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4〕61号 【发布日期】2004-08-30 【生效日期】2004-08-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石政发〔2004〕6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四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促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根据国家、省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调整职工劳动关系,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实现体制、制度和机制创新。
二、目标要求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政事、事企分开的要求,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凡具备企业化经营条件的事业单位,都要进行改制转企,自2004年起用3年时间完成改制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程序,落实债权债务,妥善安置职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坚持改制转企一步到位的原则。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转为企业的同时,要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能够退出的,原则上全部退出;不能一次性退出或不宜全部退出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坚持改制形式多样化原则。改制单位要勇于创新,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选择改制形式,可改组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其它形式的企业法人实体。在妥善安置职工和落实债权债务的前提下,可以歇业、关闭等。
四、政策措施
(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
1、转制前已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继续执行《
河北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冀政〔1998〕1号)文件规定,原来执行的统筹范围、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等政策不变,仍按企业办法执行。
2、转制前已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按照《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转制后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冀劳社〔2000〕68号)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个人账户基金转移手续。按规定未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改制后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改制前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3、公用事业单位改制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男职工工作年限满30年、女职工工作年限满25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人事部门批准,可以按照事业单位办法办理提前退休。其中,对于转制前按规定没有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且有事业费的,其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离退休待遇及管理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办函〔2000〕12号)有关规定执行;对于转制前按规定已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其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一并转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所需费用从原事业经费支出或从国有净资产中扣除,一次性拨付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4、改制前已退休的人员,自单位改制基准日起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参照《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前已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冀劳社〔2002〕51号)办理。
5、改制转企后的退休职工,按照企业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养老金调整时间及标准按照企业办法执行。其中,改制时,对已达到提前退休条件,但职工本人不愿提前退休或采取变更劳动合同方式调整劳动关系的人员,实行过渡基本养老金政策。退休后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执行,如低于原事业单位标准的,可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具体办法按照《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转制后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冀劳社〔2000〕68号)的规定执行。
6、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应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改制单位根据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差额情况,参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第20号令)为原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其费用可在单位改制时一次性从原事业经费中支出或从国有净资产中扣除,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二)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办法按照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其中:
1、经济补偿金的计发标准。根据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月工资水平按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或本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的较高水平计算。
2、职工安置费的计算标准。安置费可按本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或单位所在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3倍计发。
3、职工安置准备金计算标准。预提职工安置准备金的数额,每名留用职工最多不超过一年的单位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所需费用从国有净资产中扣除。
(三)资产处置
除按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外,可从国有净资产中核减或扣除以下费用:
1、退休人员企事业待遇差补等有关费用,按每人1万元扣除。
2、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可按职工个人上年度月平均档案工资的3倍一次性扣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职工可再增加两个月。
3、实行职工提前退休的改制单位,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费,一次性扣除上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以上费用的核减或扣除,国有净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不足的转制单位,有事业经费的可用事业费补足,最多不超过3年。
(四)其他事项
为避免出现改革难点后移,改革成本加大,今后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经营性事业单位,现有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准增加编制和人员。
五、改制程序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在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程序如下:
(一)制定改制方案。由单位选择改制方式并制定初步方案。其中,涉及经营者收购、参与收购或资产重组的,方案由单位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制定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制定。征求职工意见后,由单位主管部门上报市政府同意后预批。为确保改制工作依法进行,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聘用有资格的律师进行法律咨询,所发生费用列入改制成本。
(二)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改制单位主管部门指导改制筹备工作。主要包括: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完善改革方案、经营者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债权保全、职工安置,公司章程及相关文件材料的制定等。其中经营者离任审计由市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评估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不含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资产处置由市财政部门负责组织。
(三)筹备工作完成后,由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编办)、国土资源、工商、审计、总工会、地税等有关部门,对改制筹备情况进行联审。联审后,出具联审意见,报市政府或提交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
(四)根据市政府的意见或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市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批复意见。有关部门凭批复意见落实相关政策和改革事项,并办理相关手续。其中,财政部门出具资产处置意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办理公司注册登记手续,编办负责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手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办理职工劳动保障关系转移手续。
本意见适用于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未尽事项参照市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执行。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意见执行,也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本县(市)、区的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人发〔2000〕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人民政府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党中央各部门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事部
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
制 度 改 革 的 意 见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的重要阵地。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 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办发〔2000〕15号)的精神,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 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行多种 形式的选人用人制度、深化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搞活工资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发展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 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 化、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党政机关干部制度改革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所有这些,都要求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国家整体改革和发 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 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 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 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 思路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 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 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 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二、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4、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破除干部 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所有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 开、公平、公正,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 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建立解聘辞聘制度,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
加强聘后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完善考核制度,研究修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
5、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 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一定程序,可实行直接聘任、招标 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6、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
对专业技术岗位,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 一。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 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通过深化职称改革,强化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交 给用人单位。
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
对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
7、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要制定具体的招聘考试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素质,把好选人用人关,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
8、逐步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变现有单一的固定用人方式,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
三、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9、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10、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 配自主权。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国家逐步减少经费拨款的,经批准,逐步 加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对经费完全自理的,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同时,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 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1、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改革。允许各地区、各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事业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 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有贡献的人员;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根 据有关规定,实行重奖。
12、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分配办法时,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应适当给予倾斜。
四、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13、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精减冗 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的要求,就要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这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未聘人员,要以单 位、行业或系统为基础,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探索多种形式给予妥善安置,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注意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通过兴办发展新的 产业、转岗培训等方式安置未聘人员;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行业内或行业间调剂安置,或通过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对未聘人员进行托管。
14、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专业技术人员,要为他们提供创办或进入企业的优惠条件,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15、要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创造条件。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有专门的未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提供信息、帮助指导、创造条件。
五、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
16、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要保障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利,保证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要发挥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依法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17、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度。对主要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工资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及职务结构比例的宏观管理办法,健全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调控体系,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员增长的调控办法。
18、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要推进人事争议立法,积极开展人事仲裁工作。要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时受理和仲裁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19、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以《事业单位聘用条例》为基础的政策法规,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0、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 党委和政府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缜密实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的职能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与编制、财政、劳动社会保障和科、教、文、卫、新闻出版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搞好。要 注意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21、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事业 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进。要以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 活工资分配为重点,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紧密结合各行业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要求,重点搞好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 革,探索分类改革的办法、途径和经验。
22、积极稳妥,稳步实施。各地 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的机构改革、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摸清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现状、人员结构等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 本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挥党 的政治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积极稳妥地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向深入,促进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人 才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篇:东营市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东政办发〔2010〕6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10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特别是部分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等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分配等问题。同时,许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滞后,产权主体不清晰,存在“人人有份、人人又无法做主”的现象,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造成集体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明晰农村产权,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分配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对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明晰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办证为基础,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健全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村实现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农村村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2.民主决策、农民自愿。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不搞强迫命令。
3.依法办事、规范操作。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依法办事,规范操作。
4.全程指导、稳步推进。精心选择试点村居(社区),选派得力干部驻村,全程参与指导、帮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配置、建立
机构、规范章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决策机制、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产权制度,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规范化、交易市场化,积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任务。确定广饶县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广饶县可在部分乡镇(街道)选择符合条件的村居(社区)进行试点工作,其他县区分别选定一个村居(社区)进行试点。2011年底完成试点工作。
1.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做好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荒碱地和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集体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明确权属、勘界测量、依法公示、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分别由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核发相应的产权证书。
2.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试点村居(社区)实际,分类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等集体资产较多的村居(社区),对集体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净值量化到人,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二是在集体经营性资产规
模小,但集体荒碱地、林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较多的村居(社区),积极推进资源性资产评估、折价作股、量化到人的办法,组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三是全面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3.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市场,健全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和市场交易规则,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同时,加快研究制定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办法,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人贷款难的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改革方向,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把产权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和农业部门另行制定。
(三)切实保障农村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坚持集体资产由集体成员所有,社区股份合作社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代表全体股东对集体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侵占、私分和破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依法自主开发利用集体土地。同时,要依法、按章行使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背所有权人的意志而强行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非法干涉所有权人依法行使权利。对试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浓厚氛围,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支持、配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推动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O一O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镇人民政府关于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村、镇政府各部门,镇直各企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活农村发展要素,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区政发[2009]24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就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确权登记发证为基础,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在遵循严格保护耕地、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还权赋能、维护民利。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变“代民作主”为“让民自主”,把法律法规赋予农民对土地、房屋等要素的权益真正还给农民,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结合实际和改革的难易程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属于重点突破的领域,坚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搞好规划、调控和服务,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产权进入市场公开交易。
——尊重历史、着眼现实。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划分时段、区别对待、妥善解决。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基本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交易市场化、资产资本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二)主要任务:深入推进确权改革,依法对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农村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发证;着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探索农村产权流转的有效形式,形成全镇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农村产权融资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操作模式和办法,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
1、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重点做好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明确权属、勘界测量、依法公示、登记造册的基础上,由城建、国土资源部门分别核发农村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同时,抓好其他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分别由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务部门核发相应的产权证书。各项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于2010年4月底基本完成,其中集体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于2009年底前完成。
2、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和部门职能,建立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并与市、区相关机构实现联网,根据各级权限,分别确定职责。依托镇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整合城建、国土资源、经管、林业、水利等部门相关窗口职能,建立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加挂牌子),负责全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主要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房屋流转交易事项。依托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建立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负责镇内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搜集发布上报、政策咨询等,并根据各自的工作权限,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流转交易事项。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2009年底前建成使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农业
类知识产权、农村经济组织股权等交易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3、推动农村产权融资工作。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及市、区有关金融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抵(质)押贷款办法的同时,加快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办法,并选择一批单位开展抵押融资工作,尽快取得明显进展。
三、保障措施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事关全镇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把农村产权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及城建办、经管站、国土所、派出所、财政所、党政办、林业站、水利站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这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产权改革工作指挥部、农林水产权改革工作指挥部,分别由分管镇长任总指挥。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产权改革工作指挥部,由城建办、国土所等部门为成员,负责推进农村房屋、宅基地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改革工作;农林水产权改革工作指挥部,由经管站、林业站、水利
站等部门为成员,负责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召集有关部门单位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镇村上下联动、分线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2、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形成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以适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推进措施等,科学指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有序开展。
3、落实经费保障。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本费按市规定由区及区以上承担,区、乡镇工作中产生的费用,由区、镇承担,相关部门单位工作中产生的费用(包括登记费用)由本部门单位承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等确权登记工作,所需费用按原有关规定执行。各单位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尽量节约开支,坚决避免增加群众负担。
4、做好群众工作。搞好政策宣传,确保群众了解政策、熟知政策。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处机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5、加强督查考核。建立调度督查制度,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督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加大考核力度,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
第五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制发机关: 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2-07-19
编
号: 青政发〔2002〕78 号
标
题: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我市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破除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思想束缚,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国有产权主体单一的状况,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总的目标: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处于竞争性行业又不属国家重点控制的大多数国有企业,退出国有资本,改造成非国有的公司制企业。
二、配套政策及职工安置办法
(三)国有企业整体退出和分立改制涉及职工安置的,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按以下标准折抵企业净资产:1.在岗职工。原固定制职工,按照职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组织调动的职工按本人连续工作年限),工作每满一年,按照1250元的标准给予资产折抵。合同制职工,按其在本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工作每满一年,按照950元的标准给予资产折抵。2.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出中心政策不变。国有企业整体改制退出国有资本,应在改制前对中心内不符合“协保”和退养安置条件的小龄下岗职工予以妥善分流安置,实行小龄下岗职工先出中心,后改制的原则。原已出中心办理“协保”和退养安置的职工,以及中心内符合“协保”和退养安置条件的下岗职工,按其分流安置所需费用,一次性给予资产折抵,由新改制企业负责管理,原“协保”协议和退养安置协议继续履行。
3.退养职工。企业改制前办理厂内退养的人员,继续履行原退养协议,退养待遇不变。企业可按退养职工所需费用一次性给予资产折抵,由新改制企业负责管理。
4.工伤职工。工伤职工按在职职工标准进行资产折抵的同时,另外增加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折抵。标准为本人自企业改制时起至法定退休年龄的月数,乘以改制前本人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比例分别为伤残五级60%、六级50%、七级35%、八级25%、九级15%、十级10%。改制前本人前12个月平均工资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75%的,以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75%为计算基数;高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300%的,以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计算基数;职工在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发生工伤的,以实际工作月份的月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计算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0年。
5.停薪留职人员。按其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给予资产折抵。6.企业精简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家属工。以2001年生活费标准为基数,计算10年,给予资产折抵。
7.退休(职)职工。按照30元•月·人的标准,并按照企业退休(职)职工平均年龄与社会平均寿命计算的差额年限给予资产折抵。
8.离休职工。以2001年6500元•人·年为基数,每年递增12%,计算10年,给予资产折抵。
(四)折抵的资产,首先用于职工安置、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和相关费用。被改制企业录用的职工,职工资产折抵部分可以转为职工在改制企业的股份,也可以不转为股份,记入企业负债。未被改制企业录用的职工,可以按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给予补偿。
(五)享受了折抵政策的改制企业,可以将原企业退休(职)人员、离休人员改制时折抵的费用一次性拨付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支付退休(职)职工统筹外费用、缴纳离休人员医疗费,实行社会化管理。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职工以及工伤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工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六)企业改制时,职工提出不再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改制后企业应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清偿所欠职工工资,补交拖欠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公积金,按规定报销医疗费,返还集资款。改制后企业提出不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照职工的资产折抵全额支付职工补偿费,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支付职工的补偿费低于经济补偿金的,应按经济补偿金标准支付。
改制企业应及时与录用的职工依法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改制后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按职工在改制企业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原改制时职工折抵的资产,已转为股份的,可按公司章程规定转让;未转为股份记入企业负债的,企业应一次性支付给职工。
(七)企业整体改制需制定有关改制的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要按照《工会法》的有关规定召开,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会、负责企业改革和劳动管理的部门要参加会议,并监督会议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有关事项后要形成书面决议,职工代表对有关决议的表决要签字。少于50人的企业可直接召开全体职工会议。
(八)鼓励经营者,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经批准,可以将已作必要扣除后的净资产按照责任大小,全部或部分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骨干、经营骨干出售。净资产出售时可按1∶2的比例(购一赊二)用现金购股,未支付现金的股份,持股者拥有收益权和表决权,无所有权。赊股的还款期限最高不超过五年,期间的收益要优先用于还款。可以试行企业内部委托持股制度,由职工本人自愿,签定协议经公证后,将个人所有股份委托他人持股。
(九)对已改制但从未享受资产折抵政策的企业,进行二次规范改制时,经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批准,可按照本意见第(三)条规定标准,计算职工的劳动关系置换资产折抵额,然后按照同比例承担的原则,计算公司中国有股权应承担的部分。
(十)对折抵后国有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经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批准,可将原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改按出让方式处置,以土地资产价值弥补。具体按照原市土地局等部门《关于我市国有企业改制中处置土地资产用于国有企业增资的试行意见》(青土字〔2000〕65号)的规定办理。土地抵补后仍为负值的,可享受劳服企业政策,政策到期后,不再延续和享受其他政策。
(十一)改制企业历年的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后,可折成股份配给本企业职工;所欠职工的其他款项,在征得职工本人同意后,也可作为职工股份进入新企业。
(十二)企业改制时,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产成品损失、递延资产中的潜亏挂帐和逾期3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国资管理部门核准,可按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的顺序冲减。其3年以内的应收帐款,可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基准日应收帐款余额的5%计提坏帐准备金。
(十三)企业国有资本退出变现,凡能够实行招标竞争的,均应以评估价为基价,通过公开竞拍形成价格,确定权属。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可在评估基础上上下浮动确定实际价格,向下浮动一般不超过10%。涉及土地资产变现 的,由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负责按上述原则进行处置。
(十四)鼓励外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非本企业职工整体购买国有企业产权的,可采取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先租后买或租买结合等形式进行。实行分期付款应签订分期付款协议,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首期付款不应少于成交价款的30%,余款须5年内付清并按银行同档利率计付利息。
(十五)国有企业改制时,原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企业扭亏扶持金,经批准后,可转作国家资本金。经债权人同意,改制企业所欠非金融机构的债务可转为债权单位对改制企业的股权,财政部门应及时给予办理产权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十六)凡国有股处于参股地位的中小企业,应委派董事在董事会决策中维护国有股的权益。国有股权可设置为“优先股”,实施企业内部民营化管理,但需优先分红,并由国有资产受托经营机构负责监督。
三、降低企业改制成本
(十七)改制过程中房屋土地契税的征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革中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161号)精神,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企业依法改制过程中,对不改变投资主体和出资比例改建成的公司制企业承受原企业房屋权属的,不征契税。对国有企业经批准改建成全体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免征契税。对其余涉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的,征收契税。企业依法合并中新设企业或存续企业承受被解散方土地房屋权属的,如合并前各方为相同投资主体的,则不征契税,其余征收契税。企业依法分立中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不征契税。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契税;在增资扩股中,对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入股或作为出资投入企业的,征收契税。企业破产清算期间,对债权人(包括破产企业职工)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以抵偿债务的,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的,征收契税。(十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注册变更登记费标准统一为每件50元。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以下简称“三改”)后的注册资金总量不超过原有企业(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下同)注册资金之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收取注册登记费,只按上述标准收取变更登记费。企业“三改”后的注册资金超过原有企业注册资金的部分,按规定的注册登记收费标准收费,收取注册登记费后,不另收变更登记费。(十九)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书每证均为10元。企业已有房屋土地产权证书的,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办理房屋土地产权变更登记,每证均为10元。
(二十)中介服务机构在向“三改”企业提供验资、审计、信用评级、产权交易、公证、职业介绍等服务时,服务费按规定收费标准的70%征收。
(二十一)对“三改”企业的资产评估、土地评估、房产评估,按规定评估收费标准的30%计收评估费。
(二十二)供水、供电单位和邮电部门为“三改”企业办理水、电、通讯等过户手续,免收过户手续费、开户费。
(二十三)土地出让业务费的收取要按照财政部(92)财综字第172号颁布的《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若干财政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执行,不再单独向企业收取土地出让业务费。
四、简化和规范企业改制程序
(二十四)企业使用国有土地无土地、房屋权属证书,企业申请并出具具结书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证明,经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公告后,权属无争议、建筑正规、质量合格并确归企业使用的,由各资产经营公司、市直企业统一到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申请核发土地房屋权属证书。(二十五)企业改制涉及的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时限及时快速办理,由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负责督查各部门的办理情况。(二十六)政府各主管部门负责抓好各资产经营公司直属企业的改革,直属企业以下的企业,由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改制审批,资产处置和国有资本金的设置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十七)已改制的企业实施二次规范改造,进行国有股权整体退出或部分减持,应将改造方案按系统分别报市经委、财办、建委、外经贸局,由上述单位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后按本意见有关政策实施。改制企业经财政部门就国有产权变更、注销登记等事项审核后,到工商机关办理股权变更手续。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由市体改办代市政府审理核准。
本意见由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适用于市属工交、财贸、建设、外经贸系统企业,集体企业可参照执行。本意见下发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企业改革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