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本控制的国内外研究
日本和欧美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国外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该理论最早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上讨[2]。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两本著作《竞争优势》[3〕和《竞略》[’]中提出利用企业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价值链思想后来被成功地用在对企略成本分析上,成为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美国管理会计著名学者杰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麦克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化、具体化[5]。1998年,美国罗宾.库泊在美国《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了一年的连载,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一成划。
(2)标准成本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能力,已不再满足于以事后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于是西方各国的学者与先驱们开始寻找新的,能适应时代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下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协会,正式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Stanc。sting),从‘而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
(3)作业成本管理
日本和欧美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推广以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会计学权威罗伯 卡普兰(Robe:1’tKaPlan)和罗宾,库拍(RobinCooPer)为代表所建立的面向流程管“作业成本法管理(Activity一BasedCosting)”。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加企业价值的目的。通过克诺韦德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IMA)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理,美国己采纳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已达490/017}。当前中国企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现状并不具备普遍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
(4)成本动因理论
库拍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一篇题为《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的文 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 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驱动的结果〔9]。(5)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理论
该理论是指企业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规划设计、供应、生产、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发生的足以影响成本的诸因素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制定出目标 本,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限制和管理,并将实际耗费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完成预定目标成本的一种控制系统[1。〕。2.2国内成本控制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努力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中的先进思想和方法,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成本研讨会’,.专业学术团体,先后10余次组织全国性的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合我国实际对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发展方向、成本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有力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研究工作。有些学者对我国成本管理现状评价归纳为成管理意识淡化、成本管理理论僵化、成本管理方法老化、成本管理作用弱化、成本管组织软化等!。
在我国近几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先进企业总结成本管理改革经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的,实施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责任成本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这些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成本否决法。由邯钢创建的“模拟市场机制,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创建 199。年3月[l3〕。其主要内容是:厂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包括辅助单位和部门)都 按市场经济办事,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对组成成本的各项 标逐项进行比较,找出潜在效益,将使用的原材料和出厂产品均以市场价格为核算参,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实行成本否决。(2)档次成本法。档次成本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至%年代初,企业为了降低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它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大连良运大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研究几个档次,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指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责任成本中心责权范围为依据核定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3)效益成本法。效益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由中国矿业大贸学院财务教研组提出【‘’}。它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新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这种方法的倡导者认为该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①李嘉图在《价值和财富,它们的特性》中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可的物质财富”。
②从西方会计对成本的描述中受到的启发,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员会报告》中给成本所下的定义为:“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③从我国企业中成本和效益反差过大的现实中受到的震惊而提出的。
现代酒店管理在今天的中国也不过20余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术界和业了大量的工作,将国外现代酒店管理,尤其是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管理的经验引进、到中国,对促进中国酒店业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学术引进的经验多,潜心研究这些经验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少;在业界,主流以个别案作模式,表现为用明显的经验主义来管理。因此有人讥讽“酒店管理没理酒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它也要遵从企业运营的一般规律,把企业发展、运营争的一般规律,结合酒店的特殊性,就是酒店管理的理论。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数学大全》,系统介绍了“威尼斯簿记法’夕,是对己有复式簿记理论的总结和再造。帕氏对资产计价提出了两种方式:一是用成本方式,二是用市价来表现。日本和欧美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的优势是企业综合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西方经济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关注着如何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效资源,避免不合理的成本发生,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一系列的成本控制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国外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 a.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上的探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两本著作《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企业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思路后来被成功地用在对企业战略成本分析上,成为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美国管理会计著名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麦克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化、具体化。1998年,美国教授罗宾.库泊在美国《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了一年的连载,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b.标准成本理论
20世纪初期,美国工程师、管理学家泰罗(w.Taylor)在其划时代的专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19n年),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明确提出以计件工资制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在由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制定的《会计控制法》中,首次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costsystem)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
成本相比较以揭示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l川。标准成本系统于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使用,最初是为了配合泰勒制的实施而引进到会计中来的,随即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已不再满足于以事后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于是西方各国的学者与实践者们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协会,正式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从而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标准成本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
。.作业成本管理
库柏和卡普兰于80年代借鉴了斯坦伯斯的理论,提出了作业成本法[l21,并在90年代形成了作业成本体系。资源是成本源,是执行作业所必需的经济要素;作业导致资源消耗,作业的产出来源于成本的贡献。库柏提出了作业成本归集的基本方法,即二阶段法。第一阶段由于作业耗用资源,需要将耗用量以价值量的形式汇总到作业上,汇总计算成本的集合称为作业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以一定的基准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形成标准成本。他们在《成本与效应》一书,特别强调“整合性之成本系统”为促进企业绩效之重要管理系统。日本和欧美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推广以罗伯特.卡普兰和罗宾.库柏为代表所建立的面向流程管理的“作业成本法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1996年克诺韦德通过美国管理会计学会(xMA:InstituteofManagementAeeountantS)绪论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美国己采纳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己达49%。当前中国企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一现状并不具备普遍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
d.成本动因理论
库柏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一篇题为《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驱动的结果。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理论
该理论是指企业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规划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发生的足以影响成本的诸多因素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制定出目标成本,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限制和管理,并将实际耗费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采取纠正措施,保证完成预定目标成本的一种控制系统。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需要认识价值活动并理解在既定价值活动中,各种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20世纪90年代,由约翰·桑科等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则进一步拓展了价值链概念,这样把成本控制的空间由企业内部向外部进行了扩展。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这些企业管理方法如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管理、适时制管理、成本企划、成本避免与成本抑制等不断兴起,并在成本控制中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成本管理研究对象和方法,促进了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理论分别是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也无法在体系结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2.3国内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我国成本控制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政策为分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以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核算为核心内容的成本控制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努力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中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并努力与我国成本控制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成本控制发展道路。20世纪80至90年代对西方成本控制方法的借鉴,极大丰富了我国成本控制的内容,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发达国家成本控制方面的差距。现代生产成本控制是从所有者的角度,其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控制的内容也扩展为:结构性成本控制和执行性成本控制。这些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a.成本否决法 由邯钢创建的“模拟市场机制,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创建于1990年3月13日l‘4],使我们认识到成本观念和成本控制观念更新的力量,即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即顾客需求)来控制成本。其主要内容有:厂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包括辅助单位和部门)都要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市场经济办事,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对组成成本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比较,找出潜在效益,将使用的原材料和出厂产品均以市场价格为核算参数,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实行成本否决。
b.档次成本法
档次成本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它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几个档次,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指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费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责任成本中心责权范围为依据核定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由中国矿业大学,经贸学院财务教研组提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的范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新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该理论的提出基于三个理由:(l)李嘉图在《价值和财富—创门的特性》中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2)从西方会计对成本的描述中受到的启发,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给出成本的定义,即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3)从我国企业中成本和效益反差过大的现实中受到的震惊而提出的。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成本研讨会”,专业学术团体,先后10余次组织全国性的成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对成本管理理论及其发展方向、成本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力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研究工作。
我国学者的主要代表作品: 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于1994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ABC/ABCM基本理论的论文,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之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缺乏普遍的实践应用。
焦跃华博士在其所著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研究》一书中,以全新的视角分析和阐明了成本控制及其战略,以突破传统的成本观念为先导,将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的基础由产品成本转移到涵义更为广泛的成本概念之上。同时,作者提出的成本代偿性特征及其由此而展开的成本抉择关系分析,是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2003年7月刘志娟在财会研究上发表的((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一文中把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侧重成本源流控制的思想。第二,立足价值链的思想。第三,技术经济一体化思想。
绪论
秦绪华在《企业成本控制的模式探讨》一文中概括了国内较为典型的两种成本控制模式—邯钢模式和宝钢模式,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具体做法。2004年5月韩址清发表在山东工商学院学报上的《现代成本控制新思维》一文中分析了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框架[l“l。首先,企业应该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以识别其自身价值链。其次,企业不仅应该理解自身的价值链,而且还要理解自身的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和客户价值链的适应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获利能力。
2006年1月卢小燕发表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的《论我国现行成本控制理论》中指出我国现阶段成本控制仍是以标准成本法为主,作者分析了标准成本法的局限性以及推行作业成本法的不可行性,提出新方法的推行总是有一定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中的先进内容引入到标准成本法中,逐步推行作业成本法。
2007年2月孙兰婷在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的《关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成本控制:应设置多层次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要注意成本控制的相对性、树立成本是由多种动因驱动的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全员成本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我国,成本控制观念的更新则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成本控制目标的成本控制观,即按照现代成本控制目标体系,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的是企业战略目标,第二层次解决的是企业运行目标,第三层次解决的是成本控制的直接目标。
现代酒店管理在今天的中国也不过20余年,在此期间,学术界和业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国外现代酒店管理,尤其是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管理的经验引进、移植到中国,对促进中国酒店业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学术界引进的经验多,潜心研究这些经验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少;在业界的主流依然以个别案作模式,表现为用明显的经验主义来管理。因此有人讥讽“酒店管理没理论”。酒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它也要遵从企业运营的一般规律,将企业发展、运营、竞争的一般规律与酒店的特殊性相结合,就能产生酒店管理自己的理论。
现代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应用状况不是很理想,应加快现代酒店餐饮成本控制工作,促使我国的现代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完善。酒店财务绝对不仅仅是“生米煮成熟饭”后的核算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标准成本制度被引进到我国,目前的成本控制是基于制造业的,对于现代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屈指可数。同时,酒店餐饮标准成本的研究得也不够深入,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无案例实施或案例实施中缺乏数据支持,只生搬硬套基本的成本控制方法,而不结合酒店餐饮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具体实施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推广到整个酒店餐饮企业,没有整体参考性。对酒店餐饮产品建立标准菜谱卡,计算菜品的标准成本。以测试期为监控期间,计算综合标准食品成本率。标准食品成本率的计算方法有逐日计算法和测试期法。
逐日比较法:是每天计算综合标准食品成本率与实际食品成本率在某一经营期的累计食品成本率分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差异。
测试期法:选择一段时间进行测试,对实际食品成本率与测试期下确定的综合标准成本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测试期就是根据酒店餐饮自己特有的特色来选择的划分出的时间段,测试时间越长,信息越精确。酒店餐饮在经营上会带有周期性变动的一般规律,一次划分出的时间段作为测试期,分段管理,在成本控制上既有可比性,在实际工作中有节约人力、物力,不用天天进行成本控制分析,达不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造成资源的浪费。酒店餐饮本身信息量就大,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标准食品成本率的计算要求严格,工作量大是可想而知的。
经对比研究发现,本文选取了以测试期来计算的加权平均标准食品成本率。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参考了上述文献中的某些优秀的思想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有所创新和突破。很多时候新的成本技术的引入根本没有给制造部门的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反而给管理部门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惑。
因此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标准成本控制法,但是跳出传统思维,不再要求企业的财务处理使用标准成本,而是针对繁杂的酒店餐饮产品首先建立菜品的成本概念,从管理控制的角度核算,不要求酒店餐饮企业改变自己原来的账务处理程序,方便企业接受这种老方法,新角度的成本控制模式。这是一个创新点,在研究了大量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文献中我还没有发现基于此的酒店餐饮成本控制的相关研究。引入标准成本卡,规定标准用量和采用标准价格,就算出每种菜品测试期的标准成本,利用酒店餐饮的标准食品成本率,计算所有菜肴的综合标准食品成本率,将其与实际食品率、目标食品率进行成本对比分析,加强酒店餐饮成本控制,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从另一个方面完善酒店餐饮成本控制。
第二篇: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研究
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研究
从2009年到2020年,新医改走过了10年有余,这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也越来越规范,不断完善意味着日益完整,越来越规范意味着更加严格,这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与发展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近几年,新医改的相关政策一步一步落实到了医疗行业,深入到了公立医院中,重点突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并强调了它的“社会效益”,正因为此,围绕“回归公益性”的相关文件陆续发布,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控制药占比、分级诊疗等,接踵而至的规定,使得公立医院在回归公益性的同时,收入在不断缩水。对部分公立医院而言,即使有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也逃不掉赤字负结余的结局,这对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服务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医院的管理不得不面对这一窘境。而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打破这一窘境,带领医院突破瓶颈。因此,当下对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一)特殊性
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不同其他事业单位或企业的成本控制,其在加强成本控制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一些矛盾点。一是与医疗服务质量的矛盾,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相关的规定势必会深入到各个科室,进一步控制人力成本、医疗耗材和其他有关内容,而医院内一些临床科室,有特殊的需求,减少耗材或减员,会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医院在成本控制中平衡。二是与刚性需求的矛盾,药品是医院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而我国大多数的药品是有政府指导价,或直接由政府定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医院在药品采购和销售方面是没有议价能力的,成本控制的空间较小。三是与就医需求量增加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公立医院每日的接诊量直线上升,医护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成本压缩余地较少,而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在医院总成本中占比较高。
(二)紧迫性
一定程度上,公立医院是披着事业单位外套的独立法人单位,它可以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允许范围内开展经营性的医疗服务来实现自主经营,盈亏也是由自己承担,政府只是给予少量的财政补助拨款。在医改的大环境,公立医院既要面对自负盈亏,又要实现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的要求,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医院去寻找平衡点。显然,公立医院是不能违背政府部门的整体要求,只能通过成本控制来调节盈亏。如今,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在全国公立医院中实施,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也在不断推进,医院的收入来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成本控制成为医院调节盈亏的必要手段,加强成本控制的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营与长期的发展。
二、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难以统一,增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能够为成本控制提供便捷,而在公立医院中两者是很难统一的,一方面,目前对病症的诊治方案多数是依赖医生长期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而不同医生对同一病症可能存在不同的判断,即使在现行的诊疗体制下,可以有专家会诊等,但差别依然存在,而医生的判断和操作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质疑的,标准化就很难实现,成本控制的难度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医院的成本控制中缺乏医护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往往不清楚不同诊疗方案的成本与差异,成本控制的相关人员也基本上不会与医护人员沟通建立成本的评价标准。
(二)对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
临床科室相较于医院内的行政、工勤等科室,成本控制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难度更大。首先,不同临床科室的特点不同,比如妇产科和外科,两者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会存在差异,如果在成本控制中给予两者相同的定额,可能会引发科室中医护人员的不满,进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长期以来医院对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多数是放管的状态;其次,因为其是直接面对病患的,而不同病患的经济实力、对诊疗效果的要求、病症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这些会影响医生的诊治方案,诊治方案不同,背后的成本也会有差异,而且为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很难开展成本控制。
(三)新医疗环境下,成本控制方法有待创新
随着医改的推进,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实现优化和创新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影响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因素较多,包括资源配置、医疗流程、医疗操作规范、医疗耗材采购、药品销售、医护人员工资等,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成本控制方法优化和创新的难度,还需要在实务中不断摸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而事实上实务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化和创新需要在实务中一点一点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四)缺乏对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和总结
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和总结能够帮助公立医院进一步优化成本核算和考核,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而现阶段很少有医院就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工作分析和总结,多数在过往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做些许的改进,有时并不适用当下医院的经营和发展,只是形式上的优化成本控制,这顯然是徒劳的。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往成本控制的数据,就财务指标看财务指标,片面的从数据发现问题,从数据解决问题,而是要结合医疗业务,综合分析成本控制的问题,考虑当下和未来医院管理的需求以及医疗业务的要求,从业务入手改进成本控制方法。
三、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事前:严格全面预算管理,并将数据与成本控制共享
严格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控制和预算的监督,对成本控制事前阶段而言,尤为重要的是预算编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各个科室上报的预算情况,细化预算编制的项目,如果后期的预算执行和控制能够跟上,将会有力地保障成本控制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成本的控制,还需要将预算管理的数据与成本核算和考核共享,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建立联动的管理。
(二)事中:细化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深入日常控制,强化现场控制
1.适当增加直接成本,有效控制变动成本
现在很多省立公立医院都有大厅供本地和外来就诊患者休息,大厅有茶水台以及一些其他的资源,设备的购置和大厅环境的改造显然会增加医院的直接成本,但随着就医环境的改善,会直接反映到服务质量上,患者的满意度会提升,自然回头率就会上升,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单位成本。在公立医院中,工资等固定成本是很難控制的,医疗可控制的是奖金、维修费、医疗材料成本等变动成本,而按照约束理论,实现对公立医院中各个科室医疗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医院整体的成本控制也会收获良效。
2.将医护人员列为成本控制的主力军
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主力军从不是财务人员,而是深入医疗业务中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和其他业务人员等,他们即使不了解医疗耗材的具体成本,但也是最熟悉医疗流程的,对哪些环节有成本控制的余地有一定的见解,通常情况下,从这些环节入手开展成本控制会看到成效,而财务人员应该是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角度提出进一步指导的人,医院的成本控制需要转变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医护人员列为医院成本控制的主力军。
3.优化医疗流程,创新成本控制办法
《精益医疗》中提到,在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和估算下,一家美国医院有13%~20%的成本是来自医院自身可控制的无效实践操作,也就意味着这些成本是能够通过流程的优化、标准的建立、操作的规范实现缩减的。这就要求医院能够结合自身的成本控制目标、管理需求以及医疗业务要求设计出尽可能满足多方的医疗流程和工作流程,具体可以到诊疗车的设计、护士休息室的安置、诊室的楼层分布等。就创新成本控制方法而言,医院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本控制结合,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但具体的操作还要结合实务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事后:重视成本分析,将成本考核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
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阶段性成本控制效果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成本控制的短板,由短板出发一步一步地寻找业务中成本控制的不足;二是回顾性的成本控制总结,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和有所改进的问题分类,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分析各个科室的成本控制质量,可以将成本控制的重点偏向控制质量较差的科室,提高整体的质量。将成本考核与医护人员绩效挂账,能够激励全体医护人员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毕竟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参与,只有医护人员有足够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成本。
第三篇:餐饮业成本控制研究意义
1、2、2研究意义
餐饮成本控制贯穿于它形成的全过程,即凡是在餐饮制作和经营成本形成的任何过程中影响成本的因素,都应成为餐饮成本控制的内容。餐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包括食品原料的采购、贮存和发放,菜肴的加工、烹调和销售(服务)等。所以,餐饮成本的控制点较多,而每一个控制点都应当有自己的控制措施,否则,这些控制点便成了泄露点。食品原料的采购程序控制是食品采购控制的重要内容,酒店应为采购工作规定工作程序,从而使采购员、采购部门及有关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和责任。
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餐饮成本控制关系到产品的规格,质量和销售价格,因产品的售价是以食品成本和规定的毛利率来计算的,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售价,因此搞好成本控制是餐饮工作的必需。2.成本控制有利于满足宾客需要并维护宾客的利益。宾客到餐厅就餐,不仅希望能够享受到精美的菜点和热情的款待,更希望餐饮产品物美价廉,而为保证这一点,就必须进行成本控制。3.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餐厅以至于整个餐厅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餐厅在满足宾客的餐饮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为餐厅提供盈利的任务。如果成本失控,就会影响餐厅的经营成果,甚至造成不应有的亏损。因为,为保证餐厅的既得利益,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4.成本控制可以改善餐厅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取决于餐厅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越高,成本控制就越好,反之就会产生成本失控现象。因此,搞好成本控制也既改善了餐厅的经营管理。
二餐饮产品成本控制是餐饮市场激烈竞争和有效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餐饮成本的特点决定了餐饮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餐饮成本的特点一是变动成本是餐饮产品价格结构的基础。餐饮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即都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的价格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原材料成本。除营业费用中的折旧、大修理、维修费等是餐饮管理人员不可控制的费用外,其它大部分费用及食品饮料成本都是餐饮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的多少与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相关,而且这些成本和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很大。二是人工成本在餐饮产品价格结构中所占比率大。由于餐饮产品不能大批量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而是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小批量加工生产,大部产品不能够储藏,须由服务员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因而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在定价时人工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三是成本泄漏点多,餐饮成本和费用的大小受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大。
食品饮料的成本控制、餐饮的推销和销售控制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发料——加工切配和烹调——餐饮服务——餐饮推销——销售控制。某个环节控制不严都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餐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餐饮成本是指餐饮企业一个生产和销售周期的各种耗费或支出的总和。它包括采购、保管、加工和出售各环节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餐饮成本控制是指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对日常管理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所进行的计量、检查、监督和指导,使其成本开支在满足业务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不超过事先规定的标准或预算。搞好餐饮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科学组织餐饮成本控制可以提高餐厅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减少物质和劳动消耗,使餐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餐饮成本控制关系到餐饮产品的规格、质量和价格,关系到餐厅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时,也关系到顾客的利益及满足顾客对餐饮质量和价格的需求,从而促进餐饮产品的销售。因此,餐饮成本控制在餐饮经营和管理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2012-10-10 8:47 刘 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战略的实施当然也会引起成本的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成本概述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更为剧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内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资金使用的效益不高,数额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有限的利润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国内许多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及构成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工费用的总和。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组成。一是取得成本,即在整个招聘、选取、录用、安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二是使用成本,即公司在使用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费、激励成本、交换成本等。三是开发成本,即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职工进行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培训等所发生的费用。四是离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招聘机制不合理导致的聘用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是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招聘到优秀的、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企业在人才招聘中招聘机制不合理也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上升。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人员招聘。企业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专业才能的人占据管理岗位,一些优秀人才无法发挥专长,使得工作的整体效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上升。同时,这些优秀员工潜能得不到发挥,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所以优秀员工大量离职,从而加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离职成本。
第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得使用成本上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支付合理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些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及过程不合理,科学评估系统异常缺乏。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机制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方式。而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偏重传统的物质激励,忽视非物质激励,这样的薪酬制度对于一些具有成就需要的员工能起到的激励作用有限,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相对增加。
第三,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开发成本的上升。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员工的培训行为基本上都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这些行为都存在短期性。而且许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资金作为一种费用,而不是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因此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中,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很少。委托外部机构所进行的员工培训很难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实际使用的效益较低,导致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有培训机构,但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而忽略了基层员工的需求,因此出现管理者决策效率高,但基层员工因为技能不足等因素执行效率低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上升。
第四,忽视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导致离职成本上升。企业员工离职分为两种,员工自愿离职;员工非自愿离职,不论是哪种离职方式,企业都要为此付出成本。经过研究显示,员工离职率如果超过10%,特别是企业,非自愿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员工在离职前,工作效率会毫无疑问地降低,或者缺勤增加,或者工作量减少。其次,对于离职的员工,企业要支付离职的工资,失业的工资。如果管理者对离职处理不当而导致员工的诉讼,还会导致相应地诉讼费用。然后,职位的空缺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可能丧失销售的机会和潜在的客户,可能支付其他加班人员的工资,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付出空缺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取得成本的控制措施
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其实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因此在进行招聘时应考虑企业制订的未来发展战略,不应该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对取得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企业的员工招聘行为都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企业要想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应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首先要做好工作分析,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的每个职位都应该详细说明工作内容、权力和责任、任职条件等,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前,就可以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明确所要招聘人员的条件,在甄选中就可以找到适合的人选,避免发生其他费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做好各阶段的招聘计划,以确保员工招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聘用人员的质量。招聘人员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相当熟悉,在招聘前清楚地知道企业所需要的人员类型,而且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无私,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人才的甄选费用。
第三,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企业进行招聘有多种招聘渠道供选择,比如: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等等。不同的招聘渠道在招聘信息的发布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削减搜索费用和寻求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发布免费招聘信息。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时间等,不能一味地要求降低成本。企业应根据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来选择并开辟多种不同的招聘渠道。
(二)使用成本的控制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而报酬则是一般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相当关注的内容,如果报酬减少,则会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企业要想
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可以通过有效激励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投入产出比。
第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复杂人假设,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企业的同一种薪酬制度对不同员工的激励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外在薪酬体系都采取“底薪+奖金+各项福利”的模式,也可以看成是“基本薪酬十可变薪酬”的模式。基本薪酬根据各职位的工作强度、职责的大小确定,可变薪酬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及需求来设计,这样就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应该尽量追求客观、公平。首先,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次,管理人员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与员工保持持续沟通,针对企业设立的绩效考核标准、员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反复沟通,尽量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再次,在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者要将考评结果进行反馈,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谈,听取员工的看法,并针对前一阶段员工工作中的失误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让员工觉得满意,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激励除了薪酬激励外,在有许多方式可供选择,如荣誉激励、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扩大化、授权、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特征,从上述的激励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开发成本的控制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培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具体采用的培训方式是不同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使培训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技能培训,就可以针对受训者即将要担任的职位,通过担任助理、秘书等方式,让受训者跟在管理者身旁,通过观察及具体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技能。在企业的培训体系里,还应该注意灵活性,应该要根据受训员工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培训的质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方式,来达到集体培训、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之一便是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企业在经营中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管理知识、所使用的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在培训中要引导员工注意新知识、新技术,使得所有的培训要跟上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企业在对员工培训中,要设计具有较强个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等对培训内容及方式作相应调整,使得培训达到目的,从而相对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投资的收益。
最后,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数量,而且更要注重培训的结果。因此,企业不仅要在事前做好培训计划,而且要在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结果的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对受训者培训结束后的工作行为进行连续观察的方式,确认培训效果。根据培训效果的评估,确定培训计划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就可以节约下一轮的培训成本。
(四)离职成本的控制措施
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企业的激励力度不足、企业管理制度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
根据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企业内部要保持适度员工的流动,让员工在各岗位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企业员工频繁的向外流动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机密、客户等方面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从而降低离职成本。
控制离职成本就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中的一部分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企业和他人的认同,而许多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企业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员工。企业在设计各项制度时,就应该为这些员工考虑,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在执行中以满足员工的高成就需要为目标。从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打消“离开”的念头,这是降低离职成本最有效办法。
总之,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降低成本是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在企业的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五篇: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在大家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内部控制也不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各个阶段,以美国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一、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以美国为例)
1.美国内部控制研究发展: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为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有权威机构给内部控制下出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几经修改,完成时间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旧的COSO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
2.COSO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1)《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SOX)要求上市公司,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每年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报告。幸运的是,公司可以依赖一个行业标准——内部控制集成框架,来评估和改进其内控体系。
(2)全国反欺诈财务报告(特雷得维)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于1992年颁布的这一框架,长期以来作为建立旨在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帮助保证财务状况报表可信性、遵从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的蓝本。由于其全面性、有效性和普遍原则,框架受到世界上很多组织的称赞并被接受。
框架颁布之后,财务报表、公司治理和法律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SOX 404)是公司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主要推动。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虽然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
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 》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 ”、“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
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磊:2005.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9]冯培根:2000.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会计研究,11
[10]刘明辉张宜霞:2002.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11]高霞赵妍:内部控制国内外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国内外现状分析
姓名:古雪
班级:080507
学号:0805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