更低,将近90%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急需进行持久的糖尿病宣传教育工作。自我血糖监测(SMBG)情况令人堪忧,自我血糖监测的平均频率为4.5次/月,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仅为2.8次/月。

另外,我国在糖尿病营养学和运动领域几乎还是空白,绝大多数医院目前尚无专业的糖尿病营养和运动医师。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护理人员糖尿病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较肤浅。另外,由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暇对糖尿病人进行教育。

1.3儿童糖尿病患者增多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也开始有了糖尿病。据了解,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现为0.19~1.26/10万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199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儿童1型糖尿病的低发病区,北京市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0.96/10万人。高发病区主要集中在北欧,发病率高达3.6/10万人。到了2000年,我国的发病率增为1.04/10万人。与4年前相比,数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

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2型糖尿病主要是成人。但是随着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儿童2型糖尿病也在逐年增高。过去,由于糖尿病检测技术的限制,儿童患的到底是1型还是2型,很难区别,所以需要时间的考验。

目前糖尿病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2型糖尿病患儿也开始增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儿童2型糖尿病格外的重视,因为在目前阶段,糖尿病是不可以治愈的,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依靠胰岛素的治疗,但是假如糖尿病患儿配合得较好,把血糖控制在恰当的水平,他们也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二、糖尿病及其类型

2.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在病因上呈极度异质的临床情况,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物质代谢紊乱可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及结构异常,严重时可致残致死。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这些致病因素不外是遗传或环境因素分别或相互作用通过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性的影响而致血糖高。

2.2糖尿病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1997年)提出并由WHO(1999年)采纳的糖尿病分型。此分型集现今对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认识之大成,但还不是一个病因学分型。该分型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分为两个亚型,即A型自身免疫介导糖尿病及1B型特发性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内则有八个类型。将这些糖尿病类型中按遗传及环境因素两个致病因素类别参与程度排列可见有些类型糖尿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参与,另一些主要由环境因素参与,尚有些类型的糖尿病发病中遗传及环境因素均很重要。

三、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3.1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3.1.1 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3.1.2 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3.1.3 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3.1.4 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3.1.5其它诱因

1)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2)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3.2 病理

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深染,胞浆稀少呈脱颗粒现象。α细胞相对增多,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可见广泛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常明显的胰岛病理改变,β细胞数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胰岛病变较轻,在光学显微镜下约有1/3病例没有组织学上肯定病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约50-70%病例在胰岛及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称为“胰岛炎”。

约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现病变,称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心肌、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基本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着于内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动脉、包括脑动脉、椎动脉、肾动脉和心表动脉。因同样病变亦可见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异性。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病程较长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经纤维呈轴变性,继以节段性弥漫性脱髓鞘改变,神经营养血管亦可出现微血血病变,病变有时累及神经根,椎旁交感神经节、脊髓、颅神经和脑实质,感染神经损害比运动神经损害明显。

肝脏脂肪沉着和变性,严重时呈类似肝硬化改变。心肌由混浊肿胀,变性发展为弥漫性纤维化。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3.3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危害巨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可导致残废和早亡。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肾脏、眼底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患病率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四、糖尿病的护理

4.1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4.1.1 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规则饮食是DM的基础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和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还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均需遵循一定的膳食管理,否则药物疗效不能巩固。理想的糖尿病饮食应该能维持满意的体重,使血糖、血脂恢复正常,并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和必须的营养成分,以保持身体正常代谢平衡,防止或减少急、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强调患者应该终身严格执行饮食治疗。护理对策应帮助患者认识其重要性,以增加 “动力”,自觉实施饮食治疗。

4.1.2择饮食治疗的方法

日本糖尿病学会推荐的食品交换法是将食品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产生的总热卡及其重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容易掌握。既能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又能根据各人的口味、爱好象健康人那样自行设计食谱。因此,食品交换法是目前饮食治疗最合理的方法,优于估计法和传统的细算法。所以,护理对策应推荐食品交换法。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4.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及护理

4.2.1宣教工作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基本治疗之一,它可使人心情舒畅,肌肉发达,增加体质和耐性及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可促使全身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促进葡萄糖、脂肪和酮体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运动治疗还可促使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提高。使受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并可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因此,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一般知识,使其了解运动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病人主观上重视运动治疗,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2.2强调运动的个体化原则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视病人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及病情的程度,身体状况及其是否有合并症等具体情况帮助病人选择最易持久坚持,安全简便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慢速行走(散步),中速行走,快速行走,健身操,跳舞,打球,打太极拳等指导病人先慢,后快,逐渐增量,循序渐进。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肥胖者运动量应适当加大,其运动量渐增加。

4.2.3运动时间

应选择餐后进行(特别应用降糖药物者)。尽量减少空腹运动,以免诱发低血糖,应详细向患者介绍低血糖反应时症状,如心慌,头晕,出汗多等,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食品,以便低血糖反应时及时食用。

4.2.4预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力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性并发症,运动结束后要立即擦干汗液,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发生感冒和皮肤感染。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4.2.5运动装备

运动时衣着宜宽松,舒适,避免衣着束缚肢体使运动不便,或影响血液循环,老年患者注意安全,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4.2.6其他

运动治疗的同时,要督促病人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定期诊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五、结语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复习,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从而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在个人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对糖尿病护理,甚至是整个护理学的本质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论文的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以前我这方面掌握的不够牢固,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个人查阅相关资料,让我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本论文涉及到许多资料和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相关书籍资料,在此期间,指导老师给了我许多建议,并且向我推荐了很好的参考资料,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这几个月的紧张学习,我的这篇论文顺利完成,主要依赖任课教师的指点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耐心辅导。在这次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铮铮教导的精神,为解决了许多问题,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路型元。基础护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9。

[2]均衡饮食合理健康 作者:刘瑛, 期刊 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BODY 2006年

第五篇: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糖尿病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糖尿病论文1

[1]文江平.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xx,36(18):2711-2713.

[2]王娇,张如意,罗金花,等.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xx,22(7):606-609.[3]师正坤.郭佳.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xx,18(20):2368-2372.[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xx,8(1):5-6.[5]王德志.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xx,10(10):74-75.[6]毛佳丽,叶山东,洪海鸥.HbA1c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切点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xx,20(10):728-731.[7]苏伟,王莉,尚有全.空腹血浆葡萄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代谢异常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xx,21(2):154-156.[8]陆玲钦.糖尿病联络在非糖尿病病区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天地(临床),20xx(03):118-119.[9]步红兵,刘艳艳,尹卫.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模式及效果[J].护理研究,20xx(35):3293-3294.[10]陆晔,谢雯俊,刘彦.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糖尿病病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xx(19):3-5.关于糖尿病的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xx,25(7):1095-1097.[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xx,29(1):27-29.[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xx,34(8):1096-1097.[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xx,9(21):231-232.[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xx,30(22):143-143,145.[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xx,14(1):95-96.[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xx,13(6):105-108.[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xx,35(30):6798-6799.[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xx,34(15):48.[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xx,34(17):3482-3483.[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xx,47(11):974-976.关于糖尿病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丽,赵洪霞.当议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xx,06(06):174-176.[2]郑媛媛,马秋芳,任艳芳,等.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句版),20xx,8(6):282.[3]吴国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养生,20xx,30(7):203-203.[4]黄淑华,阳爱芳,张翠娟,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xx,04(04):1895-1898.[5]白昆霞,潘桂琼,谭丽君,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开展专科护理服务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xx,04(04):94-95.[6]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xx,29(1):27-29.[7]杜虹,刘凯,陈有信,等.贫血相关视网膜病变[J].中华眼科杂志,20xx,51(10):789.

糖尿病论文2

1资料与方法

1.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基本知识教育

基本知识教育主要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运动、药物、饮食、病情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足部护理的相关指导知识。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的知识手册便于患者学习。护理前及护理干预9个月后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检查、收集和评价。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的护理知识及行为方式转变等健康教育,遵循一对一、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病的危害性、发病原因、筛查的方法及意义;指导、示范足部护理的方法及步骤;通过保护性的袜、鞋等实物向患者讲解鞋袜的选择方法及原则,指导患者选择大小、厚底、宽头、柔软的鞋子。结合照片、图片等向患者指导、示范修剪脚趾甲的正确方法。发放糖尿病足的护理知识学习手册,便于患者学习并巩固学习的知识。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1、3、6、9个月到医院进行复诊,复诊时对患者的糖尿病足的认识、护理知识的认识及掌握程度、足部护理方式的改变、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并继续进行相应的指导及健康教育。

1.2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9个月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

2结果

护理干预9个月后,实验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指出,即使糖尿病足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是通过良好的足部护理可以使得80%的患者不出现足部溃疡。所以,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护理教育指导,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卫生习惯,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以一对一、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详细指导、示范足部护理的方法及步骤,指导患者修剪脚趾甲的正确方法,提示了开展教育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水平、脚趾甲的修剪知识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组的危害性、发病机理、筛查方法,并向患者发放知识手册,护理9个月后,实验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护理,结合降糖药物、自我病情监测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对糖尿病足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糖尿病论文3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岁~80岁。

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

③认知功能正常。

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

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

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xx年xx月—20xx年xx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

3、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

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润滑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糖尿病足多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机体的神经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消失,甚或是活动受限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多出现局部坏疽而需要截肢进行治疗。既往的临床研究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探索较为少见[3],随着现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关注渐趋增加;同时,由于糖尿病足多是在院外发现,患者对于该症状的护理知识较为缺乏,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本病的进展[4],以致于在患者住院时症状已较为严重。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住院时,即应加强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

综上所述,我院对于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同时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随访1年,发现在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中应用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改善其焦虑情绪。

糖尿病论文4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研究组采用社区管理方法进行会,对照组利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社区管理效果显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遵医用药行为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护理质量;遵医行为

我国糖尿患者群的基数逐渐增加,患者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控制血糖,辅助或代替胰岛功能,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存在差异,临床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好,但随着患者用药时间的增加,多数患者逐步减少对用药依从的认识程度,用药依从性下降,导致用药效果也随之下降,患者的高血糖抬头,最终加重疾病对患者各部分器官与组织的影响[1]。患者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社区干预是指以社区医院为单位,对所辖区域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对所选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管理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其中,研究组男52例,女41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8.83±18.17)岁,病程5~19年,平均病程(15.16±3.85)年,平均空腹血糖(9.64±3.47)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6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0例,本科以上学历27例;对照组男47例,女46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7.15±18.86)岁,病程6~20年,平均病程(15.61±4.39)年,平均空腹血糖(9.57±3.12)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8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3例,本科以上学历22例。患者均在我院确诊或登记为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排除急性发作,排除精神异常或放化疗病史患者,排除严重功能损伤、躯体损伤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护理管理,研究组加用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包括建立患者档案、开展健康讲座、定期随访护理。建立患者档案:针对社区医院对患者用药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需在患者就诊开药时为患者建立疾病档案,利用计算机记录患者的健康情况,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量、生活习惯等,并利用计算机存储与调阅功能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观察,了解患者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等。开展健康讲座:健康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需定期在社区医院循环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疾病知识的讲解、糖尿病常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讲解,并对患者详细讲解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帮助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定期随访:在患者的疾病档案中建立起与患者随访工作相结合的随访模式,在每次随访后都将患者情况及时更新到疾病档案当中,随访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血糖情况的分析,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对患者饮食、运动情况的观察和指导。随访3个月/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对比两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差异,知晓率包括完全知晓、部分知晓和不知晓。完全知晓:患者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用药、使用胰岛素的好处;部分知晓:患者部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了解用药好处;不知晓: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以及用药的相关医学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率+部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完全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完全遵医用药;部分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基本遵守医生叮嘱用药;不依从:患者无法遵医用药;依从度=完全依从度+部分依从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我国发患者数最多的糖尿病类型,多数患者除由于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影响发病外,遗传因素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治疗方式控制血糖值,改善血糖水平[2]。社区管理是指围绕社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对周围的糖尿病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社区护理与住院护理工作差异较大,尤其在患者用药期间的护理,住院护理能够以主动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有效用药,但一旦患者出院后,用药水平受护理影响的效果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护理对患者用药依从的辅助作用[3]。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患者出院后,利用有效的随访、护理机制,帮助患者在出院后及时掌握疾病的最新动态,在开药、取药、用药过程中鉴定用药信心,避免出院时间过长导致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度下降。且多数患者自身虽然能够对疾病情况产生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糖尿病并非急性、重大疾病,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的了解相对较差,无法配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饮食、作息需求,对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有较大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在院治疗依从性强,回到家中的作息饮食习惯纠正效果差的问题,影响患者治疗。社区管理能够增加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本文利用糖尿病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的依从性与知晓率都得到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述,利用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与随访,患者的护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伟萍,韩君华,葛军,顾春光,朱磊,杨翠,王必莲.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精细化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xx,34(07):175-193+178.[2]刘静,李恋,龙海涛.社区规范化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沈阳医学院学报,20xx,19(05):412-413+417.[3]黄希凡,梁子敬,张鸿玲.2型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全科模式下行健康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xx,41(01):93-78.

糖尿病论文5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该研究综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期、早期诊断及社区认知现状,并提出社区管理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社区管理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全国约9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1]。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其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社区干预可以控制或延缓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现将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DN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DN已经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占25%~42%。我国DN约占ESRD的6%~10%[2],DN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3]。20xx年对全国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调查结果发现,DN患病率为33%[2]。DN是继心血管并发症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

2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DN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关于DN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表明DN与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有报道糖尿病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DN与遗传因素有关[5]。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持续的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脂质代谢紊乱、个体易感性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系统认识DN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1血糖与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是并存的,血糖是最强烈的产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是早期DN和临床DN发生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增多,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增加,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2.2血压与糖尿病肾病

UKPDS结果显示,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12%,微血管病变降低25%。但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则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24%,其中微血管病变降低37%。高血压是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中极为常见。赵从军和陈玉堂等[6]研究表明,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损害进程。因此,控制血压将获得更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

2.3血脂与糖尿病肾病

Gall等研究提示血脂浓度升高是DN和临床性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造成脂代谢紊乱,使脂肪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异常,易形成高脂血症。脂质的沉积可促进肾小球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肾脏的损害。

2.4病程与糖尿病肾病

病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DN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研究发现,DM病程<4年,蛋白尿的患病率为20.9%,如果DM病程≥20年,蛋白尿的患病率则升为54.1%[7]。

2.5吸烟与糖尿病肾病

对于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吸烟可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导致肾脏进行性损伤,表现为尿蛋白排泄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给予ACEI降低血压后,吸烟仍能加速DN的进展[8]。

3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根据DN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丹麦学者Mogensen把DN分为以下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正常的25%~40%,肾脏体积增大约20%,此期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排泄<30mg>300mg/24h,GFR多下降,有典型DN病理改变。V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全身症状。

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DN的早期诊断是指在临床肾病出现之前(Ⅰ~Ⅲ期)就明确诊断,若待DN病变发展至Ⅳ、Ⅴ期,则病变不能逆转,故早期诊断对改善DN预后非常重要。DN的最早临床证据是尿白蛋白浓度轻度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24h),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Wang等[9]的普查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高达20.7%。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早期DN的敏感标志,对D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之前检测出早期的肾损伤[10]。如果3个月内连续2次尿液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300mg/g,并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等,即可诊断早期DN。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实施综合干预可控制或逆转其进展。

5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

5.1早期糖尿病肾病社区认知现状

社区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而目前我国DN防治主要是在发生DN后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及饮食治疗,缺乏规范的综合干预和管理模式。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中也缺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管理。罗春娥等对1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DN防治知识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对DN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普遍匮乏,有88%的患者不知道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性,有81%的患者不了解饮食对DN的影响[11]。主观上患者对早期DN的认知不够,对有关的DN防治知识所知甚少,缺乏积极有效治疗,客观上DN的发病病程较长,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早期DN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呈阴性,患者缺乏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这些均导致其易被忽视致延误最佳诊疗时间,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5.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建议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如在DN的早期阶段能得到早期诊断,通过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脂、控制蛋白尿、改进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阻断或延缓DN的发展,减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在社区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综合性干预及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技能指导及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等。赵进等将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引入早期DN患者的管理,通过3年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干预,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及DN的高危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等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12]。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让早期DN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了解和认识DN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危害性,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有益于延缓疾病发展的治疗方式[13],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患者病情进展的目的。

糖尿病论文6

摘要:目的观察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采取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6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的组别是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32例。比较各组病患护理干预后取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病患特点和具体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更适宜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糖尿病;护理

0引言

老年糖尿病病患中有一些病患同时伴有白内障,对他们的视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如意。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病患,需要采用手术方式对其白内障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这类老年病患的生活质量。虽然,当前超声乳化术能够被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但是毕竟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同时患有的糖尿病加以充分的考虑,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此次研究就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在行超声乳化治疗的此类病患的围术期中的效果,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择取近年来于本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64例老年糖尿病病患,包括女性病患35例,男性病患2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60岁,入院时空腹血糖均>12.2mmol/L。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两组病患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2护理方法

以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以如下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检查术前陪伴病患进行诸如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检查等眼科检查,了解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明确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加强对病患进行全身检查,尤其加强监测病患的血糖,做好记录,保证病患血糖处于可控范围。2.1.2眼部准备术前2-3天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7-8次,术前一天0.9%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结膜囊,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与此同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散瞳药,对瞳孔变化加以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2.1.3术前健康指导耐心讲解超声乳化术的必要性,指导其掌握一些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指导并训练病患转动术眼,指导病患掌握避免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即张口深呼吸或舌尖顶上腭等,提醒病患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等,告诉其如果确实感到些许不适,可以轻声告诉医护人员等,以提高病患的配合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2]。2.1.4心理护理深入病房,及时掌握病患的心理特点,分析病患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病患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原因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耐心安抚病患的同时,将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等解释给病患听,将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优势介绍清楚,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手术顺利进行以及疾病转归的重要影响解释清楚,当经手术治疗得到康复效果的病患有时间时,邀请他们深入病房和即将手术的病患进行倾心的交谈,以进一步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使之治疗信心增强[3]。2.1.5饮食指导基于病患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糖尿病餐,指导病患合理控制饮食,如对糖分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少摄入油炸性、坚硬性以及油腻性的食物,保证摄入的营养合理且充分,禁烟酒、辛辣性食物等。

2.2术后护理

2.2.1眼部护理指导病患术后当天休息时采取的体位为平卧位,用力挤眼、揉眼以及剧烈头部运动都不允许,加强护眼,做好眼部卫生,术眼戴眼罩以防发生碰撞而出现不良情况。按照医嘱内容,给予散瞳剂,嘱咐病患应用散瞳剂后进行两个小时的仰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均不可。2.2.2术后并发症护理对术眼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术眼敷料以保持清洁状态为最佳,无菌条件下进行换药操作,增加滴眼次数,嘱咐病患术后一个星期内禁止洗头、洗澡,注意病患术眼的疼痛情况,及早识别早期眼内感染,发生时,进行对症处理,以防感染给病患带来的不利影响[4]。术后当日病患术眼被遮盖,提醒病患减少瞬目动作;手术后第二天将敷料去掉,谨防角膜水肿。对于角膜水肿者,按照医嘱内容应用50%的葡萄糖或高渗盐进行轻柔的滴眼操作。术后10~12h对出现眼球胀痛、偏头痛等症状加以严格的防治,发现异常,施以对症处理,并对眼压升高严密防治。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告诉病患一些眼药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诉病患出院后要按照医嘱科学合理地使用降糖药,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到院进行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到院进行诊治。指导病患要加强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指导其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如低血糖等),鼓励他们尝试进行一些对健康有利的活动等[5]。

3结果

3.1效果比较指标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5d矫正视力。

3.2统计学分析

全文以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疗技术水平已然不断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病患如今也可以通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得到良好疗效。但是考虑到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的不同,尤其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施以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在研究组入院期间,本院就是在把握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病患的具体情况和超声乳化手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病患施以了综合护理干预,如加强术前检查,对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进行了解,了解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有研究表明,晶状体核硬度Ⅱ-Ⅲ级者尤其适宜接受这一术式[6]。糖尿病白内障病患的虹膜组织相对来说处于硬化状态,瞳孔存在一定的扩散难度,敏感于机械刺激,一旦受到刺激,缩小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病患瞳孔直径不符合要求,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导致瞳孔缘咬伤以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概率极高,会使手术难度加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7]。故术前合理应用散瞳药,使散瞳效果增加。相对于单纯白内障病患,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更要加强饮食控制,以免因饮食不合理而增加机体应激性,使术后炎性反应加重[8]。因此,加强饮食指导。考虑到病患免疫功能和耐受手术能力更差,故高度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并综合上述论述,作者认为,只有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才能够为保证手术疗效、改善预后保驾护航。

糖尿病论文7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

98例我院随机从20xx年9月到20xx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资料情况为:男52例,女46例,平均年龄为(60.2±12.5)岁,平均病史为(10.5±5.0)年。9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入院的思维清晰、神志正常,可正常进行语言沟通,具备学习能力,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用于研究。

1.2方法

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治疗、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等知识。观察组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行强化糖尿病足护理教育,一对一讲解糖尿病发生原因、危害、早期筛查方法、高危因素,也可发放糖尿病足护理知识手册。具体措施为:

(1)教育患者每天要检查脚部的变化情况,查看是否有割伤、擦伤、水泡以及其他变化,检查时,也应查看脚趾缝隙,若下肢有割伤、发红、水疱、局部发热、破溃等症状,及时对应处理。

(2)叮嘱患者每天要用温水泡脚,温度计测量体温,体温不能高于37°C,不能用热水袋烫脚且控制泡脚时间不能太长,足部有裂口者,更不能长期浸泡,擦干脚后,在脚面涂上滋润膏,趾间不需要。

(3)教育患者鞋子一定要舒适宽松,大小超过大拇指半寸即可,穿鞋前,查看鞋内是否有异物,运动时患者要穿上袜子,尽量选择棉质的,袜边尽量保持宽松;定期修剪脚趾甲,老年患者可由家人代为修剪,修剪时也不能太短。

(4)足部要保持干爽,出汗量如果过大,在鞋、袜、脚趾缝间撒上爽身粉。

(5)指导患者足部按摩、下肢锻炼,促脚部血液循环,防止组织坏死以及足部发冷。

(6)若患足有湿疹或足癣,医务人员知道下接受治疗;若足部患鸡眼,不能在无医师指导下,自行刀片切割,防止皮肤破损受到感染

(7)严格戒烟。

(8)尊医嘱用药及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水平。两组患者的教育为一周一次,一次1h,连续实施6周。每月到门诊复查一次,1年后评价糖尿病足护理知识、行为以及足部情况。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干预前后的足部情况(足部皮肤损伤、足癣、自我感觉等);评价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日常足部护理评分。认知评分共5项:早期筛查知识(3项)、糖尿病认知水平(6项)、正确修剪趾甲知识和行为(3项)、合适鞋袜选择知识和行为(25项)、日常足部护理知识以及行为(14项),一项1分,正答1分,不正确0分,共51分。足部护理评分:运动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感觉神经功能、下肢大血管状态、趾甲、足部畸形、足部皮肤,异常一项1分,正常0分[1]。1.4数据学分析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8.5软件包分析,用X2、t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糖尿病足发生率

对照组糖尿病12例(24.5%),1级2例,2级3例,3级5例,4级2例,观察组糖尿病3例(6.1%),均是1级,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分别为(18.70±5.52)、(17.81±2.92),观察组分别为(19.00±6.10)、(17.22±3.20),护理后,对照组分别为(26.75±4.95)、(14.11±3.52),观察组分别为(33.30±5.90)、(10.12±2.82),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护理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统计,当前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不断提高,做好其防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糖尿病足发生后,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溃烂,临床治疗时,患者多因足部伤口小,而护理做好护理,容易诱发感染,出现溃疡、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针对性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糖尿病足的护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发病原因、危害的了解,教育患者做好检查工作,有利于早期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糖尿病足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糖尿病足认知评分有明显提高,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强化糖尿病足的护理教育,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糖尿病论文8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糖尿病预防中给予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在20xx年6月—20xx年6月选取我社区有慢性病档案的86名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社区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有利于患者病情减轻,效果甚好。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糖尿病预防;作用分析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步像老龄化过渡,老年人人口不断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极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预防的作用,详细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选取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86例患者年龄为31—79岁,女性40例,男性4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对照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预防,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检测患者血糖浓度,为患者制定运动和饮食计划,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预档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区开展讲座,面向全社区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药品的正确使用方式和药品如何存放,在讲解过程中,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讲座过后,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讲座内容的了解程度。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症状、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如何储存,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防范意识,增强抵抗糖尿病的决心,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疗是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糖尿病途径,告诉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饮食卫生。运动也是糖尿病预防的有效手段,运动一方面能增强患者的体魄,另一方面,运动有释放压力的作用,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宣泄心中的情绪。无论对谁而言,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生活质量的而提高,运动能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患者积极运动,形成天天运动的习惯。但是,运动也需要注意量,不能运动过多,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自我监督:糖尿病的恢复与预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医生的治疗措施变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学会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自我检测,自己日常中的饮食、药品使用情况、各个时间的血糖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在这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应。1.3统计标准采用调查或实际访问的形式对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症状、产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规则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测量仪进行血糖浓度的测量,能否积极地进行自我检测,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饮食,是否积极地进行了体育运动。医生对正确用药的额人数进行统计,记录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变化。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糖尿病引发原因、症状、药品存放原则、使用原则、检测血糖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听从医生嘱咐的调查结果

观察组对于医生的嘱咐用药听从情况、注意饮食方面及锻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后血糖测量值

观察组患者空腹2小时后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说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在社区糖尿病预防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燕.郑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12(2):45—48.

糖尿病论文9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节制饮食的生活习惯导致过渡的营养残留机体,引起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可出现俗称的“富贵性疾病”,而糖尿病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后期对心脑血管等各系统所造成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安全。然而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缺陷,药物始终无法达到最终治疗目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糖尿病提出的最佳防治手段,根据分阶段的糖尿病护理,尽可能达到控制血糖、防治疾病进一步恶化的护理结局。然而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诸如传统教育模式、全程教育模式、护理程序模式、基于问题的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育模式等,至今仍无一被公认的模式。而其中PBL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健康宣教中的地位较被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可。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PBL教育模式在分阶段糖尿病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成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20xx年8月—20xx年1月收治的9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无合并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重度损害、肿瘤、心脑血管疾患等问题。③无智力、精神障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配合学习及调查研究。④ 病人依从性好,自愿入组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作者简介:刘丽君,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阮景、何玲玲、钟桑桑、温美花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年龄40岁~70岁(45.8岁±4.6岁),病程1年~23年(11.6年±2.4年)。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1岁~70岁(46.3岁±5.1岁),病程1年~22年(12.8年±2.1年)。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统一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成立健康宣教小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登记每个病人的信息、治疗经过、血糖控制及依从性情况。同时,健康宣教组人员应根据宣教内容需要,制定相关宣教方案,组织相关的学习。本研究针对糖尿病病人同意采用分阶段管理模式。分阶段糖尿病管理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由专业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组病人根据病情进行分段管理,包括评估、调整、维持、并发症筛查的四个阶段。按照相应阶段的标准,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掌握治疗效果。①评估阶段:此阶段目的是将入组病人的资料收集,结合辅助检查对其病情程度的评估。②调整阶段:糖尿病病人的治疗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小于7%,血压小于130/80mmHg(1mm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当病人不符合此标准,则归纳于此阶段,由医生结合临床情况,按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辅助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调整阶段病人应保持固定的每2周1次门诊随访。③维持阶段:当病人经治疗后各项指标达标,则需坚持现有的治疗方案,归纳此期病人为维持阶段,维持阶段病人需每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④并发症筛查阶段:所有病人每半年进行1次并发症筛查,对肾脏、眼底、心脑血管、足部、皮肤及口腔等全面筛查。

1.2.1 对照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病人入组后,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通过发放由健康小组人员收集相关糖尿病内容后制定成的《健康宣传手册》,同时组织入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讲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1.2.2 观察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PBL教育模式,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PBL教育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告别传统教育观念,重点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PBL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通过让学习者激发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化为主动。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成立糖尿病宣教成员组,包括内科的医生、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护理人员、营养师。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成员组通过针对现阶段糖尿病病人普遍遭遇的问题进行收集、总结及归纳。完善相应的“问题大全库”,并针对相应问题给予合理的解答。将观察组病人分为5组,每组9例或10例组成。组织病人每周进行1次知识讲座,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运动、食物、心理、并发症防治等多元化教育内容。②建立PBL教学模式平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于病人提问,导师解答的模式。健康宣教组人员应以引导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让病人发掘问题,产生疑问。如通过典型的病例分析,号召小组成员进行病案讨论。PBL教学模式的教育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和收集信息、论证假设。此过程提高了病人自我思考及逻辑转换能力。在学习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一并收集在“问题大全库”中,便于后来人员的继续学习教育。当小组成员陈述相关问题后,应及时组内讨论及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相互间的学习指导,力求完美解答问题。疑难问题由宣教导师收集后,进行全体成员探讨,通过不断地提问及解答模式,巩固所有病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③健康宣教导师对每位病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PBL课堂表现不佳的病人,应进行相关指导,针对个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每轮研讨课题结束后,再安排下一课题,重新让病人进行学习与思考。PBL教学模式辅助病人对糖尿病的各阶段相关知识不断深入了解,间接让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朝积极方向潜移默化,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6个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自我疾病了解程度及防治知识调查(包括了解、基本了解及不了解),总了解率=(了解+基本了解)×100%。②采用调查问卷表,记录并评价并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病人自我血糖监测、遵医服药行为、合理饮食控制、坚持运动锻炼、自我足部护理5项内容。③监测病人健康宣教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采用α=0.05。结果

2.1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后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比较。

2.2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后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提高,且观察组病人的提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3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情况比较。讨论

糖尿病作为中老年人高发的内分泌疾病,其并发症更是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通过合理的危险因素管理及治疗指标调控,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病人管理,旨在尽可能地提高病人血糖的调控,增加治疗成效。然而,单纯的分阶段糖尿病病人管理仍无法满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管理,糖尿病防治措施“五驾马车”中,健康教育被誉为引路之马,由此可见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中的关键。如何进行合理、正确的健康教育路线成为临床医护人员热议的话题。

本研究通过开展PBL教育模式,告别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单调,通过以病例为诊治问题的中心,使病人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的角色,将糖尿病的综合知识串联起来,相互学习。同时配合指导者的从旁引导,加深及巩固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印象,从而引身自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PBL教育模式组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的总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对照组病人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为期6个月的PBL模式下实施健康教育,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指标获得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标志了该教育模式的成功。然而在PBL教育中,由于几例病人因为经济负担过重,所以导致无法严格按照教育标准进行自我监督,影响到了宣教效果。因此,在终身性糖尿病分段护理管理中,如何降低糖尿病病人治疗经济负担也成为我们思考及棘手的问题。

综上所述,PBL教育模式应用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管理中成效明显,能够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进而提高了病人整体生存治疗。

糖尿病论文10

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糖尿病教育则是贯彻三级预防的关键。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个性化的辅导,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有效地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是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精神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碍造成的。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以代谢紊乱症候群即“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小时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糖尿病病程长,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如角色缺如、角色强化等。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 影响 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地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以正确的药物为基础,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这一基本措施并不因糖尿病的治疗 方法 而改变。只有药物与饮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疾病发展。

3.1 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既要考虑充分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又要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总热量中的50%~55%应来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食来提供;15%~20%的热量应由蛋白质提供;其余25%~30%的热量应由脂肪提供,脂肪包括烹调油。

3.2 均衡饮食。三大营养素的组成比例要合理,在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量蛋白质为宜;食物要多样化,谷类、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动物性食品主要提供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豆制品主要提供植物蛋白;要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热能来源以粮食为主,多选用绿色蔬菜;粗细搭配,提倡高纤维饮食;食盐要限量,每天不超过10g为好;注意补充微量元素食品,如含硒、铬、锗等食品。

3.3 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这样才能达到血糖稳定。正餐时防止血糖偏高不能吃太多,必要时可在正餐之间及睡前加餐,主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点心为主,以减少因药物而导致低血糖的机会,特别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3.4 随身携带零食。为防止药物治疗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时出现低血糖现象,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饼干、糕点、木糖醇等代糖食品,在发生心慌、饥饿等低血糖反应时服用。糖尿病的运动 治疗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谢紊乱。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持续而有 规律 的中强度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预防诱发低血糖,运动宜在餐后血糖升高时进行,这样有利于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易发生感染性合并症,故运动后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中老年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全面体检,运动时间和强度也要相应调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5.1 口服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有以下五类: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5.2 胰岛素注射。胰岛素使用适应征:Ⅰ型糖尿病—关注LADA早期胰岛素注射、Ⅱ型糖尿病、口服药失效(除外不配合, 自我关怀差或仅有失效 历史)、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如结核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岛素分为短效类: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中效类:诺和灵N,优泌林N,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长效类:PZI。

5.3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总之,无论患者进行哪种降糖治疗,医务人员都要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特别在联合用药时更应小心谨慎。胰岛素治疗在饭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秘方以免 影响 治疗。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糖尿病病人应定期进行全身体检,特别是对眼、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的检查。注意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嘱患者经常用清水擦洗身体,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宽松柔软透气好的衣服、合脚舒适的鞋袜,不要过紧。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如发现皮肤破损及时处理预防感染。如出现心慌、出汗、恶心呕吐以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低血糖情况,应立即喝糖水和进食,防治低血糖的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停用降糖药物或饮食过量诱发酮症酸中毒,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昏迷,应立即送附近医院 进行救治。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自我监测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药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没有自我监测,那么之前的所有治疗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比性。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监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购买一台血糖仪,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便于调整用药及更好的控制饮食,避免高血糖发生,继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通常一天可测4次血糖: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两小时血糖。如为刚确诊的患者、服用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时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增加监测次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糖尿病病人,还应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也不能只依靠医生进行宣教,还要把营养师、运动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糖尿病论文11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典型症状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健康教育

2.1宣传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社区宣传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教,让他们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认识,并让他们清楚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在治疗上必须要坚持长久治疗。宣传: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发放有关的资料、定期的举行糖尿病的专题讲座等[2]。促使社区的人们破除迷信,坚信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法,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良好的心态,以便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最终将糖尿病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及时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的困扰及其所带来的负担。

2.2所宣传的内容

第一,血糖的正常值以及波动的范围,定期监测血糖值和尿糖值的重要意义。第二,日常饮食的基本原则、对进食的科学选择、进食定量热量的计算。第三,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第四,保持定时定量的运动,还要选择适宜的运动种类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第五,口服降糖药的种类、配伍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等。第六,胰岛素的使用、保存、剂量、注意事项。第七,对低血糖的预防措施、识别和处理的方法。

3具体的实施

在社区中,工作人员要免费为人群检查血糖、尿糖值,并且还要建立相关的糖尿病健康档案。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健康咨询和进行健康指导。针对血糖值不稳定的患者要派专业人士上门去诊治并护理,以保证合理完善的治疗糖尿病。若患者居家仍血糖不稳定的需要送进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临床医学论文下载、护理医学论文快速发表、外科医学职称论文职称论文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3.1提倡营养干预法

3.1.1合理的控制总的热量以维持标准的体重糖尿病患者在恢复的期间所摄入总的热量最好是达到或者是维持理想的体重为最佳。降低总的热量能有效的降低体重之后改善患者的血糖值,降低胰岛素的抵抗。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天能量的供应应该结合患者的提醒、体力活动、病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计算。从而做到个体化的治疗。

3.1.2平衡膳食。在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同时还是对糖尿病进行营养治疗的基础[3]。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要多样化,即要营养还要合理。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均匀的摄入蔬菜、水果、谷薯类、等食物,不能偏食。在搭配食物方面应该做到:主食以粗细搭配,副食要以荤素搭配;第一,我国膳食中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来源,占总热能的50%~55%,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或者是禁忌单糖以及双糖的摄入量。第二,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忽略脂肪,应当将体内的饱和脂肪酸控制在10%左右,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在300mg/d以下。第三,要丰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的量,患者要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由于膳食纤维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并且还能改善葡萄糖的耐量作用,每天所摄入的量为20~30g,同时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第四,患者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最好5~6次,再根据实况适当的加餐。

3.2运动指导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部分的热量,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促使肌肉的发达,丰富血液的运作,还能增强患者的体质,并且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针对未经降糖药治疗的轻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运动类型是空腹运动,而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通常是在进食止呕的1h再进行运动,一般运动的类型要选择合适的强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为最佳【3】。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组织中老年人组成小组在适宜的天气下进行慢跑2-3km,在到达规定的地点之后让老年人做一些小游戏,便于缓解。

4总结

总而言之,社区健康教育对控制糖尿病,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健康教育是医务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电话随访、讲课座谈、系统地向患者及家属讲授糖尿病基本知识和自我监测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遵医行为,达到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各种医疗、护理、保健方面的措施能得以充分、全面贯彻并取得最佳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病人和家属施教中要形式多样,以增强患者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患者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请病人控制好或应用较好的家属讲经验,谈体会,为新患者增加信心。②根据接受对象的需求,以系统理论为主辅以知识手册自学;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差的农村老年患者要细心、心理状态差、做好心理疏导、消除顾虑。③要求施教者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育能力,完善方法。

参考文献

[1]樊学翠,张培芳,侯元华等.健康体检人群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xx,22(19):15.[2]李庆霞,马现艾,陈冬云.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12(20):14-15.[3]王健.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xx,28(15):123.

糖尿病论文12

1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4个层面。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个人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教育水平。同样,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其中糖尿病又有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糖尿病类型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区别,并且整个教育对象又存在知识结构方面水平的差距,因此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

2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2.1基础知识指导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定义及症状、分型、并发症及诱发因素,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现,及时进行综合治疗。护士依据权威机构(如美国糖尿病协会)认可的护理指南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糖尿病教育对科学控制饮食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控制治疗原则:①每日热量计算:按患者性别、年龄、身高计算理想体重,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②蛋白质、脂肪、糖类分配:每日摄入蛋白质0.8g/kg,老年患者适量增加,可进食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限制胆固醇摄入,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占总热量的20%~30%。糖类用粗粮代替精粮,如芥麦面、玉米面、米饭,占总热量的50%~60%。③三餐分配:早、中、晚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根据热量、血糖情况适当调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2.3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加速糖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心脏健康,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提示,有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1年,可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控制、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时要注意个体化和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空腹不宜参加体育锻炼,以餐后90min为宜。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运动的强度可以心率作为指标,应控制在该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运动前应有5~10min放松,每周散步3~4次,每次30min左右,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运动后,自觉精神充沛,睡眠好,虽然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感觉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表明运动量适宜。

2.4用药指导

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的种类、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保存方法等。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宜餐中或餐后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应在进食第1口饭后服用。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技巧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强调“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注意注射部位不同吸收速度不同。注射胰岛素要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注射胰岛素后30min内进餐,防止低血糖发生。由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温度及运动等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注射效果,而各部位皮下组织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是引起血糖浓度波动的重要因素。有试验显示,腹部胰岛素吸收率最快,然后依次为上臂、臀部、大腿,对患者来说腹部较其他部位更具有可视性,便于患者自我操作和护理。因此,腹前壁皮下注射为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注射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使他们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识别能力,并能及时进行自救或施救。

2.5并发症预防指导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强调坚持有效降压、调脂、抗凝、扩张血管、戒烟等治疗对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保持二便通畅,以免诱发视网膜剥离和心脑血管意外;积极预防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感染;加强足部自我护理;讲解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特殊表现、主要原因、危险性以及预防与自我救治的方法。杨泉等对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要定期检查眼睛。糖尿病导致的截肢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已经证实超过85%的截肢可以通过充分的足部护理而避免。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1次,选择预防糖尿病足的保护性鞋子,有效预防高危人群足溃疡的发生,尽量隔天更换鞋款,以免脚部同一位置长期受压,也可通过足部压力计了解压力分布,利用特殊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改变患者足部压力。

2.6心理指导

加强护患沟通,尊重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乐观稳定情绪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护士应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并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通过护士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确信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

2.7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会变化,治疗方案随时需要调整,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指尖血糖测试是重要的血糖测量方式,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新型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上通过连续72h监测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能自动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值及相关事件(服药、饮食、运动等),有效指导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为控制患者血糖及糖尿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治疗依据,是目前血糖监测最有效方法之一。

3健康教育方法

3.1社区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多采用社会舆论宣传、集中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个别指导、自学、举办学习班、咨询门诊或热线服务、定期进行家庭访问和电话交谈、糖尿病防治有奖知识竞赛病、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利用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宣传健康教育,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教育专题录相带等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通过病历讨论及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食品交换法,还可在糖尿病教室以宣传展、图片形式宣传有关糖尿病知识、提供糖尿病基本知识及有关内容的宣传阅读材料。对患者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步骤,指导尿糖、尿酮的测试方法,示范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方法及胰岛素笔的使用。利用糖尿病提供咨询服务,以心理学方法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和咨询等。

3.2自理模式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方法。患者自我管理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撑下进行自我保健,从而树立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和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念,提高患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技术支持和基本管理工具。

4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

4.1评价指标

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体重指标达标率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4.2知识、信念、行为水平

以知识、信念、行为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问卷、行业调整问卷等评价患者教育的变化。目前,我国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急需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

5糖尿病健康教育展望

在美国,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首先不是到专科医生那里去就诊,而是被安排到指定的糖尿病教育机构去免费学习,由受过职业训练的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传授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把预防、控制糖尿病知识教给患者。而在我国,这方面做的最为欠缺,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没有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知识,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患者了。因此,逐步提高糖尿病教育水平,培养专业的宣教人员,同时注意教育的延伸,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是必行之路。有作者提出可建立庞大的糖尿病教育与防治网络,包括医院教育、社区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糖尿病教育。为确保教育内容能被理解和接受,社区护士在教育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种族等,选择合适的地点、采用适当的语言,灵活的讲授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论文13

我们社区人口达2万人,糖尿病发病率为4%,患病率为6%。我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计划在20xx年12月前,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学习50次,在社区医院或居委会由社区医生讲课,以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讲解糖尿病知识,在社区内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预防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当的体力劳动,控制体质量、合理膳食、预防感染。教会居民识别糖尿病的症状和就医应当做的辅助检查项目。采取分年龄段的方法,由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转移并采取结合健康普查的方式,进行组织社区居民定期测血糖、尿糖、筛查高危个体,建立糖尿病人的社区档案,建档率达60%。实施动态管理,管理率达60%,控制率达40%。防治知识率65%,参与率70%,生活质量改变程度为50%。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晚期常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1.1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减轻。

1.2 糖尿病分型及特点1型糖尿病:青少年起病者,起病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的倾向;起病者发病较缓,症状隐匿,一些患者仅有轻度的高血糖,在感染或其他的应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的高血糖,最终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起病缓慢、隐匿,常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于健康体检时发现,多数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其他还有非凡类型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损伤、药物或化学物质作用、激素作用、某些遗传病、胰岛素受体病变等导致的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标

使血糖达到并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并在饮食、运动、用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进行主动的调控,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保健能力。科学饮食

3.1控制总热量,使体质量达到并维持标准水平,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减少或禁忌单糖或双糖的食物;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谷类是基础,多吃粗粮、蔬菜等高纤维的食物;减少盐的摄入,烹调时使用植物油;坚持少量多餐,定食、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

3.2合理分配如为三餐可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配为1/2/2/2/7。体育运动

4.1运动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有减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应鼓励病人积极的参与运动。体育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益处,向患者说明运动疗法的基础知识

4.2 运动的方式(1)首选的运动方式是步行,饭后1小时运动最合适。每次20~30分钟,以不疲劳为度,每周3~4次。(2)运动前多饮水。(3)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糖果、饮料等以预防低血糖反应,并佩戴糖尿病病人信息卡。(4)运动前应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活动。(5)穿柔软棉线袜、合脚的运动鞋。

4.3运动的注意事项(1)血糖大于15mmol/L患者不宜运动。(2)糖尿病肾病者不宜运动。(3)收缩压大于180mmHg者不宜运动。(4)晨起时动作宜缓,不可剧烈,防止血液集中头部发生脑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腹压增压而血压升高,运动时应由家人陪伴,防止跌倒。科学用药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

5.1口服药物当常规剂量的单一药物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应及早采取联合用药,一般应用2种药物,最多可用3种药物。口服降糖药要遵循服药时间

5.2胰岛素的自我应用

5.2.1适合人群:一般情况下,Ⅰ型糖尿病人及Ⅱ型糖尿病人口服药物效果不佳者应注射胰岛素。

5.2.2注射部位及方法 上臂三角肌下缘、腹壁、后背、大腿前及外侧,皮下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免发生皮下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如果需要用混合胰岛素应先抽取速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或长效效胰岛素,为防止皮肤感染,取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前皮肤严格消毒等。

5.2.3注射胰岛素应严格保证餐前30分钟,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5.2.4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疲乏、饥饿感、头晕、出汗、心悸,重症患者可引起昏迷。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进食糖水100~200ml或甜点心,及时到医院就诊。行为矫正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很多糖尿病病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因此要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病情监测

由于糖尿病易引起心、脑、肾、血管、四周神经及眼的慢性并发症,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同时注重皮肤的清洁卫生,每晚用温水泡脚,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肢体坏疽。自我监测

8.1尿糖监测 指导病人用尿糖试纸监测尿糖的方法及结果的判定。

8.2血糖监测 为病人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指导结果的判定。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预防病变,应做到

9.1经常保持个人卫生清洁,着装宜棉质、宽松、柔钦、勤换内衣、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9.2注意用眼卫生,经常闭养神,不可过多看电视、看书刊等。

9.3注意休息,勿劳累,冬季注意保三暖,即头暖、背暖、脚暖,防止外邪侵入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9.4晚睡前用温热水泡脚,水温低于50℃,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睡眠。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并发症多,因此,大多数的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病人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的对待疾病,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以此来消除病人焦虑、抑郁、惧怕等负性情绪。

在我们社区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会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糖尿病论文14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响。方法以社区医院在20xx年3月到20xx年4月期间管理的T2DM患者为例,共98名,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的管理方式,对照组只采用社区管理干预的方式。然后对患者在干预前后的不良习惯、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半年的管理干预后,可以发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习惯、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社区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内T2DM患者稳定健康状态的保持,使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维持在一个健康的范围之内;持续的运动干预能够有效帮助社区医院完成对T2DM患者的管理。

【关键词】社区管理联合运动干预;T2DM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社区研究所选取的98例患者都是经过三甲医院确诊为T2DM的患者,并且全部患者都没有心肺方面以及运动系统方面的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4∶3,患者年龄最小的44岁,最大的77岁,人均年龄(60.7±8.3)岁,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比例为1∶3∶1;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6:23,患者年龄最小的为45岁,最大为74岁,人均年龄(60.1±8.8)岁,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比例为11∶25∶13。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2方法

(1)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社区入户管理的方法,控制T2DM患者的饮食习惯,降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盐分摄取量,并采用服用或者注射降糖药物的方式来有效管控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将那些与T2DM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等相关的教育手册及时发放给患者,提高患者的医嘱服从性,并帮助患者完成自我检测日记的编写。(2)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再加入入户随访运动干预,聘请专业人员向患者教授太极拳或者交谊舞,同时相关负责人还需要最好患者的日常监控工作。控制患者的运动强度,一般患者的摄氧量不能超过最大值的60%,心率不能超过最高值的70%。控制运动时间在45分钟到1h之间,不可过度。患者每次进行锻炼后,需要及时了解其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如果精神状态和睡眠都比较好,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运动,如果出现异常则需要及时检查,待好转后,再进行锻炼。一般来说患者每天的运动开始时间应该设置在早餐结束一个半小时后,运动干预持续时间为6个月,次数为每周3~5次。

1.3观察指标

(1)不良生活方式:调查和记录患者在干预前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不良生活习惯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评价。(2)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检测患者干预前后在空腹时的血糖、餐后2h时体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等生理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变化。在经过六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远远好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指标变化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FPG、2HPG、HbA1C、TG、TC、LDL-C等血糖、血脂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讨论

为了对T2DM血糖进行有效的管控,临床研究证明,在使用药物控制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改善患者的膳食结构,并采取必要的运动干预措施,以完成对患者体内血糖的有效控制,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改善自身的神经系统,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社区T2DM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一病症已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共问题,所以做好社区管理和运动干预工作对于帮助T2DM患者控制血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社区医院运动干预项目的作用范围很广,并且性价比非常高,T2DM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比如太极拳、跳舞等活动。经过实践表明,患者如果经过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患者机体释放和肌肉摄取葡萄糖的速度,进而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的数量,降低患者对胰岛素抵抗性。与此同时,运动锻炼还能够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提高,改善血糖代谢功能,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以实现调控血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秋莲.饮食及生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xx,12(2):84-86.[2]岳鹏,陈向韵,王永利,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xx,13(7):478-480.

糖尿病论文15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专业小组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全院非内分泌科范围内选取热爱糖尿病护理事业的护理人员建立糖尿病护理专业小组,对非内分泌科的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护理培训,制定有关的护理流程,对糖尿病进行护理质量专项检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我院自20xx年7月至今收治糖尿病病患数十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患思想包袱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患,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病患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病患的倾诉,更要取得病患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饮食治疗护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治疗过程中贯穿始末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①制定饮食计划,合理膳食:进餐应定时定量,通常将每日的热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将1天的热量分配4餐为1/7、2/7、2/7、2/7;②均衡饮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饮食应保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摄取以下基本食物: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应符合以下标准: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果、蛋糕等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以内;⑤限酒戒烟。运动治疗护理

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血糖,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1.5小时,此时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运动方式应注意个体化原则,老年糖尿病病患应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太极拳、气功等。中青年糖尿病病患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宜过长的运动,如:慢跑、快走、健身操等。重症糖尿病病患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视病情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患运动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药物治疗护理

①口服降糖药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剂量及用药目的。如磺脲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故需餐前30分钟服用。②服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定服药时间。如双胍类有胃肠道反应,我们指导病患在餐中或饭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③服药时间及间隔时间应固定,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④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监测血糖的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⑤服药期间应继续遵守饮食计划,以取得控制血糖的目的。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尤其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女性病患要做好尿道口及阴道口的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对卧床老人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特别强调足部护理,建议病患每日洗脚,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搽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不留长指甲,修剪趾甲时不能伤及皮肤,以免足部损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并发症护理

急性并发症:①酮症酸中毒:严格执行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以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血糖的目的。②低血糖:意识清醒者可口服糖水、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食物即可缓解,昏迷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30~40ml,意识不清者不能经口喂食物,以免发生窒息。

慢性并发症:①糖尿病眼病:如果病患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平日须保持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病患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因此,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向出院病人及其家属指导胰岛素的注射技能,血糖仪的使用,无菌技术的操作,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定期检查,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小结

通过对所有临床病例的护理分析,作者认为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对糖尿病病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其它几项护理也不容忽视,且作用日渐重要。由于糖尿病病患日益增多,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下载申请报告糖尿病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请报告糖尿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糖尿病演讲稿

    2013年11月14日,IDF借“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关注糖尿病之际正式公布了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你知道在这3.82个亿人中各个国家占据多少吗? 2013年全球共有510万人死于与糖......

    糖尿病调查报告

    蚌埠市公安人员糖尿病调查报告班级 0sss 学号 sss 姓名 ssss 摘要 目的:了解蚌埠市公安人员糖尿病(dm)和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研究血糖与年龄、体质指数(bmi)等因素的......

    2014糖尿病工作计划

    2014年糖尿病患者 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年度工作计划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

    糖尿病讲稿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观察生活方式干预或合理使用二甲双胍能否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结果是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发生率减少了58%,而且比二甲双胍作用明显,表明生活方式......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近20 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 省市30 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0.67%。1994 年全国19 省市21 万人的调查,25—64 岁年龄段糖尿病......

    糖尿病工作总结

    2012年2型糖尿病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本辖区实际,我中心制定了《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糖尿病调查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站 糖尿病调研报告由于糖尿病人发生率在逐渐增加,我站今年的重点工作放在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早期预防糖尿病及糖尿病的发生调查。 据卫生部调查,我国目前至少有......

    糖尿病讲稿

    糖尿病讲稿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M, Diabetes Mellitus)一词是描述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Insulin)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