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师事务所资质管理工作指引
律师事务所资质管理工作指引
一、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
(二)司法部《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
(三)司法部《律师事务所分所登记管理办法》;
(四)司法部《律师事务所名称管理办法》;
(五)司法部《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管理办法》。
二、变更事项
(一)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
1、条件:
律师事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变更名称:(1)受到停业整顿处罚,期限未满的;(2)发生终止事由的;
(3)本所取得设立许可后不满一年的,但发生变更组织形式或者分立合并情形的除外。
2、程序及所需提交的材料:(1)申请:
拟变更名称的律师事务所通过主管司法局逐级向省司法厅报送《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申请表》(样表见附件10-1)和合伙人的会议决议(个人所不需提交)。
(2)审核与预核准: 省司法厅应当自收到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的申请材料之日起十日内进行审核,对于符合规定的备选名称,提交司法部进行名称检索。对于所有备选名称不符合规定或者符合规定的备选名称少于五个的,应当告知申请人重新选报或者补报备选名称。
省司法厅自收到司法部检索结果之日起七日内,根据检索结果,向申请人发出《律师事务所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对所有备选名称均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通知中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重新选报名称。
(3)换发执业证书:
律师事务所持《律师事务所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到省司法厅换发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和所属律师的执业证。
律师事务所分所变更名称的应持总所变更名称的申请和《律师事务所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复印件)到省司法厅换发律师事务所分所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和所属律师的执业证。
(二)律师事务所变更负责人
1、条件:
(1)合伙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应当从本所合伙人中经全体合伙人选举产生;
(2)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由本所律师推选,经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
(3)个人律师事务所设立人是该所的负责人;(4)分所的负责人应当具有两年以上的执业经历。
2、程序: 拟变更负责人的律师事务所通过主管司法行政机关逐级向省司法厅报送有关材料。
3、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申请表》(样表见附件10-1);(2)合伙人会议选举负责人的决议,或者国资所全体律师会议推选负责人的决议以及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同意文件,或者律师事务所总所出具的关于变更分所负责人的决定以及对分所负责人的授权委托书。
个人所变更负责人(设立人)的,需提交: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对负责人变更前的律师事务所资产的审计报告;负责人变更前的律师事务所财产处理情况报告(具体包括财产清单、财产和债权债务处置等情况,由律师事务所盖章、变更前的负责人签字);变更前、后的负责人(设立人)对承担与变更负责人(设立人)有关的责任事项的协议(包括债权、债务和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担等,由变更前、后的负责人(设立人)签字);变更后的设立人(负责人)登记表(样表见附件4-1)以及省司法厅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变更负责人(设立人)后,律师事务所的资产达不到法定设立资产数额的,变更后的负责人(设立人)应补足,并应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变更负责人(设立人)后的律师事务所资产的审计报告。同时变更其他事项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提交其他相关材料。
律师事务所(分所)变更负责人,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副本。
(三)律师事务所变更章程
1、条件:
章程的内容应符合《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
2、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3、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申请表》(样表见附件10-1);(2)合伙人会议关于变更章程的决议;(3)变更后的章程。
(四)律师事务所变更合伙协议
1、条件:
协议的内容应符合《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
2、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3、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申请表》(样表见附件10-1);(2)合伙人会议关于变更合伙协议的决议;(3)变更后的合伙协议(或补充合伙协议)。
(五)律师事务所变更组织形式
1、条件:
变更组织形式后的律师事务所,应当符合《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第二章规定的相应组织形式的律师事务所的设立条件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2、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3、需提交的材料:
(1)变更组织形式申请书(由律师事务所盖章、负责人签字);(2)组织形式变更前的律师事务所依照法律、法规、本所章程就业务衔接、人员安排、资产处置、债务承担、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担、未办结业务的处理、分支机构存废等事项作出的有效决议或者决定(原为合伙所的,要由符合章程规定的合伙人签字);
(3)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对组织形式变更前的律师事务所资产的审计报告;
(4)组织形式变更前的律师事务所财产处理情况报告(具体包括财产清单、财产和债权债务处置、剩余财产分配等情况,由律师事务所盖章、负责人签字);
(5)组织形式变更后的合伙所全体合伙人、个人所设立人,对承担与变更组织形式有关的责任事项的承诺书(由变更后的全体合伙人或个人所的设立人签字);
(6)律师事务所变更组织形式登记表(样表见附件11);
(7)组织形式变更后的律师事务所章程,个人所变更为合伙所或普通合伙变更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以及特殊的普通合伙变更为普通合伙的,还应提交合伙协议;
(8)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对组织形式变更后的律师事务所设立资产的审验报告;(9)组织形式变更后的律师事务所住所证明(房屋租赁合同、房产证或者购房合同复印件);
(10)组织形式变更后的律师事务所设立人登记表(样表见附件4-1);
(11)个人所变更为合伙所的,还应提交合伙人会议关于推选负责人等有关事项的决议(由全体合伙人签字);
(12)省司法厅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同时变更其他事项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提交其他相关材料。律师事务所变更组织形式,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正、副本。
(六)律师事务所变更住所
1、条件:
对于变更后的办公用房具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2、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3、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备案表》(样表见附件10-2);(2)变更后的住所证明(房屋租赁合同、购房合同或者房产证复印件);
律师事务所分所变更住所还需要提交总所同意变更的文件。律师事务所(分所)变更住所,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交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副本。
(七)律师事务所变更合伙人(包括吸收新合伙人、合伙人退伙或者被除名)
1、条件:
(1)入伙:新吸收的合伙人应当符合《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规定的合伙人条件和合伙协议约定的入伙条件。
(2)合伙人退伙:符合合伙协议规定的退伙条件的,可以申请退伙;合伙人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能担任合伙人的情形或者由合伙人会议依照章程、合伙协议的规定决议除名的,应当退伙。
2、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3、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备案表》(样表见附件2);(2)申请人拟加入合伙(或退出)的申请书;
(3)加入(或退出)方与原合伙人签订的加入(或退出)协议(内容包括:出资转让或增加设立资产(或减少设立资产——不能低于法定的设立资产的数额)、是否承担潜在的执业风险责任等)。
(4)合伙人被除名的,律师事务所应当依照法律、本所章程和合伙协议处理相关财产权益、债权债务等事务。
(5)合伙人因法定事由退出的,还需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能担任合伙人情形的证明。
(6)合伙人会议关于同意合伙人加入(或退出、除名)的决议。变更合伙人,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 副本。
合伙人退出后,如果作为本所的聘用律师,需提交聘用合同;如果不在本所执业,需将律师执业证交回。
合伙人变更的,应当修改合伙协议(或签订补充协议),并按规定办理合伙协议变更报批手续。
(八)分所变更派驻律师
1、程序:
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许可程序办理。
2、需提交的材料:
(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备案表》(样表见附件10-2);(2)总所关于派驻或撤回派驻律师的决定。
分所变更派驻律师,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分所执业许可证副本。
派驻或撤回派驻律师,需按规定办理律师变更执业机构的手续,并换发律师执业证。
(九)律师事务所通过吸收合并设立分所的程序及需报送材料(律师事务所均为省内所):
1、拟吸收分所的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总所)通过主管司法局向省司法厅报送拟设立分所的申请。
省司法厅经审查,认为该律师事务所符合设立分所的条件,即为其出具符合设立分所的证明。
2、总所接到符合设立分所的证明后,通过分所所在地的主管司法 行政机关逐级向省司法厅申请分所名称核准:报送《律师事务所分所名称预核准申请表》,由省司法厅出具《律师事务所分所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总所可同时向主管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变更下列事项:关于变更合伙人、章程及合伙协议的有关材料。
3、分所向其主管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变更为分所等有关事项:(1)律师事务所变更事项申请表(样表见附件10-1)(内容为变更名称等有关事项);
(2)由省司法厅出具的律师事务所符合设立分所的证明;(3)《律师事务所分所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4)总所与分所双方签订的有关通过吸收合并设立分所的协议,具体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就通过吸收合并变更为分所的约定;对分所原有人员的接收和安排(含合伙人的变更和派驻律师等)、资产和债权债务的处置、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担、未办结业务处理的约定;对设立分所后双方权利义务(含出资、连带责任的承担、财务监管和分配机制、业务运作机制等事项)的约定;
(5)总所合伙人会议,就吸收xx律师事务所为其分所及人员安排(含合伙人变更、派驻律师)、出资、总所与分所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其他有关事项作出的决议;
(6)拟变更为分所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会议就变更为xx律师事务所分所及人员安排、资产和债权债务的处置、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担、未办结业务的处理、是否允许xx分所继续使用原住所等事项作出的 有效决议(由符合章程规定人数的合伙人签字);
(7)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对拟变更为分所的律师事务所的财务资产的审计报告;
(8)拟变更为分所的律师事务所的财产处理情况报告(具体包括财产清单、财产和债权债务处置、剩余财产分配等情况,由合伙所及其负责人盖章、签字);
(9)律师事务所分所设立申请表;(10)分所派驻律师的有关材料: ①派驻律师登记表;
②派驻律师的律师执业证书(复印件)。
(11)总所任命分所负责人的任命书和对分所负责人的授权委托书;
(12)分所的住所证明(房屋租赁合同、房产证或者购房合同复印件。继续使用原住所的,由原所合伙人就继续使用原住所有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13)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对分所设立资产的审验报告。分所变更前的原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及其律师的执业证(具体上交时间:可以在新证打好后,以旧换新,以不影响律师执业)。
以上材料经分所所在的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按照律师事务所设立申请程序审查后,报送省司法厅。省司法厅经审核对有关变更事项作出决定,准予变更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分所执业许可证书及办理其他变更手续。同时,对变更为分所前的律师事务 所名称予以注销。
三、律师事务所(分所)注销
(一)条件
1、不能保持法定设立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
2、执业许可证被依法吊销的;
3、自行决定解散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律师事务所在取得设立许可后,六个月内未开业或者无正当理由停止业务活动满一年的,视为自行停办,应当终止。
律师事务所在受到停业整顿处罚期限未满前,不得自行决定解散。
(二)程序
律师事务所在终止事由发生后,应当向社会公告,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算,依法处置资产分割、债务清偿等事务。因被吊销执业许可证终止的,由作出该处罚决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告。因其他情形终止、律师事务所拒不公告的,由设区的市司法局向社会公告。
律师事务所自终止事由发生后,不得受理新的业务
律师事务所应当在清算结束后十五日内向所在地设区的市司法局提交注销申请书、清算报告、本所执业许可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由其出具审查意见后连同全部注销申请材料报省司法厅审核,办理注销手续。
律师事务所被注销的,其业务档案、财务帐簿、本所印章的移管、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三)报送材料
1、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审查意见;
2、律师事务所注销申请书(说明终止事由和日期等,并由律师事务所盖章、负责人签字。分所注销的,此申请书由总所出具);
3、合伙人会议就律师事务所或分所终止作出的有效决议(合伙所注销的,由符合章程规定人数的合伙人签字;国资所注销的,应提交律师会议关于解散的决议或设立机关关于撤销律师事务所的决定;个人所注销的,不需提交此项材料);
4、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律师事务所决定终止日之前的财务资产的审计报告;
5、财产清算报告(具体包括清算机构的人员组成、清算程序、财务清算报表和财产清单、债权债务清结、剩余财产分配等情况,由合伙所及其负责人和清算机构负责人或个人所设立人盖章、签字);
6、刊登律师事务所清算公告的报刊;
7、全体合伙人对承担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诺书(由本人签字;国资所注销的,应提交有关部门对承担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诺书;个人所注销的,应提交负责人对承担潜在执业风险责任的承诺书;分所注销的应提交总所出具的债权债务清结情况证明以及对分所的债务、潜在执业风险责任承担的承诺保证书);
8、对未办结业务处理情况的说明(逐件说明,由律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盖章、签字,并经委托人签字确认;分所注销的由总所及其负责人盖章、签字,并经委托人签字确认);
9、注销税务登记的证明文件;
10、业务档案、财务账簿、本所印章移交证明(由主管司法行政机关或者所属律师协会出具;分所注销的由总所出具);
11、省司法厅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国资所注销的还应提交占编人员安置情况说明;律师事务所分所注销的还应提交总所出具的派驻律师的安排说明。
律师事务所办理注销手续时,应当将其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印章和全体律师的执业证交回原颁证机关。
属于《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中规定 “因其他情形终止、律师事务所拒不公告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告”的,设区的市司法局应当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向社会公告。由设区的市司法局向省司法厅提交刊登公告的报刊办理律师事务所注销手续,并按照《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或第三款的规定注销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的执业证书。
四、补发、换发执业许可证正、副本
(一)条件
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遗失、损坏或有效期届满。
(二)程序
换发执业证书,应当向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其在五日内完成审查,并上报省司法厅。省司法厅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审查,符合规定的,为申请人换发执业证书;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换发执业证书,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遗失的,应当及时报告主管司法行政机关,并 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刊登遗失声明。遗失声明应当载明遗失的执业证书持证人名称、执业证号和执业证书流水号。
(三)需提交的材料
《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补发、换发申请表》(样表见附件7-2)。申请补发的,还需提交已刊登遗失声明的报刊。遗失声明应刊登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并应载明遗失的执业证书持证人名称、执业证号和执业证书流水号。
申请换发执业证书的,还应当将原执业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
五、说明:
1、申请人向司法行政机关提交的材料,应当一式三份,正本一份由省司法厅存档,副本一式二份分别由市、县司法局存档。本指引要求提交的申请材料中一律提交原件一份(装入正本)、复印件一式二份(装入副本);申请材料正、副本均应当编制目录。
2、受理申请、审查、审核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工作规程,严格规范对申请材料的接收、处理、报送、审查、审核、存档等工作,并作出详细记录与申请材料一并存档备查。
第二篇: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消防管理
物业项目部制定管理区域灭火方案、义务消防队架构图,并悬挂于消防控
制中心,落实各项防火安全措施,保障辖区防火安全。 消防设施和器材的配置
安全部应在所管辖范围内建立《灭火器台帐》、《消防设施及器材分布一览表》。
物业项目部配电室、发电机房、电梯机房、控制中心、计算机房等重要设备房、办公室、图书室、员工食堂、宿舍、车库、仓库、固定岗亭等重要部位应当按规定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
物业项目部所管辖区域内的商铺、租户公司办公等经营性、娱乐性场所应当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
高层大厦每层必须配置不少于两个2kg级以上的轻便灭火器,多层小区每个苑内均应设置灭火器放置点。
管辖区域内装修施工户聘用的装修施工单位应达到防火资质要求,施工作业现场应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
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消防疏散示意图
小区(大厦)须有首层消防设施平面图,并悬挂于控制中心,图中应标注灭火器、消防栓、水泵接合器等消防设施图标并与实际情况相符。 高层楼宇每层明显位置必须设消防疏散示意图,各楼层安全出口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识应统一、清晰、明确。
物业项目部应根据自身需求制定灭火作战示意图,并张贴于消防控制中心。
消防检查与预防
物业项目部每月组织人员至少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对消防设施、器材等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填写《消防设施及器材检查记录表》及时消除火险隐患,将检查结果上报物业项目经理。
定期检查煤气管道、仪表、阀门、和法兰接头等应符合安全使用要求,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具备使用管道液化石油气条件的高层建筑,严禁使用瓶装液化燃气。 物业项目部应保存有小区(大厦)的地下煤气管网图,小区内挖掘地面必须经部门经理确认方可动工。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隐患的物业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提前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防护措施。
施工作业使用电、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人员需持有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
管理区域内进行室内装修户,在需要增设电气线路或进行动火作业时,必须符合安全要求,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措施,严禁乱挂、乱接临时电线等。
在防火范围内,办公和商场装修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由物业项目经理负责审批。超过50平方米的由消防机关审核。
举办各类集体活动,具有火灾危害的,物业项目部应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至少提前1周上报相关政府部门。
禁止采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对消防器材设施进行检测,以确保正常有效状态。
严格遵守明火、用电作业规定,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严禁进入管辖区,具体参照《危险品管理办法》(没有)执行。
消防器材维护及检查
灭火器材需每月检查、清洁,并在《消防设施及器材检查记录表》中予以记录。要求压力表指针保持在绿色安全压力范围内,摆放整齐,标签、铅封完好无损,核对使用说明及有效期限,按要求进行压力测试和充装。
灭火器应挂置或装入灭火器箱,须编制分布清单,列明品名、规格、数量、分布位置及有效期,并对灭火器统一编号。部门消防水带投入使用五年以后,需要做水压试验,按分布位置均匀抽查1%,一般保证在5—20条之间,若其中有一条不合格,需要再次抽查同样数量的水带进行试验,试验压力为5kg/cm2,试验时间为60秒,以后每二年进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行一次。
防火服、消防工具、防火面具是大厦发生火灾或消防演习时为消防灭火专用,任何人不得挪做他用,必须按指定位置摆放,表面要保持清洁、整齐,标识清晰,油漆完好。
消防演习 消防培训
定期对物业项目部职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义务消防队员必须熟知火场避险“三会”即:会报警(119)、会使用简易灭火器材,扑灭初期火灾、会组织疏散撤离。
每位员工应熟悉自己的岗位的环境、设备及物品情况,熟悉安全出口等疏散通道的位置和消防器材设施的具体分布情况。
每半年各物业项目部对在职员工进行一次消防知识考核,积极协助消防工作机关对消防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每半年对小区(大厦)业主至少进行一次消防知识的宣传、普及。
消防紧急集合
消防紧急集合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以安全部人员为主。
物业项目部紧急集合的指定地点及所需时间依据《突发事件处理指引》的相关要求执行,并将集合情况记录在《紧急集合情况记录表》中。 准确记录义务消防队员在接到紧急集合命令后赶至指定地点的时间及携带灭火装备情况。
紧急集合中不能达到要求的人员,由安全主管负责制定整改措施,由物业项目经理决定处理意见。
1、消防防火、灭火作业指引
防火检查是对内部的消防工作和查巡验看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一项安全管理活动,也是控制重大火灾,减少火灾损失,维护生活秩序安定的重要手段。 防火工作
安全员巡逻岗应定期对管理辖区内进行防火检查; 防火具体检查内容: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重要物资存放场所; 用火用电及火源管理情况;
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耐火等级、水源道路情况; 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消防设施、设备、器材情况;
消防组织和防火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 队员的安全思想状况; 消防安全疏散情况。 组织方法和形式:
公司月查; 物业管理部周查; 班(组)日查; 一般检查; 定期检查; 夜间检查。
救火工作
火警信息的识别
人员报警:正常情况下一般为真火警;
设备报警:需要识别,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应立即安排人员赶赴火警;
报警现场查看,若是假火警,应查明原因并予以及时处理。 火警级别划分
火警级别分为:一级火警、二级火警、三级火警; 一级火警:有烟、有火能够用轻便灭火器扑救;
二级火警:有烟、有火且火情有蔓延趋势,需启用消防栓灭火; 三级火警:有烟、有火且大面积燃烧,火势难以控制,启用全套消防设备并需拨打“119”请求外界支援。
火灾发生的条件及扑救方法
火灾发生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点、连锁反应; 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窒息法、冷却法、隔离法、抑制法。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不同级别火灾处理方法
任何人发现有异味、异声、异色等现象要及时报告。当发生火警时,火灾现场为临时指挥所,立即判定火警级别,部门现场负责人,应视情况决定是否及时拨打119,以免延误最佳救护时间。 一级火警处置:
发现或接到火警当值安全班长用对讲机通知出入口岗值班人员加强出入口的管理,严密注视出入口及周边的情况。
安全巡视员根据火灾可燃物(如油、木材、电器、精密仪器等)的不同,就近选择适用的灭火器材迅速赶赴火灾现场。
如出现火灾现场较乱时安全班长应指派一名安全员负责火灾现周围的疏散工作,在扑救火灾的过程,要正确的使用灭火器。
火灾扑灭后消防中心及相关岗位要做好记录,当班安全班长要将情况通报给安全部主管,由其将情况汇报给物业项目经理。
二级火警的处置:
接到火警通知后,物业项目部人员要保持镇定,要求现场人员讲明火警地点,燃烧物质,火势情况等;
物业项目部值班人员立即派人带对讲机、灭火器等消防工具到现场了解情况及灭火,确认火势程度,并及时通知当值安全班长。 安全部当值班长用对讲机通知出入口岗加强对出入的人员及车辆严格控制和疏散,并向消防现场总指挥汇报;
消防现场总指挥利用报警系统或通讯设施通知所有义务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增援;同时将当前的火灾情况(如火灾地点、目前的火灾级别、简要情况等)简明扼要地汇报给消防总指挥,随时接受命令和反馈信息。
消防总指挥接到信息应及时做好灭火救灾的布置工作,同时向物业负责人汇报。
待义务消防队员到达火灾现场后,由现场总指挥负责编组和分工,使用消防灭火器械、设施要占据有利位置,正确的使用。
将相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维护火灾现场的秩序,稳定其人员的情绪,提醒注意自身安全,必要时可用广播和电子话筒进行宣传。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在疏导救护过程中,如出现伤员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如遇到严重伤员要拨打“120”时,拨打紧急救护时要说明“地点及简要的说明伤员的情况,并派专员前往路口迎接引导救护车”,也可指派专人用车直接送往医院抢救。
当火情一旦有发展趋势时,由总指挥或现场总指挥判定是否拨打“119”,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指派一名工程部人员切断电源和提供应急照明,随时听从指挥,直至将火扑灭。 最后由总指挥将情况汇总上报公司物业管理部。 三级火警的处置:
特殊情况:可直接拨打“119”,而后迅速逐级上报到消防总指挥。一般情况:
安全班长及时上报至消防现场总指挥,由消防现场总指挥将情况汇总至总指挥处,由总指挥授权拨打“119”。
总指挥接到报警后,迅速组织人力按照二级火灾时的组织程序通知工程部关闭有关电气,待义务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展开扑救,对火情进行控制。
拨打火警电话“119”后,由现场总指挥负责消防队未到达之前具体组织部署对现场火情控制工作,加强警戒,对可疑情况及时汇报,对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重点管理,确保消防车、救护车进入小区畅通无阻,并派专人迎接消防车、救护车,指引其到达火灾现场,为扑救火灾争取时间,使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消防车到达现场后,所有义务消防员应全力协助配合消防队进行灭火,同时维护现场安全。
当火灾扑灭后,逐级做好记录。由消防总指挥上报物业公司总部。 善后处理工作
火势扑灭后,保护好现场,全面处理善后工作,对业主进行安抚,做好沟通工作,并积极协助消防主管部门查明起火原因,采取举证措施。 即使部门自行将火扑灭,如果原因不明或有可疑情况,也应保护现场,查明原因,必要时报政府消防部门处理。
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善后事宜,及时填写《突发事件记录表》报公司物
消防管理工作指引
业管理部、安全管理部、总经理及相关分管副总知会;
第三篇:前期物业管理工作指引
前期物业管理工作指引
前期物业管理工作指引
1.目的以内部市场化为原理,理顺地产公司与物业公司之间的业务和经营关系。
2.范围
适用于海昌房地产集团物业管部及自有物业公司与地产公司的前期物业管理。
3.3.1.3.2.3.3.3.4.4.4.1.职责 物业管理部负责本指引的编制及修订工作。各下属项目公司新城市新项目论证报告中对物业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各下属项目公司参照本指引,结合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结算协议,以明确双方的业务和经营关系。如本指引规定内容与地方法规相冲突,依照地方法规执行。原则 集团下属地产公司与物业公司应本着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海昌品牌价值、促进海昌房地产销售的原则,合理确定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因产品属性不同而带来的交叉环节工作职责,理顺业务和经营关系,建立高效、规范的协同机制。
物业公司与地产公司应确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建立清晰、便捷的结算流程,以确保地产公司及物业公司的良性经营需要。
地产公司与物业公司应在每年1月份前确定当年各项业务的结算办法。
定义
前期物业管理:指新建物业在业主、业主大会首次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之前,由建设单位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服务的活动。
房屋交付使用:指在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业主收到书面入住通知并办妥相关入住手续。业主收到书面入住通知后,在通知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相关入住手续的,视为房屋已交付使用。建设单位没有事先书面通知的,以业主实际办妥相关入住手续为准。
项目开办费:指项目在集中入伙前,物业公司为实现新项目正常运作而产生的人员配备、办公设施、工具材料等费用。
项目配合费:指在总包进场后,物业公司为地产公司提供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部分图纸评审、施工配合、管理费测定、物业服务方案、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配合、施工工地安全防范与接待、项目部及项目红线范围内保洁服务等而产生的人工费、税费等方面的费用。总包进场前物业配合地产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地产公司予以实报实销,物业公司按费用总额提取10%作为管理酬金,与地产公司每季度结算一次。
营销配合费:指售楼部成立后,物业公司为营销工作提供开放开盘服务、销售现场、样板房及开放区域接待、保洁、工程维修服务、销售现场物业咨询、入伙工作的支持与人员的协助、培训、税费等方面产生的费用。
物业移交:指竣工验收后地产公司将物业的公共部位、配套设施和场所、房屋移交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组织人员对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质量、使用性、完好性、感观
第 1页,共5页 4.2.4.3.5.5.1.5.2.5.3.5.4.5.5.5.6.效果进行评估验收的过程。
5.7.6.6.1.清洁开荒:指项目接管验收合格后,对项目所有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备设施及场地进行全面的清洁,以保证入住时的良好清洁状态。方法和过程控制 物业管理前期介入阶段
6.1.1.物业管理介入项目可行性调研
集团下属地产公司开发房地产业务,一般在地产项目立项前,由物业公司负责对当地的物业法规政策、劳动用工、市场成熟度、竞争对手楼盘、项目基本情况及项目客户定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并根据物业管理标准和市场价值的差异化程度判断物业管理在市场进入的可行性,并对未来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合理预测,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供地产公司参考。
6.1.2.物业管理模式的确定
地产公司在编制营销方案时,应将营销思路、规划设计思路向物业公司详细介绍,物业公司将依据地产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并在销售前确定物业管理模式和服务的基本内容、质量标准,同时作为销售卖点一并推向市场。
6.1.3.物业管理费测算
6.1.3.1.物业公司应在物业管理服务方案中详列物业管理费的测算依据。
6.1.3.2.物业管理费定价应参照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标准及行业水平制定,并确
保物业管理项目(含分期开发项目)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原则上不赞成地产公司为促进产品销售而降低物业管理费的做法,如确有必要实施,调
整部分的亏损由地产公司承担,按月或季度向物业公司办理结算手续。
6.1.4.项目的前期介入
6.1.4.1.为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产品,规避和减少项目缺陷,在项目规划设计、现场
施工建设及营销策划阶段地产公司应要求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并站在潜在客户的角度,对管理需求及项目设施设备配备的合理性、管理成本、可持
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4.2.物业公司应提供销售区域的接待、清洁、维修服务,并对现场服务人员提
供培训,切实提升现场服务品质,以达到物业促进营销的目的。
6.1.4.3.项目前期介入阶段,地产公司应每月组织召开业务联席会议,召集物业公
司相关人员就物业公司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沟通,并确定具体解决办法。
6.1.4.4.项目前期介入期间产生的项目配合费用、营销配合费用、物业开办费及清
洁开荒费用等按《前期介入服务费用结算标准》进行结算。
6.2.前期物业管理阶段
6.2.1.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
6.2.1.1.由地产公司在房屋销售前,按照项目所在地相关规定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并起草《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临时管理
规约》,物业公司应积极配合并参与投标工作。
6.2.1.2.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地产公司应与物业公司签订《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明确委托事项、委托管理期限、双方权利义务、收费标准、物业物业用房、维修资金管理及违约责任等。合同签订时应充分考虑对物业管理后期工作的影响,并为从前期物业管理服务过渡到业主委托管理服务阶段创造条件,同时该合同应与地产公司在销售时与业主签订的《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中约定的内容一致。
6.2.2.前期物业管理方案策划
在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过程中,物业公司应确定投标项目的物业管理方案,该方案是对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策划,具体内容包含:项目及企业简介、物业总体设想与承诺、人员配备计划与培训管理、物资装备计划、维修资金使用方案、管理费的收支测算、管理规章制度、档案管理、物业前期管理、物业的日常管理、智能化系统管理、客户服务及社区文化建设等。
6.2.3.物业用房的提供
6.2.3.1.地产公司应按照物业管理法规向物业公司或业主大会提供物业用房,物业
用房的装修方案由地产公司协同物业公司共同制定,装修费用由地产公司
承担。
6.2.3.2.物业用房分类
A.B.C.物业管理用房,包括接待中心、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会客室、档案室等。物业服务用房,包括员工宿舍、淋浴间、洗漱间、卫生间、更衣室、洗衣房、阅览活动室、食堂、各类库房、操作间、休息室等。物业用房不包括物业公共设施配套用房。
6.2.3.3.物业用房的标准,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下的,按总建筑面积的2‰提供;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的,除按照25万平米的2‰提供
外,超出部分按1‰的标准提供;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及以下的,按不
少于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提供。
6.2.3.4.物业用房应具有独立的产权并具备正常的使用功能。
6.2.3.5.地产公司在规划设计时应对物业用房予以充分考虑。办公场所具体位置的规划应考虑到项目物业管理模式的需要,并从服务辐射区域、交通、安全、是否扰民等角度充分考虑。物业用房及员工生活用房不能设在地下室中,并保证通风、噪音符合国家住宅使用标准。
6.2.4.物业的移交
6.2.4.1.物业移交的重点是房屋本体、共用部位、共用设备设施及场地的移交,物
业移交应建立书面移交档案。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地产公司应组织人
员及时进行整改。若在接管验收工作中有屡次整改仍不达标或项目部拒不
整改以及长期拖延的项目,物业公司应将问题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地产公
司分管领导处理。
6.2.4.2.地产公司应在正式入伙前30个工作日完成所有工程的整改工作,并通知
物业公司接管验收。一般接管验收工作每10万平方米需投入20人约10
天的工作量,地产公司须以每10万平方米预留15个工作日给物业公司办
理接管验收手续,并确保另有15个工作日进行清洁开荒工作。否则物业
公司可按日收取应急费用,应急费用包含加班费、补贴和酬金等。
6.2.5.保洁开荒
6.2.5.1.保洁开荒分为二种情况:第一种是销售前开放区域、样板房、销售大厅的保洁开荒;第二种是房屋交付使用前的保洁开荒。
6.2.5.2.保洁开荒属产品符合性责任,地产公司应监督各施工单位负责其作业范围
内的清场及完成初次保洁工作。
6.2.5.3.保洁开荒工作开始前,地产公司应确保所有房屋钥匙已全部移交给物业公
司。
6.2.5.4.地产公司可将保洁开荒工作直接发包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在清洁开荒报
价中应包含人工费、材料费、税金、酬金等成本。清洁开荒质量由物业公
司全面监管,费用由地产公司承担。如地产公司将清洁业务直接发包给专
业清洁公司,物业公司应予以监督清洁质量,由地产公司向物业公司支付
总承包费用的10%作为管理酬金。
6.2.6.标识的配备
6.2.6.1.房屋本体类标识由地产公司/商业公司按照项目特有的识别系统制作,物
业管理类标识由物业公司按照海昌集团VI管理规定款式制作,费用由地
产公司承担。
6.2.6.2.地产公司如将房屋本体类标识及物业管理类标识全部委托交由物业公司
制作,期间产生的设计费、制作费和酬金由地产公司承担。
6.2.7.客户体验日
6.2.7.1.客户体验日应安排在项目正式入伙前30天--60天前进行,由地产公司全
程组织安排,费用由地产公司承担。
6.2.7.2.物业公司应在客户体验日充分展示服务水准、专业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并借此契机为入伙后的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2.7.3.客户体验日中涉及的整改项目,地产公司应在正式入伙前全部完成整改工
作。
6.2.8.房屋的集中入伙
6.2.8.1.房屋的集中交付实行地产公司总经理负责制,成立由各部门、各专业人员
联合组成的入伙工作小组,并策划、组织入伙工作。集中入伙期间发生的费用由地产公司承担。
6.2.8.2.地产公司如委托物业公司办理房屋集中入伙手续的,物业公司需提前将集
中入伙策划方案及费用预算报地产公司审核,费用由地产公司承担。
6.2.9.房屋质量返修管理
地产公司应成立项目保修办,按照《房屋质量保证书》规定承担房屋保修、公共设备设施保修期内的返修及完善工作,此外对已超过保修期但经专业机构认定属质量问题的仍需由地产公司承担修复责任。
6.2.10.空置房管理
6.2.10.1.空置房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因地产公司销售原因,造成房屋
未交付使用而空置的;第二种情况:房屋已经交付使用,因业主个人原因
未办理入伙手续的。
6.2.10.2.第一种空置房产生的管理费、水、电、供暖等费用由地产公司承担;
第二种空置房相关费用由业主承担。按照《物业服务收费办法》规定,空
置房管理费应全额缴交。具备房屋交付使用条件但尚未入伙的客户,地产
公司有义务敦促其尽快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6.2.10.3.物业公司应建立对空置房的巡查及清洁制度,并组织实施,保存相关
工作记录。
6.3.前期配合费用结算
6.3.1.物业公司配合地产前期介入服务的结算可分为二种方式:第一种为包干制,第二种
为酬金制;
6.3.2.包干制结算方式按《前期介入服务费用结算标准》签订相关协议,项目配合费及营
销配合费按合同签订后3日内支付40%、服务期满6个月时支付40%、余额20%在年末前一次性清算完毕的方式给付。
6.3.3.酬金制方式中,前期配合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含人工成本、物料、税金、不可预
见费等)均由地产公司承担,并对物业配合地产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计提10%作为物业管理酬金,按季度支付给物业公司。
6.3.4.物业开办费在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时由地产公司按集团下发的《前期介入服
务费用结算标准》一次性划拔给物业公司统筹使用,以便物业公司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6.4.其他事项
6.4.1.地产公司因销售或其他需要,承诺向业主赠送的物业管理费应由地产公司承担,此
部分费用由地产公司按月划拨给物业公司。
6.4.2.因市政配套不到位或销售承诺等原因,造成项目用水、电、气、供暖形成缴费与收
费之间的价差、量差,以及因前期施工、售后返修等造成的水电开支过大而产生的收支价差及量差部分,由地产公司承担补差责任。物业公司按季度统计上报地产公司相关部门予以结算。
6.4.3.地产公司在制定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含有广告内容的对外宣传资料(售楼广告、推广
资料、合同、宣传图册)时,应充分征求物业公司意见后实施。在销售时不得超出《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范围向客户做出承诺,以免增加物业公司的管理难度。
7.附则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工伤安全事故管理工作指引
工伤安全事故管理工作指引
1、目的:
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程序,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 和员工的工伤事故风险。
2、适用:
适用于为公司工作的已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所有员工,包括ABC三类员工。
3、定义和术语:
工伤: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及《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以下情况可认定为工伤: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
害的;
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D、患职业病的;
E、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F、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H、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B、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C、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
旧伤复发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A、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B、醉酒导致伤亡的; C、自残或者自杀的;
4、职责权限:
4.1 人资部行政课:4.1.1应急处理,接到员工工伤事故报告后,立即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4.1.2跟踪后期的治疗和工伤事故分析报告;
4.1.3每月统计工伤管理成本,并依本制度对相关人员绩效进行评定;
4.2人资部培训课: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并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应急处理、急救措施的培训和考核。对工伤事故多发部门,应重点加强培训;
4.3 各部门:开展车间与班组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5、内容:
5.1 事故应急处理:
5.1.1 所有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做好基本急救处理,第一时间通知部门或现场最高负责人,同
时通报公司安全员及行政课负责人,必要时派遣公司车辆送医院进行救治;
5.1.2
5.1.2 行政课视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工伤事故的申报范围
A、因不服从领导指派安排而发生的伤亡事故;
B、未经任何授权、许可便擅自行事而发生的伤亡事故;
C、违反工作或操作流程而发生的伤亡事故;
D、从事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工作而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伤亡事故; E、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3、工伤的种类:按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工伤事故导致的因工负伤可分为轻伤、重伤、死亡等种类。
4、工伤认定负责部门:公司安全消防生产小组与办公室人力资源组,按国家有关法律执行,员工如有异议,可向国家有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裁决。
四、工伤的申报程序
1、申报责任
部门负责人承担本部门的工伤、安全事故的申报责任,因迟报、瞒报所致的事故责任增加部分由部门负责人承担;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2、申报范围:
1)、在本部门所辖范围内,本部门所管辖的员工发生的一切工伤、安全事故,不受时间限制。
2)、对公司已投保的员工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和人身意外伤害医疗险”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员工上下班途中,因工作所致的伤害。
3、申报内容:(详见附表一)
1)、事故(疾病)人的姓名、年龄;
2)、事故(疾病)人家属联系方式及电话、人;
3)、事故(疾病)人的到岗工作时间;
4)、事故前的具体服务部门及工作性质;
5)、事故发生时的具体岗位或具体位置;
6)、上岗前是否受过该项工作的安全知识培训;
7)、是否有从事该项工作的国家承认的操作证;
8)、工伤的伤势程度的初步估计;
9)、是否已住院、医院名称及地址。
4、受理部门及责任:
办公室人力资源组是本办法规定的受理部门,受理责任执行首问责任制,即办公室人力资源组的任何一个人在首先接到工伤安全事故申报时,为第一责任受理人,必须立即进行登记、报告和施救组织;同时负责对保险公司报告并进行理赔。
报告对象是“安全消防生产小组”组长或副组长;
因推诿受理或受理后瞒报、缓报而导致的事故责任增加部分由第一责任受理人承担;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五、安全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1、公司的“安全消防生产小组”负责每起工伤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填制工伤安全事故分析报告表(表格详见附表三),并在事故出现后一个工作日内将分析报告表转交给办公室人力资源组予以执行。
2、分析报告必须由以下内容组成:
1)、事故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服务部门、具体岗位和到岗时间;
2)、事故的具体经过;
3)、事故的原因分析;
4)、事故责任的初步认定及理由;
5)、小组的处理意见;
6)、事后的整改与预防措施。
六、工作事故医疗补偿标准:
当确定为因工负伤后,公司安全消防小组将事故分为非本人不可抗因素所致与个人有一定操作失误责任两种情况,根据工伤的严重程度,对员工按分别以下标准给予补偿:
(一)事故非本人不可抗因素所致,或非本人过失所致:
类别 伤情程度 医疗期 公司负担的医疗费用 工资及待遇
轻伤 一般为皮外伤 7天以内
承担100%的治疗费用及因治疗而发生的交通费用。享受100%的基本工资
7-30天 享受80%的基本工资
30天以上 享受60%的基本工资
重伤 一般为头部、胸部重伤、骨折
1——2个月
承担100%的治疗、住院费用及因治疗而发生的交通费用。
享受100%的基本工资
2个月—6个月 公司一次性支付一定的费用,享受80%的基本工资,痊愈后仍可到公司上班。
6个月以上 公司一次性支付一定费用,享受60%的基本工资,解除劳动合同。
死亡 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承担相应的抢救费用,并参照有关工伤规定一次性抚恤补偿标准执行。
(二)事故因本人过失或操作不符合操作规程所致:
类别 伤情程度 医疗期间 公司负担的医疗费用 工资及待遇
轻伤 一般为皮外伤 7天以内 不计,或承担20-70%的治疗费用(按责任分担)享受80%的基本工资
7天—30天 享受60%的基本工资
30天-60天 享受40%的基本工资
60天以上 不计,并解除劳动关系
重伤 一般为头部、胸部重伤、骨折 1——2个月 不计,或承担20-70%的治疗费用(按责任分担)
享受80%的基本工资
2—6个月 享受60%的基本工资,痊愈后仍可到公司上班。
6个月以上 并解除劳动合同。
死亡 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承担相应比例(≤60%)的抢救费用,并参照市社保局有关工伤规定一次性抚恤补偿标准执行。
注:公司负担的医疗费用是指由保险公司理赔之后的差余额部分的工伤医疗费用。
七、工伤安全事故的申报及规定:
1、工伤安全事故的处理:
1)、所有的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因公致伤的先予以处理。
2)、处理原则是尽快安抚和救治伤者,预防类似事件再发生。
3)、工伤安全事故事后对事故当事人的处理:
A按个人的责任其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医疗费用;
B公司保留追究其过失所致的财产损失的权利;
C凡过失所致的公司损失超过1万元人民币的员工,公司予以辞退;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4)、对事故部门主管的处理:
A部门各级主管对本部门的每起工伤安全事故负有领导责任。
所属员工凡出现一次工伤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对其直接主管予以警告一次并处罚200元;
C如果所属员工出现一次工伤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对其直接主管予以留岗试用并罚款500元处理;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八、工伤医疗费用的报销:
1、申请报销时必须准备以下资料准备:
1)、工伤事故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安全消防生产小组的事故分析报告;
3)、本部门出具的意外伤害事故报告;(如出外出差的的交通事故与安全事故还需出具交通部门或公安部门的报告.)
4)、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或保险公司或公司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的医疗诊断证明;
5)、病历;
6)、医疗、医药费原始单据;
7)、费用结算明细表;
2、报销额度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支付部分
1)、安全消防生产小组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公司或设备所致的工伤事故,公司将全额支付剩余部分;
2)、安全消防生产小组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公司和事故当事人双方对工伤事故均有责任的,公司按应承担的责任比例予以支付剩余部分;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3)、安全消防生产小组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事故当事人自己所致的工伤事故,公司原则上不予支付,剩余部分由事故当事人自行承担;有总裁特批的,按总裁批示执行。
4)、当确定为因本人粗心疏忽等其它主观因素所致的工伤事故,公司只承担相关治疗、住院、交通、抢救等费用在保险理赔后的余额的20-70%,对由当事人造成的他人伤害由其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5)、如因员工本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等原因而发生工伤事故,并且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的,公司不承担责任,同时根据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公司利益的损害程度,对其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
6)、工伤争议:当因判断是否为工伤事故而出现争议,并在公司内部进行协调后无效时,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可向劳动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仍不服从劳动争议仲裁判定的,可向法院提请诉讼。
第五篇: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工作指引(本站推荐)
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工作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2年8月-9月:
1、集团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及月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呈报董事长,经审批合格后再发布;
2、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计划管理专题会议,对计划布置、完成情况的评估进行研讨;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11月:
1、提高计划管理的层次,着重对重点工作进行跟踪,对重点工作的开展根据领导需要实时反馈;
2、养成对工作任务主动实施计划管理的良好习惯。
第三阶段、2013年
1、从集团公司战略发展层面,对计划管理工作给予指导;
2、逐步形成各业务中心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宏观战略目标为基础,部署相关工作的良好局面;
3、提高项目整体计划管理,通过合理的计划与部署,为集团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
第 1 页 / 共 4 页
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工作指引(第一阶段)
一、各部门在提报计划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按时提报计划
(1)月度计划提报周期为每月1日至30日/31日;
(2)每月27日-29日提报本部门下月工作计划及本月工作完
成情况;
2、计划应根据本职工作岗位要求、各项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主
管领导分派的工作任务、开展后续工作做的准备工作、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等,重点突出,依据集团重要节点目标适度提前。
3、关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的工作,需提前做好工作沟通,确保整
体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合理性。
4、计划中应明确完成时间及标准,方便领导考核。
5、提报的工作完成情况需真实。
二、各主管总经理需在以下方面对下属予以支持与帮助:
1、对各部门提报计划进行审核,对重点工作是否遗漏、完成时间
及标准是否合理进行指导,对部门间协调困难的工作进行支持。
2、对各部门提报月度工作计划、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审批、考核。
3、对各部门计划开展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
成。
三、计划管理部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各部门提报的、各主管总经理签批的月度计划及月工作完
成情况,汇总、整理。
2、将整理汇编后的计划及完成情况及时报送至集团公司领导。
3、及时提请召开计划评估、协调会议。
4、及时发布经董事长签批后的月度计划及月度工作完成情况。
5、根据领导批示调整月度计划。
6、对整个计划管理过程进行跟踪、推进,优化计划管理工作流程。
四、月度工作计划开展流程
1、各部门提报月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完成情况的手签版及电子
版至计划管理部;
2、计划管理部进行整理汇编,呈集团领导阅,同时提请召开计划
管理专题会议;
3、董办发布会议通知;
4、各与会人员就下月工作计划及本月完成情况进行研讨;
5、董办形成会议纪要并发布;
6、计划管理部依会议纪要对计划进行修正及调整,报领导审批;
7、计划管理部通报《月度计划》及《月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五、计划实施控制
1、计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以不影响生产
经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为首要原则。
2、接口中出现的问题由相关专业部门主动协调解决。
3、如果专业部门协调未果,应及时请示分管领导。
4、公司各种例会制度也是协调解决接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六、计划的调整
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公司计划一经上级主管机关及公司领导批准下达后,必须严格执行,各归口部门和执行单位均不得随意修改。如确因客观原因影响,经主观努力仍不能完成计划时,在有利于调动
广大职员完成计划积极性的前提下,可调整计划指标,但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1、调整计划指标应提前一个季度申请,调整月度计划指标
应提前十天申请。
2、调整某一项计划指标,如需同时相应调整其他有关计划指标
时,应一并上报,呈请审批,以保证计划的平衡、协调。
3、调整计划指标一律以书面批复为准,在未接书面批复以前,一律按原计划考核。
七、计划的评估与考核
1、各级领导必须随时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
程中的问题,采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2、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应充分利用统计报表,会计报表,业务报
表等资料。
八、计划体系的完善
计划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长期性或系统问题,经请示主管领导后,需组织对相关制度和管理手册进行修改、完善。
计划管理部
201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