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病害讲稿

时间:2019-05-14 16: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油料作物病害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油料作物病害讲稿》。

第一篇:油料作物病害讲稿

油料作物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适温为17~28C,10C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C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 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在根中发育为4龄幼虫,不再取食,发育成的雌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雄虫交尾。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东北为3~4代。在5cm土层内温度在17.8~23.3C时,胞囊线虫一代需24~41d。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效果尤为明显。

3.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薰蒸剂,如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 hm2于播前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 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效显著。

大豆菟丝子

Soybean Dodder 大豆菟丝子又称黄丝藤、金钱草、无根草。是一种世界性杂草,在国际上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大豆菟丝子普遍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以东北、山东等地危害严重。

症状

大豆从幼苗期即可被害。菟丝子以丝状茎蔓缠绕大豆,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被害大豆矮小,茎叶变黄,结荚少,籽粒不饱满。重者豆株上缠满黄色菟丝子,全株萎黄甚至枯死。在田间大豆常成片成簇的被菟丝子蔓延茎缠绕而呈黄色。

病原

病原为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属旋花科、菟丝子属。在我国危害大豆的菟丝子有2种:一类是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is Lam.),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另一类是欧洲菟丝子(C.anstralis R.B.)发生在新疆、湖北等地。有些地区2种菟丝子常混合发生。

菟丝子的繁殖再生能力很强,一株菟丝子能连续寄生大豆300株;被折断的菟丝子茎蔓,只要有一个生长点,仍可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继续危害。菟丝子种子萌发要求15C以上温度和30%以上的土壤湿度,最适温度25~30C,最适土壤湿度70%~100%。菟丝子除危害大豆外,还危害胡麻、亚麻、豆科、茄科、藜科、蓼科等多种作物与杂草。

发病规律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入土中,少部分收获时混入种子里,用混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秸作饲料或施用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都可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温湿度适合菟丝子种子萌发,伸出白色圆锥形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长出幼芽,幼芽为黄色细丝,伸出土后,其顶端在空间随风吹而摇荡,如遇不到寄主,大约存活10~13天,待本身营养耗尽而死去。如遇寄主即缠绕其茎,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韧皮部吸取养分,建立寄主关系后与胚根断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菟丝子每一个生长点在一昼夜之间能伸长10cm以上,阴雨天生长更快。所以低洼地,多雨潮湿天气,菟丝子危害重。混在大豆种子里的菟丝子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此病为检疫对象。菟丝子抗逆性很强。气候不适,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不萌发,其种子在土壤内可保持发芽率5~7年。

病害控制

防治菟丝子应严格实行种子检疫,播种时使用净种子和粪肥,及时轮作。

1.检疫 菟丝子为检疫对象,调运含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种子是无病田发病的主要来源。所以调种时应严格检查,防止菟丝子传入新区。

2.播种干净不带菟丝子种子的大豆 大豆与菟丝子种子大小形状悬殊,通过筛选易清除菟丝子种子。未经处理的病田种子不能作种用。

3.农业措施 菟丝子种子量大,未完全成熟种子也能萌发。但菟丝子出土后长到5cm内遇不到寄主即死亡,因此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效果明显。深翻,菟丝子幼苗出土能力弱,覆土6cm以上很难出土。秋季深翻可抑制大量菟丝子幼苗出土。施用净肥,用混有菟丝子的秸杆作饲料用的厩肥,不能高温腐熟切勿施用,杜绝粪肥传染。

4.拨除病株 结合田间管理,在菟丝子蒴果形成前拨除或割除病株。拨除的病株和菟丝子不宜作堆肥或饲料,未经腐熟的厩肥中的菟丝子种子仍能萌发。如种子已落入土壤中则拨除效果不好。

5.药剂防治 除草剂中以地乐胺防治效果最好。也可于大豆播种后苗前用五氯酚钠处理土壤,每hm2用300~375kg细土充分混拌均匀后,堆积起来,用塑料布或麻袋覆盖,10h后将药土均匀撒于田间,再耙一遍,可杀死菟丝子出土幼苗。

花生根结线虫病

Peanut Root Knot Nematode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名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矮黄病、黄秧病等,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花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

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状,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

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以后在虫瘿上长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虫瘿,经这样多次反复侵染,根系就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长,根部皮层往往变褐腐烂。在根颈、果柄上可形成葡萄穗状的虫瘿簇。在果壳上则形成疮痂状虫瘿,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较少见。剖视虫瘿,可见乳白色针头大小的雌线虫。病株根瘤少,结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病原

病原线虫有3个种,即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 Treub.。我国发生的主要是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湛江和海南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均属侧尾腺口纲、根结线虫属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在形态上基本相同,都是雌雄异形。

两种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都很广,已知北方根结线虫可侵染大豆、绿豆、冬瓜、南瓜、甜瓜、黄瓜、萝卜、油菜、甘蓝、芝麻、马铃薯等550余种植物;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番茄、柑橘等330种植物。

病害循环

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及粪肥中越冬。翌年平均地温回升至11.3℃以上时,卵开始孵化成一龄幼虫,脱破后为二龄幼虫,然后破壳而出。线虫可在在土壤中活动,但距离有限,整个生长季节移动距离一般只有20~30cm。在田间主要随土壤、流水、人畜及工具传播,由花生根尖侵入,吸取营养,并引起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根结。幼虫在根结内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变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卵囊存在于根结内或一端露于根结外,雌虫产卵后死亡。卵可继续孵化为害。

发病条件

此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受土壤温湿度、土质和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幼虫侵染影响很大。幼虫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2~34℃,最适为20~26℃。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都不利于幼虫侵入,最适侵入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但从为害程度来看,雨水少、灌溉不及时为害重,雨水多或灌溉及时为害轻。土质疏松的砂壤土和砂土地发病重,黏土和低洼碱性土壤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轮作田发病轻,连作田发病重。春花生比麦茬花生发病重,早播比晚播发病重。田间寄主杂草及病残体多的发病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病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1.加强检疫工作 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2.加强农业防治 病地花生要就地收获,不要带出田外。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就地晒干,集中烧毁。不用未经干燥处理的病株残体作饲料或沤粪,减少初侵染源。改良土壤,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改善灌溉条件,不要串灌,防止水流传播。与甘薯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注意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如从天府4号、大花生品种中已选出高抗单株。

3.药剂防治 重病田播种前15~20d进行土壤熏蒸处理,每hm2 沟施98%棉隆75~150kg,也可在播种时每hm2用3%米乐尔颗粒剂120kg,或15%涕灭威颗粒剂18~21kg,或3%呋喃丹颗粒剂22~26kg,或10%克线丹颗粒剂22~44kg或力满库颗粒剂30~60kg,沟施或穴施,注意前3种药剂不要直接与种子接触,否则易发生药害。也可用10%防线一号30~37.5kg,加细土300kg,混匀后施入穴中,撒土后播种,或用40%甲基异硫磷11kg稀释后施入播种穴中,都有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

4.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拟青霉等生物制剂对根结线虫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花生病毒病

Peanut Viral Diseases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一类重要病害。侵染花生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近20种。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轻斑驳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花生普通花叶病)。

症状

花生条纹病毒病:感病植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斑驳,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纹,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感病早的植株稍有矮化。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病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脉变淡,叶色发黄,叶缘上卷,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症状,病株中度矮化。该病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表现黄斑驳、绿色条纹等复合症状。

花生矮化病毒病: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相间的花叶,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但可以转变成正常绿色,叶片变窄小,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病株结荚少而小,有时畸形或开裂。

病原

花生条纹病毒病:由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引起,该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粒体线状,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3~5d。自然条件下,除侵染花生外,还可侵染大豆、芝麻等作物。人工摩擦接种可系统侵染决明、望江南、绛三叶草、克氏烟和白羽扁豆等植物;在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和曼陀罗等常见鉴别寄主。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中国花生株系(Cucumber Mosaic Virus—China arachis ,CMV—CA),属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病毒粒体球形。稀释限点10~10,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6~7d(28℃)。寄主范围很广,人工接种可侵染供试的6科36种植物中的31种。系统侵染千日红、甜菜、菠菜、刀豆、绛三叶草、豇豆、克氏烟、心叶烟、黄瓜、蕃茄等,但在黄瓜、蕃茄上不表现症状。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灰藜、曼陀罗等。不侵染大豆、杂三叶草、红三叶草、白三叶草等。

花生矮化病毒病:病原为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属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粒体球形,直径约30nm。钝化温度为50~60℃(50~5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84~96h。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自然条件下可侵染花生、菜

2-3 豆、大豆、烟草、苜蓿、三叶草、刺槐等作物。

病害循环

PStV、CMV和PSV 引起的3种病毒均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传毒率分别达1%~10%、1%~3%和0.1%。种子带毒率与品种和侵染时期有关,感病早带病率高,如花生生育早期人工接种PStV,种子带毒率可高达37%。带毒种子是PStV和CMV的主要初侵染源,CMV和PSV还可在田间越冬寄主上存活,成为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花生生长季节,3种病毒均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豆蚜、棉蚜、桃蚜等多种蚜虫均可传播,以豆蚜传播PStV和PSV的效率最高。汁液摩擦也均可传毒。

发病条件

PStV、CMV和RSV 3种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介体蚜虫数量、花生品种和生育期有密切关系。花生种子带毒率高、田间毒源量大且距花生田近,发病就重。如PStV,花生种子带毒率达2%~5%就足以导致病害流行。在美国白色苜蓿是PSV的主要越冬寄主,凡是与感染PSV的白色苜蓿地邻近的花生田,矮化病毒病发病率就高。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在离毒源PStV 100m的田中播种无毒花生种子,基本不发生条纹病毒病。一般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

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传毒蚜虫发生早、数量多、传毒效率高,病害就易于流行。花生生长前期的降雨量是影响蚜虫发生和活动程度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小,气候温和、干燥,蚜虫发生量和活动程度就大。蚜虫传毒效率与蚜虫种类和病毒株系类型有关。豆蚜传PStV的效率最高,每株10头蚜虫,饲喂1~2h,植株发病率达90%~100%,而棉蚜传毒的发病率仅为33%,同等条件下,豆蚜对PStV-mild mottle株系的传毒率为10%,而对PStV-blotch株系的传毒率仅为3%。

不同花生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国内外已对上万份花生材料进行了抗病毒鉴定,均未发现理想的抗性材料,只是选出了一些症状较轻、发病迟、种子带毒率低、损失率小的具田间抗病性或耐病性的材料。但在野生种中已发现了多种对PStV免疫的材料。

病害控制

控制花生病毒病应采用以选用无毒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当前可选择种植感病程度轻和种子传毒率低的品种有:豫 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徐花3号、冀油2号、鲁花11号、中花4号和鲁花14号等。

2.选用无毒或带毒率低的种子,杜绝或减少初浸染毒源 调运的花生种子要经过检测,防止病毒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在美国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种子检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PStV的蔓延。要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花生隔离100m以上,并选大粒子仁作种子。苗期及时拔除病株。

3.治蚜防病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驱避蚜虫;播种时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37~56kg/hm2,或用其他杀蚜虫药剂处理种子;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苗期及时喷药治蚜等措施,以阻止蚜虫的传病作用,可延缓和减轻病害的流行及为害。

4.药剂防治 苗期喷施病毒钝化剂,如20%毒病毒、菌毒清、病毒A、83增抗剂、抗毒剂1号、病毒王等,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花生叶斑病

Peanut Cercospora Leaf Spot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因此国外把前者称做早斑病(peanut early spot),把后者称做晚斑病(peanut late spot)。两种病害都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为害叶柄和茎杆。

两种病害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轮纹状。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潮湿时,两种病害在小黑点上均产生灰褐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达几十个,造成 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枯死。

病原

病原为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 Berk.et Curt,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 Hori,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两菌的有性态均为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黑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半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短粗,大小为18~60μm×5~11μm,褐色,分隔少,多数为3~5个。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不分枝,较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多数为5~7个。黑斑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5~28℃;褐斑病菌最适温度也为25~28℃,但最低温度为5~10℃,最高为33~36℃。

发病规律

花生叶斑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团、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壳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来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座和菌丝团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在22~23℃时,潜育期为3~4d,1周后开始产孢,进行再侵染。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7~9月份若降雨多,发病就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黑斑病发生重。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褐斑病发生重。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差异,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幼嫩器官、生长前期较抗病。

病害控制

1.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

2.选育种植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和免疫品种,可种植较抗病的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群育101、P12等品种。

3.及时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80%喷克、75%百菌清、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喷药时可加入0.1%助杀或害利平做展着剂,一般15d左右喷1次,共2~3次,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向日葵列当

Sunflower Broom Rapes 又称独根草、毒根草。是向日葵种植区重要的寄生性杂草。

症状

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植株矮小,叶片变黄,花盘直径变小,籽实瘪粒数增加。一般一株向日葵寄生15株列当,可产30%~40%的瘪粒,寄生数量多者向日葵早期就死亡。

病原

向日葵列当(也称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 Loefling.异名为:O.cumana Wallr.,O.cernua Loefling var.cumana(Wallr.)G.Beck.。向日葵列当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直立,肉质,有纵棱,淡黄色紫褐色;地下部分为黄白色,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20cm左右;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柄,无叶绿素,螺旋状排列于茎杆上;列当靠吸根深入寄主根内吸取营养,花序排列紧密为穗状;每株有花20~70朵;两性花,蓝紫色,花冠呈屈膝状;花萼5裂;苞叶狭长披针状,雄蕊4枚,2长2短;雌蕊1枚。蒴果常2纵裂,内含大量深褐色极小的种子,种子形状为不规则形有纵横网纹,重量极轻,10万粒种子仅重1g。

发病规律

向日葵列当以种子在土壤或混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列当种子发芽形成细小的丝,细丝接触到寄主根时便侵入,形成吸根吸取营养。列当小苗出土后形成茎而在土内继续不断的形成幼茎,有的可达100多根,都寄生在向日葵根上。土中以5~10cm的列当数量较多。每一朔果可结实1200~1500粒,每株列当的种子约5万~10万粒。列当种子极轻,可随风进行传播。列当种子在土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合就可发芽。并在土中可存活10年以上。列当的开花习性是无限性的,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只要温度合适可一直开花,田间7月~9月下旬为列当开花期,从果实到种子开始成熟约需15d左右。目前,国内主栽的向日葵品种,如匈牙利4号,长岭大棵等对列当都是感病的;“先进工作者”是抗病的。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列当在连作地,碱性土壤及阴湿的地块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配合化学药剂防治。1.栽培抗病品种 食用向日葵中的食葵3号、辽葵杂4号、辽葵8377等都较抗列 当。

2.加强农业栽培管理 向日葵播种前筛除夹在种子当中的列当朔果和其他的种子。列当出土后结合铲趟切断其幼茎,铲断带花的列当并深埋。实行8~9年以上的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

3.药剂防治 向日葵播后苗前,列当萌动前进行土壤封闭。如地乐安1.5kg/hm2,氟乐灵2.25kg/hm2(混土)。当向日葵花盘达10cm时向地表及列当植株喷2,4-DEC0.2%~0.5%,每hm2用药4500~5250ml,48%氟乐灵EC及拉索乳剂都有较好的防效。也可使用草甘膦在列当出土盛期涂抹或使用草甘膦喷雾,防治效果在3.87%~85.21%。

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a Rot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欧洲春油菜发病较重,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

症状

苗期:接近地面的根颈与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长出黑色菌核。重者可致苗死亡。

成株期: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叶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

此菌能寄生于64科225属的383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我国发现36科199种植物被侵染,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其次以菌丝在病种中或以菌核、菌丝在野生寄主(如荠菜、紫罗兰、刺儿菜、金盏菊等)中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越夏菌核在秋季有少量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在自然条 件下仅四川盆地发现较多。大多数菌核越夏越冬后,至翌年2~3月才萌发,主要产生子囊盘,51d后成熟,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和黏性物质一道放射出来,黏附在油菜组织上,条件适合时可萌发侵入寄主。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期可长达12d,存活时间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与水分。空气传播子囊孢子放射高度为1m以上,大多数在16cm高度沉降,浮游在空中的子囊孢子可随气流飘至数十米至数千米距离。孢子侵染花瓣和花药,感病的花瓣和花药落到叶上,引起叶片感病。病叶腐烂黏附茎秆上导致茎发病,在病部产生菌核,菌核可随排水沟或田间灌溉水流传播,在流水中可存活10~21d,混入种子或土中越夏越冬。

发病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

气候因素:我国冬油菜区因温度不同播种期不一致,开花结果期相差较大,一般长江上游区早,下游区迟,相差约1个月;江南早,江北迟,相差约半个月。地区间病害发生期也相应地迟早不同,这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还影响油菜花期长短,油莱开花期气温降至适宜范围(14~18℃〉以下,花期明显延迟,寒流到来的天气,造成花器受冻大量脱落,有利病菌侵染。除温度降低外,还伴随大风与降雨,造成油莱倒伏与田间高湿度,加重病害发生。

雨量多少和雨日持续时间会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田间空气湿度。在油菜抽苔开花期主要影响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及侵染,菌核萌发与子囊盘形成需要连续10d以上的土壤湿润。开花后期至结果期降雨主要影响病菌在田间的传播。雨量多,雨日长,田间湿度大,油菜叶片易衰老,病斑扩展快而大,可使整叶腐烂黏贴茎上,病菌易传播至茎,同时茎、枝上的病菌由于湿度大长出繁茂菌丝,利于接触传染。

在子囊盘形成期间,日照时间长、空气和土壤湿度低,子囊盘寿命很短。日照充足,油菜木质化程度高,抗病力增强。长江中、下游,油菜开花期间,平均月日照时数在160h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重。风对降低油菜株间湿度,调节蒸腾和光合作用有一定作用,可以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健壮,减轻病害。

栽培管理条件:油菜与稻田轮作发病不重,主要是淹水条件减少了菌源。油菜与旱地作物轮作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效果愈好,轮作作物种类不同,效果各异。与大、小麦轮作发病最轻,其次为蚕豆和豌豆。在油菜正常播种范围内,播种愈早发病愈重。播种早,开花期长,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时间长,感病机会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促进茎叶生长,植株组织柔嫩,抗病力低。植株繁茂,田间湿度大,且易倒伏,加重病害。氮素用量由1kg增至7.5kg,病害加重1倍。

品种抗病性:3种类型的油菜品种中,以芥菜型抗性较好,甘蓝型次之,白菜型最感病。但油菜品种中无高抗的品种,中国油料研究所选出6个抗病性好的材料,即RVS-1、2、3、4、5和6,大部分从甘蓝型油菜中选出。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82l、中成4号抗性较高。

2.减少初侵染源 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kg水加食盐0.5~0.75kg)或硫酸铵水(5kg水加硫酸铵0.5~1kg)选种,并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l0~20min或l:200福尔马林浸种3min。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苔期培土。

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苔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

4.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40%菌核净(纹枯利)、50%多菌灵、50%异菌脲、40%灭病威、70%甲基硫菌灵、50%速克灵、50%氯硝胺、50%菌霜、50%扑海因等。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d。

第二篇:讲稿-13食用菌病害4

第四节 食用菌虫害

一、常见食用菌害虫简介

由于食用菌从培养基的配制到菇体的形成都是在充满营养的基质内和适温的环境中完成的。而这些营养丰富的基质和环境条件也成为多种害虫生活和杂菌生长的优良场所。据统计为害食用菌的害虫有10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种类有6种,即:菇蚊、蚤蝇、螨虫、跳虫、线虫、瘿蚊等种类。这些害虫既是腐生生活又是寄生生活。它们能在食用菌的培养基内取食培养基。随着菌丝的繁殖和菇体的形成,害虫又取食菌丝和菇体,成为食用菌的终身害虫。菇体被害后,引起斑点、孔洞、缺刻、畸形、变色等症状。这些害虫个体微小,体色较深、不善活动、隐蔽性强,在培养料中不易观察到,咬食菌丝体及子实体,降低商品价值,导致减产或绝产;是传播杂菌的媒介。但一旦暴发,药剂难以及时控制,对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食用菌害虫种类很多,生活习性较复杂。

(一)昆虫类害虫

危害食用菌的昆虫主要是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等翅目中的一些害虫,其中以双翅目害虫种类多,数量大,寄主广泛,危害最为严重;双翅目害虫主要集中于菌蚊科、眼蕈蚊科、瘿蚊科和粪蚊科等。

1、蚊类(别名菇蝇、菇蛆)

危害平菇、凤尾菇、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幼虫多呈乳白或灰白色,似蛆,头黑色。咬食菌丝体,还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似蚊,飞行强,产卵,传播杂菌,不直接危害子实体。趋光、湿、糖。危害蘑菇的菌蚊有10多种,以闽菇迟眼菌蚊(眼菌蚊)、小菌蚊较为常见。

眼菌蚊(Sciarids sp),又称洒眼菌蚊,及小黑蚊子,白蛆,属双翅目,蚊类昆虫。形态识别:成虫体小,长2~3毫米,褐色或灰褐色(见图1),有一对膜质前翅和一对特化为平衡的后翅,复眼发达,顶部尖,在头顶延伸并左右相接,形成眼桥,触角丝状,16节,雌虫腹未尖细,雄虫外生殖器呈一对铗状。卵圆形,白色透明至乳白色,单生或成堆生,产于低洼潮湿处。幼虫,细长6~7毫米,白色透明至乳白色头黑色(见图2),骨质化,咀嚼式器发达。蛹,黄褐色裸蛹。

生物学特征:眼菌蚊生活史从卵→幼虫→蛹→成虫,成虫雌,雄交配,繁殖了第二代,该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0℃,温度25℃~30℃,繁殖一代为17天左右,10℃以下活动能力下降,幼虫停食不活动。成虫活泼善飞,有趋光性,对蘑菇,平菇,金针菇有很强趋性。

图1眼菌蚊的成虫

图2眼菌蚊的幼虫

2、蝇类

⑴ 形态:卵长椭圆形,白色至淡黄色,幼虫为蛆形,白色,头尖尾钝,无足,初期幼虫白色,透明,无明显头部(见图3)。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老熟幼虫体黄色,长7~10mm,尾部有两个肉质突起,比菇蚊健壮,触角很短,似苍蝇(见图4)。蛹为长椭圆形,深褐色,长3~4mm。成虫淡黄色,触角3节,触角芒状,复眼红色,体长3~4mm,展翅7~9mm。成虫具有趋光性,对糖醋也有趋性,营腐生,食性杂。总世代为12~16d。特性与菇蚊相近。主要有黑腹果蝇、菇蝇、菌蝇等。

⑵ 危害:果蝇危害所有的食用菌。幼虫取食子实体,钻蛀子实体形成蛀食隧道,受害后变红褐色。

图3菇蝇的卵及幼虫

图4菇蝇的成虫

3、螨类(菌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危害各种蘑菇、黑木耳等。⑴ 形态:体形微小(一般仅0.2~0.6mm),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四个体段构成,即颚体段、前肢体段、后肢体段、末体段。口器分为刺吸式和咀嚼式两类。爬行慢,因个体小,分散时看不见,聚集时呈白粉或浅红粉状,趋温暖潮湿环境及肉香味。取食菌丝体及子实体,造成菌丝不萌发或萌发后出现退菌现象,使培养料变黑腐烂。螨类种类繁多,常见的是粉螨与蒲螨。蒲螨微小,长圆或椭圆形,淡褐色,体毛较短(见图5)。粉螨比蒲螨大,圆形,白色,体壁有若干长毛(见图6)。与昆虫主要区别是无触角、无翅、无复眼,体只分为头和腹

两个部分,有4对足,其足由6节组成。

⑵ 危害:螨类主要以若螨或成螨危害菌丝,将菌丝咬断而食,也会将子实体蛀食成空洞,菇体色泽转为褐色或失去光泽,有的被害组织部位出现褐色病斑。危害菌种时稍不注意,会造成毁灭性灾害。

图5蒲螨

图6粉螨

4、跳虫(烟灰虫)

无翅低等小昆虫,似跳蚤(见图7),能爬善跳,聚集时似烟灰,趋阴暗潮湿,不怕水。常见的有紫跳虫、角跳虫、黑角跳虫、黑扁跳虫等。

图7 跳虫

5、伪步行虫:俗名为黑壳子虫、鱼儿虫,属鞘翅目,伪步行虫科。

⑴ 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具金属光泽,椭圆形,长约1厘米,胸足跗节5-3-4-5。

幼虫长约2厘米,形状像小鱼,故称鱼儿虫,此害虫数量多,危害重。

⑵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白天一般躲在耳袋的下面3~5头群集在一起,多数达10头以上.夜间外出活动。成虫啃食木耳外表。4月下旬出现幼虫,幼虫危害耳片、耳根,也可钻迸接种孔内危害耳芽。受害后的耳根不能长耳。此虫可随木耳带进仓库,在仓库内继续危害干木耳。食量大,粪便多,粪便黑揭色呈绒线状。此虫在南方发生较多,危害严重。

6、蛀技虫:属鳞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7.2~10.4毫米,后翅有不规则的黑斑。幼虫体长15毫米,头部浅红色或深黄色,腹部各节白色,上有黄色毛,排列不整齐。

⑵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l代,以幼虫结长椭圆形茧越冬。茧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从开口处伸出头取食,食后缩回茧内休息。当气温降至10℃~12℃时,茧中的幼虫基本停止取食,吐丝将茧口封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直至第二年温度逐渐上升到I2℃以上时,幼虫又咬破茧的一端外出活动,继续取食危害。幼虫排粪量多,粪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状,聚集在一块。

7、蓟马:属缨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黑色,体细小而扁来。复眼突出,前后翅膜质,均为狭长形,边缘生很长的缨毛。刺吸式口器。若虫(渐变态)似线,桔黄色或红色,体长0.2cm左右。

⑵生活习性:黑木耳进入生长季节就能见到成虫、若虫。若虫从耳基钻入耳内危害,吸取耳片汁液。耳片被害后易萎缩、腐烂,严重时失去商品性和食用价值,并造成流耳。该虫在湿度大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发生较多,尤其是夏季高温高湿季节严重。

8、蠼螋:属于革翅目的害虫

⑴ 形态特征:身体长形,头扁宽,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大。前翅短,角质,后翅膜质半圆形,除翅尖外,其余全部隐藏在前翅下。足3对,相似,腹部11节,第一腹板消失,第十一极小,故可见到10节,腹部末端具有硬化的铗状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相似,幼虫2龄时出现翅芽。

⑵生活习性:生活在石头下、树皮下肥料堆和阴暗潮湿的地方。夜间出来活动,食性比较复杂,可在菌丝体内危害菌丝,是代用料栽培是最主要的害虫,可危害多种食用菌。

9、红肩虎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

⑴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0~17.5mm宽4.0~5.0mm.。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4~2/3,肩部红褐色。鞘翅上有4道近乎等距离的黄色绒毛斑,第一道 椭圆,第二三道条状,最后一道卵形。

⑵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次年平均气温15℃以上持续20天进入羽化期,卵期8~10天,5月至6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危害性。

10、四斑丽甲:属于鞘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黑色,体长13 mm左右,鞘翅上有四个黄斑点,胸足腹节(腿节)红色。幼虫褐色,体长5 mm ~10 mm,宽2 mm~4 mm,体扁,边生肉刺12对(4对黄8对褐色),肉刺上边生细毛。

⑵生活习性:成虫多在栽培袋的下方活动,有时钻入袋内,幼虫啃食木耳的菌丝体和耳片。成虫、幼虫触之会射出臭味的白浆。幼虫化蛹后7天羽化成虫。

(二)线虫及其防治

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的线虫纲,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

等食用菌,严重影响其产量。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很多,多数是腐生性线虫,少数半寄生,只有极少数是寄生性的病原线虫,种类极多,分布很广。常见的腐生性线虫有嗜菌丝茎线虫、堆肥滑刃线虫和小杆线虫。

1、形态:线虫是一种体形细长(长约1 mm,粗0.03~0.09 mm),两端稍尖的线状小蠕虫,虫体极细小,肉眼看不到,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幼虫透明乳白色,似菌丝,成熟时体壁可呈棕色或褐色。

寄生性线虫危害性大,口器刺进菌丝吮吸内含物,被害处极易招致细菌生长,使培养料变黑、粘湿,有刺鼻的腐臭味;被害菇呈淡黄或咖啡色,有腥臭味。

2、危害:所有食用菌均能被危害,受侵害的症状是子实体腐烂,发出特殊的腥臭味。危害平菇类时,造成平菇大幅度减产。现蕾期受害,菇盖中央先变黄,渐及整个菇蕾。幼蕾期受害,菇体畸形,柄长,盖小,整个菇体呈软腐。子实体受害时,从菌柄到菌盖颜色由浅变深,软腐呈水渍状,黄褐色,最后枯萎。发病时可用500倍克螨特液浸泡栽培块,浸至透心为度,防治效果较好。

3、防治:线虫无处不有,在干燥基质上呈“休眠”状态,耐旱力长达3年。不清洁的水是线虫的主要来源。但线虫不耐热,40℃以上即死亡。进行正确的前、后发酵能有效地减少线虫的虫口数,并使躲藏在培养料缝隙间的幼虫致死。目前,草菇、侧耳类栽培时往往也将培养料进行预先建堆发酵,以减少堆内虫口数目。建堆时随意在泥地上进行,易受土壤中线虫的侵害,故以在水泥地上建堆为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控制:

⑴搞好出菇室卫生,并控制好环境条件 消灭各种媒介害虫,防止线虫传播;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防止菇房闷热、潮湿。

⑵培养料处理:要注意培养料堆制场地的环境卫生,并提高培养料的堆温;培养料还需后发酵处理,以彻底杀死其中的线虫及虫卵;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防止培养料过湿。用于平菇栽培的生料,可用2%石灰水浸泡24 h杀灭线虫。

⑶耳木处理:段木栽培木耳时,可用1%石灰水(上清液)或5%的食盐水喷洒耳木,每隔10d喷一次;或在地面上撒施石灰。

⑷覆土材料处理:覆土最好进行巴氏消毒,也可在使用前一周用农药熏蒸。

⑸使用洁净水源:拌料和管理用水要使用自来水或洁净的井水、河水,防止被线虫污染的水喷到菇床和段木上。

⑹药剂防治:如发现菇床局部受线虫侵害,应先将病区周围划沟,与未发病部分隔离;然后病区停水,使其干燥,也可用1%的醋酸或25%的米醋喷洒。

(三)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危害食用菌的软体动物主要是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的蛞蝓科。常见的有野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及黄蛞蝓三种。各种食用菌均会受害,以平菇、草菇、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及银耳受害较重。虫体柔软,裸露,无保护外壳,两对触角(见图8)。生活在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取食子实体,所爬之处留下一条白色粘滞带痕迹。

图8 蛞蝓

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蛞蝓白天躲藏的栖息地;菇房地面或周围撒一层石灰。

2、菇床保护:在菇床周围撒一圈0.5~1.0 cm厚的石灰粉,以阻止蛞蝓爬入。

3、人工捕捉:晚上9~10点是蛞蝓集中活动的时间,可进行人工捕捉;也可用5%的食盐水或5%的碱水滴杀。

4、毒饵诱杀:可用多聚乙醛300g,砂糖300g,敌百虫50g,豆饼粉400 g,加适量的水拌成颗粒状毒饵,施放在蛞蝓潜伏及活动的场所进行诱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农药残留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再加上食用菌生长速度快,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为几天至十几天,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慎重。

二、虫害的防治措施

幼虫及成虫对食用菌危害归纳成四种类型:

1、取食培养料,危害发菌;

2、取食菌丝,切断幼菇与菌丝间的联系,幼菇枯萎死亡;

3、取食子实体;

4、在危害同时携带病菌或孢子传播。

(一)注意菌种厂的环境卫生

菌种厂应远离仓库、饲养场、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间,建筑设计要合理,灭好菌的菌种袋或菌种瓶要能直接进入接种间,以减少污染的机会。接种室、培养室要经常打扫,进行消毒,要定期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种立即处理,不可乱丢。出厂的菌种要保证没有污染,不带病虫。栽培场引进菌种要注意防止带人病虫害。

(二)搞好栽培室和栽培场地的卫生

栽培场地要远离仓库、饲养场、垃圾场。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杂菌和害虫的隐藏、孳生

场所,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并尽量减少闲杂人员进入栽培室。栽培室的门窗和通风洞口要装纱网,在防空洞、地道、山洞栽培食用菌,出人口要有一段距离保持黑暗,随手关灯,以防止害虫飞入,传播菌源。

露地栽培时要清除栽培场的残株及附近的枯枝落叶、烂草及砖石瓦块。清理环境后,必要时场地还要进行杀虫,为防白蚁要挖诱蚁坑或环形沟。

栽培室在栽培食用菌前要清扫干净,架子、墙壁、地面要彻底消毒、杀虫。要特别注意砖缝、架子缝等处容易藏匿害虫的地方,对发病严重的老栽培室要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每立方米容积用80毫升福尔马林和40克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熏蒸。熏蒸时要密闭栽培室,2天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4小时再将菌袋送入。也可用硫磺熏,用量为每立方米5克,密闭48小时,再过2天后进料。

(三)注意原料、菌袋、工具的卫生

麸皮、糠秸、稻草、棉籽壳等易发霉变质的原料,要妥善保管好,并严防有毒物质、原料混入培养料。废料、料块、老菌袋不要堆在栽培室附近,并须经过高温堆肥处理后再用。栽培室的新旧菌袋必须分房隔开存放,绝不可混放,以免老菌袋的病虫转移到新的菌袋上。裁培工具也要分开使用,并做到严格灭菌和消毒,以预防接种感染和各种继发感染。

(四)促菇抑虫抑病

不同的食用菌对其生长发育的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要依照各种食用菌的要求对湿度、水分、光线、酸碱度、营养、氧与二氧化碳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整个环境适合食用菌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生长,即所谓促菇抑虫抑病。

(五)采取综合防虫措施

1、水浸法防治害虫

有些害虫由于浸入水中造成缺氧和促使原生质与细胞膜分离致死。但必须注意栽培袋无污染、无杂菌菌块,经2~3小时浸泡不会散,菌丝生长很好,否则水浸后菌块就散掉,虽然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但生产效益将受到损失。其操作方法是:瓶栽培的和袋栽培的可将水注入瓶、袋内,块栽培可将栽培块浸入水中压以重物,避免浮起,浸泡2~3小时,幼虫便会死亡漂浮,浸泡后的瓶、袋沥干水即放回原处。

2、利用害虫的习性进行防治

有些害虫有着特殊的习性,如菌蚊有吐丝的习性,幼虫吐丝,用丝将菇蕾罩住,在网中群居为害,对这些害虫可人工捕捉。瘿蚊有幼体繁殖的习性,一只幼虫从体内繁殖20头幼虫。瘿蚊虫体小,怕干燥,将发生虫害的菌袋在阳光下曝晒1~2小时或撒石灰粉,使虫干燥而死,可降低虫口密度。另外,还有些鳞翅目的幼虫老熟后个体很大,颜色也艳,在采菇和管理中

很易发现,可以随时捕捉消灭。对落在亮处的害虫要随时拍打捕杀。有的幼虫留下爬行痕迹要沿痕迹寻找捕捉。

3、诱杀害虫

诱杀害螨,可就地取材用菜籽饼效果较好。在菇床上铺上若干块纱布,将刚炒好的菜籽饼撒一层在纱布上,螨就聚集于纱布上,然后将纱布在浓石灰水中一浸,螨便被杀死,连续几次杀螨效果可达90%以上。无菜、棉籽饼的地方用浸敌敌畏药液的棉球熏蒸杀螨效果也不错,将蘸50%敌敌畏的棉球,在菇床下每隔70厘米左右呈品字排列放置,并在菇床培养料面盖上湿纱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螨即死杀,反复几次,效果更好。对蚊蛾用黑光灯或节能灯诱杀,效果也好。方法是在灯下的水盆中放人0.1%敌敌畏,害虫落人盆中即被杀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强光处挂粘虫板,粘虫板上涂40%聚丙烯粘液,有效期可达2个月。此外,要特别注意消灭越冬成虫。

4、虫害药剂防治措施

在食用菌生产中,不提倡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食用菌栽培周期短,尤其是出菇期使用农药,农药极易残留在子实体内,直接食用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用药剂治虫是一种应急措施,有时必须喷药,但用药前一定要将菇体耳体全部采完。菇房内发生眼蕈蚊、粪蚊可喷500倍敌百虫。如果瘿蚊大发生,喷500倍的辛硫磷或乐果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跳虫为害严重时,用磷化铝薰蒸。根据多次试验,每立方米用3片(9.9克)对眼蕈蚊、菌蚊、粪蚊、跳虫及蛞蝓的防治效果都很好,但对瘿蚊则需要每立方米用10片)33克),防治效果才理想。磷化铝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分解,释放出磷化氢,该气体穿透力很强,能杀死菌块表层及内部的害虫,而对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无影响,菇体内无残毒,熏蒸时菇房要密闭,操作人员应戴防毒面具,一定要按规程进行,熏完后菇房要密闭48小时,再通气2~3小时,才可以入内,以免中毒。以下是常用的杀虫药剂:锐劲特、二嗪农、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除虫菊酯、蛞蝓驱除剂等。

近年来,人们使用新型药物锐劲特防治害虫效果较好。例如蘑菇的虫害主要有菇蝇、菇蚊。虫害发生时,幼虫钻进菇柄中,造成烂菇,严重的绝收。防治方法:用2000倍锐劲特药液(即10毫升1袋兑水20000毫升)对覆土、菇床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要注意水量要足,能渗透土层基部,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香菇的虫害主要有蕈蚊、菌蚊类,常被称为菇蛆。防治时将锐劲特配成1500倍,将菇筒放入配好的药液中浸洗迅速取出即可,或在菇蛆盛发初期,用针筒将药液(1500倍液)从接种口注射入,用量为每筒注射15~20毫升。

5、食用菌病虫害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在食用菌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前景乐观,是实现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技术。利用细菌制剂如苏云金杆菌可防治螨类、蝇蚊、线虫,用植物制剂如鱼藤精、烟草浸出液对多种食用菌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抗生素类药剂如链霉素、金霉素防治食用菌上的细菌性病害,效果理想。

第三篇:讲稿-13食用菌病害1[模版]

第13章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1、目的与要求

了解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区别。了解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的危害。了解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必须坚持掌握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2、重点与难点

1)常见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

2)生理性病害的识别

3)“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意义 4)环境条件与病虫害发生

食用菌属大型真菌类,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同样适合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生长繁殖,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如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控制,在前期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杂菌和各种虫害便会大量发生,加上食用菌本身的特点,其病虫害也逐渐蔓延,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病原物、杂菌和害虫以及螨类都能在食用菌组织中和培养料中生长发育,防治极为困难。

食用菌病害可分为病原病害和非病原病害两大类。菇类在生长、发育或运输、贮藏过程中,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害称病原病害。病原病害又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竞争性杂菌病害。

由于不适宜的生活条件和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或遗传变异,引起食用菌生长发育障碍和生理性障碍,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称非病原病害。

食用菌虫害是由一些害虫引起的。

病虫害引起子实体外部形态或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发生异常的变化,严重的引起子实体或菌丝体死亡,降低菇类产品质量和产量。

随着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由于多品种的周年性生产,以及作坊式简陋的生产方式,缺乏配套性病虫防治措施,使病原物、害虫种类日趋增多,危害加重,病虫害已成为食用菌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使用有效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管理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特征 食用菌由于受到其他有害生物寄生,而引起的病害,也叫侵染性病害,病原病害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病害的发生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轻发病到严重发病,具有明显扩张蔓延的特性,也叫做传染性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病毒、霉菌(木霉、青霉、黑曲霉、疣孢霉、链孢霉、轮枝霉等)。

常见的食用菌侵染性病害症状有变色、斑点、凹陷、软腐、萎缩、畸形等。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侵染性真菌病害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枯萎病等。

(一)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水泡病、湿泡病、疣孢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平菇等(见图9-1)。

1、病症: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子实体受到感染时,表面出现一层白色棉毛状病原菌菌丝,菌柄肿大成水泡状畸形,进而褐腐死亡,故又称湿泡病。如 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则分化受阻,形图9-1 双孢菇褐腐病

成不规则的组织块,表面有白毛绒状菌丝,组织块逐渐变褐,从内部渗出褐色的汁液而腐烂,并散发恶臭气味。

2、病因:病原菌为疣孢霉。疣孢霉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休眠数年,首次侵染主要来源于土壤;菇棚内的再度侵染和病害蔓延,则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人体、害虫、工具或喷水等渠道传播的。出菇室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10℃以下极少发病。

3、防治措施

⑴ 出菇室应安装纱门、纱窗,出菇室、床架及用具应严格消毒,彻底杀灭病菌及害虫。

⑵ 覆土要消毒。覆土进行巴氏消毒:60~70℃保持1 h。

⑶ 培养料要经后发酵处理或进行巴氏消毒。

⑷ 栽培季节要选好,第一潮菇出菇期避开25℃以上的高温季节。

⑸ 栽培过程中发病,应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温降湿;若发病严重,应及时销毁病菇,并清理料面,也可采取昼盖夜开方式尽量降低棚温,以抑制病菌危害。

(二)褐斑病

又称干泡病、黑斑病、轮枝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和平菇。

1、病症: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褐斑病蔓延很快,对子实体具有很强的侵染力,菇蕾受害后,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不能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病菌菌丝能侵入子实体的髓部,使菌柄异常膨大并变褐,菌盖发育迟缓,子实体呈畸形而僵化,菌盖上还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灰色凹陷,轮枝霉的分生孢子充满凹陷部位,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最后干裂枯死(见图-2)。

2、病因:病原菌是菌生轮枝霉、菌褶轮枝霉和蘑菇轮枝霉。轮枝霉主要存活于土壤及空气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左右,低于12℃时生活力很弱。其分生孢子可黏附于土壤、工具、人体及昆虫上,所以,首次浸染可能是由于土壤和空气中存活的病原菌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图9-2双孢菇褐斑病

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昆虫甚至喷水所传播的。当出菇室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

3、防治措施: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三)软腐病

又称蛛网病、湿腐病、树状轮枝霉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和金针菇等。

先在床面出现白色蛛网状菌丝,很快蔓延成水红色。侵染子实体从菌柄开始,直至菌盖,先呈水浸状,渐变褐变软,直至腐烂。由枝孢霉引起。

(四)褶霉病

又叫菌盖斑点病或头孢霉病,是主要发生在菌褶上的一类病害。主要危害双孢蘑菇、香菇和平菇。

(五)猝倒病

也叫立枯病、枯萎病、萎缩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平菇。主要侵染菌柄,使菌柄髓部萎缩变褐。患病的子实体生长缓慢,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为僵菇。由链孢霉引起。

防治措施: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六)基腐病

金针菇品种危害较重。该病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菌柄基部中间变黑褐包,逐渐向表皮扩展到整丛株,发展到黑色腐烂,子实体倒状,停止生长,轻者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病严重的绝收。病源:瓶梗青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该病原如在马钤薯蔗糖培养基上,菌丝白色,粉状,培养基呈红褐色,菌落呈粉红色,孢子梗从气生菌丝上长出,呈对称分叉,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色

发生:多发生于培养料含水过高,菇房湿房较大,喷雾水份不均匀造成积水,长时间覆盖薄膜,通风不良,有利该病发生。室外大棚栽培发病较重。

防治:

1、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控制适且的含水量,要经常清除菇体表面积水,保持菇房空气新鲜。

2、发现病菇后应及时清除,然后喷施成65%漂白粉。又已发病菌袋,清除病株后,用1:500的25%多菌灵,成65%代森锌1:500~1000喷施。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一)细菌性褐斑病

又称细菌性斑点病、锈斑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和平菇。

1、病症:病菌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危害菌肉。被感染后,菌盖表面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铁锈色)凹陷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凹陷斑块,但菌褶很少被感染。病菇形态变化不大,也不会引起腐烂。

2、病因: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此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培养料、覆土材料以及不洁的水中均有,在1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时,病菌非常活跃,通过人体、气流、虫类和工具等渠道广泛传播。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特别是菌盖表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生。

3、防治措施

⑴菇棚、床架、用具等要用2%的漂白粉彻底消毒,尤其原来发病较重的菇棚更应彻底消毒;同时,菇房应安装纱门、纱窗防虫。

⑵培养料和覆土材料应按要求进行发酵或消毒。

⑶使用清洁水源,喷水后加强通风,降温降湿,避免菌盖表面长时间存有水膜。

⑷发现病菇及时摘除,并在料面撒一层石灰粉,或用每毫升含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600倍的漂白粉液每两天喷一次;发病较重时,先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喷药。

(二)干腐病

干腐病又叫干僵病,主要危害双孢蘑菇。

1、病症:发病的子实体畸形,菌柄基部稍膨大,菌盖歪斜,呈苍褐色,生长缓慢或停滞;病菇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僵硬。

2、病因:病原菌是一种假单胞杆菌。一般认为病原菌是沿着蘑菇菌丝传播的,同时,土壤、气流、水滴、人体、害虫和工具都可传播此病菌。干腐病多在秋菇上发生,在潮湿的菌块上发生严重。

3、防治措施:发病后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与无病区之间菌丝的连接,病区内喷淋2%漂白粉液后用薄膜盖严,防止传播;其余可参照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三)金针菇褐腐病

1、病症:子实体感病后,在菌盖、菌柄上形成不定形的褐色斑点,然后腐烂。有时很多病斑连成片,包括菌柄均变为黑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后整丛菇变褐腐烂。

2、病因:病原菌为欧文氏杆菌。金针菇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当温度超过18℃,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特别是子实体表面处于水湿状态时易发病,蔓延快。

3、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其余可参照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

(四)蘑菇细菌性黑腐病

对生产影响最大,子实体发病后,轻者斑点多,生长不好,质量下降,重者及整个子实体变黑腐烂,失去食用菌价值,严重影响鲜菇产量和质量。

1、症状:病斑褐色,发生部位在菌盖和菌柄上,菌盖上的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病斑外圈色深,也有不规则形,病斑外圈色深,呈深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白色,有乳白的粘液,气燥干燥时,中央部分稍凹陷。菌柄上的病斑菱形,棱形和长椭圆,褐色有轮斑。条件适宜时,会迅速扩展,严重时,菌柄,盖变成黑褐色,最后腐烂。

2、病原:病菌为Psendomonas.sp,名假单孢杆菌属,在PDA平板上,23~24℃,24小时可形成菌落,48小时左右可长满平板。在肉汁培养基上菌落呈念球状生长,单个菌落乳白色,近圆形,表面光滑稍隆起,边缘较整齐,大小不一般,大的直径0.3~0.5cm,小的呈一小点,较透明,不会使肉汁培养基变色,病原菌短杆状,有极生鞭毛,革蓝染色阴性。

3、发生:该病害发病是由于品种抗病性差,或栽培多年抗性下降,气候不适,遇高温高湿,(温度20℃以上,相对温度高于95%以上,二氧化碳浓度高出0.1%),就会大面积发病。

4、防治:包括物理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两种。1)物理防治

指选用抗病品种,加速品种更新,合理安排出菇时间。根据各种食用菌生长所需的温、湿度来合理安排栽培季节,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影响,例如大规模生产主栽品种金针菇,一般都安排在10月份开始生产,11月5日左右开始开袋,立春前第一潮采收结束,主要是避开立春后高温影响,防治该病大面积发生,做好菇房通换气工作,把CO2浓度降低0.1%以下,做好出菇场地卫生消毒工作,场地用0.05~0.1%漂白粉喷雾1~2次,然后用高锰酸和甲醛(用量10ml/m3,5g/高锰酸钾薰蒸),防止昆虫带菌传播。2)化学防治

①发病初期用食用漂白粉兑水喷雾,稀泽浓度为0.2%,或用浓度为40~50ppm,土霉素喷雾,看发病程度,间隔3~5天重喷一次。

②用1:500~1000倍黄斑消喷雾,间隔2~3天连喷2-3。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病毒具有很强的侵染性,体积极微小。主要危害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银耳等食用菌。病毒感染会使培养料中的菌丝退化,产生各种畸形菇,造成严重减产。

(一)病毒病的种类

1、双孢蘑菇病毒病

目前已从病菇中分离出多种病毒,它们的形状、大小差异较大,有球状、杆状、棒状等,它们能单独或混合侵染。双孢蘑菇病毒寄生于菌丝体、子实体或担孢子上,被感染的菌丝退化、变褐、柔软,无菌丝束,不能形成子实体,严重时形成无菇区。

2、香菇病毒病

香菇病毒颗粒有球状、杆状和丝状。香菇菌丝被感染后,出现“退菌”现象,形成无菌丝的空白斑块;子实体生长阶段,形成畸形菇,开伞早,菌盖薄。

3、平菇病毒病

平菇病毒球状,被感染的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柄肿胀近球形,弯曲,表面凹凸不平;菌盖边缘波浪形或具深缺刻,有的菌盖很小或无盖,只在子实体顶端保留菌盖的痕迹,后期产生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菌盖与菌柄表面出现明显的水浸状条斑。

(二)防治措施

1、选用耐(抗)病毒的优良品种。

2、保持出菇室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害虫传播病毒;及时清除废料,并彻底消毒;出菇室、床架、器具等用前应进行熏蒸或巴氏消毒。

3、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处理或巴氏消毒。

4、发现病毒的菇棚,必须在子实体散发孢子前及时采收,防止病毒通过孢子传播。

第四篇:中国油菜油料作物分析

目前中国油菜总产量占中国油料作物产量50%以上,属于大发展阶段.中国栽培油菜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但近年来,不仅主产区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且在五岭以南长城以北发展也很快,过去种植油菜较少的广东,广西等省区也在利用当地气候特点,积极改造冬水田,大力发展冬油菜,与此同时,长城以北扩种春油菜也获成功.中国油菜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是: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品种,提高了油菜的产量;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高了油菜的种植水平,耕作制度改革,扩大了油菜种植面积;市场经济条件下油菜具有价格优势,提高了油菜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720多万公顷,居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之后,在各种农作物中排第5位.油料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胡麻中(大豆统计在粮食内),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约占油料总面积的一半.油菜总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占油料总产量的43%,仅次于花生产量,居第二位.菜籽油是我国消费的主要植物油.我国油菜籽榨油产量约470万吨,占我国自产植物油产量的44%左右.菜籽油消费量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23%.中国油菜发展成效突出.2002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750万公顷,历史最高.单产显著提高.在扩大面积的同时,我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油菜种植水平,大幅度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到2005年全国油菜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1793公斤,比1978年提高1.5倍.“十五”期间,油菜生产水平提高较快,2004年全国油菜单产达到每公顷1813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产量成倍增长.2005年全国油菜籽总产量已达到1305万吨,比1978年增长约6倍.历史最高的2004年达到1318万吨.湖北,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南五省年产量均超过100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湖北省2004年油菜籽产量达到235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油菜主产省.品质明显改善.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已达到70%%.以前我国长江流域油菜籽含油率一般在38%—40%,目前大部分品种已达到40%—42%.在2004—2006年国家审定的油菜品种中,含油率超过42%的品种占1/4.随着全球消费的增长,特别是生物柴油的发展,我国油菜生产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机遇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油菜生产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国内油料及制品产不足需,世界生物柴油开发拓展了市场需求;长江流域是冬油菜的适生区,替代作物较少,不与其他作物争地;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多的科研

成果,特别高含油率品种的突破对油菜生产发展意义重大;产品销售有优势,可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产品上市时间处于市场空当.我国油菜生产还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冬闲稻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可增种一季冬油菜;北方豆麦区为实现作物合理轮作,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油菜面积.我国各地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很大,高的地区达到每公顷2500多公斤,低的只有每公顷1000多公斤.通过选育并推广高含油率品种,可使每公顷菜籽油产量提高30到50公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油菜籽及植物油市场已全面开放,我国油菜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偏差,产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使我国油菜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农业部将拿出积极发展的措施.在稳定当前油菜种植面积的同时,组织实施南方冬闲田开发,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使全国油菜面积尽快恢复到750万公顷的历史最高纪录;重点支持油菜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油菜良种良法种植,进一步提高油菜单产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品种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逐步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生产中品种多杂乱,收购环节混种混收等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推广油菜生产机械作业,目前重点抓好机械收获,以后逐步推广机播,机管.我国油菜品质改良成效显著.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育种,目前已经选育了一批杂交“双低”或常规“双低”油菜品种,并实现了优质高产的基本目标.90年代以来我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迅速,1990年全国“双低”油菜面积只有292万亩,2001年达到了6000万亩,11年间增长了19倍,年均增加近520万亩.2002年“双低”油菜品种的比重已达到 62%,湖北,湖南等省已达到85%以上.我国油菜产业化经营起步较快.油菜籽种子和商品菜籽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一些主产区先后成立了由科研,推广,销售,加工等部门相互组成的联合开发体或股份制公司,培育了一批油菜品种及其加工品牌;一些加工企业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油菜产业化经营起步较快.我国优质油菜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生产上普通油菜品种,单低品种和双低品种共存,插花种植,混种,混收,混加现象严重,造成有“双低”油菜的生产,没有达标“双低”油菜产品的局面.二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弱,无法保证“双低”油菜产品的质量.三是优质不能优价,优质难以优用.四是劳动力成本高,油菜生产效益不高.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力弱.2009年我国油菜籽供应十分充裕

首先,2009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将继续恢复性增长。2009年我国秋冬种油菜面积连续第二年出现增长,虽今年2月出现严重旱情;但由于前期墒情较好,且受旱情影响较重地区均不是油菜籽主产区,对今年油菜籽产量并未造成严重影响。同样,3月长江流域低温阴雨天气,由于后期天气状况良好,也未对今年油菜籽产量造成影响;加上春播油菜面积有望继续增加,因此,今年我国油菜籽总产量有望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将达1,280万吨左右。(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10,500万亩种植面积,近五年平均亩产量242斤计算)。

其次,2009年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将大幅增长。一是到2008年年底我国油菜籽年加工能力达3,200万吨左右,即使按全年开工150天计算,也有1,600万吨加工能力;因此,虽今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将较去年继续增加,但产不足需矛盾仍无法改变,对外需求呈增长态势。二是在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较低、而政府将继续托市收购情况下,国内企业对进口油菜籽需求将继续增长。据海关数据计算,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我国已进口145万吨油菜籽,2008/2009(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进口量有望达

190~200万吨,远超历史水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9年全年油菜籽进口量将在200万吨以上)。另外,油菜籽进口量增加将使菜籽油进口量相应

下降。

最后,结转库存增加。2008年产油菜籽上市后一路高走,农民惜售心理较强,油菜籽出售速度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而7月份菜籽油价格大幅回落后,油厂收购态度趋于谨慎,大多停收或少收;虽有国家临时储存收购托市行为,但数量有限,仅150万吨,2008年结转库存大幅增加,在200万吨以上。

因此,2009年我国油菜籽供应量将近1,700万吨左右,同比大幅增加,将保持供应充裕局面。

2菜籽油消费比重下降,油菜籽需求受限

菜籽油消费主要分为食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在我国基本上全为食用消费,因此,理论上国内菜籽油消费并不会因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而减少,而会随国内人口刚性增长而增加;但实际上,估计2009年国内菜籽油消费难以出现增长,甚至有继续萎缩可能。

从近几年情况看,国内菜籽油在国内植物油消费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湖北、安徽等传统菜籽油消费地区已由其它油品占主流,只有四川、云贵等西南地区因地域原因仍以菜籽油作为主要消费品种。一是因菜籽油本身没有知名品牌,市场认同度不高,不仅难以打开外部市场,其固有消费区域也被大豆油、调和油蚕食。二是由于大豆油与菜籽油价格长期倒挂,菜籽油与棕榈油、棉籽油差价长期处于历史高位水平,企业对利润追求使菜籽油消费减少。因菜籽油消费量难以增加,消费比重下降,也使油厂对油菜籽需求受限,预计今年油菜籽消费与去年持平,难以出现大幅增加。

2009年,国内油菜籽供应增速将超过菜籽油需求增速,国内油菜籽市场呈供略过求格局,油菜籽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国家政策和国际市场价格将是影响国内油菜籽价格走势主要因素。

3全球油菜籽市场很可能继续供应过剩

2008/2009全球油菜籽产量达5800万吨,同比大幅增加930万吨和19.1%;其中,2008/2009加拿大、欧盟、乌克兰油菜籽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08/2009全球消费量预计为5,530万吨,同比增加470万吨;期末库存增加270万吨至720万吨,2008/2009全球油菜籽产量大幅增加,供应过剩(数据来源:《油世界》)。预计2009/2010全球油菜籽产量增加和供应过剩局面不会发生改变,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维持低位震荡运行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当前,中国、加拿大和欧盟油菜籽产量占全球油菜籽产量达80%左右,其中,今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增加已成定局;加拿大种植面积再创历史纪录,如果不出现严重灾害天气,产量将会继续提高;由于需求较好、今年欧盟油菜籽产量也将会平稳增加。而对全球油菜籽产量也有明显贡献的印度、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目前只有乌克兰已确定油菜籽产量会出现下降。估计2009/2010全球油菜籽总产量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进口油菜籽在我国油菜籽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情况下,国际油菜籽价格低位运行,将对国内油菜籽行情有一定下拉作用。

油菜生产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其中亚洲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尤以中国和印度为两个生产大国,两国产量之和即占亚洲总产量的97%左右。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油菜籽和菜籽油的消费大国,也是食用油油脂和油菜籽的纯进口国。加拿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之一,并在世界油菜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后,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实现了油菜生产的优质化,油菜发展迅速,并在世界菜籽、菜籽油和饼粕贸易中成为加拿大强劲的贸易对手。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的油菜籽出口在世界油菜籽出口总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

据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上述三国油菜籽出口量约占世界油菜籽出口总量的83%。其中亚洲是油菜籽的净进口地,中国和日本的进口量很大。加拿大是油菜籽的最大出口国,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9%。美国是菜籽油进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进口量的20.7%。菜籽饼的主要进口国有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和丹麦,六国进口量之和约占世界进口量的55.5%;主要出口国有中国,加拿大,印度和德国,四国出口量之和几乎占世界出口量的全部(98.5%)。

第五篇:病害处理

病害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潭王路(旧线)南起潭柘寺镇政府,终点至王平村,全长26.9Km。本次大修由潭柘寺镇政府至阳坡园,为潭王路旧线其中一段,又叫潭阳路,设计桩号为K0+000—K6+577,全长为6.577Km。

病害处理:坑槽、沉陷范围:挖除旧部结构,新建路面结构结构层设计从上往下依次为:

4cm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WARAC-13C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5cm厂拌沥青热再生混合料AC-20C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总厚45cm 其中:K5+885—K6+557段病害处理面层只铺一层4cm沥青砼。

二、施工组织

1、施工组织机构

为安全、优质、按期完成本标段的施工任务,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我项目部抽调了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来完成施工。具体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见附表。

2、机械设备配备

施工机械的合理配备,可以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轻劳动强度。结合本段路基施工的具体条件,我们做了合理的选型和配置,以满足本段路基工程的施工,配备的具体机械设备见附表。

三、施工进度安排

工期安排

开工日期: 2012年7月16日 完工日期: 2012年7月23日 总工期:8天

四、材料要求

A.二灰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其质量对集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标号较低的二灰。为使稳定碎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应使用快凝二灰、早强二灰以及受潮变质二灰。拌和中必须严格控制二灰剂量,二灰剂量太小,不能保证二灰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的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二灰用量,做到经济合理,精益求精,以确保工程质量。

B.按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要求和用量,碎石采用北京建业新利混料厂生产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经试验施工0.8Mpa(加2%水泥)二灰稳定碎石设计配合比为5:12:83,最大干密度为2.15g/cm3,最佳含水量为7.6%。

C.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D.拌和用水:采用洁净的饮用水作为拌和用水。E.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五、施工方案

(一)挖除旧路

挖除旧路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自卸汽车清理挖除范围内的废弃物。施工前,合理选择废弃物堆放场地,并安排好自卸汽车的数量及运输速度,不使因自卸汽车过多而影响标段周围的交通畅通。

清理时,采用逐段清理的方法,避免因掘除速度过快而使其积压在施工路段内,保证每一个工作日内的弃料均及时运出。

自卸汽车定量运输,弃物表面覆盖专用的帆布,避免因其速度过快而造成扬尘或弃物飞离车斗,保证施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全,并注意环境保护,随时洒水,避免扬尘。

(二)石灰粉煤灰基层

(1)将病害处挖除旧路45厘米,进行石灰粉煤灰基层施工

(2)根据挖除施工路段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计算所需的数量。石灰粉煤灰碎石采由运输车运到现场。运输车由专人指挥卸料,卸料时根据料车吨位、旧路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卸料。运输混料的运输设备根据需要配置,卸料时注意卸料速度。

(3)施工程序:挖除旧路→旧路碾压→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铺筑→平地机初平→跟踪测量检查→压路机初压→平地机精平→压路机复压→洒水养生→验收。

(4)摊铺:

混合料摊铺厚度按压实厚度达到18cm,按规范取松铺系数1.2计算虚铺厚度为22cm。用推土机大致找平,用平地机刮平,个别不平处人工配合找平,保证摊铺宽度、厚度准确、标高、平整度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时注意路拱横向坡度变化,按设计要求调整横向坡度。

设一个3人小组跟在平地机后面,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

在铺筑完下基层一个流水段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上基层的摊铺施工,同时根据底基层的压实系数调整基层的松铺厚度。

(5)碾压

A.摊铺、整形结束后,立即用压路机在整个宽度范围内进行碾压。碾压方向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顺序是:直线段由边到中,超高段由内侧向外侧,依次连续均匀进行碾压。碾压采用静压、预压、强压、补压和收光顺序碾压方式。碾压作业满幅进行,做到均匀不漏压,除了路幅两边应适当增加碾压遍数外,做到各部位碾压遍数相同,当压路机无法碾压的局部地方,采用小型平板式振动器施振密实。压实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后振、由边向中、由低到高的原则,以达到平整、密实的结果。

B.拟定碾压速度:静压时1.5-2km/h,振压时2-2.5km/h,终压2-3 km/h。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各部分碾压的次数应尽量相同,两侧应多压2~3遍。

C.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随意调头或急停车,以保证底基层表面不受破坏,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D.碾压过程中,混合料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水,但严禁洒水量过大。二灰稳定碎石的施工含水量是控制能否碾压密实的关键。

E.压实后表面做到平整,无轮迹或隆起,不得产生“大波浪“现象。碾压后对边线进行人工拍打,使边坡整齐、密实、坡面平整不松散。路边缘无法压实处,采用小型夯机夯实。

(7)养生

养生是基层强度形成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洒水车洒水,洒水次数根据气候及路面水份蒸发情况而定,保持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表面起皮可用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以防表面起皮脱落,养生期为7天。两层同时施工,同时养生、避免养生不够天数。养生期关闭交通,除洒水车外其它车辆不许通行,必须通行时不许走重车,车速不超过20km/h,严禁急转弯和急刹车

六、施工安全措施

①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以各级领导为主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组长等,明确安全生产,落实“谁负责生产,谁负责安全”的责任制。

②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安全第一的原则尤其重要,工地树立醒目的安全操作规定标牌,要求书写标准,内容切实可操作。

③工地设专职安全员,与工人跟班作业。并要求该专职安全员熟悉所施工的工作类型。

④要做到安全工作日日讲,时时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生产协调会和技术交底会上,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首要工作布置和检查,项目经理部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

⑤现场施工用电要合理布置,并设置醒目标志,防止触电事故。配电要防止雨淋日晒。夜间施工应具有安全的照明设施。

⑥安全设施,标牌,标语,防火设备要齐全,且所有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等均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料库及材料堆放场地,机械存放及维修车间均应配备灭火器具,杜绝隐患。

七、导流措施

1、合理安排工序,确保周边道路畅通,减少因施工给村民带来的不便。保持现场清洁,不出现不必要的障碍,各类设备和材料专人管理,随时将废料、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清运出场。

2、在导流过程中施工人员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摆放围挡、标志牌、红帽子要作到整齐、统一、迅速,确保道路畅通,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通行。

八、环境保护

在施工中通过水车洒水等措施来控制扬尘,使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公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另外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使之符合环保管理规范的规定。

下载油料作物病害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油料作物病害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病害整治

    11月23日乐山公路病害治理过程参观总结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2年间,我省陆续对原有公路进行了改建和整治,使我省公路整体上来一个台阶,到现在许多路段的路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路面病害报告

    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课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训 专业: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班级: 1031 姓名 学号: 18 指导教师: 山东职业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实训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病害学

    1.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 ,致病机理 ,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 ,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发病的原因:A,病原的侵害;B,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C营养不良D......

    油料作物中粗脂肪的提取及油脂的性质鉴定

    油料作物中粗脂肪的提取及油脂的性质鉴定 09级制药工程一班 李楠 摘要:该文研究了用浸出法从油料作物花生中提取粗脂肪。浸出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制油方法,它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

    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选修课论文 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院系:学生姓名:李锦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杨玉锋 生物与食品工程201006010094 级食品科学工程2013年 5月日10 31摘 要:蔬菜是人每天生活的必需......

    辣椒病害防治论文大全

    1.辣椒烂果1.1发生规律。辣椒烂果往往是由辣椒软腐病引起的。受害病果表现为水浸暗绿色,最后全果腐烂有臭味,干支变白脱落或留在枝上。病原菌从伤口侵入,或由昆虫传播。7~8月份......

    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治

    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治 摘要:沥青路面由于具有施工期短、表面平整、养护维修方便、行车舒适、噪声小等优点,在中国干线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重载交通和自然......

    鲟鱼病害防治(五篇范文)

    鲟鱼病害防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