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
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
王雷.酿酒工程0801.学号:0613080118 摘要 根据国家对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规定中对甲醇含量的具体要求,对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关键字 白酒 甲醇 降低措施
甲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视网膜神经系统具有毒性。甲醇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粘膜渗透侵入人体而导致中毒,甲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两者毒性都大于甲醇。据此,国外对食用或药用酒精及酒精饮料中的甲醇含量均严加控制,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白酒和酒精生产中严格控制甲醇的含量。
白酒中甲醇的主要来源有二个:一是原料中果胶质受热分解产生甲醇;二是由于糖化酶中的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产生甲醇。据测定:薯干含336%、马铃薯皮4.15%、麸皮含1.22%、谷糠含1.07%,腐败的水果中以及野生植物如橡子土茯苓等原料中,果胶质含量也很大。果胶质在酸、醇和加热的条件下,水解生成甲氧基,甲氧基还原生成甲醇。所以,要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通过改良生产原料降低甲醇含量
1.1 原料的堆积处理
将收购的新鲜原料堆积起来,使其发热待三个月后翻动一次,第二年开始使用。此方法可使果胶产生甲醇除去,同时也除去部分杂质和怪味,提高酒的质量。1.2 对原辅材料进行预处理
对含果胶质高的原辅料,可采用通蒸汽闷料以去掉其中的果胶质。例如填充料谷壳在使用前先用蒸汽蒸30min左右,以除去谷壳中的霉味、生糠味和燥辣味。1.3 用浸渍方法处理原料
将粉碎的原料加水浸8-10小时,然后除去上清液,这样可以除去单宁,可溶性果胶等杂质,同时由于淀粉颗粒膨胀,在蒸煮时易糊化。另外经浸渍过原料,发酵醪酸度低,发酵过程升酸缓慢,发酵快,残糖少,酒精度高,质量好。
2.控制相关生产工艺条件降低甲醇含量
2.1 降低蒸煮压力和增加排放气次数
甲醇主要产生在蒸煮阶段,特别是在高压条件下果胶质水解成为甲醇。压力愈高温度愈高,产生的甲醇量愈多,因此降低蒸煮压力对降低白酒中甲醇的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压力太低会使糊化不彻底,引起可发酵性糖的损失,影响出酒率。在间歇式生产工艺中可采用排放气的方法除去醪液中的甲醇。甲醇的沸点为64.7℃,而蒸煮温度在120℃以上,甲醇蒸气在蒸煮锅内的上部空间,故蒸煮时可以排放甲醇,由于压力的降低,醪液沸腾,还起到了搅拌作用,使醪液蒸煮更加均匀彻底。2.2 增设甲醇塔
根据甲醇的特性,酒精度高,其蒸馏系数大,甲醇易分离。因此,在二塔基础上增设甲醇塔,如此将精馏塔上部,酒精浓度85%(V)左右的酒精液引入甲醇塔。甲醇塔用填料塔间接蒸汽加热,其精馏系数大于1,甲醇从塔顶排出,成品从塔底排出,经此工艺后,酒中含甲醇降低,含酯多。2.3 选用适宜的糖化剂
一些特殊工艺的薯类白酒,应选用含果胶酶少的霉菌如黄曲霉、白曲霉作糖化剂,这样可相应降低果胶酶分解原料中所含果胶生成甲醇的量,从而达到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目的,以保证成品酒中甲醇含量不超标。2.4 降温降压排乏气
原料蒸煮过程中,部分甲醇可随乏气排出。同时在真空冷却蒸煮酵,以及蒸煮醒进入搪化锅时,一部分甲醇可随气体急剧排出。因此,要在保证蒸煮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蒸煮温度和压力,减少甲醇的生成。并要注意放乏气,排出甲醇。
3.降低甲醇含量的其他措施
3.1 利用甲醇的蒸馏特性降低甲醇含量
甲醇的沸点为64.7℃,乙醇为78.3℃。其组成的混合液在蒸馏时,挥发和分离不是由各自纯组分的沸点来决定的,而决定于分子间引力,在水含量较低或没有水存在时,甲醇易挥发;若含有大量水时,由于氢键力作用甲醇比乙醇难挥发。也就是说甲醇在酒精浓度低时作尾级杂质,在酒精浓度高时作头级杂质,因此在蒸馏操作时,甲醇即可在塔顶排除一部分又可在塔底排出一部分,以此使甲醇含量降低。3.2 应用分子筛吸附甲醇
分子筛孔径小于甲醇分子直径,用分子筛对甲醇含量高的白酒进行过滤操作,甲醇可被部分地吸附,并且经分子筛处理后,白酒中甲醇含量大为降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吸附甲醇饱和后的分子筛,可用高温蒸汽脱附,反复再生,循环使用。3.3 利用光催化效应降低白酒中甲醇
将二氧化钛粉固载于玻璃微珠上制成固定式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对白酒进行光催化反应,可以降解部分甲醇。3.4 利用天然沸石吸附甲醇
天然沸石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经过适当的改型处理,可脱除食用酒精中水分和甲醇以及白酒中的部分甲醇,使之达到国家标准。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杂质(甲醇)的形成是自然的,但其生成量的多少与原料、工艺条件、微生物菌种以及精馏装置及其操作条件有关。其中,原料的预处理和糖化发酵是甲醇形成的主要环节,如操作适当可以减少甲醇的生成量,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此外,对于一些薯类白酒(甲醇含量高),只有努力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改善和提高其内在品质,严格国家卫生标准,才能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领域,满足人民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木梓.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几点措施[J].中国酿造, 1986,(05)[2] 钟萃英.酒精生产中甲醇及杂醇油的生成与排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第4期
[3] 黄君成, 肖机生.应用分子筛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研究[J].中国酿造, 1990,(04)[4] 杜连起.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J].食品工业, 1994,(01)[5] 关地.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措施[J].河南科技, 1998,(04)[6] 王睿智.如何控制白酒中甲醇的含量[J].质量天地, 2003,(12)[7] 孔宪清.天然沸石脱除食用酒精中甲醇及水分的研究.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年4期 [8] 田晓梅,何翔,陈艳.利用光催化效应降低白酒中甲醇含量的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8月
第二篇:气相色谱仪测量白酒中甲醇含量
实验一 气相色谱仪测量白酒中甲醇含量
一、实验原理: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甲醇是将一定量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通过对待测样品中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来判断样品种类,根据样品峰面积与标准品峰面积比较采用外标法来定量测定样品甲醇含量。
二、试剂:
甲醇(色谱纯)、市售白酒
三、仪器:
天美GC7890气相色谱仪、附FID检测器、微量进样器(10µL)
四、操作方法:
1、前处理
A:蒸馏酒。直接进样
B:药酒。将样品经过蒸馏后,收集馏分,定量后进样。
2、甲醇标液配置
取500µL甲醇用60%乙醇定容至100mL。
3、测定条件
A:色谱柱:Φ3mm×2.5m,内装15g/L Chromosrb(80-100目)B:温度:柱温120℃,气化温度120℃,检测气温度200℃ C: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空气100mL/min;氢气30mL/min D:进样体积:1µL
4、计算
以甲醇标样保留时间定性,采用外标法定量甲醇含量。
X=(A2×C)/A1
(为样品中甲醇的含量单位为mg/L,单位;A1为标样甲醇峰面积;A2为样品中甲醇峰面积;C为甲醇标准液质量浓度。)
五、结果与分析:
1.图1 1%甲醇标样的气相色谱图
表一 标准样甲醇分析表
1.1 由上述表一可知,标准样品甲醇的保留时间为1.223min,峰面积A1=9620220.2.图2 米酒样品的气相色谱图
表二 米酒样品的分析表
2.1 由上述结果可知,米酒样品甲醇的保留时间为1.104min,峰面积A2=113833.3.由上述样品甲醇体积浓度,根据公式计算:
X=(A2×C)/ A1=(113833×0.01)/9620220=1.183×10-4 ml/ml 查表所得,常温下甲醇的密度ρ=0.787g/ml 所以,甲醇的含量W=0.787×1.183×10-4=9.31×10-5 g/ml=9.31×10-3 g/100ml 4.结果分析
查资料得出国标中白酒甲醇含量最大不得高于0.04g/ 100ml(以谷物为原料)。而所测样品甲醇含量为9.31×10-3 g/100ml,低于国家标准,得出结论:样品甲醇含量合格。
5.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由于在进气量的阀门上调得过少,这要导致检测室里面的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不出峰,经过详细的检查,才发现,这个问题,得以矫正,得出实验结果。
第三篇:酒精比重计测量甲醇含量
酒精比重计测量甲醇含量
一般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按温度20度计算(20度时酒精比重计测出的比重就是甲醇的浓度,)温度每高三度浓度就减去1%,相反每低三度时就加1%。以此类推。
第四篇:白酒中甲醇的快速检测(KJ201912)
附件12
白酒中甲醇的快速检测
(KJ201912)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白酒中甲醇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第一法适用于白酒(酒精度18%
vol~68%
vol)中甲醇的快速检测,第二法适用于白酒(酒精度34%
vol~68%
vol)中甲醇的快速检测。
第一法
变色酸法
原理
样品中的甲醇在磷酸溶液中,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甲醛,用偏重亚硫酸钠除去过量的高锰酸钾。甲醛在硫酸条件下与变色酸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通过与甲醇对照液比较,对样品中甲醇含量进行判定。
试剂和材料
方法中所用试剂,除另有规定外,均为分析纯,水为GB
/T
6682规定的三级水。
3.1
试剂
3.1.1
高锰酸钾(KMnO4)。
3.1.2
磷酸(H3PO4)。
3.1.3
偏重亚硫酸钠(Na2S2O5)。
3.1.4
硫酸(H2SO4)。
3.1.5
变色酸钠(C10H6Na2O8S2)。
3.1.6
乙醇(C2H6O)。
3.1.7
5%乙醇(体积分数):吸取乙醇5
mL,置于100
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
3.1.8
高锰酸钾-磷酸溶液(30
g/L):称取3.0
g高锰酸钾,溶于100
mL磷酸-水(15+85)溶液。
3.1.9
偏重亚硫酸钠溶液(100
g/L):称取10.0
g偏重亚硫酸钠,溶于100
mL水。
3.1.10
变色酸显色剂:称取0.1
g变色酸钠溶于25
mL水中,缓慢加入75
mL
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放冷至室温。
3.2
参考物质
甲醇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纯度≥99%。
表1
甲醇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登录号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甲醇
Methanol
67-56-1
CH3OH
32.04
3.3
标准溶液的配制
甲醇标准溶液(1
g/L):称取0.1
g(精确至0.001
g)甲醇参考物质于100
mL容量瓶中,用5%乙醇稀释至刻度,混匀。
3.4
材料
甲醇快速检测试剂盒:适用基质为白酒(酒精度18~68%
vol),需在阴凉、干燥、避光条件下保存。
仪器和设备
4.1
电子天平:感量0.001
g。
4.2
量筒:50
mL,100
mL。
4.3
移液器:1
mL,5
mL。
4.4
酒精计:分度值为1%
vol。
4.5
涡旋振荡器。
4.6
水浴锅。
4.7
环境温度:10℃~30℃。
分析步骤
5.1
待测液制备
5.1.1
酒精度的测定:取洁净、干燥的100
mL量筒,注入100
mL样品,静置数分钟,待酒中气泡消失后,放入洁净、擦干的酒精计,轻轻按一下,不应接触量筒,平衡约5
min,水平观测,读取与弯月面相切处的刻度示值。
5.1.2
样品稀释:根据酒精计示值吸取对应体积的样品,置于10
mL比色管中,补水至10
mL(参见表2),混匀。
表2
不同酒精度样品吸取体积表
酒精计示值
(%
vol)
样品吸取体积
(mL)
补水体积
(mL)
18~22
2.5
7.5
23~27
2.0
8.0
28~32
1.7
8.3
33~36
1.5
8.5
37~41
1.3
8.7
42~45
1.2
8.8
46~53
1.0
9.0
54~60
0.9
9.1
61~68
0.8
9.2
5.1.3
显色:吸取稀释后的样品溶液(5.1.2)1.0
mL,置于10
mL比色管中,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0.5
mL,混匀,密塞,静置15
min。加入0.3
mL偏重亚硫酸钠溶液,混匀,使试液完全褪色。沿比色管壁缓慢加入5
mL变色酸显色剂,密塞,混匀,置于70℃水浴中,显色20
min后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即得待测液。每批测试应吸取1
mL
5%乙醇同5.1.3“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0.5
mL”起操作,随行全试剂空白试验。
5.2
甲醇对照液制备
根据待测样品的分类(粮谷类或其他类),吸取对应体积(参见表3)的甲醇标准溶液(3.3),置于10
mL比色管中,补5%乙醇至10
mL,混匀。吸取上述溶液1.0
mL,置于10
mL比色管中,同5.1.3“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0.5
mL”起操作,制得甲醇对照液。
表3
标准溶液吸取体积表
待测样品分类
标准溶液吸取体积(mL)
粮谷类
0.3
其他类
1.0
5.3
判读
将待测液(5.1)与甲醇对照液(5.2)进行目视比色,10
min内判读结果。应进行平行试验,且两次判读结果应一致。
结果判定要求
观察待测液颜色,与甲醇对照液比较判读样品中甲醇的含量。颜色深于对照液者为阳性,浅于对照液者为阴性。为尽量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判读时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性能指标
7.1
检测限
0.4
g/L
(以100%酒精度计)。
7.2
判定限
粮谷类:0.6
g/L
(以100%酒精度计);其他类:2.0
g/L
(以100%酒精度计)。
7.3
灵敏度
≥95%。
7.4
特异性
≥85%。
7.5
假阴性率
≤5%。
7.6
假阳性率
≤15%。
注:性能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其他
本方法所述试剂及操作步骤等是为给方法使用者提供方便,在使用本方法时不作限定。方法使用者在使用替代试剂或操作步骤前,须对其进行考察,应满足本方法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方法的参比方法为GB
5009.2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甲醇的测定》。
为减少乙醇量对显色的干扰,本方法中待测液和对照液的乙醇量为5%。
本方法中采用的高锰酸钾-磷酸溶液(3.1.8)、变色酸显色剂(3.1.10)久置会变色失效,建议方法使用者考察稳定性或临用新配。
采用本方法,酒精度为非整数的样品,为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建议参照表2吸取酒精度整数部分对应体积。
当目视不能判定颜色深浅时,可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液与甲醇对照液570
nm处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判定。
第二法
乙酰丙酮法
原理
样品中的甲醇在磷酸溶液中,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甲醛,用草酸除去过量的高锰酸钾。甲醛在过量铵盐条件下与乙酰丙酮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通过与甲醇对照液比较,对样品中甲醇含量进行判定。
试剂和材料
方法中所用试剂,除另有规定外,均为分析纯,水为GB
/T
6682规定的三级水。
10.1
试剂
10.1.1
高锰酸钾-磷酸溶液:同3.1.8。
10.1.2
草酸:无水草酸(H2C2O4)或含2分子结晶水的草酸(H2C2O4·2H2O)。
10.1.3
乙酰丙酮(C5H8O2)。
10.1.4
乙酸铵(C2H7O2N)。
10.1.5
冰乙酸(C2H4O2)。
10.1.6
50%乙醇(体积分数):量取乙醇(3.1.6)50
mL,置于100
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
10.1.7
草酸溶液(50
g/L):称取5.0
g无水草酸或7.0
g含2分子结晶水的草酸,溶于100
mL水。
10.1.8
乙酰丙酮溶液:称取乙酸铵25.0
g,加水70
mL使溶解,加冰乙酸3
mL及乙酰丙酮0.25
mL,加水稀释至100
mL,用力摇匀。临用现配。
10.2
参考物质
同3.2。
10.3
标准溶液配制
甲醇标准溶液(1
g/L):称取0.1
g(精确至0.001g)甲醇标准物质于100
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稀释至刻度,混匀。
10.4
材料
甲醇快速检测试剂盒:适用基质为白酒(酒精度34%
vol~68%
vol),需在阴凉、干燥、避光条件下保存。
仪器和设备
同4。
分析步骤
12.1
待测液制备
12.1.1
酒精度的测定:同5.1.1。
12.1.2
显色:根据酒精计示值吸取对应体积的样品,置于10
mL比色管中,补乙醇和水至2.0
mL(参见表4),混匀。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1.0
mL,混匀,密塞,静置30
min。加入草酸溶液1.0
mL,混匀,密塞,置沸水浴中使其褪色,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酰丙酮溶液2.0
mL,混匀,密塞,置沸水浴中,显色30
min后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即得待测液。每批测试应吸取2
mL
50%乙醇同12.1.2“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1.0
mL”起操作,随行全试剂空白试验。
表4
不同酒精度样品吸取体积表
酒精计示值
(%
vol)
样品吸取体积(mL)
补乙醇体积
(mL)
补水体积
(mL)
34~35
1.5
0.5
0.0
36~40
1.3
0.5
0.2
41~44
1.2
0.5
0.3
45~52
1.0
0.5
0.5
53~58
0.9
0.5
0.6
59~65
0.8
0.5
0.7
66~68
0.7
0.5
0.8
12.2
甲醇对照液制备
根据待测样品的分类(粮谷类或其他类),吸取对应体积(参见表5)的甲醇标准溶液(10.3),补50%乙醇至2.0
mL,混匀后同12.1.2“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1.0
mL”起操作,制得甲醇对照液。
表5
标准溶液吸取体积表
待测样品分类
标准溶液吸取体积(mL)
粮谷类
0.6
其他类
2.0
12.3
判读
将待测液(12.1)与甲醇对照液(12.2)进行目视比色,10
min内判读结果。应进行平行试验,且两次判读结果应一致。
结果判定要求
同6。
性能指标
14.1
检测限
0.6
g/L
(以100%酒精度计)
14.2
判定限
粮谷类:0.6
g/L
(以100%酒精度计);其他类:2.0
g/L
(以100%酒精度计)
14.3
灵敏度
≥95%。
14.4
特异性
≥85%。
14.5
假阴性率
≤5%。
14.6
假阳性率
≤15%。
注:性能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其他
本方法所述试剂及操作步骤等是为给方法使用者提供方便,在使用本方法时不作限定。方法使用者在使用替代试剂或操作步骤前,须对其进行考察,应满足本方法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方法的参比方法为GB
5009.2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甲醇的测定》。
为减少乙醇量对显色的干扰,本方法中待测液和对照液的乙醇量为50%。
采用本方法,酒精度为非整数的样品,为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建议参照表4吸取酒精度整数部分对应体积。
当目视不能判定颜色深浅时,可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液与甲醇对照液415
nm处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判定。
附录A
性能指标计算表
样品情况a
检测结果b
总数
阳性
阴性
阳性
N11
N12
N1.=N11+N12
阴性
N21
N22
N2.=N21+N22
总数
N.1=N11+N21
N.2=N12+N22
N=N1.+N2.或N.1+N.2
显著性差异(c2)
c2=(|N12-N21|-1)2/(N12+N21),自由度(df)=1
灵敏度(p+,%)
p+=N11/N1.特异性(p-,%)
p-=N22/N2.假阴性率(pf-,%)
pf-=N12/N1.=100-灵敏度
假阳性率(pf+,%)
pf+=N21/N2.=100-特异性
相对准确度,%c
(N11+N22)/(N1.+N2.)
注:
a由参比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或者样品中实际的公议值结果;
b由待确认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灵敏度的计算使用确认后的结果。
N:任何特定单元的结果数,第一个下标指行,第二个下标指列。例如:N11表示第一行,第一列,N1.表示所有的第一行,N.2表示所有的第二列;N12表示第一行,第二列。
C为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对准确性的结果,与一致性分析和浓度检测趋势情况综合评价。
本方法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
验证单位: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主要起草人:余晓琴、刘美、姚欢、李澍才、陈小泉、杜钢
第五篇:降低电子镇流器谐波含量的有效措施[最终版]
降低电子镇流器谐波含量的有效措施
随着电子产品的效能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电子电气产品和设备在家庭和商业部门中的迅速增加,人们对于交流电网谐波电流和电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谐波电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越来越关心,这就引起了国际电工委员会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了谐和波电流的标准生产和更新。要求电子电气设备把自己的电流谐波的辐射限制在规定的限值以内,以保证电网的质量和可靠,保证电磁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L级的产品可以用于大面积使用或用于高级场所,而旧国标中“H”级产品则不宜大面积使用更不可用于高级场所,因此现国家强制认证的“CCC”标准中对谐波的要求极为苛刻。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升压式变换器电路大家都知道关于对电子镇流器电源谐波含量的要求,国家在GB/T15144-94IEC929;1990标准中规定了“L”和“H”二个限制等级;L级为低谐波含量,H级为高谐波含量。
那么谐波有什么危害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国家对这些谐波要求如此之严? 谐波电流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具有相角控制和整流电源器件产生的,这类设备会产生非正弦的电流输入回路。在接通电源时,电容器被充电,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电容器充电到整流电压的峰值为止。一旦充电电流消失,二极管便导通交流电流、且只有在交流源大于电容器时才对电容器充电。当交流电源电压低于电容器电压时,二极管截至。
在交流电压波形最高点上对电容器充电将引起交流电流以连续的窄电流脉冲形式流过电容器。这样就形成了谐和波含量很大的非线性交流供电电流。
在照明电器设备中目前产生谐和波电流的主要电器设备是电子镇流器,电子镇流器在本质上也就是开关电源,所以产生谐和波电流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从电工学原理可知,任何一个非正弦周期信号都是由不同频率的正弦波组成。这些不同频率的每一个正弦部分,则被子称为一个谐波分量。事实上,谐波含量与波形的平滑度有关。
下图是最常见的整流电解滤波电路及相关波形,其功率因数在0.5-0.6之间:
以上的电路只适合做25W以3次谐波≤86%,5次谐波≤61%的电子镇流器
谐波电流到底有什么危害与影响呢? 凡是具有非线性电流波形的电子电气设备将对交流供电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当大量的使用这因电子电气装置时,将对交流电网有下列危害:
■ 过量的谐波电流会使发电机和电动机产生附加的功耗引起发热;
■ 对无功补尝电容器组谐波电流过大可能导致电力电容器过载而损坏;
■ 谐波电流会增加变压器和电网的损耗,浪费能源;
■ 对电网继电保护、自控装置和电产生干扰或造成误动作;
■ 对计量检测仪器引入较大的误差,不能保证计量和检测正确度;
■ 过量的谐波电流会使在三四线Y形供电系统中使用权中性线电流急剧增大,远远高于相电流,引起中性线超负荷,并使设备损坏;
■ 由于谐波电流与供电系统阻搞相互作用而引起严重的电压失真,可通用性使接到相同分支电路上的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那么我又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谐波的含量呢?
其实很早就有人采用了无源谐波滤波的逐流电流。
所谓的逐流意思就是电子镇流器交流输入端的电源电流追逐电源电压瞬时的变化轨迹,即含有追逐,又含有续以下是我们最常用的带高频反馈环路的改进型逐流电路。
这种集逐流电路与高频反馈式无源滤波网络于一体的PPFC电路,功率因数可≥0.95,各次谐波也基本可以满足H级谐波含量的要求,但是无法达到L级低谐波含量的要求,同时灯电流的波峰比也就提高到1.7~1.9,大家都知道灯管的电流波峰比系数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改善,波峰比高就直接影响灯的寿命,有许多只做镇流器的厂家就一味的将镇流器输入参数做的很好,各项参数都可以达到国标的要求,但其灯管的电流波峰比参数就很糟糕,都在1.8~1.9,甚至有些到了2以上。
下图是我们采用带高频反馈环路的改进型逐流电路调出的参数,其3次和5次谐波可以满足H级谐波含量的要求的参数,但是波峰比就超过了1.7:
下面的参数也是带高频反馈环路的改进型逐流电路将灯电流波峰比降到1.7以下,但3次和5次谐波就无法满足H级谐波含量的要求。
现国家即将执行的新“CCC”标准中对谐波的要求不再是“H”和“L”级之分,而是在原“L”级上稍做调整的统一要求:
所以难度也就可想而知,想用以上带高频反馈环路的改进型逐流电路将谐波达到现新标准的要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种种技术上的难题,本人(许多技术人员)极力建议使用许多厂家用其正在做大功率电子镇流器一种有效抑制谐波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C)。它是一种电力电子装置,其基本原理是从补偿对象中检测出谐波电流,由补偿装置产生一个与该谐波电流大小相等而极性相反的补偿电流,从而使电网电流只含基波分量。这种滤波器能对频率和幅值都变化的谐波进行跟踪补偿,能有效的地抑制了输入电源电流的波形失真,且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小范围的衡压(170V~250V的输入电压其输出电压不变)。这样灯管的参数就不再令人头痛了,灯电流波峰比就很容易做到≤1.5。
下图虚线内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用6561的升压式APFC变换器电路:
下图是在高频变换电路前用6561的升压式APFC变换器电路的镇流器输入参数:
下图是在高频变换电路前用6561的升压式APFC变换器电路的镇流器全特性参数:
根据以上许多的参数,此电路是最可行也最成熟的电路,由于此电路成本较高,电路结构也较复杂,很难实现市场需求的低价位、小型化。但也并非不可解决的:
一、做为一家好的企业首先是应该想到做好自己的每一个产品,将品牌定的高那么性价比自然应该高,更何况现在许多的消费者和工程使用的场所不再是那种只贪便宜的思想了,只要我们的产品做得好,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很快就会得到消费者和工程的认可,因此我们根本没必要去和其他厂家打价格战,要打就要打技术战。
二、在技术设计上做调整:
将一系列的多种规格设计成统一的APFC变换器电路并做为模块型,这样就统一了电子元件,统一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小型化的产品设计。同时也扩大元件采购量,量大价格就自然降低,我们现在少量使用6561的升压式APFC变换器电路加上一个450V的滤波电解电容的总价格大约是十元左右,如果实现了统一模块再大量生产(月产量2万到3万),价格起码可以降低2到3元,我们现正在使用的改进型逐流电路的那部分电路的价格大约在3.5元到4元左右,而且谐波方面是无法达到现新标准的要求。
合理的用好每一个电子元器件,不同功率的电路(高频变换电路以及其它部分)选用合理的电子元器件,这也是降低成本的方案之一。
总之要做好一个能够满足方方面面要求的好镇流器想不增加一些成本是比较困难的。
以上仅代表本人对电子镇流器性能肤浅看法。欢迎同行专家、教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