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大学》

时间:2019-05-14 16: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大学》》。

第一篇:经典诵读《大学》

《大学》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8、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9、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0、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1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1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5、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7、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二篇:经典诵读《大学》拼音版

大 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第一章 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jùndãjiēzìmínɡyěkānɡgàoyuēkâmínɡdãtàijiǎyuēɡùshìtiānzhīmínɡmìnɡdìdiǎnyuēkâmínɡhîuzhěbïãrqísuǒbïzhěhîuwâizhīyǒuyězìtiānzǐyǐzhìyúshùrãnshìjiēyǐxiūshēnwãiběnqíběnluànãrmîzhìzhěfǒuyǐqísuǒhîujiāqíjiāqíãrhîuguïzhìguïzhìãrhîutiānxiàpínɡwùgããrhîuzhīzhìzhīzhìãrhîuyìchãnɡyìchãnɡãrhîuxīnzhânɡxīnzhânɡãrhîushēnxiūshēnxiūãrzhěxiānzhìqízhīzhìzhīzàigãwù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ânɡqíxīnyùzhânɡqíxīnzhěxiānchãnɡqíyìyùchãnɡqíyìgǔzhīyùmínɡmínɡdã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ïyùzhìqíguïzhěxiānqíqíjiāyùqíqíjiāwùyǒuběnmîshìyǒuzhōnɡshǐzhīsuǒxiānhîuzãjìndàoyǐjìnɡjìnɡãrhîunãnɡānānãrhîunãnɡlǜlǜãrhîunãnɡdãdàxuãzhīdàozàimínɡmínɡdã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zhīzhǐãrhîuyǒudìnɡdìnɡãrhîunãnɡdàxuã 第二章 tānɡzhīpánmínɡyuēgǒurì释“新民” xīnrìrìxīnyîurìxīnkānɡgàoyuēzuîxīnmín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zǐyuēyúzhǐzhīqísuǒzhǐkěyǐrãnãrbùrúniǎohūshīyúnbānɡjīqiānlǐwãimínsuǒzhǐshīyúnmiánmánhuánɡniǎozhǐyúqiūyúshīyuēzhōusuījiùbānɡqímìnɡxīnshìɡùjūnzǐwúsuǒbúyînɡqíjí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四章 释“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mínzhìcǐwâizhīběnzǐyuētīnɡsînɡwúyïurãnyěbìyěshǐwúsînɡhūwúqínɡzhěbùdãjìnqícídàwâiqílìcǐyǐmîshìbúwànɡyěshīyúnwūhūqiánwánɡbúwànɡjūnzǐxiánqíxiánãrqīnqíqīnxiǎorãnlâqílâãrlìzhōnɡbùkěxīzhědàoshânɡdãzhìshànmínzhībùnãnɡwànɡyězhuïrúmïzhězìxiūyěsâxīxiànxīzhěxúnyěhâxīxuānxīzhěwēiyíyěyǒufěijūnzǐsâxīxiànxīhâxīxuānxīyǒufěijūnzǐzhōnɡbùkěxīrúqiērúcuōzhědàoxuãyěrúshīyúnzhānbǐqíyùlùzhúyīyīyǒufěijūnzǐrúqiērúcuōrúzhuïrúmïjìnɡwãirãnzǐzhǐyúxiàowãirãnfùzhǐyúcíyǔguïrãnjiāozhǐyúxìnshīyúnmùmùwãnwánɡwūqìxījìnɡzhǐwãirãnjūnzhǐyúrãnwãirãnchãnzhǐyú 第五章 cǐwâizhīběncǐwâizhīzhīzhì释“格物、致知” yě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附:朱子补传】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章,误在经文之下。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在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suǒwâizhìguïbìxiānqíqíjiāzhěqíjiābùkějiàoãrnãnɡjiàorãnzhěwúzhīɡùjūnzǐbùchūqíqíjiāɡùyànyǒuzhīyuērãnmîzhīqízǐzhīâmîzhīqímiáozhīshuîcǐwâishēnbùxiūbùkěyǐwùãrzhīqíměizhětiānxiàxiǎnyǐqísuǒwâijìnɡãrpìyānzhīqísuǒāijīnãrpìyānzhīqísuǒàoduîãrpìyānɡùhàoãrzhīqíâsuǒwâiqíqíjiāzàixiūqíshēnzhěrãnzhīqísuǒqīnàiãrpìyānzhīqísuǒjiànwùãrpìyānzhīxīnbùzàiyānshìãrbùjiàntīnɡãrbùwãnshíãrbùzhīqíwâicǐwâixiūshēnzàizhânɡqíxīnzhânɡyǒusuǒhàolâzãbùdãqízhânɡyǒusuǒyōuhuànzãbùdãqízhânɡsuǒwâixiūshēnzàizhânɡqíxīnzhěshēnsuǒfânzhìzãbùdãqízhânɡyǒusuǒkǒnɡjùzãbùdãqífùrùnwūdãrùnshēnxīnguǎnɡtǐpánɡùjūnzǐbìchãnɡqíyìzēnɡzǐyuēshímùsuǒshìshíshǒusuǒzhǐqíyánhūdúyěrãnzhīshìjǐrújiànqífâigānránzãhãyìyǐcǐwâichãnɡyúzhōnɡxínɡyúwàiɡùjūnzǐbìshânqíxiǎorãnxiánjūwãibùshànwúsuǒbùzhìjiànjūnzǐãrhîurányǎnqíbùshànãrzhùqíshànbìshânqídúyěsuǒwâichãnɡqíyìzhěwúzìqīyěrúwùâxiùrúhàohǎosâcǐzhīwâizìqiâɡùjūnzǐ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zuǒsuǒwùyúzuǒwúyǐjiāoyúyîucǐzhīwâixiãjǔzhīdàoyǐshìshànɡsuǒwùyúqiánwúyǐxiānhîusuǒwùyúhîuwúyǐcïnɡqiánsuǒwùyúyîuwúyǐjiāoyúãrmínbúbâishìyǐjūnzǐyǒuxiãjǔzhīdàoyěsuǒwùyúshànɡwúyǐshǐxiàsuǒwùyúxiàwúsuǒwâipínɡtiānxiàzàizhìqíguïzhěshànɡlǎolǎoãrmínxīnɡxiàoshànɡzhǎnɡzhǎnɡãrmínxīnɡtìshànɡxùgūcǐwâizhìguïzàiqíqíjiāshīyúnqíyíbútâzhânɡshìsìguïqíwãifùzǐxiōnɡdìzúfǎãrhîumínfǎzhīyěshīyúnyíxiōnɡyídìyíxiōnɡyídìãrhîukěyǐjiàoguïrãnãrhîukěyǐjiàoguïrãnshīyúntāozhīyāoyāoqíyâzhēnzhēnzhīzǐyúguīyíqíjiārãnyíqíjiārãnrãnsuǒcánɡhūshēnbúshùãrnãnɡyùzhūrãnzhěwâizhīyǒuyěɡùzhìguïzàiqíqíjiālìnɡfǎnqísuǒhàoãrmínbùcïnɡshìɡùjūnzǐyǒuzhūjǐãrhîuqiúzhūrãnwúzhūjǐãrhîufēizhūyáoshùntiānxiàyǐrãnãrmíncïnɡzhījiãzhîutiānxiàyǐbàomíncïnɡzhīqísuǒcǐwâiyìyánfânshìyìrãndìnɡguïyījiārãnyīguïxīnɡrãnyījiārànɡyīguïxīnɡrànɡyīrãntānlìyīguïzuîluànqíjīrúcǐhîujiàzhěyěkānɡgàoyuērúbǎochìzǐxīnchãnɡqiúzhīsuībúzhînɡbùyuǎnyǐwâiyǒuxuãyǎnɡzǐãrxiàozhěsuǒyǐshìjūnyětìzhěsuǒyǐshìzhǎnɡyěcízhěsuǒyǐshǐzhînɡyějiāãrchãnɡjiàoyúguï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yěhàorãnzhīsuǒwùwùrãnzhīsuǒhàoshìwâifúrãnzhīxìnɡbìdàifúshēnshìɡùjūnzǐyǒudàjiànxiánãrbùnãnɡjǔjǔãrbùnãnɡxiānmìnɡyějiànbúshànãrbùnãnɡtuìtuìãrbùnãnɡyuǎnguîzhūsìyíbùyǔtïnɡzhōnɡguïcǐwâiwãirãnrãnwãinãnɡàirãnnãnɡwùrãnbǐbùtōnɡshíbùnãnɡrïnɡyǐbùnãnɡbǎowǒzǐsūnlímínyìyuēdàizāiwãirãnrãnfànɡliúzhībǐnɡnãnɡbǎowǒzǐsūnlímínshànɡyìyǒulìzāirãnzhīyǒujìmàoyǐwùzhīrãnzhīyànshânɡãrwãizhīzhīyǒujìruîjǐyǒuzhīrãnzhīyànshânɡqíxīnhàozhībúchìruîzìqíkǒuchūshínãnɡrïnɡzhīyǐqínshìyuēruîyǒuyíchãnduànduànxīwútājìqíxīnxiūxiūyānqírúyǒurïnɡyānrãnrãnqīnyǐwãibǎochǔshūyuēchǔguïwúyǐwãibǎowãishànyǐwãibǎojiùfànyuēwánɡrãnwúyǐwãibǎokānɡgàoyuēwãimìnɡbùyúchánɡdàoshànzãdãzhībùshànzãshīzhīyǐãrchūzhěyìbâiãrrùhuîbâiãrrùzhěyìbâiãrchūzhěmîyěwàiběnnâimîzhēnɡmínshīduïshìɡùcáijùzãmínsàncáisànzãmínjùshìɡùyánbâiyǒudãcǐyǒurãnyǒurãncǐyǒutǔyǒutǔcǐyǒucáiyǒucáicǐyǒuyînɡdãzhěběnyěcáidãguïshīzhînɡzãshīguïshìɡùjūnzǐxiānshânhūdãshīyúnyīnzhīwâisànɡshīkâpâishànɡdìyíjiànyúyīnjùnmìnɡbùyìdàodãzhînɡzãyǐbùshânpìzãwâitiānxiàlùyǐshīyúnjiãbǐnánshānwãishíyányánhâhâshīyǐnmínjùěrzhānyǒuguïzhěbùkěcǐzhīwâimínzhīfùmǔshīyúnlâzhǐjūnzǐmínzhīfùmǔmínzhīsuǒhàohàozhīmínzhīsuǒwùwùzhī 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盜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 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zhìsuīyǒushànzhěyìwúrúzhīhãyǐcǐwâiguïbùyǐlìwãilìyǐyìwãilìyězhǎnɡguïjiāãrwùcáiyînɡzhěbìzìxiǎorãnyǐbǐwãishànzhīxiǎorãnzhīshǐwãiguïjiāhàibìnɡlìyěbúxùjùliǎnzhīchãnyǔqíyǒujùliǎnzhīchãnnìnɡyǒudàochãncǐwâiguïbùyǐlìwãilìyǐyìwãimânɡxiànzǐyuēxùmǎshânɡbùcháyújītúnfábīnɡzhījiābúxùniúyánɡbǎishânɡzhījiāhàoyìqíshìbùzhōnɡzhěyěwâiyǒufǔkùcáifēiqícáizhěyěrãnzhěyǐcáifāshēnbùrãnzhěyǐshēnfācáiwâiyǒushànɡhàorãnãrxiàbúhàoyìzhěyěwâiyǒushēnɡcáiyǒudàdàoshēnɡzhīzhězhînɡshízhīzhěguǎwãizhīzhějíyînɡzhīzhěshūzãcáihãnɡzúyǐdàobìzhōnɡxìnyǐdãzhījiāotàiyǐshīzhī

第三篇:诵读国学经典《大学》偶感

亲爱的,你要做一块玉

----诵读国学经典《大学》偶感

做一块玉,不骄,不媚,不糙,不浊,在千千万万的琢磨中温润起来。

----题记

在喧嚣的尘世中,曾一度感觉到迷茫、彷徨。那天瞥见三毛《说给自己听》里的几句话: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顿时觉得这几句写得妙极了。三毛的来生是否已为一棵树了呢?我不知道。细细地想着这几句话,想探明它的真谛。却发觉愈思考愈惶惑。不悲亦不欢,安详着又飞扬着,阴凉着又曝晒着……怕是我等小女子不能做到的。

于时,捧读了《大学》。读之初,是有些挟迫的嫌疑的。读之后,觉得心里开始明媚起来了,不,准确一点说,开始沉静下来了。或者说,更加明了不必求来生,我就在今世里,好好地站着。下面是捧读《大学》的几点浅感。

一、每个人都应是播种光明的使者

青涩的读书时代,曾在每一本笔记本(那个年代叫硬面抄或软面抄)扉页上写同样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光明,光明的品德,多美好的字眼。而《大学》里郑重地说: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原来,儒家先贤们都在说,光明和着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要靠自己来弘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向来善良吧,因着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差别,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便生出人间千百种恶来。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在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与为人师的我们所强调的“自我修炼”,提高道德修养是一致的。

二、为人应有持久奋进的动力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把夏桀放逐到南巢的成汤,竟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镌刻在澡盆子上!我想,这恐怕也是商王之所以能打败残暴无道的桀之缘故吧,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身体上的污垢是容易清洗掉的,也是容易做到天天清洗的----毕竟黏乎乎的皮肤让人不爽。然而,精神上的污垢呢?

突然想起近日在我单位掀起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其中“洗洗澡”----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和《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多么的相似!先贤们的真知在今天依然灼灼其华烛照神州。懒于从繁重的工作杂务中挤出时间自学、懒于手写笔记、懒于写起初以为冗长的心得体会的我,释然了。加强品行磨炼,时时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身心保持纯洁,使神志思路保持纯正,共产党人如是,普通人亦如是。

我又想,先人将它刻于澡盆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它刻于床头、案头乃至心头,以一种时时革新的姿态,驱动时政弃旧图新,驱动自己奋力前行,岂不快意!

三、行事,本末不倒置

近日,颇苦恼,在“四风”自查之一“形式主义”一栏里,我写着:工作繁杂(略去不细说),有时诸样工作挤撞到一块儿,便有形式之嫌。

我嫌工作太繁杂并觉深受其累。一向急性急躁的我,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还妄想样样尽善尽美。

听,孔子说了:“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是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事情再多,梳理梳理,便发觉不难的:先做最急需做的、最重要的,再做不那么急、不那么重要的。为人师者,也是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起多年前,爱美的我羡慕别人美丽的妆容,终于走进化妆品店却因不知该买些什么而忐忑着时,销售者却极其耐心地专心地教授着我、指引着我怎么怎么描画,似乎忘了她只是售卖货品的而非化妆师。画毕,看着镜中疏淡的眉清晰生动起来,淡黄的皮肤白皙里又红润起来,我一口气买下好多化妆品。原来教购者化妆的技巧,是本,本抓好了,销售物品水到渠成。反思自己幼时酷爱写作的原因,源于一篇观察日记被老师拿出来朗诵表扬,兴趣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学之本。所以今天的我,仍要时时记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内心的求知渴望,并时时教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知识的灌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读到这里,有种恍然大悟感,“格物致知”原来这么早就被古人认识到了!“致知”之本在“格物”。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联系想到现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编排更改,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也都透露出万事循“本”的讯息来: 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究,去发现,然后才谈得上获得。周国平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最难忘记?惟有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探寻到的,最难忘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要时时记得“本”啊。

有着光明品德高尚风范的医者,“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身兼“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师者,如若能够握其根本,日日播种各种“光明”,让学生沐浴于求知的阳光中,甚至能迸发出求知若渴的欲望然后到自学成才……就算某日教师失业----那必是天下大好,人人学识渊博且个个都是高风亮节可以代代相习,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呵呵,可能有些妄想。)

四、时常想,你要站在哪里才合适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孔子说话了:“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嗯,小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才最安全呢。人怎么可以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呢?

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这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为人,更应追求精神的“知其所止”吧,孔子以为在“止于至善”,对于现在的我们,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是真难啊。大千世界,繁华总总,诱惑太多,机会太多,该何去何从? 你看悠悠天地间,有多少人一生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叩己灵魂,也不禁惶恐了!职业梦想的瓶颈,工作事务的繁杂,总让人不快意,让人烦闷,隐隐地又想有一方安静的天地,读读喜欢的书写写想写的文……于是愈加纠结、困扰了!这些纠结困扰叫“压力”吧,突然想到故事两则:第一则,精神总是很紧张的年轻人求医,医生告诉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找一份需要高度紧张的工作,于是他做了驯虎师,因为时时处于危险之中也就忘记了其他的恐惧。第二则:一名歌星为克服帏幕拉开、许多工作人员撤去、舞台空留其一人面对千百观众、顿觉双足悬于半空的孤独、恐慌,于每一次演出前细细地反复地练习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神情动作,最后终于自如登台艳惊四座给人留下“与压力绝缘”的辉煌。

梦想太多,在追逐的道路上便会犹豫徘徊,至生困顿,困顿至多,则一事无成。所以,那些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你看,找准自己的位置多么重要。找不准位置而疑惑时,照照镜,正正衣冠,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不自欺,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好自身的品性,然后再来寻找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位置却又恐惧时,从最易做的事做起,所谓“走一步,再走一步”,“积跬步”终能“成千里”。

一读《大学》,叹儒学之妙,能令人静默之后安然。再读《大学》,又叹其如恣睢的汪洋,广不见边、深不见底。但收获是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点点智慧,一点点于今天依然大为受用的智慧。尤其喜欢其中引用的《诗经》里的这样一段话: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L] 那弯弯淇水边、葱葱绿竹间文质彬彬的君子啊,既庄重又开朗,品行高尚又受人景仰。我想,我一俗世凡胎,这辈子是做不到了。但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做学问的态度,他自我修炼的精神,却是我可以学的,可以永远铭记在心的。于是,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做一块玉吧,不骄,不媚,不糙,不浊,在千千万万的琢磨中温润起来。并以此为题,谨记。[/L]

2014.4.6

第四篇: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 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注 释

(0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ì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 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注 释

(01)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02)哀矜:同情,怜悯。(03)敖:骄做。惰:怠慢。(04)硕:大,肥壮。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章(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 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注 释

(01)悌: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02)慈:指父母爱子女。

(03)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婴孩。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章(2)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 文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注 释

(01)中:达到目标。

(02)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03)偾:败,坏。

(04)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05)帅:同“率”,率领,统帅。

(06)桀: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07)诸:“之于”的合音。

(08)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09)喻:使别人明白。

第五篇: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 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注 释

(0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0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03)民志:民心,人心。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 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注 释

(01)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未穷,未穷尽,未彻底。(02)益:更加。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七章(1)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 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注 释

(01)其意:使意念真诚。(02)毋:不要。

(03)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味的含义宽泛。

(04)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色,美女。(05)谦: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0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07)闲居:即独处。

(0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09)掩:遮 掩,掩盖。(10)著:显示。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七章(2)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 文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注 释

(0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02)润屋:装饰房屋。(03)润身:修养自身。

(04)心广体胖:心 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下载经典诵读《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章(3)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wǔniánjíguóxuéjīngdiǎnsòngdúdà五 年 级 国 学 经 典 诵 读 ——《大 xué学 》 dìyīzhāng第 一 章 dàxuãzhīdàozàimíngmíngdãzàiqīnmínzài大......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 《大学》精选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合集5篇)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 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大学篇)4范文合集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大学篇)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智仁勇君子九德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比德 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