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

时间:2019-05-13 23: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

第一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5〕44号 【发布日期】2005-08-12 【生效日期】2005-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

(石政发〔2005〕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供销社系统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各级供销社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供销社系统改革和企业改制,提升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供销社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近阶段目标任务是:供销社系统要坚持合作制,社属企业发展股份制,基层社实施整合重组,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对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使社属企业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股权设置合理的公司制企业;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基本理顺社企关系,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系统管理、行业管理和出资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系统联合和开放办社的格局,壮大供销社在全市流通领域特别是农村领域的地位和实力。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市县两级供销社体制改革

市县两级供销社是供销社改革任务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供销社改革的关键环节。要精心谋划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坚持合作制的基础上,推进供销社系统的改革改造工作。

1、加强供销社建设。要保持县级供销社机构的稳定,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使其集中精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供销社要加强社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力度,建立资产管理运营机构,规范出资人制度,履行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2、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联合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按民主办会原则,兴办各类协会,延伸为农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产品协会在连接农户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

3、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根据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兴办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致富中实现自我发展。

4、推进开放办社。县级联社要打破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划的局限,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放办社。只要是承认社章、自觉接受管理、履行义务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各类经济实体,都可以成为供销社的成员单位,以实现合作经济多元化。

(二)加快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形式,以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和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社属企业改制步伐,推动社有资本向为农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实现社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企业改制主要采取整体转制、分立重组、破产重组等方式。

1、盐业和烟花爆竹经营企业,是国家授权供销社经营的政策性专营企业,改制时必须确保供销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的控股地位,确保供销社在盐业流通领域的依法行政主体地位,确保供销社在烟花爆竹流通行业的管理职能。已改制为供销社退出或不控股的企业,必须予以纠正。

2、从事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主营商品业务的企业,要根据资产和经营的具体情况确定改制形式和体制。但农资企业改制,供销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应控股;资不抵债农资企业需要破产的,县社应重新组建新的农资经营机构,确保供销社在农资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以平抑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农民利益。

3、与“三农”有关联的企业,要通过改制积极推进联合合作,广泛吸收种植养殖大户、加工和贩销大户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入股,按照公司+专业社+农户的模式,组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经营龙头企业。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吸纳职工或社员较多的龙头企业改制,县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应主动参与。

4、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社有资产逐步退出。

5、供销社组建新企业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对改制不规范的企业,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不到位的,要抓紧按照有关政策规范调整。

(三)抓好基层供销社改革

基层社是体现供销合作社性质和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组织基础和综合载体,要在坚持合作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整合重组,不得一卖了之、一撤了之。要积极探索实行“一社两制”模式,即为农服务的组织以合作制为主,生产经营的企业以股份制为主,切实发挥基层社终端服务职能。

1、按照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兼顾和有利于发展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采取组建中心社、撤社留店、破产重组等方式整合重组基层社。重新组建的基层社、专业社,可以实行“一体两社”,即基层社和专业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基层社和所属专业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合作制,进一步扩大与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引领农民创办各类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供销社在农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整合重组基层社下属企业。对从事农资、食盐、烟花爆竹业务的经济实体进行重组和改造,巩固供销社在农村的阵地。对农副产品分购联销和工业品联购分销机构进行重组改造,强化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基本功能。要把发展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作为支撑基层社作用的重中之重,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一站三网功能。要用新体制开展与市、县公司及其它连锁集团的联合和合作,用现代经营方式重组和改造营销网络,用特许加盟发展连锁超市,用招商引资方式改造基层社现有网点。要通过建立或依托各类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努力开拓新效益增长点。基层社所属非独立核算企业,要通过重组改造逐步组建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三、改革应把握的相关政策

(一)关于社属企业的改革政策。供销社企业改制时,应享受当地企业改制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关于社有资产所有权问题。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和社章规定,各级供销社本级及直属企业的全部资产、改制企业的社有股权和资产收益等形成的社有资产由本级供销社理事会代表和管理。基层供销社改造、撤销、解散或破产后所余资产,移交上一级供销社管理。县以上供销社应成立资产管理运营机构,管理本级社所属资产,并依法享有资产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三)关于特许商品经营权问题。国家授予供销社的特许商品经营权,由供销社根据控参股情况,确定是否授权给改制企业使用,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专营业务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按供销社认定结果予以登记注册。

(四)关于职工分流安置。供销社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应通过自谋职业、正常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符合条件的享受失业保险;要妥善分流安置职工,保障其合法权益。

(五)关于资产处置。供销社企业改制要认真进行资产的产权界定、债权债务清理,并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审计、评估结果及企业改制成本测算、社有资产处置、剥离、损失认定、职工安置方案等,由县以上供销社确认;社属企业产(股)权转让置换收入首先用于职工安置。严禁无偿划转、平调供销社社有资产,现已平调、划拨的,要无条件归还给供销社。

二○○五年八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区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实施意见(石政发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石政发〔2010〕22号 【发布日期】2010-04-15 【生效日期】2010-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区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实施意见

(石政发〔2010〕22号)

市内五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方便市民生活,改善市容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实现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结合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工作安排,现就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城区主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着力建设一批“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标准化菜市场,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市内五区、高新区建设60个标准化菜市场。其中,长安区12个;桥东区10个;裕华区11个;新华区11个;桥西区14个;高新区2个。

(二)具体要求

1?4月13日前,完成标准化菜市场规划定点、建筑设计、审批备案和招投标等各项开工前准备工作。

2?4月14日,60个标准化菜市场开工建设。

3?9月底前,60个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竣工。

4?年底前,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对标准化菜市场进行验收。

三、建设标准

(一)选址布局。标准化菜市场选址要符合我市城市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按照服务范围2平方公里为单元、控制半径800-1000米进行选址设置,做到布局合理、全面覆盖,切实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二)设计要求。标准化菜市场作为公益性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要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选择单体建筑或非单体建筑中相对独立的场地进行建设,室内建筑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

(三)经营范围。标准化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水果、乳制品、定点屠宰肉禽及其制品。如需增加经营品种的,经批准后,由工商部门发放经营许可证。

(四)安全设施。标准化菜市场要按照管理规范分行划市,统一设置消防、检验、通风、排水、废弃物处理、公厕等配套设施,做到“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交易公平、环境整洁、标识统一”。

四、扶持政策

(一)列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化菜市场,兑现每个市场国家扶持资金100万元,市、区扶持资金各50万元。

(二)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项目,在报建和建设期间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旧城改造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渣土费、墙改基金等所有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化菜市场建成开业后,3年内免交所有由行政事业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

(三)标准化菜市场营业期间,相关税费由市场管理机构统一收取后,再按照收费项目分别向有关收费部门缴纳,禁止任何部门、单位进场收费。

(四)在标准化菜市场服务范围内,不再批准设立新的菜市场和经营同类商品的门店,已有的商业门店也不在原经营范围内增加农副产品经营内容。

(五)新建标准化菜市场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由市内五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报市政府批准后,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五、市场管理

(一)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作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管理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标准化菜市场建成后不得擅自变更经营用途,确需变更经营范围的须经市政府批准;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的,必须按照城市规划重新建设。

(二)标准化菜市场摊位费等经营性收费,由市物价局制定统一的指导价格,市场管理机构统一收取,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批准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

(三)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和城管部门在标准化菜市场建成营业后,要取缔市区范围内的露天占道市场;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强化街道巡查管理,坚决防止露天占道市场反弹。凡发现新的露天占道市场要追究所在辖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并限期恢复场地原貌。

(四)建立标准化菜市场配套建设长效机制,市区新建改造的居住区要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套规划、建设以销售农副产品为主的菜市场,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要依法依规限期纠正,恢复配套商业设施的使用性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程,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市委、市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为此,市政府将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市内五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制度,确保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取缔露天占道市场目标责任的落实。

(二)加快工作进度。各有关部门对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要提前介入,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进行集中办公,将涉及的所有规划、建设、环保、工商、消防等需审批事项限时办理完毕。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注重了解居民和市场经营者的合理诉求,妥善解决好露天市场占道商户的就业、异地经营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有关单位和经营户的积极性,引导经营户迁入标准化菜市场经营。

(四)加强资金监管。对政策性扶持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挪用菜市场建设改造扶持资金。资金使用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商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检查。如出现采取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资金或截留、挤占资金的,将按照国家《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确保60个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

1?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市区60个标准化菜市场名单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石政发〔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5〕24号 【发布日期】2005-07-01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

(石政发〔2005〕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已经2005年6月22日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七月一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根据《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向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运行转变,为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二)目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基本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基本形成,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度建设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所必需的各项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基本健全;行政行为监督力度明显加强,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逐步完善,监督效能明显提高;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法律、法规、规章总体上得到全面、正确实施;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程序进一步法定化、规范化;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基本建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提高政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今后十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要求: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注重管理实效,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忠实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工作任务及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解决好职能定位问题。转变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利益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初步建设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预警、指挥、信息、救援系统的建设,完善有关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2005年市一级完成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的制定工作。2006年,我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完成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制度建设。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3、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依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建立政府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解决机制,减少行政机关的职能交叉和重叠。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规范市、县(市)、区和乡镇行政机关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确保在三年内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约2?5万。市政府各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具体事务管理转移到研究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上来,下放管理权限,解决行政管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2006年完成我市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

4、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强化政府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责任,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积极推进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实现预算编制科学化;完善预算决策机制,主动接受权力机关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和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逐步解决不同行政机关相同职级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行政经费统一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5、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积极探索利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探索行政审批取消后的监管方式。实施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等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决定。

6、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和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相关配套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行政许可制度。2006年,市政府完成实施行政许可听证规定的制定工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完成与实施行政许可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对不需要行政许可管理的事项,通过制定标准、告知承诺、登记备案等方式,强化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优化。总结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等便民、高效的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改进和规范各地各部门的行政服务大厅。

7、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新闻发言人、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档案、图书馆、社区服务、电信服务等信息公开和获取渠道,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规范信息公开的标准和程序,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改进和完善各级政府信息管理和检索系统,保障公众知情权,落实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2006年完成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制定工作。

8、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作的建设和运用,逐步开展网上审批,逐步扩大网上办公范围,尽快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网上办公等网络平台,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办事的重要手段,促进政府管理的公开、便民、精确、高效。

9、引导和规范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逐步将政府部门承担的行业标准制定、资质认定审查、行业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职能移交行业组织,发挥其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作用。2007年市政府完成关于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

10、完善政府内部决策机制。依法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分级自主决策的行政决策体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11、完善行政决策程序。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一律公开,公众有权查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行性论证;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其中公民、法人或者社会组织对决策事项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应当依法组织进行听证。

12、建立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和合法性审查制度。有关决策方案在提交政府决策前,应当由部门法制机构进行法律论证和合法性审查。

13、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政府决策监督办法,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程序和方式。

14、加强行政决策的监督与责任追究。行政决策一经作出,要确保落实,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依法加强对行政决策过程的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有关行政决策的评议、质询或者政协对行政决策的建议,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决策进行修改,并及时报告或者反馈。试行决策失误社会公示和社会调查制度,决策失误的利益受损人可对决策失误进行社会调查并索赔,相关责任人或者单位应予以配合。落实决策责任制,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使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决策人员的责任,个人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的统一。

(三)进一步加强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5、政府立法工作要坚持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体现、推动和保障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6、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把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发展环境、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项目作为立法重点。建立地方行政立法专家库,建立立法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2006年建立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或者委托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制度。

17、建立立法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制度。除法律、法规的实施性规定外,在制定其他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者政府规章时,应当就所规范的制度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关分析结论应当作为该草案说明的组成部分;所规范的制度实施后,负责实施该制度的主管部门应当在实施后按向市政府报告该制度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

18、建立健全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立法计划征询社会意见的制度。研究制定立法听证的有关规定。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后,应当在政府公报、普遍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上公布。行政规章还可通过电视新闻的形式发布。政府公报应当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

19、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实施机关应当按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应当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法制机构,对需要修改、废止的,及时安排。建立健全政府规章的解释制度,积极开展规章外文译本的编纂工作。

20、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废止工作制度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政府立法坚持“立、改、废”并重。对与上位法抵触和与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及时通过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和废止;对需要修改或废止的地方性法规,要适时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修改或废止建议。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修改、废止工作。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结果要统一对外公布。2005年开展第一次全面清理,以后每两年对地方性法规、规章清理一次。

21、改进立法技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探索创制性立法、实施性立法的技术,处理好与上位法的衔接与创新的关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具体、明确,增强可操作性,防止引起歧义,为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2006年完成我市城市管理方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并积极推进其他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积极进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探索。适当调整各级执法主体的执法权力,合理分配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次,下移执法重心。严格控制执法机构膨胀,同一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主管,从源头上解决职责交叉、多层执法、多头处罚、分头许可、执法扰民的问题。

23、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完善执法行为的程序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陈述、申辩、听证、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申请国家赔偿等权利;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细化标准和说明理由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检查准入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建立重大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探索制定行政决定听证制度。

24、严格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依法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完善行政执法证件审验制度。探索建立有层次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证件管理和培训考核制度。

25、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

26、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推行以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为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科学建立行政执法责任目标体系;要把依法行政的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政绩的主要内容。2005年进一步修订完善《石家庄市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为行政规章;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008年将《石家庄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制定为行政规章。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建立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

(五)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27、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开展依法调处民事纠纷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关机关应当在经费、业务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要积极探索在各类事业单位、各类协会、城市社区、工业园区等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28、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亲民化建设。充分发挥信访的沟通、咨询、指导、劝戒、协调、服务、投诉和解决一般争议等职能。建立信访反馈与研究政策联动机制。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探索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措施。

(六)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29、各级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报送备案规章;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听取其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出庭应诉、答辩,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行政机关应诉队伍建设,提高应诉人员素质。

30、严格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有关组织和公民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上级机关应当依法研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

31、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2005年进一步完善《石家庄市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规定(试行)》,2006年制定为行政规章;加强对典型行政复议案件的研讨和交流;强化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每组织开办一次有针对性的行政复议工作培训;加强行政复议机构的队伍建设,实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复议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2007年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从事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

32、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赔偿法》实施行政赔偿,行政赔偿费用依法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严格依法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进行追偿。探索建立行政赔偿程序中的听证、协商、和解制度。研究行政补偿范围、标准、对象和程序,完善行政补偿制度。

33、创新层级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完善落实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经常性监督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巡查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健全和完善重大行政处罚备案、重大行政许可备案、行政执法督查、行政执法统计等制度,强化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34、加强专门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加大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和专项检查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审计制度,完善离任审计制度;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建立行政执法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处理。

(七)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35、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2005年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有计划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逐步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各行政机关每年举办2次以上法律知识培训讲座。政府法制机构会同人事等部门定期举办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班,县(处)级干部每2年至少接受一次专门培训,科级干部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接受40学时的法律知识培训,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依法行政知识专门培训。人事部门应把依法行政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机关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36、要完善政府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由政府法制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人事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定期进行依法行政能力考试,并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37、加强依法行政宣传。采取开辟专栏、学习辅导、专家访谈、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依法行政知识,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权,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是贯彻执行本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督促和指导全市落实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五年有规划、有安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完善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落实《规划》的具体方法和配套措施,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将《规划》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检查,推进《规划》和计划的落实。对依法行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中形成的经验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三)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2005年制定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在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书面报告上一推进依法行政情况。下级政府每年1月10日前向上一级政府书面报告上一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向本级政府书面报告本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按规定及时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报告。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加快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步伐,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使法制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其责任、任务相适应,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政府法律事务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切实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已有专门法制机构的到2006年应保证配备专职人员;没有法制机构的要建立健全法制机构,保证配备专职人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配备要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把法制工作经费和依法行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6〕83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6〕83号 【发布日期】2006-10-19 【生效日期】2006-10-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

(内政发〔2006〕83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加快自治区公路交通发展,对于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公路建设与发展,构建自治区快速通道保障系统和公路网络支撑系统,促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巩固祖国边防,实现兴区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培养多元化投资主体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一五”期间,我区公路建设仍需保持较平稳增长的投资水平,以缓解我区公路基础建设瓶颈的矛盾,适当保持政府投资的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鼓励社会多元投资的政策。根据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国省干线公路和旗县、乡镇公路建设中的投资管理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统一规划、政策导向、依法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建设投资环境。大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区内外,以及企业、民间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公路建设法人实体,通过收购、合资、合作、BOT等形式到我区投资公路建设,努力推动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加快公司制改革,培育公路建设法人主体。对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组建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可将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具备收费经营条件的在建项目划转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滚动发展,逐步将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建设成为以管理、投资为主的集团公司。

(三)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功能。对适合市场化建设的公路项目,应积极推向市场,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法人对公路建设经营的全过程负责,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要在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方面依法进行招标,择优劣汰。为保证公路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自治区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项目筹划、筹资、设计、施工、质量保证、招标投标等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办法,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工程咨询、设计、审计、工程监理等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公路建设提供全面、公正、科学、可靠的市场化服务。

(四)实行管养分开,提高公路养护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管养体制,在交通流量较大、养护任务较重的路段进行公路管养分开试点工作。对试点路段的现有养护单位进行公司化改革,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养护主体,将养护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提高养护企业管理水平,培养竞争意识。注意总结管养分开的经验,逐步在全区推广。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广泛开辟资金筹集渠道

(一)积极争取国家公路建设资金。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创造条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用于我区国省道主干线、旗县乡镇公路和联网路、扶贫开发公路的建设。要优化资金使用方式,管好用好有限的政府投资,通过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利益驱动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投资导向和放大功能,启动和集聚社会投资。

(二)充分利用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各有关部门要依据信贷规则,加强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具有竞争力和还贷能力的公路建设项目,使金融部门及早介入,自主选择。改进和完善公路建设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发展探索和开拓多种信贷担保形式,允许项目法人以收费经营权抵押担保,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新型银企关系,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回收,实现公路建设的银企双赢。

(三)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公路建设。抓住国家利用外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农村牧区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优先安排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公路项目建设。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外各类公路建设资金,直接投资我区公路交通建设项目。

(四)多渠道吸纳社会公路建设资金。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发展”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国内外各类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收购、BOT方式等多种形式,探索试行补贴BOT的模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通过有偿转让、让利引资、以热线带冷线、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等措施,开辟更广阔的投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公路建设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

三、加强管理,提高公路交通建设质量和效益

(一)“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行业管理与投资分离、公路省级管理与地市管理职责分开,强化公路市场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建设市场的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暗箱操作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内外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各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通过公平竞争方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

(二)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要保证前期工作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充足的经费,努力做到项目开发、储备和运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除需国家审批的项目外,其它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尽量予以简化,对条件具备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次审批。对于工程建设方案简单、技术成熟的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为一阶段审批。对于不涉及国家、自治区投资的公路项目,完成有关前置审批后,可由各盟市自行审批,报自治区有关部门备案。

(三)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发生问题要追究主要当事人和项目法人的责任。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稽查部门要依法严格监督,发现问题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强规费征缴和使用管理。现有公路规费的征收和使用要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堵塞漏洞、强化征管,把应收规费足额征缴入户。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行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试行和推进管养分开等制度创新,提高规费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对交通建设科技经费的投入,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建设环境

(一)公路建设占用土地,由所在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征收。用地单位根据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规定的建设进度,申请用地,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二)公路建设征用土地不计征土地管理费、拆迁管理费、土地租用费。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恢复治理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治理并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经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后,不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对可复垦的土地,建设单位实行先复垦后缴费;复垦不合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收取复垦费。

(三)公路建设占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要以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依法确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及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各项费用必须足额和及时支付。占用耕地,必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开垦费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足额缴纳。公路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且经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同意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四)公路建设需征占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及草牧场,要依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其占用林地和草场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管理费,自治区权限范围内能减免的予以减免,无法减免的部分,按有关法规的下限收取,其中,公路建设中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由林业部门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可优先用于公路两侧绿化和植被恢复。

(五)公路建设和养护需用土、砂、石等矿产资源,有关部门优先办理采矿许可证,免征矿权使用费。对公路建设工程,免征育林基金和林木更新保证金。取料完工后,有条件的地区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植被;取料坑和弃土,按照环保要求予以整治。

(六)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在我区投资新办的公路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七)对经营性公路应缴纳的其它无法减免的税收,由所在盟市征收后,纳入财政预算,列为当地交通专项建设基金,作为公路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

(八)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经营型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土地可折价入股作为投资,公路建成收费后按投资比例分取收益。

(九)公路改扩建需要拆迁用地沿线和控制区域内的各种地上地下管线及附着物(建筑、电力、电信、管道等设施)时,由公路建设单位及早沟通协调,提前通知各有关产权部门或个人自行拆迁,并无偿向公路建设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建设单位只补贴移改工程材料费和保护工程的直接费,并由公路沿线政府负责监督产权部门或个人限期拆迁。对各种违章建筑和建设项目确定实施后抢建的设施及其它附属物,一律无偿拆迁。

(十)公路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物考古勘探和保护,由文物部门主动通知公路建设单位,并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由自治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十一)各级发展改革、交通、土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铁路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坚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规定上报的公路建设文件和手续齐备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在时限要求内办毕报批手续。

五、其他事项

2002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2〕14号)废止,以此件为准。

2006年10月1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晋政发〔2005〕21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5〕21号 【发布日期】2005-06-30 【生效日期】2005-06-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晋政发〔2005〕2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就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建设小城镇;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其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基本原则。要科学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布局发展小城镇,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尊重科学,规划先行。要通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县域城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

――创新机制,重点推进。要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重点推进。

――强化管理,提升功能。要强化对小城镇的管理,使其高效能运作,发挥其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承载功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二、加强规划工作,用科学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

(三)加快规划编制进程,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省实际,制定全省小城镇发展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市、县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各小城镇人民政府要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消防等专业规划。首先,要加快规划编制进程,各市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2006年基本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2007年基本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及时编制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次,要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各类规划编制任务,择优委托给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各项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经技术评审合格的规划,及时按照法定程序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规划编制的投入,小城镇规划所需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的公共预算,省财政在现在每年安排村镇规划事业费的基础上,今后视财力逐年增加;各市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村镇规划事业费,与省财政安排的资金配套下达;各县(市、区)财政要对小城镇规划所需经费,予以保证,以确保编制完成的小城镇规划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严格规划实施程序。小城镇规划编制完成,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规定,认真执行规划。为了维护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中,加大规划实施的力度,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严把小城镇规划审批关,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通过定期汇报、专项检查、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三、突出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

(六)突出重点,实施小城镇建设1323工程。要围绕推进全省城镇化一个目标,抓住“大运”、“太晋”和“青银高速路山西段”等三条城镇带,突出抓好重点小城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两个重点,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从三个层次,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

(七)采取措施,扶持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从有条件的县城和建制镇中,择优选择100个重点小城镇,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并在这100个重点小城镇中开展“创建城镇化示范镇”的活动。要用好各级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

四、注重遗产,搞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利用

(八)审定历史文化名镇(村),科学确定保护对象。对目前村镇的格局、风貌仍然保留着一定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或集中成片保留有丰富的建筑遗存、真实的史迹实物的村镇,经专家评价,可审定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于符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条件的,要积极推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九)科学编制保护规划,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及时编制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原则和重点,协调名镇(名村)新区发展与旧区保护的空间关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要求,规定名镇(名村)风貌、形态的保护要求和街区空间关系的控制指标,规定核心地段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形象和色彩等控制指标,规定保护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级别和保护方法,规定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建设控制指标,制订保护街区、重要地段和建筑物、构筑物的整治方案,提出保护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十)按照规划搞好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经省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组织技术评审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经批准的保护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要进行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新区建设必须符合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对保护规划中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相关的环境、街区,要建立保护档案、设立保护标志,并予以挂牌公示。对保护范围内的街区和建筑物、构筑物的整治和维修必须制订整治和维修方案,经组织专家论证依法批准后,方可进行整治和维修。对名镇(名村)的利用,要按照规划进行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十一)要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专门保护机构。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及其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五、拓宽融资渠道,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逐年加大政府的投入,营造小城镇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着眼,逐年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营造小城镇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省人民政府在每年从计划安排3000万元小城镇建设资金的基础上,从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小城镇维护建设补助资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吸引金融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各市人民政府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安排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支持市域范围内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和维护。

(十三)落实政策,提高小城镇政府的建设积极性。各县(市、区)要视本级人民政府可用财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县(市、区)重点小城镇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放宽重点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的范围,县城和县级市市区收取的费用,重点镇也可遵照执行。

(十四)推行特许经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在重点镇加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步伐,按照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6号令)和《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002〕272号)等规定,推行特许经营制度,进行市场化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建立信用体系,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建设小城镇。小城镇政府要尽快构建信用体系、提高信用度,积极利用金融资本搞好小城镇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进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镇,要按照《国家开发银行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贷款项目开发评审指导意见》(开行办〔2004〕130)的规定,组建“城建投资公司”,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各商业银行要增加小城镇贷款规模,对小城镇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对信用度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商品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并逐步开展对驻镇居民购房、购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方面的信贷业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建设用地和土地保护关系

(十六)完善建设用地制度,合理使用小城镇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推行集约用地的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严格限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分散建厂、零星发展,滥占耕地、浪费资源的发展企业方式;引导镇区居民住宅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严格限制镇区居民发放宅基地分散建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重点镇要对近期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对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增强城镇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

(十七)搞好旧区改造,盘活用好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用地应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对撤并乡镇、迁村并点中有变化的小城镇,要及时调整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按照规划及时调整建设用地。加快对城镇旧区、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凡是采取上述方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闲散废弃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

(十八)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一般乡镇要严格控制,对全国重点镇和省级重点镇要积极支持。对重点镇改造区和空心村,按照规划进行开发,确需占用耕地的,可由省国土资源厅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统计单列、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单列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用于建新拆旧,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

七、培育发展小城镇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十九)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小城镇是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欠缺,就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反之,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就业岗位、集聚人口,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资金。各市、县、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二十)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促进农村的劳动力转移。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破除一切限制农民进镇创业观念性、政策性、体制性的障碍,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镇创业的政策规定,支持小城镇企业吸收农民进镇就业,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小城镇发展。一要按照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原则,逐步在全省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二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培养和扶持农村人才的成长机制,促进城乡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三要搞好农民工的适用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技能要求,实行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四要取消针对农民工到城镇就业的限制,简化农民工外出就业手续,对城和乡、当地和外地劳动力在就业时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五要依法维护进镇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八、建立小城镇保障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十一)逐步建立社保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必须解决进镇农民在基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一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为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保障长远生计,采取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由征地单位一次性缴纳社保资金,设置专户,封闭运行,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各级政府也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二要对到小城镇创业人员应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二十二)逐步建立医保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病有所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小城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保体系,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二十三)统筹城乡教育经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又可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扩大小城镇的消费,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一视同仁。

九、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十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发展小城镇,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战略,各级政府要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省人民政府小城镇建设领导组要负责全省小城镇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各设区城市人民政府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并在交通、通讯、办公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本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

(二十五)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小城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并确定一名领导主管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00〕44号)的规定,一类乡镇设置城镇建设办公室,二类乡镇设置挂城镇建设办公室牌子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并在城镇建设办公室确定熟悉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各设区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晋发〔2001〕2号)和本意见的精神,认真研究落实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小城镇建设领导组监督实施。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