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阳桥中学课改阶段性总结[小编推荐]
放开思路 坚定信念 稳步前进
——南阳桥中学课改阶段性总结
(2014年11月)
行动看时机,开船趁涨潮。我校作为株洲县一所普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一直是困扰南中人的难题。2013年秋季,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在新的起跑线上,敢于拼搏的南中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抢抓课改机遇,一边深入落实县教育局有关开展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精神,一边投入株洲市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中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研究项目,坚持“积极参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夯实课程改革。小手牵大手,从容转身。师生角色转变,课堂模式革新,校本课程研发,特色教育给力,学校面貌一新。
一、学校发展现状
我校位于株洲县南洲新区,占地面积近40亩,交通便利,环境幽雅 ,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学生总数近1100人。教职工10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65人;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中学一级教师42人;市、县级骨干教师3人。
学校坚持“关爱 民主平等 让每一位师生精彩”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情感凝聚人心,以目标凝聚人气,以制度规范人行”的管理理念,努力践行“让每一个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的育人目标,求真务实,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近3年来,南阳桥中学先后荣获 “株洲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株洲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株洲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2011年)、2011年我校成为唯一一所杨得志故居邀请挂牌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学校,“株洲市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株洲市心育基地校”、“株洲县五四红旗团委”(2012年)、“株洲县雷锋团委(少先队)”、“株洲县学生资助先进单位”(2012年)、“株洲县教育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县管理工作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2012、2013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两型中队”、“株洲县德育先进单位”、“株洲市平安校园”、“株洲市课该样板校”(2013年),株洲县唯一一所的“红军小学”(2014),累累硕果是每一位南中人积极进取、辛勤耕耘的见证,成为激励南中人奋然前行的进军号角。2013年至今,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外地先进课改经验,深入研究,大胆尝试,全员投身到改革之中,下面将我们的做法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营造氛围,更新教师思想观念
李炳亭教授说:课改难在哪里?第一难是校长的认识,第二难是教师的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我们的老师每天重复着备讲批辅考的工作,容易滋生“匠”气,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这会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所以,我们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多种形式,营造氛围,转变观念。
1、“请进来”,宣传造势
2013年下学期,学校专门召开行政会议,中学常务副校长在全体行政会上分析了我校的教学现状,以及我校地处南洲新区,相应的教育发展要能跟得上新区发展的要求,强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引导教师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加深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在全体行政会上达成一致的意见,要大张旗鼓地在南阳桥中学推行课改,以适应新形式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第四周的全体教师例会上,张校长作了全校课改的动员大会,并决定课改率先在七、八年级进行。
为了促使教师观念上的改变,学校先后邀请县里课改专家、领导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全体教了解课改的新理念、新举措,给自已准确定位,确定课改中努力的方向。在2013年9月29日,学校邀请县教育局党委许建民作了《学校课改三问》的专题思想动员,为推动南中全体教职工的课改作了一次全面的思想的洗礼。10月14日,南阳桥中学邀请了原县教育局局长刘树仁为全体教师来校作了《怎样当一个好教师、好父亲、好母亲》的专题讲座,老局长以自已的深刻体会为南中全体教师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核心。12月9日,南中又邀请县五中资深课改专家罗光义来校作了《赴江苏考查的学习汇报——洋思之谜》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罗主任向南中教师详细地解说了洋思中学的改革的背景、课堂模式,洋思取得的经验,以及我们该向洋思学些什么,真正地将教师带到洋思课堂。通过培训,给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为下一步推动课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走出去”,让南中人受益匪浅 10月31日,在中学常务副校长张赛辉的带领下,教务处牵头,组织各教研组长一行10余人,驱车来到株洲市景宏中学,学习景宏中学“一·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连续听了三节课,又聆听了学生科的郭老师在学习小组建设上的专题培训,使我们一行收获颇丰。首先,看他们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学生很自由。可以尽情展示,可以大胆发言,可以大声讨论;看起来有点乱,其实不乱的是学习的精神,对知识的渴求,或讨论,或倾听,或争论,或展示,动中有静,动中有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其次,景宏学校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是解放的。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是学生在构建知识路途中的引路人,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或坐或站,时而静心思考,时而激烈讨论,时而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前中后三面黑板容纳着崭新的理念,带给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成为他们人生的珍贵财富。第三,这里的学生会“主动学习”。这里的学生预习所学知识大于课堂所学。在听课中,从预习情况和学生分组的情况看,学生的预习习惯很好;课堂上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查找资料;授课当中,分工十分明确;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点评,甚至有时根本不进行点评;课堂中教师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不回避,积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返校后,我们及时召开外训教师座谈会,在会上,所有参训的人员一致要求南中推行课改,并且致力于南中的课改,随后,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批派出教师到景宏学习,在学习前学校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教务部门学习景宏的学习小组建设,要求教师着重学习课堂模式。学习后要求每人上一节展示汇报课,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我们采取边学边模仿的方式,同时结合南中具体学情进行有效地探索,教务处通过学习,也积极着手学习小组的分组准备工作,通过两周的努力,教务处,制定了《南阳桥中学2013年课堂改革实施方案》和《南阳桥中学2014年课堂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学习小组的分组方案,并组织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初步分好了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外出学习回来的教师也积极地进行课堂改革的探索。虽然,我们的课堂尚不完善,但是瑕不掩瑜,从10份举行的第一轮达标课活动来看,文玲、唐艳丽、吴旭花等备课组的导学案提纲挈领,课堂思路明晰,学习效果明显;文玲、罗淑良老师充分利用展示交流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颜永华老师的课堂小组活动更是有规有矩,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展示交流时,第一句话总是“我们小组认为——”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小组中去;学生倾听的姿式和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又不显的造作。
通过以上老师们都感到:课程改革是当前大势所趋,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上课了。因此在学习中,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更有一部分老师根据自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高效课堂的尝试,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尝试有些幼稚甚至是偏颇之处,但是我们感觉到了老师们渴望课改的迫切心情。观念转变是成功的,参与课改成为一种内在需求,逐渐地,参与到课改的老师多起来了;在整个课改过程中,校办公室对我校的课改进了系列地跟踪报道,为课改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宣传造势。三 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一年来的课改实践,虽然老师经历着许多酸甜苦辣,但也从中体验到了课改带来的变化:课堂上学生变得不那么拘谨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加流畅了、学生也炼就了一手较好的粉笔字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在课堂上也更加轻松了。一年来,我们学校在课改上主要做要以下事情:
1、制定了学习小组组建方案,并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调整学习小组时,要充分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同时,在各个小组内推选好学习小组长和各科小组长,并指导学生拟好组名,制定好组训、组规和小组成员的努力目标。在每个学期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对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调整。
2、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2013年上学期,以教务处牵头,开始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训,在培训时,先对学习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再由学习小组长在规定时间内对组员进行培训,培训每周有不周的内容,先从最简单的凳子归位和课前准备做起,教务处在课间组织专门的学生进行检查,对检查的结果予以及时通报。并纳入到班级考核。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习惯习惯大有好转。2014年下学期,对课改的各个环节(从课前准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板演、展示)进行多轮验收,并且验收的标准一次比一次高。
3、重视对学生的培训。2014年上学期开始,以教务处牵头,在各班推选出记录员、学习习惯督查员、学习小组长,教务处制定出统一的培训资料,分别对记录员、学习习惯督查员、学习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并且将检查记录及时进行登记,上报到教务处。
4、为进一步规范课改课堂,教务处结合南中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南中的课堂评价表,主要从抽测、合作、常规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评价来凝聚小组的合作意识,培训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对于课堂评价的结果,由记录员及时进行登记,作为小组评价的重要依据,每周每班评选出一个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利用升旗仪进行表彰,颁发流动红旗。
5、学校加大对课改硬件的投入,针对每班分六个学习小组而教室的前后黑板只能提供五个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教务部门及时向学校反馈,请求添置一块黑板,以保证每个学习小组有一块黑板进行板演,和每节课能进行课堂评价。得到汇报后,学校对此建议十分重视,决定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为初一初二年级添置8块黑板和3块评比栏。2014年下学期,学校为初三四个班各添置了一块黑板,为课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6、为更好地规范教师上课的学案,本学期教务处对上学期的导学案和教案加以整合,合二为一,推行学案导学制,并对学案的模板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加优化。7、2014年上学期开始,学校定为每周的星期三为研讨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同学科进行研讨,同时,学校还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来问诊课堂。每周三推出两节研讨课,上完研讨课后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及时组织评课,在评课时,改变了原来评课讲好话、讲套话的不良风气,统一要求评课的教师只讲不足,少讲优点。通过问诊课堂,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课改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推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积极践行课改的先行者:罗淑良、颜永华、江海霞、田琼、唐聪敏、王旺、龙志勇等教师。2014年下学期,在课堂上,在全体教师中推行“磨课”,采用同课同构的方式,定在每周星期三,每位教师上两堂研讨课,即上午第二节加下午的第五节,或上午的第三节加下午的第六节(这样安排可以让教师在上了第一堂课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进行调整),同时请县教研室的专家进行跟踪指导。
8、在课改建模方面:经过一年的探索,南中教师充分结合校情,探索了一种适合南阳桥中学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总结拓展)。在今后课改实践中,南中教师将不断充实和完善“六环节”。
9、在课改交流方面,一方面,我校积极向株洲市七中学习课改先进理念,同时在县内与兄弟学校开展课改交流活动,在2014年下学期,我校先后与株洲县王十万中学、和平中学、龙凤中学等学校进行了课改交流,在今年年11月份,南阳桥中学承担了株洲县的首次课改经验交流会。
四、我们的展望:
课改是一片广袤的天空,是一条期待探索的路。我们期待,师生在课改中快乐发展,学校在课改中蓬勃向前。今天,我们行走在课改之路上,我们愿做一个行走者,欣赏者,体验者,感悟者,思考者,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模式推行很快就能见成效,但我们固执地坚信,行者无悔,行者无憾!同时我们也坚信,决心在,希望就在;希望在,模式改革的生机就在,未来就在。
第二篇:马桥中学课改工作总结
马桥中学课改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实施的六年来,我校教师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构建多样化、现代化并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现将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中的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措施到位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在新课改启动前,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区教育部门组织学习、动员培训,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健全组织,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改理念的行为化。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先培训,方能上岗。为迎接课程改革的到来,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精神,组织全体行政领导及每年进入新课改年级的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培训;组织各课改年级的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宣传发动,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2.走出去,寻经问道。为了及时地了解并学习其它课改地区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先后选派了多名学科教学骨干,赴省内外参加新课程培训或研讨会议。如到北京、上海、浙江等课改区学习经验、参与研讨。他们回校后把培训内容向全校教职员工作详细的传达,让全校教师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区教科培中心举办的新课程培训,学校更不放过,培训参与率达百分之百。
3.请进来,释疑解难。为了让我校教师在新课改中少走弯路,并尽快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近几年来,邀请全国课改专家、教授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给老师们答疑解难。积极争取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教科研课题开题会等在我校进行,为教师提供听课、交流、学习名校名师先进的教学经验的机会,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均起到重要的作用。4.学同行,共同进步。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立足于学校,深入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真正形成同行互学互助的局面。如“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教师电脑培训班”,教科室组织的学习专题“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自主发展提高灵性”、“解读‘以学生为本’”、“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让教师在讨论中认识,在切磋中提高。先后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公开课、优质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的活动,实施了“推门课”活动和“教学常规”研讨课,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密切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5.广宣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我们广泛开展了“校长谈课改”、“教师说课改”、“家长看课改”活动,组织教师、家长学习专家、媒体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报道,让社会、家长理解课改;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家长和全社会支持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讲座,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课改,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改。
(三)突出课堂,优化教学,全面发展
1.深入课堂,跟踪指导。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领导经常深入到课堂,检查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通过听课,对检查中出现的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注重学法,培养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3.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4.加强科研,推动课改。学校重视以教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题带动、提升课改,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近几年来,学校围绕新课改进行课题研究,选题务必切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以确保教师能够广泛参与。实施新课改以来,积极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但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善了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教师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培养了一批青年
骨干教师,营造了一种读书、科研的气氛,从而边教学、边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了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5.转变角色,融洽关系。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情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不断努力、改进,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形成。
6.密切合作,加强交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和不同的人合作。形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合作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7.多元评价,全面发展。课程评价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各学科都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制订了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及评分表,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并在实践当中进行验证和完善;注意构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从实际操作中扭转“一卷定乾坤”的应试倾向,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情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对未来发展予以指导、引导,鼓励学生从德、智、体诸方面建构自我,完善自我。
(四)整合资源,拓展课程,突出特色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我校充分发挥各类资源,把敬老院等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劳动、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结合时代需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开发使用《马桥中学德育》等教材,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与实施,学校将写进先进教研组的评比条例中,作为教研组、教师评比的内容之一,这将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落实,形成体现我校学生实际及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3.创新开设活动课程。我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根据追求学生在活动与发展中完成教育的建构性教育理念,倡导师生一起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价值。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努力拓宽课程渠道,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了“参与、互动、探索、创新”的活动课模式。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兴趣,学校广泛开展了包括电子钢琴、合唱、美术、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电脑等专项和中、英、数、政、史、地、科学等知识学科类主题讲座共30余项活动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美术、腰鼓、体育等品牌特色。4.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之初,我校根据实际先后成立了马桥中学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等社团组织,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讲座、参观、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环保、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绿色家园创建、法制与安全等内容。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增加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的能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5.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实行“五全教育”,形成自己的德育管理特色。“五全教育”即是“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方位育人、全程管理、全面发展”。我校始终坚持德育工作为首,通过“五全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全教育”中的“全员参与”不仅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活动,而且要求全体家长也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共同担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还要求全体学生更是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接受良好的规范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转而表现为具体的行为。
6.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我校“绿色家园”创建活动是家校协作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家庭、社区环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7.推行“一师一优课”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带着研究课题教学,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二、新课改已见成效
1.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五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2.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3.教师的专业成长迈开了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几年来,尽管教师们先后接受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课程改革培训,并参与了新课改的实施,但是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所形成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变的。同时,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本身也需要深入探索,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影响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改中不仅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更新家长的观念。尤其是家长,他们受了多年被动教育,思想上也会有不少不合时宜的东西。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步伐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课程改革双赢的结果。
2.如何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中考虽然在不断革新,但笔试成绩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广大的师生仍然淹没在题海战术中而不能自拔。可以说,现行的中考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仍存在较大的距离,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全面考核。中考成绩对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现阶段是不可低估的,怎样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始终是困扰课改实践者的一大难题。因此,真正体现能力,重视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中考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到评价的公正、客观,并且容易操作。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会伴生许多的问题,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追求。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马桥中学
2016.07.09
第三篇:石佛中学课改总结
新课改工作总结
石佛中学 2010.2
我校2002年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不断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他的潜力变为现实,抓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实现自身的价值。几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学习机会。
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培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成了学校的首要工作。
一、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理念
1.加强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经过通识培训,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抓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培训:一是通读,要求每位教师首先要通读新课标,并写好学习札记,从而使全体课改教师对新课标有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二是解读,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理性的认识;三是研读,这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结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重视实践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仅仅停留于课程理论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必须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为此我们加强了操作层面上的培训。我们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反思、讨论、评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的现状,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吸取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研究课活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放大教师的“亮点”,让老师们有成就感。“热爱学校、尊重学生,快乐工作,成就自我”,是作为校长寄语赠送给老师们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是教师们的最大愿望,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干好工作,当专家的。“成就自我”,也是学校所期望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名校需要名师支撑。放大教师的“亮点”,就是发现教师的长处,采取鼓励、激励措施,在学校内部宣传教师们的成绩,给其他教师树标;在社会上宣传一部分骨干教师,扩大教师、学校的影响力,让教师有一定的成就感。特别是鼓励年青教师展现自己的才能,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给老师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让老师们实现自我价值,是吸引、凝聚老师,提高老师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
3.强化教学常规培训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新教材,而且我校参与实验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因此,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订了新的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的措施和评估要求,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展了“备、说、教、研、思”的系列研讨活动。制订了备课、说课的具体指导意见,下发了备课和说课的方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导处和教研组长每周一节年级研讨课,与教师共同研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每两周召开一次课改会议,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促教师、学生共发展。
我校课改工作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求提高,在研究中求发展,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我校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我们把课改的着力点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力求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节课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主动、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期初制订好活动计划,建立好活动台帐,开展了“备、说、教、研、思”的系列研讨活动。做到每位教师上一堂课改研讨课,每位教师评一节课,每位教师每月写1篇案例、1篇随笔,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思想的逐步深入,教师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自我角色重新定位,课堂教学变的越来越活跃,形式、花样翻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但是,课堂教学特别是非课改年级仍存在着“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满堂问”,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够,实效性差等缺憾。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校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把提高师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来抓,并作为一个校级课题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做到一个转变——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加强小组合作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有疑”,问题意识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加有效的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思考、学习品质。
三、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把教育科研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问题中寻找课题,在思路中寻找出路,把思考化为行动,强化管理,重视过程,讲究实效,在领导和教师中树立教育科研主旋律意识,确立课程改革的超前意识,强化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找问题启动,抓课题带动,借制度推动,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激发教师潜心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科研先导,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科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精教学、懂科研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所必须的。
依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我们研讨确定研究专题,组建课题组。在课题管理中,我们突出重点抓过程性管理。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会”,实验教师提交实验研究资料,交流实验情况,听取专题报告,观摩实验研究课。实验进行中,教师对研究资料完善整理,如参考资料、实验课教案、课堂信息反馈、专题报告以及有价值的学生的作业、作品等。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研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立项课题,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要有所创造就是在进行教研。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平时的教研活动。为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在集体研讨中丰富充实自我。各学科根据年级特点建立备课小组,定时与分散相结合,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辅助,即:在利用“集体备课教学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先由初讲教师进行试讲,然后与其他教师研讨教学得失与改进措施,以利于其他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最后,每位教师写出本课的“教学反思”,选择后编入《交流》刊物。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同时强调保持每位教师的个性,避免趋同现象。
2.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我校在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学科课程体系,拓展学科课程的内容。语文课我们增加了写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英语课增加了口语交际课,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保证了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它毕竟是打破了传统的教法,因此,这也是对每一个参与者知识、能力等综合实力的一次挑战。应该承认,教师的个性发展是不会一致的,所以,他们的参与意识,接受能力、认识态度以及课堂表现就会不尽相同。针对第一届课改研讨会汇集的各种疑虑、困惑,我们在反复讨论的前提下,再次接近杜郎口,走进兄弟学校,寻找问题症结与解决途径。一次次坐下来反思,一次次面红耳赤地争论,一次次阅读领会杜郎口的精神实质。我们将继续实行课程改革,准确把握课改脉搏,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求发展,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第四篇:长安中学课改总结
课改工作总结
长安中学 2010.1 在三年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能严格按“东港市七——九年级课程改革实验评估标准及细则”的相关要求,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新局面。
一、在课程改革前期准备阶段
1、学校能认真制定实验方案,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实验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分工合理。实验教师培训符合要求,方式,方法科学恰当,培训效果好。做好实验的宣传动员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实验设备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但相对还不够充足。
2、在课改日常教学工作中,能组织好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实践。组织教师学习《课标》,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该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师“用教材教”的方法,实现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师间的对话。正确认识教材,恰当处理教材。抓好集体备课,写好学期教学方案,单元教学方案和课时教学计划。课前教师准备周密,课堂教师角色定位恰当,师生和谐、融洽。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程》要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语言规范,讲解,指导,提问,启发恰到好处。教学内容取舍符合标准,但延伸拓展不够。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过硬,特色不十分鲜明。
二、课程改革实施阶段
1、课改日常教学工作务实、创新、有成效。
(1)学生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方式学习,教学目标达成度普遍较高。
(2)作业布置与批改认真,有层次,学生满意率较高,但在探 究性作业的设置上不十分科学。
(3)教师能做好学生辅导工作,能帮助,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拔高”“冒尖”,发展特长,对有困难的学生能耐心讲解、指点,教师能主动征求学生意见,解答疑难,对学生发展负责。
(4)教师能按要求组织安排考试,能独立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的测试题。
2、认真抓好课程管理工作(1)认真组织落实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按时上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符合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案》一致,开足,开齐学科。《学科学期教学方案》符合要求,学校有备档,能按时上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并及时审议,修改。
(2)教学过程比较合理。学校能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和条件备课,教研组长认真对组内教师做好定量和定性性分析,教师无随意调课、串课、丢课、漏课现象。领导、教师听课节数符合要求,重 视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教师能撰写课堂教学反思报告。但质量不是十分理想。
3、做好学校课程管理工作
(1)学校学期末有全体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定量、定性综合评价。任课教师、学校有教师作业学生原始评价记录。考试,竞赛符合要求。
(2)抓好校本课程管理,有《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任课教师有《课程实施纲要》,学校有《校本课程评价细则》,能基本 按《方案》实施校本课程,能基本满足师生需要。
(3)认真落实校本研训工作。有具体的《校本研训计划》,校长能做好业务辅导和参加指导教研组开展活动。主管领导能经常参加并指导各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时间有保证,要求具体明确。备课组、教研组,学校能按要求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研讨、剖析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学校逐级提供的问题和案例个数基本达到要求。业务骨干在校内做专题讲座,业务辅导,案例评析,并基本达到要求,全体教师都有教学体会或经验材料。向县教研部门上报的教师教学经验材料不足。学校有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考核方案。学校对学生各学科有具体明确的考核。教师对 学生的描述性评价符合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关注学生、同伴、家长、社区居民评价反映。学校有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报告册。学校学年末有课改工作形成性和终结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自我评价报告。
三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通过课改,教学管理理念更新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方法更加先进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合理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标的复合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课堂教学的空间增大了。
转变观念,更新角色。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并作出战略性调适,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与新世纪新 课程同步成长。(1)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积极主动的介入到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的系列创新活动中,全力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教学知识的同时,教学做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课程理论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不断培养对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和整合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学习中学 会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
(2)、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使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以平等的人格,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尊重学生自主地位,共享对话。坚守两个理念: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淡化课程实施中过度强化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以民主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主体。并要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
(3)、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掌握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和可能争取到的新发展,以博大的情怀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个学生的 细微变化和潜在的发展,以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励每个学生在原有位置上逐渐发展和升华。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内心激情。激发出学生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构建新的课程观,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1)、构建新的课程观。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注重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整合性和精选性。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养成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求知精神和求知方法。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重校园文化和教师人格化对学生的影响影响。利用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参与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认真上好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和综合性学习。摆脱“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变为“以人的生命体验 为中心”的活动建构过程。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素材丰富,有血有肉的教材”。以学生直接体验为核心、以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为载体、以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情景为背景、建立开放的文化建构过程。变“知识传授”为“成功体验、教学情景、学习活动、合作交往”的建构过程。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
(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注意目标的综合性。不只重视知识传授,更重方法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激发,技能的培养。注重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中搞好师生的多边互动,做好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注重交流的情感性。注重过程的探究性。不仅重视学生从教师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更重视在教学方法运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把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人类已有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注重选择、使用的科学性。关注与教育相关的科学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好学习方式的几个特点:主动性。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现代意义上的我要学。独立性。摆脱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使学生的学习变为我能学。独特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及个性化品质。体验性。强调身体性参与和直接经验。问题性。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及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而应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尽力做到庞维国教授所说的: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 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学会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把握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计有层次性、典型性和创造性练习题。强化合作学习的指导。合作不是一种服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交流、相互配合、交流、沟通的过程。注意合作学习中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利用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课堂组织形式,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观点,自信、创造、个性化地表达思想,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能参与学习的管理,并在管理中增长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并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表达、运算、操作、交际等综合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回顾教育史,教学目标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目标——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现代教学方法的目标已由单一性的取向转向对全面性发展的追求,既重视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结合,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而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大多可以落实得具体、完善。但过程与方法很难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学目标中写得比较清楚,但实际中根本得不到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设定,仅仅成为教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很少有教师去关注,深入挖掘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说,教学目标出现了虚化的现象。考试中,出现了情感类题时,学生或是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回答思路、回答深度不够。
二、教学内容繁、难、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答案太唯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新课程不仅具有整合性,更具有精选性。所谓整合,即课程内容逐渐摆脱了“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展成“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建构过程。课程内容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我们部分教师仍未摆脱传统观念,课堂仍然围绕“知识中心”,从教材中生硬的挖掘知识点,再把知识点进行连接,非要学得系统才算罢手,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研究《课标》要求的深度,只凭以往的教材经验教学。忽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没弄清教材深、广度的同时,便向学生进行专修式的教育,像培养专家一样,将系统的知识过繁、过难地教给学生,导致两极分化现象。学生因繁而失去兴趣,因难而失去信心,因旧而事倍功半。课改后的教材很多地方已经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但教者还是把繁、难、偏、旧的知识又补充到了新的课程中,教者费力,学者吃苦,学习效率较低。
三、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表现形式,忽视学生的发展性。现代教学方法中,强调运作的过程中,不仅重视让学生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更注重运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把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究人类已有知识,发展学生能力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的最主要学习方式。而现行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其实质,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做表面文章。不管问题是易是难,是否有探讨的价值,便开始讨论。结果,学生纷纷扬扬说了许多,而问题的答案早已昭然若示,讨论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交流思想的作用。有时不管问题是否有深度,有广度,只是下令探究。探究的结果自然是山归山,水归水,没有发展,没有拓延。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流于形式。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教学视听设备的自动化、微型化、综合化等等,有利地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教学中也出现一些流于形式的手段。如:几个字就可清楚板书出的问题,偏偏要工整地写到幻灯片上,以此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结果自然是费工费力没效率。为追求形式化,运用电教手段时,只是看作一个表演过程,没有真正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
五、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教师没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学过程中,仍然有教师唱主角,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百分之百的 权威者,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传授知识,课堂以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答案唯一,不给学生思维创新过程,教师一言堂,学生得不到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过程与方法,过于注重结果。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使教学活动仍是穿新鞋,走老路,与课改新理念相悖。
总之,新课改的确使学校工作有了全新的改变,学生也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发展,但现行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于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以上就是我校对三年来课改实践的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发扬长处,克服缺点,不断探索研究,开拓进取,胜利的完成课改实验工作。
长 安 中 学 2010年1月
第五篇:章丘中学课改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点滴总结
章丘中学高一政治组
大家都知道,我国教学改革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向素质教育迈进了。为此,我国中小学教学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师生关系走向和谐;课堂气氛趋向活跃等。然而这些总使人觉得不是非常满意,还有很多欠缺:“应试教育”思想仍存在;学生依然被迫进行大量的枯燥的记忆性学习;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仍较欠缺。所以笔者认为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的新一轮课改真是春风化雨,恰当及时。新课改主张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乘着新教改的春风,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
为新的教材最终也会变成旧的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例如,我们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举了陈良宇等一些腐败分子案例,同时又举了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例子。通过这两者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获的钱财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就做到了一举两得,达到了教学时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同时又实现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
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节里的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时。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高一(7)班于2009年时成立一个水果有限公司,里面机构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附设一个水果加工厂等。同时把班级里的同学按组分为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水果加工厂等。本公司通过竟标承包了我们学校后山。2009年时,我们公司市场调查部通过调查发现苹果很值钱一斤可以卖2元,这时候各个部门的反映,和最终董事会的决策。以及当2008年时出现新的苹果价格很低廉,而市场上很多大公司要生产水果汁时,这时候各个部门又有怎样的反映,和最终董事会又有怎样的决策。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三个影响。当然,我们在设计情境时应要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且能联系社会热点的一些素材进行设计。
同时在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要走出以下几个我们很容易走进的教学误区。
一、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
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这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要让知识和气氛协调好,不能一味的强调课堂气氛。
二、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是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我们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但如果这样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使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难点,所以实际上我们教师不应该提倡这样的少讲,我们应该要尽量的精讲有启发性的讲。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上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具体的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我们的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