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入职体检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有什么不一样
入职体检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有什么不一样?
入职体检的心电图就是我们平时做的常规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一般指的是24小时心电图。两种不同的心电图各有各的用途,在诊断上可以互为补充。那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有什么区别呢? 一.心电图
心电图就是通过心电图仪器连接的电极安放在人体上,把心脏的生物电引出来,滤去一些干扰波,把心脏的生物电信号实时记录下来,构成了反映心脏不同部位、时间(程)电活动的图(波)形。
通过心电图的各个波形(时程)变化,可以反映出心脏不同部位心肌电活动的情况,以此反映心率和节律,心脏的大小、心肌的血供、有无电解质紊乱、心肌梗死、心包病变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二.常规心电图的功能
常规心电图是平卧位记录的,电极部位、电压设定(1mV)、走纸速度(25mm/s)等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记录的图形分为标准导联(两电极构成的肢体导联)、单极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心电图记录的每个导联波形电压的高低、宽窄(时间)都是有很具体的标准的,这些波形的改变为诊断心脏病变提供依据。
在常规心电图上,几个导联可以组合构成反映心脏某一个面(某一个壁)的病变如缺血、损伤、坏死,因此可以用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梗死病变的部位。常规心电图的缺点是只能记录当时的心电图波形,时间短,对于一些间发性的异常状况并不能很好捕捉。检测时,需静卧、静坐,不可走动、说话等,以免产生干扰。
三.动态心电图的功能
动态心电图一般是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现在也有了可以更加长程的记录仪器,比如好朋友心电图机单次可以记录长达7天的心电图,更容易发现各种心律异常和心脏疾病。动态心电图的导联是经过标准心电图导联改良的,肢体导联(原来在胳膊、腿上)的电极都放在身体的躯干上,这样位置比较固定,对肢体活动和仪器记录影响都小。
做动态动态心电图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了解24小时是否有早搏、房颤、心率过速/过缓等情况的发生,什么时间发生,发生的频次均能够记录下来,有利于医生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从而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作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
动态心电图的缺点就是时间相对较长,做一次的费用相对较高。四.写在最后 无论是用于常规查体,疾病诊疗,术前检查,术中监测,还是术后复查,都需要用到心电图。
如果条件允许,特别是家里有老人或者手术后的病人,建议购买一个家用心电图机,在家24小时可随时随地的测量,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第二篇: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协助判断
动态心电图能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诊断缺血性心脏病
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检测人工心脏起搏器
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仪器组成
动态心电图因其是对活动状态下的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而得名,俗称“毫特”(Holter)。它是普通心电图检查的一种补充方法。动态心电图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在15-30分钟内对一个人24小时记录的全部心电图进行分析,作出诊断并打印出书面报告。
动态心电图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记录器、分析单元和打印机。记录器又有固态式和磁带式之分。固态式记录器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将图形信息存储在一个不大的芯片上,待记录结束后交分析单元分析、编辑、诊断和打印报告。有的记录器本身就带有分析功能,这样可以节省分析单元的工作时间;另一种记录器是磁带式,它很像一个小型录音机,但又不尽相同,一是它只记录心电信号,二是它的走带速度极慢,只有普通录音机的1/50,24小时的心电信号只记录在一盘普通的录音带上,而且不需换盘,记录结束后再放到分析单元进行分析、编辑和打印报告。目前最新的记录器普遍采用大容量的CF卡或者SD卡,能够保证24小时最多可以连续记录7天的动态心电图数据; 动态心电图用途
动态心电图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早搏,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诱因和发生时间。还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的是心脏病引起的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异常而引发症状,如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等,这对临床医生作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概括起来动态心电图具有五方面的作用:
1、观察正常人(包括小儿)心电图中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
2、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如室性早搏患者进行Holter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见检测出成对或室性心动过速。
3、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动态心电图可应用于晕厥病人的研究,以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例,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动态心电图优缺点 优势
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就是能记录患者二十四小时内心电图形。它相比普通心电图来说有许多优点,普通的心电图只是用电极记录患者在极短时间内的一段心电波形,一般来说是两三分钟,但是有些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并只是在某些时刻出现异常,所以如果让这样的患者做心电图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的,只有动态心电能发现这样隐藏得比较深的身体的缺陷。所以动态心电是判别心脏问题的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不足
动态心电图虽然应用广泛,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是因为它的记录导联有限(2-3个),不能反映整个心脏的情况;二是因为病人处于活动状态,多少都会给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带来影响。这些不如普通心电图,因为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图形质量很高,导联最多可记录到22个。因此,动态心电图是普通心电图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代替,何时需要做哪种检查,要由医生确定。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能够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24h内各种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为多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对早期冠心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对36例住院病人的观察结果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对象资料36例均为疑有心脏病的住院病人,其中男33例,女3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1岁(平均64.7岁)。临床表现中,典型心绞痛8例,胸闷或胸痛6例,心悸13例,其他症状(头晕、晕厥等)9例。1.2 方法 对同一例病人分别做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详细记录24h中病人的活动、情绪、症状等变化,并进行核对分析,以ST段水平型和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min列为间隔≥1min心肌缺血,并仔细分析心律失常情况,提出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如联律早搏、室上速、室速、房颤、室颤、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凡动态心电图出现异常电波,均列为阳性。对正常和大致正常的普通心电图为便于统计均列为阴性。动态心电图使用书籍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在36例中,普通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9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14例,心律失常15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6%(29/36),而普通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44.4%(16/36),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两种心电图诊断结果符合情况36例病人中,两种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为正常或大致正常有4例,临床症状3例为心悸,1例为阵发性晕厥。检查结果为异常,结果相符有13例。其中诊断为心肌缺血7例,心律失常6例;7例心肌缺血病人,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有6例,1例表现为胸闷;6例心律失常病人,有4例感觉心悸,1例感到胸痛,1例感到胸部不适。两种心电图检查结果总的符合率为47.2%(17/36)。
动态心电图优于普通心电图情况在普通心电图中结果为正常或大致正常的20例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为心肌缺血7例(其中5例为运动后出现ST段下移,2例为餐后出现ST段下移);心律失常(阵发性)9例(其中窦性心律失常3例,房性心律失常4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80%(16/20)。讨论
通过36例观察结果表明动态心电图(DCG)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价值。
其一是对阵发性胸闷、头晕、心悸、胸痛病人进行连续观察,可以把普通心电图异常和日常生活及出现症状联系起来,常可以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如:例1,男,63岁,常发生夜间胸闷,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睡眠性窦性停搏;例2,男,61岁,时而感到心悸,普通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为运动后心肌缺血。
其二是动态心电图能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精确的结果。如有一部分心绞痛病人为阵发性室上速和短暂房颤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其三是临床典型心绞痛,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别不明显,而对可疑冠心病或症状不典型,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和短暂性心律失常阳性率远远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就提示动态心电图在捕捉一贯性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律失常,诊断早期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远高于普通心电图。尤其在普通心电图正常者仍发现大量动态心电图异常者。
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心悸、头晕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动态心电图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图是通过贴在病人前胸的7个电极,将受检者24小时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于记录仪中,再将记录仪储存的资料输入电脑,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佩带记录仪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宜动不宜静
佩带记录仪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受检者应做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检查目的,住院病人可慢步、上下楼等;疑心绞痛者则可选择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较为激烈的运动,以便观察运动量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供医生诊断参考。不过病情严重者应遵循医生吩咐。
皮肤宜干燥不宜潮湿
电极贴在前胸皮肤上经导线与记录仪相连,如果皮肤湿漉漉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就不好,甚至造成电极脱落,受检者只得重做。因此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临床上常见有些受检者运动得大汗淋漓,结果不是部分电极脱落就是心电图干扰波太多无法分析。远离电磁场
较早的记录仪都是用磁带记录心电波形,故磁场对此干扰颇大。从接听过手机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接听时段已无正常心电波形了,分析图形时只得把这个时段裁去。不过现在的记录仪已为数字化的,不受磁场干扰了。宜记日记 常记录对动态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有着帮助。将24小时内身体不适和运动时间详细登记,就可找出此时间段的心电图看有无变化,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诊断适应症
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间歇性心房颤动(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以及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绞痛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的病因相当复杂,对其确诊和治疗,必须由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进行。
检查结果及血压情况如果发现心律不齐患者的血脂、血黏度、血胆固醇明显增高,或血压显著增高,同时年龄又偏大,应提高警惕,要考虑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及早进行全面、系统检查。
心电图检查结果凡曾经出现过非生理性心律失常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最好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持续观察24小时而未发现异常者,则基本上可以排除器质性心律失常。相反,若心电图明显异常,则不可掉以轻心。
心律失常的病因相当复杂,对其确诊和治疗,必须由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进行。Android手机将成为动态心电图接收器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通常医生会给患者佩戴一个生物数据的收集器来持续收集数据,而现在Android手机加上传感器就可以代劳,这款设备由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IMEC)设计,由一个兼容Android系统的,可穿戴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构成。
这种轻量级的传感器可以收集生物数据,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通过低功耗的nRF24L01无线电台传输到Android手机miniSD插槽上的模块,并通过3G或者Wi-Fi直接传送到医院甚至是Facebook上的朋友,由此实现了动态心电图数据的实时转发。
第三篇:动态心电图操作规程
动态心电图操作方法
1、动态心电图检查需提前预约,预约时向受检者说明注意事项。
2、受检者预约到动态心电图室装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者应由护士用轮椅或推车推送,危重病人可在床边进行。
3、记录1份常规12导联心电图,供分析动态心电图时参考。
4、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并剃去贴放电极位置处的体毛。
5、用75%酒精棉球涂擦电极安置部位局部皮肤表面,并用小砂片轻磨皮面,以清洁皮肤,降低皮肤电阻。
6、选用优质的动态心电图专用电极,将导线与电极扣好。
7、将电极牢固贴粘在相应的位置上,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上,以减少呼吸运动影响及肌电干扰,并用胶布固定。
8、准备好记录盒,装上5号南孚电池,将记录盒装进专用套子,背在受检者身上,调整背带长短。
9、嘱患者详细记录活动日志及自觉症状。10、24小时后,从病人身上按顺序拆卸记录盒,擦净受检者身上的导电糊。
11、将连接计算机,输入病人信息。
12、将数据解压并扫描到计算机里,并结合日志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最后将诊断条图及结论打印、装订。
第四篇:体检科心电图操作规程
厦门市第三医院
健康体检科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
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除了心电图机性能必须合格以外,还要求环境符合条件,受检者的配合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一、环境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
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二、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
1、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
2、应该用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此外还应尽量避免用棉签或毛笔沾生理盐水或酒精甚至于用自来水代替导电膏,因为用这种方法处理皮肤,皮肤和电极之间的接触阻抗较大,极化电位也很不稳定,容易引起基线漂移或其它伪差,尤其是皮肤干燥或皮脂较多者,伪差更为严重,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附图)。必要时应加作其它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 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四、描记心电图
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若使用热笔式的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mm。
2、在记录纸上注明日期、姓名,并标明导联。
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
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
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必须等到基线稳定后再启动记录纸,每个导联记录的长度不应少于3~4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即需记录4~5个QRS综合波)。
6、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作出处理:①如果发现某个胸壁导联有无法解释的异常T或U波时,则应检查相应的胸壁电极是否松动脱落,若该电极固定良好而部位恰好在心尖搏动最强处,则可重新处理该处皮肤或更换质量较好的电极,若仍无效。则可试将电极的位置稍微偏移一些,此时若波形变为完全正常,则可认为这种异常的T波或U波是由于心脏冲撞胸壁,使电极的极化电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伪差。②如果发现Ⅲ和/或aVF导联的Q波较深,则应在深吸气后屏住气时,立即重复描记这些导联的心电图。若此时Q波明显变浅或消失,则可考虑横膈抬高所致,反之若Q波仍较深而宽,则不能除外下壁心肌梗塞。③如发现心率>60次/分而PR>0.22s者,则应取坐位时再记录几个肢体导联心电 图,以便确定是否有房室阻滞。
五、心电图机的维护
1、每天作完心电图后必须洗净电极。用铜合金制成的电极,如发现有锈斑,可用细砂纸擦掉后,再用生理盐水浸泡一夜,使电极表面形成电化性能稳定的薄膜,镀银的电极用水洗净即可,使用时应避免擦伤镀银层。
2、导联电缆的芯线或屏蔽层容易损坏,尤其是靠近两端的插头处,因此使用时切忌用力牵拉或扭转,收藏时应盘成直径较大的圆盘,或悬挂放置,避免扭转或锐角折叠。
3、交直流两用的心电图机,应按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充电,以利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4、心电图主机应避免高温、日晒、受潮、尘土或撞击,盖好防尘罩。
5、由医疗仪器维修部门定期检测心电图机的性能。热笔记录式心电图,应根据记录纸的热敏感性和走纸速度而调整热笔的压力和温度。
2014年6月重修
第五篇: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 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 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 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 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 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 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 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 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3 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3.1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可使动态心电图波形的ST段产生失真;如高频的上限不够高时,动态心电图的影响表现为Q波、R波和S波的波幅变低,形状变得圆滑,R波的切迹和δ波可 能消失。
3.2 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记录器每秒钟采集心电信号电压的点数。采样频率越高,心电图波形的失真就越小,所采集的数据就会更加精确地描述连续的心电图波形。当采样频率过低时,Q波、R波、S波的波幅都会减小,波形呈阶梯状,心电图将会丢失部分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应用适当的采样频率是必要的。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采样率为128、256、512Hz,但对频响上限达100Hz的系统来说,合适的采样频率应达到,而对于有起搏信号通道的记录器,其采样频率的要求更高。
3.3 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运算采样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采集信号的能力,用数码的二进制位数表示,最小分辨率为8bit。分辨率32bit时方可达到计算机运算水平。分辨率可决定QRS复合波振幅测量的准确性。记录器的频率响应、采样频率和分辨率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如果采用较低的分辨率,则会使QRS复合波振幅精确性减低;如果追求太高的采样频率,则会使记录的数据成倍增加,为数据的下载和存储带来较大的负担,并影响分析效率。4 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动态心电图的导联从2通道、3通道已发展到12导联(18导联系统)。12导联可有助于确定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和旁路的定位,以及明确心肌缺血部位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库并经这些年的临床实践证明,12导联系统Holter并没能取代3通道的系统(尤其在国外),只是两种记录方式和系统各有侧重的选择,在临床应用上可互补。目前动态心电图记录器采用的导联系统分以下几类。4.1 3通道双极导联
4.1.1 7条电极组成 ① Frank导联系统采用7条电极构成心电向量图的正交导联X、Y和Z导联。X导联:正极(A)左腋中线第5肋间负极(I)右腋中线第5肋间Y导联:正极(F)左下肢负极(H)后颈近躯干处Z导联:正极(E)前正中线第5肋间负极(M)后脊柱第5肋间C点:左前胸A和E之间的中点②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7条电极构成的MX导联(胸骨柄垂直导联):其选择的3个导联是CM5导联(QRS波群振幅最大,对ST段抬高及压低最敏感);CM1导联(能较清楚地显示P波);CMaVF导联(能显示右冠或左回旋支血管病变引起的ST段抬高、压低),因此,左室面+右室面+下壁模拟导联已成为目前动态心电图最常用3通道双极导联的最佳组合。
4.1.2 5条电极(或4条)组成 EASI导联系统由5个电极构成,是沿用了Frank导联的E、A和I电极,另加了S点电极。S点的位置是胸骨 体中央上端,无关电极的位置是右肋弓处或其他任何位置(图1)。
图1 EASI导联示意图
4.1.3 2通道双极导联+起搏通道 在3通道双极导联基础上,将其中1个通道用于起搏脉冲专用通道。
4.2 动态心电图12导联系统(改良12导联)动态心电图应用的12导联系统为衍生导联,它是运用数学推导方法,可以从少数几个导联所记录的心电数据合成12导联,由此形成了衍生的12导联心电图。衍生的心电图可以近似于但不完全等同于标准常规12导联心电图。EASI正交导联系统是最常用于衍生12导联心电图的导联系统,是在Frank导联基础上改良的(1966年REMason和ILikar提出了改良12导联)。改良12导联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比较如下:① QRS波电轴右偏(Ⅰ导联R/S≤1);② Ⅱ、Ⅲ、aVF导联中R波振幅增大;③ Ⅰ、aVL导联R波振幅减小;同时可有ST段和T波的改变。在临床医疗应用中已被验证:EASI导联衍生的12导联心电图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之间,存在有价值的相关性,用衍生导联心电图检出标准导联心电图中ST段压低或抬高,平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99.5%(但是诊断时需鉴别呼吸和体位的影响)。运用数学推导方法,可以从12导联所记录的心电数据合成18导联心电图,由此形成衍生的18导联心电图(添加了后壁和右胸联)。5 动态心电图安装流程 5.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申请单内容将患者的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相关资料填写在Holter资料袋封面上;再根据病情需要或临床要求选用3通道、12导联或起搏记录器,并准确写明记录器或闪存卡的编号,以便次日拆除记录器时进行核对;并把拆下的闪存卡装入袋内,回放分析后打印的患者资料也需装入此袋内(用资料袋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资料不易相互混淆)。5.2 物品准备
记录器、患者导线、闪存卡(或固态的记录盒)、碱性电池、优质的电极片、胶布、绷带、95%乙醇纱条、专用砂纸、患者监测日记。5.3 皮肤处理
用95%乙醇纱布擦拭需贴电极片的部位,再用专用砂纸轻擦,砂纸在皮肤表面的角化层刻划出多条致密小槽,使导电液能更快更好地渗入角化层,阻抗能很快下降,使偏移电压趋向稳定(偏移电压的起伏与心电信号叠加可导致基线漂移和伪差)。
5.4 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
5.4.1 3通道MX导联 胸骨柄垂直导联粘贴位置(图2),第1通道CM5(相当于V5导联):红色“+”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白色“-”位于胸骨柄侧;第2通道CMaVF(相当于aVF导联):棕色“+”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七肋,黑色“-”位于胸骨柄处白色和蓝色中间(有的厂家是黑色“+”,棕色“-”,可根据图形而定);第3通道CM1(相当于V1导联):橙色“+”位于胸骨右缘第四肋,蓝色“-”位于胸骨柄右侧;地线:绿色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
图2 3通道双极导联电极的贴放位置
5.4.2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粘贴位置(图3)RA:位于右锁骨中线第2肋;LA:位于左锁骨中线第2肋;LL:位于左锁骨中线第7肋缘;RL:位于右锁骨中线第7肋缘;CM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CM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CM3:位于CM2和CM4连线的交叉点;CM4: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CM5: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CM6:位于左腋中线第5肋。
图3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粘贴位置 5.5 电极片的粘贴和固定
将电极导线按规定颜色扣牢在电极片上,胶布固定后再用绷带将胸前导线捋顺系牢,以减少或避免发生伪差。最后把绷带顺腰围固定好。5.6 安装电池
将测量好的电池置入记录器,观察确保记录器的运行正常后,向患者嘱咐注意事项及填写监测日记的要求和拆机时间。最后将记录器装入盒套,斜肩佩戴即可。5.7 装机后需告知患者的事项
① 嘱咐患者按监测日记内容做记录。② 患者佩戴记录器后,可正常活动,但应避免出汗过多和接触强磁场环境,以免造成干扰伪差影响心电图分析诊断。③ 患者在动态心电图检测过程中务必不要做其他影响胸部电极的检查项目。④ 请患者要爱护记录器,注意防水、防震、防挤压、防磕碰,不要擅自将记录盒从背套中取出。⑤ 请患者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由医务人员拆除记录盒。5.8 造成干扰伪差的因素 5.8.1 仪器设备抗干扰的指标是否达标 心电图机的仪器设备标准是按2003年制定的国际标准“IEC60601251”版本,主要项目有:抗基线漂移(输入60mV/s的脉冲后位移不超过20μV),最小位(bit)的分辨率<5μV,采样率500samp/s/ch,频率响应范围在0.05~150Hz,提供高质量的模(A/D)转换技术,信噪比(即分辨率、共模抑制比≥89dB,低噪声电平<15μVpp,抗肌电干扰(EGM2545Hz-3dB)时间常数≥3.2s,抗交流电干扰(50/60Hz -20dB)等。
5.8.2 电极片粘贴位置
5.8.3 导线固定 导线纽扣扣在电极片上后需用胶布贴牢,以免脱扣;松乱的导线必须用绷带集中束缚,环腰系牢,以免做动作或体位变动时使导线随意牵动电极片的纽扣,造成干扰伪差。
5.8.4 防止静电并远离磁场 要求患者穿着棉织品内衣,以免产生静电,避免到强磁场处。
6 动态心电图的回放分析
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回放分析是关键,一定要细心、耐心地分析,认真确认、鉴别、修改和编辑。报告摘要和分页报告必须与其他各项表格(直方图、趋势图)内容、数据保持一致。心电图的采集留图要确保图形质量,采集的条图尽可能避开干扰伪差,这直接关系到动态心电图的最后 诊断与评估。
6.1 记录器采集数据后应做的工作
首先要把记录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主机需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工作站,其硬件设施必须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通常以16~19英寸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器,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采用鼠标/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对心电数据的图形分析、各类明细数据、图表(直方图、趋势图等)进行分析、删改和编辑,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在回放分析时,首先要通过模板和对应的条图对QRS波群进行分
析、定性(目前由于干扰伪差所致,对P波、PR间期还不能客观反映),其内容还包括各类心律失常以及STT的评估、起搏心电图的分析评估以及心率变异性等预测指标的评估。由于当前动态心电图的硬件/软件系统还达不到满意的准确度,在分析过程中人工的干预质量非常重要,所以只有规范操作才能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诊断线索,从而更好地诊断治疗。6.2 留图时须注意的问题
① 分析编辑时,对P波形态发生的改变要留下变化过程,以鉴别是起搏点的改变还是自律性不稳定所致,注意排除呼吸与体位的影响。② PR间期的变化,要尽可能捕捉到缩短和延长变化的过程,给临床提供诊断的信息,例如,旁路、房室结双径路或是迷走张力所致。③ 监测中如有长间歇,可将“Pauses”的默认值调至长间期中的最短值(通常默认值为2s),这样就可以将监测中的长间歇数目完整的计数,并要留出最长RR间期的心电图。④ 监测中如有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要完整描记发作前和终止时的心电图。例如,阵发房扑或房颤发作前心率的快慢、期前收缩是否增多、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⑤ 阵发性或短阵的心动过速(包括房扑和房颤),要将其发生最长一阵起始和终止的 心电图提供给临床。⑥ 监测中ST段发生压低或抬高时,尽可能捕捉到改变的过程和程度最严重的图形。⑦ 在出报告时要下的各类心律失常或不正常的诊断,在留图中必须要有证据。⑧ 监测中无论STT有无异常改变,均应留一份ST段趋势图。如监测中有期前收缩,应留一份直方图,以便直观地观察期前收缩的分布。⑨ 患者监测日记所述有症状时的心电图无论正常与否,应提供实时条图。⑩监测中的最快、最慢心率要留图。7 关于报告的书写
根据编辑后打印的“报告摘要”和“小时列表”所提供的每小时数据,给临床提供一份完整的动态心电图报告,报告的书写分3部分:第1部分:简述监测全程的总时间和一昼夜的总心跳数,以及最快、最慢心率和平均心率和发生的具体时间。概括监测中检测到的各类心律失常的数据及发生时间。第2部分:动态心电图诊断及评估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需简明扼要,必须使用心电图诊断名词术语并按以下顺序规范书写:① 基本心律类别,如: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起搏心律或自身心律等。② 与窦房结和房室相关的阻滞及各类停搏,如: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窦性停搏。③ 期前收缩类,从心脏高位往下排列,如: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④ 逸搏类,同期前收缩,由高位向下排列。⑤ 其他,如:心室预激、束支阻滞、室内阻滞。⑥ STT改变。第3部分:报告的补充说明。报告的补充说明是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不属于心电图诊断名词术语而又需要对临床进行提示及详细说明的内容均可在补充说明中书写。尤其是在诊断较为难的情况可在此描述,通常需要补充的具体内容如下:① 患者有症状时的心电图表现需要详细描述。② 监测中的心率最快低于90次/min,最慢低于40次/min,总平均心率低于55次/min或快于90次/min(有基础心脏病时为80~85次/min),24h总心搏小于8万,均应向临床提示。③ST段压低、抬高的形态描述,以及与心率增快和症状有无相关性。尤其是一过性的STT改变需详细描述形态、程度和持续时间。④ 报告摘要中“Pauses”的性质类别和最长RR间期及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Pauses”指大于1.8s的长RR间期,最长2.8s,发生在02:26,系阵发心房扑动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⑤ 报告摘要中“心动过缓”的性质和最缓心率及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心动过缓系二度房室阻滞心室脱漏呈2∶1下传所致,最缓心室率35次/min,发生在次日凌晨03:23。⑥ 起搏器心电图报告在补充说明中可写明起搏器的工作方式。⑦ 尤其是有些图形诊断不宜定夺,而又不能忽视时,可在补充说明中对图形现象给予描述。
报告书写的诊断名词和补充说明中,动态心电图检测比常规心电图容易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演变过程,而且在一昼夜中常会出现多类心律失常,所以在结论评定时对一些诊断名词和补充说明的用语需加以规范化:① 逸搏心律(指异位自主心律)可根据其自主心律的特征、频率范围写出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如超出各自主心律的频率范围,可写为“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心律”。② 在期前收缩性的心动过速时,以持续30s为界,可分为“短阵”与“阵发性”,如是阵发性的,在报告结论的补充说明中需将最长一阵的起始与终止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描述。③ 与频率无相关性的诊断,如传导阻滞和心室预激等不是持续性地,而是不规律地出现,可写为“间歇性”。如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心室预激、间歇性一度房室阻滞、心房感知不良等。8.1 关于窦缓与窦速 在常规心电图中,窦性频率小于60次/min是窦缓的定义,但在动态心电图中却并不适宜。正常成年人在夜间睡眠中或凌晨04:00~06:00的窦性频率常见于40~60次/min,甚至小于40次/min;而窦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的定义是100次/min,可是在Holter监测中,随着情绪的激动和体能活动量,正常成年人窦性心率常可达110~150次/min,所以此时评定结论中一般不诊断窦缓和窦速。但是,如果最快心率小于80次/min,总平均心率小于50~55次/min,诊断窦缓不会有大争议;也有学者提出24h总心搏大于14万方可诊断窦速。另外有一种情况,当患者在静息状态或轻微活动时,窦率则大于100次/min,活动时可显著加快,同时,心率变异性也减低,临床用药后效果不佳;在排除右房房速和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方可诊断不适当窦速。8.2 关于游走心律
游走心律在Holter检测中多较易检出,但Holter监测中又常易受体位和呼吸的影响,致使P波和QRS波群图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当P波的形态或振幅出现无规律的改变时,不要轻易诊断游走心律,变化无常的P波形态往往是过度换气造成的。另外,窦律过缓不齐伴有房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要与游走心律注意鉴别,窦缓不齐出现逸搏时,房、室会出现心律竞争的现象;而游走心律时起源点始终只有一个。8.3 关于期前收缩性的心律失常在动态心电图中,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 常,尤其是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少见。按24h发生的期前收缩数量,可将≥30次/h的期前收缩称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在人群中发生率高,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孤立的无症状的期前收缩多见于健康人,但期前收缩数量在24h中通常少于100次,其发生率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因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速、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故对其更加重视。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性不单纯的取决于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发生的病因、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其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又取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期前度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即便数量不多也要予以重视。鉴别室性期前收缩是病理性还是功能性很重要,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性质。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较常见,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呈电轴右偏,室性期前收缩呈阵发出现;另一种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部,在胸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电轴呈左偏。上述两种图形的室性期前收缩如无器质性心脏病,多为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价可采用ESVEN 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① 室性期前收缩减少≥70%;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0%;③ 短阵室速消失≥ 90%,15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数倍以上、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性室速,并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均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8.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是评价窦房结功能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它能证实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以及快速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的存在,并能证实心律失常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其参考指标如下:① 持续缓慢的窦性心律,24h总心搏数小于8万次,24h平均心率小于55次/min,最快心率小于90次/min,最慢心率小于35次/min。② 窦性停搏甚至短暂的全心停搏。③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④ 窦缓伴有短阵或阵发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室上速,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大于2s以上。⑤ 常伴有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提示双结病变)。8.5 关于心肌缺血的评价标准
8.5.1 评价标准 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24~48h,有作者报道,其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超过70%,对已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缺血都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是无痛性心绞痛。评价标4准通常选用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一”诊断标准,即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0min,两次间隔≥1.0min。8.5.3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可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做定量分析,评价其疗效。根据ST段异常改变的幅度×发作阵数×持续 时间=总负荷,在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压低的面积(-mm ×min)。Nademanee等研究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负值<-60mm·min/24h者,70%预后佳;而≥ -60mm·min/24h者仅有6%预后佳。
动态心电图检测中的ST段和T波的改变,可以出现在冠心病患者,也可出现在没有冠心病的健康人,因为体位的改变、过度换气、屏气、排便、心率变化均可引起STT的改变;另外,低血钾、二尖瓣脱垂患者以及药物作用等诸多因素也会引起STT的改变。因此对其改变的解释和对其反映心肌缺血的可靠性存在着分歧,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慎重和客观地给予评价。
8.6 动态心电图监测中长间歇的诊断在长程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常易捕捉到2s以上的RR间期,戚文航教授曾经指出显著窦缓不齐的长RR间期也可达2s。窦性过缓不齐的心电图特征是:PP间期长短无规律;基本心律慢而不齐;慢相PP间期不是快相PP间期的整倍数,而且小于倍数,所以在分析时要对长PP或长RR间期加以认真鉴别。下面将常见的长间期鉴别归纳如下:
① 当长PP间期小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时可参考以下3种诊断(图6),二度Ⅰ型窦房阻滞,PP间期呈反文氏缩短又继以延长;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长PP间期中可见期前的房性P′波,有时可见于T波内;如排除以上两种诊断,方可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但基本心率过慢,远大于2s的RR间期则不能排除窦性停搏。② 当长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成整倍数,基上是一种诊断,即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 当长PP间期大于基本PP间期两倍以上,而不成整倍数,基本上也就是一种诊断,即窦性停搏。
② 当长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成整倍数,基上是一种诊断,即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③ 当长PP间期大于基本PP间期两倍以上,而不成整倍数,基本上也就是一种诊断,即窦性停搏。
当长PP间期远大于3s,可诊断为短暂的全心停搏(因室性逸搏心律系4类起搏点中最低频率为20~40次/min,心率为20次/min时长PP间期为3s,当长PP间期远大于3s时,可以说心脏的4类起搏点的自律性均已丧失)。
④ 房室阻滞时,如心室脱漏的长RR间期远大于3s,期间可见规律的PP间期后无继以QRS波群,那么可诊断为房室阻滞伴短暂的心室停搏。
⑤ 发生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终止时出现的长间歇,应描述为阵发心房颤动终止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机制上是由超速抑制所致。如要诊断为窦性停搏,从机制上应为继发性窦性停搏。
⑥ 起搏器心电图中出现长RR间期,并且等电位线上肌波明显,此时不要诊断窦性停搏。这种现象是起搏器过度感知时,感知肌电后起搏脉冲被抑制所致的长RR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