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人关于法治的讲话(模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9年6月15日,《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7页)
2、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吃够了**的苦头。
(1979年6月28日,《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9页)
3、在当前新的长征中,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实行互相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增强和维护安定团结,共同搞好国家大事,是十分重要的。
(1979年10月19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5页)
4、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
5、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否则,只能助长**,只能妨碍四个现代化,也只能妨碍民主和法制。
(1980年1月16日,《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页)
6、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
(1980年2月29日,《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6页)
7、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2-323)页
8、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
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行动起来,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斗争。进行这种斗争,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为此,除党内要发布有关的指示以外,建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布有关的条例、法令。必要的法律设施,加上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报刊宣传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就可以形成全党全军全民的共同行动准则。
这场斗争是政治斗争,但是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要有声势,但准备必须充分,步骤必须稳妥,分寸必须适当。对于一些严重的破坏活动,不仅要打击一次,而且要打击多次。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
(1980年12月25日,《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9、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且触犯了刑律的人,不严肃处理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搞的这一套无非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出非法刊物,实际上是一种**,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做法。不能让这股风刮起来。全国人大一九八O年专门做了决议,废除宪法中肯定“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条款,这个条款是“文化大革命”中写进宪法的。那些崇拜西方“民主”的人总想搞这个“四大”。中国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再不能那样干了。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
(1985年5月、6月,《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3-124页)
10、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1986年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
11、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1986年3月28日,《拿事实来说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6页)
12、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纠正不正之风中属于法律范围、社会范围的问题,应当靠加强法制和社会教育来解决。我们要把经验好好总结一下,使这方面工作来一个改善。
(1986年6月28日,《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3页)
13、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既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我们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
(1987年3月8日,《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0页)
14、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功。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中国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7月4日,《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9页)
15、“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讲话)
16、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江泽民
1、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员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遵从人民的意志,服从党的领导。所有的党组织、党员尤其是负责干部的言行,都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加强党的领导同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是一致的。
(1990年3月18日,《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943-944页)
2、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罚代刑等现象,保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审判和检察。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1992年10月12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9页)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实践的经验说明,法律不健全,制度上有严重漏洞,坏人就会乘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充分做好事。实践的经验也说明,有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政治素质低,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会形同虚设。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地提高干部和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结束时的讲话》)
4、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已经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党和国家决定继续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是坚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重要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对继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维护社会稳定大有好处。
(1996年8月12日,《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0日)
5、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1997年9月12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3页)
6、依法治国,要求切实加强执法监督。要加强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执法监督中的作用,不断改善执法环境。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坚决克服执法领域存在的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现象。要继续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1998年2月26日,《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7、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也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就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放在突出的位臵来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全党和全社会要共同行动,努力把上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国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000年11月28日,《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论“三个代表”》第94-95页)
9、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第134-135页)
10、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法治和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002年5月21日,《在四川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胡锦涛
1、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2011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2、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中国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2004年9月15日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提出)
3、大力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以及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2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4、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第二篇:领导人讲话
徐才厚:认真抓好《政工条例》贯彻落实
解放军报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安普忠报道:经胡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学习贯彻《政工条例》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今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会议上强调,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为契机,努力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扎实有效,为更好地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保证。
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廖锡龙、吴胜利、许其亮分别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主持。
徐才厚指出,《政工条例》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法规,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依据。这次重新修订《政工条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对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规范。特别是全面贯彻和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鲜明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到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对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要求之中。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思想政治建设“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重大战略思想,在新条例中得到充分贯彻,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修订后的《政工条例》还积极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吸纳部队政治工作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修订《政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军队建设,解决好“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对于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促进政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对于推动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对于进一步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做政治工作的素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抓好《政工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徐才厚指出,学习贯彻《政工条例》,必须深入领会精神实质,系统把握基本要求,全面抓好贯彻落实。要深刻领悟和把握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紧紧抓住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政治要求,特别是要坚持用科学理论统领和指导政治工作,强化军魂教育,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断打牢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要全面把握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筹划和开展政治工作,切实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切实履行各级党组织、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职责,结合贯彻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精神,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开展政治工作的素质能力。要继承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三个紧贴”要求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同时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政治机关、政治干部发挥主体作用与其他部门、其他干部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人人来做政治工作、齐心协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
徐才厚强调,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经常
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大事来抓,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坚持依据条例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党委和政治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按条例办事,影响和带动条例在部队的贯彻落实。
李继耐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要迅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下大力搞好《政工条例》的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抓好《政工条例》学习贯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要严格依据《政工条例》规范各项政治工作,认真检查和清理与条例不符合的制度规定和做法,促进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学习贯彻《政工条例》,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升标准,科学统筹、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政治工作各项任务。
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的还有四总部、全军各大单位、武警部队和军委办公厅领导等。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安普忠报道:经胡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学习贯彻《政工条例》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今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会议上强调,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为契机,努力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扎实有效,为更好地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保证。
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廖锡龙、吴胜利、许其亮分别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主持。
徐才厚指出,《政工条例》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法规,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依据。这次重新修订《政工条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对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规范。特别是全面贯彻和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鲜明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到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对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要求之中。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思想政治建设“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重大战略思想,在新条例中得到充分贯彻,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修订后的《政工条例》还积极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吸纳部队政治工作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修订《政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军队建设,解决好“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对于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促进政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对于推动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对于进一步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做政治工作的素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抓好《政工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徐才厚指出,学习贯彻《政工条例》,必须深入领会精神实质,系统把握基本要求,全面抓好贯彻落实。要深刻领悟和把握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紧紧抓住带根本性、方
向性的重大政治要求,特别是要坚持用科学理论统领和指导政治工作,强化军魂教育,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断打牢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要全面把握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筹划和开展政治工作,切实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切实履行各级党组织、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职责,结合贯彻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精神,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开展政治工作的素质能力。要继承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三个紧贴”要求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同时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政治机关、政治干部发挥主体作用与其他部门、其他干部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人人来做政治工作、齐心协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
徐才厚强调,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大事来抓,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坚持依据条例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党委和政治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按条例办事,影响和带动条例在部队的贯彻落实。
李继耐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要迅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下大力搞好《政工条例》的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抓好《政工条例》学习贯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要严格依据《政工条例》规范各项政治工作,认真检查和清理与条例不符合的制度规定和做法,促进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学习贯彻《政工条例》,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升标准,科学统筹、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政治工作各项任务。
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的还有四总部、全军各大单位、武警部队和军委办公厅领导等。
李继耐在总政机关《政工条例》培训动员大会上强调
解放军报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安普忠报道: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今天在总政机关《政工条例》培训动员大会上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政工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总政作为中央军委的政治工作机关、全军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关,要在学条例、知条例、用条例上带好头作表率,更好地把握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规律,更好地拓展工作思路和视野,更好地解决遇到的矛盾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建设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
李继耐指出,《政工条例》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法规。重新修订的《政工条例》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牢固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好用好《政工条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是各级党组织、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要切实增强学好用好《政工条例》的使命感责任
感,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政工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带根本性、方向性的规定和要求,突出抓好新修订内容的学习理解,熟练掌握肩负的职责任务,真正做到吃透精神、掌握规定、熟悉职责、提高能力。
李继耐强调,要依据《政工条例》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认真贯彻《政工条例》这个根本法规,努力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科学、扎实、有效。要不断强化按照条例指导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把学习贯彻条例的过程,作为强化依法办事意识的过程,作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过程,努力形成按章办事、按职尽责、按级负责的工作局面。要以条例为统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工作政策法规制度,做到衔接配套、协调一致,确保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以学习贯彻新条例为契机,按照条例要求科学统筹,加强指导,下功夫抓好政治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振起、童世平、贾廷安,主任助理魏亮等出席会议。据了解,从今天开始,总政机关干部和直属单位政工领导将分3期进行条例学习培训。
责任编辑: 天海川
第三篇:领导人经典讲话
领导人经典讲话
【习近平】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要厚道经营,兼济天下,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尔,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紧紧依靠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人民的梦‛。
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1),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面对各种诱惑保持清醒头脑,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一、习近平主席经典语录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 13 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六)‚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七)‚强军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八)‚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九)‚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十)‚老虎‛、‚苍蝇‛一起打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
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十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十二)‚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十三)‚要容得下尖锐批评‛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克强】
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这是古训,也是真理。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要使用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
——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大学是人才的熔炉、思想的宝库。科学的殿堂。
这是一个开放、多元、共生的世界,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既应相互借鉴又应彼此包容。
‚食以安为先,食以质为上‛。
第四篇:领导人讲话
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一点体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鲜明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对我们党教育工作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贡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促进教育公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
争取无产阶级的受教育权,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真正民主与平等。马克思曾呼吁欧洲工人阶级要为本阶级儿童的利益向资产阶级展开斗争。恩格斯在其著名文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只要教育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工人就不可能受到真正平等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工人阶级必须为争取教育机会的平等而奋斗,尤其是为争取其子女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奋斗。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促进教育公平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教育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另一方面又把无产阶级训练成为资本的工具,剥夺他们身心正常发展的可能性,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资本主义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正是在对资本主义教育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这种全面发展,唯一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工人阶级不仅要在夺取政权以前积极开展争取教育权的斗争,而且在夺取政权以后,更应该广泛地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主张“所有儿童,从能够离开父母亲照顾的时候起,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关于实现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有一种特殊的困难之处,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崭新的教育制度,工人阶级受教育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机会的平等也才能成为现实。
二、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
促进教育公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90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一直遵循并实践着这一目标,不断丰富、实践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关心人民大众的教育。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大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还规定:“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1932年秋,闽浙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还规定:“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和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政府公布了《小学法》和《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就是每个国民所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受这种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有使每个人能受到这种教育的义务。”在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东北等解放区提出,教育要普及化、大众化,并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结合起来;同时还提出免费入学的措施,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人民教育的普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体国民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坚持把让人民大众接受教育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为实现教育公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确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二是一切学校向工农开门。1951年8月,政务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保障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使一切学校都向工农群众敞开大门。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是创建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在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党的教育方针、制定教育发展计划、实行高校院系调整、建立完整的初等到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教育、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等措施,推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基本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基本政策保障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党和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的实现,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一是通过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扩大增量、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公平,包括取消身份限制、扩大招生范围、择优录取,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等。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二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以改革教育体制为重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提出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1986年7月1日,《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依法保障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关键,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开展了一场深刻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三是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顺应了广大群众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批专门人才,加快了高等教育普及的步伐,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更大步伐。一是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二是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落实政府责任,不断增加教育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行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加强东部对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有力促进了教育的均衡。三是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惠及约1.3亿名农村、约280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实施农村与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俭学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健全了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国家每年用于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财政投入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总额将达500亿元,惠及2000多万名学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或接受职业教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再一次奏响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强音。
三、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现实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现实需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鲜明体现,是对我们党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政策定位意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促进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也就意味着所有教育新政策、新措施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都要以此为中心、以此来衡量。凡是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都要加以改进,着力用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二是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工作导向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特别是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不公平问题还非常突出,必须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维护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教育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际行动,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导向,三是对于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制度创新意义。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公平从来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社会越进步,越是追求和看重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政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战略选择,必将引领中国新一轮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今后10年,我们需要继续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上进行不懈的努力,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只有形成更加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保证更加公平的机会。制度能够管根本、管长远。
四、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着力点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绘就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今后10年的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的精神和工作要求,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是要以机会公平为关键,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要以农村为重点加快学前教育的普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是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着力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依法维护和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教育公平的底线。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教育收费、考试招生、毕业生就业、校园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规范管理、依法办学,坚决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
三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作为重点任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是今后10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监护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重点是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努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要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是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着力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基础上,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努力缩小区域差距。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重要抓手,整合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建设,为促进教育公平探索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启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大项目,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进一步加大促进教育公平的进度和力度。
五是以促进教育公平机制为目标,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具有公益性,还有强烈的普惠性,发展和管理教育事业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义不容辞,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同时还要看到,促进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开拓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丰富社会力量兴教办学的形式,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度,把全社会的热情和力量都凝聚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上来。
总之,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意味着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意志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需要共同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历届领导人 - 法治言语
五代领导人的法治名言
一、毛泽东
1.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毛泽东
2.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市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之需,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的基础,保护生产力的。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革命法制。——毛泽东
3.充分利用法律的保障功能,维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 4.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二、邓小平法治语录
1.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其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时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
——1979年6月28日,在会见以竹入义胜委员长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八次访华团时,邓小平强调:“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4.解决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现象,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以格隆瓦尔德为首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格隆瓦尔德问: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邓小平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
5.越是高级干部,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
——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时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江泽民
1.依法治国。——江泽民
2.坚持党的领导同坚持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江泽民 3.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江泽民
4.政法公正廉洁是政府公正廉洁的重要内容。——江泽民 5.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
7.中央法制讲座要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讲一至两次,形成制度。——江泽民
8.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 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 付出艰苦的努力。——江泽民
9.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江泽民
四、胡锦涛
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胡锦涛
2.坚持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胡锦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胡锦涛
4.科学发展离不开法治。——胡锦涛
5.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胡锦涛 6.推进依法行政,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胡锦涛 7.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胡锦涛
五、习近平
1.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3.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到:“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4.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5.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时讲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6.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7.一次审判不公恶于十次犯罪。——习近平引培根名言谈司法公正