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上篇)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上篇)
[编者按] 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由“外延”转向“内涵”,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来说,尽快改变教学基本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既是自身发展的战略诉求,又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作为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其教学基本建设既有高校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而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总体相对滞后。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009年6月21日,本刊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主办第20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为主题,以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为案例,探讨作为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问题。广州电大校长张晓华、副校长李文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介绍了广州电大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思考,与会专家围绕教学基本建设在开放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突出问题、如何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广州电大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广州电大党委书记舒扬在会议开幕时致辞,中央电大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严冰和广州电大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和嘉宾有:中央电大副校长李林曙教授、上海电大副校长徐皓研究员、湖南电大校长杜纯梓教授、广西电大副校长胡泽民教授、广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邵国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卢跃、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邬若虹副研究员、广东电大王建根教授、四川攀枝花电大胡志金副教授和天津电大校长冯雪飞研究员、江苏电大副校长叶晓风教授、沈阳电大副校长关德章教授、武汉电大副校长马峰副教授、深圳电大副校长胡新生教授、天津电大副校长王繁珍副教授、湖南电大副校长周宇教授、湖北电大副校级巡视员张德利教授、中央电大教务处副处长郭青春副教授。
会议综述分两期刊发,本期呈现的是广州电大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案例和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上篇)/曹凤余 等
——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
本刊记者 曹凤余 冯琳
张晓华(广州电大校长):
教学基本建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广州电大立足开放教育办学实际和省级电大的定位,主动适应广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六突出”原则,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
加强学习环境建设,突出“优化” 电大的学习环境应凸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化”和“开放性”特征,我校努力创建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模式相适应的校园及网络学习环境,努力做到科学规划、做实基础、持续投入、重视文化。第一,加强校园环境和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开放式校园和信息化校园,形成与一流开放大学相匹配、与实体校园相得益彰的虚拟大学空间和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为创建满足师生需要的教学支持服务环境奠定基础。第二,做实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了万兆主干校园网系统等各种软硬件应用系统。第三,推进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建设。2003年,我校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构建了国内规模较大、功能较强、应用较多、覆盖面较广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拥有覆盖广州市86%以上家庭的宽带网络,建设了各项指标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和监控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了符合国家标准、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综合应用软件和资源库系统,开展了面向基础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领域的多项公共服务,教育受众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公职人员、部队官兵、中小学生和家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应用群,初步建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城市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第四,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社会声誉,并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相长、开阔视野、培养技能的实践平台。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突出“创新” 学校把教学团队建设视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机制。第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根据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含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含社区教育)为增长点,中专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格局,设置教学单位,并根据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确定不同的师资标准,充分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将专职教师全部充实到开放教育岗位。第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根据“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于2007年启动了岗位制度改革和职称聘任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队伍配置的质量和效能,实现了各类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挖掘社会人才资源来校担任长聘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注重选派优秀教师分批到国内(含港澳)外高校、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专业特色鲜明、结构优势互补、能够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第三,推进“名师优课”工程建设。把公开课分为“三层三类”,即新进教师的汇报课、学院内部的观摩课和学校层面的示范课,探索教师“阶梯式培养”新机制,并将这一模式推广到系统分校,加强系统教学交流与创新。鼓励教师探索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反思,努力培育系统内(区域内)的远程教学名师。第四,完善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以各类项目的立项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激励为杠杆,以制度为保障,加大投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突出“示范” 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能够带动教学团队、课程、实践基地等其它方面的教学基本建设。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主动适应、科学论证、职业拓展、重点建设。第一,拓展新专业(派生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中央电大,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派生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方向”,在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派生出“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等等,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第二,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专业责任教师认真制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每年召开教学计划(专业规则)审定会,邀请来自高校、企业行业系统的专家和专业教师一道进行论证、研讨,确保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实现省设课程设置与本地企业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对接。第三,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模型,如工科专业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学做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的以“会计理财的能手、管理营销的好手、金融投资的高手”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第四,推进示范(品牌)专业建设。按照示范专业的建设标准,选择部分办学条件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质量高、教学团队强、符合广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为院级、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培育,强化其特色建设和辐射作用,最终形成示范专业群。探索形成了“院级—校级—市级”三级阶梯式专业发展模式,学校5个校级示范专业中先后有物业管理、会计两个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突出“精品” 课程资源建设应该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我校继续大力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从单一资源建设转变为课程综合建设,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工作。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坚持构建体系,综合改革,整体建设,注重精品。第一,深化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以课程为单元,积极推进课程体系、课程平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在岗能力”的原则,调整知识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搭建“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以突出岗位能力为重心,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精简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合并交叉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内容,重组实践性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从业经验和在岗成果的合理吸纳与有效利用,保证了我校“职业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第二,完善多种教学资源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分布式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库。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按照系统化、一体化建设目标,完善省设课程的多种媒体资源的建设。加强省设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师公开出版教材10多部。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立项开发了21个网络课程。鼓励教师动手制作小课件,提升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充实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加强开放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了“院级—校级—电大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培育建设模式,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辐射作用、远程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现完成校级精品课程11门,其中《物业管理实务1》被评为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广告案例剖析》等5门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精品课程,《环境保护法》等4门课程被评为中央电大精品课程。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共享” 实践基地建设对电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按照校内校外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思路,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坚持统筹建设,行业联合,系统共享,虚拟补充。第一,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训中心,归口、统筹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平均每年投入近200万元,优化、完善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实践资源的充分利用。现拥有一幢实验大楼,建成了专业实验实训室35间,涵盖专业30多个,开出实验实训课程70多门,平均每学期完成实验实训培训近8万人次。第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本地高校、企业、行业等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依托委员单位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基地47个。其中,物业管理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英语专业校外综合实训基地被评为广州市示范实践基地。第三,推进系统内实践资源的共享。按照差异化互补、资源共享的建设思路,实践资源分校有的,学校就不搞重复建设,走共建共享之路。我校的轻工、机电、司法等行业、企业分校都拥有一流的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与之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实现了优质实训资源在系统内的充分共享。第四,启动虚拟实验实训系统的建设。选择学习人数多的课程,建设虚拟实训课件。目前,建设了《物业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的网络实验系统,实现了现场实验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实了实验教学资源,开辟了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加强支持服务建设,突出“优质”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重要支柱,是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坚持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支持服务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创新模式,丰富手段,优质服务。第一,构建支持服务的新模式。我校探索形成了“一站双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即对校本部学生采取“贴近型”服务,对分校学生采取“向导型”服务,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随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全员、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为特征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学生服务一步到位。第二,建立支持服务的新机制。建立“远程接待中心”,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开放教育和成人专科教育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第三,建立支持服务的新手段。2007年秋季,我校开始实施“移动校园”工程,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服务。仅2009年1-4月,我校83位导学教师就为学生传送了54万多条教学信息。这是我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导学、助学和学习交流的成功实践,为未来移动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校也继续完善了多项教学值班制度,为系统师生提供体贴周到的支持服务。
通过教学基本建设实践,广州电大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需求驱动+规划设计+增效集约”的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宗旨,以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要,统筹规划设计,不断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服务建设,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广州学习型城市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保证了教学基本建设与学校事业的协调发展,确保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围绕远程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基本建设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一,推进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增强远程教育服务能力。将继续充分发挥广州教育信息化的先发优势,通过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整合能力和应用水平,集中展现全市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主要成果,为推进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二,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创造一流远程教学环境。按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做好信息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加强建设过程的统筹与管理。保持稳定、持续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5-10年内,建成一流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管理及工作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和研发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三,推进系统教学基本建设,提升系统整体教学实力。整合全市电大系统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等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示范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示范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电大系统整体办学实力。加强系统建设,对全市电大系统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努力建成“布局合理、系统优化、服务优质、协调发展”且“办学有效益、质量有保证”的一流中心城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
李文斐(广州电大副校长):
破解教学基本建设难题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试点转入常规,电大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作为内涵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教学基本建设尤显紧迫和重要。电大作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有所区别,这决定了它不能照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模式,必须在改革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基本建设的理念和特色。
电大教学基本建设具有鲜明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 第一,在中央电大主导下,各级电大趋同与差异化发展。《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国各级电大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指导原则。中央电大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基本建设的具体建设要求和标准,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各级地方电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央电大的要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与本校的办学传统结合起来,突出专业、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学习环境、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资源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一些地方电大还建设了一批在当地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和资源,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品牌的声誉,共同铸造了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辉煌与繁荣,为电大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互联合作,共建、开放、共享。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电大以及县级电大分校、工作站在教学基本建设上各有自己的职责和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各级电大职责不同,建设重点各有侧重,秉承“开放”的理念,实现了地市级电大与省级电大之间、省级电大与中央电大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各级电大还与当地高校、行业、企业之间在实践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它们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又将自身优质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向它们开放,使设施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益。此外,一些地方电大还将设施与资源对所在社区的居民开放,与社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社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注重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电大采取了“小校园办大教育”的模式,将主要精力和有限的经费重点放在现代化教学设施(包括各种硬件设施和与之配套的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抓教学服务、学习服务,充分利用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种媒体资源,实现了面向全民的开放教育宗旨。
教学基本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一是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与电大教育发展不协调。一般来说,教学基本建设应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且发展的幅度应该是一个正向。近年来,全国电大的开放教育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趋势,而教学基本建设的增长幅度较小,基本上停留在总结性评估时的状况,与教育发展之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同时,区域电大之间、同级电大之间的教学基本建设不平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平衡,资源过剩与资源不足同时存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仍是薄弱环节,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学基本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教学基本建设在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从国家到省、市,都普遍开展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重点学科(示范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教学团队建设的评选活动,并为此投入了数亿元资金。相比之下,国家对电大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比较少,而且,一些省、市是参照高职院校的标准来对电大进行检查与评比,较少考虑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全国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仍在迷惘与徘徊中艰难发展。三是教学基本建设共建、共享和共赢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电大教学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系统合作、共建共享,但目前的共建共享在许多方面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无论是共建共享的范围、对象,还是形式、机制都还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在地域上,主要是实现了省级电大系统内、省级电大与中央电大之间的共建共享,区域电大共建共享和同城电大共建共享的力度还不大;在对象上,主要还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专业、课程、教师、教材、科研、教学管理、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享尚不多;在形式上,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合作来实现,形式比较单一;在机制上,分工合作、成本分担、共享共赢的机制尚待建立。
推进电大教学基本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电大要实现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拓展就必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实现教学基本建设与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推进电大教学基本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其中,发挥地方电大积极性是关键。应当促进中央电大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支持地方电大创新,强化特色建设。中央电大应着力在政策上调动地方电大的积极性,对地方电大实施分类指导,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地方电大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另一方面,制定扶持政策,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帮助困难电大实现均衡发展(如已启动多项西部援建工程)。中央电大要牵头制定教学基本建设的标准,并充分考虑全国电大的多样性、差异性,给予地方电大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作为全国电大的龙头,中央电大应牵头建设属于全国性的、基础性的教学基本建设。中央电大要支持地方电大积极组建教学专项创新团队,拓展一些本土化特色专业,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地方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应在特色上做文章,要注重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来申办新专业、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也要注重对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特征等多种因素,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针对性,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过程获得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真才实学。地方电大要把提高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并且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第二、加强系统合作,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与开放。这是打造电大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大新的飞跃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推进电大系统的合作与共建、共享。在认识层面上,进一步强化“全国电大一盘棋”、“分则弱,合则强”、“共兴共荣”的理念,认识到构建共建共享体系和机制是共同的责任,在发展战略层面形成共建共享的共识与合力。在实践层面上,要广泛开展多范围、多对象、多形式、多内容的合作,探索最有效、最经济的系统合作模式,在动态化的合作中为合作体系与模式的建立与共享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和新的目标。在保持与中央电大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当前应大力推进区域电大的合作与共享(如西部电大的合作、中南九省市电大的合作等)以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同城电大的合作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大力推进从教学资源到专业教学计划、教师、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软件、教学管理软件、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大力推进远程教育中心的合作与共享,打造区域远程教育中心。另一方面,着力推进电大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共建、共享。与本地企业、行业合作是电大立足当地、培养企业行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电大应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也就是企业行业为电大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大则为企业行业输送掌握专业技能的各类急需人才,从而达到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扩大影响和服务地方,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第三、加强规划与管理,确保后续建设的科学性。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电大系统共同努力,制定一个既体现过去建设成果,又反映新时期改革方向的新规划,保证教学基本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一定要把握新一轮教学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与电大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协调。应着力推进教学团队等“软实力教学基本建设”,构成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以系统办学为特点的电大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就建设电大的核心竞争力而言,电大必须拥有自己的优秀教学团队和团队领军人物。关于学科建设,建议由中央电大牵头,汇聚全国电大系统的人才优势,选择一些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加强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提高电大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于专业建设,在坚持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对中央电大统设专业进行拓展——派生新专业或者拓展新的专业方向,使之与本地产业和文化传统相对接,建立起地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关于课程建设,在一些应用性、实操性强的专业,如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动漫和服装设计等专业,建议中央电大允许省级电大设置50%的岗位群(实操性)课程,并实行职业资格证与课程学分互换。省设课程设置全面与本地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接轨、与岗位群对接,即需求——岗位群——课程群。关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使教学内容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之间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和支持服务与学生需求之间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实现互动。
孙彬(广州电大教务处处长):
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电大教学创新团队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及前瞻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为主线,以教学改革项目和科研为牵动,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
教学创新团队的特征 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团队的基本认定标准,在这一基础条件下,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应该涵盖以下共同表征:
一、优化的人才梯队,由不同职称、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经验和实训操作等人员组成的人才梯队是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框架和关键要素之一。
二、明确的指向目标,实施清晰可行的项目和设定具有相对集中显现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以及改革实践方向,是团队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生成功为终极目的。
三、可靠的机制运作,教学创新团队离不开学校的政策导向,离不开灵活的运作机制和经费支持,没有成熟的制度保障和一整套奖励、退出机制,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优良的教学成果,这是衡量教学创新团队的根本性指标,反映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成功的经验积累。
五、满意的社会评价,教学创新团队的成果固然有专家的评比、同行的挑剔、各类评奖的胜出和决劣,但最终的评价是学生的口碑、用人单位的评判以及社会的褒贬。
广州电大目前建立并运作的教学创新团队的类型,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一、专业及课程建设团队,确定骨干带头人,然后选拔、汇聚专业及课程责任教师、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目标。如我校创建的市级示范专业“会计学”、“物业管理”的教师团队,获国家精品课程及中央电大、市教育局精品课程等的教师团队。
二、项目制团队,以立项目标为指导,确定相应负责人,选择成员,制定好计划、合作原则及日程,完成预期任务。如我校多媒体资源建设小组等。
三、大教研室团队,为保证基础课及公共课以及个别“重难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学校选定或指定以骨干教师带头,全系统吸收、招聘,以提高学习效果,降低教学成本,重点突破。如学校的公共英语、计算机、会计等“大教研室”团队。
四、技术团队,以技术精英及精通远程教育基础理论的计算机网络专家组成,实现对远程教育的可靠保障。
五、教学管理及支持服务团队,这是由教学、教务管理及导学、咨询中心等群体组成的具有电大特色的创新团队。通过系统管理、“一站式”全程服务以及到位的学习支持等为远程开放教育排忧解难。
六、“聚合”团队,主要是指整合与协作。电大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整个系统的合作,需要全社会合作,需要“双师”合作。需要“资源”合作,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电大的发展其实就是“聚合”团队的发展。
教学创新团队的成长与应用 教学创新团队无论是常态,还是短期,都必须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为团队成长和应用的平台或载体。
一、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整合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群和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推进课程体系向深层次发展。
二、专业拓展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办特色专业是电大教学创新团队必须思考和探求的问题,电大教师要敏锐捕捉那些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开阔前景、软硬兼优、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专业,这些专业必须具备专业建设理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和技能结构上有科学性以及产教结合构筑上有独创性等基本特征。
三、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训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双师”队伍和具备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四、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剂,远程教育的每一个突破和提升都与技术密不可分,这个平台为创新团队提供了无穷的发展空间。
五、教学管理及学习支持服务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应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保证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及流程,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组织、管理、指挥、协调、服务及监控,体现学校教学过程的有序井然。此外,资源建设应用是创新团队最自由的创作天地和想象空间。
创新团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课程及专业的发展需要;要贴近市场,贴近应用;要以科研为支点,科研走多远,创新就走多远;要以合作为基点,强调合力创新。
几年来,广州电大教学创新团队在示范专业及精品课程、科研成果、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拓展专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广州电大市级示范专业有物业管理、会计学,广州电大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州电大市级以上精品课程有11门。在科研成果方面,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项,获三等奖;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广州市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职业与成人教育类),为三等奖;全国电大系统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有英语(校外)和物业管理两个广州市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在拓展专业方向方面,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派生出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派生出的动漫设计与制作。
张信和(广州电大人文学院院长):
示范专业建设促进电大教育品牌塑造
示范专业建设是电大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涵,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核。示范专业建设对电大品牌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范专业建设对电大教育品牌塑造的意义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电大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大教育品牌的主体是中央电大,中央电大是电大主品牌建设、运营、监管的主体,省级电大是电大区域性的子品牌,承担满足各区域市场学习需求的任务,是社会对电大品牌直接体验的主要终端。从品牌管理角度来看,子品牌除了满足细分需求,占领个性化市场,是电大主品牌发展的活力点,延伸着主品牌内涵和附加值的提升。
二、地方电大示范专业建设对电大品牌具有增值效应。地方电大对电大品牌起着建设和维护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电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提升与维护至关重要,各地电大的特色优势成为电大品牌的有效延伸和增值,其创新能力是对电大品牌的有力支撑。地方电大是电大品牌增加活力、长久发展的基础。地方电大精品课程和示范专业建设是对电大品牌增值的基础性工作。
三、示范专业是具有竞争性优势的战略资源。示范性专业是电大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学校教学竞争力的集中表现,示范专业往往蕴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等。
专业建设是电大教育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示范专业是学校品牌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广州电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以电大教育品牌塑造为中心,紧贴广州中心城市人才需求特点开办专业,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专业建设,以课程建设和特色优势推进示范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造和推广品牌专业。经过30年的办学和专业建设实践,探索品牌建设,加大教学基本建设资源投入,不断拓展专业,打造特色优势,形成初步的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群。
示范专业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加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职业导向性和市场适应性。我校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高校和行业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我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年学校统一组织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审定、修改,在我校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各专业确保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和特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资源建设的合理性。
二、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整合优秀教师团队。电大专业建设资源的共享性和教学资源配置的精简性,使得对专业带头人的选择和培养成为关键点,对校内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直接影响示范性专业群形成。在教改、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对带头人进行选择和培养,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以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特色优势的塑造和持久强化。专业特点不同,可以挖掘的特色优势也各有差异,在教学过程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优势,也是教学改革效果的重点所在,学校给各专业划拨专业课程建设的常规性费用(含教研费)。
四、强化示范专业建设意识,重视阶段性成果。我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给予极大的关注与鼓励,促进教师围绕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开展课题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为此,我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突出了专业、课程建设成果的鼓励作用。
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拓展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群,结合广州中心城市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升级、现代产业的出现,不断加强对专业的培养方向改革、专业派生、新专业开设进行阶段性调研论证,逐步形成特色专业群。
对于示范专业建设,中央电大专业规则的实施有利于对各专业资源的统筹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级电大专业建设与发展,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对适应地方市场需求的课程开设,对专业的地方特色优势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制约。地方电大对课程开设的实时性、对专业建设成效以及参与地方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示范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中央电大的专业发展目标是国家级示范专业,而地方电大则是发展地方性的示范专业,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共建课程资源,并放宽地方电大对共建课程的使用权限,要重视地方电大对中央电大主品牌的增值效应,对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较丰富、管理机制有效的地方电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建设更多共建共享专业,保持电大专业群的时代性和地方特色,增强电大教育品牌活力,增强地方电大的区域市场竞争力。
邹自德(广州电大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
发挥系统优势形成电大工科教育特色
广州电大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按照“职业拓展”目标指导专业建设。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形成了“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学做结合、双证并举”的工科专业开放教育办学模式。
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从外延式的粗放型向内涵式的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转换。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电大教育应为更宽泛的社会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将“服务”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用人要求,充分体现“职业人”教育的特点。广州电大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专业对产业”思想设置专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人才培养重任。自2007年起,先后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计算机网络(楼宇智能化工程)4个新专业。目前共开设工科开放教育专业8个,在校人数达6000余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职业拓展”为目标指导专业建设 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要从学员的需求出发,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精选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课和不必要的理论知识,规定实践教学内容占总教学量的50%以上。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一体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要遵循自主学习规律和习惯,体现一体化设计理念。实践资源建设体现综合利用,电大开展工科专业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要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资源建设和利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走社会化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各类资源综合利用,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开放校内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电大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保障人才培养 为了保障“职业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面授辅导,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知识(技术)来源导入式、情景呈现式、现场指导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合一基地,边教边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一体化,精讲多练,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集中实践,利用校外“学、做”合一基地,边学边做,做到“基本技能、综合实践”一体化,按照“认知观摩—技能操作—综合实训”三段式集中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以工代学,发挥电大累计学分特色,尊重职业经历,着重体现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捆绑进行,同时取得学分,纯实践课程学分“互通”,职业资格证书“替换”相关集中实践课程学分。
发挥系统优势,形成工科教育特色 电大工科专业建设应充分发挥系统开放办学优势,广泛开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的中职和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势必存在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拓展教育的要求,电大工科教育要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广泛开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服务。电大办学系统中有大量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分校,他们大都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省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越,行业企业背景突出,电大与他们开展广泛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通过学做结合、双证并举,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形成具有电大特色的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电大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学、做结合的方式,提供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同样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资源,以市场化职业培训方式,提供职业资格考证,合作双方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优势互补、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龚志武(广州电大管理学院副院长):
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示范,不仅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整体提升,内容与体系的整体优化,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广州电大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建立健全课程和资源建设的机构和管理制度是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前提 广州电大于2004年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和资源建设办公室,率先在电大系统建立健全了资源建设运行机制。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先后制订出台多项管理文件,资源办负责对教学资源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实施资源建设的项目制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学资源建设实施过程中,学校以“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建设原则,在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资源办负责项目立项和审定,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立项项目的开发、制作,教务处牵头应用建好的资源,三个部门紧密配合、相互渗透、齐抓共管。明确规定了教师、学院和学校三个层面教学资源建设的任务,在教师层面,集中精力进行IP课件制作和直播课堂录制,侧重讲授重点和难点;在学院层面,在保证现有网上资源用好、用足的前提下,每个专业选择1-2门专业基础课,整合力量进行常规网络课件的开发;在学校层面,集中力量,组织专门的教学和技术人员开发精品课程,经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项目管理制的方式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持续稳定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项目管理制,以项目负责人牵头做资源。在抓好常规课件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专业主干课程品牌资源的建设。与中央电大共建物业管理专业,致力于打造电大系统的品牌专业,已建成《物业管理实务1》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数门省市精品网络课程,受到全国电大的普遍欢迎,提升了学校资源建设的水平。教师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列入年度培训计划,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实行月报制和周报制在全校公布网上教学活动和网上资源到位情况。在网上教学资源的保障措施方面,加强对师生网上教学活动和资源应用状况的管理和监督。教务处加强对教师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教研等活动的管理,规范直播课堂录制的管理;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干部任用、进修培训和教师职务晋升的指标之一。在学校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下,教师进行资源建设和教学创新的热情高涨,资源建设硕果累累,在国家、省、市各项教学资源大赛中屡创佳绩,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将我校优质资源和精品课程建设推向历史发展新高。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只能通过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高素质的教学和研究团队是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关键 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团队。我校从网络课程研发之初,就强调课程开发组的合理组成,确保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支持服务人员的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先后完成了多门中央电大和省市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我校远程教育技术创新团队还获得市级学术创新团队荣誉,这一切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协作攻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完善到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手段的运用,还是内容的取舍,重要的是要符合远程教学的本质规律,实现师生准分离状态下的教与学再度整合,远程教育系统的两大支柱是课程建设系统和支持服务系统。精品课程所以成为精品,不只是师资和内容的精准,更重要的是学习支持服务上的精细。比如学生希望能够方便地下载课程资源进行移动学习,我们的技术人员就研发出移动版MP3。在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上,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和交互。可见,在网络教育中,精品课程固然可以共享内容,要真正做到精致,必须要有完善到位的支持服务,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和技术人员长期不懈地努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抓好课程资源的质量评审、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切实提高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建用结合,以用促建,使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切实成为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抓手”。精品课程建设要从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开始,到课程论证、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到多种媒体资源的建设与配置、作业布置、参考资料提供、复习与考试意见等环节进行全方位、一揽子的协作和共享。电大应将精品课程视为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切实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这才是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价值所在。
伍秀娟(广州电大实训中心副主任):
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验实训条件是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体现,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广州电大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明确可行的建设思路
一、以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扣紧专业发展需要为原则,高度重视,逐年投入,按需建设。实验实训的环境构建始终以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科的实践特色,文科大部分课程可以基于网络虚拟进行,工科实践则更依赖于仿真环境、模拟实验、并配合与实际岗位对接的实践基地来完成。因此,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定位在以体现专业特色、贴近技能培训为主,每年都由学院提出申报要求、提交建设需求方案,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按需计划,分期分批建设专业实验室。
二、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以系统内差异化互补建设为思路,最大化地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资源的建设。事实上,由于办学场地的局限和经费的不足,不可能所有专业的实验室都能建起来,但分校电大,尤其是基于企业办学的教学点,可以与我们实现差异化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如轻工、机电分校的数控机床、汽车检测等,就拥有非常专业的设备及一流的实训环境,因此,我们不搞重复建设,也不搞无效的投入,共建共享、建则能用是最基本的建设方向。
三、从技能型培养目标考虑,以教学活动与岗位实践相互对接为要求,拓展实验室服务社会的实用功能。实践教学更重视技能型的实训,学校也在实验室建设方向作了调整,以模拟公司运作、体验上岗实操为目标,建立了一系列如网络综合布线(实操工作区)、物流管理中心(仓储岗、配送岗、零售岗)、物业智能管理(小区管理、安防布控、远程抄表)等实训室,学生通过在每个岗位的操作体验,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能的对接,强化了学生的上岗从业能力。
四、基于开放教育个性化学习情境的人文关怀,在信息技能已作为技术支持的常态手段下,融入人文精神的内涵,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空间。学习环境的人文关怀是弥补成人因学习背景及能力的差异造成自信心不足的有效因素,因此,建设实验室,我们强调的是建立学习“情”境,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环境,在构建不同格局的实训环境中,在互动、和谐的体现关怀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更有热情来上课,融入课堂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也大大提高,课堂的互动互助氛围也特别好,直接推动了实训效果的提高。
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要以独立建制的机构设置为管理体制。自1998年起,学校以资源统筹整合应用为导向,成立了实验中心,从机构设置上较好地保障了实验资源实施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应用。多年来的实践也说明了这是一种对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重复设岗、闲置浪费的有效管理体制。
二、要以信息化平台为管理手段。为确保实验实训资源的有效应用,通过网页向系统、向社会展示推介校内良好的实训设施,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并实施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安排、网上发布实验成绩等优化流程。根据开放教育的开放性特点,还将开通面向学生个人的网上预约预定机位实验的项目。
三、要以教学综合评价为质量保障。以专职教师为主体,每学期以试讲、录用、培训为准入制度,已建立了一支全部为研究生学历的外聘教师队伍,并严格按学校教师行为规范执行,落实常规的相互听课评议、实践教学研讨活动,每天的巡课检查、每学期的学生问卷调查都是综合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参考指标,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要以设备维护专责制为运行保障。为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训中心设立了专职设备维护岗位,定时定期维护实训设备设施,人员不多,但技术精湛,发现问题处理故障能力过硬,极大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及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重在应用
一、以柔性的服务措施去适应刚性的学习需求。远程开放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大众教育,为众多的职业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这就决定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多样化。因此,更需要以人本位的、灵活的、个性的、柔性的服务。基于此,我们除了以班级为集体安排集中实验为主要形式外,还提供了同一实训内容多个时间段,引导学生错开工作时间自主选择合适的时段来实验,这种灵活选择的柔性支持服务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实践中,既避免了实验资源的闲置,又帮助学习者完成硬指标的学习任务。
二、以实践活动的三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效果。在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我们一直用三平台来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验室面对面的实验、网上虚拟仿真实验、校外岗位实习。我们尝试着虚实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启动了网上实验,以仿真模拟实际操做,学生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或在单位自主安排实验、重复实验,弥补了实验室中有些项目难以推翻重来、难以多次反复的缺陷,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三、引入项目驱动,创建竞赛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我们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引入项目或竞赛等灵活的形式,如在网络综合布线实训中要求学生对实训大楼进行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在ERP综合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体验在市场创业、资本经营的全过程运作,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普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力与水平。
四、开展校际合作,同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本着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理念,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学生实训活动,并承担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能全员培训考核、广百集团的岗位技能竞赛等项目,一些专业课实验在我校完成已形成常规化。
五、融入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以个性化助学满足人人享用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开放教育的学生在助学需求上个性化特征明显,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有助于师生间建立信任感、责任感,更好地释放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启动学生的个性学习诉求,学生很喜欢这种师生或生生良好的互动环境,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实验室开设供学生自主训练的开放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学生在不同时段享用优质教学资源的愿望,使资源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侧重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不足。网上虚拟的实验资源不多,当然,软件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应用群体有限是一个制约因素。
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具有“职业人”身份,继续求学大多是基于转职或升迁的需要,如何在认可他们原专业水平(以职业认证为标准)或者结合其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电大教育实践教学计划统一,但作为学习对象的成人学生基础、能力差异太大,两者一直存在着矛盾,学生在岗工作与脱产实践也存在着矛盾,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成人远程在职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远程开放教育如何拓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尽管我们一直本着“开放、服务”的理念,把实训资源服务延伸到同城高校、行业,但还没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运作,这种交流的断续不利于深化研究服务社会的模式。
五、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环节对师资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理论与实操结合的双师型,这就存在一个师资队伍培养的健全机制问题。
桂小英(广州电大番禺分校副校长):
网络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
实现“有支持的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电大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下,构建完善细致的学习支持服务,对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本地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是基层电大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基层电大应该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学习者的特征,把握好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规模与学习者规模的关系。
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基层电大作为一个教学实体,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包括各类教学通信设施和设备的服务。番禺分校重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备,高标准地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场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满足广大师生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求,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我校用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资接近1300万元,主要设施设备包括:校园网络达到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终端的标准;安装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VBI接收装置,功能齐备;建有“数字课堂”多功能系统,实现面授辅导课堂的数字化,直播、录播、IP课件生成同时完成,可实现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建有校园广播系统,实现英语考试听力部分完全同步进行;建有双向视频系统,通过网络能顺畅地双向传输视音频信号,实现远程会议与远程课堂互动式教学;建有大屏幕电子屏,整洁规范地发布各类信息;全部课室(共28间)实现多媒体化,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与高亮度LCD液晶投影,并且全部接入校园网;建有专用计算机实验室5个(每间70座),语音室3个(每间72座),学习者专用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2个(每间70座),财会实验室1个(60座),计算机专业实习实验室1个(20座),美术教学专用教室2个。学校配备台式多媒体计算机近600台,手提电脑50台,远远超出中央电大的配备要求;校园网络注重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分别专线连接互联网(10兆),广州电大(4兆)与番禺教育信息网(10兆);建有独立域名(http://www.xiexiebang.com)和独立服务器的远程教学平台。
在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学习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校持续投入资金,对校内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新建数字媒体专业专用实验室两个,更换了两个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新建“数字课堂”多功能系统,实现教学观摩、课堂实时转播、IP课件即时录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搭建学习者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注重硬件设施的实际应用。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合理安排教学设施的开放,由专人负责,尽可能地为师生提供方便,如电子阅览室的定期开放就解决了部分学习者没有条件上网的问题。
三、打造“一站式”的远程教学平台。番禺分校是全国第一批采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基层电大,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首先,扩展平台的应用模块,建立“历届试题库”,增加“师生博客系统”、“人才招聘信息系统”等吸引广大师生使用的功能,打造人气活跃的“网络社区”,吸引更多的学生使用平台。其次,提高平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资源作进一步的整合,提出教学资源建设“本地化”,提高资源的可用性与易用性,强调教学特色在资源的体现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动态信息资源(含教学信息、辅导、答疑、讨论等)的统计定期公布。再次,建立监督机制,改变资源开学初期一次性上网的做法,要求按教学进度更新教学资源与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并设有监督检查机制。
服务软件资源建设方面 软件资源是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的核心,番禺分校所有开设的课程都配备了网络学习资源。在建设软件资源的过程中,努力做到:
一、以课程为单位,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作为基层电大,软件资源的整合比建设更重要,为加强对学习者在课程自主学习资源使用方面的指导,学校要求课程辅导教师以课程为单位,在开学前就要做好课程自主学习资源的整合,包括资源的收集、二次开发、到位情况、使用方法说明,效果分析等工作,为学习者对资源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务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需求推动,分步建设。为提高开发与使用软件资源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当前软件资源建设主要涵盖两个层次,一是多种媒体教材资源建设,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对于多种媒体教材资源,优先考虑学生人数多、影响大且有本校特色的自设课程,由学校建立开发计划,集中课程辅导教师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分步建设;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要求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务求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帮助。
服务队伍建设方面 番禺分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现有专职教师95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73人,占77%,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57人。学校还长期聘请专职班主任(导学教师)14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3人。另外,学校还从广州多所高校聘请33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外聘兼职教师,在建设服务队伍的过程中,努力做到: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加快教师的成长。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专兼职教师在远程教育理论、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技术培训、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树立对远程教育的信心,掌握开展远程教学的方法。
二、以科研促进教师的发展。基层电大直接面对学习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番禺电大建立了科研奖励制度与保障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与指导,提倡实证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三年来我校共有4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3位教师获得中央电大与市级的课题立项。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在基层电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将在一段时间长期存在。针对兼职教师不稳定、招聘机制人情化、计酬方法不科学与管理松散的问题。学校根据近、远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个兼职教师基本人才库,学校通过长期聘任的形式与待遇的适当倾斜,加强队伍的稳定性。建立准入制度,新的兼职教师需接受面试与试讲,还要经过培训才能走上讲坛,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也要定期参加培训,以及时更新知识。建立联系教师制度,学校为每名兼职教师指派一名联系教师(由在职教师担任),协调兼职教师与学习者、导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联系,增加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兼职教师待遇实现浮动,与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挂钩,对兼职教师的表现和业绩作出恰当评价,实现优质优酬。
四、注重管理人员的考核。为使管理人员真正树立“为学习者服务”的意识,引入学习者满意度的指标,对服务态度、响应时间,业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等作了量化的指标考核。
服务环境建设方面 服务环境包括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为解决学习者普遍反映的学习孤独感强烈、学习压力大、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在服务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为加强学习者的归属感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学生科与导学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加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活动,如,在动漫设计专业开展的“番禺电大素描大赛”,物流专业开展的“挖掘潜力,走进物流世界—番禺电大物流设计大赛”,在法学专业开展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等,学习者的参与度都很高。
二、加强心理支助。教师公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与QQ号码等接受学生咨询,解决学生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信心。导学教师为每个班级都建立了QQ群,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便捷地保持联系,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导学教师特别注意敏感时期对学习者的关注,包括新生的焦虑期、作业上交、考前提醒和成绩公布等重要时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出现特殊状况的学习者给予主动的关怀,帮助学习者度过困难时期。实践证明,加强心理支助,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减少辍学的发生有明显的效果。
服务制度建设方面 学习支持服务作为一个系统,各个要素要达到优化配置,正常运作,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学校每个部门都建立了工作制度与职责,认真研究和设计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中各环节的调控系统。按照调控系统所建立的调控关系来建立支持服务的质量控制流程,使每一个学习支持与服务环节都有一个布置、执行、检查、评价、反馈的控制过程。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从学习者满意度出发,建设、开发与提供学习产品或服务,进行教学评估与绩效考评,提升学习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认同。
黄安心(广州电大管理学院院长):
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开放教育教学基本建设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不同环境和不同资源,努力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课堂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有利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广州电大充分利用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普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进行开放教育基本建设与运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加强开放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是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推进示范专业建设 通过产学研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合作组织形式,确保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确保新兴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高质量、高水平。2003年以来我校重点建设专业都成立了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行业协会或研究机构等组织的专家教授参与建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担任顾问、专业委员、主编、评审专家等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确保教学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高质量。如物业管理专业聘请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领导和广州城建物业、深圳中海物业等大型物业管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东南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教授、律师事务所律师等为专业委员会委员,保证了专业建设的质量,物业管理专业也成为广州市第一批市属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与新加坡新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和广州睿慧新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面向电大系统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与10多家广告公司合作建设广告专业资源及实践基地等,这些都是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并且都在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上取得了成功。
联手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需要专业教师、教学设计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研究工作者、专业学习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没有产学研的结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想象的。而要建设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则更需要开放教育学校、教育技术开发企业、与专业教育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参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共同完成。因此,广州电大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学者及资源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如广州电大与中央电大的共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就是在中央电大和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支持下进行的,一方面得到中央电大政策指导和广州市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及有关高校知名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使课程资源建设按中央电大的规程来进行,保证建设的高质量。物业管理实务(1)等一批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央电大省建优质课程,物业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成为目前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共享专业合作建设项目运作正常、互惠共赢的成功典范。在此合作模式下广州电大共建设校级以上精品课程11门,其中省级1门,国家级1 门。随着大规模企业员工培训、公务员、教师培养的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发出了满足培训需要的一系列课程。如我校远程教育中心,通过开放教育方式开展广州市公务员继续教育、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并拟以此为基础建设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库南方中心库。
支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开放教育要培养职业型人才,没有实践环节教学基本的保证就会落空。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建设30多个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物业管理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成为广州市属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示范性基地;二是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校企合作共建了47个实践基地。如英语专业与承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商品交易会的东泰骏城公司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广告专业与10多家广告公司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物业管理专业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广州城建物业、深圳中海物业等大型企业联手打造物业管理实践基地等。其中,英语专业校外综合实训基地成为广州市属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示范性基地。三是充分利用系统内行业企业分校的资源,建立共享的实践基地。我校的轻工分校、机电分校等因与重点技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而拥有比较先进的数控、汽车检测等专业设备,我们在这两所分校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接受对口专业的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职业生活的能力要求,接受较高层次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意志、职业习惯、职业纪律教育。
促进学术交流网络建设 广州电大以学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产学研信息的互通,获得开放教育及专业教育技术的最新信息,保证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发展的持续性。一是参加开放教育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参加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亚洲开放教育大会、全国性开放教育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开放教育学术活动,即时捕捉开放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并应用到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参加行业的学术交流,在专业、课程和学科的改革发展上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课题研究,解决开放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上的重大问题,保持电大开放教育新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第二篇:厦门广播电视大学
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
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工作的意见
各学习点:
为进一步加大网上教学工作力度,提高网上教学水平,加强网上教学的管理,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保证网上教学质量,深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教学环境
根据中央电大印发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按照我校构建“省校-学习点”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学习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及学习点成为有机统一协调的整体,为开展网上教学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双向视频会议教学系统、直播课堂、网络教室、卫星接收等设施建设,配置和完善网上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要充分发挥我校较为先进通畅的网络环境优势,加快远程教学平台系统、直播课堂、双向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多媒体课程点播系统、数字图书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等的建设和使用,构建立体的远程学习网。
学校要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及时、完整地提供中央电大网上教学信息和资源,根据本地学生需要及时提供中央电大统设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及省开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资源;积极组织网上实时与非实时教学活动,跟踪记录学生网上学习过程,将网上学习过程情况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开展各种类型的网上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同时要定期统计分析教学平台的应用数据,为开展网上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要加强网络运行管理,保证各种设施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学习点要根据中央电大和我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室、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建设。提供学生上网学习的条件,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我校的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等各种远程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参与网上辅导、答疑、BBS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网上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利用教学平台发布及提交作业。要加强对学生上网学习的监控,跟踪记录每个学生的网上学习过程。
二、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质量和应用水平
根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多形式、多渠道的资源建设原则,学校要重点加快省开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进程,及时提供、更新教学信息和资源,建设实用型小课件及网络课程;逐步建立网上视频资源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建设学习辅导、难点重点解析、作业讲评等配套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建设要主要放在网上IP课件、课程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辅导文本的建设;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重视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评估。
学习点要制定网上教学资源使用办法及相应的落实措施,重点是引导、指导、组织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及时收集学生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反馈信息,有效监控学生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过程。
三、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一方面要根据中央电大的教学安排和要求,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活动,组织师参加网上教研活动。一方面要做好每学期组织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充分利用直播课堂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开展面向全市的远程播课,统设课程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省开课程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组织三次实时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要开展答疑讨论、学习辅导、作业讲解等网上实时教学活动。要规范并加强课程论坛的管理,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原则上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回复学生问题,并将共性问题及时反馈中央电大,逐步建立课程学习问题库。
学习点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组织开展的网上教学活动,学生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网上交互教学活动。要从入学指南着手,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
学校要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制定网上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流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提升网上教学活动的效 2 果与质量,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及学习点要把网上教学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我校的网络优势,创设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探索有导学、有控制的自主学习的网上教与学模式。通过入学教育和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及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学习。
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要体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网上教学整体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要适应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模式的需要;制定教学过程规范,把网上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手段和策略选择等具体环节,组织多种形式的网上教与学模式的探讨,有效评价课程教与学的效果,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师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成果。同时注意网上教学与面授等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模式改革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改进网上学习支持服务
学校及学习点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通过系统运作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多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网络及远程教学平台为学生、教师提供交流空间。
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信息,保证教学信息快速无障碍传输,及时为学生提供所开课程的教学、管理信息及学习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逐步为学生提供学籍、个人学习记录、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的在线查询,有步骤地建立远程接待中心,并与中央电大远程接待中心实现信息互通。同时,为教师开展网上教学提供充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加快和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师生提供远程图书资料服务。
学习点必须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室、多媒体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和相应设施服务,其配置要与办学规模及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相适应;利用学习点管理网页提供教学、教学管理及考试安排等信息和导学服务;安排网上学习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网上学习中遇到的技术、学习方法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要根据教学、教学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及方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网上教学课题研究以及多种形式的交流、观 3 摩与研讨活动,进行全员培训(包括兼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教学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及利用网络和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水平。同时,要组织开展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评比等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评比,积极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各种网上教学评比活动。通过网上教学实践和相关培训、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建设一支网上教学专家队伍。此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五、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网上学习测评及考试改革
学校要积极建设网上考试系统标准化的硬件环境,加强对教师及技术人员进行形成性测评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使用的技术培训,提升网上学习测评及考试的技术支持能力,配合中央电大做好形成性测评系统的使用和网上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省开课程的网上学习测评和网上考试。
学习点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上学习测评和网上考试的硬件条件,并为学生使用形成性测评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提供相应服务。
六、完善网上教学检查制度,加强网上教学检查与评价
学校要高度重视网上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指定专人配合配合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检查,完善网上教学检查评价制度,把网上教学检查与评价作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定期开展全校网上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及时推广经验,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是教育部直属的,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978年2月开始筹建,1979年2月6日开学。1990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设在中央电大、1993年12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并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7年6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设在中央电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设置及其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设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农林医药学院等六个教学学院和直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八一学院、总参学院、残疾人教育学院、西藏学院、中央国家机关学院,专设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任校长:杨志坚。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5116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历任校长:
何东昌:(1984.9至1990.2,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谢新观(1990.2至1994.7,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韦钰:(1994.7至2001.11,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张尧学:(2001.11至2006.5,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葛道凯:(2006.6至2010.6,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杨志坚:(2010.6至现今,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第四篇: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通史》(1)考试卷
1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1.氏族 2.战国七雄 3.《史记》 4.瀍渊之盟 5.《四库全书》
二、选择(包括单选和双选)1.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
A.汤B.伊尹C.桀D.2.西周时的学校有
A.痒B.序C.国学D.3.下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有
A.光武帝B.汉武帝C.汉文帝D.4.与东晋政权基本同时存在的政权是
A.西晋B.三国C.十六国D.5.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时期是
A.南北朝B.东晋十六国C.唐朝前期D.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宋朝的地区是
A.洛阳B.南京C.四川D.7.元朝印刷使用的活字种类有
A.铅活字B.锡活字C.木活字D.8.李自成起义建立的政权是
A.大顺B.大西C.张楚D.9.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做过都成的城市有
A.建州B.赫图阿拉C.沈阳D.10.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是
A.永乐大典B.四库全书C.黄舆全图D.三、简答题(18分)
简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四、问答题(27分)
北宋怎样把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朝廷?有什么影响?
启 乡学 汉高祖 东吴 唐朝后期长安 铜活字 大齐 会宁 古今图书集成
第五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附件一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道路、管网及建筑工程施工招标代理投标函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根据贵校关于合川校区道路、管网及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招标代理工作任务简介,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公司的从业经验和招标工作实践,我方愿按以下列各分项报价完成贵校合川校区道路、管网及建筑工程施工招标代理工作,并按我公司的服务承诺组织好各项招标。
1、道路、管网工程施工阶段招标代理工作我方愿以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_____元的投标报价完成招标组织工作。
2、单体建筑施工阶段招标代理工作我方愿以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平方米,(小写)____________元/平方米的投标报价完成招标组织工作。
投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签字或盖章)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 ________电话: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附件二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合川校区
施工阶段招标代理工作简介
施工阶段每次招标代理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
1、起草招标公告。
2、受学校授权在指定媒介发布招标公告,接受投标单位报名,配合学校组织投标单位的筛选。
3、拟订招标文书报学校和招标办审定,发放招标文件,收集投标疑问,拟订招标答疑及补遗报学校审定,发放招标答疑及补遗,并做好每个环节的书面登记和记录。
4、组织评标工作。
5、受学校授权向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书。
7、向学校提供2套每次招投标的全过程资料用于存档。
6、向招标办办理招投标备案登记。
招标文件确认书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我单位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的投标,对贵单位2009年3月13日发出的该工程招标公告全部内容予以确认,并按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
投标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年月日
投标廉政告知书
公司:
感谢贵单位积极支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参与我校“2008年合川校区勘察设计招标代理“项目的邀请投标。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反腐倡廉方针,保证招标投标的公正性,保证我校(院)干部在招标投标和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管理中的清正廉洁,保证工程和采购物资的质量与合理价格,在贵公司投标前,中共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建、采购工作领导小组慎重告知贵公司:
1、在招标投标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招投标的有关规定,不得找学校领导、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打听与招标有关的事宜和进行游说;不要宴请我校(院)有关工作人员和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娱乐活动;不要向有关人员送礼行贿。一经发现,将按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取消其投标资格。
2、若贵公司有幸中标,请贵公司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严格履行合同,切实保证工程与供货质量和工(供)期。
3、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请贵公司慎重研究我校的规定。若自愿遵守有关承诺,则请在递交标书时,同时递交“投标和建设(供货)廉政承诺书”(须有法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的签名和单位印章)。若投标时拒绝作出廉政承诺,将取消竞标资格。
同时欢迎对我校(院)招投标和建设工作进行监督。举报电话:023-68465617、68632135、68465058 此致!
中共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基建、采购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3日
投标和供货廉政承诺书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为加强物资采购活动中的廉政建设,防止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护国家、集体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贵校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有关规定,我方自愿签订本承诺书,并严格执行。
第一条参与贵校物资采购活动时,除具备文件规定的资格、资质要求外,我方还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第二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不发生损害上述原则及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条与学校有关人员保持正常的业务交往,不向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不正当利益。主要有:
(一)、不赠送礼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及回扣、好处费、感谢费等。(二)、不为有关人员或单位报销应由对方支付的费用。
(三)、不为有关人员或单位安排可能影响采购活动的宴请、娱乐等活动。
(四)、不暗示为有关人员的住房装修、婚丧嫁娶、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以及出国(境)、旅游等提供方便。
第四条严格执行采购合同,自觉按合同办事。
第五条发现采购活动各方当事人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及时提醒对方;情节严重的,主动向其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等机关举报。
第六条 本承诺书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单位(盖章):法定代表人:
年月日
附件五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本授权委托书声明:我__________(姓名)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投标人名称)的法定代表人,现授权委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名称)的___________(姓名)为我公司唯一代理人,以本公司的名义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标人及招标工程名称)工程的投标活动。代理人在开标、评标、合同谈判过程中所签署的一切文件和处理与之有关的一切事务,我均予以承认。
代理人无转委托权。特此委托。
代理人:性别:年龄:
单位:部门:职务:
投标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该处粘贴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