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一府两院”干部任后监督的思考A4
关于加强“一府两院”干部任后监督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一府两院”干部进行任职后的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赋予的职权的重要内容,是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也是人大行使任免权的延续和发展。近年来,我市在干部的任后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对“一府两院”干部任后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任后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宪法第三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领导人员来组织实施。因此,所谓这些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际上首先是被选举和任命的领导干部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还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审议、质询、罢免、撤销职务等职权,这些都是任后监督的具体形式。由此可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干部任后监督是符合法律原则的。
其次,任后监督是对权力的制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也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
来为人民谋利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把行政、审判和检察的权力交给它所任命的干部,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切实把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办好。从现实生活中看,一些干部在任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旦通过选举或任命,手中有了权,官僚主义、腐败及滥用权力的行为就会发生。如果仅靠这些部门内部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往往达不到制约掌权者具体行为的目的。因此,对掌权者进行外部监督特别是人大的任后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任后监督与党的执政方式一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监督”。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一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任后监督恰恰就是对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任命后的监督,从本质上说,它与党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这也是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
第四、任后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人代会选举和常委会任命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理应执政为民,运用手中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掌权者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甚至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代表自己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监督权,使被选举和任命的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委会的任后监督正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
要求。
二、任后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人大对任后监督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逐步强化了对任命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增强了被任命人员的人大意识和公仆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市对任后监督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采用全面述职、重点评议、人事结合、真查实究的方法,提高了监督实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还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有关任后监督的立法不完善,特别是对于实施任后监督的程序、内容、方式等的规定较原则,操作有难度,工作起来需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行探索和确定,使任后监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软弱性。如各地推行的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实质上是行政、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束机制,人大常委会也只是督促推广。
二是监督的对象认识上有差距。近年来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有所深化。但一些被任命人员仍然认为,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任命只是履行法律程序,向人大常委会进行述职和报告工作是走形式。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停留在态度热情、说话和气,表面上不得罪,可在主观认识上还有把党管干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干部割裂开来的倾向。在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诚心接受人大监督上还有些不够,述职时存在敷衍现象,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视察、检查等还有应付行为。其执政理念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影响了任后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是任后监督的对象面窄。其一,目前的任后监督,各地大多没有对政府的正副职、“两院”的正职进行。应当看到,不监督这些人员,是不彻底的监督,实际上是避重就轻,因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决策都是由
这些人批准或直接作出的。不监督“一府两院”的主要领导,任后监督就会大打折扣。其二,现在,国家及省级将一些执法任务重的部门进行垂直管理,这种情况在县级越来越多。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对这些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实施任免及监督,这是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空间的压缩,是对人大监督特别是人事监督的规避行为。其三,从现实看,除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外,一些政府直属部门仍具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他们行使了政府授予的某些行政职能,对这些部门负责人员进行监督,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是刚性监督手段运用少。任后监督一般只采取提交述职报告及听取工作汇报,在述职评议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存有好人主义思想,不痛不痒的建议提得较多,直击要害的问题谈得少。任后监督的刚性监督方式,如质询、罢免、撤职等手段基本没用。今后任后监督就是要在深度上下工夫。根据监督的情况,对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实绩突出的受任干部进行表彰。对有严重问题的干部采取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形式,直至作出罢免、撤职的决定,从而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关于任后监督的几点思考
目前,任后监督尚无一套规范的程序,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我们认为,开展任后监督,要站在维护宪法的高度,站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高度,把监督人和监督事有机结合,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后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加强。
1、加强任后监督,应充实县级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增加内设机构科级干部职数,并落实其政治待遇。一是目前大多县级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员编制偏少,与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不相适应。充实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已成为加强人大建设的当务之急。二是常委会机关内设机构的科级干部职数少,每个委(科)室只有一名科级干部职数,有正无副,有副
无正,造成功能不全、运作不畅。因此,常委会内设机构要适应工作需要,一般以办公室一正两副,其他委(科)一正一副为宜。三是常委会内设机构领导人员政治待遇需要落实。在上级组织部门到各县召开推荐县级干部会议时,只要求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参加,甚至政府的二级局、较大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都可参加,但不安排人大常委会各委(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最起码说是对人大干部的忽视,影响了人大人事监督权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对干部进行监督,建议今后在推荐重要干部人选或全市重大活动时,党委组织部门要通盘考虑,吸收人大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参与,这不仅是工作需要,也关系到人大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邢台市人大常委会会同组织和编制部门对县级人大常委会机关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和落实机关干部的政治待遇等问题做出规定,以确保县级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任后监督,应提高监督对象的思想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人大的监督将更加规范和强化。人大常委会应把提高“一府两院”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并搞好干部任前的法律知识考试。同时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在安排干部进修和任职培训时,应增设“人大课”,即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国家政权体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提高各级党政主要干部对我国国体和政体的认识,增强其民主法制观念,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的必备条件。
3、加强任后监督,应增加人大审计、监察职能。现行体制的审计权、监察权属于行政权力,而来自政府内部的许多干扰往往影响审计、监察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客观事实上,人大常委会作为监督机关,特别是开展任后监督,必须真实全面掌握这种情况作为监督的依据。但是人大常委会没有这些职能,这就制约了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行使,建议从体制
上把审计、监察部门划归人大直接领导,或者从编制上在人大常委会内设审计、监察机构,从而奠定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坚实基础。
4、加强任后监督,应拓宽监督的范围。今后,一是要注意对政府的正副职及“两院”的主要领导进行监督,使人事监督更全面、更深化。北京市、山西省相继开展了对副市长、副省长的述职评议,县级人大也应在这方面发展;二是加强对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人的监督。建议对垂直管理部门人员的任免,由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按法定程序任免,从而把垂管部门人事监督纳入人大常委会人事监督范围之内;三是对所有有执法权的政府直属部门负责人进行监督,促进其依法行政,从严执法,从而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今年,我们已出台《关于对垂直部门和政府其他执法部门实施法律监督的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以外的有执法权的部门的监督,以逐步减少监督工作的死角。
5、加强任后监督,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刚性监督手段。不触及被任命人员切身利益的监督没有份量,没有刺痛的措施没有力度。加强任后监督手段要硬,措施要有力。对于不称职或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人员,适时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甚至罢免的手段,方能收到明显成效。人大常委会还要善于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强化监督。目前,除人大依法进行监督外,监督的形式很多,如纪检部门的党政纪监督,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广大群众的社会监督等等。要解决各自为战的状况,人大常委会就要发挥出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监督优势,引导和联络各种监督的主体,抓住典型,把握时机,多方结合,一举突破,把人大的任后监督向更深的层次推进。
6、加强任后监督,应与党委部门管理干部相结合。党管干部与人大任免干部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要把受任干部的年度
述职情况、述职评议结果及任后监督的各种情况建档立卷,并报党委组织部门备案,作为受任人员任免升降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就会使党管干部与人大任免监督干部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增强监督的实效。
第二篇: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一、人大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要依靠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的人大代表来履行繁重的复杂的各项职能,显然不现实。况且通常情况下,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为弥补上述缺陷,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它的组成人员是人大的常务代表。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人大监督包括对其自的监督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新出台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在批判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学说的同时,往往忽略国家权力分工和制约的必要,讳言监督,没有很
制定和实施,有效地规范了人大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人大作为“全权机关”职权的虚化,夯实了维护法治、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制度基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各级人大监督职能仍需强化,人大监督表现出抽象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一般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等特点。监督工作仍是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其监督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究其原因,我认为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备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宪法监督是法治国家的法制保障。我国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对于宪法监督应该既包括特定机关对国家立法的合宪性审查,也应该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遵守宪法的具体活动的监督。但是,“实践中我国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无论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至多只是就法律法规是否与其上位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进行审查,这种只停留在抽象监督范围的宪法监督距完善的宪法监督距离甚远”。
(二)人大常委会运行监督机制弱化
我国宪政体制下,人大的监督职能主要由人大常委会来履行。《监督法》的出台规范了人大常委会监督制度的法制化,基本明确了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但是人大常委会自身运行的监督机制弱化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主要
行权在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而监督权成了我国政治体制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惯性,在国家权力运行实践中,党委往往直接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务,甚至包括重大行政事务和司法事务,党委的某些重大决定有时不经过人大依照法律程序讨论和决定,就直接交由行政、司法机关去执行,有时党委还与政府共同决定某些事务,对于党委的决定及其由行政、司法机关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人大如何进行监督和纠正还缺少具体制度安排。同时,在人大对某些行政和法律行为监督时,在实践中往往会最终“监督到党委头上”,转变成为人大对党的直接监督,而人大又是受党委领导的。因此,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一个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政治体制难题。
三、加强人大监督职能的对策(一)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1.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宪法监督机关。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上看是适宜的,但是实践上难以实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其人员成分多样、素质层次不一,难以胜任宪法监督对专业化和技术性的要求。
从当前趋势看,可行的做法应当是从建立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着手,使违宪审查专门化和制度化。根据我国的人民代表
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离不开对人大常委会的运行监督机制的加强。
1.人大常委专职化。实现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专职化,是加强常委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人大常委的专职化实质上是指在担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再在非权力机关的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担任任何职务或从事具体工作。目前看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专职化程度还不高。推行人大常委专职化,有利于委员地位的中立性,专业化监督职能的发挥。
2.设立人大常委责任制及追究机制。由于人大常委责任制的缺乏,使得部分责任意识不强的委员包括专职委员,履职热情不高,未尽职责,影响了人大常委会作为常设机构对“一府两院”监督弱化。人大常委责任制,是指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履行职务活动的职权与职责的管理制度。它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大常委所拥有的职权及其行使的具体规定;二是人大常委未履行好职责而应负的具体责任及其追究机制。这将有利于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对执政党的权力加以制约和监督,以增强全社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这种监督和制约得以落实,在根本上有赖于宪法权威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发
第三篇: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能动地把握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认为,必须从干部监督工作的创新入手,积极探索面向新世纪的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从新的形势对干部监督工作新的要求着眼,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逐步确立以“立体、宽带、刚性”为特征的干部监督工作新思路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放开视野,敞开思路,置身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全面创新。
1、监督的运行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让群众真正参与干部考察工作,让干部考察工作真正扎根群众,改变以往机械划定考察范围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到所有“知情”群众中,对干部进行立体开放式考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考察工作中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考察对象,使干部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2、监督的运行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化。长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 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二是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通过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可以起到超前防范性监督的作用。
3、监督渠道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审察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干部在任虚假繁荣,离任留下窟窿的现象。
二、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着眼,以正面导向为主,不断拓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监督的新视野不断赋予干部监督工作的时代内容,是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监督内容的创新,是干部监督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1、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加强对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是干部监督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干部学习教育管理还缺少一定的刚性。各级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岗位知识的储备目标,明确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组织部门对其通过学习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应实施职能监督,定期组织述学、评学和考学,把学习成绩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之一。
2、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对干部政绩的监督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能否做到科学、严密、全面、准确,直接关系到干部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当前在干部监督工作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在干部个人操行上,只要安分守纪,即使工作业绩差一点,也能进入称职干部的行列;只要班子不出乱子,能够维持过去的,也能进入理想格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误导,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求稳怕乱。因此,在实施对干部绩效监督时,应进行刚性考核,具体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即:不仅要监督干部平时的操行是否规范,更要注重监督干部任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二是考核手段的灵活性。按照目标要求,运用定性与定量、考察与考核、评议与审计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三是考核标准的可比性。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细化量化标准,对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条件下所创造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主要看位次、看水平、看发展。
3、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针对干部工作的新情况,进一步拓宽考察渠道,既要监督干部的工作圈,又要监督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在方式上可采取公开考察、回访考察、审计考察、走访考察、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等。通过对领导干部“三圈”的考察,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全面情况。
三、从强化干部监督效能着眼,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一体化,着力构建与多元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相适应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级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由于干部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直接承担考察选拔的各项具体工作。因此,组织部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紧紧抓住干部工作的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坚持德才兼备
第四篇: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能动地把握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认为,必须从干部监督工作的创新入手,积极探索面向新世纪的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从新的形势对干部监督工作新的要求着眼,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逐步确立以“立体、宽带、刚性”为特征的干部监督工作新思路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放开视野,敞开思路,置身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全面创新。
1、监督的运行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让群众真正参与干部考察工作,让干部考察工作真正扎根群众,改变以往机械划定考察范围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到所有“知情”群众中,对干部进行立体开放式考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考察工作中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考察对象,使干部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2、监督的运行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化。长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 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二是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通过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可以起到超前防范性监督的作用。
3、监督渠道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审察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干部在任虚假繁荣,离任留下窟窿的现象。
二、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着眼,以正面导向为主,不断拓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监督的新视野不断赋予干部监督工作的时代内容,是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监督内容的创新,是干部监督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1、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加强对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是干部监督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干部学习教育管理还缺少一定的刚性。各级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岗位知识的储备目标,明确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组织部门对其通过学习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应实施职能监督,定期组织述学、评学和考学,把学习成绩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之一。
2、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对干部政绩的监督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能否做到科学、严密、全面、准确,直接关系到干部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当前在干部监督工作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在干部个人操行上,只要安分守纪,即使工作业绩差一点,也能进入称职干部的行列;只要班子不出乱子,能够维持过去的,也能进入理想格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误导,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求稳怕乱。因此,在实施对干部绩效监督时,应进行刚性考核,具体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即:不仅要监督干部平时的操行是否规范,更要注重监督干部任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二是考核手段的灵活性。按照目标要求,运用定性与定量、考察与考核、评议与审计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三是考核标准的可比性。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细化量化标准,对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条件下所创造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主要看位次、看水平、看发展。
3、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针对干部工作的新情况,进一步拓宽考察渠道,既要监督干部的工作圈,又要监督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在方式上可采取公开考察、回访考察、审计考察、走访考察、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等。通过对领导干部“三圈”的考察,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全面情况。
三、从强化干部监督效能着眼,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监督一体化,着力构建与多元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相适应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级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由于干部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直接承担考察选拔的各项具体工作。因此,组织部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紧紧抓住干部工作的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把好“入口关”,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同时,建立领导干部预警教育制度,定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群众反映较大的干部进行重点谈话诫免,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健全领导
第五篇:1加强干部选任监督 对策思考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
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新形势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要求,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营造好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一、要在加强法规学习宣传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上求突破
提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认识,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中央把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多次强调要坚决防止和反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先后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我们要充分认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解决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的问题。我们要把提高政策水平作为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目标,认真学习干部监督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和各项要求,不断提高正确把握和运用相关政策能力,进一步明确职责,带头遵守和执行选人用人的各项规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 1
求,进一步坚持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始终做到注重思想政治素质、选靠得住的人,注重实干精神、选作风好的人,注重工作政绩、选有本事的人,注重群众公认程度、选群众满意的人,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二、要在落实制度上功夫,在进一步严格规范干部选拔工作环节上求突破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和保证。要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的有关精神,遵照“四项监督”制度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局系统的实际细化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一是进一步加强推荐环节的监督。要实行空职预告制度。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在干部选拔前的一定时间内,对拟选任的空缺职位、岗位要求、任职条件、选拔方式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使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进一步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要探索实行民主测评和推荐结果公开制度。将民主测评和推荐情况适度向干部本人和干部的直接领导反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有效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干部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考察环节的监督。研究干部考察办法,对考察的方式方法、考察人员的职责要求、结果的评价分析等都要进行细化。要探索实行差额考察,拓宽在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地域的立体考察,并通过对多个人选的综合比较分析,努力实现好中择优、优中选强的目标。要大力推行全面考察制,深入
到科所、纳税人、居民社区,全面考察其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不仅要考察八小时以内,也要考察八小时以外,不仅要考察政绩,还要考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三是进一步加强讨论决定环节的监督。要积极推行讨论干部票决制,对干部拟任人选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表决必须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方能形成决定。四是进一步加强干部任职环节的监督。要继续深化任前公示制。要运用多种公示形式,可以同时采取会议、网络、公告的形式进行公示。要扩大公示范围,除在本单位公示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工作服务对象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除规定的项目外,还要公示拟任职务、相片、业绩和不足。
三、要在完善监督网络下功夫,在进一步提高监督质量上求突破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开放性监督,要建立上下结合、左右渗透、覆盖面广、渠道畅通、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不断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合力。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强化平行监督。要进一步落实好《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定期召开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通过健全相关制度,及时交换与整合各自掌握的监督信息,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处于有力监督之下。二是充分运用公众监督力量,强化立体监督。要畅通监督的渠道,注重听取工作服务对象的意见与建议,让群众最大限度地享有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
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要通过调研、检查、参加任免会议等形式实施自上而下的监督;要通过12380热线、信访网站、局长信箱、民意调查等形式实施自下而上的监督。三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内部监督。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任用选拔干部,努力做到情况不明不决定,手续不全不研究,意见分歧较大的不表决,赞成票不超过应到党组成员半数的不通过,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通过建立起反应灵敏、渠道畅通、体系完整、协同运作的监督网络,共同形成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四、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在进一步营造 风清气正用人环境上求突破
当前,我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完成好市委市政府赋于我们的各项任务,关键在班子、在干部。我们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紧紧围绕新阶段新任务,找准为大局服务的着力点和结合点,不断健全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确保既出实绩、又培养干部。要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监督关口前移,多提示、多提醒,多做超前工作。通过推广运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监督系统、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行干部选
拔工作满意度测评,实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开展基层一把手离任检查,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拉票等不正之风,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的用人环境,切实为财税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